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人漫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980年,鄒小鋒出生在湖北羅田縣一個偏遠的鄉村。2000年,鄒小鋒高中畢業后,先是在廣州一家機電廠車間當接線員、搬運工。一年后,廠子經營不善倒閉,鄒小鋒又跟著老鄉輾轉各地謀生,最后到浙江臺州,在一個建筑工地做小工。
2006年“五一”節,臺州舉辦一個廣場相親會。25歲的打工仔鄒小鋒從收音機上獲悉后,鼓起勇氣報名參加。
相親會現場,熱鬧非凡。“你好!可以認識一下嗎?”簡單的幾個字,從鄒小鋒嘴里怯生生“蹦”出來,不僅自己的心提到喉嚨眼,也把站在旁邊的美女費凡嚇了一跳。
鄒小鋒從活動舉辦方了解到,費凡,24歲,安徽滁州定遠縣,大學畢業,是當地一家著名美容化妝品公司銷售部經理。
“你有QQ嗎?我們可以在網上先聊聊!”說完,費凡給了一個寫有QQ號的卡片。
“我沒QQ號,不知道怎么用。你留個電話吧!”鄒小鋒如實回答。鄒小鋒自打工開始,就一直在工廠做苦力活,很少上網。
“不會吧!現在年輕人不上網可不多見啊!?”費凡睜大眼睛,露出一口好看的潔白牙齒,怔怔地看著他。
那天晚上,鄒小鋒夢見了費凡。夢醒后,心情沮喪地鄒小鋒悲哀地發現,自己竟稀里糊涂地喜歡上這個僅僅只有一面之緣的女孩!
一個其貌不揚,月薪僅800多元,生活在底層的泥瓦工,邂逅并喜歡上這個月薪高,著名化妝品公司漂亮主管,這對于一個沒有戀愛經驗的小伙子,確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相親會上,費凡對鄒小鋒的那番疑惑,一直讓他如芒在背、羞愧難當。一天晚上,鄒小鋒又翻看那張費凡給他寫有QQ號的卡片,心中突然升騰起希望。
自那以后,鄒小鋒每天下班后就去網吧,向網管學習打字上網,兩個月勤學苦練,鄒小鋒上網由陌生變成輕松自如。
2006年9月的一天,鄒小鋒在QQ上加費凡為好友,現實愛情“閃客”重獲虛擬戰場。一番網上交流,倆人竟“同病相憐”。原來,4年前,費凡大學畢業從安徽到臺州打工,先在一家高級酒店做過大堂經理,漂亮的費凡為了躲開老板的騷擾,跳槽到一家美容化妝品公司打工,硬憑著勤奮和努力做到高管這個位置。不僅如此,為了供家里的弟弟讀書,費凡每月掙的工資大部分都寄回了老家。
幾乎相似的經歷,讓兩顆心慢慢靠在了一起。但費凡認為,如果兩人在臺州沒有事業基礎,談情說愛還為時尚早,面對費凡的“拒絕”,鄒小鋒當然理解,但從心里他認定費凡就是自己要尋找的女孩。
千里送鮮花:浪漫愛情里孕育傳奇之種
鄒小鋒工資微薄,沒錢給費凡買禮物表達心意,但每到節假日,他總是去花店給費凡挑選一束鮮花,然后請花店代為送去。鄒小鋒想通過這束花,維系這份難得的緣分。
2008年情人節前夕,當鄒小鋒得知費凡在上海浦東參加一個美容化妝品展覽會。他先在一家鮮花店買了19朵玫瑰趕到郵局,然后趕到郵局想辦特快專遞。但郵局告訴鄒小鋒:“鮮花不能辦理快遞。就算能寄到,也無法保證送到的鮮花不會枯萎。”
從郵局出來,鄒小鋒又靈機一動,他撥通上海114查詢臺,幾經周折查到上海浦東區一家鮮花店電話后,直接打電話過去,請花店安排情人節那天送花。
當花店老板得知鄒小鋒在臺州時說:“小伙子,你說說看,如果我請你先打錢過來,你會擔心受騙;我要是先送花,你要是萬一不給我錢,我能去臺州找你嗎?”
