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金銅仙人辭漢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愛、憎、哀、懼等心理狀態:情緒、情懷、情操、情誼、情義、情致、情趣等;
2、專指男女相愛的心理狀態及有關的事物:愛情、情人、情書、情侶、情詩、殉情等;
3、對異性的欲望:、期等;
4、私意:情面、說情等;
5、狀況:實情、事情、國情、情形、情勢、情節等。
二、名句:
1、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也。――《說文》
2、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擊能。――《禮記》
3、情者,性之質也。――《荀子》
4、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5、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范仲淹《岳陽樓記》
6、唯將舊物表深情。——白居易《長恨歌》
7、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2、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3、論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闕。——黎志遠《漢陽舟次》
4、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戴復古《論詩十絕》
5、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杜牧《讀韓杜集》
6、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楊柳枝詞》
7、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劉禹錫《董氏武陵集記》
8、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張問陶《論詩十二絕句》
9、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0、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劉琨《重贈盧諶》
11、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左傳》
12、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13、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14、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黃遵憲《雜感》
15、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經·衛風·碩人》
16、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17、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18、縱橫正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1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20、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21、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22、春花無數,畢竟何如秋實。——陳亮《三都樂》
23、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盧延讓《苦吟》
24、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2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26、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袁枚《遣興》
2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
28、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9、欲加之罪,何患辭。——《左傳》
30、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蜂》
