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錢塘江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錢塘江河口 洪水特性 動床模型
0前 言
錢塘江河口是一個沖積性河口(圖1),洪沖潮淤,年內基本平衡。每年汛期前4月份,如前期為枯水,江道淤高,汛期即使遭遇中小洪水,沿程洪水位也比常年高出甚多,即小流量高水位的現象在錢塘江河口非常多見,這一特點不同于其它河流,它給洪水預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對于河床易沖易淤的錢塘江河口,洪水位預報的難點主要有二,第一是由于錢塘江河口河床地形受徑流豐枯多變,洪水預報前期地形數據難以準確獲得,一般每年4月、7月、11月份施測三次地形,而洪水一般多發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一個月內,如4月至6月中旬上游雨量偏多或偏少,錢塘江河口就會發生較大幅度的沖淤變化,如仍采用4月份的江道地形預報6月中旬以后發生的洪水過程,會帶來很大的誤差;第二是必須考慮洪水過程中河床的沖淤變化,原因在于錢塘江河口由細粉沙組成,床沙中值粒徑在0.02~0.04mm,泥沙起動流速0.5~0.7m/s,極易起動,致使河床在洪水期變化較快,一般歷時3~5天的洪水可將前期7個月淤積的泥沙搬運至河口段的下游。這表明在錢塘江河口洪水預報中必須考慮河床的沖淤過程。
圖1錢塘江河口示意圖
Fig.1 Sketch map of Qiantang Estuary
洪水預報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河段上游的已知流量過程,預測下游沿程重要城鎮的流量、流速及水位過程。洪水系長波,其運動規律可用圣維南方程組來描述。錢塘江河口段河床由細粉沙組成,易沖易淤,河床慣性較小,特別是在洪水期較短的時間內,河床沖刷劇烈,同一洪峰流量的洪水位可相差1m之多,這主要是由于在錢塘江河口段潮汐、徑流、河床地形三者的非線性關系對河口段的洪水位有顯著的影響。幾十年來,科學工作者在分析錢塘江河口大量水文、潮汐及地形的實測資料的基礎上,得到了影響河口洪水位的幾種因素,并根據河口段潮流、泥沙運動與河床變形理論進行了數值預報模型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1][2]。但限于當時計算技術條件,對洪水前期的江道地形采用經驗修正的方法得到,再用經驗合軸相關曲線作閘口站洪水位預報,它的優點是方便快速,缺點是不能動態預報洪水位沿時空的變化過程。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維動床數值預報模型,進行了錢塘江河口的一次典型洪水過程的數值預報,其速度和精度可滿足預報要求,為實時預報奠定了基礎。
1錢塘江河口洪水位變化特性
1.1錢塘江河口洪水特性 錢塘江河口七堡以上河段最高水位受梅汛期洪水控制(僅個別年份由臺風暴潮引起)。由于錢塘江河口具有潮大流急,河床沖淤幅度大、速度快的特點,使得該河段的洪水位變化規律既不同于無潮河流,也不同于沖淤變化較小的潮汐河流。具體地說,它除了與汛期洪水流量大小直接有關外,還受江道沖淤面貌、下游潮汐、河口下段尖山河灣主槽走向、長度及人類活動(包括新安江水庫的興建及治江圍墾)等諸多因素控制。一般地,閘口洪水位(Z)可由閘口洪峰流量(Q)、閘口至鹽官江道容積(V)、下游澉浦位(ZZ)三者的非線性回歸關系確定,由此建立經驗預報合軸相關圖[2]。
1.2 泥沙輸移對洪水位影響 錢塘江河口泥沙輸移對沿程洪水位影響比較敏感。實測資料分析表明,在枯水大潮期間,鹽官以下河段落潮含沙量大于漲潮含沙量,而鹽官以上河段漲潮含沙量大于落潮,凈泥沙輸移是指向上游,從而造成錢塘江河口自上而下的淤積,導致該河段年內潮淤洪沖,年際間表現為豐水年沖刷,枯水年淤積的格局。泥沙輸移的最終結果使閘口至鹽官河段河床發生沖淤變化,進而影響行洪面積。該河段的沖淤面貌可用錢塘江河口沙坎高程及閘口至鹽官河段7m下容積等指標表征,它們均可用閘口站低水位集中反映。從表1的幾次洪水資料可以看出江道沖淤面貌對洪水位的影響起決定作用。比較1955年6月與1968年7月兩次閘口洪水位,由于汛前江道面貌不同,1955年汛前江道沖刷,面積、容積均很大,汛前閘口斷面低水位僅3.87m,沙坎高程2.1m,而1968年汛前遭遇枯水而淤積,江道面積、容積較小,僅2.68億m3,閘口低水位高達6.14m,沙坎高程4.0m,盡管閘口洪水流量相差2倍多,但其最高水位非常接近,分別為9.07m和9.01m,出現小流量高水位的現象主要在于江道淤積所致。而1968年7月與1955年4月另一次洪水相比閘口洪峰流量相近,分別為12000m3/s和11000m3/s,但由于江道面貌不同,兩者的洪水位差達2m之多。