鄒小鋒送花心切,不想和花店老板糾纏,他決定先打錢后送花,老板一聽馬上“OK”。
再說,情人節那天正在展會上忙碌的費凡,突然收到鄒小鋒千里之外的玫瑰,捧著鮮花愣了半天。人在外地還被朋友牽掛,這讓費凡感覺十分感動。
費凡給鄒小鋒發信息:“愛尚大哥,我經常在外出差,但這是第一次在外地收到朋友的鮮花!謝謝您送給我這份特別浪漫!”
費凡熱情洋溢的回信,仿佛給鄒小鋒打了一劑強心針。
費凡從上海回臺州后,鄒小鋒約費凡見面,費凡爽快地答應。當鄒小峰再次出現在費凡面前時,費凡既驚又喜。驚的是和他在網絡上聊了幾個月,做夢也沒想到就是那個相親會被自己拒絕的泥瓦工,喜的是從網絡交往中,她能感受到鄒小鋒對她的真誠和執著……
那段時間,費凡的崗位調整,開始負責全國各城市加盟店的銷售督導,出差在外是家常便飯!鄒小鋒悄悄找到費凡的同事,告訴事情的原委,懇請她協助提供費凡的出差行蹤。
2008年11月28日,鄒小鋒得知費凡上午到武漢,馬上打電話給漢口一家花店送花,隨即按花店要求打了款,但到晚上6點,費凡的短信還沒有到,鄒小鋒又打電話到花店,花店老板一聽是鄒小鋒馬上掛了電話。按以往的經驗,鄒小鋒意識到這次又被騙。
于是,鄒小鋒馬上打電話給費凡的同事,在確認費凡29號晚上7點55分K352火車回杭州時,他當即打的趕往臺州客運站,搭上了最后一班去武漢的長途汽車。
11月29日上午12點多,饑腸轆轆的鄒小鋒一下車,就趕到那家電話委托的花店,拿出打款憑證將錢索回,然后從另一家花店購買了19朵玫瑰后,馬上打電話給費凡,但費凡手機停機。
鄒小鋒急中生智,買了一張費凡那趟武漢回杭州的火車票。當費凡走到列車播音室看到鄒小鋒時,驚訝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費凡,這個驕傲、漂亮的女金領,終于在那一刻,被泥瓦工的誠摯和執著折服。
執著演繹傳奇:成就“網絡英雄”抱得美人歸
在火車上,鄒小峰突然接到蘭州一家花店的電話,原來這家花店上個月曾接受鄒小鋒委托送花,這次老板打電話回訪服務是否滿意,末了,老板還特意說:“以后,你有朋友愿意在蘭州送花的,你打電話給我,花店可以給你分成!”
市場嗅覺敏銳的費凡靈光一閃:“小鋒,你既然學了網站制作和推廣,又有多年給我異地送花的經驗,你不如在網上開一個公司,統一接受客戶委托,然后指令全國各城市的花店送花,那樣,普天下像你這樣花癡的燃眉之急,不就被你解決了嗎?”
女友的玩笑話一下子激活了鄒小鋒:“是啊,如果有這樣一家公司,客戶只需輕點鼠標,不僅可以馬上快遞自己的心意,而且還能省去像我這樣舟車勞頓,還不用擔心受騙!我怎么就沒想到呢?”
回到臺州后,鄒小鋒馬上建起了網站,取名為“愛尚鮮花網”、然后遍訪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全國20多個省會城市,逐一考察和選擇加盟花花店,并通過三級的方式,不到一年時間,鄒小鋒的愛尚鮮花網就在全國簽下了8000多家配送店,網絡覆蓋了全國所有城市甚至96%的鄉鎮。
回到臺州,鄒小鋒將一路上拍攝的500多束鮮花花束圖片,標明名稱、種類、用途和價格,并寫上浪漫的花語,上傳到網店。顧客可以隨時上網,根據需求訂購并和客服聯系,客戶隨即打電話給顧客指定城市的鮮花店,馬上啟動送花業務。
鄒小鋒在網站上宣稱:“即使你的親人、戀人、朋友和客戶在天涯海角,我們也承諾按照您的要求,3小時以內將鮮花送到他們手上,保證比航空快遞還要快!”
