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國演義情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三國演義》泰國 泰國華人
一
中泰兩國關系源遠流長。中泰的文化交流從早期漢朝開始,一直到近現代的演變。據《中泰文化交流》記載,中泰兩國先民的交往最早在西漢平帝時期。從古至今,中泰兩國人民從兩千多年以來,一直保持著密切友好的關系。在漫長的歷史中,有許多中國人不斷地移居于泰國。中國人民移居泰國,到泰國謀求自立和經商定居,始于宋末元初。他們主要來自廣東、福建、海南等東南沿海的農民和手工業者。
從中泰古代不斷的交往,這一大批華僑移民也帶來了中國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而后來在泰國社會中泰文化逐漸混合與發展起來,引起了中泰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甚至兩國文化融合起來,后來變成了泰國華人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慢慢形成了泰國華人文化,影響著泰國的華人社會逐漸形成。泰國的華人大多數是從中國南方尤其是沿海地區遷移于泰國。根據僑民的故鄉和方言可分為潮州、福建、廣東、海南及客家五個大組,其中潮汕人是華人之間占主要的部分,據泰國潮州會館資料,目前居住在泰國的潮汕人大約有1000萬人。他們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帶到了泰國,尤其在飲食、語言、文學、文化、經濟貿易等方面,泰國受到很大的影響。
中國文化對泰國文化有一定的影響,而中國文學也慢慢地進入了泰國。華人遷移到泰國后,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忘了根,就讓長子在泰國另請老師教中文或者回到祖國去學習中文,然后繼承他們的事業。通過漢語,中文書和中國文學作品就慢慢地進入到泰國來。而深受歡迎和喜愛的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的《三國演義》也少不了。
二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羅貫中。這部作品以宏大的結構,曲折的情節,展開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軍事、政治、外交斗爭,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幾個主要人物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忠勇的關羽、奸詐多疑的曹操、魯莽的張飛等,寫得比較出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據文獻記載,中國與古稱暹羅的泰國交往始于漢代,到明朝時達到頂峰。恰是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年)即邏羅王朝統一泰國時代。在整個明朝的276年中,阿瑜陀耶王國派遣使臣來華訪問計有112次,有時一年達6次。明朝派遣使臣訪問阿瑜陀耶王國19次。明朝三寶太監鄭和曾兩次出使泰國,受到友好款待,加深了中泰友誼。
隨著中泰兩國頻繁的兩國貿易往來中,一本中國歷史演義小說于明代的《三國演義》在中泰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極大重要地位。《三國演義》明代文學作品的代表傳入到泰國后,小說的人物塑造和情節特點被泰國原有的長篇故事詩所吸收。這不僅是擴大了泰國文學的題材來源,也成為后世泰國歷史小說作家的創作動機。著名的作家昭披耶帕康(宏),他將《三國演義》從中國移植過來,并創造了“三國”文體,對泰國的文學,特別是小說的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國演義》在泰國,是泰國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說。1914年泰國前皇家研究院委托一個委員負責挑選泰國最優秀的文學作品,結果選出7部作品,《三國演義》是其中的一部。泰國文壇歷來把《三國演義》推祟為泰國散文作品的佳作,翻譯作品的典范,被改編成各種形式,廣為流傳。
《三國演義》的泰語譯本是泰國翻譯文學作品的一部杰作,也是泰國第一部以散文形式翻譯的作品。當時是由泰國曼谷王朝拉瑪一世王(1782-1809年)在建立王朝、鞏固政權,為了豐富曼谷王朝治國用兵知道,御令當時的著名詩人,兼財政大臣昭披耶帕康(宏)負責和贊助翻譯的。這本歷史演義小說的翻譯目的是為了讓泰國人從中國歷史中正確地認識中國的政治。
《三國演義》譯作于1806年完成,首先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朝廷內外轉抄流傳,然后才流傳向民間,在泰國全國上下掀起了一種“三國熱”。經過半個多世紀無數次的轉抄傳播,《三國演義》手抄本于1865年正式印刷發行,出版后供不應求,反復再版,僅拉瑪五世在位期間(1868-1910年),就先后再版6次,至20世紀70年代初,共再版15次,是泰譯中國古典小說再版最多、印刷量最大的一部。因為手抄本的泰文本《三國》只有87回,1978年泰國作家萬納瓦又翻譯出版了《三國演義》的120回本《三國演義》全譯本的問世,再一次把泰國的“三國熱”推上了。直到現在,泰國對于《三國演義》的研究還長盛不衰。很多學位論文以這部書為選題內容,泰國國內成立了不同的研究協會,還有專門的交流網站等。1893~1915年的泰國,各種戲劇十分流行,《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被改編成歌舞劇廣為流傳,有潮劇、粵劇、閩劇、瓊劇等。