表1 實測典型洪水比較
Tab.1 Comparison of measured typical floods in the Qiantang river
年.月.日
洪峰
流量/m3.s-1
閘口
洪水位/m
汛前閘口低水位/m
河口沙坎
高程/m
澉浦
位/m
閘口至鹽官
容積/億m3
1955.6.22
31000
9.07
3.87
2.10
6.61
9.31
1968.7.10
12000
9.01
6.14
4.0
6.60
2.68
1955.4.17
11000
7.00
4.47
3.70
4.56
7.98
1997.7.9
15000
9.67
5.88
4.5
關鍵詞:認知目標;認真朗讀;學習新詞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寫錢塘江大潮的寫作順序。
2、學習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觀潮、據說、籠罩、薄霧、若隱若現、悶雷、水天相接、沸騰、猶如、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霎時、余波、風號浪吼、恢復”等詞語。
3、介紹有關擴展資料。
教學重點、難點:
1、初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寫錢塘江大潮的寫作順序。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看過海水漲潮嗎?說說海潮什么樣?(江海漲潮,氣勢宏偉,令人震撼。)
我國的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這里的潮比別處的潮更加宏偉壯觀,潮來時,激起的白浪達數米高,像一座城墻,你們見過這種奇觀嗎?為什么這里的大潮如此的與眾不同?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特殊的壯麗景象,第22課就寫了一次錢塘江大潮的過程。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漲”卡片,指名讀,說說共同點。組詞:觀潮、浩浩蕩蕩、沸騰、漲潮......
(2)出示“猶、據、踮、恢”指名讀。組詞:猶如、根據、踮腳、恢復......
(3)出示“罩、薄、崩、霎”,說說特點:上下結構的形聲字。組詞:籠罩、薄霧、山崩地裂、霎時......
(4)出示“悶”:里外結構。組詞:悶雷。讀音:mèn
(5)說說你還有哪個字記不住?哪位同學愿意幫助他?
2、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敘述順序
1、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大潮,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把錢塘潮的景象寫具體的。
2、再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小組自己解決有關詞語方面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錢塘江大潮自古被稱為“天下奇觀”。我們盼望著能親眼看到這一奇景。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2課《觀潮》。上節課,我們初讀課文了解了什么?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通過閱讀課文,展開想像的翅膀,感受大自然創造奇異景象。
二、通過預習,我們讀懂什么?提出預習中不懂的問題
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潮來前,作者介紹了什么?(板書:籠罩白霧風平浪靜)指導朗讀。
2、潮來了,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從哪感受到的?默讀讀課文,進行畫批。
3、小組合作學習。
(1)交流感受,品讀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潮來時的景象的?
