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望天門山的詩意

望天門山的詩意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望天門山的詩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望天門山的詩意范文第1篇

“空靈”與“模糊”是詩歌的審美特征之一,詩歌的審美在于怍者所創作的詩境,所謂“詩中有畫”很形象地說明了詩歌的境界,讀一首詩就像欣賞一幅畫,中國繪畫就具有“空靈”與“模糊”的特點。李白的《望天門山》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都可謂“詩中有畫”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創設的詩境不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把兩首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詩放在―起,意在讓學生感受祖國河山的美麗風光。

詩境的空靈是確定的判斷,也是自然的再現。《望天門山》開頭兩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是從江與山的關系著筆,首句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借山勢寫水的洶涌;次句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力,借水勢寫出山的奇險。兩句詩充分展現了作者創設的空靈意境,再現了大自然的壯美。后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天門山的雄姿,詩立腳點在孤帆上,尤其是一個“出”字,讓人如身處其境,逼真地再現了舟行江中望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最后―句傳神地展現了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全詩一句一個畫面,詩句流暢似脫口而出,全無刻意修飾,但深入體味便覺意味雋永,這正是詩歌創設的最佳空靈境界。

模糊之境則使人似墜云霧之中,詩境創設的形象本身先已模糊,其內涵也單一而不確定,往往使人做出多種不同的理解,它不是唯一的、確定無疑的審美判斷。《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兩句寫出了西湖水光山色、睛雨姿態。首句寫太陽照射下蕩漾的湖波,次句寫雨幕籠罩下的山影。兩句所描摹的正是當天先后呈現在詩人眼前的真實景觀,創設了一種空靈秀美的西湖勝景,顯得更加真實優美。后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成為描寫西湖的千古絕唱,然而作者表現的意境又恰恰是非常模糊的、不確定的,西湖到底有多美,作者把她比作西施,而誰也沒有見過西施是怎樣的美,事實上是你認為有多美就有多美。可見詩境的這種模糊、朦朧和不確定性,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現,而是詩人的藝術創造。特別是“淡妝濃抹”與上兩句詩的“晴”與“雨”對應,“總相宜”與“晴方好”“雨亦奇”相呼應,充分展現了西湖的優美風姿。作者用“西子”比西湖,在詩境創造上,二者之美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通感妙喻,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因為兩者的美都是不確定的模糊美的藝術創造,既給讀者的審美再創造以極大的誘發力,又為讀者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藝術空間。

詩境的空靈美和模糊美,既相關聯又各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空靈側重于“內隱外露”,其內在意蘊雖然隱深,其外部形象卻是豁朗的。《望天門山》寫天門山附近長江的雄偉景色,以簡潔的畫面表現長江的磅礴氣勢及天門山夾江對峙的險要,詩意是豁朗而確定的,但作者內含于心境的意義是隱禽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以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作者所表達的詩意卻是內外隱含,雖然迷蒙不清,但使人讀之韻味無窮,創設了一種模糊朦朧的美。這兩首詩選編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個單元,是有目的的,教師在教學時要關注詩歌的意境創設,引導學生學好詩歌并對詩歌產生興趣。

望天門山的詩意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詩詞鑒賞教學教學實踐

我們的傳統教育,歷來都十分重視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接受優秀成果民族傳統文化熏陶,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及審美能力,更是今天我們教育功能中一項重要內容。傳統詩詞以其意境優美,情感含蓄,詞采華麗,音律和諧,能很好陶冶學生審美情操,建構學生人文品格而為高考所重。在高三詩詞鑒賞,教學實踐中,我深感詩詞鑒賞教學應突出一個“品”字,含英咀華,方能品出美感,方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一、發散形象思維,于詩意彈性中品意境之優美,情感之豐富

