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
主管單位:聯勤部衛生部
主辦單位:總醫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8096
國內刊號:11-3883/R
郵發代號:82-88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4
期刊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療市場的發展,醫學生不僅要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責任心,而且還應具備各方面素質,成為綜合性醫學人才。相關資料表明[1],醫學生中自學能力差者占30%,文字表達能力差者占65%,信息處理能力差者占60%,創新精神與科學氣質差者占80%,無課外閱讀習慣者占90%,這顯然不是21世紀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所以,教師必須把傳授系統知識為主要目的的舊觀念,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中心的新觀念,要注重培養醫學生綜合技能,培養他們如何進行科學思維及廣泛應用知識的能力。然而,沒有高素質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就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就能在教學實踐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品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情感、影響學生的個性、塑造學生的人格。天津大學宗文舉等[2]對學生的調查顯示,學生希望的教師“應該具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一副能夠鼓動人心的口才,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和專業知識,有一顆熱情的心、年青的心,有著溫和的性格及強烈的責任心等”。因此,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應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在履行教師職責時更好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綜合技能。
病理學實踐課是培養醫學生操作技能和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如何通過實踐教學使同學們更好地掌握病理學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筆者采取了以下操作方式。
設計觀察指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認識來源于實踐,病理學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學生既要重視理論知識學習,也要重視實物標本的觀察,只有以理論知識為指導,才能懂得形態改變的實質[3]。為了使學生對形態結構獲得感性認識,加強對所學理論內容的理解,學會觀察大體標本成為病理實驗課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們發現,由于學生們在醫學學習生涯中,病理學是他們接觸疾病的第一門課程,之前學習的都是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組織解剖結構,再者,我們給同學們呈現的大體標本均經過10%福爾馬林液長期浸泡,顏色、質地都會不同程度地發生一些變化,故而同學們乍一看到這些大體標本,很茫然,不知從何看起。對此,筆者在實踐課伊始,即告知學生:經過10%福爾馬林液浸泡的標本,較新鮮組織顏色變淺、體積稍小、質地變硬,出血灶則變黑,并制定精確、客觀指標,使學生直接按具體的指標去觀察。這些指標的設置,給學生建立了一個觀察思路,消除學生觀察標本時無處下手的困惑,降低了觀察的難度,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從而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采用類比式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病理實驗課堂中,為了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筆者采用類比式教學法,即把相同或相似的病變標本放在一起比較其異同點[4]。比如把胃潰瘍病和潰瘍型胃癌標本同時呈現給學生,引導其用所學過的知識分析二者相似不相同的變化。經分析得知: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胃酸分泌增加,或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可導致胃黏膜缺血、壞死,從而形成潰瘍,此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整齊、底部平坦。由于胃蠕動的方向性,可見潰瘍賁門側較深,幽門側較淺。又由于潰瘍有瘢痕形成,牽拉周圍黏膜組織,使周圍黏膜皺襞向潰瘍集中。而潰瘍型胃癌則因癌組織部分壞死脫落形成潰瘍,此潰瘍不規則,比較淺,底部凹凸不平。由于癌組織浸潤生長,常破壞血管,故常見癌腫及周圍黏膜繼發性出血。再比如:把2個鼻息肉的標本展示給同學,一個標本顏色灰白,質地較硬,而另一個標本則色白有光澤,質地稍軟,切面見囊狀結構。讓同學們分析解釋同一種病為什么表現出不同的外觀質地?經分析,同學更深切地體會到疾病變化的多樣性。二者同為一種疾病,都為增生性炎癥,但增生的細胞不同,其表現形式也不一樣。經此訓練,既讓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從機械記憶轉變為記憶性理解,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摘要】:病理學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活動靈活多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病理學教學初探
病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和轉歸的醫學基礎學科。同時,它又是一門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下迅猛發展的重要基礎醫學科學,是由基礎通向臨床的橋梁。因此,如何學好病理學,將直接影響到臨床課的學習。在病理學教學中,根據病理學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學活動的最基本、最古老的方法之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手段。教師借助口頭言語,闡明知識的聯系,促進知識的理解,向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分析和講解教材,盡力使教材在速度和內容上適合于每一個學生。
雖然講授法是一種單向性傳授知識的方式,有其不足,但它能夠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知識,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有利于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在講授中,教師授課內容易于補充、調整,及時吸收新知識、新進展,用學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學科的內容,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本學科的新理論傳授給學生。講授法的優點還在于,可以用不同詞語陳述相同的內容,從而有助于理解;講授中有師生的情感交流,師生相互作用,相互強化;在講授時教師還可以根據聽課對象,對講授速度、內容,講授方法等進行靈活變動。
在中職學校中,學生絕大部分是初中畢業生,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均較差,但接受知識的欲望和記憶能力均較強,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病理教學中,對于綜合性的問題、理論性較強的問題如緒論、疾病概論等部分,主要采取以講授為主的方法,這樣使學生能夠對病理學的概念、任務、研究方法等有一個概括性、系統性的了解,增強了對病理學的認識,也為各論部分的學習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備課,對于難點、要點等關鍵知識透徹掌握,進行總結概括,用最簡單的語言使學生掌握要點知識。
