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農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3.045
Thoughts on Development of Green Farms and Green Economy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Farms in Qinhuangdao Region
LIU Rong-jia1a,1b, YE Bing1a, ZHANG Di2
(1.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a.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Policy and Information; b.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2.Qinhuangdao City Qinglong County Dawulan Town Chentaizi Village Party Branch Committee, Qinhuangdao 066500, 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reen agriculture and green economy, a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carried out in Jiacheng plantation cooperative, Xinji town, Changli county in Qinhuangdao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developing green economy and improving green farms in Hebei Province. On this basi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farms in Hebei province and most of China.
Key words: green economy; green agriculture; diversified green fa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近年?恚?“綠色經濟”、“綠色農場”等詞匯在社會廣為流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對食品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對生活的舒適度和幸福感的需求不斷提高,發展綠色農業成為社會的一種主流驅動,其綠色理念深入人心。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技術落后、農場單一化和綠色經濟發展曲折不前等問題。為了解綠色經濟發展現狀,學習綠色無公害食品的種植技術以及大力宣傳綠色農業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應對國內農業發展問題,通過對秦皇島市昌黎地區綠色農場的實地考察和調查問卷分析,提出了發展綠色經濟和改善綠色農場的可行性建議,以期為河北省及國內大部分地區建立和發展綠色農場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已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人口、資源、環境與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日益顯著,人民對生活也提出健康、舒適的高要求。為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綠色經濟出現如雨后春筍,且受到了全國乃至全球的青睞。綠色農莊、生態牧場和生態園等模式均得到了較快發展。然而,現有的綠色農業只有少數集綠色環境與住宿、餐飲、觀光、溫泉養生、休閑、娛樂、商務等于一體[1],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傳統的綠色農業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在傳統綠色經濟的基礎上,更具創新概念的綠色科技及綠色多元化農場將會有更廣闊的市場和更持久的發展前景。
1 綠色農業和綠色經濟
現代農業的觀念是強調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在提高經濟功能效應的同時,著力發揮其生態功能與社會功能作用[2]。而綠色農業是指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依靠自然生態生產力及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生產無污染、安全、優質農產品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3],是發展綠色經濟的核心部分?,F今,中國農業的生產總值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大部分,農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顯得至關重要。早在201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里約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上就提出未來20年深化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倡導綠色經濟[4]。2011年聯合國環境署提出,綠色經濟不僅能夠實現財富的增長,而且還會產生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5]。綠色農場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經濟休閑農場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交叉型產業,是一種深度開發農業資源的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的新途徑[6]。