2008年6月18日,這天是費凡母親58歲的生日,鄒小鋒精心選擇這一天試運行,決定將愛尚鮮花網店第一束鮮花送給自己未來的丈母娘。
那天中午,遠在安徽滁州費凡的母親,迎來了當地鮮花店送花員送來的99朵康乃馨和一個大蛋糕,當二老得知是自己女兒及男朋友送上的生日祝福時,高興得逢人便夸。
為了徹底打消訂花客戶的擔心,鄒小峰結合自己異地送花曾遭遇到的種種煩惱,通過公司網站向客戶公布三點承諾:“一是”先送花后付款、確保送花客戶零風險;二是如客戶收到鮮花不滿意,可以全額退款或免費補送鮮花;三是超過規定時間的,按時間誤差多少按比例減扣花款。
絕妙的創意、加上送花零風險,鄒小蜂的愛尚鮮花網很快贏得了全國各地顧客的訂單。2009年國慶節,鮮花網店平均日銷售額達到10萬多元,2010年情人節,日銷售額高達30多萬元。
江蘇新聞文化參訪團團長徐寧和臺灣新北市文化局局長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開幕式上展出了百余幅江蘇老中青藝術家的書畫作品,吸引眾多臺灣同胞冒雨前來細細欣賞。
據悉,此次文化藝術節由江蘇省文化聯誼會、臺灣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文化節期間,包括京劇現代戲《青衣》,折子戲《白蛇傳―游湖》、《天女散花》、《掛畫》、《赤桑鎮》等一系列劇目將在新北、高雄兩地精彩上演;新A報業傳媒集團、江蘇廣電集團、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等與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聯合報、緯來電視網、東森電視公司、臺灣聯經出版社等簽署了一系列媒體交流合作項目;江蘇作家畢飛宇、儲福金、葉彌、朱輝等與臺灣作家座談交流創作心得,共敘兩岸文學情誼;反映蘇臺各領域交流合作的紀實性新書《兩岸家園》在臺灣誠品信義區旗艦店舉行發表會,該書由省作協主席范小青等22名省內著名作家執筆,記錄了近30年來22位臺商在江蘇的創業故事。
14日下午,江蘇新聞文化參訪團拜會了聯合報系,了解聯合報系的運營發展,雙方進行了熱切地交流與合作。揚子晚報、現代快報、揚子江詩刊與聯合報共同簽署《蘇臺交流交往30周年聯合征文四方協議》。江蘇新聞文化參訪團與聯合報系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進行了座談,雙方就文學雜志出版、文學作者、讀者培養進行了交流,尋求合作機會。
原告:馮雛音、張娓娓、張曉、張融融、張朵朵、張建軍、張慰軍、張蘇軍。
被告:江蘇三毛集團。
原告馮雛音系被繼承人張樂平(1993年去世)的配偶,原告張娓娓、張曉、張融融、張朵朵、張建軍、張慰軍、張蘇軍系被繼承人張樂平的子女。張樂平自30年代起即創作了大腦袋、圓鼻子、頭上僅有三根毛的“三毛”漫畫形象;自1936年3月出版其漫畫集《三毛第一集》起,至1995年10月再版《三毛流浪記(全集)》止,先后出版各類“三毛”漫畫集達33次之多;其代表作有《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三毛新事》等。1996年2月16日,上海市版權處對張樂平創作的美術作品“漫畫三毛形象系列”予以登記(登記號為作登字09-96-F-002)。
1996年初,原告發現被告銷售的產品上的商標中有“三毛”漫畫形象,被告還將“三毛”漫畫形象作為被告的企業形象在戶外廣告、職員名片、報刊、企業內部銘牌上使用。并得知,被告于1995年11月28日至1996年2月28日期間,共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申請38類標有“三毛”漫畫形象的商標(已核準31類)。在此期間,被告共印制標有“三毛”漫畫形象的商標111030件,現尚有庫存34030件。但經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證明,被告目前只在“精紡呢絨”上使用“三毛”牌注冊商標。
1996年4月15日,原告馮雛音等以侵犯著作權為由,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狀告江蘇三毛集團公司。原告訴稱:已故漫畫家張樂平自30年代至90年代創作了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主人翁為“三毛”的漫畫故事,其代表作有《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三毛新事》等。其中以大腦袋、頭上只有三根發、鼻子圓圓為特征的小男孩“三毛”的漫畫形象,作為一個美術作品其著作權已被公認屬于張樂平所有。張樂平去世后,其生前全部著作權中的相關權利皆由其法定繼承人繼承和保護。原告最近發現被告未經張樂平的繼承人同意,擅自將張樂平創作的“三毛”漫畫形象作為其企業的商標進行注冊并廣泛使用。被告的上述行為已構成對張樂平及繼承人的嚴重侵權。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公開登報賠禮道歉、賠償經濟損失人民幣100萬元。
