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綠色農產品

綠色農產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農產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綠色農產品

綠色農產品范文第1篇

(一)E經濟環境

黑龍江省始終將耕地保護、農村土地整治作為重點項目狠抓落實。截至2013年,黑龍江省立項實施的土地整治項目達721個,新增耕地面積174萬畝,增地率居我國第一位,土地總規模達2067萬畝,累計資金投入量高達167.98億元。其中“兩大工程”實施的子項目達205個,整治規模達881萬畝,新增耕地面積為68萬畝,總投資資金量達99.01億元。

(二)S社會環境一是人口環境

營銷市場的發展受人口、購買力的影響。黑龍江省綠色農產品的營銷不僅針對本省內部,更多的是銷售到省外市場。截至2014年5月,我國大陸總人口數量達13.6億人,黑龍江省人口數量為3835萬人。伴隨著黑龍江省綠色農產品在市場的認知度被提高,黑龍江省綠色農產品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二是人文環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念也偏向健康、營養、環保的綠色消費,這有助于黑龍江省綠色農產品市場的開拓。根據我國社會調查事務所報告得知,被調查的人中73%認為開發綠色產品非常必要,他們支持環保事業,在他們看來綠色產品有助于改善環境狀況。根據我國消費者協會市場調查資料得知,76%~84%的消費者愿意主動購買綠色農產品。綠色消費的觀念使得傳統的消費觀念,以及不關注社會環境利益的觀念得到改善,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環保意識大大加強,環保作為一種新的消費觀念,逐漸被我國公民所接受,這為黑龍江省綠色農產品營銷提供有利條件。

(三)T技術環境

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綠色農產品營銷的發展。新型綠色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方式能夠減少產品流通的環節,降低了銷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網絡營銷將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緊密的聯系到一起,通過無紙化貿易、信息貿易、電子廣告、網上采購等方式,將產品銷售到消費者。綠色農產品網絡營銷具有全球化、個性化、價格公開化、渠道直接化等特點。

二、黑龍江省綠色農產品營銷對策

(一)提高綠色營銷觀念

黑龍江省綠色農產品營銷企業應該樹立綠色的營銷觀念,這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在生產經營中將綠色營銷的意識傳承下去,將綠色營銷的觀念貫穿到經營的全過程,從原料農產品的定價、包裝、宣傳、服務到銷售都需要進行綠化。同時注重培養綠色企業文化,使企業在全社會樹立起關心社會、保護環境、對消費者負責的公眾形象,提高本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拓展綠色分銷

渠道營銷渠道的通暢對綠色農產品企業的營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綠色農產品的營銷渠道依據中間環節方面分類能夠分為零層營銷渠道、一層分銷渠道、二層分銷渠道。企業綠色農產品零層營銷渠道是指綠色食品企業直接將產品銷售給最終消費者,主要通過綠色農產品的銷售部門、專賣店等實現農產品的銷售。零層營銷渠道是從產銷一體化的方向著手,促進生產與銷售的有機結合。黑龍江省在進行綠色農產品營銷的過程中應注重發展多渠道的營銷方式,做好售前宣傳、售中使用、售后咨詢的配套服務。

(三)提升品牌影響力

黑龍江省農產品整體質量水平較高,因此相關部門在進行綠色農產品營銷的過程中應加大宣傳,提高黑龍江省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這是進行綠色農產品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黑龍江省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得到增強,綠色食品產業日益融入三農工作,成為食品安全工作重要內容,實現現代農業建設以及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因此打造黑龍江省綠色農產品知名品牌是必然選擇。

(四)增強品牌競爭力

綠色農產品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貿易措施。本文對關于如何正確對待綠色壁壘,從根本上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從而跨越綠色壁壘提出幾點建議。

綠色貿易壁壘,也稱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貿易措施,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保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實施繁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程序,推行環境標志制度以及課征環境進口稅等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使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限制。綠色壁壘對我國農業的出口有較大影響,我國出口額出現了暫時的增速緩慢甚至下降。我們應該認清綠色壁壘的內涵,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綠色壁壘所帶來的影響,同時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一、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構建和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要認真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視發展綠色生態農業,要積極倡導綠色生態農業,對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農業實施收縮戰略。制定技術法規和標準時應以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為依據,盡量等同采用;從國際貿易角度來開展標準化活動,使省級標準、行業標準與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協調,及時掌握國際標準的動態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進完備的農產品質量檢驗監測體系。