《三國演義》還對泰國的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在泰國社會中《三國演義》被認為是一部研究治國用兵之術的經典。也被學校當作歷史教科書和學生寫作的范本。此外,泰國散文體文學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三國演義》。形成了泰國文學史上新的散文體――“三國體”。泰國文學學會于1914年把《三國演義》的泰文譯本評為優秀小說,泰國教育部還曾明令把它作為中學作文模板。泰國人把《三國演義》當作瑰寶的文學作品,而更注重書中的謀略。泰國有句俗話說。“《三國》看三遍,此人不可交”,意思是說這本書計謀多端,熟讀就會變得狡詐起來。很多泰國學者研究《三國演義》的作品,他們主要關注該書所蘊涵的領導和管理藝術。目前,泰國的一些大規模的公司在訓練行政管理人員的時候,規定要熟讀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三國演義》。此外《三國演義》是泰國通用的初中課本長期選用《草船借箭》、《火燒戰船》等精彩片段作為課文。因三國故事在泰國流傳廣、影響很大,泰國教育部曾把泰譯本《三國演義》的部分內容編入中學課本,許多泰國人還著令子孫幼年便誦讀《三國》。甚至,在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新生的時候,也經常出《三國演義》有關的考試題目。寺廟里也有很多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同時也是書籍收藏家的珍寶。
《三國演義》的泰語譯本問世后。引起了泰國社會的廣泛和熱烈反響。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關公(關羽)、孔明、趙子龍等人物形象已成了泰國人皆知的英雄人物。一直以來《三國演義》泰語譯本成了最暢銷的書籍。三國的一些故事、情節、語言在泰國人民中廣泛流傳,對傳播中國歷史與文化,增進中泰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泰國人把《三國演義》當作文學作品的珍品。
三
泰譯本的《三國演義》取名為《三國》,它的成書過程十分特殊。由于當時泰國還沒有精通中泰兩種語言的翻譯者,更沒有精通中泰兩種文學的翻譯家,所以翻譯便采取了特殊的辦法:由精通中文粗通泰文的中國人將其口譯成泰文,再由泰人作家寫成泰文并加工潤色。
由《三國》不是用一般的翻譯方法譯出來的,所以它和一般翻譯作品的特點有所不同的特點。欒文華在《泰國文學史――《三國》等中國歷史演義故事的翻譯及其對泰國散文文學發展的意義》提出泰譯本《三國》的三個特點:其一《三國》雖然是翻譯,卻不大拘泥于原文。詩詞歌賦、議論被刪掉,難譯的或泰國人難于理解的,或舍棄或做了改變:其二,在翻譯方法上追求的是故事的有趣。而不是忠實于原文,因此意譯多于直譯:其三,譯本大大消減了三國開頭和結尾的部分,突出了赤壁之戰前后扣人心弦的政治和軍事上的斗爭,這便濃縮了故事,使情節更加緊湊。Malinee Dilokwanich在《《三國》泰國文學開始接納中國文學的重點》提出:“從中文版《三國演義》和泰文版《三國》的對比研究,可以發現許多部分的內容是意譯《三國》保存著《三國演義》的情節和故事的順序,可是故事的細節差別很多。她還指出《三國》的翻譯錯誤使《三國》變成了另外一部特殊的中國歷史演義小說,因為《三國》的重要作用不是一部中國小說翻譯過來的文學作品,所以《三國》不是直譯。此外,她還提到泰譯本《三國》刪掉了《三國演義》的開頭和結尾部分,中文版《三國演義》中的200多首詩歌大都被刪除掉,只有11首不能刪掉,因為這些詩歌是連接故事內容,不可刪掉:可是翻譯出來的11首詩歌還是翻譯成白話。”
四
《三國演義》這本歷史演義小說。講述的是中國三國時代的故事,書中寫的是蜀、魏、吳三國之間政治、外交、軍事的斗爭,是三國的“興亡史”。故事起于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終于三國歸晉。小說中描寫的人物有400多個,大多數刻畫得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比如關羽、劉備、張飛、諸葛亮、趙子龍、曹操、呂布等,已成為中國人全都知道的人物了。下面本人主要談一下泰國人和泰國華人對《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羽、張飛的崇拜。
大家都知道泰國是一個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佛教是泰國的國教,享有“千佛之國”的稱號。泰國95%的居民信奉佛教。但很多泰國人還提到華人的三國人物的崇拜。在泰國的泰國華人對三國的劉備、關羽、張飛相當的崇拜,把劉備、關羽、張飛當作神明供奉的廟宇隨處可見,沒有偏廢。而在泰國坊間鄰里經常可以見到劉備廟、關公廟和張飛廟,有錢人家甚至在家里有專門的神堂來敬奉和供養劉備、關羽和張飛。
泰國華人認為劉備、關羽、張飛為了“伸大義于天下的共同理想而結義”,情節十分動人。劉備是蜀漢集團的首領,被作為理想的好皇帝來塑造,他忠于桃園結義的誓言,身上有“仁君”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優點。又是泰國華僑和華裔加強團結的精神紐帶。如“劉氏宗親會”就自己稱自己是劉備的后代,多次組團到成都武侯祠祭奠劉備,寄托懷鄉念祖之情。