被告江蘇三毛集團答辯稱:被告是依照《商標法》的規定申請注冊“三毛”牌商標,而申請行為不是侵權行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依法核準被告申請注冊的“三毛”商標,被告依法使用,故不構成對原告的侵權。原告作為著作權人的繼承人,不享有對被繼承人人身權的繼承,故要求被告向其賠禮道歉沒有法律依據。原告訴請賠償100萬元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其使用的“小男孩”漫畫形象是委托當地一美術工作者設計的一個商標,該“小男孩”穿西裝、帶領帶,與原告的“三毛”漫畫形象并無聯系。
審 判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大腦袋、圓鼻子、頭上長著三根毛的“三毛”漫畫形象系已故作家張樂平生前創作,該作品著作權為張樂平所有。張樂平去世后,本案原告作為已故著作權人的繼承人,享有在著作權保護期內該作品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的權利,其合法權益應依法保護。被告稱其委托當地一美工設計商標,但被告將“三毛”漫畫形象作為商標申請注冊和企業形象使用,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權。被告應對未經許可使用原告“三毛”漫畫形象作品的侵權行為負責。因此,被告所稱的其使用的商標已被核準登記注冊,使用行為就是合法行為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告繼承的是著作權人的財產權,故原告訴請要求被告登報賠禮道歉于法無據,不予支持。原告訴請要求被告賠償損失100萬元,但未能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實。考慮到原告為制止被告的侵權行為所支付的費用等及被告已使用了77000張“三毛”商標,故被告應酌情賠償原告的經濟損失。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八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七)項、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五)項、第十九條第一款、第四十五條第(六)項,《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第(六)項、第十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于1997年2月26日判決如下:
一、被告江蘇三毛集團公司應停止在其產品、企業形象上使用“三毛”漫畫作品。
二、被告江蘇三毛集團公司應賠償馮雛音等八原告人民幣10萬元,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執行完畢。
三、馮雛音等八原告其他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一審判決后,被告江蘇三毛集團公司不服,向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其主要理由為:一、上訴人使用的商標不構成對被上訴人的侵權。一審中,上訴人多次強調商標設計人設計“三毛”商標時的創意并非來自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形象。在張樂平創作三毛漫畫形象之前,世界著名漫畫家、瑞典的奧斯卡。雅各布生創作的“老三毛”已經傳入了中國,其典型的特征便是大腦袋、頭上只有三根毛,鼻子圓圓的。正如洪佩奇先生在雅各布生系列漫畫作品譯本序言中所說:我國的許多漫畫家有不少是受“老三毛”影響的。直至現在,系列連環畫作品中主人上三根毛的形象仍不乏其例。“三毛”商標的設計人在設計該商標標識時已經明確約定該商標的著作權歸商標設計人,由此產生之法律后果上訴人不承擔任何責任。據此,上訴人使用的“三毛”商標不構成對被上訴人的侵權。二、上訴人使用該商標的行為是合法的。上訴人使用的“三毛”商標系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核準注冊后使用的。