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胎心監測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胎心監護;第二產程;胎兒缺氧;產科因素
胎心電子監護是圍產醫學的重要監測手段,但因其假陽性率較高,臨床應用價值不夠理想,導致一些過度處理的問題,筆者就第二產程持續胎心電子監護預測缺氧的相關因素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產婦共1665例,取足月單胎并經陰道分娩905例,第二產程再行剖宮產者18例共923例。其中第二產程有胎心異常者337例作觀察組,第二產程無胎心異常者586例作為對照組。
1.2 方法 產婦在產前先行無負荷試驗(NST),第一產程定時觀察胎心變化,了解進入第二產程產婦在產房持續胎心異常原因。并立即持續鼻導管吸氧,靜脈滴注碳酸氫鈉,心動過緩時肌注阿托品0.5mg、側臥等。經處理后胎心未改善,或改善后又出現第二次胎心改變,或出現嚴重心動過緩、基線變異消失、合并晚期減速,則盡快結束分娩,分娩方式根據先露的高低、胎方位及產力而定。同時做好新生兒窒息的搶救準備。
1.2.1 胎兒異常判斷標準 基線胎心率異常指胎心率160bpm,基線變異≤5bpm,或變化幅度>25bpm;晚期減速和變異減速。輕度胎心異常指輕度基線胎心率異常,單純變異減速,或偶發晚期減速。重度胎心異常是指基線胎心率≤80bpm;基線變異消失伴晚期減速,或伴變異減速胎心加速。
1.2.2 羊水混濁的標準 Ⅰ度:羊水呈黃綠色,質薄;Ⅱ度:羊水呈黃下次色,質較厚;Ⅲ度:羊水呈黃綠色或褐綠色,質厚,呈糊狀。
1.2.3 新生兒窒息的標準 新生兒出生后1分鐘進行Apgar評分,評分8~10分為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3分為重度窒息。
1.3 統計學處理 本文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U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各因素所占比例,見表2。
2.2 觀察組中占首位的是臍帶因素,其次是頭位異常,胎膜早破,羊水過少,妊娠合并癥,急產,產前出血 。有96例(占29.97%)有胎心異常而無科因素發現。
2.3 羊水糞染,胎心監測圖形和新生兒結局兩組羊水糞染、NST情況見表3。
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7分86例,占25.52%,對照組為0。重度胎心異常79例,其中有38例新生兒產后Apgar評分≤7分,占48.10%。而觀察組伴Ⅱ-Ⅲ度羊水糞染者有48例新生兒Apgar評分≤7分,占觀察組Ⅱ-Ⅲ度羊水糞染總數的46.60%。重度胎心異常伴羊水Ⅱ-Ⅲ主糞染29例,其中21例新生兒窒息,占72.4%。
3 討論
3.1 第二產程胎心改變相關因素分析 分娩過程中的每次宮縮對胎兒是一個應務,當子宮腔的壓力超過4KPa時,母血進入子宮胎盤間腔人的血流量即可受影響[1],因而分娩期對胎兒來說是高危期,但對于儲備良好的胎兒,正常的宮縮不會對胎兒有任何損傷。但當子宮胎盤功能洽時,過強的宮縮,臍帶意外等可影響胎兒的氣體交換而胎兒受到損害,這個變化可從胎心監護上反映出來。
本資料顯示觀察組第一產程平均時間短于對照組,
本資料示第二產程胎心異常中臍帶纏繞因素占首位(37.09%),且多見于纏繞1周,由于第二產程胎兒下降快而明顯,易致臍帶的牽拉及受壓,從而使臍血流不同程度受阻。但如臍帶較長,纏繞較松,臍血流可不受影響,因而胎監無異常,本資料示對照組也有113例繞頸1圈、2例繞頸2圈而胎心無異常,從而支持上述觀點。有資料表明,監護中的變異減速波型并不隨纏繞周數增加而增加,如嚴重的臍血受阻與減速波型有關,同時與臍帶的長短、宮縮的強度及羊水多少等因素有關,通過胎心監護可明顯降低死胎死產的發生[3]。
羊水糞染者應進行具體分析,Ⅰ度糞染兩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但Ⅱ-Ⅲ度羊水糞染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
3.2 第二產程持續胎心電子監護對胎兒宮內缺氧的預測 本資料顯示,第二產程持續胎心電子監護胎心異常發生比率較高占36.51%。如以新生兒窒息作為胎兒缺氧標準,那么陽性符合率只有25.52%,但陰性符合率則為100%。從而說明持續胎心監護無異常則可確定宮內無缺氧。如出現胎心異常則需進一步分析胎監的具體圖形,本資料示重度異常新生兒窒息符合率48.10%,胎心改變伴羊水Ⅱ-Ⅲ度糞染則新生兒窒息符合率46.60%,重度胎心異常伴羊水Ⅱ-Ⅲ度糞染者與新生窒息符合率高達72.41%。另一方面也說明臨床上不能以異常的胎心做為手術干預的唯一理由,而需進行綜合分析,以免導致不必要的手術率上升。但是有人認為,由于胎心率異常圖形會先胎兒的酸中毒而出現,如及時干預,新生兒可避免發生窒息[4]從而提示出現胎心異常,需要及時處理,重度胎心異常有助于指導新生兒搶救及預后評價。尚有研究表明,胎兒窘迫時及靜脈心鈉素水平明顯升高,比pH值下降早約30min出現,較pH值敏感,可作為早期診斷的指標,但此法的檢驗標準及準確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曹澤毅主編.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24,248.