關羽是劉備手下無敵的將領,是一個具有崇高感情世界的神武英雄,在他身上集中表現了作者的忠義思想。只要提到關公,人們就會想到中國,想到龍的傳人。關公又似乎成了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信仰的華人的民族代表,成了炎黃子孫凝聚在一起的紐帶。在泰國法庭開庭之前,全體法官須在關公面前發誓表示公心,隨后才進入有關程序。泰國的警察署里也陳列著關公神像,警察們常祭常拜,祈求自己像關公那樣威武神勇,又祈求關公保佑其平安……現實果真如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并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于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后,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么讀過之后,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愿望。
二、神化與丑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后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么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么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余字的謚號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云、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采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1.有一位作家曾對他的作品“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這位作家的名字是_____。
2.按要求寫出人物形象或文學作品。
(1)《水滸傳》中“倒拔垂楊柳”的人物是_____。
(2)《三國演義》中“煮酒論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3.“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這首詩提示了《紅樓夢》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其中“閬苑仙葩”指的是_____,“美玉無暇”指的是_____。
4.“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老去,花落人亡兩不知!”這首詩出自《紅樓夢》中人物_____之手。
5.請結合《三國演義》,說出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指揮的一場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_____;再說出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_____一事。
6.在《水滸傳》中,綽號為“智多星”的人是_____,也被稱為“賽諸葛”。他與一伙兒好漢在“黃泥岡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________。
7.請用下列兩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補全下面的回目。
(1)_____風雪山神廟 陸虞侯火燒草料場(《水滸傳》)
(2)_____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三國演義》)
8.《三國演義》中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還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謀的軍事家的形象,這個人是_____,這部作品是《_____》。
9.“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說的是《水滸傳》中的一位傳奇英雄_____。
10.《三國演義》中塑造了一位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英雄形象,這個英雄是_____。這部書中有關這個英雄的傳奇故事還有很多,請用最簡潔的語言寫出一個故事的名稱:________
11.“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作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和曹操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________。
12.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請說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名稱。例:舌戰群儒、 、 。
13.下面的一副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 東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陣: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與情節,其中搭配不當的一項是( )
A.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B.孫悟空——大鬧天空
C.諸葛亮——三顧茅廬 D.劉姥姥——三進大觀園
15.古典名著《西游記》中,孫悟空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節是 。