且在商標公告后的異議期內,被上訴人并沒有提出異議。因此,上訴人在自己的產品上使用三毛商標的行為不違法。三、上訴人不應向被上訴人賠償損失。理由是:(1)大腦袋、長著三根毛、圓鼻子的三毛形象并非張樂平筆下的漫畫所特有的形象。(2)商標標識的著作權歸商標設計人,與上訴人無涉。(3)被上訴人不存在經濟損失。因為判決書所認定的“考慮到原告為制止被告的侵權行為所支付的費用等”,均是由被上訴人自己所造成的擴大的損失,被上訴人完全可以用他們以前常用的“訴訟”途徑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且,上訴人所銷售的產品完全是靠企業的信譽和產品的質量贏得顧客,與商標標識的形象無必然的內在聯系。綜合上述理由,上訴人請求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撤銷原判,另作公正判決。
被上訴人馮雛音等在答辯中堅持一審中的全部理由和意見。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認為:大腦袋、頭上長三根毛、鼻子圓圓的小男孩“三毛”漫畫形象系張樂平獨立創作,并享有著作權,現該權利歸其合法繼承人即被上訴人享有。上訴人江蘇三毛集團公司辯稱“三毛”形象為瑞典奧斯卡。雅各布生所創作一節顯與事實不符。張樂平創作的“三毛”是我國公眾熟悉的漫畫形象,上訴人理應知道擅自將該美術作品作為商標在其產品上使用是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現上訴人提出該商標由他人設計,對此產生的法律后果其不負責,于法無據,本院不予支持。本案涉及的是上訴人侵犯被上訴人的在先權利,故上訴人認為其“三毛”商標已注冊,屬合法使用,不侵犯他人權利,也屬無理。原審法院根據被上訴人要求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作出責令上訴人酌情賠償被上訴人損失的判決是正確的,應予維持。原審在審判程序上并無不當之處,上訴人上訴理由不能成立。綜上所述,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訴訟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于1997年8月19日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 析
本案一、二審人民法院之所以確認江蘇三毛集團公司構成侵權,是鑒于以下的客觀事實、法學理論和法律依據的。
1.原告馮雛音等人的被繼承人張樂平先生,是我國頗有聲望的漫畫家,他所創作的漫畫人物“三毛”自1936年3月《三毛第一集》問世以來,即開始蜚聲國內外,在上海及鄰近的江、浙、皖一帶則更是家喻戶曉。漫畫人物“三毛”,是一個大腦袋、頭上長著三根毛、有著圓圓的大鼻子、身體瘦瘦的小男孩的藝術形象。該藝術形象系張樂平獨立創作的,其主要代表作為《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三毛新事》等。自1936年至1995年,歷時60年,各種“三毛”漫畫集先后出版(再版)達33次之多。該藝術形象作品的著作權已經毫無爭議地歸張樂平先生所有。而被告三毛集團所注冊的商標圖案同樣的是一大腦袋、圓鼻子、頭上長著三根毛的小男孩,與張樂平所創作的“三毛”漫畫形象相比,僅僅是穿上西裝、戴上領帶而已。三毛集團為此認為,穿西裝、帶領帶的“三毛”圖案與張樂平筆下的三毛系列漫畫作品中的任何一幅都不雷同,故不構成侵權。對此意見,一、二審人民法院均不予采納,而仍判其構成侵權的關鍵,在于大腦袋、圓鼻子、頭上長著三根毛的小男孩“三毛”作為一種藝術形象是張樂平獨創的,并已被公眾所接受和認可。看到這樣一個藝術形象,公眾就不可避免地與張樂平筆下的“三毛”聯系起來,絕不能簡單地、機械地認為穿西裝、帶領帶的“三毛”就不是“三毛”了。若該觀點成立,即變成“白馬非馬”了。張樂平先生雖已逝世,但其“三毛”藝術形象的著作權仍在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期限之內,他人既無權擅自修改,更無權加以使用。三毛集團又曾表示,其所申請的“三毛”商標圖案是委托美工創作的,故是否構成侵權與其無關。但是,該“三毛”商標的權利人是三毛集團,既然商標的使用及使用之后的利益均由三毛集團承受,則必然也應承擔該商標使用后造成侵權后果的法律責任;而該美工僅為該圖案的設計人而非該商標的權利人,當然其以營利為目的創作該圖案的行為也不失為是一種侵權行為,但綜合本案具體事實來看,其在整個侵權行為中顯然處于次要的地位。在原告馮雛音等人并未起訴追究其責任的情況下,應適用“不告不理”的民事訴訟原則,人民法院也無需將其列為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進入本案。故三毛集團的上述辯解顯然不能成立。