(3)分工進行有語氣地朗讀。
4、反饋交流,教師及時引導、點撥。抓住以下要點,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談自己對詞句獨特的感悟。注意品讀結合:
(1)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來寫潮來時的景象的。
(2)遠:抓住潮的聲、形來寫潮剛來時的景象:隆隆響聲,像悶雷滾動;水天相接處一條白線。潮雖遠,但氣勢已現。(板書:聲如悶雷遠處白線)讀讀描寫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聲、色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白線很快移來,加長、變寬、橫貫江,寫出了潮水由遠及近的變化。(看圖片)“白浪翻滾”、“白色城墻”寫出了潮水的浪頭之高,氣勢越來越大:形如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聲如山崩地裂。(看圖片)(板書:白浪翻滾山崩地裂)(看錄像片斷)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讀出潮的氣勢: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練讀,再進行賽讀,最后安排齊讀。
(4)指導學生背誦:背自己喜歡的句子。
5、課文中還從哪能看出錢塘潮的氣勢雄偉壯觀?讀第五自然段體會。抓住要點,師適時點撥:
“霎時”時間短暫,潮頭卻已西去,潮水奔騰之快。余波涌來,也使江面風號浪吼,江水平靜后,江水已漲了兩丈來高,都可以看出潮來之猛,氣勢之大。指導學生朗讀。
6、學完課文,你們知道為什么人們稱錢塘潮為“天下奇觀”了嗎?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四、總結
1、我們學完了課文,對錢塘潮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壯麗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導游,你怎樣向不了解錢塘潮的游客介紹錢塘潮呢?
關鍵詞:降脂化痰湯 高脂血癥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68例,女32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8歲。其中超重、肥胖35例,腦梗塞8例,冠心病22例,高血壓病20例,Ⅱ型糖尿病15例。
1.2治療方法 均給予自擬降脂化痰湯煎服。方藥組成:黃芪30g、葛根30g、川芎12g、郁金20g、當歸12g、桃仁12g、紅花12g、瓜蔞15g、生山楂30g、茯苓15g、蒼術15g、決明子15g、澤瀉15g、大黃9g、丹參15g、陳皮9g、雞血藤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劑,取400ml,分別早、晚飯后溫服,3周為1療程。
2 結果
本組病例在治療期間均可治愈達標,服藥最短18天,最長40天,平均29天。
3 討論
高脂血癥包括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這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也是高血壓、中風和冠心病等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有實驗證明,血清膽固醇(TC)下降10%,冠心病的危險性下降20%。高脂血癥屬于中醫的血瘀、痰濁、胸痹、眩暈、血痹等范疇。其發病與年齡、飲食、體質、運動及遺傳等因素相關,其形成外因為嗜食肥甘厚味,飲酒、外源性脂質攝入過多,導致脾虛運化失常,中焦濕熱郁結,痰濁內生。本病以肝脾腎虛為本,相應導致痰濕內阻,淤血阻滯為標。病位主要在肝脾腎,為本虛標實之癥。“虛”則以氣虛、陰虛、血瘀為主;其“瘀”則為血瘀、痰瘀、氣滯等代謝廢物的堆積。為此有的學者提出,高甘油三脂血癥的治療準則應為:消導、化飲、逐痰;高膽固醇血癥以化痰、活血、抑肝為主。黃芪、甘草健脾益氣,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瘀通;川芎、郁金、桃仁、紅花、當歸、丹參、雞血藤活血化瘀,通絡利脈;蒼術、澤瀉、茯苓、陳皮、健脾化濕,消濁于內;山楂、決明子消滯疏肝,理氣逐濁;大黃滌濁,對混合型高脂血癥確有良效;瓜蔞化痰降脂,對穩定或減少動脈斑塊療效明顯;山楂、甘草可使膽固醇降低,粥樣硬化減輕,能阻止大動脈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當歸、紅花、川芎均有廣泛地降脂和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澤瀉對提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顯著。總之,臨床上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脂血癥,標本兼治,中西互補。在治療同時,應囑患者低脂飲食,增加戶外活動,稱謂“管住嘴,邁開腿”,樹立正確、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不惜為治療高脂血癥等現代生活方式病的重要環節。
參 考 文 獻
[1]宋大松.高脂血癥辯證心得[J].浙江中醫雜志,1999,3(12):516.
[2]李曉玲.自制降脂血康片治療高脂血癥124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1,33(12):21.
[3]趙勇.赤丹通脈膠囊治療高脂血癥(瘀血阻滯證)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4年.