[2]余亞莉,艾林英.臍帶纏繞3162例臨床分析.實用婦產科雜志,1999,15(3):131.
【關鍵詞】畢業生;心態;對策
1.畢業生常見心態
下表是北京市教委統計的2012年高職學生對求職困難的描述
表1-1 調查對象求職困難的描述性統計(N=9168)
圖1-1 高職學生求職困難描述圖
對于圖表我們可以看出經過高職學生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迷茫,害怕做出錯誤選擇,對社會充滿焦慮,覺得自己缺乏社會關系。
1.1迷茫
1.1.1選擇過多,擔心出錯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我們的畢業生往往比他們的前輩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但相對于這樣的特定背景,他們并沒有比前輩們接受到更多的關于職業規劃、職業選擇教育,他們直到畢業都分不清企業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區別;看不懂市場專員、設備工程師、產品安全工程師究竟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職業、行業、崗位的區別,所以,他們的迷茫是必然的。
1.1.2跑腿打雜,擔心價值得不到發揮
此外,很多大學生滿懷熱情的來到企業,本想能夠學以致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好像單位(尤其是知名的國企、事業單位等)并不重視他們,往往將他們安排到打雜跑腿、不重要、重復性高、機械單調的工作上,想想在學校,老師用各種方式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學校的生活充實而忙碌,這種反差,讓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他們多多少少有些迷茫和失落。
1.2焦慮
1.2.1對社會有情緒,但奮斗動力不足
如圖,有56.2%的學生抱怨說自己沒有社會關系,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起點不公平、機會不公平、規則不公平,向上流通的渠道不暢通。但當我們觀察學生的業余生活時不難發現僅有1/5不到的學生選擇周末在自習室讀書、學生,大部分選擇在宿舍睡覺、上網。顯然,就業難的壓力和對社會的負面情緒沒有化作動力,真正為之奮斗的學生并不多。
1.2.2急著找工作,但找到工作又老是抱怨
很多學生面對就業季,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雖然無論從心理還是知識上,都沒有作好上崗的心理準備,他們不管自己適不適合,先找了一份工作,但找了工作后,他們則開始抱怨工作環境差、工作地點遠、工資待遇低、領導老批評、老是加班等等。使得自己總在找工作——辭職——找工作——辭職,這樣的一個怪圈中循環。
2.對策
2.1積極樂觀,克服職場“蘑菇期”
“蘑菇定律”是指組織對職場新人的一種管理方式。尤其是在的企事業單位,職場新人被分配到不受重視的部門,或被安排到打雜跑腿的工作,像他們自己所說的“吃的是雜糧、干的是雜活、做的是雜人”,而且經常代人受過,受到無端的批評、指責,缺少對他們必要的重視、指導和提攜。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企業讓一個剛畢業、毫無經驗的大學生負責很重要的工作,那不是器重,是對企業品牌、消費著的不負責任,大企業講究穩妥,希望大學生能在歷練之后,再開始做相應的工作。但“蘑菇期”對于職場新人有著重要意義:從基層干起才能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的整體運作,日后工作中方能得心應手;從基層干起有利于積累經驗、誠信和人氣,這是成功相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從基層干起可讓員工經受艱苦的磨礪和考驗,體驗不同崗位乃至于人生奮斗的艱辛,更加懂得珍惜,企業也便于從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重視人才。所以說“蘑菇期”的經歷對年輕人來說是成長必經的一步。
2.2理解社會,相信奮斗是人生的底色
我們發現,國家正在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全面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不讓寒門弟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后。打破壟斷行業、權利部門的就業壁壘,防止近親繁殖,盡可能實現就業公平。社會正朝著規范化、公平化、法制化的道路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勤勞致富”將成為勞動者可觸摸、能實現、進而深信的事實。但是,無論怎樣的通道,都不會是筆直的。人人有上升的機會,不是人人必定上升。任何時候,奮斗都是人生的底色。
2.3完善待就業畢業生心理輔導機制