詩歌是用形象思維的。什么是形象思維?簡單地說就是用具體實物形象來表達抽象的思想情感。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是作者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也是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現無形,以有限表現無限,以實境表現虛境,使有形描寫與無表描寫相結合,使有限的具體形象與想象中無限豐富的形象相統一,使再現的真實實境與它所暗示象征的虛境融為一體,從而造成強烈的空間美感。在高三詩歌鑒賞專題教學中,我很好地把握了這些,積極引導學生發散形象思維,于詩意的彈性中品其意境之優美,品出美感。在高三詩詞鑒賞專題課上,我明確指導學生,有的詩寫景,所寫景物比較單一,這單一景物就是該詩的形象,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塑造了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野草形象。借此,我誘導學生發散形象思維,聯想到人生,聯想到生命頑強之精神,從而領略到人生之哲理。有的詩歌描寫景物形象較多,我則誘導高三學生涵泳其間,對眾多單一形象進行組合,于詩意的彈性空間中充分想象,形成整體意境深味出美感來。如李白《望天門山》詩中:“天門”“楚江”“碧水”“孤帆”等都是單個形象,配上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就構成了舟行江山的整體形象。我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也就使學生不難想象詩中壯麗開闊之境界,領略李白胸中之豪氣。再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是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詩中雞聲、茅店、月光、人跡、板橋、霜凍,原也是具體有形的物象,在具體教學實施,我同樣誘導學生詩人借助于對這些物象的描寫,在我們眼前浮現出一幅旅人在荒涼鄉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動情景。領悟了這些,高三學生也就深深體會到旅人“道路辛苦,羈旅愁思”的內心境界了。

二、品語言之精煉,于優美語言中品味其高超的表現力

在針對高考的詩詞鑒賞教學中,由于是品評字詞的精練每每出現于古詩鑒賞的題目中,教學上,我就著重讓學生理解明白: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新穎的構思需要運用優美、簡潔、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好詩很少是一揮而就的,大多經過對字句的千錘百煉,特別是那些最能使景物特征突出,形象生動的動詞,詩人更是反復斟酌。賈島“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故事,就是典型例子。

評講陶淵明《飲酒》(之五)時,我就特別提示學生品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中“見”字用得很妙,若改為“望”則詩意頓失。陶淵明棄官歸田,采菊東籬,悠然自得,偶一抬頭,看見南山幽景,心中喜悅,故說“悠然見南山”。用“見”字表無意中看到,則“境與意合”,狀出詩人心靈與南山相融及詩人超然沉醉的形象,改“望”則有意去望,就破壞了詩的意境。《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穿”“拍”“卷”等一連串動詞用得十分形象,教學時我便以此為像啟發學生細品古詩詞語言的張力。作者就是用這三個動詞從不同角度拆諸不同的感覺,串連了峭陡的山崖,洶涌的駭浪,滔滔的江流三種形象,集中突出了古赤壁戰場驚心動魄的雄奇景象。再如其中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句中的“笑”看似平實,實則飽含作者滿腔人生感慨。教學中我就著重讓學生思考作者笑誰(笑自己)?笑什么(笑自己多愁善感,年華已逝猶作少年夢)?為何笑(自我解嘲的笑,表現了作者達觀灑脫的人生態度)?

又如,趙師秀的《約客》,一個“閑”字,乍一看似是表現詩人閑適恬淡心境,實際上是與前文的“家農雨”“處處蛙”的喧鬧形成鮮明對照,表現了詩人久等而客不來時枯坐無聊的心境。這種字面義和隱含義的反差處理顯得十分富有情味。

諸如此類,我都努力讓學生明確,體味語言美,就是要能說出那些最具表現力詞語的妙處,這是詩詞鑒賞教學中的一個重點。

三、賞技巧,于詩人匠心中品濃郁的詩味

對表達技巧的欣賞也是高考命題的一個環節。表達技巧指的是表現手法和抒情方式。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懂得詩歌的情與景是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情景交融是詩歌最主要的藝術手法。有的詩富情于景,例如評價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我就誘導學生領略作者怎樣通過寫三峽行舟,如行云、飛鳥、猿聲、山影和一瀉千里的江水,來寄寓了作者豪放和歡快的心情。他的《望天門山》也屬此類。有的詩則情景交織,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把情、景、人、物融為一體闡發了登高才能望得遠這一哲理,激勵人奮發向上,站到更高立足點放開眼界去領略更加遼闊壯麗的風光,去追求更新更美的境界。