關鍵詞:泥水氣壓平衡盾構;淺覆土;砂性土;
工程概況
1.1概述
浙江省錢江通道及接線工程,全長43.981km,其中錢江隧道工程采用盾構法施工,分為東、西兩條隧道,貫通錢塘江兩岸。隧道采用一臺直徑15430mm的超大型泥水氣壓平衡式盾構掘進機。
盾構先由錢塘江南岸工作井(簡稱江南工作井)始發推進,穿越錢塘江后在錢塘江北岸工作井(簡稱江北工作井)進洞;該盾構在江北工作井調頭后,從江北工作井始發推進,穿越錢塘江后進入江南接收井,完成推進。
掘進長度:
西線圓隧道3243m(里程范圍RK15+244.893~~RK12+002.210)
東線圓隧道3245m(里程范圍LK15+250.000~~RK12+005.000)
隧道設計外徑為Φ15000mm,內徑Φ13700mm,管片厚度650mm,管片寬2000mm。
1.2地質水文
根據地質資料顯示,錢塘江南岸盾構穿越地層為:3-2層粉砂、4-2層粉質粘土。各土層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如下表所示:
西線圓隧道在江南工作井出洞處隧道頂部覆土約為9.5 m,沿軸線覆土逐漸增加,且盾構在大斷面砂性土中推進。
在錢塘江兩岸,地層含水量豐富。尤其是隧道沿線淺部人工填土及江南淺部的粉、砂性土層內,地下水分布連續。
淺覆土砂層的不良影響
2.1 淺覆土的不良影響
(1)淺覆土盾構法施工時,由于盾構及隧道所受頂覆土壓力較小,容易引起盾構及隧道的上浮。對盾構姿態及管片姿態的控制增加難度。
(2)由于本工程采用大直徑泥水氣壓平衡盾構施工,在淺覆土推進中,如若對氣泡倉壓力等參數設置不合理,很容易使泥水“擊穿”上部覆土,導致上覆地層破壞從而引起地面冒漿及地面坍塌。
2.2 砂性土的不良影響
砂性土顆粒間無粘聚力,無塑性,性質松散,透水性強。
(1)泥水容易擊穿砂層,繼而擊穿上覆土層;且泥水易反竄至盾尾,改變盾構及盾尾處管片的受力情況。
(2)在砂層中推進,容易發生流砂倒流入同步注漿管的情況,從而造成堵管。
(3)砂層透水性強、流動性好,給盾尾密封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4)砂層的支護性較差,這給推進過程中如何保證刀盤正面土體的穩定性帶來很大的困難。
主要施工技術分析與總結
本工程采用的是Φ15.43m的超大直徑盾構,這個龐然大物在地下行駛時,必會擾動周圍土層;在富含水的淺覆土砂層中推進,更是給超大直徑盾構施工帶來挑戰。因此必須采取一定的技術措施來客服重重困難。以下是借鑒過往類似工程的施工經驗并結合本工程實際施工情況,對所采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3.1 氣泡艙壓力設定
在淺覆土砂層中,地層對切口水壓的變化非常敏感,切口水壓的微小變化都直接影響著地面沉降變化。在這種特殊的地質水文條件下推進,容易發生地面冒漿及坍方事故。因此,切口水壓的設定尤為重要。本工程是采用泥水氣壓平衡盾構推進,我們通過氣泡艙壓力的設定來調節切口水壓。該泥水平衡盾構是通過在支承環前面裝置隔板的密封艙中,注入適當壓力的泥漿使其在開挖面形成泥膜,支承正面土體,在該密封艙后設置了氣壓平衡裝置,一旦開挖面水壓發生波動,氣壓裝置則作為補償系統,維持開挖面壓力穩定
根據上海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盾構隧道施工階段側向地層壓力P可將各埋深處的水、土壓力的總和乘以一個小于1的側壓力系數求得,土層側壓力系數可近似按0.6~0.7取用。因此目前國內工程實際應用的氣泡艙壓力計算公式為:
--切口水壓值(kPa);
--各層土的容重(kN/m3);
--各層土的厚度(算至隧道中心)(m);
--土層側壓力系數,取0.6~0.7(本工程取0.7,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
施工過程中密切關注切口處的地面沉降情況,對氣泡艙壓力的計算值進行微調。見下表。
通常,我們將切口處的地面控制在0~+1mm之間。若出現負值,如表1中顯示第5環推進時切口處下沉0.91mm,說明氣泡艙壓力過低,在推進過程中可能引起了超挖現象;若地面隆起過大,如表1中顯示第25環推進時切口處上升1.12mm,說明氣泡艙壓力過高,在推進過程中對土體擾動過大,會加大地面后期沉降。
3.2 泥水質量控制
在泥水氣壓平衡盾構推進過程中,泥膜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泥膜形成的機理:當泥水壓力大于地下水壓力時,泥水按達西定律滲入土壤,形成與土壤間隙一定比例的懸浮顆粒,在“阻塞”和“架橋”效應的作用下,被捕獲并積聚于土壤與泥水的接觸表面,從而形成泥膜。
砂土流動性強、自立性差,極易融入泥水中,因此優質的泥膜是保證開挖面穩定的重要因素。為了保證在推進過程中,能產生優質的泥膜,必須嚴格把關泥水質量,控制各項泥水指標。
(1)泥水新漿制漿劑的選擇
新漿的加入,是影響泥水指標的重要因素。我們總結長江隧道、上中路隧道等類似工程施工經驗,選擇了兩種新漿方案,既“膨潤土+純堿+CMS”方案和“CYHS系列盾構制漿劑”方案。并對兩種方案進行實驗、必選。
首先我們對“膨潤土+純堿+CMS”方案進行各種配比實驗,實驗數據經過多種配比實驗,24小時后都有離析現象發生。
我們對錢塘江水進行水質分析。得出結論:結論:水質情況,錢江水與地下水中的各項指標均遠遠超過自來水,水中有害離子(影響膨潤土漿液拌制)含量超標,地下水更是呈“酸性”(PH
由此可見“膨潤土+純堿+CMS”方案不適于本工程。因此我們選擇了適用性更廣泛的“CYHS系列盾構制漿劑”方案,并對其進行新漿實驗,發現各項指標均合格。
通過新漿材料的比選,發現泥水新漿制漿劑的選擇必須遵循以下幾點:
根據土層性質以及地下水各種礦物質含量,選擇適合工程特性的制漿劑;
能有效地和刀盤切削下來的有益顆粒產生作用,來滿足工程需求;
護壁性好,泥膜形成速度快,確保切削面穩定和泥水艙壓力的穩定;
用量小、配漿快。否則,配漿時間太長會耽誤掘進時間。在淺層砂性土中推進最好快速、連續地推進施工,避免長時間停機。
(2)泥水的密度
高密度的泥水能產生高質量的泥膜,提高泥水密度能加強泥膜的穩定性。在滲透性強的砂性土中推進,宜選擇密度較高的泥水。然后,泥水密度的提高,會增加泥水設備的負擔。,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及調整,泥水密度控制在1.22~1.25g/cm。
(3)泥水的粘度
提高泥水的粘度,可以有效的抑制泥水出現離析現象,起到穩定開挖面、提高泥膜強度和泥水攜帶渣土能力的作用。在淺覆砂層中掘進時,泥水粘度控制在18~22s。
(4)失水量
失水量是泥水形成泥膜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通過測定泥漿失水量來測定的。失水量――既用NS-1泥漿失水量測量儀器測量,測量儀器規定體積的泥漿在0.25MPa壓力下施壓7.5分鐘后滲出的水量。失水量越低,形成的泥膜質量越好。在砂性土中推進,失水量控制在30ml以內。
(5)含砂量
