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雪詩句

雪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雪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雪詩句

雪詩句范文第1篇

2、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五首·其一》

3、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4、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其一》

5、朔方正月雪澌澌,單于策馬至京西。——沈約《昭君辭》

6、大雪北風催,家白屋。——環山樵《釵·雪竹》

雪詩句范文第2篇

1、全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2、這首詩的題目是《頌平常心是道》,作者是宋代無門慧開禪師。該作錄入其評釋古代禪門公案的《無門關》一書,由此作該禪詩以表達他對“平常心是道”這句禪語的理解。此詩瑯瑯上口,最為佛門弟子所愛頌。

(來源:文章屋網 )

雪詩句范文第3篇

關鍵詞:楊萬里;七絕;句法;意象選擇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1)03-046-05

陸游在《楊廷秀寄南海集》中說:“夜讀楊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四百年來無復繼,如今始有此翁詩”;他還在《謝王子林判院惠詩編》云:“文章有定價,議論有至公。我不如誠齋,此評天下同。”;范成大在《次韻同年楊廷秀使君寄題石湖》說:“文名藉甚更詩聲”“句從月協天心得”,他們所評價的都是楊萬里的詩歌創作。

楊萬里的詩歌之所以受到著名詩人的推崇,歸根結底是因為他自成一家的“誠齋體”詩風。對于“誠齋體”的具體涵義,大概自此概念提出之后就眾說紛紜。近代以來,現代及當代學者對“誠齋體”的看法不斷更新、補充,大有涵蓋楊萬里詩歌的全部優點之勢。筆者認為,這樣不加限定、毫無界說包括一切詩作特點的看法不符合楊萬里詩歌創作的實際情況,而且過于寬泛的探討“誠齋體”的內涵不但不會對楊萬里詩風的深入認識,反而會使“誠齋體”的特征進一步晦澀難懂。所以。我們需要正確地理解“誠齋體”的真正內涵,恰當地界定具有“誠齋體”特色的詩作。

一、“誠齋體”的典型代表七絕

楊萬里是一位長壽的詩人,在他八十載的人生經歷中,詩歌創作有很明顯的分期,即使在“誠齋體”詩風形成之后,就他本人的主觀努力而言,仍在不斷追求著詩風的變化,但是如果從整體特色看,詩人自己在“誠齋體”詩風形成之后的“求變”無疑是對“誠齋體”作完美的追求,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藝術上。因此,以“誠齋體”詩風的是否形成為標準,楊萬里詩歌的創作歷程可分為模仿、探索、成熟三個時期,至于“誠齋體”詩風形成之后的“求變”完全可以認為詩人對自己詩風不懈的完美追求。

誠齋體的形成就是以其詩風進入“欣如”階段為標志。楊萬里在《誠齋荊溪集序》中說得十分清晰,“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忽若有寤,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后欣如也”,其中的“欣如”就是詩人自己詩風成熟的境界。至于“欣如”的含義,正如楊萬里自己所說“試令兒輩操筆于予,口占數首則瀏瀏焉,無復前日之軋軋矣”,其中的“瀏瀏焉,無復前日之軋軋矣”,即是作詩時應對自如、詩思泉涌的“欣如”境界。達到這種作詩狀態,是詩人一直所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詩人長期探索、積累的結果。“欣如”境界一旦獲得,會令詩人欣喜若狂,創作大豐。因此,楊萬里說:“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后園、登古城,采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予詩材。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可見,至“戊戌三朝”,楊萬里詩風已經,成熟,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誠齋體”風范。而這一時期的結集主要就是《荊溪集》、《西歸集》、《南海集》三本詩集。

梳理這三個集子,我們會發現其中的七絕數量占有很大的比重。這一點我們可以參看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對楊萬里各本詩集中絕句數量做了一一統計,通過整體的對比,七絕詩體占楊萬里整個詩歌數量的一半以上。而具體到《荊溪集》、《西歸集》、《南海集》三本詩集中,七絕更占有不小的比重,如在《荊溪集》中七絕占66%,在《西歸集》中占72%,在《南海集》中63%,這些數字無可爭辯的說明:七絕在誠齋體詩風的重要載體。

