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傷感美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因為我愛你,所以把以前都交給了你。
3.誰撫我一絲秀發,誰欠我終身代價?
4.飄散中逝去已經懵懂的年華,童真般絢爛的愁容已不在。
5.我陷得比你早,愛得比我少,所以注定要受煎熬。
6.小矢做不到那么完善,怪我不夠堅強。
7.人就是這樣,總是一遍遍重溫傷口,然后沉溺其中。
8.如果沒有遇見最想要的,就不好輕易停留。
9.悄悄秒秒,虛虛空空,猶如走進美的天堂。
10.所謂天長地久,只是誤會一場。
11.總有一段旅程叫你戀戀不舍,總有一城風景永遠銘記你心。
12.不要被任何人打亂你的腳步,因為別人不懂你要走什么路。
13.我只是一個人,我就要像刺猬那樣武裝自己,這是我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
14.是愛你愛到紅了眼睛,還是恨你恨到紅了眼睛。
15.耳邊又響起,那最熟悉的聲音,那就是你。
16.你的懷里有了他。我還能什么理由不再讓自己離開。
17.害怕失去她你就應該和我斷了所有的聯系。
18.一個男生開始思考他和女朋友的未來,他是認真的。
關鍵詞:美感;美學素養;語文教學
語文是一門美的學科,語文世界是一個美的世界。在語文課本里,有動人的故事,有極具魅力的人物,有清新質樸的文字,當然,加上滿懷文人氣質的語文老師的娓娓講授,一堂高質量的語文課其實就是一堂美學課。如何讓語文課充滿美和魅力,如何組織語文課堂教學達到上述效果,是語文老師應該在教學工作中不斷修煉的內功。
一、什么是美感
所謂美感,就是對于美的感受和體會,它是人們在接觸到一些美好的事物時所引起的一種賞心悅目的心態,甚至是一種感動,是人對美的一種認識、欣賞和評價。當人們在感受一種事物的時候,恰好這種事物能夠滿足他的審美需要,那么這種事物在他心目中就是美的。而語文之美,正是語文所展現出來的文化、知識、氛圍能讓人產生賞心悅目的心態和感動。
二、語文課的美感體現在哪些方面
既然語文是充滿美感的學科,那么,語文課之美究竟體現在哪些地方呢?應該說,語文的美育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它涉及很多方面,概括起來有自然之美、社會之美、科學之美、藝術之美等。
1.自然美
自然美在語文教材中可謂是比比皆是,這些描寫自然的課文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遐想,從而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心情。如:《臺灣的蝴蝶谷》《夕陽真美》《江南》等。
2.社會美
反映社會美的篇章在教材里也很多,如:《木蘭從軍》《發光的金子》《歡樂的潑水節》等,體現了親情、人格、生活所展現的美感。
3.科學美
在我國各級各類語文教材中,反映科學之美的科普性課文也相當多,這些文章往往通過文學的手段,向學生深入淺出地介紹科學知識,讓學生在生動的講解中體會到科學的樂趣和美感。
4.藝術美
藝術之美是一種綜合的美,包括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畫面美等。語文是充滿藝術魅力的學科,很多課文彰顯著藝術的氣息,散發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三、如何讓語文課上出美感
如何將語文之美在教學過程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感染和熏陶學生,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語文的素養、能力以及美學修養,這是語文老師應該積極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具體來講,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
1.通過美的形象來鼓舞學生
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優秀人物形象的課文,塑造了許多極具美感的典型人物形象。老師應該著力用這些美的形象來感染和鼓舞學生。
2.通過美的圖畫感染學生
大自然是美侖美奐、絢麗多彩的,但是,學生沒有美的素養積淀,是很容易將這些美忽略掉的。在語文課本中,作者往往把一些自然之美再現在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老師們就應該抓住這些美好事物的特點,再結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欣賞自然之景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咀嚼其中的美感。
3.通過美的意境浸潤學生
意境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高級表現形式,而在語文課中,文學作品的優美意境對學生的感染非常強烈。老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到課文所展現的意境當中去,領會這些意境所體現的強大藝術魅力。
摘要:藝術是人們精神意識對社會生活的反映。藝術家對社會事物的思維活動,就是審美鑒賞過程,因而隱寓了情感的體驗。情感的作用貫穿于整個文藝創作的始終。本文從情感的豐富性、情感的傾注、情感的主觀性、情感的體悟等幾方面探析了文藝創作的情感作用。
關鍵詞:文藝創作、審美感受、情感作用
大自然是美的,藝術也是美的。藝術是人們對自然社會的精神意識的反映,因而藝術的本源在于社會實踐的客觀存在,并且一切藝術在創作過程中,都存在潛意識的情感作用。人們常說泰山的巍峨壯美、華山的險峻峭拔,鄂爾多斯草原的遼闊無邊、廬山的奇秀、西子湖畔的濃裝淡抹等等,這些令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的自然界之崇高美,幽雅美,都是人們情感參與下對自然事物的感受、認知的結果。因此,情感在文藝創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了。