二、建立綠色壁壘預警機制

政府有關部門必須承擔起建設專業信息中樞的使命,加強對國外環保認證標準的研究,收集國外的綠色壁壘措施,建立綠色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對綠色壁壘給我國出口商品和市場帶來的現實和潛在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對國外可能實施的新的技術、標準和法規有所估計和預測,快速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措施。

三、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科學技術決定著未來農產品的份額和農業發展的前景。因此,政府應鼓勵企業加大項目科技投入,提高項目科技含量,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效益,進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增”目標,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應抓住科技示范園建設的契機,以科技推廣為重點,不斷加強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引進、示范、推廣工作,提升科技開發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是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們應密切跟蹤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和認證制度,從源頭抓起,實現用標準貫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消費等各個環節,加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四、完善外貿體制,實施綠色營銷戰略,形成強大合力

應強化農業產業一體化建設,促使各類農業主體走向合作和聯合,推廣能高效率為外向型農業發展服務的組織體制模式,企業應積極進行綠色農產品的技術創新,同時,按照生態模式,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控制和生產全過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潔方案,盡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減少生產過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費,減少廢棄物。并且,建立企業環境管理新體系,要積極申請國際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系列標準認證及綠色標志,增強出口產品的環境競爭力。通過推廣,使單個農民融入到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各類組織整體中去,使之充分享有獲取市場交易信息和經濟收益的機會。

五、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于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如何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促進他們更好地接受現代知識、技能和信息,始終是我們破解綠色農業壁壘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必須加強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因地適宜、因材施教積極開展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得知識和各類蔬菜、優質糧食、養殖、加工等綠色技術和標準化生產的培訓,使農民對科學種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環境生態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認識。通過項目的培訓活動,使農民受益,使農民及時掌握各項農產品綠色栽培技術和畜禽綠色養殖技術,聘請專家進行培訓與現場指導、答疑,給農民下發種植、養殖等各類科技書籍,加大資金投入,在省內各個農村社區建立小規模型的農科圖書室,并進行適當的培訓指導。

【參考文獻】

[1]方明: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問題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5(1).

綠色農產品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農產品;綠色營銷;對策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加劇,農產品的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人們對環境和資源的憂慮逐漸轉化為消費過程中的一種自律行為,更加傾向于適度、無污染、保護環境的消費,綠色需求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或正被逐漸喚起,人們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安全性問題。加快開發綠色農產品,不僅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農產品安全,而且對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提升產業層次,進一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增強市場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實行農產品認證以來,到2005年年底,對2 400多種產品進行了綠色認證,并為農產品初步實現標準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也應看到,目前各地的綠色農產品還處在發展的初始階段,存在著認識程度偏低、生產經營分散、標準實施滯后、產品質量不高、市場開拓不強、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因此,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實現我國農產品綠色營銷。

1加強綠色教育,樹立農產品綠色營銷的觀念

綠色營銷觀要求企業在營銷中,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注重經濟與生態的協同發展,注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減少資源浪費,防止環境污染。綠色營銷強調消費者利益、企業利益、社會利益和生態環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統一。不少有識之士早就意識到了樹立綠色營銷觀念,開發綠色產品,開拓綠色市場,已成為21世紀企業營銷發展的新趨勢。

然而,對于泱泱中華而言,僅靠少數有識之士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進行持續的全民綠色教育,在全體國人心目中樹立牢固的綠色營銷觀念。

(1)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與引導,樹立農產品的綠色消費觀念,使消費者對環境和資源的憂慮轉化為消費過程中的自律行為,自覺地接受綠色農產品,抵制非綠色農產品。

(2)加強對生產者的教育與引導,樹立農產品的綠色生產觀念,使生產者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自覺地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為指導,自愿采用農產品綠色生產技術,大力開發綠色農產品,實現農產品清潔生產。

(3)加強對營銷者的教育與引導,樹立農產品的綠色營銷觀念,使其加快綠色農產品的流轉,盡量減少綠色資源的浪費;自覺采用農產品綠色包裝與綠色廣告,盡可能減少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