在砂性土中推進,泥水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含砂量。含沙量越高,會使泥水的粘度下降,并加速泥水的離析。在盾構機泥水艙中,一旦出現泥水嚴重離析現象,會降低泥膜質量,破壞開挖面穩定。因此,必須對盾構段所處土層進行研究,分析各土層的顆粒級配,選擇適合工程現狀的泥水分離設備。例如本工程選用MS泥水分離系統,經過一級旋流、二級旋流有效地分離泥沙,將泥水的含沙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4%左右)。
通過對泥水各項指標的有效控制,從泥水離析情況可以直觀地看出泥水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3 超挖量控制
在淺覆土砂層中推進,必須嚴格控制超挖量。由于砂性土無粘聚力,無塑性,自立性差,一旦超挖嚴重,必然會發生地面塌陷甚至坍方等事故。因此,在推進過程中,盾構操作人員必須時刻關注泥水進、排泥流量差值,一旦發現超挖現象,立即停止推進,重新調整推進參數。
根據計算,推進一環(2m)的理論開挖量為373.79m。推進過程中,發現超挖量超過5%,必須關注地面沉降情況;發現超挖量超過10%,則需要重新調整推進參數。
3.4 同步注漿
由于盾構外徑比管片外徑大,隨著盾構的推進,盾尾處的管片和土體之間會出現建筑空隙。同步注漿可以及時填充這些建筑空隙。本工程每推進一環的建筑空隙為20.5 m,同步注漿材料采用單液漿,保證實際注漿量為建筑空隙的110%~140%。
錢塘江附近的砂層含水量高,且砂性土流動性強。因此,同步注漿必須選擇合理的漿液配比,能在管片形成一道可靠的環箍,阻止水、流砂涌入盾尾和隧道的縱、環向縫隙。
本工程同步注漿量為23.6 m³,分6點進行壓注,各點注漿量分布情況
同步注漿量必須根據盾尾漏水情況、盾尾處的地面沉降情況進行合理設定。圖3-6是對西線隧道推進第15環至第50環時盾尾處地面沉降情況的匯總。同步注漿量采用23.6 m³(即建筑間隙的115%)進行壓注,能有效控制地面沉降。
3.5 隧道軸線控制
要控制好隧道軸線,首要任務是控制好盾構姿態。盾構姿態的好壞直接影響管片拼裝姿態的好壞。在淺覆土砂層中推進,很容易出現盾構“上浮”現象。因此,首先必須提前進行管片的“超前量”控制,將管片的上超量控制在5cm左右,將盾構往下進行糾偏;其次保證盾構以“磕頭”姿態推進,抵消上浮量為隧道軸線統計圖,表明采取上述方法,有效控制隧道軸線。
3.6 盾尾密封
本工程選用的盾構盾尾密封區域長度2450mm,包含有3道盾尾鋼絲刷和1道盾尾鋼板刷以及1道緊急密封裝置在3道盾尾鋼絲刷上各有一道盾尾油脂注入孔,每道盾尾油脂注入孔有19個注入點。
盾尾刷是盾尾與外界泥水和圖層隔絕的重要屏障,包括鋼板束和鋼絲刷。鋼板束的主要作用是阻隔泥、砂粒等物質;填充滿盾尾油脂的鋼絲刷主要作用是阻隔泥水。在含水量高的砂性土中,保護好盾尾刷的工作尤為重要:
出洞前采用90號的康納特油脂進行初始涂抹。不但要使油脂充滿鋼絲刷內部,而且鋼絲刷鋼板腋角處也要全部塞滿,不能有漏點。
待負環拼裝完成,盾尾密閉空間形成后,不間斷壓注盾尾油脂填充滿盾尾與管片間的空隙。
合理分布盾尾油脂壓注點,在推進過程中實時、足量地壓住盾尾油脂。
盾尾間隙保持均勻,防止盾尾刷密封裝置受偏心管片過度擠壓后產生塑性變形而失去彈性。
及時進行盾尾清理,防止盾尾內雜物進入盾尾刷,從而破壞盾尾刷結構。
3.7 地面沉降監測
在淺覆土砂層中推進,監測點宜采用深層沉降點,能更好地反映出地面沉降情況。監測頻率提高至每兩環監測一次,盾構切口處的地面沉降報警值設為:-0.5mm/+1mm,及時用監測成果指導設置盾構推進參數。