至于楊萬里為何選擇七絕的形式來創作“誠齋體”詩歌,筆者認為主要得益于絕句詩體本身具有的“七言四句”自由不拘的形式,這種詩體形式最能表達楊萬里的心口,也是詩人進入“欣如”狀態后最容易采用的,正如張瑞君在《楊萬里評傳》中所言的“在五七言詩的各種體裁中,七絕最容易寫得富有情趣、活潑、靈動。它既不象古風那樣講究章法,也不象律詩講究對仗而形成拘謹和板滯”,“就五絕與七絕而言,七絕因能巧用虛詞、重字等更靈活多變”,這些分析準確概括了七絕較于其他詩體的優勢,可謂精到,也再次說明七絕之于楊萬里創作“誠齋體”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大致粗略地認為楊萬里選用了七絕,而七絕成就了“誠齋體”。

二、楊萬里七絕句法詞法的運用

有人總結楊萬里絕句的作法,依據對仗還是散句總結出若干結構,其實這種路數不是依據絕句總結結構,而是以結構去套絕句,因為結構是完全式的、具有絕對包容性的,以此全部結構模式去衡量絕句形式,當然總能找到例證,但是遺憾的是,這種分析總結路數無疑是削足適履,更不能加深對于絕句的認識,其實質就是先有概念,后找例證,也即是“主題先行”。因此,分析總結性探索應避免此類觀念先入,在未有定論之前,科學的態度是先個別再一般,即從個別的特點走向一般的總結。所以,筆者結合楊萬里七絕的創作實踐,力求通過具體作品的歸類分析,得出較為正確的“一般”性結論。細細梳理楊萬里詩風成熟時期的七絕,我們可從以下四方面來把握其藝術特征:

(一)虛詞的巧妙運用

詩歌以字少凝練見長,要求言短意長,因此篇幅十分有限,就七絕而言,一首詩作四句二十八字,可謂極其短小。一般情況下,詩人創作詩作要表達豐富的意蘊,必須多用實詞,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豐富含義的傳遞。而楊萬里則喜歡用虛詞,而且用的很巧妙,一首詩的好壞甚至取決于一個虛詞的點綴裝飾,這無疑是“誠齋體”七絕的獨特之處。具體而言,楊萬里七絕詩句中副詞、介詞、助詞、連詞、語氣詞等虛詞用的最為精當,可舉詩例如下:

1.副詞的運用。副詞雖屬虛詞,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態、程度、時間等方向的功能。所以楊萬里喜歡在七絕中運用,其七絕詩句中常見的副詞有“忽、乃、皆、曾、聊、猶、堪、自、復”等。例如: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崢嶸半截青。(《入常山界二首》)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嗚。(《宿靈鷲禪寺二首》其二)

忽開風起仍波起,乃是飛聲與落聲。(《凈遠亭晚望》)

路南路北皆秋水,凈洗行人屨上泥。(《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十首》其三)

歸舟曾被此灘留,說著招賢夢亦愁。(《過招賢渡四首》其一)

道邊籬落聊遮眼,白白紅紅匾豆花。(《秋花》)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秋涼晚步》)

晝落無聲夜有聲,只堪醉聽不堪醒。(《秋雨嘆十解》其七)

我自愁吟無意思,蟬聲移近入檐枝。(《秋熱二首》其二)

春風也解嫌蕭索,自送秋千不要人。(《曉寒二首》其一)

吹亂眾紅還復整,海棠卻不怕春風。(《曉寒二首》其二)

2.介詞的運用。在誠齋體絕句中,楊萬里常用的介詞有“于、從、與、和、替、將、向、以”等。例如:

梅于雪后較多花,草亦晴初忽幾芽。(《雪霽出

城》)

上巳春陰政未開,寒窗愁坐冷于灰。(《上巳三首》其一)

待倩春風作媒卻,西湖嫁與水仙王。(《水仙花四首》其二)

只有向南接天去,更和一線也無痕。(《過新開湖五首》其一)

問渠何故終不語,卻倩灘聲替佛談。(《蘭溪雙塔》)

偶見群兒聊與戲,布衫青底捉將來。(《與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觀,戲道傍群兒》)

豈有心情管風雨,向人彈淚繞天流。(《羅溪望夫嶺二首》其一)

莫以甘棠南國蔭,便忘藍草北堂別。(《送慶基叔德上猶二絕》其一)

3.助詞的運用。楊萬里在七絕中常用的助詞有“得、卻、煞(殺)、來、將、了、去”等。例如:

柳上青蟲寧許劣,垂絲到地卻回身。(《過招賢渡四首》其二)

野鴨被人驚得慣。作群飛去卻飛回。(《登凈遠亭》)

上卻城來忘卻歸,迎他來屬送他飛。(《晚衙野望》)

到得欲開渾別了,玉膚洗退淡脂。(《瓶中紅白二蓮五首》其四)

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立秋日聞蟬》)

茅屋破時偏入畫,布衫洗了曬枯桑。(《野望二首》)

無數菊苗齊老去。多時花徑不曾來。(《雨后行郡圃》)

4.連詞的運用。在絕句中,楊萬里常用的連詞有“與、及、和、且、若、雖、要、只有、又、而、況”等。例如:

無波可照底須窺,與柳爭嬌也學垂。(《垂絲海棠二首》其一)

七字全勝五字城,清於庾信及鍾嶸。(《和昊鹽丞雪中湖上訪梅四首》其二)

從教三日風和雨,閉戶燒香不看花。(《巳未春日山居雜興十二解》其二)

見說前頭山更好,且留好句未須吟。(《舟過黃田,謁龍母護應廟二首》其一)

野鴨被人驚得慣,作群飛去卻飛回。(《登凈遠亭》)

若要順風兼順水,拖頭背指謝家山。(《過凌獻臺,望謝家青山》)

若遭好月喚登樓,腳力雖慵不自由。(《清心閣》)

要尋疏影橫斜底,揀盡南枝與北枝。(《雪中看梅》)

只有睡時愁可遣,眷愁又向夢中來。(《紛紜》)

秋風遣我疏團扇,又被春風遣喚渠。(《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二)

柔條如線長而細,不貫雙魚只貫珠。(《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十首》其十)

有得俸錢無吏青,如公官況世間無。(《和巖州添停趙彥先寄四鮑句》其二)

5.語氣詞的運用。在誠齋體七絕中,楊萬里常用的語氣詞有“么、無、休、哉、矣、些”等。例如:

一年好處君知么,寒食千門插柳枝。(《清明雨寒八首》其二)

我昔屬官今屬我,子能略伴瘦藤無?(《送傅山人二絕句》其一)

莫笑山莊小集休,篇篇字字爽於秋。(《題山莊小集》)

荊溪老守底風流,哦就千詩一笑休。(《寒食相將諸子游翟得因十詩》其十)

聞道常山水壯哉,問途何惜小紆回。(《晨炊江山懸驛》)

今年老矣差無病,后夜中秋有月無?(《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靜坐二首》)

未論似得酴醵否,且是幽香野得些。(《入上饒界,道中野酴醵盛開二首》其二)

(二)句法的靈活多變

這是有關詩句中“句法”具體運用的問題,也是指詩句之間的關系方面,楊萬里在《和李天麟二首》一詩中說“句法天難秘,工夫子但加”,說的就是詩句句法的功夫。至于楊萬里所言“句法”的含義,筆者認為當是指詩作句子之間的組合關系與連接規則。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中國的文字尤其是中國詩的文字,是一種緊湊非常――緊湊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這種詩意的美,完全靠‘句法’表現出來的。”詩作風范的確立離不開“句法”,同樣“誠齋體”的形成也有“句法”運用的功勞,因此,句法的靈活多變無疑是“誠齋體”七絕的獨特方面。結合具體的詩句,我們可以看出楊萬里在詩句的組合關系中使用了以下“句法”:

1.反問式的句法。在誠齋體七絕中,楊萬里常用反問式連接詩句,以加強語勢。例如:

不特山盤水亦回,溪山信關暇徘徊。(《過下梅》)

春光盡好關儂事。細雨梅花只做愁。(《甲申上元前聞家君不快,西歸見梅有感二首》其二)

若無六代英雄骨,牛首諸山肯爾高。(《寒食前一日行部過牛首山七首》其四)

盡日舞風渾不倦,無人柰得柳條何。(《六月六日小集二首》其二)

盡日向人揮玉塵,知將何事語春風。(《宿南嶺驛二首》其二)

2.設問式句法。在誠齋體七絕中,楊萬里常用設問式聯系上下旬,在一問一答中,使句間關系更為緊湊。如:

登山得似游湖好,卻是湖心看盡山。(《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濟寺晚泛西湖以歸得四絕句》其二)

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棱車。(《觀蟻二首》其一)