(4)加強對管理者的教育與培訓,培養專業化的農產品綠色管理人才;樹立農產品的綠色管理觀念,加強對農產品綠色營銷的扶持激勵、監控管理。

2加強農業生態建設,營造農產品綠色環境

當前我國一些地方農業污染加劇,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發展綠色農業制約因素。因此,必須把保護生態與發展農業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1)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開展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沃土工程,推廣秸稈還田、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盡量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減輕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2)加強綠色農業基地建設,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3)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力度,重點是加強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關注工業對綠色農產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絕工業企業轉移到綠色農產品基地,對綠色農產品生產構成威脅。

3加強農業結構調整,打造綠色農業產業

發展綠色農產品,要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業層次,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區,向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外向化方向發展。

(1)調整綠色產業布局。按照生態綠色優先原則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揮生態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分區規劃建設綠色產業,努力擴大優勢綠色產業比例,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各具特色綠色農產品基地。

(2)培植綠色拳頭農產品。根據各地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著力培植發展具有市場優勢的拳頭綠色產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市場化的土地流轉機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綠色農產品的規模經營效益。

4加強綠色科研開發,推廣、應用農產品綠色生產技術

開發綠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品質必須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根本,實行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含量。這需要在開展綠色科技培訓、推廣先進綠色技術、組織標準實施、建立激勵機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變目前農村農業科技推廣網絡體系“破”、“散”的狀態,對農村基層科技推廣人員全面落實政策,使他們生活有保障,從而能扎根農村作貢獻。

(2)調整農業科技推廣成果獎勵政策,對在農產品綠色生產技術應用、推廣方面做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予以重獎。

(3)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農民培訓及“綠色證書”工程,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以適應深化農業結構、實現綠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

(4)把技術與地域需求結構相結合,因地制宜地開發、引進高新技術、增效技術,加速綠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

5實現綠色農產品標準國際化,規范綠色農產品認證體系

綠色農產品標準體系和質量認證體系是農產品管理的重要內容。加入WTO后,大量國外綠色農產品涌入我國,沖擊農產品市場,國外對農產品質量標準要求越來越高,無疑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一大門檻。政府部門應參照國際標準抓緊制訂各種綠色農產品的質量標準與認證體系。

(1)建立健全農產品的國家標準(包括質量標準、殘留物標準等),盡可能地與國際標準相一致,使標準國際化,并得到其他國家與組織的認可。

(2)建立和完善國家統一的、規范的農產品認證體系和與之相配套的管理、監督機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認可的權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外的信譽與競爭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監督力度,以確保標準、管理的統一化,并迅速將標準、管理手段與國際標準相銜接,爭取其他國家的認可。

綠色農產品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綠色物流;物流體系;物流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河北省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及模式構建研究”(課題批準號:2015031202,一般課題)成果論文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0月30日

一、農產品綠色物流的內涵

(一)農產品物流的內涵。農產品物流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將與農產品相關的若干領域的經濟活動進行系統集成,指農產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農產品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7項基本功能要素實施有機結合,從而實現農產品的價值增值。其過程包含了與農產品相關的采購、供應、生產、銷售、回收、廢棄物處理等多個環節的物流活動,通過“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四流合一”連接供需主體,完成相關物理性經濟活動,創造農產品的時間價值、空間價值、加工價值。

(二)綠色物流的內涵。綠色物流將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的思想滲透到物流戰略和物流活動之中,包含綠色運輸、綠色倉儲、綠色包裝、逆向物流等活動,全方位關注生態環境,重點通過運用各種先進的物流技術,減少物流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充分利用物流資源,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對物流環境的凈化,形成一個環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統,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物流系統效率的協調發展。