一、情感的豐富性是蘊孕藝術靈感的前提
自然萬物是美的,但美的發現需要審美者具備情感的豐富性。有了豐富的情感,就可以運用神奇的想象力縱橫馳騁,天馬行空,創造出一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的“自然”形象(意象)。沒有豐富的情感參與,即使我們登臨雄偉壯美的泰山之巔,沐浴在綺麗柔美的西子湖畔之懷,搏浪于滔滔的長江之中,又怎會有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等的藝術感受和認知呢?李白與朋友汪倫有著深厚的感情,因而當汪倫在桃花潭處為他踏歌送別時,李白滿懷內心的感動即興吟詠“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鼻樯羁羁睿|景而發,直抒胸臆。
“詩以言志”、“詩緣情而綺靡”說最能反映我國古代詩學理論強調創作的情感作用。被譽為中國文學起源的《詩經》的國風和大小雅等詩篇,就是古代抒情文學的典范。“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性情,以諷其上,此為情而造文也?!保▌f《文心雕龍。情采》)
這些說明,文藝創作的前提首先就是創作者(主體)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藝術靈感就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蘊孕并且最終產生。
二、情感的傾注激發強烈的創作欲望
人們對大自然美的感受、認知的過程,就是對自然的審美鑒賞過程。通過這種審美鑒賞的思維活動,主觀上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認知通過某種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藝術心理訴求,即藝術創作欲望。這種創作欲望的強烈與否,與人們對事物認知的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主觀上對事物的情感淡薄,就無法對事物激引起審美鑒賞興趣,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創作意念。只有對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自然地使得主觀上對事物傾注情感并達到一定的感受認知水平,就會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藝術家審美思維與科學家抽象思維的不同在于它的思維活動全靠情感作催動劑。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因而使得其作品生動且感人。著名的羅馬詩人名言——“憤怒出詩人”正恰是一個經典例子?!皯嵟鲈娙?,憤怒在描寫這些弊病或者在抨擊那些替統治階級否認或美化這些弊病的和諧派的時候,是完全恰當的。”(恩格思《反杜林論》)
其實,詩人憤怒的原因在于主觀上情感的專注。由于情感的專注,使思維主體往往處于如癡如醉的“迷狂”狀態。這種情感的高度集中,使得思維主體對客觀意象的感受認識如同被阻塞高漲的江河水一樣最終在“靈感”的突破口下非瀉不可——完成創作。郭沫若在創作《鳳凰涅槃》時就是如此:“那首長詩是在一天中分兩個時期寫出來的。上半天在學校的課堂里聽的時候,突然有詩意襲來,就在抄本上東鱗西爪地寫出了那詩的前半-----猶在枕上用鉛筆只是火速的寫-----”(《我的作詩經過》)。
古代有關郊寒瘦島的創作典故如“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雖說的是煉字煉句的例子,也足以說明強烈的創作欲望是在情感的傾注中激奮起來的內心情緒體驗。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協《文心雕龍。神思》)。人們只有對事物對
象傾注飽滿的情感,才會激發強烈的內心沖動——創作欲望。
三、情感的審美主觀性深化藝術構思的成熟過程
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但面對大千世界,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人們又如何創造性地實現以“藝術”的形式來再現和表現客觀社會存在呢?這就需要創作主體對客觀存在即社會生活進行情感的系列思維活動。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畫竹》創作論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他在《題畫竹》中闡述了畫竹的全部過程: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霧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p>
眼中之竹——審美感受;胸中之竹——藝術構思;手中之竹——藝術傳達
在上述的創作過程中,藝術構思當然是最重要的核心環節(階段),但它是建立在審美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沒有審美感受的初始化階段,自然萬物始終還是原始狀態的自然現象和景觀,與人類的精神意識活動沒有任何的聯系,因而也就不存在反映和再現現實的“藝術”問題,更談不上進入創作過程。因此,只有在創作主體對客觀事物通過情感的主觀感受,即主觀上對社會人生的一種直感、直覺,當然這其中自然地凝聚了人們豐富的社會歷史的實踐經驗,才能催動創作進入藝術構思的階段,促進并深化藝術構思的成熟過程。
情感的審美主觀性主要表現在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改造。面對著客觀存在的物象,由于創作主體的審美情趣不同,創作主體自然而然地根據自己的審美需求進行物象組合,最后醞釀催化為“其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藝術構思。