2、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增加學生之間的協助和交流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圍繞某一中心內容進行討論,可以激發學生激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討論法,可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閱讀能力、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討論的案例是教學過程中積累的臨床典型病例,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以不同類型的病例做引導,使學生從病例中尋找線索,發現問題,作出判斷,從而使學生把課堂知識從機械性的記憶轉變為記憶性的理解。根據學生及課程特點,主要采用“課堂講授型”病例。在上課前,老師先準備一份典型的病例,結合病例,講解教材的相關內容,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主動聽課的目的,然后要求學生對病例上的病因、病理變化等進行分組討論,各組代表發言,最后由教師圍繞病例進行剖析、歸納總結,并對學生不正確的地方進行分析答疑。在對學生進行反饋矯正時,也可以應用討論案例法,可以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聯系起來,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3、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法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精神,通過教師的設問、引導等使學生在內心,真正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最佳境界。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地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這不僅需要教師重視經典的講授,更需要教師認真備課。
啟發式教學應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如比喻啟發、描述啟發、討論啟發等。比喻啟發可以使問題化難為易,增加趣味性。以細胞水樣變性為例,教師把水腫的細胞比喻成逐漸吹大的氣球,顏色逐漸變淡,體積逐漸增大,使學生對細胞形態的變化有了深入了解。
4、實驗教學
病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科學,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現實性。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課可使學到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為進入臨床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實驗課,重在學生參與直觀觀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以鞏固、驗證理論知識。
在病理學教學中,不少學生反映“病理學學習中疾病的基本病變復雜,理論抽象,難以記憶理解”的問題,這可能是學生學習的方式問題,不注重在實踐中認識理解疾病的病變所致。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在病理學實踐中出現的不知如何觀察標本,或從何處觀察標本的情況,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在實踐時未能很好地結合理論知識所致。
所以,教師在病理學教學中,需要倡導正確處理實踐與理性認識辯證關系的學習方式,不致偏廢。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在理論指導下實踐,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在病理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運用理論指導下實踐,實踐中驗證理論方法,引導學生客觀地掌握疾病發生發展規律;運用綜合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以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5、多媒體技術教學
【摘要】 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明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要積極提高自身綜合業務能力,同時,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及藝術性;尊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習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態度的培養;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病理 教學 方法
病理學是一門由基礎醫學跨入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不僅在整個醫學和醫學教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是一門多學科密切相關的綜合性學科,為人類認識疾病、防治疾病開辟了新的前景。因此,如何學好病理學,將直接影響到臨床課的學習。在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背景下,病理學自身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同步向前,這種發展對病理學的教學方式、方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病理學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病理學教學效率是我們共同探討的問題。筆者談幾點看法:
1 教師注重自身素質
1.1 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使課堂教學淋漓盡致 教師應具備無私的奉獻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最重要的是具備較高的綜合業務水平。教師不僅要有精湛的醫學理論和專業實驗技能,同時要有人文社會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在當今知識信息迅速發展的時代,還應學習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等,使自己的綜合業務水平提高一個新檔次,知識結構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和完整性。當一位病理學教師有了牢固的基礎知識,豐富的專業知識,實踐的臨床知識,多彩的社會知識,在授課中會胸有成竹,應用自如,信手拈來,淋漓盡致的發揮,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神圣的崇拜之情,也是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的。
1.2教學中注重語言的藝術性 使課堂教學形象生動 對于病理學這門涉及相關知識較廣的學科來說,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注意自身內在素質的培養,不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精煉性及藝術性,而機械地將書面上的語言搬到課堂上,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既枯燥又難以理解,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學生會心生厭煩,勢必給教師的教學增加難度。病理教學中,將病理學中一些枯燥無味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的變化通過形象的比喻、生動準確的描述,嚴密的邏輯推理,巧妙、靈活、形象的表現出來,使課堂生動活潑,最大限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比如:在講血栓形成的原因時,可以把血流速度的緩慢比作一個水流緩慢的水渠,血流緩慢或渦流形成就容易血栓形成。在講炎癥時,可以把細胞滲出過程比作穿過鐵柵欄圍墻的小孩,白血細胞穿過血管壁時作變形運動。
2 尊重學生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1尊重每一位學生,使課堂教學平等互助 熱愛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以學論教”,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創設有效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和觀察學生全方位情況的眼睛,留心學生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教學過程,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如果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喪失自信心,學生主動性會大大削弱,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課堂上獲得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2.2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 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通過這種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教師講課時隨時注意學生的情緒和反應,及時調整講課方法,補充相關知識,使講課更有針對性,使學生有主動學習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3 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3.1重視實驗教學 病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科學,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現實性,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時既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重視大體標本、病理切片、動物實驗的觀察,力求融會貫通,使學到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為步入臨床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以鞏固、驗證理論知識。