(三)農產品綠色物流的內涵。農產品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種類繁雜、數量豐富,因此物流的需求量大,地域分布不均,需因地制宜,進行空間范圍的合理規劃和布局;農產品季節性強,需保證鮮活性、安全衛生性,質量控制嚴格,其存儲和運輸受自然和經濟環境的雙重影響較大,物流技術特殊,專業性強,難度較大,對綠色物流要求高;農產品生產分散,市場信息分散,容易造成生產與需求的信息不對稱,因此農產品物流還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根據農產品物流的特色,農產品綠色物流的主要內容包括農產品的綠色儲存(保鮮技術)、綠色運輸(節能減排)、綠色包裝(環保材料)、綠色流通加工(農產品增值)、綠色裝卸搬運(提高活性)、綠色信息處理(物流信息系統)等,通過全過程的綠色化管理,實現農產品物流效益與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

二、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總體狀況

(一)河北省農產品物流供應市場穩定。根據宏觀數據統計,2012年河北省農村居民家庭土地經營狀況為人均經營耕地面積為1.89畝/人,經營山地面積為0.1畝/人;2014年,河北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8,713.08千公頃,糧食產量為3,360.17萬噸,主要肉類產量為468.13萬噸,主要奶類產量為496.12萬噸,綿羊毛產量為30,663.00萬噸,水產品產量為126.39萬噸;至2015年6月,河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累計值為3,856.99億元。2013年1~6月,河北省社會貨物物流總額為37,855.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農產品物流總額為1,880.9億元,比上年增長2.9%。從以上數據可知,河北省農產品物流供應市場持續穩定增長,具有較大的農產品物流市場。

(二)河北省大型農產品物流項目建設情況。目前,以省會石家莊市為核心,河北省在廊坊、保定、張家口等地相繼建設了部分大型農產品物流項目。如勒泰集團大河農產品物流項目,位于石家莊市鹿泉市大河鎮,占地1,800畝,定位為石家莊北方農產品物流中心項目,以“大農業”為核心,園區將設蔬果、禽肉、糧油、調料干貨、水產、食品、茶葉等專業市場,并建立有與之相匹配的會展、冷庫、停車、管理服務用房等設施,開發農產品生產基地、生鮮產品加工配送、儲存、交易、觀光等項目。日前,北京首農食品經營中心與河北瑞谷豐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260億元,建設10個現代農產品物流園,形成一個空間布局合理、產業鏈完整的現代化安全食品生產、流通和運營體系,實現京津冀農產品流通對接,建設項目分為種植養殖基地板塊、冷鏈物流板塊、質量控制板塊、電子商務板塊和金融科技板塊五大板塊。目前,瑞谷豐集團已投資20億元在邯鄲建成一個現代農產品物流園,張家口、滄州、衡水的項目正在建設中,石家莊、唐山、秦皇島、廊坊、承德、冀州等地項目已經具備開工條件;河北圍場縣張家灣鄉農產品冷鏈物流項目已建成,為了增加冷藏保鮮能力,進一步完善胡蘿卜產業鏈條,圍場滿族蒙古族張家灣鄉元昌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項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御塞”牌綠色食品認證并完成擴建。

(三)河北省農產品物流成本普遍較高。農產品物流包括農產品的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信息處理、配送7個基本環節,農產品物流具有規模小、環節多、成本高、損耗大等問題,實現綠色物流必須要依托先進的基礎設施、較高的物流技術。

在公路建設方面,10年來河北農村公路建設使5,000萬百姓直接受益,占全省農業人口的80%以上。2003~2013年,河北省新建改建農村公路累計完成投資792.8億元;截至2013年底,全省農村公路通車里程15.5萬公里,占全省公路總里程的89%;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達到100%。據了解,到2017年底,河北省農村公路總里程將達到18萬公里。但據河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河北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9.8%,高于全國平均比率18%共1.8個百分點,這也說明河北省在物流硬件系統建設水平方面雖然具備一定的實力,但是尚待提高,整體物流成本消耗較高,距綠色物流尚有一定的差距。

三、河北省農產品綠色物流發展策略

(一)因地制宜地發展河北省農產品綠色物流。河北省為農業大省,是全國糧油集中產區之一,農作物種類較多,可耕地面積600多萬公頃。糧食主要有小麥、玉米、谷子、水稻、高粱、豆類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糖用甜菜和麻類等;果樹資源品種多,栽培和野生果樹共有100多種,如昌黎縣蘋果、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桃、趙縣雪花梨、板栗、鴨梨、滄州金絲小棗和阜平、贊皇大棗等。