31、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杜甫《戲為六絕句》
3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3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漢樂府民歌《城中謠》
34、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35、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難摹。——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勒思二僧》
36、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37、功高成怨府,權盛是危機。——王邁《讀渡江諸將傳》
38、莫將死句入詩中,此訣傳來自放翁。——袁枚《仿元遺山論詩》
39、山外青山樓外樓。——林升《題臨安邸》
40、只看后浪催前浪,當悟新人勝舊人。——釋文向《過苕溪》
41、萬物興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42、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43、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白鹿洞二首》
4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4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周語》
46、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47、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4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49、人事有代謝,往事成古今。——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50、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51、春江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楊萬里《讀張文潛詩》
52、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調張籍》
53、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題詩后》
54、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55、爾曹身為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戲為六絕句》
56、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王若虛《論詩詩》
5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58、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59、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60、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61、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賈島《戲贈友人》
62、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李紳《答章孝標》
63、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6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6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66、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
6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6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鶴鳴》
69、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70、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謝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71、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
7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73、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74、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7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76、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漢樂府民歌《君子行》
7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78、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二首》
79、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歐陽修《吊僧詩》
8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81、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杜甫《夏夜嘆》
82、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83、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趙翼《論詩五絕》
84、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調張籍》
85、不是一番梅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高明《琵琶記》
86、寅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少年。——李白《上李邕》
一
關于詞牌的研究,字詞產生以來就一直未曾間斷。唐代崔令欽《教場記》曲名表中記錄了開元、天寶年間教場所演奏的二百二十四曲。后來,考稽唐詩宋詞的,大都溯源于教坊曲。到南宋初年,王灼所著《碧雞漫談》五卷,從卷三至卷五較詳細地論述了詞曲的源流、演變。詞牌的考證自此成了詞學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明代楊慎《詞旨》六卷。其卷一“詞名多取詩名”諸條則是專門探討詞牌來源的。繼之又有都穆的《男豪居士詩話》、郭紹孔的《詞譜》等續作為《詞旨》作了補充。到了清代,毛先舒又在此基礎上推衍增廣而寫成《填詞名解》。此書專門解說詞調、詞牌。考證各調的始創造者與調名的緣起。此書所釋詞牌記三百八十一個(不包括毛自度曲十五調)其中有些解說雖未盡可據,但作者在解釋調名時,兼得了各調的創調情況和音樂特點,這對了解唐詩宋詞的構成和演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之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問世的《欽定詞譜》一書,乾隆時汪汲在《填詞名解》的基礎上寫的《詞名集解》都對詞牌進行了解說。
二
詞牌的名稱,主要有以下幾種來源:
一、“詞名多取詩名”。明代楊先慎在《詞旨》中指出“詞名多取詩名”,這是很有見地的。因為詞最早是可以歌唱的詩。例如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其內容寫的就是漁夫,其調名也是【漁歌子】了;又如白居易的【憶江南】,內容寫的就是對江南的懷念。
二、采自古人的詩句。如【點絳唇】來自江淹的“白雪凝窮貌,明珠點絳唇”。【滿庭芳】采自吳融“滿庭芳草易黃昏”,柳宗元“滿庭芳草積”。
三、以事命名,包括即事命名和以典故命名。即事命名的如【荔枝香】。據【唐書】、【唐禮樂志】記載:唐明皇駕幸驪山,適逢楊貴妃生日,樂隊在長生殿演奏新曲,這時恰好南方進獻荔枝,香滿一室,于是這新曲便定為荔枝香】。以典故命名的,如《金人捧玉盤》。據王琦《匯解》引《三輔黃圖》說,漢武帝造神明臺,“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捧玉盤、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和玉胥服之,以求仙道”。【金人捧玉盤】便是以這一典故命名的。此外【鳳凰臺上憶吹簫】等詞牌也屬于這一類型。