2.“三毛”集團的“三毛”牌注冊商標,系其于1995年11月至1996年2月之間申請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核準予以注冊的,僅就手續而言,似乎是合法有效的。為何在“合法”的狀態之下取得的商標權使用時被人民法院判令構成侵權呢?這就是知識產權各項權利中典型的權利沖突的具體表現。所謂權利沖突,通常表現為由不同的單行法律保護的,且不同權利人擁有的不同種類的知識產權重合在同一保護對象上時發生的沖突。例如本案原告張樂平的繼承人馮雛音等人對“三毛”圖形享有著作權,而“三毛”集團則對該“三毛”圖形商標享有商標專用權。
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老子所開創的道家學派與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儒道互補,唐宋以后,大多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大支柱。
老子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觀念。他說:“反者,道之動”。(40章)動表示運動,說道是運動的。向哪兒運動呢?向相反方向運動,矛盾雙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轉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2章)有與無相并而生,難與易相互成就,長與短相互對比,高和下相互充實,音(節)和聲(旋律)相互調和,前和后相互追隨。又如“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39章)“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禍福相倚”,“難易相成”,“柔弱勝剛強”等充滿辯證智慧的說法,已成為中國人習用的成語。
老子之后,由于對老子“道”的概念和“自然無為”思想理解不同,而形成了老莊學和昔老學兩大不同派別。老莊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周是戰國時期的宋國蒙城人,終身不仕,莊子是一個哲學家,又是一個富于浪漫主義的文學家,《莊子》一書,洋洋10萬言,內容豐富,語言精美。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產生世界萬物的本原。但兩者有所不同,老子捕捉到的事物的矛盾,常會被轉化為人生處世的一種智巧,莊子不然,莊子暴露事物的矛盾,則是為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對性、不確定性,否定事物的差別(“齊物”)。如果說老子哲學主要是一種社會政治哲學的話,莊子的思想大體是表現了對亂世中個人生命處境的關心。他認為,唯有“無無”(不執著于我)、“無功”(不留戀功業)、“無名(放棄名利)順應世俗,隨遇而安,才可超脫一切關系,而作無物無我的“逍遙游”。逍遙是心靈在擺脫了一切外界束縛與限制之后而達到的一種狀態。逍遙二字也是莊子其人其事的絕妙寫照。
莊子安貧樂道,不慕名利,這種順其自然,走求自由,解放個性的思想,曾對歷史知識精英的心理產生過深刻影響,無論魏晉風度,明末士風,都可從中品位到莊子的神韻。宋元以后,莊禪并稱,很多人望文生義,往往以佛注莊把莊子說成佛一樣否定人的現世快樂,實非莊子之愿。
老子以其超人智慧的辯證思維指引人生,啟人心智;孔子以天下興亡為已任,莊子則是個十足的個人主義者和快樂主義者,清靜無為,逍遙一生。一個人若想知道什么是“智慧”,那他應該讀老子;一個人若想知道什么是“正直”,那他應該讀孔子;但一個人若想知道什么是“快樂”,那他必須去讀莊子。
人生不同,旨趣不一;或人生的不同階段,旨趣有變,各有所求,乃各遂其志。
競爭日益激烈,忙碌非比尋常的今日世界,人們難免心浮氣躁,而要在奮斗的人生途中,享受快樂的生活,確有不少人是信奉老莊之學的。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即是其中之一,他以老子為偶像,不管到哪兒,他總揣著《老子》和《莊子》兩本書。為傳承中華古籍而創作的漫畫,他首畫《莊子說―自然的簫聲》,次畫《老子說―智者的低語》,而且老子畫的最為傳神,大陸富到三甲的盛大陳天橋崇奉莊子,“順勢而行”,近聞公司有點問題,或許“莊子”真能幫他安全度過難關。據悉,還有企業界人士讀了莊子寓言,受到啟發而做出了正確決策的。近日來京講學的臺灣學者傅佩榮建言,人在年輕時適合讀儒家,以便入世,服務人民,待到中年以后事業或有成,可讀道家,從此看開一切。誠哉斯言!歷史上春秋范蠡、漢初張良可稱光輝典型。范蠡扶助越王茍踐泄亡國之恨,行滅吳興越之功,功蓋于世,但他功成身退,遷地經商,逍遙度過余生。張良是劉邦創漢的第一功臣,漢王朝一旦建立。他便遠事避禍,明哲保身,終得壽終正寢。