在構建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和選擇物流模式時,要根據農作物的種類、特點等,結合省市具體情況,秉承因地制宜、城鄉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資源整合的原則,發展河北省農產品綠色物流。建立高效的物流體系,減少物流環節,降低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在途腐耗率;通過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建立現代化的跨區域農產品物流基地,推進大宗農產品跨區域集散,如按照規劃,建立建設張家口、秦皇島、廊坊、滄州、邯鄲五大糧食物流中心,在省會石家莊形成南北大宗農產品物流集散基地。

(二)構建河北省現代化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現代農產品物流區別于傳統分散、落后、低效的農產品物流,具有整體系統性、環境適應、信息網絡化、設施設備及作業標準化的特征,其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農產品供應主體、需求主體等,借鑒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的經驗,可從政策法規、基礎設施、信息系統三平臺方面構建農產品綠色物流體系。

1、構建現代化農產品物流政策法規平臺。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物流標準,可以有效保障農產品物流的通暢無阻,提高物流的效率。同時,運用先進的物流管理思想和方法,結合實際制定省市級規劃,出臺系列有利于促進農產品市場化、流通專業化的政策法規,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增加農產品的流通加工,促進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增值,推進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2、搭建現代化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平臺。基礎設施是物流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加強運輸交通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暢通的道路建設深入農村腹地,為農產品的輸送提供良好的交通環境;基于農產品需保鮮保質的特殊屬性,加強冷鏈物流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同時引用先進的倉儲設備,減少倉儲環節的農產品損失;同時在整體上做好農產品物流中心、物流園區、物流節點的規劃和設計,加強區域協調,減少迂回運輸、對流運輸等的損失。

3、構建現代化農產品綠色物流信息系統平臺。有效的信息系統是加快農產品物流的重要支撐,可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四流合一。開發和運用先進的通信系統、軟件系統、網絡系統,在省內建設3~5家權威的農產品交易網站,建立農產品物流交換平臺,推行信息技術如ETC(不停車收費系統)、GPS(全球自動定位信息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EOS(電子訂貨信息系統)、POS(銷售時點系統)的應用,推進農產品電子政務的實施,保證農產品物流企業間的順利協作,實現農產品綠色物流的運行。

(三)構建河北省現代化農產品物流模式。常見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按照運作主體分為農產品自營物流模式、農產品第三方物流模式、農產品物流園區模式。第三方農產品物流模式因其功能專業化、服務個性化、關系合同化、管理系統化、信息網絡化的特點而具有獨特的優勢。因農產品的特殊屬性,適用于選用第三方物流模式。

1、積極運用綠色物流技術。物流技術的提升是實現農產品綠色物流的保證,必須加強7大綠色物流環節(倉儲、配送、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的過程監控及技術提高,從而有效實現農產品綠色物流。如實施綠色節能物流包裝產品及技術(生態包裝、設計綠色包裝等)、綠色節能物流運輸設備與技術(新能源汽車、經濟型節油車、可再生燃料、汽車尾氣凈化技術等)、綠色節能倉儲設備與技術(倉儲節電照明系統、倉儲屋頂光伏發電、智能冷庫節電技術、標準貨架、托盤共用系統、氣幕隔潮、氣調儲存和塑料薄膜封閉等技術),推廣應用冷鏈物流技術,增強冷鏈運輸、城鄉冷鏈配送等業務功能,形成面向京津市場的專業化冷鏈物流基地。

2、打造品牌化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從目前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狀況來看,總體數量較少,規模不大,業務范圍較窄,大型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尚未占絕對優勢。河北省較知名的涉及農產品物流業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如河北省物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石家莊金鳳冷鏈物流園經營開發有限公司、河北省厚樸冷鏈物流有限公司、廊坊市正源冷鏈物流有限公司等。如河北省物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在開展的綠色農產品基地項目,計劃建成集糧食果蔬種植、畜牧漁業養殖、農產品加工、產成品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產品基地;石家莊金鳳冷鏈物流園經營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綜合冷藏物流經營企業,注冊資本600萬元人民幣,由洛杉奇公司為主投資建立,公司擁有現代化的管理體系、先進的信息服務系統、完善的冷藏冷凍和物流配送體系,以中華老字號“金鳳”品牌為依托開展冷凍冷藏以及第三方冷鏈物流業務,為食品生產企業、零售企業提供冷凍食品的倉儲、流通加工、冷鏈配送等服務。河北省要鼓勵支持這些有條件的物流企業,積極開展“農超、農校、農社、農餐、農企對接”等產地到銷地的直接配送業務,打造若干品牌化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

主要參考文獻:

[1]河北農業信息網.http:///hbagri/index.jsp.