四、以人命名。如【蘭陵王】,據【隋唐嘉話】記載,北齊文襄王長子蘭陵王長恭,勇猛無比,但長相似婦人,自嫌外貌不足威敵,于是戴上面具闖入敵陣,其部下為其高歌【蘭陵王】助陣。唐教坊為此編了【蘭陵王】樂曲。此外,【念奴嬌】、【謝秋娘】(又名【望江南】)也屬這一類。
五、以物命名。如【滴滴金】。滴滴金是一種名。據史鑄《菊譜辯疑》載:南方有一種,由花梢引露滴入土便可生根繁育,【滴滴金】這一詞牌便是以這種命名的。此外【一萼紅】、【合歡帶】等也都是以物命名的。
六、以地名、宮室園林命名。如【八聲甘州】、【六州歌頭】六州、甘州均系地名;以宮室園林命名的如【沁園春】是以漢代冰水公主園命名的。
七、以流傳的歌謠命名。如【踏歌辭】。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宮女每到十月十五日便相互挽手用腳打拍子唱:“赤鳳凰來。”之后相沿有《繚踏歌》、《踏歌行》、《踏謠娘》等,按照這一流傳的歌舞曲調所填詞取名《踏歌辭》。
八、以句式特點、韻腳、字數命名。以句式特點命名的,如【字字雙】。據《才鬼錄》記載,“唐有中涓宿農妓館,見童子捧酒尋三人至,皆古衣冠,相謂曰:‘崔常侍何來遲?’俄一刻至。凄然有恨別之狀,固共聯詞:‘床頭錦衾斑復斑,架上衣裳殷復殷,空庭明月閑復閑,夜長路遠山復山’。詞中句句迭字,故得名。”又如【三字令】,因詞通篇用的是三字句式而得名。以詞中韻腳命名的如【聲聲慢】因句句都是以“聲”字收韻,故名。以字數命名如【十六字令】,全詞十六個字,【二十字令】全詞二十個字。
九、以樂曲特點命名。如周邦彥【六丑】。據載:周邦彥新制詞調名【六丑】,皇上問其命名依據,他回答:此詞犯六調,皆生生美者,然極難歌”,這正如“高陽氏有子六人,才而丑”。又如【尉遲杯】,此調粗獷激昂,正像尉遲敬德喝酒用大杯一樣,故名。
十、用詞中一句命名。如【如夢令】。【如夢令】又名【宴桃源】、【憶仙婆】,原是后唐莊崇自度曲。原詞是:“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彎歌風,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日落花煙重。”以詞中“如夢,如夢”命名。
十一、以風俗服飾命名。如【菩薩蠻】、【蘇幕遮】。據《詞旨》云:“【菩薩蠻】西域婦髻也,蓋以其金冠纓絡,蠻婦而似菩薩也。【蘇幕遮】西域婦帽也,蓋馬周緣覆肩,帽沿而以幕也。
三
詞牌中的“令”、“近”、“引”、、“慢”、“犯”等字是什么意思呢?凡詞牌中帶“令”都是小令,如【十六字令】、【三臺令】等,詞分長調、中調、小令,凡在五十八字以內的詞稱為小令。凡詞牌中帶“近”、“引”、、“慢”的,如【梅花引】、【祝英臺近】、【揚州慢】都是較短的曲子,長不過百余子。據王伯良《曲律》云,“慢”是登場的首曲,北方叫“楔子”,南方叫“引子”。“近”是“過曲”,用在戲劇的慢詞與對白之間。梁啟勛在《詞學》中解釋 “引”字時授引徐誠庵的話說:“凡調之有引字者,乃引而伸之之義,字數必多于原詞,如【千秋歲】七十一字,【千秋歲引】則八十二字矣。”“犯”有“吸取”、“借用”的意思,《曲律》說“犯有二義,一月犯宮調,二曰犯他調句法”。《歷代詩余》也說:犯,乃歌時假借別調依調。”“四犯”,就是合四調而成。
一般來說,詞牌帶“慢”、“近”、、“引”的比不帶的字數要多,但有個別詞牌帶與不帶幾個字沒區別,如【江城子】與【江城子慢】、【訴衷情】與【訴衷情近】、【千秋歲】與【千秋歲引】字數上沒區別。
鄴城,北鄰河北邯鄲,南抵河南安陽,是中古時期的國際性大都市。自春秋至北周,鄴城存續了1200年,繁華幾度。漢唐之間,這座偏安的城市作為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達四個世紀,先后成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六個國家的首都。
草深斜徑沒 雙牛伴荒冢
鮮卑人故北齊省右戶郎元行恭,隋時因公務途經鄴城舊宅,感慨萬端:“頹城百戰后,荒宅四鄰通……草深斜徑沒,水盡曲池空。林中滿明月,是處來春風。”唐代聶夷中過鄴城,遙想當年三月三出行的婦女,挽著墮馬髻,插著金步搖,獨有的“紅綠搭配”,卻滿眼春耕忙碌的農人,不由得黯然神傷:“微月東南明,雙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不知馬蹄下,誰家舊臺亭。”由于戰爭破壞,加之漳河水遷徙無常,改北流為東向,河水向東穿流鄴城,將鄴城沖毀殆盡,這里已看不出曾經的繁華。一馬平川,放眼遠眺,麥地、防風林在遠方逐漸縮小,滿綠中零星散落著幾個村莊。
漳河孕育了鄴城,是鄴城的母親河。它發源于山西,出太行后折向東北,與滏陽河、滹沱河合流匯入渤海。鄴城得名于殷,漳河就是商河,是殷商一族稱謂的來源。西門豹曾在這里投巫、開渠。鄴城南有商都,北為趙都。西側太行山雄險巍峨,東面海河沖積扇原隰平曠,縱據河北、河南之襟喉。發達時的鄴城交通遠較今天便利,衍射出七條通道,控滏口溝通太行東西,扼太行更有南北通衢。洹水、淇水在其南,滏陽在其北,加上諸多運河,構建了四通八達的水運網。向西南奔洛陽、長安,更是通向遙遠的地中海,溝通了絲綢之路東西。