面對畢業生在待就業期間表現出的焦慮、自卑等情緒反應,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高校等通過建立心理咨詢診所、開通心理咨詢熱線等方式為待就業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他們客觀分析自我,看到自己的長處,開發自身潛能,在求職的過程中,充分展現自身優勢,正確對待挫折,調整就業心態,克服畏懼情緒和自卑心理,以平常心態積極面對求職與擇業。同時,要充分依托互聯網開展針對待就業畢業生的專項心理輔導,引導畢業生掌握自我心理調適方法,應對待就業過程中的挑戰和考驗,挖掘自身的潛力,從而找到最能施展自己才華、實現人生抱負的舞臺[1]。
2.4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許多學生抱著“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就業價值觀走向社會,造成了為多個三、五百塊錢毅然跳槽;為懷才不遇,沒有更好的空間而終日抱怨郁悶;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感到沮喪、迷茫。(下轉第192頁)(上接第179頁)其實,成長和蛻變是一種痛苦的過程,總關注待遇、職務等這些別人賦予的“外職業生涯”,不如關心一下“內職業生涯”,即從事一種職業的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素質、身體健康、內心感受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的過程,在內職業生涯的不斷探索中,我們的進步將會非常快。
3.結語
對于剛剛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們,他們在努力找尋心中的那個好工作,其實,每一份工作都有利有弊,都有不同性格的人群去適應它。但所謂的好工作有這樣的一個標準,在職業生涯早期,對自己鍛煉最大的就是最好的工作;在職業生涯中期,經濟收入最多的是最好的工作;在職業生涯后期,實現人生價值最大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 [科]
【參考文獻】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林業建設必定會突出生態建設,強調發揮綜合效益,尤其是在集約型以及質量效益型的林業建設上,為林業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目前,林業覆蓋面逐漸拓寬,不僅包含了養殖業、種植業等領域,也包含了農產品的加工、流通,甚至涉及到文化產業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就能實現最大限度地土地利用率、資產使用率以及生產效率,將產業結構生態化調整突顯出來,這才是新農村建設以及現代林業發展的綜合表現。想要發展農村經濟,就需要開展綜合的林業生態化建設管理,并且確保農村產業結構能夠朝著不斷升級與優化的方向前進。但是,由于在產業結構轉換中,第一產業剩余勞動力還存在滯后問題,朝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較為緩慢,再加上農村林業經營規模偏小,其機械化生產遠遠跟不上發展,導致林業的品質結構和產品品質無法滿足市場要求,最終影響到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進而削弱農村收入。考慮這一情況,林業的生態化建設會逐漸朝著農村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需求不斷轉變。同時,通過創新林業發展體制,通過生態化、信息化建設,不僅可以提高生產經營標準,同時也能提升林業收入,為農民致富奠定基礎,最終實現農村經濟戰略性的發展轉變。
二新農村建設中生態林業建設的具體化策略
在新農村建設的生態林業建設中,要做好綠化模式的合理規劃,懂得把握基本原則,才能實現最根本的生態林業建設。
1綠化規劃模式
(1)村域綠化模式
針對當前村(鎮)農田和地埂現狀,沒有建立的,要盡快建立,未能完善的,要盡快完善。基于當地實際情況,推行本村(鎮)行政區域之內的零星荒地、路邊、河渠和其余適合林業建設的造林綠化,確保建立出完整的農田林網體系,保持25%~30%的村域綠化覆蓋率。在樹種的選擇上,可以傾向于生長健壯、適應能力強的鄉土樹種。
(2)環村林帶模式
新建的村鎮需要有寬度達到10m以上的防護林帶支持,一般保持3~5行的栽植,保持4m的株距,在樹種選擇上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要求,一般來說,國槐、針葉樹、楊樹是最普遍的選擇。
(3)庭院綠化模式
庭院綠化作為新農村綠化建設的一部分,不僅要體現出生態性,還要體現出經濟性。因此,在庭院綠化建設中,需要以經濟樹木為主,如選擇葡萄、李子、蘋果、梨樹等。
(4)“四旁”綠化模式
在村內的路旁、屋旁或者是空地,可以栽植喬木樹種,形成一道綠色屏障,以便綠化村內環境。
2村(鎮)綠化規劃原則
(1)堅持適地適樹原則
