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而第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重組人內皮抑素的^125I標記及其體內代謝 尤蓓 李彪 張一帆 尹桂芝 趙龍 張志勇 陸林 (1221)
腫瘤放射治療生物靶區輪廓確定的影響因素劉建軍 黃鋼 萬良榮 孫曉光 施一平 (1225)
靶向VEGF基因siRNA對放射性核素殺傷腫瘤的增強作用盛世樂 韓源 覃文新 黃鋼 (1229)
T3期胃癌CD34與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結轉移的關系龔圣濟 郭竹英 董勝翔 殷曉璐 朱長青 (1235)
胰腺癌血清腫瘤標志物之間的互補性高云朝 陸漢魁 劉興黨 陸云 (1239)
咪唑并吡啶類外周苯二氮卓受體配體的合成新方法李斌 李劍峰 黃鋼 (1242)
PET/CT在惡性腫瘤病灶診斷中的增益價值陳虞梅 黃鋼 孫曉光 劉建軍 施一平 萬良榮 (1246)
^18F-FDG PET/CT顯像在正常人各器官的SUV與CT值分布施一平 黃鋼 萬良榮 孫曉光 劉建軍 陳虞梅 (1250)
口服造影劑對胃腸道^18F-FDG攝取的研究孫曉光 修雁 劉建軍 施一平 萬良榮 黃鋼 (1253)
^18F-FDG PET延遲顯像在腫瘤診斷中的價值王超 李彪 張立穎 江旭峰 管樑 李培勇 朱承謨 (1257)
^99mTc-MIBI雙時相顯像對原發性HPT的定位診斷 弋貴芝 江旭峰 管樑 田偉家 陳剛 李培勇 李彪 (1260)
^131I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合并遠處轉移的療效及影響因素陸漢魁 余永利 羅全勇 陳立波 朱瑞森 (1263)
^18F-FDG與^131I顯像在甲狀腺癌診斷中的應用王輝 付宏亮 李佳寧 鄒仁健 顧振輝 吳靖川 (1267)
心肌灌注/代謝顯像與門控心肌灌注顯像在CABG術前的應用趙晉華 汪太松 邢巖 車文軍 (1270)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潘生丁負荷心肌^201TI-SPECT顯像預測血管外科心臟事件陳濤 黃鋼 (1273)
核素腎動態顯像用于兒童先天性輸尿管囊腫的診斷和隨訪李佳寧 傅宏亮 謝華 鄒仁健 吳靖川 顧振輝 (1277)
^188Re液體充盈球囊防治冠脈支架植入后血管再狹窄 程旭 黃鋼 王慶勝 李殿富 柳東田 陶如琦 劉建軍 (1280)
^32P敷貼、微波和冷凍治療尋常疣的療效比較馬玉波 孫曉光 劉怡文 陳美娟 陸平 黃鋼 (1284)
上海市學齡兒童電視和電腦使用對睡眠行為的影響李生慧 沈曉明 金星明 顏崇淮 吳勝虎 江帆 (763)
生命早期前爪感覺和精細動作剝奪對大鼠空間學習記憶的影響張媛媛 李斐 曹曉華 金星明 顏崇淮 田英 沈曉明 (767)
語言樣本分析在臨床應用的可行性研究金志娟 金星明 (772)
語言遲緩兒童家庭語言環境的研究劉曉 金星明 沈曉明 (775)
7~14歲兒童情緒識別特點初步分析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趙迎春 張勁松 (778)
乒乓球與游泳訓練兒童的執行功能比較研究張勁松 季星 顏崇淮 徐健 任芳 沈理笑 (782)
人工流產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識及需求調查沈理笑 金星明 黃紅 (785)
哌甲酯控釋劑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功能的改善馬駿 金星明 張麗珊 (789)
門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家庭環境因素分析張麗珊 金星明 章依文 (794)
青少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影響因素黃鳳榮(綜述) 黃紅(審校) (798)
選擇性殺傷CEA陽性結直腸癌細胞的條件復制型腺病毒載體的構建及應用 王夢筠 韋芳 王慧萍 季迅達 陳霞芳 李惠明 馮燁 (802)HtTp://
類胚體中殘留未分化胚胎干細胞的初步研究付煒 皮慶猛 石倫剛 唐鄭雅 曹誼林 張文杰 (808)
磷酸氯喹誘導U937細胞凋亡機制的研究 劉佳 陳芳源 王海嶸 鐘濟華 王利民 鐘華 韓潔英 (813)
腦深部電刺激對異動癥大鼠紋狀體DARPP-32及其磷酸化蛋白表達的影響浦政 陸麗霞 劉振國 (817)
GDNF和EGFP雙基因共表達重組桿狀病毒載體的構建及鑒定陳艷春 王俊 王士禮 蔡昌枰 李彪 張一帆 郭睿 (821)
不同濃度牛磺酸對兔角膜內皮細胞的影響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葛健 項行 徐建敏 周穎明 翟青 王玲 (825)
SLC12A3基因Arg913Gln多態與上海地區漢族人群T2DM腎病的關系趙蔚菁 劉麗梅 鄭泰山 李鳴 汪年松 王峰 (828)
卵巢高反應對圍著床期子宮內膜基因表達譜的影響 陳秋菊 程利南 李路 高曉紅 吳煜 孫兆貴 王健 (833)
結構光投影面部三維測量系統的研制熊耀陽 陳曉波 孫健 張富強 習俊通 (837)
雙氯芬酸鈉栓對扁桃體切除術患兒七氟醚麻醉術后躁動的影響孫瑛 許文音 胡潔 王燕婷 白潔 (842)
鼻腔計算機流體力學模擬及與鼻聲反射和鼻阻力計相關研究郭字峰 張宇寧 劉樹紅 盧曉峰 朱敏 陳學明 陳廣 (845)
控制性超促排卵過程中雌激素水平對唧-ET結局的影響陸湘 李路 高曉紅 吳煜 孫曉溪 (850)
氫質子磁共振波譜對膠質瘤周圍區判斷的應用價值樊翊凌 王勇 萬杰清 周正文 江基堯 沈加林 李費平 (854)
REXEED^TM系列透析器在高通量透析中的溶質清除特性 王詠梅 張偉明 王炳順 陸任華 方燕 戴慧莉 蔣蓉 (858)
帕金森病患者視幻覺發生率及危險因素的調查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 萬贏 王剛 曾潔 肖勤 王瑛 馬建芳 汪錫金 (862)
上海市郊區兒童過敏性疾病過敏原的研究陶金好 曹蘭芳 孔憲明 王利民 王元 (866)
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調查與分析章雅青 李麗莎 吳平 陳穎 (869)
Toll樣受體4與人體纖維化疾病的關系何征宇(綜述) 朱也森(審校) (873)