從三國起至北周大象二年終,鄴城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相始終,興盛了近四百年。“是非成敗轉頭空”,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匈奴、鮮卑、羯、氐、羌西走南下,輪番彎弓射雕、走馬逐鹿中原。為鄴城而生的那些驍勇將士、王侯皇帝,你方唱罷我登場,輪番在漳河邊亮相。袁紹、曹操、石虎、冉閔、慕容垂、高歡、蘭陵王、宇文邕,歷史的浪花淘盡了這些叱咤風云的大英雄,唯留下青山綠水、黃沙白草。袁紹葬在鄴城東北,曹操高陵在鄴西南,鄴城隔開了曾是好友又是對手的兩人。高歡、高洋、蘭陵王陵雜側鄴西丘陵,被后代演繹成曹操七十二疑冢。南宋范石湖奉使過之嘆息:“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歲歲蕃酋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帝王亂象成就了世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春秋時,齊桓公始置鄴城。戰國初,鄴城為魏地,后歸趙。秦時屬邯鄲郡。兩漢為魏郡治所。東漢末,移冀州來治,后為袁紹割據,公元204年,轉手曹操。西晉“八王之亂”致使朝廷風雨飄搖,先后涌現出二十多個割據政權,后趙、冉魏、前燕相繼以鄴為都。公元534年,東魏遷都鄴城,續以北齊禪代。公元557年,周滅齊進駐鄴城,城內建筑盡皆拆毀。公元580年,尉遲迥據鄴反抗楊堅,兵敗鄴城致使城池被焚毀。自此,鄴城名存實亡。自春秋建成之日,歷經漢唐間的輝煌終至衰敗,鄴城和割據的政權相始終。
今天的鄴城,仍可見涼馬臺、潛伏城門、塔基、講武城、曹操高陵、北朝墓。回首往昔,大齊宰相祖感嘆:“昔日驅回馬,謁命長楊宮……今來向漳浦,素蓋轉悲風。榮華與歌笑,萬事盡成空。”
亦武又亦文 慷慨復悲歌
三國時,王粲隨曹操出征,作《從軍詩》:“朝發鄴都橋,暮濟白馬津……連舫逾萬艘,帶甲千萬人。”曹魏的鄴城,除了仗劍講武,還烹茶習文。在《典論》中,曹丕說:“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榮樂事功和文章道德,彰顯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建安邸、東山池、漳河畔、西山下、南館中、西苑里、三臺上,余音不盡的詞曲詩賦,伴著箜篌悠遠、塤聲幽咽,充溢在鄴城微醺的空氣里。那激越長嘯的中郎將曹丕,那悲涼婉轉、行吟“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那御風而行的洛神“甄宓”――任性而為的快意、放縱真情的灑脫……鄴城的這道亮麗風景,以“三曹”“七子”為中心,“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他們大多豪爽任俠,不及世事,終日對弈高歌、煮酒論劍。秉承建安風骨,才有魏晉風度,進而有竹林七賢、陶淵明、王右軍。“鄴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他們恣意山水,放蕩形骸,青白眼、大布犢。《世說新語》復活了這些神仙人物:褒衣博帶,神與物游;服藥、飲酒、梵唄、清談;面有恨相、風流自賞;重容止,講才性,直“不似世中人”。風氣為南人承續:今之清商,實由銅雀,三祖風流,遺音盈耳。北朝時鄴城引入北地的粗獷豪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原雅音、南人吳歌、北人西曲,交相激蕩。鄴地文化也成就了陸令萱、馮小憐等女中風流。
亦文亦武的鄴城,經歷了真實的冷兵器戰爭,數次攻城、灌城、屠城、焚城。史載石虎捋掠婦女隨軍兼以充作軍糧,慘烈至極。游牧民族的剽悍尚武、中原民族的儒雅古拙、南人的婉約細膩相碰撞,激發出蓬勃生機。華夏經過這血與火的洗禮,為天下大同奠定了厚重的基調,醞釀輾轉終成大唐氣象。
東風過周郎 三臺鎖二喬
三臺是鄴城紀念碑式的建筑,位于西垣北部,因墻為基,體量碩大。曹魏時始建,為宮城背倚。銅雀臺居中,北為冰井臺,南為金虎臺。“三臺列峙而崢嶸……亢高臺于陰基,擬華山之削成……附以蘭奇,宿以禁兵。”佇立三臺,可俯瞰全城,可見三臺是不折不扣的軍事基地。月朗星稀,啾啾蟲鳴,三臺又被賦予了旖旎多情的色彩。銅雀臺上才子佳人吟詩作賦,背后卻是無盡的殺戮和陰謀。
后趙時,三臺崩塌,趙天王大單于石虎重修,倍于其舊,華麗甚于曹魏。南城范圍,仍存有相傳是曹操手植的柏樹,與三臺同歲。至東魏、北齊,三臺的地位銳降,但仍閃耀著北朝文化的斑斕。公元556年,齊文宣帝高洋發丁將三十萬營三臺,在舊基上“高博之,大起宮室”。天保九年,三臺成,改“銅雀”為“金鳳”,“金獸”為“圣應”,“冰井”為“崇光”,軍事作用逐漸為飲宴、游樂所代替。平齊后,周武帝下詔毀撤鄴城三臺。韋孝寬平尉遲迥之叛,焚燒鄴城,三臺再次被毀。隋唐及其后,三臺已變成純粹的文化符號,人們借其表達自己的感受,發一下思古幽情。喜歡多事的文人,把勾連三臺的兩座浮橋演繹成了旅居魏宮的江南美女。在高高宛若仙山的銅雀臺上,觥籌交錯之間,對酒當歌之時,婀娜的舞姿、抑揚頓挫的琴聲、橫槊賦詩的英雄,賦予了三臺怎樣一種“你儂我儂”的風情?追古撫今,英雄和陰謀、美女和金錢、權力和學問竟仍是如此這般如影隨形。