[2]魯楠.我國農產品綠色物流的發展現狀探討[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2.14.

綠色農產品范文第5篇

近年來,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貿易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農產品貿易壁壘日益成為新的貿易保護工具,農產品貿易領域的規則整合問題也日益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農產品出口深受綠色壁壘的危害。鑒于此,針對農產品貿易壁壘的動因和影響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農產品遭遇綠色壁壘的動因分析

(一)世貿組織有關文件為綠色壁壘的應用提供了依據

為了增進貿易自由化,減少各國基于本國利益而設置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國際環保公約和世貿組織頒布了一系列的綠色法律,如《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協議》、《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等,以確保國際貿易的公平與公正,防止各國政府憑借技術優勢任意設限,人為阻礙國際貿易的發展。然而,規則中的某些彈性條款對限制綠色壁壘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在某種程度上還為綠色壁壘的設置、濫用提供了法律依據。因此,發達國家往往以人類健康和安全、維護動植物生命安全以及環境保護等為借口,制定許多苛刻、名目繁多的技術法規和標準,以限制國外農產品的進口。

(二)國際社會對保護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關注與日俱增

綠色壁壘的產生并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人類科技和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由于全球公共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利用,環保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面臨的嚴峻挑戰,將環保措施納人國際貿易的目標和規則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和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和支持。其次,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安全衛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農產品的化學成分含量要求,對產品加工的技術標準,甚至對動物的福利問題等都有了新的認識。由于這些規則和標準的增長和改變具有不確定性,使得我國農產品出口在短期內難以適應,從而限制了出口的增加。

(三)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首先,貿易保護主義者認為,自由貿易使貿易規則凌駕于環境保護政策之上,競相降低環境標準以吸引投資的國際貿易模式對環境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鼓吹設置苛刻的環境法規,以保護本國的環境。再者,發達國家在享受全球自由貿易帶來的效益的同時,卻不愿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兌現其對發展中國家徹底開放市場,提供優惠的承諾,拒絕降低對本國農業的保護程度。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日本、韓國、歐盟這些我國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和地區紛紛以食品安全為由,采取提高產品質量標準等辦法,致使綠色壁壘的使用大大增加。

(四)農產品分散經營,缺乏協調統一

我國農戶生產是以家庭聯產承包形式進行的,這種小戶型分散生產經營方式是造成我國農產品屢遭綠色壁壘的根本原因。由于農作物的種植和管理以家庭為單位自主進行,特別是在病蟲害防治上缺乏協調統一,農藥噴灑次數和數量不一致,使得我國農產品的農藥殘存量超標。另外,農戶分散經營造成信息傳遞的不及時,而綠色壁壘正是以信息和技術的不對稱為基礎的,此外,目前我國在農業的信息搜索、整理、和反饋體系方面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從而導致在實際生產中盲目性大,風險高,解決問題的反應速度慢。

二、綠色壁壘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分析

(一)綠色壁壘增加了農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難度

設置綠色壁壘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僅出臺各類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綠色技術標準,而且實行嚴格而又繁瑣的進口檢疫制度名義上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所謂的“有機食品”、“生態食品”、“健康食品”的需求,而實際是為了有效限制別國商品的進入,保護本國進品競爭產業。

(二)綠色壁壘導致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份額減少,國際競爭力下降

加入世貿組織前,根據人們的普遍預期,在我國,作為勞動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應有較大的國際比較優勢,加入世貿組織會使農產品出口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然而,從2002年的實際數據看,中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因農藥殘留,化肥污染和重金屬含量超標而遭拒收、扣留、停止進口的事件大大超過了歷史同期,嚴重影響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前景。2002年初,歐盟停止從我國進口雞肉、兔肉和凍蝦等產品,原因是從這些產品中檢出殘留抗生素;2002年2月,歐盟對中國茶葉中的農藥殘留的檢驗種類從20世紀80年代的6種擴大到62種,農藥最大殘留量的標準提高了10~100倍。盡管我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有成本低、價格廉的比較優勢,受到綠色壁壘的影響,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不升反降。