地面沉降監測是檢驗各項施工參數是否合理的最直觀手段。地面沉降量也是質量驗收的一項重要指標,及時的用地面沉降監測數據指導施工(例如由地面沉降監測指導氣泡艙壓力及同步注漿量的設定),才能保證科學施工,更好地控制工程質量。
關鍵詞:水文站;加固;方案;應用
中圖分類號:TV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7)07-0074-01
錢塘江是浙江的母親河,也是杭州市主要的飲用水源地和重要的景觀生態帶,洶涌的洪水和潮水是水文站監測的主要因素,為確保錢塘江河口潮位資料的連續性,提出拆短丁壩后做銜接棧橋并對其進行加固的設計方案是十分有價值的,也是非常值得有探討。
1 水文站相關情況的介紹
項目水文站位于二通道八堡出口錢塘江七格彎道,受山、潮水p向水流共同作用,水動力強,水體含沙量較高,河床沖淤幅度大,演變規律復雜。為確保海塘安全,沿岸建有丁壩群護灘保塘,近岸灘地高程較高,不能滿足1000T級船通航水深要求。為改善二通道出口通航條件,經專題研究分析,將丁壩拆短。而七堡水文站本與丁壩群相連,拆短后勢必對其進行加固及維護,以確保水文數據觀測的連續性和真實性。
2 加固方案的介紹與比較
七堡水文站觀測平臺設在丁壩群壩頭下游側位置(丁壩樁號K0+260處)。目前進行潮位測量的基本水尺包括智利式和斜樁式鋼筋混凝土搪瓷水尺片以及島式自記水位臺均位于壩頭區。
七堡水文站位于七堡1#丁壩的壩頭段,現有丁壩長334米,壩面高程在4米以上,水文站的運行維護人員可通過壩面于低潮期間進出站房。丁壩改造后壩長為200米,保留的壩面高程總體與原壩面高程相同,但200米范圍之外的壩段需要拆除。根據二通道八堡出口河段海塘加固方案,七堡丁壩群殘壩要求清理至-2.0m~-5.0m,原通過丁壩壩身與七堡水文站房的通道會中斷,因此需要增設水文站運行維護人員與站房的連接通道。水文站房與1#丁壩的相對位置詳見圖1。
2.1 棧橋方案比較
方案一:壩頭外棧橋方案。
該方案盡可能利用保留的200米壩段,在壩段外新增棧橋與水文站房連通。考慮到棧橋結構有一定的阻水作用,棧橋梁底宜高于百年一遇洪水位(8.37m)。因站房平臺高程為10.18m,與站房連接部位的棧橋面高程定為10.18m,為加速棧橋面排水,設置棧橋面縱坡為1%,則壩頭位置棧橋面定為9.55m。考慮到沿江景觀要求,棧橋的尺度要盡量小,因此采用自身重量較輕的鋼棧橋,參考已成觀潮勝地鹽官建成的鹽官涌潮觀測站的棧橋,確定采用40cm高的鋼梁、棧橋最大單跨為20m,采用直徑100cm樁基,橋面寬2m,采用不銹鋼透空欄桿。另外為方便壩面上下棧橋,在壩面與棧橋間設置鋼樓梯(步寬30cm、步高15cm),因樓梯較高,在6.70m位置設置緩沖平臺,并加立柱。為防止無關人員進入,在樓梯頂位置設置柵欄門一扇。該工程造價約280萬元。
方案二:全棧橋方案。
該方案直接從海塘頂開始設置棧橋與水文站房連通。棧橋型式、材料與方案一相同,其中壩頭范圍以外同樣采用樁基礎,壩身段采用在壩面上加鋼筋砼立柱結構支撐。同樣在棧橋進口位置設置柵欄門一扇。該工程造價約450萬元。
上述兩個方案方案一造價低,充分利了保留的丁壩,江中建筑體量較小,對觀潮等景觀的影響相對較小;方案二的優點是對水文站的運行維護不受潮水影響。計算單樁豎向承載力為976KN,單樁水平承載力為218KN(樁頂位移10mm),單樁抗撥承載力890KN,鋼連續梁采用理正結構設計軟件,均滿足要求。涂層使用年限為10年,鋼結構使用年限為15年。考慮到水文站的運行維護并不需要全天候,且其他方面方案一優勢明顯,故推薦方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