供者特異性輸注誘導腎移植受者免疫耐受的研究進展黃君齡(綜述) 王祥慧(審校) (877)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的治療劉幫健(綜述) 趙玉武(審校) (882)
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活性治療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王嘉因(綜述) 柯碧蓮(審校) (886)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位置)
單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學內容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鮮明的時代特點,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兒童在生活中對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從兩個維度來確定物體的位置,如某個同學在第幾組第幾個的情況,使學生能采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是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依照兒童空間方位的認知順序進行編排。也就是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如汽車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學,在各種操作、探索的活動中,觀察、感知、猜測、感覺“上、下、前、后、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在親身經歷物體的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之后,引導學生把空間方位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方位觀念。
單元教學要求:
1、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義,初步感受它們的相對性。
2、使學生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景中,根據行、定物體的位置。
單元教學重、難點:初步感受它們的相對性并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單元課時安排:約4課時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課時
NO:1
教學內容:上下(位置)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文試表述
教學難點:讓學生體驗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動物分房圖若干;四只動物頭像若干;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出發,初步體會上下的含義,培養想象能力
1、看看我們的教室,你發現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頂,穿透這棟樓房,你的上面還會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繼續往下想,你的下面還會有什么呢?
5、揭示課題: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感受“上、下“
二、創設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養空間觀念。
1、創設情境(1),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
A:深秋,大地豐收了,小兔子忙著收蘿卜,準備回家過冬呢!(CAI)顯示:可愛的小鳥正忙著摘果子呢!(CAI)顯示
B:看它們的位置,你發現了什么?誰能完整的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2、創設情境(2),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A:大家說得好,小松鼠也想來聽一聽(CAI)顯示
B:觀察:你還能用“上”或者“下”來說說它們現在的位置嗎?先跟你的同伴說說看
C:再觀察小松鼠的位置:說“小松鼠在上面”對嗎?
“小松鼠在下面“對嗎?,那怎樣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來說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結:看來,比的參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創設情境(3),進一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A:大家都說對了,小松鼠和小鳥高興得在樹枝了蹦上蹦下(CAI)顯示,松鼠和小鳥交換了位置
B:現在,你又發現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比一比,誰問得好,誰答得好。
小結:看來,位置變,上下關系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三、創設活動,加深理解,促進情感體驗
1、擺一擺。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1)聽口令擺一擺
先擺數學書,再把數學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最后把筆盒放的數學書的上面,并說說,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擺一擺,說一說
2、找一找。在生活中體會上下的位置關系
(1)全體起立,從教室中,你能發現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還能用上下來說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嗎?
