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薄霧濃云愁永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4、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
5、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6、百年愁里過,萬感醉中來。
7、啼鳥驚魂,飛花濺淚,山河愁鎖春深。
8、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9、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2、仙苑春濃,小桃開,枝枝已堪攀折。____阮逸女《花心動·春詞》
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____陶淵明《飲酒·其五》
4、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____劉徹《秋風辭》
5、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____黃巢《不第后賦菊》
6、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____黃巢《題》
7、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____李商隱《》
8、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____元稹《》
9、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重陽節的兒歌介紹《重陽到》
重陽到,重陽到,
爺爺奶奶節日好,
我們非常感謝您,
向你們節日問個好。
紅葉飄,黃葉飄,藍天高高白云繞。
九月九,重陽節,我跟爺爺來登高。
我們倆,手拉手,登上山頂四下瞧。
《九月里》
九月里,九月九,
爬山登高飲菊酒,
戴上茱萸避邪惡,
吃了花糕多長壽。
《歡度重陽》
茶,飄散清香。
桂花糕,大家分享。
仙茱萸,快來插上。
清清爽爽歡度重陽。
吉祥重陽
九九重陽,
處處菊香。
佳節登高,
玉宇呈祥。
《重陽到》
九月九,重陽到,爺爺奶奶哈哈笑,
我請他們吃甜糕,媽媽夸我好寶寶。
《最美夕陽紅》
爺爺奶奶快樂多,
我給他們唱支歌。
最美不過夕陽紅,
幸福花兒一朵朵。
《重陽樂》
九月九,是重陽,
我陪爺爺登高山。
風兒吟,水兒唱,
爺爺和我樂呵呵。
九月九,是重陽,
我伴奶奶看。
花兒笑,蝶兒舞,
奶奶和我笑哈哈。
重陽節的故事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并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并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后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帶上、茱萸和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重陽公主生在重陽,長在重陽,又在重陽結婚、生子,百歲而亡。當地群眾為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
重陽節的古詩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杜牧(803-853)晚唐杰出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世稱杜樊川。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作者: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
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涎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簾兒吹動了--
窗內,窗外
在這一剎那頃
忽地都成了無邊的靜寂
我摯愛的女神,你為何如此憂愁?因思念的苦么?如若不是這般地,又怎會寫下這千古傳誦的《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看呵!
是這般的
滿蘊著溫柔
微笑帶著憂愁
欲語又停留。
多愁善感的女神,你這朵清菊怎能禁受住風雨的肆虐?在面對國破家亡、文物喪失,而丈夫趙明誠病故等不幸遭遇后,用極其悲痛的語境向世人傾訴著自己萬念俱灰的心情。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唉,這楚楚動人的女詞人啊,你讓我心中一陣抽泣,我深深地被你所震撼。
夜已深了,人已靜了,
屋里只有花和我,
請進來罷!
李清照經一夜的雨疏風驟之后,濃睡不消殘酒的她詢問花事,不由得嘆息道:
海棠依舊?應是綠肥紅瘦啊!
在這孤獨的日子里,會讓這樣的她更加幽怨,她漸漸消瘦的倩影,讓我的心也這般地哀傷起來。
是誰游絲般吹弄?
又是誰流水般低唱?輕輕地起來,
撩起窗簾,
放進清音,
只是蕭聲宛轉,只是詩情游漾。
關鍵詞:意境特點;操作性;視覺;聽覺;感覺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092-01
什么是意境?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先生在《文學理論教程》一書中對意境作以下定義:"意境是文學藝術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詩歌美,常表現在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而意境美則是詩歌中所蘊含的精髓,是中國古代詩歌所追求的最高藝術標準。我們在閱讀和鑒賞詩歌時,就要進入詩歌的意境,領略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
然而意境是不可觸摸難以形容的。每個人的思維和想象不盡相同,得出的意境也會存在差異。故探討和表述意境總存在說不清道不明的空間,概括意境特點更不知從何說起。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針對性、實踐性和指導性,明確了語文教學可操作性的要求。在領會詩歌意境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讓學生積累一些意境術語,如清幽寧靜、蒼涼雄渾等,在判斷詩歌意境的類型的時候,讓學生對號入座。如此教學,過程似乎清晰,實則紊亂,在引導判斷意境特點的過程中缺乏明晰的推理過程,導致學生似乎把握了意境特點卻不明白這個意境術語的由來。在學生把握意境特點紊亂的情況下,提出一套概括意境特點的明確的方法是勢在必行的。
意境特點該如何根據邏輯概括出來呢?意境包括"意"和"境"兩個方面,"意"是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描繪的具體景物和生活畫面。意與境相融,就形成了意境,美的意境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所以探討意境特點,必先從意象入手,意象是起點,意境是終點,聯想和想象是欣賞詩歌的最佳途徑。而把我們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出來的意境描述出來,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切入點:
1.視覺感受
在分析意境概括特點時,從視覺入手是最為主要的。視覺還可細分為空間大小(遠近、高低)、光線明暗(可見度)、色彩冷暖。譬如,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從空間上說,頷聯描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既高又遠,可用雄渾開闊一詞概括;從光線明暗上說,既為夜間,有星有月,"幽"字相當貼切;從色彩上判斷,夜間并不明朗,且在江邊,色彩更加單調,因此應為冷色調。綜上分析,首聯清靜幽遠凄清冷落,頷聯恢弘高遠雄渾開闊,恰巧反襯出作者此時的心境--茫茫天地下的孤獨漂泊者。又如,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從空間上來說,女詞人獨守空閨,亦如關閉起來的心靈藏有無限憂郁,所見均為眼前近景,如薄霧濃云、瑞腦;從光線明暗上說,既是半夜,又有薄霧濃云,瑞腦環繞,眼前之景并不明晰;從色彩上判斷,亦屬灰色調。綜上分析,單從視覺感受分析,《醉花陰》抑郁凄涼的心境躍然紙上。
2.聽覺感受
在分析意境概括特點時,從聽覺入手也可見一斑。從聽覺角度分析,相當于分辨環境的靜鬧。譬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上片從聽覺上感受,我們似乎聽到長江之水滾滾而來,驚濤拍岸發出的轟隆轟隆的磅礴之聲,雄渾壯闊的豪邁意境頓時可以被我們捕捉到。孟浩然的《夜歸鹿門山歌》"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從聽覺上感受意境,則分外明了。首聯"山寺鐘鳴"和"渡頭爭喧"呈現出隱逸生活和俗世生活的場景,詩人被悠悠鐘鳴召喚,回歸山寺,"巖扉松徑長寂寥",寂靜中自有"幽人",幽靜的也是"幽人"的心。
3.身體感受
在分析意境概括特點時,從身體感受意境則不容忽略。身體感受可分為外部感受(氣溫冷暖)和內部感受(內心情感)。譬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上片正值深秋,傍晚時分,驟雨初歇,自然倍感清冷;而此時主人公與戀人分別,茫茫天地,悠悠歲月,天各一方,更加讓人痛心。"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冷的是人,冷落的是心。詞人凄清冷落的心境在此與情貼合,與景相融。
關于詩歌意境特點的概括,筆者在此提出以上幾點建議,希望通過拋磚引玉,引起同行更多的思考,得到更多可行的方法,讓詩歌教學尤其是意境的探討更加具有操作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 童慶炳.文學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