如何對立燭光中。只見江梅白于雪。(《燭下瓶中江蠟二梅》)

郎峰好處端何似,筍剝三竿紫水精。(《江郎峰三石山在江山縣南三十五里,禮賢鎮望之極正,里人又呼為郎峰》)

平生山水看多少,最愛真陽第二峰。(《過真陽峽六首》其一)

3.倒裝式句法。在誠齋體七絕中,楊萬里常用倒裝式,后句常常是前句行為或N"說的原因,即倒原因于后、變結果于前,如此更使語勢跌宕。例如:

走上松梢繞卻它,為他滿插一頭花。(《入上饒界,道中野酴醵盛開二首》其二)

花品已高香更絕,卻緣韻勝得清愁。(《木犀落盡有感二首》其二)

荷衣芰制雪為容,家住云煙太華峰。(《德遠叔坐上賦肴核八首藕》)

風掠水衣無處去,柳塘著在角頭邊。(《萬安出郭早行》)

破曉篙師報放船,今朝不似昨朝寒。(《明發階口岸下》)

夢中草草披衣起,愛看輕舟下急灘。(《明發階口岸下》)

4.轉折式句法。在誠齋體七絕中,楊萬里常用轉折式,前后兩句形成矛盾之勢,以化深化詩意引人驚醒。例如:

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送德輪行者》)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憫農》)

撐得篙頭都是血,一磯又復在前頭。(《過顯濟廟前石磯竹枝》)

也知漁父趁魚急。翻著春衫不裹頭。(《過百家渡四絕句》其一)

也知灘急船難上,仰踏桅竿臥著篙。(《過招賢渡四首》其四)

三、楊萬里七絕意象與表達手段的選擇

(一)物象選擇“小”的意趣

在楊萬里現存成熟時期詩作中,數量上七絕占一半稍強,其中更以眾多的詠物詩為人們所關注。與其他詩人創作詠物詩不同的是,楊萬里的獨特性體現在物象的選擇上。從某種角度說,物象選擇的傾向是詩人詩風意趣的所在,因此,以所詠對象來考察楊萬里七絕詠物詩也能窺測出“誠齋體”的基本風貌。

細析具體詩作,我們會發現楊萬里的七絕詠物詩有以下三個特點:

1.選擇大動物、大植物詩作數量較少,選擇小動物、小植物詩作數量眾多。

在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中,大動物如牛、馬等很少單獨描寫,即使寫到牛、馬等大體格動物,也多是詩句中提到,而全詩的中心決不是圍繞其展開,如《過大皋渡》一詩中“黃牛無數放春晴,船行非與牛相

背,何事黃牛卻倒行”雖三句涉及到牛,但都是放到首句“隔岸橫州十里青”以及詩題“大皋渡”背景展開的。至于大植物如柳、松、桑、楓等,雖然比大動物牛、馬受關注的機會多,但其根本命運也未有主要的改變,其地位和作用在誠齋體詠物詩中同大動物一樣,例如在七絕詠物詩中,柳樹是楊萬里選擇最多的大植物,但其有關柳樹的詩作多著眼于柳絲、柳條等小的部件。如“輦路金絲半欲垂,外間玉爪未渠開”(《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新柳》)“一巷海棠千架錦,兩堤楊柳萬窩絲”(《游翟園三首》其一)等等。

相比較而言,誠齋體七絕詠物詩更多的描寫小動物、小植物。

小動物如鵲、鶯、螢、蛙、蜂、蟻、促織、蠅、鴉、蜘蛛、啄木鳥、雁、子規、蟬、魚、蝶、蜻蜒、雞、水螳螂、蛩、鵝等,可謂為數不少。至于小植物更是數目眾多,如梅花、海棠花、杏花、木犀花、李花、牡丹等反復出現,數量很多,占有詠物詩的絕大部分。

2.描摹動物的詩作明顯少于描寫植物的詩作數量。

細細梳理楊萬里詩歌全集,我們會發現其中以詠動植物為題的各類詩體共有450首,而詠動物的詩只有6l首,尚不足13%,如果以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來考察詠動物的詩數量將更小。相對而言,不少詩作直接以植物命題,如《臘梅四首》、《木犀二絕句》、《神堂鋪前桃花》、《野菊》、《黃菊》、《殘菊》、《殘梅》、《垂絲海棠》、《葵葉》、《道旁草木二首》等都是較為著名的詩作。