四、分層活動,鞏固理解、增強應用意識
1、出示北師大教材的第58頁的練一練圖,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
2、出示北師大教材的第59頁的第3題。讓學生自由的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3、確定位置,培養簡單的推理能力
小紅住在小英樓上,
小英住在小蘭的樓上。
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NO:2
教學內容:前后(第2頁)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或游戲情境中,體驗前與后的位置與順序。
2、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的位置與順序。
3、培養學生關于前后的空間觀念。
4、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前與后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學生前后空間觀念的培養。
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情境教學、游戲
教學準備:紙制的方向盤4個、車站牌5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老師請5名學生上講臺排成隊列
(5名學生排成隊列,其余學生描述其中一位學生的位置)
2、在老師的口令下,學生按要求調換位置(把原來排在第二位的同學,依次往后進行調換,換三次,最后一次換到了隊伍的末尾。使學生初步體驗到:前后的位置與順序,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引導學生“()同學在()同學前面,在()同學后面,”“()在最前面”等較規范的語言來描述。
二、觀察討論、學習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設計做鋪墊,學生已初步體驗到了前后的位置與順序,因此新課知識,應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討論來掌握。)
2、老師出示電腦:小動物賽跑
電腦演示:小鹿、小狐貍、小白兔,小蝸牛參加賽跑,起跑后不久,他們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學生看電腦觀察小動物的位置變化)
(暫停演示)問:你看到了什么?現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動物?誰第二?小白兔跑第幾?小蝸牛跑第幾?
問:如果比賽繼續進行,可能會有什么情況發生?(目的:啟發學生的法語異思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再次體驗到前后順序具有相對性)
3、看書:第2頁上面的圖:讓學生看圖答
三、練習鞏固、啟發思維
1、說一說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后面是誰?(目的: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會前后意義和相對性)
(2)你前面有幾個同學?后面有幾個同學?你是排在第幾位?(使學生學會從前面數或者從后面數,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頁的做一做的第二題,然后全班集體訂正。
3、游戲:
(1)請一名學生扮演司機,老師扮演售票員,5名學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個不同的地方),其余學生扮演等車的乘客(可任意選擇站起來牌),在教室里進行坐車游戲。
師出示其中一個站牌,請學生說說站起來牌的意義。
師:各位乘客,歡迎您坐我們的公共汽車,本車的起點站起來是“火車站”,終點站是“動物園”,有上車的乘客請上車。
師: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師都報出站不同,學生自由地上下車,但要求說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請同學們看,現在老師是前面朝你們站著,那么黑板在老師的哪一面?老師在黑板的哪一面?你們在老師的哪一面?(與一名學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換位置后再問:現在呢?(后面)師生同時向左轉后再問:現在呢?(后面)
師:對,請同學們記住:面朝的方向就是———
生:前
師:背對的方向則是————
生:后
師:前與后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四、家庭游戲、知識鞏固
(1)回家后,幫你的玩具排排隊(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狀的積木),并向家里人說說他們的前面順序
(2)向家長說說,做課間操時,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別是誰?
NO:3
教學內容:左右(第3頁)
教學要求:
1、在生活中看關于“左右”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能初步運用“左右”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正確確定“左右”。
教學難點:“左右”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計算機課件筆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學過程:
一、通過左手、右手的活動,感知自身的左與右
師:小朋友們,今天誰有信心上好這節課?請舉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師:看看你舉起的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師:大家說說,我們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學生自由發言)
師:左、右手要多鍛煉,特別是左手,多鍛煉會使我們的小腦袋越變越聰明。
2、體驗自身的“左與右”
師: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配合起來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體還有像這樣的一對好朋友嗎?誰來說一說?
(學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戲聽口令做動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課題
師:小朋友們剛才已經熟悉了自己身體的“左”和“右”,其實生活中的“左”和“右”還有許許多多,今天我們就來確定一下“左”和“右”
(板書課題:左右)
師:請小朋友們記住,“左”字下邊是個“工”字,“右”
字下邊是個“口”字。
二、玩學具,理解左邊和右邊
1、擺一擺
師:同桌合作,像電腦上一樣的順序擺放好事先準備好的學習用品。
(計算機演示:按順序擺好:鉛筆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樣學具)
師:大家先來確定一下,擺在最左邊的是什么?擺在最右邊的是什么?
2、數一數
師:按左右的順序來數一數。(點著學具來數,數好后請學生回答,從而完成電腦中的填空題)
從右數橡皮是第--------個
從左數橡皮是第--------個
師:同樣的東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不同。
3、說一說
尺子的左邊是什么?右邊呢?
(1)啟發、引導學生觀察圖說出左邊有什么?右邊有什么?
(2)說出尺子的左邊或右邊各有哪二樣學具?
(計算機演示印證)
5、相怎么擺就怎么擺,然后同桌互說
三、體驗“相對”,加強理解
1、找一找(計算機演示圖意)
2、師: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記得小明家住在三樓的左邊,你們能告訴他小明家住幾號房嗎?(展開討論,計算機學示結果)
2、想一想
師:我跟大家面對面地站著(老師舉起右手),請問:老師舉起的是右手嗎?
師:(老師把右手放下)請小朋友把右手舉起來再判定一下老師舉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師又舉起右手)學生討論
老師舉著右手轉身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
師:我們面對面地站著,因為方向相對,舉的右手就會剛好相反。
練習:老師和學生一同舉左手體驗。
四、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1、說一說:你相鄰的同桌都有誰?
問:相鄰是什么意思?
面對黑板說說你相鄰的同學有誰?
背對黑板說說你相鄰的同學有誰?
側轉身再說說你相鄰的同學有誰?