關于表現手法,在高三詩詞鑒賞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學生要積累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包括比興、夸張、借代、象征、襯托、虛實結合、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等等。特別是要看看該詩想象是否豐富,聯想是否得當,有沒有運用烘托、反襯、象征等手法。

例如,《琵琶行》中寫了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如“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唯見江心秋月白”;寫了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如“醉不成歡慘將別”;寫了聽眾的反映,如“東船西舫悄無言”“滿座重聞皆掩泣”。這些渲染有的烘托了送客的環境氣氛,有的則烘托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在鑒賞教學中,我都特別強調學生對情與景的細心品味。古詩中有不少詠物詩,他們寫小事物,但都是象征性的,有所寄托,這是象征手法的運用。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以石灰為喻,托物言志,表面看句句寫石灰,實際上借助石灰從開鑿到焚燒使用的全過程,象征自己為報效祖國,甘愿經受劫難與不怕犧牲,勇于獻身的高尚情操。

望天門山的詩意范文第3篇

一、誦讀引領,接觸古詩文,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目的是讓古人的智慧、經典的知識、膾炙人口的詩文,開啟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的氣質,影響學生的人生。同時,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感受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1. 選好篇目,編寫教材。課題組成員參與了經典國文誦讀教材的選編,大家分工合作,從大量的優秀篇目中進行精心的選擇,編寫了適合各年級誦讀的教材。如適合低年級的《三字經》《弟子規》等,適合中年級學生的《笠翁對韻》《詩經――采采]q》等,適合高年級的《大學》《論語》等。

2. 熟讀成誦,詩興盎然。古詩文誦讀交給學生的是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可以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魂牽夢繞的故國情,什么是烏鴉反哺的孝子心,什么是相知相惜的摯友情,什么是捐軀赴死的報國志,還可以傳遞“投我木桃、報之瓊瑤”的人性美德以及“開卷有益”“志存高遠”等人生哲理。每天晨會,學生捧起教材,搖頭晃腦地用自己的誦讀方式再現前人的風采,或如黃河奔騰慷慨激昂,或似小溪涓涓委婉低訴。熟讀成誦,不求甚解。學生在誦讀時發現經典與生活時刻相依,自覺按圣賢的要求約束自己,如,做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步從容,立端正”。誦讀重在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創造條件。

二、入情入境,親近古詩文,汲取傳統文化的精神營養

1. 入境悟情,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師者,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從古詩文中了解祖國的歷史和革命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如王昌齡的《出塞》、陸游的《示兒》都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愛國情懷。字里行間,都深深地刻著民族文化的烙印,流淌著民族精神的殷殷熱血。但是古詩文距離現在遙遠至極,詩中所涉及的那段歷史、詩人所表露的那般情感,身處和平年代的學生很難感受到。怎樣讓學生進入詩境,體會詩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師者充分利用網絡、圖書等課外學習資源,與學生一起深入了解詩人創作詩歌的時代背景,讓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環境,走進詩人的內心。如教學陸游的《示兒》,課前可讓學生搜集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如“金兵入侵中原”的經過,中原百姓在戰亂中悲催不堪的生活等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詩人“不見九州同”的悲憤,接著熟讀理解詩句,反復品悟,體會詩的意蘊,走進詩心,感受到詩人渴望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這樣,學生不但從古詩中了解了歷史,而且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立志長大后為祖國的和平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2. 讀中悟情,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是炎黃子孫的傳統觀念。鄉情塞滿了多少游子的心。如張九齡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詩中的每個字、每個詞無不抒發了詩人的切切思鄉情。教學時,我們讓學生反復吟誦這些名句,深入品悟,領會詩人的思鄉情感。接著,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家鄉的美麗風光或風俗人情。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 以情激情,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母子相依,手足情深,是人類千古傳頌的主題。孟郊的《游子吟》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言樸實卻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學時,筆者在學生理解了詩句,體會了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回憶自己和親人的情感經歷,談感受,以情激情,更深刻領悟到詩人表達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從中受到感恩和親情教育。