微月東南明 擲棋誰與弈
鄴城的模式是歷史的先鋒,開啟了后世中國乃至東亞都城的統一格局:單一宮城、三套城垣、整齊劃一的棋盤狀里坊。這是在世界都城建筑設計史上不朽之處。經歷了從古代走向中古,從編戶齊民走向世家士族,鄴城從城市規制到都城建設都走在了文明的前沿,堪稱城市規劃史的里程碑。
曹魏鄴城的單一宮城制度、以西北為尊、明確的功能分區等特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曹魏鄴城以西北高臺為控制點,漸次向東、向南展開。宮城位于北部西側,背倚三臺以為屏障,負陰抱陽,環繞禁軍、官署。東西中軸大道將城市劃分為南北兩部分,主門東門建甕城,城市北半部為尊,西部為皇家用地、東部貴族用地,南半部位卑,以平民里坊為主。南城門開以單數,發展出南北中軸線。在法天和崇人文的張力下,像漢長安一樣,鄴城又再經歷了一次從東向南轉向演進的輪回。平城、洛陽城繼承了鄴北城后期的風格,并向圍棋盤樣式進一步邁近。
較之洛陽,魏齊鄴城的設計不受前代建筑掣肘,愈加中規中矩,交泰門、朱明門、閶闔門、止車門、端門之天子五門和太極殿構成中軸線,既強調了中央大道在都城規劃中的對稱作用,又強化了皇帝坐北朝南對東向自然崇拜的勝利。魏齊鄴城繼承了鄴北城前期單一宮城制度和后期中軸線對稱制度,構建了由城墻、馬面、城門、城壕有機組合臻熟的防衛系統,具備科學合理的道路網絡、給排水設施。全城東西對稱、整齊劃一、功能分區的平面布局,直接影響了隋唐長安城。以城墻、坊墻、道路將城市分割成棋盤狀,分布宮廟、苑囿、庫藏、衙署、宅舍、宗祠、廟觀、里閭、市肆、作坊。宮城分布在中心天元位置,內城繞環其外,“其堵堞之狀,咸以龜象焉”,周置近方形外郭城。宮城供皇帝所居,西為主,東為輔。內城分置衙署、府第、宗廟,重量級設施在宮前中央大道兩側分布。郭城多里閭、市場、寺觀、祆祠、作坊,近郊布置禮制建筑及墓葬。城內四百坊大小,苑囿、宮廟、衙署、兵營、作坊、佛寺占據大量空間,僅余二百余坊居住,三縣分割而治,名稱可考七十多個。在東北郭、西南郭城,發現了北方最早的官營瓷器作坊,地近東、西兩市,工商業發達。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國都城逐步發展成為三重城垣封閉的棋盤式里坊制城市,并與三垣天象說以互文――以紫微垣為宮城,以太微垣代表皇城,以天市垣投影郭城。曹魏鄴城、魏齊鄴城至為關鍵。曹魏鄴城對漢洛陽因革并張,魏齊鄴城直接開啟了隋唐禁苑和南城里坊共同構成外郭、皇城與宮城南北分置緊湊結合位于天元的布局,并影響到古代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朝鮮的平壤城、開城及漢城。
世間須彌山 雙軸紫微宮
曾讀隋人段君彥《過故鄴》:“舊國千門廢,荒壘四郊通……雖臨玄武觀,不識紫微宮。”
“不識紫微宮”道出了鄴城宮城的奧秘。漢晉時,尚書省成為中央行政機關,中書、侍中圍繞皇帝成為中樞決策機構。這種雙軌并行制,反映在宮室制度上,即是漢唐間獨有的宮省駢列制――西為主軸線皇帝禁宮,東為次軸線尚書臺省,和流行的紫微宮天象相合。觀乎天文,以查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子居于人間,居所模擬天象五官之中宮,將宮城置于都城中央天元處,取象北辰。《論語》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史記》也說:“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
鄴城宮城象法天地,模擬紫微宮,天人合一。西側以太極殿為中心,南至閶闔門;東側以朝堂、尚書省為中心,南至司馬門。曹魏“上法太極”建造了西側正殿,“太極殿者……王者之位以尊……信可以齊三光而示宇宙,會萬國以朝諸侯”。《水經注?谷水》:“閶闔門外,夾建巨闕,以應天宿。”《晉書?天文志》:“東方角二星為天闕,其間天門也,其內天庭也。”閶闔門即表征“天門”,太極殿區仿像“天庭”。太極殿與后宮,模擬了紫薇宮“北極五星”和“鉤陳六星”。《晉書?天文志》:“北極五星,鉤陳六星,皆在紫宮中。北極……第二星主日,帝王也……鉤陳,后宮也,大帝之正妃也,大帝之常居也。”司馬門內的朝堂、尚書省在正殿迤東,擬像紫微宮東南天柱、尚書。《晉書?天文志》:“紫宮垣十五星……東垣下五星曰天柱,建政教,懸圖法;門內東南維五星曰尚書,主納言,夙夜諮謀。”《太平御覽》卷六,引《大象列星圖》:“尚書五星在紫微宮門內東南之隅,此八座大臣之象。”
曹魏鄴城北部偏西為宮城,西為文昌殿區,東為聽政殿區,三臺為起風水處。文昌殿,南對閶闔門;聽政殿,南對司馬門。尚書臺在門殿間分布。當年,曹植正因為私開司馬門而被疑忌。后趙石虎遷都于鄴,依然按照天象布置宮城,北建齊斗樓,以應北斗之象。仰望高臺上瓊樓反宇,天際處連綿的獸面瓦當,近地平軒外猙獰的魑首,何似在人間?