師:每轉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發生了變化,但相鄰的同學總是這幾個。
2、用電腦演示同學們上下樓梯的情景
問: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學生討論,也可以讓學生試著走一走,體會一下)
小結: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斷時以走路的人為標準。平時我們上下樓梯時,都要像這些小朋友一樣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會相撞,保證安全。
3、擺一擺
老師說,學生擺
把本子放在書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書的左面
把鉛筆放在書的右面
4、出示北師大教材的第61頁的第5題
師:停車場上的汽車們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戲,(計算機出示圖)汽車們告訴大家: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猜一猜一共有幾輛車?
討論: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還有不同的相法嗎?
點擊電腦:出現7輛車
五、總結
我們學習了什么?(左右)對!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別是行走時,人注意靠右走。
NO:4
教學內容:位置(第5頁)
教學要求:
1、能夠在具體情境中,根據行定物體的位置。
2、培養觀察、分析、比較的思維能力。
3、培養團結、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學重點:根據行定某一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語言去描述某一物體的位置。
教學準備:掛圖投影課件座次卡
教學過程:
一、自我介紹,初步感知位置
1、談話引入
師:小朋友咱們班今天來了這么多可愛的小動物,它們可想和你們交朋友呢(出示動物卡片)你想跟哪個動物交朋友,你就對它介紹一下你的位置,它好過去找你
2、小朋友自我介紹,并拿到動物卡。
二、創設游戲活動,進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戲
師:每個小動物背后都有一個小秘密,打開看一看(動物卡背后有新座位號)
師: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與你的同伴說一說(學生互相說一說)
師:在行動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們什么?引導學生說出互相謙讓。
學生按卡找座位
2、介紹方法
師:誰來介紹一下,你是怎么這么快找到座位的?
(指名回答)
師:同學們在小動物的幫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學很樂于助人,看來同學們對前后左右掌握得較好,剛才你們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學習的“位置”
板書課題:位置
3、介紹新位置
師:你們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圍有了新的學習伙伴,現在請你在小組里說一說你的位置,然后請小朋友起來說給大家聽一聽。(多說一些)
4、點名游戲
師:現在我們再做一個點名游戲,先看老師怎么做?
第6組第3個站起來!
第2組第1個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組第4個是誰?
師:誰愿意像老師這樣發令做裁判?
5、進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間的關系
師: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同學的位置都是不一樣的,左右兩個同學的座位與你有什么關系?前后兩個同學的位置又與你有什么關系呢?
指名小組匯報
生:左右同學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學和我是同一組。
三、練習反饋
1、教師談話:在日常生活中,對號入座的機會的很多,同學們喜歡看電影嗎?今天我們就到電影院去看看
(1)課件出示第8頁的第4題
師:讓我們好好看看電影院的座號有什么特點?
生:左邊是雙數,右邊是單數,越往兩邊號就越大。
(2)師:那第一位小女孩拿著9排12號,不知道應該坐哪呢?誰來幫幫他,上講臺指出。
師:你們是怎樣找到這個座位的?(生口答)
看書: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見座位連線
(3)全班匯報,學生說,教師課件演示。
小結:我們都給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們多高興呀!小螞蟻又給我們出了道難題!
2、掛圖了示第8頁的第5題圖
(1)情景導入
師:有這么多好吃的,小螞蟻都愛吃,但它最愛吃蘋果,我們幫它想一想,小螞蟻怎樣走能吃掉蘋果?