16.《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個個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個特征鮮明的外號。
請用一句話寫出《水滸傳》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請寫出《水滸傳》中你喜歡的一位好漢的外號,并說出此外號表現出的人物特征:
17.《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藝術形象。請根據你的閱讀體會,說出他令人贊頌的一種精神,并舉例證明。語言要簡潔。
18.“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名著《 》的開篇詞。
19.女媧煉石補天時剩下一塊石頭,被丟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帶入紅塵,歷盡了離合悲歡。以上情節出自我國古典名著《 》。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為 三國。
關鍵詞: 《三國演義》 泰國翻譯 影響
查閱《中泰文化交流》可以知道,在西漢平帝時期中國和泰國人民便開始了密切的交流,這種親密友好關系持續了兩千多年之久。在這段時期內,除了基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外,還包括大量的人口遷移,期間有不少中國人選擇移居泰國,伴隨著人口的遷移,中國的大量文化及傳統風俗習慣流入泰國,影響著泰國當地人的生活和文化,并逐漸與泰國本土文化相混合、發展,慢慢形成了兼具泰國及中國文化的獨具特色的泰國華人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根”的意識極為強烈,主要體現在,大量移居泰國的中國華人,為了強化子孫后代“根”的意識而堅持讓他們學習漢語,閱讀中國書籍,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名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便是其中一部很受歡迎的文學名著,在泰國華人圈可謂“首屈一指”。
中泰兩國友好交往歷史悠久,交流頻繁,文化繁榮。《三國演義》這本書在泰國民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泰文版的《三國》出版于1802年,一經出版就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巨大反響,由此在泰國掀起了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的熱潮,與此同時促進了泰國文學的發展。
《三國演義》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其次它是一本中國歷史演義小說。在泰國,《三國演義》的傳入對泰國文學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其中一點體現在《三國演義》豐富了泰國文學的創作題材,也為后期泰國歷史小說家的歷史小說創作提供了思路,促進了泰國文學創作的多元化。比如泰國本土的長篇故事詩借鑒了《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及相關的故事情節;以《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為原材料而改編的歌舞在泰國盛行一時,比如《三國》、《岳飛傳》等。
一、《三國》對泰國的影響
在中國有一個說法“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泰國有一句俗語“三國看三遍,此人不可交”,這句話與中國的這一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句話明確地表達了一種觀點,即《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大部分內容描寫了一些計謀多端,甚至狡詐陰險的人,閱讀這本書的人很可能受其影響而變得狡黠、詭計多端。然而,盡管如此,仍有很多泰國人閱讀《三國演義》,并把它視為文學作品中的瑰寶。泰譯版的《三國演義》在泰國極其暢銷,其中的故事廣為流傳,比如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空城計、望梅止渴等,其中的人物更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英勇善戰的張飛、多疑奸詐的曹操等。由此打開了泰國人民了解中國文化與歷史的大門,加強了中泰兩國的歷史文化交流,增進了中泰兩國人民的友誼。
泰國是一個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信奉佛教的人高達95%,但仍不乏很多居住在泰國的華人表現出對三國人物的極高的崇拜。這一點從隨處可見的祠廟可以得到證明――在泰國有大量的把劉備、張飛等三國人物供奉為神明的祠廟,而且這種祠廟很受華人歡迎,每天到這里的人絡繹不絕,這就明顯受到了中國歷史小說的影響。
《三國演義》之所以在泰國如此受歡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三國演義》所體現的思想及觀念既區別于泰國本土的思想觀念,又與泰國文化相聯系,這種區別與聯系更具有吸引力,也更易于接受。其中比較突出的像統治者的愛民如子、人與人之間的義氣及個人的氣節都符合泰國傳統的道德標準。
二、《三國》翻譯的發展