3.多用擬人化的描寫來表現意趣。這種特點在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中反映的極為普遍,更極為突出,以至于任意捏來一首七絕詠物詩,都能說上它對意趣或日諧趣的表達。如《郎石峰》一詩:

四旁不與眾山連。特地孤尖立半天。

碧落諸峰非不好,讓他郎石一峰先。

這一詩言眾山之中的一聳獨峰――郎石峰單獨直立說成“特地孤尖”而且“立半天”,且其有意識的“不與眾山連”,典型的人格化;而且詩的前兩句還可看作詩人站在“郎石峰”的角度來發言,而詩的后兩句則站在眾山的角度上說話,意為之所以郎石峰單獨直立,不是因為其他山峰不好,而是其他山峰相互謙讓,所以說“讓他郎石-峰先”,其擬人化的諧趣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又令人深思。再比如《鵝鼻鋪前桃花》前兩句是說自己歸家較晚,而后兩句則采用擬人手法,將桃花的盛開與自己的歸家之喜連接起來,進而使人看到了桃花之喜,所以說“路上桃花亦喜。為人濃抹濕燕支”。總之,這種擬人意趣在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中隨處可見。

(二)敘述、議論的完美組合

在楊萬里七絕中,敘述與議論的完美組合也值得我們關注。按詩句所言內容的不同,可分為敘述句和議論句,任何一首詩都可分為這兩個部分,都由兩部分組成。敘述與議論的完美結合,也是誠齋體七絕的一大特征。以二者在詩作中次序不同,可分為三種形式:

1.先敘后議。即詩歌開頭先進行鋪敘、描寫,或交待物象或言說事情,而后詩人則表達自己對物象或事情的看法和態度,這種形式使誠齋體詩風更為平易,因為先敘述再議論的順序很符合讀者的接受閱讀規律。如《余于沂流至安仁》一詩,前兩旬“半篙新漲滿帆風,兩岸千山一抹中”點出了自己所處的水域環境,而后兩句“慚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無功”則是由水域環境而發出的議論。以此考察楊萬里的七絕詩作,數量不少,如《玉山道中》、《郡齋梅花》、《二月一日郡圃尋春二首》、《晨炊黃岡望海》等都是較為典型的先敘后議的詩篇。

2.先議后敘。即先發表自己對某事某物的看法和態度,隨后在敘述當前的事情和物象,這與邏輯學中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規律較為相似。這種先議后敘的形式,有助于詩人表達自己對事對物的真正態度,從而較為明晰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如《過招賢渡四首》其三一詩,首句“倦游客子自無聊”即是議論。說出自己的因為倦游而百無聊賴,第二句“不是江山景不饒”以議論的形式說明了不是其他原因,總的來說前兩句以議論為主,而后兩句“危岸崩沙新改路,斷渠橫石自成橋”,雖然暗含一定的深意哲理,但如果以字面意思而理解為自己游山時看到的景象也是十分妥當的,因此可定為敘述。再如《正月二十八日峽外見子二首》,其兩首詩都可看作先議后敘模式,當中最為典型的要數第二首,其前兩句“不宿青楓學子規,不穿綠柳伴鶯啼”完全是議論,而后兩句“雙飛只愛清江水。自喜身輕照舞衣”,可以看作敘述。在誠齋體七絕中,先議后敘模式的詩作代表還有《海岸七里沙二首》其二、《初四日晨炊橫翠亭》、《榕樹》、《南雄驛前雙柳》、《蠟梅》、《過揚二渡》等。

3.敘議一體。即敘述與議論合而為一。很難分清哪是敘述、哪是議論,這是敘述和議論的真正結合,有助于詩人意緒的表達和物象、事情的融會貫通。如《過招賢渡四首》其四一詩,咋一看全詩從首到尾均為議論,其實是敘述與議論的融匯:前兩句“岸上行人莫嘆勞,長年三老政呼號”,既議論規勸行人“莫嘆勞”,又敘述言說生活在此“三老”生活極為不好;后兩句“也知灘惡船難上,仰蹈桅竿臥著篙”,既是言說“岸上難走水上卻更難行”,以致于“仰蹈桅竿臥著篙”才能前進,可見其全詩是議論與敘述的融匯。《讀嚴子陵傳》“客星何補漢中興,空有清風冷似冰。早遣阿瞞移漢鼎,人間何處有嚴陵”,全詩同樣也是議論與敘述的合一。同類的代表詩作還有《題山莊小集》、《春曉三首》其二、《垂絲海棠半落》、《靜坐池亭二首》其一、《紅葉》、《蒲桃乾》等。