(2)全班交流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為么多辦法,它太感謝你們了,下面請你們幫助它完成第8頁的第5題吧。
3、同學們幫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幫助小螞蟻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們!
完成書中的第6題,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4、師:同學們學習很認真,解決了許多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現在就讓我們輕松一下,做一做大膽取喜歡的游戲,“聽反話”
要求:(1)同座位的,一個說一個做。
轉眼間,新學期已經過去兩個星期了,這兩個星期看似很短,卻如此飛快,還未來及品味,卻以散去余音。所以,還是記一下這一周的學習生活,保存記憶。
上了初一,再有的感覺便是緊張。在中學里,尤其是優秀的中學,學習的競爭相當激烈,從而也會有一定的壓力。稍不留神成績就拉在隊伍后面,所以絲毫不能放松,要時時都處在學習狀態。我們必須要適應這種緊張的氣氛才能在三年取得好成績。
第二天,來到學校,不想以前那樣嬉皮笑臉,浪費了早上的大好時光,課上課真聽著老師講的每句話,絕不會漏掉一點兒;告別精彩的電視,我開始努力學習,認真地過好初一的每一天,我向著自己的夢想堅定,一步步的走著,總會步入成功的大門。
因為上了初一了,我感覺自己被一種壓抑所包圍,空間在不斷地變小,但是,我不會介意,為了自己所期待的學校,所以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我也要想一辦法來解決,在以后的日子里,等著我的還有一份考驗,一份辛苦;我要有一份執著,一份勇氣,一份汗水……
初一:吳文鑫
高二開學第一天周記
暑期濕熱的夏風還未吹盡,伴隨著綿綿的秋雨,新的學期又悄然到來了。
開學了,同學們又背上了熟悉的書包,踏上新的出發點。這學期我們換了一個新的校區,它雖然沒有去年我們的那個校區好,干凈、漂亮并且設備齊全,但更多了人情味。走進校園,就能看到一座黑色的雕像,原來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校園里有一個大水池,很深而且很大,中間是一座巨大的假山,假山的一塊石頭上寫著四個大字:和而不同。水池里還有幾十條紅金魚、花白鯉魚和大眼魚,引來許多同學圍觀。此外,校園里還種植了許多花草和許多參天大樹。
我們的教室位于三樓,這是一棟老教學樓,門和走廊上的漆都脫落了,教室窗戶也關不上,黑板總也擦不凈。我們頭一天來到教室時,嚇了一跳:教室里散落著一些桌椅板凳,還好學校把它們換成了新的。地上全是浮土和報紙,有人直接抱怨這跟貧民窟似的!我們費了好大勁兒才把這里弄干凈。
期待中的開學第一天,在打掃過教室和發完課本之后,終于到來了。老班告訴我們,這學期我們的數學老師、地理老師、生物老師都換了,同時還增加了一門物理課,多了一個物理老師,所以這讓同學們感到很新鮮,都在互相猜測著新老師。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物理老師了,對于這門新課程,大家都懷著不一樣的感情,或許是激動,期待,恐懼,還有忐忑。終于,物理老師在上課鈴響后,走進了我們的教室……
這是一位女老師,看上去很年輕,有三十多歲。然而她一開口就讓我們嚇了一跳。老師等同學們安靜下來以后,便開始了講話:“同學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起,我們來學習一門新的課程,那就是物理。而由我來擔任大家的物理老師。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陳,耳東陳的陳,我的教齡是三十年。也就是說,我已經教了三十年的書了……”
下面一片嘩然。沒想到這位老師看上去很年輕,卻已經教了三十年的書?那陳老師已經至少五十歲了吧?我聽見同桌在和后面的女生竊竊私語:“她用了什么養顏秘方?”
等大家安靜下來之后,陳老師又開始不慌不忙地講話。果然是一位高水平老師,陳老師曾經帶出了全國物理競賽金獎得主,她的學生還當上了博士生導師,真可謂桃李滿天下,而且一個比一個牛。這讓我們肅然起敬:這樣一位擁有豐富經驗,且帶出過高端水平學生的老師,跟著她,沒錯了!
然后,陳老師言歸正傳,正式開始了我們的第一節物理課。陳老師先切中要害,問我們什么是物理,然后給我們做了幾個小實驗:比如沸騰的水瓶澆上冷水以后會重新沸騰起來;將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然后往漏斗里吹氣,乒乓球卻不會掉下來;將一支空試管放在一支比它大一點兒(正好能裝下)的裝滿水的試管里,然后倒立,我們看到隨著水的排出,空試管不斷上升……這一連串神奇的現象把我們都迷住了,引向了神奇的物理世界。這時,陳老師才含笑著給出了答案:物理是研究力、電、聲、光、熱等現象的科學,同時舉了幾個例子。
緊接著陳老師問我們,學好物理的關鍵是什么。其實答案就在我們的課本上,這也成為我們要牢記的學習宗旨:善于觀察,樂于動手,勤于思考,重在理解,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關鍵詞:笛卡爾;普遍懷疑;方法論;心物二元論