中國的歷史、文學故事很早就為泰國人民所熟知。一般情況下,泰國作家都會先對中國古典小說進行再創造然后供普通大眾閱讀,由此成為泰國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像中國經典古代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等都于十八、十九世紀先后翻譯成泰文,在泰國廣泛流傳。
泰文譯本的《三國演義》首次出現于1802年,這要歸功于曼谷王朝一世王,他委托財政大臣、大詩人昭帕亞帕康(渾)(Chaophraya PhrakhlangHun)主持翻譯《三國演義》。自此以后,中泰兩國的交往日益密切,關于《三國演義》的不同版本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豐富了泰國的文化及文學。
由于《三國》不是用通常的翻譯方法翻譯出來的,因此它便有了不同于一般翻譯作品的特點:第一,它雖然是翻譯,卻不拘泥原文。歌詞歌賦、議論被刪掉,難譯的或泰國人難于理解的,或舍棄或做了改編,采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式的鋪敘,保留了原著簡潔明快的語言特點;第二,在翻譯方法上追求的是故事的有趣,而不是忠實于原文,因此意譯多于直譯;第三,譯本大大消減了三國開頭和結尾的部分,突出了赤壁之戰前后扣人心弦的政治和軍事上的斗爭,這便濃縮了故事,使情節更加緊湊。因此,可以說泰文版的《三國》既是一個翻譯本,又是一個濃縮本。
泰國人民對《三國演義》的推崇與喜愛也推動了泰國翻譯專家對中國古典歷史演義小說的翻譯熱潮。據悉,三世王時期官方的翻譯班子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翻譯了《三藏經》,而且僅從一世王到六世王的百多年間,就有至少36部中國歷史演義故事被翻譯為泰文。這三十六部中國歷史演義故事的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來自于正史的《二十四史》、《韓信》、《隋唐》。二是來自于野史、雜史的《游江南》、《武則天》。三是來自于小說或歷史演義故事的《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五虎平北》、《水滸傳》、《包龍圖公安》、《西游記》等。
三、推動泰國文學的發展
在主動、積極地翻譯中國在內的外國文學作品的影響下,曼谷時期的泰國文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三國演義》的泰語譯本,它是第一部泰國翻譯作品,這部作品堪稱泰國翻譯文學史上的一部杰作。
中國文學的泰譯一方面促進了泰國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繁榮,另一方面為泰國文學吸收西方文學做了準備。中國文學進入泰國發生在泰國文學古代文學向近代、現代文學過渡即將發生和已經到來的歷史時期。
《三國演義》的翻譯對泰國散文文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打破了泰國文學單純以韻文體為主題的現象,促進了泰國文學新文體、新文學語言的產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促進了泰國散文學的發展。由此以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為模本的文學作品逐漸在泰國文學史上嶄露頭角,《三國演義》在泰國的渾版《三國》可以說是具有泰國民族特色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并影響了泰國文學、文化及人們的社會生活、道德觀念等。相信泰國的文學工作者會一直致力于《三國演義》的研究和翻譯,加強中泰兩國文學、文化交流,促進兩國友誼。
毋庸置疑,《三國演義》的研究、翻譯、傳播在中泰兩國的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泰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此項研究,促進泰國文學的發展與中國文學在泰國的傳播。雖然目前在泰國并沒有很多年輕人愿意花大量時間認真閱讀《三國演義》的泰譯本,但是他們仍通過更鮮活、有趣、生動的方式學習、了解,像電視劇、漫畫書、電子游戲等,這實現了《三國演義》傳播方式的多樣化。筆者思之,誠如欒文華先生所說:“總之,泰國人對《三國》的喜愛和熟知程度在中國以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家。”
從拉一世時期的《三國演義》到現在,中國古典小說經歷了時間的考驗,逐漸深入泰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泰國的文化及道德思想,相信隨著中泰兩國的交流日益密切及相關學者的努力工作,中國小說將會在泰國越來越受歡迎,從而不斷促進泰國文學、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一教:品味人物,感受人物鮮明形象
一、欣賞《三國演義》篇首詞,引出主題。
1.課件出示:整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請學生自由讀一讀。
2.師:“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就像這奔騰不息的長河滾滾地向前流著,無數英雄也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最終消逝。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許多英雄人物,有資料統計,在這本書中寫到了1798個人物,今天就讓我們在這本書中,在眾多的人物中,數一數三國中的英雄人物。(引出本次讀書會的交流主題)
二、圍繞主題,進行談話交流
話題一:你認識《三國演義》中哪些人物?