魏齊鄴南城宮城西側軸線自南往北為閶闔門、止車門、端門、太極殿、朱華門、昭陽殿、玄武門。朝堂、尚書省在東,南對司馬門。《魏書?郭祚傳》中“御在太極,騶唱至止車門;御在朝堂,至司馬門”是對紫微宮布局的最好注解。魏齊鄴城宮樣式是魏晉南北朝以來宮省制度的完善與總結,否極泰來的格局,終結了自北城以來的舊的禮制,同時開啟隋唐新的禮制。尚書省作為中央政府,自漢至唐,由決策機關向行政機構演化,位置和皇帝漸行漸遠。至唐代時,更將宮城壓縮、內城單一化為皇城,尚書省不再作為宮城次軸線,并和卿寺百司遷至宮城南側皇城中,成為后世都城的標準樣本。
韓陵片石語 煙花易冷辭
韓陵山寺位于佛都鄴城南,魏齊居士溫子升作《韓陵山寺碑》紀念自己的大英雄:“兵接刃于斯場,車錯轂于此地……靡旗蔽日,亂轍滿野。”在這廝殺聲中,伴著西域胡商的駝隊,西去取經和東來傳道并行,佛教在鄴下充分發展,逐漸玄學化并在魏齊之際達臻頂峰。在響堂山、小南海,仍能約略見到鄴下佛教之盛況。南方重義理,上承魏晉以來傳統;北地尚禪修,下接隋唐之宗派。鄴中佛學兼收并蓄,華嚴、法華、法相、凈土、禪、律及三階教根植于此。《法苑珠林》:“高齊六君二十八載,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譯經一十四部,度人二百余萬。”魏齊一代,境內寺塔超愈三萬,出家修行人占十分之一強。鄴下大寺略計四千,見住僧尼僅將八萬,講習相距二百有余,在眾常聽出過一萬。
近年考古隊發掘了皇家之大總持寺,更又出土了一批精美的佛像,彰顯了鄴城佛都的地位。大總持寺位于魏齊城內東南,據一坊之地,坐北朝南,周以方形圍壕,四面開門,為一塔三佛殿式布局,和同時期流行的三壁三龕式塔廟窟相仿,適合于法華或華嚴的配置,開啟了隋唐分宗立寺。全寺以佛塔為中心,兩側有東、西佛殿院,塔后有北佛殿,朱壁白墻。佛塔位于中央偏南,平面方形,邊長30米,四隅小塔環繞,舍利函位于塔心剎柱下,總體象征曼陀羅世界空間。舉步鄴城朱明門大街,仰望聳入云端的浮屠,鈴鐸聲從空氣中隱約傳來,大街上熱馬糞混合著香料蒸騰,更夾雜著絲綢、金幣殖貨的吆喝,恰似停留在煮了一壺茶湯,和著講習梵唱,伽藍細聽風聲的下午。
> 真佩服現在的學生啊,思維跳脫,天馬行空,和我們那時候的循規蹈
> 矩,差別太大了,呵呵。看一組語文試卷中的填空題---
> >
> > 1.__________,為伊消得人憔悴
> > 同學答:寬衣解帶終不悔
> > (正解為“衣帶漸寬終不悔”,偶承認這個是思想有問題)
> > 2.問渠哪得清如許,__________
> > 同學答:心中自有清泉在
> > (正解為“唯有源頭活水來”,咱還是和水粘了點邊~~~)
> > 3.何當共剪西窗燭,__________
> > 同學答:夫妻對坐到天明
> > (語文老師閱卷時笑暈。后在課堂時說此事,又暈!正解為“卻話
> 巴山夜雨時”)
> > 4.蚍蜉撼大樹,__________
> > 同學答:一動也不動
> > (正解為“可笑不自量”。一動也不動,赫赫,很符合事實阿)
> > 5.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
> > 同學答:小人奪人所愛
> > (直接暈死)
> > 6.窮則獨善其身,__________
> > 同學答:富則妻妾成群
> > (正解:達則兼濟天下)
> > 7.__________,天下誰人不識君
> > 同學答:只要貌似薩達姆
> > (汗|||....)
> > 8.后宮佳麗三千人,__________
> > 同學答:鐵棒也會磨成針~~~~~~
> > (正解為“三千寵愛在一身”)
> > 9.身有彩鳳雙飛翼,__________
> > 同學答:拔毛鳳凰不如雞
> > 還有個同學答:夫妻雙雙把家還
> > (正解為“心有靈犀一點通”)
> > 10.東邊日出西邊雨,__________
> > 同學答:床頭打架床尾合
> > 還有個同學答:上錯花轎嫁對郎
> > 11.__________,糟糠之妻不下堂
> > 同學答:結發之夫不上床
> > (語文老師暴怒!)