隨著黨的十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與普及,中國加速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綠色農場和綠色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戶和企業收入也有所提高,國內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綠色經濟的較快發展功不可沒。但是,在綠色經濟較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首先,近年來,綠色經濟發展陷入了瓶頸期,科技手段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現有的科技手段無法使綠色經濟得到質的提升;第二,作為綠色經濟重要的一環,綠色農場單一化的發展模式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綠色農場的多元化發展亟待普及;第三,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和政府對于農戶與企業財政與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夠,導致綠色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第四,綠色經濟本應秉承因地制宜、低碳成本、低碳生產和低碳排放的理念,但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的發展卻產生了有違初衷的利益為先,對綠色環保型經濟發展形成阻力。
2 調研地概況與調研方法
2.1 調研地概況
2.1.1 自然條件 調研地為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新集鎮嘉誠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嘉誠合作社”),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農業地區。針對綠色農場的發展狀況對嘉誠合作社的農場進行了為期5 d的考察。秦皇島屬于河北省地級市,環境良好,風景優美,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秦皇島市氣候屬暖溫帶,地處半濕潤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溫和。秦皇島市農業資源種類眾多,林果資源豐富,葡萄栽培與種植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昌黎有著“中國葡萄之鄉”、“中國干紅葡萄酒城”之稱;盧龍被稱為“中國甘薯之鄉”;山海關區是“中國櫻桃之鄉”,適合建設綠色多元化農場[7-9]。
2.1.2 社會條件 秦皇島市所屬的河北省是毗鄰首都的大省之一,是重要的農業大省。近年來,“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發展”的提出引起熱議,政府提出在首都北京周邊的大小城市結合生態補償,建構綠色環境,為秦皇島市發展綠色經濟創造了良好社會條件,也是該地區的優勢所在。同時,河北省也面臨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且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發展階段,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等諸多問題。
2.2 調研方法
對相關農業人員進行訪談,共調查100人次;擬定調查問卷請相關的種植農戶、企業員工和市場商人等作答,共發出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97份。調研內容包括了解農業人員在生產、銷售及加工等環節的情況;問卷內容涉及填表人類型、各地區種植作物的分類、其對綠色農業與經濟相結合認知度以及對牲畜排泄物處理方法等。針對昌黎縣部分地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大多是種植農戶、企業員工和市場商人。通過對調查結果的整理與分析,闡明了嘉誠合作社綠色農場發展的進步性及弊端,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和可行性建議。
3 結果與分析
3.1 政府投入不夠
據統計,約64%的調查對象認為當地政府對發展綠色農業的投入不夠。而談到家鄉發展綠色農業為哪種類型時,僅有3%的人選擇了政府引導,其中鄉村合作組織和個人自發的類型不相上下,分別占樣本總數的25%和43%,其余則為少數的企業引導和填表者對這項問題的不太了解。張紅艷[10]研究指出,黃家溝村農場規劃項目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已形成以農耕體驗為特色,集現代設施農業、農業觀光、休閑度假、餐飲娛樂于一體的都市農業項目,可見政府投入在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部門對當地綠色農業發展不夠重視有3個原因:第一,很多地區的領導部門沒有充分利用地理、氣候等有利條件,引導廣大人農民投身發展綠色農業;第二,宣傳力度不夠,農業發展地方標準的制定實施尚處在起步階段,農民普遍還沒有綠色農業的意識;第三,很多助農、惠農等有關政策還沒有得到全面落實[11]。
3.2 龍頭企業較少,綠色農產品不突出
問卷調查顯示,在發展產品銷售渠道中,選擇企業統一收購的比重約占31%。這說明在城市和鄉鎮中,企業及合作社仍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但由于龍頭企業較少,綠色農產品不突出,很多企業功能不夠完善,生產、加工、包裝等環節尚達不到優質綠色農產品標準,深加工少,這也在普通農戶心中尚未形成一個典范[12]。因此,還需長期加強企業合作社對當地整體綠色農業的帶動作用。
3.3 經濟水平較低,科技手段滯后
農民是農業發展最基本的主體人群,他們面臨諸多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有近72%的農民是種植蔬菜、水果,少部分則種植水稻、油料、花卉及藥材等。其主要收入來源于種植業,部分靠外出打工或在本村做工,少數飼養家禽和從事其他[13]。由于農村資金有限,很多農戶生產靠手工勞作。近幾年,政府加強新農村建設,很多機械化作業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約35%的農戶采用了機械化生產手段,但由于經濟與文化水平較低,能夠運用高新技術生產的僅占6%,這足以看出科學技術的發展還需更大的普及力度,讓千萬農戶也走上科技興農之路。62%的農戶表明,其家庭附近有綠色農產品,其中有40%的人參與到當地農業發展,其產品主要是蔬菜、水果、玉米、板栗等。被調查者普遍認為,當地經濟發展是緩慢而穩定的,這是一個保守的回答,農業本是中國發展根本,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它的發展理應是持久穩定。科學發展更順應時代潮流,當下經濟發展推動農業的創新,經濟水平低成了農戶們推進農業發展的重要阻力[14]。同時,農民普遍文化水平有限、消息閉塞、信息來源少,這些因素也加大了農民提高收入的困難。即便82%的人對綠色農業發展前景看好,50%的人對發展綠色農業持積極態度,但綠色農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的人希望政府能頒布有利政策;32%希望能有資金注入,籌集資金;相當的人數希望有勞動技能培訓;少部分則希望有產品?_發等項目。
3.4 農戶環保與可持續利用意識薄弱