4. 融景動情,對學生進行友情教育。崇尚友道,珍視友情,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如王維《山中送別》中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漢書》中的“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李白《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些詩句都表達了詩人同朋友間的深厚情誼。筆者在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時,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播放歌曲《送別》,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展開想象,讓學生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深入感知,這樣,學生自然就領會到朋友間誠摯深厚的情誼。筆者還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友情的詩句,并在課外制作成書簽互相交換朗讀并贈送。通過課內外結合,不但激起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還使學生明白了要珍惜友情。

三、類比遷移,融入古詩文,弘揚民族文化精髓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并在附錄“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中列出75篇的詩文。我們不能讓古詩文教學止于課堂,而應該有機拓展,引導學生遷移學法,擴大閱讀面。

1. 相同主題詩詞的遷移。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山水詩、送別詩、言志詩、節日詩、哲理詩……如,教送別詩《別董大》后,可遷移學習《芙蓉樓送辛漸》;教李白的《望天門山》,可遷移學習《望廬山瀑布》;教哲理詩陸游《游山西村》,再引導學生學習蘇軾《題西林壁》……讓學生在同類詩中去對比,去感悟,情感得以升華,古詩的意蘊久久縈繞在心頭,經久不散。

2. 相同作者詩詞的遷移。歸類遷移同作者的詩詞,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詩詞主題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作者。如教《獨坐敬亭山》一詩,如不進行拓展,學生只能認識一個孤獨的李白。如果教師引入《靜夜思》《望天門山》等的回顧與學習,學生會認識到一個詩意的李白、一個真情的李白。

3. 內容相“應和”詩詞的遷移。有的詩詞有相應的詩詞與之應和。教學時,可用來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如教《漁歌子》時,可引進《答和弟志和漁父歌》一詞,教師當哥,學生當弟,進行對比誦讀。這種類比遷移,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融會貫通。

望天門山的詩意范文第4篇

“人性”是本文作者從文學作品中抽象出來的概念。每一條人性都是某種目的與完滿智力的統一體,是運用自身完滿智力實現自身目的的過程。最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人性運用自身完滿智力實現自身目的的方式或者結果,所謂“藝術魅力分析”,指的是去發現作品中的人性概念,也就是去命名作品中籠罩性的目的、揭示對此目的的合理性或者價值進行隱秘論證的完滿智力,本文對李白的若干詩篇作出了藝術魅力分析。

【關鍵詞】 藝術魅力 人性 目的 隱秘論證

“人性”是本文作者從文學作品中抽象出來的概念。每一條人性都是某種目的與完滿智力的統一體,是運用自身完滿智力實現自身目的的過程。最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人性運用自身完滿智力實現自身目的的方式或者結果,所以,不能認為最優秀的作品是藝術家個人的創造物。此所謂“藝術魅力分析”,指的是去發現作品中的人性概念,也就是去命名作品中籠罩性的目的、揭示對此目的的合理性或者價值進行隱秘論證的完滿智力——如果作品中存在這樣的人性概念。

本文采用問答體,對李白的若干詩篇進行藝術魅力分析。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問:為什么在“舉頭望明月”之后,就要“低頭思故鄉”呢?前者與后者相互間有關系嗎?

答:有關系——月亮會使人思念自己的故鄉。

問:月亮為什么就能讓人思念故鄉?

答:這個問題可就不好回答了。

問:為什么?其實,是你的思路不正確——你是不自覺地跳出作品之外去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圍繞著藝術品形成的問題只能根據藝術品本身來回答。請繼續思考剛才的問題:月亮為什么就能讓人思念故鄉?