四、情感的獨特體悟實現藝術創作物我交融的極致境界
千人百面,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個性特征或說心理性格。例如《紅樓夢》中王熙鳳的精明潑辣,工于心計;薛寶釵的虛偽、世故;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以及金陵十二釵的史湘云的凄怨等。人們心理性格的不同,對社會生活的審美感受自然也就不相類同。誠如魯迅先生說《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所得的感受迥然不同。”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可看作因情感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審美感受吧。
王國維曾把藝術創作的最高意境稱之為“境界”,并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物我相融,渾然一體,就是藝術創作的極致效果——“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敝挥腥藗儗徝缹ο笥兄毺氐那楦畜w悟,才能創作出物我交融的極致境界。蘇軾對楊花有著特別細膩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因此他眼中的楊花既不是自然物的楊花,也不同于摯友章質夫的楊花觀念:“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保ā端堃鳌罚┻@是因為坡公融進了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從而創作出無我之境。
文學中的唯美、感傷風格,廣義上說,即不注重倫理教化意義、政治功利意義,而注重純文學價值,注重表現人心的溫良善感的風格。這種風格是日本文學一個顯著的民族個性。
唯美與感傷的風格在日本文學中源遠流長。從日本文學風格主流在不同時代的變化看,唯美與感傷風格并非始終首領。大而言之,在平安時代以前,它還處于含苞待放的態勢,還只是以雄渾蒼勁、豪放質樸為主調的“大和”之音中一支不甚嘹亮的旋律;在近現代文學中,它逐漸隱退成為較內在的質素,只在川端康成等人作品中有明顯而自覺的表現;而在中古文學中,它卻被蔚為時尚,成為主導的風格。換一個思辨角度看,如果把唯美與感傷剝離成兩個風格因,那么,在日本文學風格主流的衍變中,促使變化的主因是感傷而不是唯美。二者中,唯美之風更為源遠流長,上可追溯到萬葉前期歌風乃至更早的神話,下則流貫到現當代仍以醒目姿態而存在的“純文學”當中。感傷之風則是在萬葉中后期隨著“歌人”視界的逐漸內向、感受的日益纖敏而萌發,在平安時代光大為時尚,并與唯美結成近乎自然天成的親和關系。到近代,這種親和關系又主要由于感傷因素的逐漸隱退而消解了。無論怎樣看,總之:感傷之風在中古的盛興,它與唯美之風的融合,是中古日本文學的主導風格和鮮明特性,并在很大意義上陶冶出了所謂日本文學的“民族性靈魂”。
“富有溫和、纖細的性情和對于大自然的細致的感受性?!?吉田精一先生的這句話概括出了日本文學的一種民族性靈魂。這里面潛在具有東方特質的唯美、感傷因素。由和歌演變出來的游戲性的“俳諧”,之所以能在中古后期變成“俳句”而重返藝術殿堂,便是得力于松尾芭蕉剔除了它的詼諧戲謔成分,而給它充盈了以唯美感傷為要質的藝術靈魂?!百街C”的這個地位上升,固然是松尾芭蕉的一大貢獻,但也正說明唯美與感傷作為日本民族一種存在于文學藝術當中的“文化力”要素,其地位是難以動搖的。到平安時代,繁榮燦爛的“天平文化”逐漸失去其清新勁大的一面而衍變為成熟纖華的“王朝文化”;生活范圍狹小、追求冶游閑逸的貴族成為文學的壟斷階層;佛家厭棄現世的“凈土信仰”在社會上蔓延滋長;沒有實際穩定權威的政治造成包括天皇在內普遍感嘆“人生無常”的社會心態;加以門閥世襲貴族階層的形成、穩固使文人不希圖以文致仕因而文學功利意識淡薄;尤其是生活在統治集團之內卻被排除在政治活動之外的貴族婦女,力圖憑借自己良好的文化素養、豐富的上流社會經歷和多愁善感、纖敏溫柔的內心體驗,到文學領域中去施展才華,尋求自身的存在價值。這一切使日本文學民族性靈魂中潛在的,在“萬葉歌風”中即已萌發顯露的唯美、感傷因素,到平安時代日益張大弘揚起來,以至成為整個中古的詩風文尚。
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中有著對西方文學技巧與思想的思考與探索,但最引人注意的還是他對日本傳統文學風格的繼承與創新。在日本傳統文學精神中,有著幽玄的亙古之風,有著風雅的飄零思緒。但在川端康成文學中最為昭顯的卻是“物哀”的心理情結與文學傳統。而這種別具一格的“物哀之美”恰如春末櫻花凋零時節的感傷,仿佛一種根深蒂固的情結,深深地固結在每個熱愛川端文學的讀者心底。 從《伊豆的》中清純可愛的熏子,到《雪國》中駒子的美麗與哀愁,這種蘊含著對女性悲慘遭遇的同情、哀憐是貫穿其作品的主要風格。進一步說,這種感傷之美與日本民族心理是分不開的。
“ 一個民族的文學,自然會在某些方面反映出該民族的愛好來。一個民族的愛好,必然要從該民族的歷史、生活和風土之中產生出來?!?日本文學在獨特的日本文化中產生并發展也具有其特色性。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閱讀是心靈感悟的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審美的過程。我們的語文課堂應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放飛學生的激情,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一)還原生活,讓學生走進文本,準確地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閱讀教學是一個審美過程,而審美活動中的情感體驗,是伴隨著主體對審美對象的認識過程而產生的。具體到某篇課文,就涉及如何準確認識、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學生要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