3.2重視實驗過程 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理論知識需要在實驗中得到驗證和充實,實驗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實驗教學能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的基礎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重視實驗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有效提高實驗教學質量,重視和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善于總結和改進實驗方法和結果,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方法、能力和創新意識。
綜上所述,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多在學生的立場上,換個角度思考,換個角色感受,從自身和學生兩方面找原因,從多方面、多渠道加以改進,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五彩斑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教學相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基礎更扎實,為以后的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
參 考 文 獻
【摘要】 目的 探討廣東地區Darier病的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特征。 本是回顧性研究,于2001年10月~2006年7月期間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皮膚科門診共22例DD患者。電話通知患者到診見面隨訪,并完成一個調查問卷,包括人口統計學、臨床和病理資料。結果 22例患者中有女10例,男12例,男女比例基本相當。平均發病年齡16歲。其中15例有家族遺傳史。主要的癥狀是瘙癢。多在皮脂溢出部位和屈側皮膚可見油膩性角化性丘疹,且全部病例肢端受累,36.36%患者口腔有皮損。最常見部位依次為面部、耳部和耳后、頸部。局限性棘層松解性角化不良及其產生的圓體和谷粒是最常見的組織病理學改變。結論 Darier病是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皮膚病。常在皮脂溢出部位和屈側皮膚見油膩性丘疹和斑塊。棘層松解和角化不良是典型的病理改變。
【關鍵詞】 Darier病;毛囊角化??;臨床病理學;遺傳的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n 22 cases of Darier’s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Darier’s disease in Guangdong Province.Method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all the 22 patients with DD are from dermatology clinic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from October 2001 till July 2006.All the patients are called to attend the clinic to be interviewed and complete a questionnaire comprise the demographic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Results re are 22 affected patients (10 males and 12 females with approximately equal sex ratio) and the mean age of onset was 16 years old.Fifteen patients had positive family history.The major symptom experienced was itching.Keratotic papules were invariably present in our patients and mixed pattern with seborrheic plus flexural involvement was the commonest phenotypic variation.All of them had acral signs; 36.36% patients had oral mucosal lesions.Lesions were most frequently found on face,ears and back of ears,neck.Focal acantholytic dyskeratosis with corps rounds and grains were the usual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Conclusion Darier’s disease is a rare dermatosis with an autosomal dominant mode of inheritance.Greasy papules and plaques arise on the seborrheic areas and in the flexures.Acantholysis and dyskeratosis are the typical histological findings.
【Key words】 Darier’s disease; keratosis follicularis; clinical pathology; genetic
Darier?。―arier’s diseaseDD; Keratosis follicularis)是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皮膚病??砂l生于任何年齡,常在兒童期初發,以8~16歲為最多,男女發生率相當。本病以皮脂溢出部位和皺褶處發生的油膩性丘疹、斑塊為特征,且幾乎都有甲畸形改變。病情遷延反復、皮膚瘙癢、繼發感染產生的難聞氣味經常困擾患者,并可毀壞容貌,嚴重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旨在探討廣東地區Darier病的臨床表現,并初步探討其病理特征。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入選 22例Darier病均為2001年10月~2006年7月期間,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埔院區皮膚科的門診患者。所有的病例均經過組織病理學診斷。
1.2 病人隨訪 通過電話邀請22例入選患者見面隨訪,如果不能到訪的患者則電話隨訪。所有的病人均被告知,并且同意參加本調查研究。研究者制定調查問卷應涉及研究目的、人口學和遺傳學資料、臨床表現、病理特征等。患者的臨床特點根據Sakuntabhai等制定的標準(見表1)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
表1 Darier病的臨床嚴重程度分級
2 結果
2.1 基本人口遺傳學資料 患者年齡10~66歲(平均32歲),男10例,女12例,性別比例基本相等(Fisher ’s精確檢驗)。其中15例(68.18%)患者家族其他成員有DD史,其他患者為散發病例,其遺傳模式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特征。不同性別的起病年齡也沒有統計學差異(Mann-Whitney U 檢驗)。16例患者(72.72%)在20歲之前起病,起病的高峰年齡10~20歲,平均16歲。
2.2 臨床特征
2.2.1 皮損形態和分布 最常見皮損形態為油膩性角化性丘疹,其次史疣狀斑塊。面部(81.82%)、頸部(76.58%)、前胸(76.58%)、腋窩(63.64%)、頭皮(54.55%)、后背(40.91%)和腹股溝(40.91%)是最常見的受累部位,而臀部、會陰、外生殖器最少受累。口腔黏膜受累者有8例(36.36%),可見鵝卵石樣改變。同時累及皮脂溢出部位和屈側皮膚(圖1)的有12例(54.55%),單純皮脂溢出部位的有6例(27.27%),而3例(13.64%)僅累及屈側皮膚。
圖1 頸胸腋窩見油膩性污褐色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