答:難以回答。

問:那我就問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詩中的“月光”和“月亮”是什么樣的關系?

答:月光是從月亮發出來的。

問:如果用擬人化的說法,那么,到底誰是誰的“故鄉”呢?

答:月亮是月光的故鄉。

問:月光一旦離開了自己的故鄉月亮,又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

答:就會變得像是“霜”一樣。

問:月光變得像是“霜”一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答:當然不好。

問:連月光離開了自己的故鄉月亮都不好,人要是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又會怎么樣?

答:當然也不好。

李白的這首《靜夜思》正是中國古人所說的“興”的產物,“興”就是某件事物激發起了詩人的某一情思。把這首詩改說成最質樸的“興體詩”則是:“月光離開了月亮就變得像寒冷的霜,我離開了故鄉又怎能不去思念它?”

這首詩的靈魂是“對于故鄉的熱愛”。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問:“天門山”為什么中間斷開了呢?

答:因為它擋住了“楚江”的去路,“楚江”就用“碧水”把它沖開了。

問:詩中的“回”,意思是“打著漩渦”,“東流”的“碧水”為什么會“至此(穿過天門山的這一段河床)回”呢?

答:被一分為二了的天門山既然當初是渾然一體的,它就會有合二為一、恢復原狀的愿望,“碧水”“至此回”等于在給天門山發出警告:不可大膽妄為,否則,你會再一次經受一分為二的痛苦!

問:“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含義應當是:穿過天門山向下游望去,就能看見極遙遠處的“孤帆一片”。這句詩在作品中又有什么作用呢?它是作品真正的一個有機部分嗎?

答:這句詩的寓意是:“楚江”穿過“天門山”之后不再有險阻。

問:“天門山”是強者還是弱者?

答:是強者還是弱者只能是相對而言。

問:根據你讀這首詩時的感受,難道就不能直接判定它是強者還是弱者嗎?

答:是強者。

問:挑戰強者值得嗎?或者說,“楚江”挑戰作為強者的“天門山”,產生的后果是什么樣的?

答:挑戰強者是必需的,因為“天門山”阻擋了“楚江”前進的道路;所謂強者并不一定很難被打倒,“楚江”只須使用自己現成的“水”就能把“楚江”劈為兩半;而一旦征服了“天門山”,“楚江”只需讓自己的“水”“至此回”,就能永久地鞏固成果;一旦征服了“天門山”,當初作為強敵的“天門山”就會變成“楚江”最安全可靠的一段河床;一旦征服了“天門山”,“楚江”就可以一瀉千里地奔向自己的目的地——大海。

問:請為這首詩的靈魂命名。

答:“喜愛挑戰強者”。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問:“白帝城”在什么地方?

答:在現在的四川省境內。

問:偉大的詩篇本性上與地理知識、甚至人類的全部知識都無關。從這首詩本身難道找不到問題的答案嗎?

答:這個“白帝城”是在“彩云間”。

問:“白帝城”海拔上是高還是低?

答:既然是在“彩云間”,“白帝城”當然就是地勢很高的了。

問:“地勢高”可以被抽象為“高度”的象征,占據“高度”好不好?

答:很難說是好還是不好,因為有的人喜歡登高,有的人卻是有“恐高癥”。

問:辯證法與藝術無關。作品本身沒有提供答案嗎?

答:“高度”值得我們去占據,因為“高度”意味著有美麗的“彩云”相伴隨;而一旦占據了“高度”,最遠大的目標,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達到——“千里江陵一日還”是也。

問:請為這首詩中的人性命名。

答:“喜愛高度”。

《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問:我認為,有言外之音的只是前兩句詩,后兩句應當被剔除出去。我的問題是:“玉笛暗飛聲”是什么樣的聲音?

答:是美好而又輕輕的聲音。

問:“誰家玉笛暗飛聲?”是一個疑問句,到底是從“誰家”傳出了輕輕的“玉笛聲”?