所謂的適地適樹也就是要求根據村(鎮)環境的不同,來合理地選擇樹種,這才是植樹綠化的前提條件。做好選擇一些鄉土氣息“濃烈”的樹種,在滿足生長適應性的同時,還能夠讓村(鎮)生活的居民感覺到親切感。
(2)經濟合理的原則
考慮到村(鎮)與村(鎮)經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要因地制宜的選擇綠化樹種。如果村(鎮)條件允許,也可以適當選擇名貴樹種,進而提高綠化的水平與檔次,這樣才能讓綠化效果更為明顯。
(3)樹種多樣性原則
考慮多樣化的樹種,不僅可以避免綠化景觀的單一性,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避免病蟲害。所以,村(鎮)建設中應該盡可能避免單一一種或者是兩種樹種的種植,相鄰的村(鎮)應該選擇相同的綠化模式。
(4)因用途而異原則
在新農村的綠化建設中,由于地塊的不同,在選擇綠化樹種時也需要根據用途和功能來進行選擇。如在選擇村旁的行道樹時,應盡量選擇干高冠大,具備良好遮陽效果的樹種。在小花園內,則可以考慮花木,而庭院則以果樹為主,果樹的選擇則根據村(鎮)的實際條件和周邊的區域產品的需求為種植原則。
三新農村建設中生態林業建設的主要措施
統籌規劃、基礎先行、優化服務是新農村建設中生態林業建設不可缺少的3個基本要素,想要發展生態林業,就應從這三方面入手,具體方式如下。
1統籌規劃新農村建設想要結合
林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就需站在農村發展的整體規劃角度去思考,基于城鄉統籌規劃的發展藍圖,尋求更適合農村生長的林業樹木,確保整個綠色生態模式得以改善,理順或者是恢復林業建設的各個環節,確保產業發展方向得以調整。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統籌,根據具體的綜合規劃,突出生態建設的各個環節,確保其能夠適應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并且還能夠為更多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推動并保護適地適樹的立地生產潛能的發展,促進農村林業建設結構的多樣性,在土地與空間充分利用的前提下,注重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建設與恢復,并且強化生產與物種保護之間的相互結合、文化建設與環境治理之間的相互結合,以便提升生態建設的整體力度。
2基礎先行新農村建設的生態林業建設
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持。在基礎設施改進推動的同時,還需融入生態化的產業結構調整主題,全面實現農村道路交通網絡的互通;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布局,推廣“大群體、小規模”的發展模式,可以以產業連片一品種或者是同一村一品種為目標,確定整體的發展思路,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種植經濟性的林業,以拓展發展思路,如發展核桃、山杏、油用牡丹等生態林業建設。
3優化服務為了滿足層次不同、內容
不同以及條件不同的林業技術要求,在宣傳傳統傳媒手段的同時,還需要做好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管理工作,通過節目傳播的方式,結合林業技術培訓等工作,將林業建設普及到農村的家家戶戶,以便解決林業信息化建設面向大眾服務的問題,為各項服務保障機制的開展奠定基礎。建立林業建設協調機制,由相關部門領導擔任組長,由水利、林業、廣電、科技等智能部門作為小組成員,建立協調組織。通過專家的非正式求助機制的建立與升級,強化經濟特產、園林花卉、糧油面、林業生態環境、病蟲害防治等多方信息的綜合化管理。
四結語
【關鍵詞】廣播電視臺全臺網核心機房安全建設
廣播電視臺的全臺網系統提供了一種“整體應用”的方案,關注的是全面的調控,更有利于對電視臺整體制播業務的各種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全臺網讓這些被分隔開來的資源和系統重新處于統一管理和調配之下,使電視臺的生產力環境從過去幾年的“局部優化”提升到“整體優化”階段,其核心機房的安全建設是全臺網的基礎與保障。本文就從配電系統、機房環境等幾個方面談一談建設核心機房的要求。
一、核心機房環境
全臺網核心設備均部署在臺內核心機房內,良好的機房環境是系統安全運行的重要保障。
1、機房空間要求。面積計算:當計算機系統設備已選型時,可按下式計算:A=K∑S;其中,式中A是計算機主機房使用面積(m2);K是系數,取值為5~7;S是計算機系統及輔助設備的投影面積(m2)。(同一機柜內的設備按照機柜的投影面積計算);當計算機系統的設備尚未選型時,可按下式計算:A=KN;其中,式中K是單臺設備占用面積,可取4.5~5.5(m2/臺);N是計算機主機房內所有設備的總臺數。高度計算:應按機柜高度和通風要求確定。最好控制在2.4~3.0m。
2、機房溫度、濕度、溫度變化要求。在開機情況下,機房的溫度、濕度及溫度變化率參照下表:
3、防塵要求。機房內的空氣含塵濃度,在表態條件下測試,每升空氣中大于或等于0.5μm的塵粒數,應少于18,000粒。保證施工現場整潔,對施工垃圾妥善處理,出入機房穿戴鞋套。
4、消防要求。核心機房內應設置七氟丙烷滅火系統及火災探測器,采用感煙、感溫兩種探測器的組合。實現及時報,火災報警系統與空調電源、配電電源聯動,當有火災報警時,自動切斷供電回路、關閉樓宇通風系統機房處的送風排風閥門;滅火鋼瓶放置于主機室內;在核心機房內不要鋪設水路消防設備。
5、其它要求。燈光的照度應大于等于300Lux(勒克司),應急照明的照度應大于等于50Lux(勒克司),靜電電位應控制在小于等于1KV內。
二、配電系統
1、系統要求:核心機房的供電應有單獨的供電回路且采用三相五線制;各設備電源的電壓變化范圍應在220V±5%之內,頻率變化范圍應在50H±0.5Hz之內。盡可能地采用技術先進、性能可靠的設備和元器件,保證核心機房用電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時,系統應留有備用容量,方便日后擴展負荷的需要。
2、功率統計。將每組機柜上的設備功率統計匯總,筆者給出大致的統計表格樣式。如下圖功率計算表格。
每一設備的電壓及電源數據可在其背板上找到,把兩者相乘即可獲得(VA)伏安值。有些設備用瓦特(W)表明電能需要,將瓦數乘以1.4即可獲得大致的伏安值。把所有部件的VA值匯總。這樣就可以統計出設備的最大功率數,保證機房用電的安全性。
3、不間斷電源系統。核心機房設備區,應采用大容量UPS電源(實際容量×130%輸出VA指標且至少可支持系統2小時運行的在線式或在線交互式UPS)1+1并聯冗余供電方式,避免電壓波動、斷電、任何單路的供電電路發生故障等對系統正常運行的影響。
4、接地系統。核心機房接地裝置的設置應滿足人身的安全及電子計算機正常運行和系統設備的安全要求。按《建筑防雷設計規范》的國家標準執行,接地電阻要達到最小值(1Ω)。機房內采用的靜電地板可由鋼、鋁或其它阻燃性材料制成,嚴禁暴露金屬部分。
機柜、機架接地:核心機房機架使用≥4mm2的單股多芯黃綠色外皮銅線有效連接到工藝接地箱的端子上,
設備接地:各設備電源機殼接地螺絲應采用2.5mm2單股多芯黃綠色相間外皮銅導線有效連接至機架。機架上各音、視頻及周邊設備采用1.5 mm2地線由接地螺絲與機架有效聯結。
三、綜合布線系統
線槽內鋪設線纜,根據線纜硬度不同,硬線應最先鋪設,再鋪設硬度稍次的線纜,最后鋪設較軟易受傷的線纜;如:線槽內視音頻電纜最先鋪設,其次是以太網線,最后為易損光纖線。應在兩端留夠必要的余量長度;水平線槽中鋪設線纜時,線纜應順直,盡量避免交叉;特別注意在布放線纜時不能損傷保護套和踩踏線纜;由于電視工藝線纜比較容易受到干擾,所以采用鍍鋅線槽保持良好的電氣連接,做好接地連接;槽及管的未端處的毛刺須處理掉,以免放線時損傷損壞線纜外套;對于集中的機柜,需按標準集中對信息點安裝跳線架、整個線路需扎捆整齊、保護良好,避免被老鼠啃食破壞;強電弱電線纜出現平行走線的時候,為了避免強電對弱電的電磁干擾,雙方都不加接地金屬線槽或PVC管,間距保持在130mm。
四、機柜設備及擺放
核心機房的機柜應選擇19寸國際標準機柜,最大凈載≥600KG,防靜電涂料,并做接地處理。兩相對機柜正面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1.5m;機柜側面(或不用面)距墻不應小于0.5m,走道凈寬不應小于1.2m。
五、機房監控系統
關鍵詞:新農村;生態道德;對策
指出:“良好的升天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化作為人類新的生存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是人類發展的新的階段。[1]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道德建設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新農村生態道德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農民富裕了,農業生產規范化了,農村建設也越來越美了。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生態破壞。一些農村人經濟發展了,但是生態意識沒有跟上來,對于環境保護沒有全局意識,沒有自覺意識,也沒有有效的生態機制來約束。所以,這種現象也造成了農村生態道德建設遲緩發展的結果。農村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也在進行生態道德建設,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面對:
(一)部分村民的生態意識還較為淡薄