1.指名學生回答、板書姓名,并將姓名寫在三國相應的區域內。
2.教師出示五段書中的語言描述,請學生發揮想象,猜出每段文字描述的是書中的哪個人物,并追問對該人物有什么印象。(人物有:劉備、張飛、關羽等)
話題二:你最欣賞《三國演義》中哪個英雄人物?請說出理由,可以舉例說明。
重點預設:諸葛亮、關羽、曹操(說說與人物相關的重要事件以及人物特征)。
話題三:從書中的英雄人物身上,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話題四:你認為什么樣的人能夠稱得上是英雄?或者說“英雄”應具備哪些條件?
三、教師總結
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群英薈萃的時代,三國是一個崇尚勇武、看重智慧的時代。《三國演義》中英雄人物的魅力將永遠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
二教:剖析戰爭,了解歷史真實事件
一、揭示主題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聊《三國演義》這本書。許多評論家說《三國演義》這本書的藝術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全書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四十多次,而且手法多樣,構思宏偉,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讓我們走進三國的戰場,領略書中給我們描繪的那一場場戰爭。
二、交流探討
話題一:《三國演義》中描寫了哪些戰爭?什么戰爭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出小說描寫最為出色的三大戰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
話題二:聚焦三次戰爭。
師:三國是一個金戈鐵馬、龍騰虎躍的時代。往往重要的戰爭也決定了雙方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我們對這三場戰爭作個比較分析,一起來完成一項填空。
戰爭名稱 主攻方 應戰方 雙方兵力 戰略戰術 關鍵人物 結果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彝陵之戰
1.學生填表,填好后進行交流,并說說自己的發現。
2.聊“火攻”: 三次戰爭中,為什么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火攻”,火攻好在哪兒?
3.以著名的“赤壁之戰”為例,梳理出先后運用的計謀(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借東風―火燒赤壁)。
4.再來聊聊實施這些計謀的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
5.小結:赤壁大戰固然重要,然而,戰前的若干小事件也極其關鍵,是智慧的較量,是計中有計,一計套一計。它們好比是一個完整鏈條上的若干環節,缺一不可。
話題三:綜觀《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大大小小的戰爭,為什么我們今天單單交流這三個戰爭?
1.在學生交流的時候,出示三國形勢圖。
2.讀《三國演義》這類歷史小說,我們不僅將目光聚焦在一次戰爭,局限在對一次戰爭的深入理解上,還應該綜觀整本書,整體地來看戰爭。(教給學生縱觀、橫看這類讀書方法,是閱讀歷史小說的重要方法)
三教:積累語言,學會表達靈活運用
一、走進故事王國
1.師:同學們認識了那么多三國英雄人物,對戰爭描寫也尤為熟悉,可真了不起!你們知道嗎?在人物、戰爭的背后還有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故事王國,請各組推薦的“故事王”給我們講一講。(多媒體出示“走進故事王國”及評分要求)
2.各組代表講述,評委打分。
3.故事內容:可以講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戰役,可以講述自己最感興趣的謀略,也可以講述最讓自己感動的“救主”場面,還可以講述其他情節(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大意失荊州等)。
評分表
組
次 故事王 評分標準、單項得分(每項2分) 總得分
用普通話,語速適中 聲音洪亮,口齒清楚 故事連貫、完整 精神飽滿,表情自然 語感豐富,角色分明
魏組
蜀組
吳組
4.宣布“故事大王”得主。
二、逛妙語佳句城
1.請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國成語,說說它們的出處和意思。(每組限時2分鐘,每講出一個成語記1分)
2. 創設語境:我們再登上經典句子城堡去看看。聽,周瑜正在高聲長嘆:“老天既然生了周瑜,為什么又生諸葛亮?”他在什么情況下說出這樣的話,為什么要這樣說?(請分在吳組的同學優先回答,其他小組的同學補充)
3. 教師出示自己收集的書中經典佳句,學生齊讀,再請學生結合故事中的情況講講它們的意思。(也可以講其他句子,每組限時2分鐘,每講清一個句子的意思記5分)
4.請學生說說知道的與三國有關的俗語、歇后語。(每組限時1分鐘,每講清一條記1分)
三、激發興趣,拓寬閱讀面
師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回味了《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故事,了解了一些精妙的詞句,初步領略了經典名著語言的魅力。(宣布得分最高的一個小組為本次讀書活動“三國通”)鼓勵學生閱讀《水滸傳》《西游記》等文學名著,仔細品讀,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獲,更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