(三)綠色壁壘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下降

要跨越綠色壁壘,就必須將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的原理運用到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無公害、無污染的環境管理體系。在此過程中,農產品生產者為了達到進口國的環境標準,必須增加有關環境的檢測、測試、認證等手續,從而發生一些額外支出,使生產成本大大增加。另外,近年來,美、日、韓和歐盟等國和地區為了限制種植業產品進口,不僅擴大檢驗的種類和范圍,還大幅度減低農藥最高殘留限量,凡超標產品一律不許進口。韓國對我國出口蔬菜的檢測,僅農藥殘留一項,最高時檢測指標有200多種,這些無疑會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降低出口產品的經濟效益。

三、農產品應對綠色壁壘的對策分析

中國應結合國情,通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進行有理、有力、有節的斗爭。采取有力措施沖破綠色壁壘,使壁壘成為通向國際市場的橋梁。

(一)要為綠色農產品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1 建立綠色壁壘信息庫

各級政府應開展對重點國家的情報搜集和調研,建立綠色壁壘信息庫,面對國外不斷變化的綠色技術標準和各種綠色制度,按產品實行專門分工,不間斷連續跟蹤,以獲取第一手情報材料,通過專門的渠道將信息及進傳遞給農產品生產者、加工企業和政府決策部門,為其做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做到知己知彼,以尋求突破綠色壁壘的策略。

2 建立微觀主體發展綠色農產品的利益激勵機制

國家可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框架下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政策條款,強化對綠色產業項目給予財政扶持、信貸支持、農業保護、產業保險等優惠條件,對農業外貿企業的綠色農產品出口實施稅收減免優惠與財政補貼等一系列綠色補貼政策。

(二)積極申請國際認證,建立農產品國家技術標準體系

首先,我國出口農產品應爭取獲得IS09000和IS014000認證,以取得通往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同時爭取取得貿易方自定的一些認證要求,如美國水產品的HACCP認證,英國的BSI認證,德國的GS認證等。其次,積極推進綠色農產品標準化認證制度和貿易制度與國際接軌,為綠色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創造條件。因此,應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并使農產品品質標準和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準相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使農業生產、加工管理和服務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此外,還應加強對世界產業技術發展與環境保護及標準趨勢的長期跟蹤和預測研究。當前,特別是要加強對具有發展潛力、市場容量大的農產品技術領域的環境標準國際化研究,如茶葉的農藥殘留限量檢驗標準。再次,要加強管理,確保綠色農產品質量。加強對綠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全程監督管理,加強對綠色產品區域內環境監測,防止環境惡化,損害綠色產品質量。

(三)科技興農,實施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戰略面對綠色壁壘的存在,科技興農'技術創新至關重要。首先應重點加強現代生物技術、作物栽培技術、育種技術、病蟲害監測預報和綜合防治技術在農產品生產方面的技術創新,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綜合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公害農產品。全程監控高技術成果,加快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和包裝等方面的技術創新,盡快改變我國這些領域技術落后、瓶頸制約因素突出的現狀,不斷提升農產品的檔次。其次,要積極促進技術擴散、技術推廣,重點建立一批無公害蔬菜、水果和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加強產地源頭控制,帶動綠色特色農產品產業跳躍式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和田市| 洪泽县| 隆尧县| 怀安县| 东台市| 西乌珠穆沁旗| 府谷县| 宁远县| 聂拉木县| 特克斯县| 肇庆市| 河池市| 大方县| 平昌县| 万盛区| 宁明县| 荥经县| 仁寿县| 古丈县| 辽源市| 大厂| 富宁县| 宁南县| 南阳市| 沭阳县| 宁城县| 曲麻莱县| 九寨沟县| 九龙坡区| 铜陵市| 大宁县| 荔波县| 建瓯市| 东光县| 理塘县| 河北区| 资阳市| 城固县| 靖江市|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