我記得我學《與陳伯之書》一課時,老師告訴我們,南梁朝野為了召回叛事北魏的陳伯之,大家費盡腦筋,用名利去誘惑,用大道理去說服,都沒有用。后來,丘遲修了一封書信,告訴他“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寥寥十幾個字傳達出陳伯之所熟悉的家鄉的春天的氣息,喚起了他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的疼痛,深深打動了他的思鄉之情,故國之情,促使他終于率眾回國。這說明體驗與情感密不可分,有了體驗,人與人深入地交流和共鳴才能成為可能。
基于此,語文課堂應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提高興趣,提高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要把單調的課堂變得活潑,讓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運用知識。如我在教《核舟記》一課時,采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我當導演,學生當主角,讓學生根據特點選出3個同學演船頭3人,兩個同學演船尾舟子,一個同學朗讀課文,6個同學擔當評委,其余同學當觀眾。表演時同學們沉浸在劇情之中,顯得異常興奮。6個評委競相評說,這個說演得好,逼真;那個說讀得好,有感染力。這堂課不僅形象地再現了文言文中的詞句,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好勝心、上進心和參與意識,喚起了學生成功的欲望。閱讀教學,就是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走進文本,快樂地走進文本,充分走進到作者的內心世界。
(二)鏈接生活,讓學生走出文本,使學生的審美活動充滿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僅僅能理解作品中的情感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審美活動必須有情感的參與,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與作品中的形象產生共鳴,這比一般的文學欣賞更進一步,要求學生要對作品內在情感有自己的領悟和體驗,并讓這種情感體驗具體出來,產生相應的情感活動。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思考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如在學習《背影》時,我這樣問:父親穿一身布衣,而兒子卻穿紫毛大衣的事,文章對此不大寫特寫,卻偏偏在買桔子上大做文章,這是為什么?這樣就要求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弄懂事情不大不小,主要看感人不感人。同時還要明白作者寫此文時的背景和家庭情況:祖母去世,父子奔喪;父親失業,變賣典質。在這樣的困難中,父親把成年的兒子仍當小孩似的百般照顧,連乘車需要吃的桔子都想到了。這事雖小卻蘊含著父親對兒子無限的愛。在學生受到作品的強烈感染的基礎上,我趁勢讓學生回憶搜集自己生活中的點滴。比如,母親每天為自己做飯,父親每日的起早貪黑勞動。讓學生學會感恩,回家拿出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愛,并觀察父母的反應,書寫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升華情感,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在閱讀教學中,啟發學生和作品產生共鳴仍然不夠,它只是進入了作品,還沒有從作品中走出來。我們不能讓學生只是沉湎在作品的情感氛圍里,還要讓他們從作品中體味到一種對人生更高的認識,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情感,使他們由品文而悟道,從而把審美與育人結合起來。如今過度的視屏生活和過重的課業負擔已經破壞了學生敏銳的感覺和明澈的心性,使學生無法體驗直接、豐富、鮮活的生活,真實生活的聲色味、韻致、氣息已漸漸離學生遠去。少了對生活的直接體驗,有時人活著,仿佛只是一種觀念上的活著,與真實的自我——有著健康欲念、感受力的自我,仿佛隔了一層玻璃罩。有人說,現在的學生就像無土栽培的植物,離開了肥沃堅實的土壤,吸著科學配制的營養液,功利地成長著。
我記得在教朱自清的《春》時,一開始在教室里放了一段《牧童短笛》的優美旋律。我滿懷激情地說:“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想到春光明媚,春風和煦,鳥語花香,姹紫嫣紅,萬象更新,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筆描繪春天,歌頌春天。同學們想一想詩人們在詩句里是如何描繪的。大家找出很多,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陽春,也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的暮春。其中重點提到了“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詩句。就在同學們背誦古詩、初步進入“春”的意境時,把學生的回憶和聯想收回來,因勢利導加以點撥,學生被這詩一般的意境所感染,學習興趣更加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