通過走訪調查,村里大部分的生態意識比前幾年有較大提升。但是也有些村民生態道德意識發展滯后。仍舊是以前的思想,以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但是從未考慮過得到的經濟利益與自然環境的損失比例,這就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價值觀念的體現。在生活方面,向附近溪流隨意排放污水、生活垃圾,經年累月,河水被污染,魚蝦變少,不能食用。工業方面,江浙地區農村家庭作坊多,小老板多,但是生態意識更為淡薄,經常偷排污水、廢水,造成河流、土地的嚴重污染。更有甚者,一些鄉村干部的生態道德意識淡薄,為了突出政績,獲得短時間經濟利益,帶頭破壞環境,發展經濟,使得農村生態遭受更大困境。這種意識上的認識差異使得農村建設形成惡性循環,問題得不到解決。
(二)農村生態道德建設機制不健全
首先,政府的法律法規機制不健全。我國生態道德建設法律法規是比較健全的,《環境保護法》等法律較為完善,但是對于農村一些生態道德現象管理、治理跟不上,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農民生態道德建設滯后。另外,一些農村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刻意鉆法律的空子,也顯示了我國法律在有些方面不健全。我國生態、環境立法有時只是宏觀立法,沒有深入實際,深入農村,結合實際情況立法,也造成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發展滯后。
(三)農村的生態道德建設缺失有效的村規民俗
村規民俗雖然不是法律,但是在教導村民、教化風俗方面的作用甚于法律。村民似乎也更易于接受村規民俗的管理。但是我國一些鄉村在這方面做得嚴重缺失,有的沒有本村村規,有的只是一紙空文,未認真落實。這也造成了農村忽視最有效的新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的方法,生態道德建設變得可以有可無。
二、新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的對策
(一)?切實加強新農村農民生態道德教育
首先,要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識。人只是大自然的一種動物,與大自然、其他動物、生物共同享用天地自然萬物。只有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人類才能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先提升村干部生態道德素養。村干部是新農村發展的領頭羊,在村里無論是經濟發展、文化發展、政策宣傳,還是環境保護,都是起帶頭模范作用。村干部生態道德素養提高,對于村民、農村生態道德建設都是極其重要的;再者,要利用多種方式、活動提升村民的生態道德。村民是組成村莊的基礎元素,提升每一個村民的素質,就是提升村莊整體素質。平時宣傳教導,集中學習、教育,村特色文化教育等等都是提升村民生態道德意識的方法與手段。
(二)完善生態道德法律、法規
完善生態道德立法機制。從源頭立法,為生態道德樹規范。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立法。要有宏觀上的規定,也要有微觀上的具體法規。宏觀上法律就是對全面生態環境破壞的阻止、指導,微觀上就是針對詳細的破壞現象的具體做法;強調防治結合,懲治環境破壞不是目的,目的是讓人民有意識不去破壞生態環境;生態道德法律、法規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及時、準確地把破壞環境現象遏制在萌芽階段,讓破壞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不去做;生態環境立法還要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任何法律都會有漏洞,防止漏洞的最好方法就是接受人民群眾無時無刻的監督。
(三)建立與新農村實際相結合的村規民約
生態道德建設要與農村實際相結合。然而與農村、農民結合最為緊密的就是本村的村規民約。村規民約是農村第一手的生態道德規范。農村情況非常特殊,需要自己的規定。新農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相比于生硬的法律條文、規定,村民還是更易于接受貼近實際的村規道德。
村規內容可以對關于計劃生育政策、家風家訓、“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化三邊”、村莊遠期、近期規劃發展、科技農業、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獎懲措施等方面用貼近生活的語言來表達,讓村民更易明白、更易接受,使村民在行動中逐步形成習慣,從而提高整個鄉村的生態道德水平。
在建設新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的時候,我們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把來百姓的實際生活與生態道德建設相結合,謀劃可持續發展的系農村建設,既要滿足經濟發展,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態素養,為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