> > 12.但愿人長久,__________
> > 同學答:一顆永流傳
> > (當時狂笑,現在覺得挺經典的。正解為“千里共嬋娟”)
> > 13.西塞山前白鷺飛,__________
> > 同學答:東村河邊爬烏龜
> > (對的挺工整的)
> > 14.我勸天公重抖擻,__________
> > 同學答:天公對我吼三吼
> > (正解為“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 > 15.天生我才必有用,__________
> > 同學答:關鍵時刻顯神通
> > 又有同學答:老鼠兒子會打洞
> > (整辦公室的語文老師集體毫無形象的狂笑)
> > 16.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
> > 同學答:人不風流枉少年!
> > (正解為“月若無恨月長圓”
> >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 > 17.洛陽親友如相問,__________
> > 同學答:請你不要告訴他
> > (正解為“一片冰心在玉壺”)
> > 18.期末考試出對聯,
> > 上聯是英雄寶刀未老
> > 該初三同學對下聯為:老娘豐韻尤存
> > 19.良藥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
> > 同學答:不吃才是大傻瓜
> > 人生自古誰無死,__________
> > 同學答:只是死的有先后
> > (結局:家長會后被老師留下來訓話鳥……)
> > 20.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
> > 同學答:李白睡的香
> > 21.管中窺豹,__________
> > 同學答:嚇我一跳
> > (哈哈哈!正解為“可見一斑”)
> > 22.__________,飛入尋常百姓家
> > 同學答:康佳彩霸電視機
> > 23.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
> > 同學答:金錢美人一大堆
> > 24.__________,路上行人欲斷魂
> > 初一學生的杰作:半夜三更鬼敲門
> > 25.還有次考陶淵明的“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同學填的是“給
> 我六斗就可以”…
> >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
> > 同學答:妻吾妻以及人之妻
> > (老師后來評卷時說那個同學特別具有奉獻精神,哈哈)
> > 27.想當年,金戈鐵馬,__________
> > 同學答:看今朝,死纏爛打
> > (正解為“氣吞萬里如虎”)
> > 28.五年級的一次考試就考到了“三個臭皮匠,__________”
> > 同學答:臭味都一樣
> > (把監考和外面的校長笑翻了)
> > 29.初一的學生對對子,“登城白云間攬山色入懷,__________”
> > 同學答:我到酒店去抱小姐上床
> > (他的語文老師差點當場吐血而亡)
> > 30.兩情若是長久時,__________
> > 同學答:該是兩人成婚時
> > 31.沉舟側畔千帆過,__________
> > 同學答:孔雀開屏花樣多
> > 32.書到用時方恨少,__________
> > 同學答:錢到月底不夠花
> > 33.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
> > 同學答:人若有情死得早
> > (正解為“月若無恨月長圓”)
> > 34.人生自古誰無死,__________
> > 同學答:有誰大便不帶紙
> > (沒有語言了...)
> > 35.有次考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___________”
> > 同學答:SORRYI,DON'TKNOW...
> > (正解為“應是綠肥紅瘦”)
> > 36.有次考魯迅先生某句:“___________,我以我血濺軒轅”
> > 同學答:他以他刀身
> > 37.語文考試,填空里有一首革命詩:“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 ________________,一個聲音高喊著:_________________我渴望自
> 由,但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 > 同學答:為狗爬出的洞也鎖著/
> > ***的,都鎖著!
> > 38.千山萬水總是情,___________
> > 同學答:多給一份行不行
> > (批卷老師對了一句:情是情,分是分,多給一份都不行)
> > 39.高一的時候,一次月考,上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正解)我
> 輩豈是蓬蒿人”。班上有人寫:一不小心扭到腰。
> > 還有一句,上句:“清水出芙蓉,(正解)天然去雕飾”。有人
> 寫,淤泥出蓮藕;還有人更絕,寫:亂世出英雄
> > 40.問君能有幾多愁,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