哲學的發展是一個辯證的歷史過程,是在不斷的否定中彰顯自身,從而不斷實現自身的內在超越。即黑格爾所說的“事物自身否定自身”的矛盾本性在哲學發展進程中的具體呈現。在西方哲學思想的歷史傳承中,哲學本身的“自我否定”(矛盾)并不是存在于“物”(泛指一切對象)的絕對確定性當中,而是在對“物理”、“自然”的不斷懷疑中達到形而上之境。如何實現對“物”的絕對確定性、普遍同一性追求式的認識?這種認識往往會與人自身的存在糾結在一起,似乎難以達到物自身的“絕對確定性”之境。這樣一種問題意識,成為通貫西方哲學發展的一條思想主線,并在不同的歷史時代被歷史性詮釋。這種問題意識在笛卡爾哲學那里,被以“思”形式透顯為一種主體精神特征——即反思、懷疑的哲學精神及其二元的結構特征。笛卡爾(1596—1650),出生在一個法國貴族家庭。不但是哲學家,被稱為“近代哲學之父”①,還是數學家和科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本文擬通過對笛卡爾哲學精神及發展歷程做以梳理、剖析,有助于我們對西方哲學傳承脈絡的領會和駕馭,對后來的哲學思想的嬗變及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笛卡爾對方法論的反思
笛卡爾生活在新舊知識交替的時代,他對各門學科都一一重新審視并加以評判。他質疑各學科的方法論,提出了“我們相信什么?”、“為什么相信?”等問題。笛卡爾正是從方法論的反思中,堅決反對舊權威,以摧枯拉朽之勢批判了舊的經院哲學體系,為新興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合法性、合理性、可能性。笛卡爾哲學沖破舊勢力一切的藩籬,為新的哲學未來——理性時代到來確定了煥然一新的“游戲規則”。關于科學的分類,笛卡爾認為所有的科學門類統一的基礎是哲學,“哲學是關于人所能認識的一切事物的完善的知識,既是為了指導生活,也是為了保持健康,發現各種技術”。他說:“哲學的主要功用乃是在于其各部分的分別功用,而這種功用,是我們最后才能學到的。”[1]119-120可知,在笛卡爾看來,整個哲學猶如一棵大樹,樹根是形而上學,物理學(自然哲學)是樹干,其它學科都是樹干分枝所結的果實,主要為醫學、力學、倫理學等具體的應用學科。道德科學(哲學)是最高級、最完善的科學,它以全部知識為前提,是最優的智慧之學。笛卡爾說,“研究哲學以調節舉止作風和指導生活,這比用眼睛引導我們走路更加迫切需要”。那么,哲學如何統一各門學科呢?笛卡爾認為,所有科學的真正統一性在于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在研究對象。哲學應首先研究科學的方法,為各門科學的統一提供一個標準。他說:“知道別人的意見不是科學,而是歷史;一個人要獨立思考。我們如何去把握清晰明確的知識,應該運用什么方法?”[2]308他說到,由于古代幾何學和當代的代數存在明顯的缺陷和狹隘的局限,晦澀并難以理解,故“應當尋求另一種包含這兩門科學的好處而沒有它們的缺點的方法”[3]364這種科學的方法,笛卡爾認為就是“普遍數學”(mathesisuniversalis)。所謂“普遍數學”的方法就是科學研究的方法。那么,數學是如何進行的,它應遵循什么方法?公理和自明的原則是“確然性”的知識,凡是聽到或者能夠理解的人都會承認是正確的。我們以此為出發點,推導出其它命題,如果推理的過程沒有錯誤,那么,這種命題從邏輯上可以演繹出來,并且和公理和自明的原則一樣是確實的。簡單地講,這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就是從公理和自明的原則出發,推導出比較復雜的命題,即直觀的演繹。這種方法必須運用到哲學上。在此基礎上,笛卡爾認為這種科學方法必須建立在五條邏輯規則基礎之上,即:(1)清楚明白原則,凡是未經清楚明白地認識到任何真實的東西,絕不承認它是真實的;(2)分析推導原則,必須從一些絕對確實的原理、清晰明確的命題出發,經過分析,推導出同樣確實的未知的新真理;(3)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從簡單的、感性的認識對象開始,經過整合逐漸上升到復雜對象的認識;(4)懷疑的原則,不能依賴他人的權威而接受真理,必須自己親自去尋找;(5)普遍性原則,把所有可能情況全部羅列出來。從這五條邏輯規則可知,分析是必須的,分析的過程是從簡單到復雜,經過整理綜合,尋找到確然性知識的“阿基米德點”,進而獲得普遍性的知識。這五條邏輯規則拋棄了感覺經驗的迷惑,均建立在理性基礎上,分析和綜合都是理性方法。由此,笛卡爾提出的“我們相信什么?”、“為什么相信?”等問題得到完滿的解答。在論證中,他認為數學方法是科學認識的基本方法。只有通過分析綜合獲得的理性知識是值得人們信賴的惟一可靠的東西。因此,以理性原則制定的“游戲規則”是人們獲得“確然性”認識唯一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因此,笛卡爾深信不疑,只要經由數學方法出發,通過對理性能力的訴求和反思,就能評判和總結以往哲學的一切得失,從而,開啟一條近代哲學新的“認識”之路。
二、笛卡爾的普遍懷疑精神