答:老實說,我不知道。

問:這個問題其實也容易回答:這個“誰家”就是傳出能夠“滿洛城”的“玉笛聲”的那一家。現在,來回答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輕輕的“玉笛聲”為什么竟然能夠“滿洛城”?“洛城”,那可是一座城市啊。

答:因為“洛城”是沐浴在“春風”里。換言之,是“春風”使得輕輕的“玉笛聲”能夠“滿洛城”。

問:“春風”值得贊美嗎?

答:值得,因為它能夠使弱小的美變成強大的美、使局限于一隅之地的美造福于廣大的世界。

問:請為這兩句詩中作為靈魂的人性命名。

答:“喜愛春風”。

《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寒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船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問:值得我們回味的只是前四句詩。“金樽”里盛著的是“斗十千”的“清酒”,“玉盤”上裝著的是“值萬錢”的“珍饈”,為什么會是“停杯投箸不能食”呢?

答:因為李白寫這首詩前不久受到了排擠,被唐玄宗疏遠了,所以李白心情不好。

問:你真地覺得不知道這些歷史知識,就會影響你對這四句詩的欣賞和理解嗎?

答:那倒不是。

問:那就說明剛才的問題還沒有回答。請繼續回答。

答:難啊。

問:那我們不妨暫且放下這個問題。請回答另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拔劍”?

答:因為拔劍者感覺到了某種敵意。

問:為什么接著又要“四顧”呢?

答:想要找到敵意所在的地方。

問:為什么會“心茫然”?

答:因為想找到敵意,到頭來卻又不知道敵意在什么地方,敵意隱藏得很深。

問:隱藏得很深的敵意就是陰謀。陰謀好嗎?

答:陰謀會讓我們發出“拔劍四顧”這樣的古怪動作、陰謀會毀壞我們面對美酒美食時的興致。

問:請給這四句詩的靈魂命名。

答:“厭惡陰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問:“孤帆”的“遠影”為什么會“盡”——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

答:因為有“碧空”存在。“碧空”象征了“遼闊”。

問:“長江”為什么就不至于“碧空盡”呢?

答:因為“長江”不是“孤帆”,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問:“唯見”意思是“只能看見”,真正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答:“碧空”一旦充分發揮作用,那么,像“孤帆”這樣的小小事物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像“長江”這種真正偉大的事物卻會脫穎而出般地顯示自己的存在。

問:“碧空”可以為我們正確地辨別偉大與渺小。請為這首詩的靈魂命名。

答:“喜愛遼闊”。

14.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問:截取前六句,再去掉中間的兩句,我們就有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末尾兩句主張及時行樂,“及時行樂”是理由充分的嗎?

答:因為人終有一死。

問:“死亡”為什么是壞的?

答:人從生到死,就像“黃河之水”從“天上”“奔流到海”。

問:你這是在詩意地、跳躍式地回答我的問題。如果你能證明“海”是“黃河之水”的可悲歸宿,我自然就會承認“死亡”也是人類的可悲歸宿,也就差不多等于承認了“及時行樂”是理由充分的。

答:對于“黃河之水”來說,“海”意味著“無邊的苦澀”;何況,一旦“奔流到海”,“黃河之水”就成了“苦海”的一部分,更是“不復回”的了。

問:“海”的確就是“苦海”,是“黃河之水”的可悲歸宿。如果事事處處向“黃河之水”看齊,人在死亡之前就“盡歡”,還能找到其它的理由嗎?

答:“黃河之水”在“奔流到海”之前畢竟在“天上”呆過,“天上”不就是象征“極樂世界”嗎?所以,人在死亡之前也就應該讓自己極樂極樂——“盡歡”。

問:請給這四句詩的靈魂命名。

答:“喜愛及時行樂”。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問:比喻的一般情形,是用比較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比較不常見的事物、或者用比較具體的事物來說明比較抽象的事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便是用具體的春江水來說明抽象的愁。李白這首詩中的情形不同尋常:“銀河落九天”雖然被用來說明“廬山瀑布”,但這個“銀河落九天”既不常見、也不具體,它實際上乃是被想象出來的偉大而又美好的事物。問題是:這個“銀河落九天”為什么能夠被想象出來?