四、詩學意蘊

楊萬里是位學者型詩人,他的詩作內容絕大多數是對平凡生活的吟詠,從而表現出獨具特色的生活意趣。如前所言,“戊戌三朝”時節的七絕是楊萬里詩風成熟的標志,也是其“誠齋體”形成的最初成果和典型代表。經過第三部分的分析,我們更能明確把握住代表“誠齋體”詩風的七絕的美學特征,而這些美學特征背后的理學觀物態度的支撐,更值得我們去關注探討。

正如前所論述的那樣,楊萬里在為數眾多的七絕詠物詩中,十分側重于對植物的關注,這體現了他的靜的觀物態度,而背后正是理學觀物方法。

雪詩句范文第4篇

一、教師要更新觀念,創設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交往,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實施創新教育尤為重要。在傳統觀念中,教師以權威形象教育學生,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不良的師生關系遏制著學生創新意識的成長。要搞好創新教育,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營造富有創新氣息的教學環境,讓師生成為平等的主體,形成教師尊重學生、學生親近教師的新局面。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技術,強化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教師應創設新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讓學生積極發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獲得創造的成功和喜悅,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二、利用開放性問題,強化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以集中性思維為中心,擴及各個方向。通過不斷的思維反饋,集中于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一環。開放性問題是指條件開放、策略開放、結論開放的問題。解決這類問題需要學生不斷地反映、選擇、接受信息,并利用多種方法加工處理信息,從中得出一些規律,然后舉一反三,進行思維的遷移和擴散。對學生進行開放性問題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化學教學中,如能利用一些典型的常規題,從不同角度設問,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開闊學生的思路,活化知識,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5.6g不純的鐵片與足量稀硫酸反應,產生了0.21g氫氣,則鐵片中混有的雜質可能是()A.ZnB.AlC.CuD.Ag解析:此題解法是把5.6g當成純鐵,算出產生H2質量為0.2g,因0.2g小于0.21g,故推出:等質量雜質與足量稀硫酸反應產生H2質量必然大于0.21g,因此答案為B。教師可以在學生對此題解題思路和方法明了的基礎上,對此題做如下發散:變1:5.6g不純的鐵片與足量稀硫酸反應,產生了0.19gH2,則鐵片中混有的雜質可能是()A.ZnB.MgC.AlD.Ca變2:5.6g不純的鐵片與足量稀硫酸反應,產生了0.2gH2,則鐵片中混有的雜質可能是()A.CB.Cu和AlC.Zn和CD.Mg通過不同條件的變換,學生對此類題的做法不僅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信息的選擇、處理能力,發展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此基礎上,又選出下面一道習題:取粉末狀金屬混合物12g,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反應后,產生了1gH2,則這種混合物可能是()A.Al和FeB.Zn和FeC.Mg和CuD.Mg和Zn以上開放性問題的設計,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重視化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交匯點,加強多學科綜合題目解法的訓練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一方面科學在高度分化,新的學科和分支不斷出現,另一方面各學科之間的滲透和聯系日益明顯,這對化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化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點融合,引導學生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化學問題,幫助學生探索一些綜合題目的解題方法,從而使學生形成一些新的思路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講到NaOH與CO2反應這一性質時,筆者適時給學生選出一道這樣的練習題:將一盆小型綠色植物放在一密閉的裝有NaOH溶液的大廣口瓶內,將彎玻璃導管一端通過橡皮塞插入廣口瓶,另一端經膠皮管與氣壓計相連,將此裝置放在黑暗中一段時間后,你將觀察到什么想象?請說明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此題是一道理化生知識綜合運用的練習題。命題過程中將生物中有關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物理中的大氣壓強與化學中CO2能與NaOH反應等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突出考查學生的信息遷移能力、綜合應用理化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此類題型的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探究創新的能力。

雪詩句范文第5篇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具科學使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2-114-02

教學用具在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低年級,科學有效的使用學具操作,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直覺形象思維,而且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我認為主要應該這樣做:

一、學具準備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年齡小自理能力差,一個班級如果進行最簡單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樣既影響了教學進程又要沖淡課堂氣氛;而且還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為此,我在學具準備中要求學生做到:

1、學具存放有序。

2、學具擺設有序。要求學生將學具擺設在課桌前緣,操作時聽清要領后再動手等。這樣學生操作就有條不紊,可使原來的“亂、哄、慢”轉化為“靜、快、齊”。

在訓練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注意通過直觀演示、形象講解、恰當指導,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循序漸進的學會操作。如開始學習10以內加法3+2=5時,學生拿著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擺了5根,體現不出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就拿著小棒在投影儀上邊示范邊講解擺的方法,最后讓學生用小棒自己去解決類似的問題。在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8+9=17時,不少學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擺出8根,再數出9根,我這樣啟發學生,不用數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識想辦法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學生有的用9湊成10,有的用8湊成10,很快發現了進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課堂中注重了學具操作訓練,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節省了時間,課堂教學效率高。

二、創設情境,靈活使用教學具

新課標數學教材不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圖畫,而且為充分使用學具操作提供了依據。所以,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設計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給每位同學提供了用學具展示自我的機會。如:學習比較大小時,通過“看誰擺得對”、“我說你擺”等方式,我先讓學生用手中的實物卡片或數字符號等擺出“66”,學生能在“”的左右兩邊先擺出相應數目的卡片,中間擺上“”符號,再通過“我說你猜”,讓一個學生說出兩個數字,另一個學生舉起“”符號,既讓學生學會了新知,又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再比如學習加減法時,我讓學生根據數學信息,用喜歡的學具擺出相對應數量,然后再把兩堆東西合起來(加),從一堆中拿走一部分(減)體驗加減法的含義。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愛動手,勤探索的好習慣。

教師教具的使用,不僅只是為了直觀地演示給學生看,更重要的是可為學生的學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創設情境,讓教師手中的教具和學生手中的學具一起動起來。我曾經這樣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級和二年級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拔河比賽,誰想去參加啦啦隊?大家參加啦啦隊的時候,不光要為他們加油,還要仔細觀察看看誰知道的多,提的問題好。”接著,我利用投影儀把信息窗展示給大家,孩子們仔細地觀察著畫面,隨后找到了相關的數學信息,提出了數學問題。

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為學生創設情境,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得輕松自然,而且來源于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知識,更能讓他們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學具教學的時機,歸納總結操作方法

學具操作最重要的是過程,它能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化解難點,在這一過程中,能體現出數量間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提煉,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學會計算方法,掌握運算法則,實現質的飛躍。課堂教學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提前預設操作的時機與策略,確定操作的步驟與規則,設計操作時學生要觀察思考的問題;其次,課堂中適時地引入學生動手操作,靈活地引導學生處理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操作活動有針對性,有目的性,講究實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操作練習:讓學生第一行擺兩根小棒(強調兩根是一份,要兩根一起拿出來,擺成一堆),第二行也是兩根一份,擺這樣的三份(強調兩根一份,擺出三堆)學生擺完后問:“第一行的兩根是幾份?第二行兩根一份擺了這樣的幾份?”學生答后又強調說:“第二行有這樣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說第二行是3個2”。在這一操作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幾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義,接著又讓他們用實物卡片進行了對應練習,鞏固了對倍的認識。

完成操作過程,總結操作方法,是學具操作的最終目的,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結合操作過程,歸納總結出計算方法時,學生往往把解決的問題與操作過程相脫節,不能用語言正確敘述這一過程,開始時我就引導學生邊擺學具,邊說算理,一句句教給他們,逐步讓他們邊擺學具邊講算理,看算式講算理,看問題說算理,培養了思維能力。

相關期刊更多

詩林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哈爾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民族文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作家協會

北極光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大興安嶺地區文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宁县| 扶沟县| 达日县| 临夏市| 丽江市| 梁河县| 安福县| 孝昌县| 大港区| 锦屏县| 怀集县| 米泉市| 海城市| 丹巴县| 霍林郭勒市| 云南省| 新巴尔虎右旗| 乐清市| 新泰市| 汾西县| 房山区| 朔州市| 张北县| 浏阳市| 山东省| 喜德县| 雷波县| 阿坝| 岳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桦甸市| 任丘市| 大城县| 枞阳县| 河间市| 红河县| 静安区| 罗城| 荥经县| 始兴县|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