笛卡爾認為,只有那些確定無疑的東西(公理、自明的原則)才能作為真理性知識的可靠基礎。因此,他以普遍懷疑精神審視了以往一切舊知識,并以此為出發點,試圖建構一個新的知識體系。他把普遍懷疑的方法看成是為理性主義哲學大廈的開路先鋒,是認識真理的起點和開端,終以實現哲學上的訴求。首先,笛卡爾認為所有的知識必須完全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才是可靠的,哲學才能成為“確然性”的知識,從而為科學知識提供可靠的基礎。笛卡爾結合自身的奇異經歷和體驗,他以“夢境”為例予以論證說明。我們在夜里睡覺時“做夢”,在夢中映入我們眼前的東西好像是真實的,但是實際上那些東西無非是幻想的或者是不真實的。我們沒有一個確切區分覺醒與做夢的客觀標志,以致人們認為所描繪的這個世界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當中。往往在我們自己所熟知的事情上,常常受騙。笛卡爾從“夢境”中得到啟示,他的知識體系必須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予以重建。笛卡爾是近代以來按照理性的“確然”性知識塑造自己的哲學體系的代表和開創者。笛卡爾說:“哲學之所以能成為科學的基礎,正是因為哲學具有最高確實性,各門科學則通過演繹而有了這種確實性。”[4]28正是基于這點,笛卡爾認為,哲學的訴求就是探尋“確然性”知識,為理性知識體系提供一個可靠的“阿基米德點”。其次,笛卡爾把所有對象(包括客觀、主觀的)都表示懷疑,具有普遍性。第一,笛卡爾對客觀感知到的周圍世界表示懷疑。我們對感覺沒有信心,因為我們常常被這些感覺所欺騙。我們無法知道真實的東西同這些感覺是否相符,因此感覺的不可靠性是明白無誤的。故而客觀感知到的周圍世界是可懷疑的,它不可能為理性知識提供可靠的基礎。第二,他對自己的身體活動也表示懷疑。來源于自身親歷活動好像是確定不可懷疑的,但是,我們在睡夢中對自身的活動亦有顯示。如果有人試圖用客觀外物的是否存在,來區分夢境的感覺與真實的客觀感覺,這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夢境的感覺和客觀真實的感覺同人們的想象一樣,都是不依賴外物的存在而存在。笛卡爾這種懷疑類似與《莊子》中的“莊周夢蝶”,不過笛卡爾不知道,否則他一定會予以借鑒吸收的。第三,數學的觀念是清楚的、確定的,似乎是不可懷疑的。我們承認這樣沒有任何異議的表述:無論人們是醒著還是睡著,二加三總是等于五,一個三角形的三內角之和等于一百八十度。這樣常識性的認識,似乎沒有任何虛假和可懷疑的成份包含在其中。但是,笛卡爾認為,這種常識性認識是未經過證明、推理的印象而已。笛卡爾的懷疑是普遍的、徹底的,懷疑的精神是堅決的。數學的證明也可以懷疑,因為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人在數學問題上陷入錯誤之境。在我們看來是錯誤的,他人卻持肯定態度,認為是絕對確實的。笛卡爾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知識可被懷疑,就是因為可能存在著一個“邪惡的精靈”。笛卡爾所構設“邪惡的精靈”的想象,似乎難以自圓其說。對于這一點,確實與他夢境經歷和體驗息息相關,他說到:“我的懷疑并不是由于漫不經心或輕率,而是有很強的、考慮成熟的理由的。”[3]368從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來看,笛卡爾所構設的“邪惡的精靈”所涉及的問題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形而上學的問題,是為“確然性”知識提供一個形而上的根據。西方哲學發展歷史過程中,哲學家們都試圖追蹤思辨歷史發展線索,來說明哲學思想的觀點是怎樣產生的,各種問題和提供的解答又是如何引起新的問題和不解,各個問題最后又是如何解決的,笛卡爾也不例外。自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的“數本原說”始,歷代的哲學家都在追問有關數及數學的問題,比如:數先于客觀事物而存在嗎?數能否成為構成事物的基本單元?數的觀念是如何形成?有無產生的客觀外部原因?數的本身能否找到與客觀現實的一一對應?數學的證明能否懷疑?等等諸如此類問題層出不窮。正是基于此,笛卡爾以“普遍懷疑一切”作為工具,試圖尋找一個不證自明的方法。綜上所述,笛卡爾普遍懷疑的方法就是對如何獲得“確然性”知識進行嚴格的限制,必須排除那些感覺、夢境而使人迷惑的可能性,從而達到懷疑一切的力度。他懷疑的目的在于尋找一個“確實”的、“不證自明”的、無可懷疑的認識基礎。他的普遍懷疑精神實質上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反思和懷疑,并不是為“確然”性知識找到了形上的根據。那么,這個形上的根據到底是什么?笛卡爾懷疑一切,就剩下“思維能否懷疑自身?”這么一個懷疑。懷疑就是思考,思考必有一個思考者,故“我思故我在”。笛卡爾懷疑的最后是對思維著的我不懷疑。
三、“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理論的支點
笛卡爾哲學思想是對中世紀以來的神學及經院哲學進行的一次深刻的反省和批判,即對客觀世界存在真實性及如何獲得“確然性”知識的一個反省。對于以往那些欺騙和迷惑人心的假信念、感性感覺,從內心深處進行了一次徹底地厘清和摧毀。在《致神圣的巴黎神學院圣師們》一文中,笛卡兒開篇明義地指出,“我一向認為,上帝和靈魂這兩個問題應該是用哲學的理性而不應該用神學的理由去論證的主要問題。”[5]1也就是說,在笛卡兒看來,作為對諸如上帝存在這類普遍確定性的存在問題的證明,應當用思辨的形式而不是用非理性的信仰之形式予以完成,他把這種證明過程視為自己的哲學使命,并最終以六個沉思的方式完成了這一使命。任何觀念對人們來說都是不確實的。笛卡爾說到:“于是我想我所看見的一切事物都是假的;我相信的我的欺詐的記憶所提供給我的那些東西,沒有一件是真的;我想我沒有感覺;我相信物體、形狀、廣袤、運動和位置不過是我心靈的虛構。