同時在戰國中期還形成了道家的另一派別――黃老學派,此派假托黃帝的名字,改造和發揮了老子的思想,故稱黃老之學。黃老學在政治上繼承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同時又吸取了儒家的禮義,仁愛思想,以及法家的法治思想等,帶有融合各家的性質。漢初甚興黃老之學,曹參為相,即以黃老學者為師,推行“清凈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取得一定效果。
南北朝隋唐以降,道家學派的地位為道教所替代。道教和佛教一樣,已是一種宗教,是中國自創的宗教。道教正式形成于東漢末年,張道際創立的“五斗米道”和張角創立的“太平道”是當時的兩大流派。道教以神化了的老子所提出的“道”為基本信仰和教義。道教奉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并用老莊道家的哲學作為道教神仙學說的理論基礎。道教成熟于東晉南北朝,隋唐宋金達到全盛,明清以后開始衰落,道教對中國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道德經》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中國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老子被譽為“中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當今世界更正在掀起“老子熱”、“大道熱”,以應對21世紀新的挑戰。19世紀德國哲學家稱贊老子《道德經》“橡一個永不枯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國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海德格爾“更被認為從《道德經》中吸取了思想資源”。西方哲學家閱讀老子思想,都是想要從中獲取拯救西方文明的良方。
柳泉居飯莊最初是以經營黃酒起家的,在多年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集南北烹飪技藝之長,取京城人口味習俗之好”,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京味菜,逐步發展成為一家經營北京風味菜肴的特色飯莊。
柳泉居經營的菜品以中檔為主,選料廣泛,精于刀功,講究造型,烹飪手法以爆、炒、熘、燒、燜為擅長,飯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引進了創新的菜品,保留的傳統特色菜品有:蛋黃炒雪蟹、炸烹蝦段、蔥燒海參、爆三樣、火爆腰花、炒鱔魚糊等等,尤其以拔絲菜最地道,拔絲蓮子、拔絲蘋果、拔絲白薯……金絲縷縷,喻“情誼綿綿”。老醋蟄頭,咯吱爽脆。藍莓山藥,綿軟香甜。羅漢肚加了青豆,口感咸鮮,適口不膩。果汁冰草花,味美且有營養。炸烹蝦段,帶皮出鍋,蝦肉Q彈、蝦質鮮美,酥脆的蝦殼更是錦上添花。糟熘魚片,芡汁金黃魚片鮮嫩、難得。蛋黃炒雪蟹由過去的金絲海蟹演變而成,吃起來十分過癮。萬福肉,很少見的老北京宮廷菜,堆滿了湘蓮紅棗,肉片肥美而不膩口。爆三樣,考驗的是廚師的火功,豬肝滑嫩,腰花脆嫩,醬香濃郁,有淡淡的回甜。此外,飯莊工藝面點獨具特色,北京傳統柳泉居豆沙包是享譽京城的名優食品,長期受到廣大顧客青睞。
柳泉居飯莊作為北京歷史最悠久的中華老字號之一,其盛名不只是菜品的味道和名人墨客曾經的造訪,而是聚德華天全體職工對工作的一種態度,Υ統和品質的一種執著與追求,更是對傳統文化與技藝的一種延續。如今的柳泉居飯莊力求使顧客在重溫傳統京味菜品所留下來的芬芳與純厚之余,更能感受到老北京的悠久與厚重、雅致與經典,以及449年不變的文化傳承。現任總經理屈德森說:“柳泉居團隊兢兢業業、保質保量地服務好每一位消費者,我們在探索研究北京風味菜肴理念和實踐的基礎上,賦于這古老風味以嶄新的內容,研發出各種適應現代人口味的新型菜品。”
進入21世紀,今天的柳泉居飯莊生機勃勃,它那古老的傳說、悠久的歷史與美味的佳肴將一同長存于世間。
偶得名人題字盛名遠播