答:因為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廬山瀑布”存在,這樣的“廬山瀑布”象征了“宏大”,“宏大”的價值,在于能夠激發我們去想象出無比偉大、無比美好的事物來。

問:請給這首詩的靈魂命名。

答:“喜愛宏大”。

《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意謂高峻)何壯哉!黃河如絲(即絲線)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谷轉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云作臺。云臺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求蓬萊復西歸。玉漿倘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

問:在我看來,有禪意的詩句是“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西岳高峻,何其雄壯——這是“西岳崢嶸何壯哉”的字面意思。我們置身于西岳之顛峰,能夠看到“黃河如絲天際來”之景觀。明顯,“西岳”是“高度”的象征。問題是:“高度”有什么樣的價值?

答:“高度”的價值在于:只有在“高度”的基礎上,我們才能親眼看到“黃河”是從“天際來”的,這意味著我們更全面地看清了“黃河”的本來面目;其次,從“天際來”的“黃河”只是“如絲”,并不真地就是一根絲線,相反,“黃河”乃是巨大而氣勢兇猛的東西,而正是在“高度”的基礎上,我們眼中的“黃河”失去了可怕的巨大與兇猛。總之,“高度”能夠讓我們心情平靜地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這兩句詩的靈魂,是“喜愛高度”。

《山中答俗人》:“問余(即我)何事棲(即居住)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即悠閑)。桃花流水窅然(意謂幽深的樣子)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問:“碧山”即是碧綠的山、美好的山。在“問者”問過“余”“何事棲碧山”之后,“余”為什么“笑而不答”呢?

答:“問者”竟然問出這樣的問題,表明“問者”還沒有看見“碧山”的價值,也就表明了“問者”不會入住這里,不會與“余”分享“碧山”——這是“余”“笑”的原因。至于“不答”,指的是“余”不愿意向“問者”說出“碧山”的任何妙處,免得給自己招來分享“碧山”的鄰居。不過,我們因為喜悅而笑,當此之時,我們通常會與人為善、會積極回答他人的問題,“笑而不答”就意味著某種自我克制或者痛苦。

問:“余”在“笑而不答”之后,為什么會“心自閑”呢?

答:“笑”意味著“問者”感覺遲鈍,“不答”意味著“余”的應對得當,這兩者共同決定了“余”獨享“碧山”的愿望不會受到沖擊,所以,“余”就“心自閑”了。

問:“獨享”有什么樣的價值?

望天門山的詩意范文第5篇

【關鍵詞】簡筆畫 語文教學 理解能力 審美能力

美育和藝術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素質教育的理想形式。培養學生素質的任務不僅僅是音樂、美術等藝術類課程的責任,同樣也是學校所有其他課程的責任。因此,學科間的綜合就越來越重要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中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審美能力低下,由此我們綜合運用語文課程和美術課程,探求提高中學生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方式、方法。美術教學和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眼光和創造美的能力以及美育的人文思想。作為教師,應當利用好自己的陣地,運用繪畫和語文的發展關系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把美術中手繪線條圖像作為主要研究內容,是因為:手繪線條圖像是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而發展的,在文字沒有產生之前,人們便用手繪線條圖像傳達信息和交流了;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使我們面臨“讀圖時代”的挑戰,以手繪線條圖像來傳達信息和從圖像中獲取信息,將成為21世紀公民的必備能力之一;手繪線條圖像是人們最為常見的繪畫表達方式,是美術中的白話文,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不受工具、技法的約束,具有極為廣泛的實用性;手繪線條圖像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并為其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手繪線條圖像以上的幾個特點,決定了在農村中學中的實用性以及在其他學科結合中的可行性。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恰當地運用間潔、洗練的繪畫語言,就可以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形象化,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同時也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發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板書是以文字把復雜的抽象變為簡練的抽象,對文字深層意思卻很難形象的表達出來。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板書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上,教師可以大膽地、適當地采用“手繪線條圖像”,將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結合圖像,簡潔、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趣味橫生。同時,教師提示或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動手,把自己對文字的深層理解轉換成形象,并利用在美術課堂學到的繪畫技能,用手繪線條表達出來,即文字――形象――線條――圖像,必要時,學生還可以對圖畫作解釋說明。這樣,學生的手腳放開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會主動地思考、理解,學會動手動腦,還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根據課文材料運用“手繪線條圖像”可直觀再現文章內容,提高理解能力,領悟能力與藝術表現能力。教材中可用此法的篇目很多,在教學時,教師可抓住教材或根據文章題目,或根據文章中心,或根據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形象,某一情節,某一場面指導學生作畫。