那么,還有什么可以認為是真的呢?也許只是這樣,世界沒有什么是確實的。”[2]309但是,有一件事是真的、確實的,就是我的懷疑或思維,對此是不能有任何異議的,不能懷疑的。因為人的思維既可以懷疑客觀的外在對象,又可以懷疑思維之內的主觀對象。在思維者進行思維的時候,設想思維者的主體不存在,那么,懷疑就會無法進行,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此,要懷疑一切就必須要有一個本身具有思維的懷疑主體。主體“我”是確實存在的,是不可置疑的。所以,笛卡爾得出結論是:“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Ithink,thereforeIam)”。從笛卡爾分析的思路可知,他不是從經驗的心理事實出發得出的,而是從邏輯推論得出的。懷疑本身就意味著存在一個懷疑者,思維就意味著存在一個思維者,否則就無法進行下去。一個思維著的客觀的東西(rescogitans)或精神的實體是“確然性”存在的,這在笛卡爾看來是一個就像數學概念中的公理、不證自明的命題一樣。懷疑意味著思維,思維意味著存在,故“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的“思”對象是普遍的,不管是客觀的、主觀的,還是感性的、理性的,還是想象、感覺、情感的,正因為我“思”故“我存在”。笛卡爾對分析得出這個命題,感到欣喜而狂,正如“對一個循序漸進而進行哲學思維的人來說,這是首先出現、自明的命題”[2]310。笛卡爾認為,他找到了獲得“確然性”知識,人們一直所追尋的原則——一個確實而自明的形而上學根據。“我思故我在”是真的、確實的,是清晰明白被人感知的。因此,我們能夠確定這樣一條普遍的“游戲規則”,凡是清晰明白的被人感知的,都是真的。故而,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原則自然而然就成為他的哲學理論體系支點而建構起來了。笛卡爾試圖說明一個中心問題,普遍確定性存在的根基在于“我思”之中,“我思”就是自明,即思想的主體,對其自身存在的意識。亦即人的心靈對于自身存在的透露,這種自明是來自與我的“思”與“我”的一種關系。由于這種關系,“我思”與“我在”有了直接的溝通,即等同關系。倪梁康先生在《自識與反思》文著中,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和說明。他認為,“我思故我在”命題中的“我思”包含著兩種含義。首先,“我思”是主體自我意識;其次,“我思”代表一種反思的維度,是對認識對象的無窮的追問。統觀笛卡爾哲學精神,對思維的直接認識,特征之確立并不代表笛卡爾的主要意向,以相反對思維之反思結構的確定和關注卻在笛卡爾哲學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它們規定著對“我思故我在”的解釋[6]56。所以,我們在這里可以把握到兩種解釋笛卡爾的“我思”之確定方式可能性。其一,“我思”是人們思維能夠直接感覺到的客觀活動;其二,“我思”是通過“故我在”懷疑中而被自覺意識到的客觀活動。概觀這兩種可能性,無論是那種解釋方式,都共同肯定了一個前提:“我”作為意識的主體確定無疑。盡管嚴格看來,哲學中的“自身意識”和“自我意識”有較大的差別,但這并不影響我們理解“我”作為主體在笛卡爾哲學中的形而上指向。盡管笛卡爾本人并未提出后來意義上的主體、客體概念,主客體對立的情形更是在康德之后的事情。笛卡爾本人所說“客觀的”,也更是與觀念的存在有關。由“所思”向“我思”的前置性追問,由此而引出的內——外感知及其對象的確立,或者說,自身感知——事物感知及其對象的確立,事實上已經對近代哲學問題做了一個基本劃分。主體、主體性觀念逐漸成為西方哲學的“基質”,也成為后來思考一切哲學問題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門檻。由“我思”而達到“我在”,其性質顯然不是指身體的存在,因為在“我思”的當下狀態中尚未考慮到身體存在的問題。因此“我思”應當是“思想”的存在,即“懷疑”的存在。“我思”的主體,是“自我”存在的意識或自明。“我在”使“思想”在“反思”的對象性中被安置。“我思故我在”,在主體意識的心靈深處架構起了普遍懷疑的大廈,一切確定性的東西只有在主體心靈深處才能獲得完全性自立的前提。“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哲學的理論支點。正是基于此,他才開創了近代哲學新的起點。在這個命題中,人的認識主體因素被挺立起來,這是對以往的舊哲學及經院哲學體系的一次徹底顛覆。在認識過程,認識的主體必須在“我思故我在”理性原則下才能獲得“確然性”知識。以“思”形式透顯為一種主體精神特征,即反思、懷疑的哲學精神。對客觀事物有“思”,是無法證明我的身體的存在。因為,我的思維本身是不同于我的身體的,沒有身體思維也是存在的。笛卡爾認為,存在著兩個實體:一個是心靈,一個是物質。心靈和物質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實體,是彼此客觀獨立的存在,并沒有相互作用。作為具有思維的人來說,是兩個實體的結合。人的身體是物質,人的意識是心靈,這就是笛卡爾“身心二元論”。“身心二元論”原則的提出,實現了笛卡爾哲學體系由認識論轉向本體論的思考,也為后來哲學關于身心關系問題留下了爭論、詮釋的空間。
四、笛卡爾身心二元論與理性主義的深層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