柳泉居飯莊始建于明隆慶年間(約1568年),擁有449年的歷史。柳泉居原址在護國寺西口路東,是一家經營黃酒的酒館。因當時小店的院內有一棵碩大的柳樹,樹下有一口甜冽清澈的泉眼井,用這口井的水釀出的酒味道醇香無比,因此享譽京都。黃酒館起初本無店名,因一個偶然的事件,得名人題字便列入經傳。
在清代柳泉居連同三合居、仙露居而一并被稱為“京城名三居”。隨著歷史的變遷,百年間“京城三居”到1935年僅存柳泉居一家。偽中央政府1940年南遷后黃酒業衰,柳泉居漸改為專營北京風味菜肴餐館。1949年店址遷至新街口南大街,北京解放后該店曾易名“平安食堂”“永進食堂”。1978年恢復了“柳泉居”字號,1984年,柳泉居重整“門臉”,經營面積由1982年的225平方米增至450平方米。一樓經營大眾食品,可同時接待180人就餐;二樓設三個雅間和一個大廳,承接聚餐宴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柳泉居的老經理楊興儒身先士卒勤懇敬業,從廚40余年的特級技師王德福及其徒弟特級技師張鐵元領灶主廚,帶領干部員工以其風味特色菜點,周到禮貌服務,為企業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效益。2001年,在經理屈德森的帶領下柳泉居重新進行裝修改造,就餐環境得到了改善,一樓大廳經改修后變得更人性化。重張之際請來漫畫大師李濱聲,特作“民俗四畫”致喜。二樓由原來的三個雅間改造成“聚賢廳”“福壽廳”“醉仙廳”“和禧廳”“溢香廳”“柳音廳”六個雅間。改造后的柳泉居在菜肴的結構上重新進行了調整,新添了部分菜品,如蛋黃炒雪蟹、萬福肉、蔥燒海參、炸篷蝦段、炒鱔魚糊、扒白菜等,并重新恢復了黃酒生意,有特制“柳泉黃”、圓壇紹興老酒、花雕、十年陳釀、女兒紅、狀元酒。與黃酒配套的酒菜有醉蟹、酥魚、京豆醬、茴香豆、水晶肉、芥末墩兒等。
2005年7月,柳泉居飯莊因4號地鐵線施工被拆除。11年間柳泉居飯莊多次傳出重張開業的消息,直到2016年,多年的愿望才成為現實。
雅士名人情系老字號
上世紀30年代,北京各報的新聞記者以及居于寸晷風檐的落魄王孫均為柳泉居的常客。婦孺皆知的大記者王柱宇,幾乎踢破了柳泉居的門檻,每借飲酒以采訪,正如其當年對同仁所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社會新聞也。”他在《實報》所辟的《柱宇談話》專欄,之所以連載數年而不衰,與取材于茶館酒肆下層社會并站在大眾立場說話頗有關系。與王柱宇同工異曲者當數窮旗人出身的作家老舍,他的《正紅旗下》即以柳泉居為背景,亦是為搜集素材而先做酒客。號稱“北京通”的民俗學家金受申,戲劇家景孤血,清睿親王后裔、新聞界老編輯金寄水,對柳泉居的“碗酒”幾乎飲之成癖,此三位文友兼遠親,每得閑暇必相約清酌,酒酣而發詩興,甚至低唱幾句皮黃,盡興方歸。
作為一家歷經百年滄桑的中華老字號,柳泉居那份濃濃的文化情結也著實令人稱道。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力作《四世同堂》、《正紅旗下》,均以此館作為素材和背景。老舍的夫人胡e清女士也在1980年2月14日為《人民日報》撰寫文章介紹“柳泉居”,“萬沒想到,打倒后,看到久已湮沒的‘柳泉居’飯莊重新開張,實在值得我向它致喜致賀。”
11年后王者歸來
2016年初,很多路過平安里地鐵站的人發現,原先的護國寺小吃店不見了,綠色的圍擋內隱約可以看見一座三層小樓,抬頭望去,柳泉居飯莊的招牌讓不少人驚喜不已。每天很多老顧客來詢問重張時間,催著早點兒開業。“迫于大家的期望,店里緊趕慢趕,在8月28日‘倉促’開業了。”
重張的柳泉居飯莊共有三層,包間6個,散座300 余位。為了方便老年顧客們用餐,飯莊還安裝了電梯。柳泉居古樸典雅的外立面裝修風格展現了中國傳統彩繪的藝術,室內采用新中式的裝飾風格,六個包間的主題墻與包間名稱遙相呼應。作為歷盡滄桑的中華老字號,為了保持老字號的原汁原味,店內墻上的字畫均選用老柳泉居飯莊使用的墨寶,著名書畫家賈松陽先生題寫的‘柳泉居’牌匾及溥杰先生留下的“瓊樓勝景”“即壽而康”的墨寶更為柳泉居深厚文化底蘊增添了一抹亮色,并把柳泉居的黃酒文化、京菜非遺介紹、“嚴嵩與柳泉居”的小故事等都以仿古扇面和竹簡的形式表現出來。三樓大廳中《柳泉居唱大戲》的巨幅彩繪,真實生動地展現出當年在柳泉居,由老舍、胡e青、齊白石等文人墨客舉辦的“猜名角,獎黃酒”游戲,仿佛把置身于飯莊的顧客帶回20世紀50年代那個熱鬧的場景中。
開業當天,不到7:00,就有顧客過來了,沒過多久,店外已經排起長隊了。看到這個場景,總經理屈德森趕緊讓工作人員去買等位用的小板凳。“先買了10把,大家一看不夠用,趕緊又去買了20把,還是不夠用,接著又去買了50把。”一連幾天,店里的工作人員都是從早忙到晚,連午飯也沒時間吃,幾天站下來,炒菜師傅的腳腫得連鞋都穿不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