《中國石拱橋》中,第5自然段集中描寫了趙州橋的造型、結構、外觀等特點。我們便引導學生根據讀書的體會,請同學們用5分鐘完成一幅趙州橋示意圖,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完成的非常認真,交上來的作品基本上都能描畫出橋的特征。學生對研究“家鄉的橋”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背影》中,“我的父親”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在理解感受時,借助美術,勾畫他的外貌,展現他的特征,突出他的性格,使其宛然在目,反復觸摸,一如欣賞浮雕一般,人物便慢慢走近讀者的內心,使讀者心弦顫動,與之共悲喜。動腦思考,動手描繪的藝術再創造,使學生身心俱悅。

總之,恰當地運用繪畫語言――“手繪線條圖像”,可以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文章語言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可以把繪畫的景物由意會化作直觀;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健康的審美觀。

中國畫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是“表現”的藝術。它講求筆墨情趣,追求意境的表現。文學作品中的詩歌與之自古一脈相承。關于詩歌與繪畫的緊密聯系,東西方的古論家都有精辟而相似的論述。郭熙在畫意中引前人言道:“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古羅馬的賀拉斯在論詩意中說:“詩如此,畫亦然。”持此類觀點的還有東方的坡和西方的西蒙德斯,達芬奇等。既然繪畫和詩歌有著如此密切的聯系,那么,根據詩歌進行美術創作教學就有了可行性。在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教學中,嘗試將詩、書、畫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古詩這種特殊的命題畫教學可多方位地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理解能力和創新意識,愉悅學生的心情。如《望天門山》一詩,教學流程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展開:背詩――吟詩――講詩――畫詩。我們引導學生抓住古詩重點、難點,讓他們根據自己掌握的繪畫技巧,結合詩意,表現畫面情景;學生除了對“青山、碧水、紅日、孤帆”做出描繪,還要呈現“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雄偉壯闊”的景象,使畫面主題更符合詩意,使畫面達到和諧統一。

通過以上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更愛上語文課,也更愛學習美術了;兩者融合,更能提升美的境界;他們受到多種藝術因素的熏陶,提高了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美術和語文的學習都創設出了一塊更新、更美、更活躍的空間。

通過這次的教研實踐,我們發現要在短期內普及這種實踐活動還需要教研工作者和廣大教師的配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還將努力實踐,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下開出璀璨之花、結出豐碩之果。

相關期刊更多

版納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西雙版納州委宣傳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綦江县| 安顺市| 扶沟县| 浪卡子县| 津市市| 抚顺县| 红河县| 万荣县| 淮北市| 子长县| 马公市| 句容市| 福清市| 泊头市| 桦南县| 南昌市| 彭泽县| 饶阳县| 阳曲县| 乌兰察布市| 府谷县| 大姚县| 白河县| 陇川县| 宁南县| 南川市| 杨浦区| 多伦县| 霍州市| 宿松县| 新营市| 永宁县| 平塘县| 叙永县| 新邵县| 福安市| 喀喇沁旗| 洛川县| 东丰县| 奉贤区| 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