問卷調查中涉及到關于農戶對于人畜糞便及污水如何處理的問題。25%的人認為可以隨意堆放,回答將其放入沼氣池資源化與制作有機肥分別占32%和22%,用其他處理方法的則占21%。而對養殖廠禽畜糞便及污水的處理,大部分人則建議入沼氣池資源化和制作有機肥,贊成隨意堆放的占16%。由此看來,當地農民對采用科學、環保方式處理糞便及污水的意識還比較薄弱。大多數農戶選擇隨意堆放肥料是為了日后使用更方便。
4 對策與建議
4.1 政府部門加大工作落實與監管力度
政府部門的領導者與決策者應切實將工作落到實處,加大宣傳和引導農戶積極投身到綠色建設中去??赏ㄟ^下鄉舉辦綠色主題的文化演出,也可以書面要求的形式向各鄉鎮下達通知,鼓勵農戶因地制宜將綠色農業在自家實現。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農藥、化肥以及綠色產品的監管力度,以最大限度減少環境污染和影響人類健康為基準,落實以人為本的基本國策。善于發現重用新型人才,用科學技術發展農業,以此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15]。
4.2 加強中小型企業及合作社對農戶的引導作用
除政府外,中小型企業及合作社對農戶的引導作用也非常重要。企業、合作社擁有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硬件設備,經濟實力相對雄厚,憑借有利條件走在發展綠色農業的最前端。如在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把關每一種蔬菜和水果的質量,綠色生活要遠離激素與農藥,希望企業加大研發力度,研制出抗病抗倒伏的優良品種,并擴大生產將種子推廣到市面上,讓普通農民也以全天然無公害方法種植。規模化治理也是企業發展一個重要優勢,與企業的正面引導作用相輔相成,規模化治理也成為企業引導農戶避免生產風險的有效途徑。
4.3 提高農戶綠色意識和生產技術水平
經濟收益是農戶最看重的問題,發展綠色經濟的最終目的在于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政府的惠民政策和有效的綠色意識宣傳能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戶對經濟收益的追求目的。培養作為綠色經濟主體農戶的綠色意識非常有必要,他們也是希望以綠色為理念提高經濟收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雖然很多農戶受教育水平有限,但現在有很多大學生人才返鄉,將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理論落實到實踐,并采用機械化手段發展提高工作效率。
4.4 推進社會、經濟、自然“三位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
推進社會、經濟、自然“三位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需要以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建設為主要對象,在一定行政區域內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健康、持續發展、相對獨立又對外開放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16,17]。充分利用自然優勢是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要促進“三位一體”的整體推進,還需要營造氛圍,加大農業標準化推廣實施力度;從點到面,逐步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市場準入制。
農產品綠色營銷是指生產綠色農產品的企業在可持續發展觀念要求下,在考慮社會責任、保護環境、充分利用資源和長遠發展的前提下,通過綠色農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全過程,引導和不斷滿足消費者對各種綠色農產品的需求。為盡快提高云南省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云南省積極推進名牌戰略,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但從總體上看,云南省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還相對落后,整體潛力沒能得到充分發揮,整個綠色食品產業與云南建設全國生態省、發展生態農業的總體目標還存在差距,對農產品的綠色營銷產生了某些負面作用,我省農產品綠色營銷現狀如下:
(一)綠色消費意識不足,農產品的綠色營銷觀念尚未牢固樹立
從需求層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們解決溫飽之后,才會對消費安全問題給予重視。由于我省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很多地區的綠色消費意識沒有形成,一些企業和個人也沒有把保護生態和經濟增長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時僅僅為了謀求眼前的蠅頭小利而犧牲長遠利益。雖然有一部分農產品生產企業已經意識到綠色營銷非常重要,開始宣傳綠色產品的優勢,但只是作為一種促銷方式或口號宣傳,沒有真正領悟綠色營銷的內涵本質。
(二)綠色農產品的定價策略尚待完善
綠色農產品價格與生態環境成本成正比例關系。綠色農產品的價格比一般產品約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綠色產品很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被認為具有更高的內在價值,所以消費者愿意支付較高的價錢去購買。但就普通消費心理來說,消費者更希望購買的產品價格越便宜越好,以獲取最大的消費者剩余。一般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高價望而卻步,使得綠色農產品的價值沒能體現出來。
(三)綠色農產品營銷渠道不完善
云南農產品的運輸“瓶頸”有待突破。綠色營銷能否成功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綠色營銷渠道是否健全。產品產得出、運得出、賣得出,實現綠色農產品應有的價值是綠色營銷的根本動力。當前云南綠色農產品市場體系雖然初步形成,但由于我省農產品產地區域比較廣,農戶經營不集中,還尚未形成健全統一的市場體系和營銷網絡,在企業和客戶之間沒有建立起快速便捷的營銷渠道。
(四)綠色農產品促銷力度不足
云南省農產品的名牌策略立即全面實施。為了引導綠色農產品消費,擴大銷售,企業應多方位、多渠道加強對綠色農產品的宣傳。目前,云南省內有規模、有實力的綠色農業企業很少,且布局不集中,尚未形成群體優勢、規模優勢。綠色農業企業整體的促銷力度不足,一些企業僅僅安于獲得綠色標志使用權,不重視對綠色農產品的廣告策劃和宣傳,還有部分企業即使宣傳,強度也不大,導致購買者對綠色農產品的內在價值缺乏了解,沒有拉動有效需求,更不利于形成一個穩定的綠色農產品的消費群體。云南綠色農產品中名牌產品數量不多,且未形成規模開發,市場優勢不明顯,還未能產生名牌效應。
二、云南省農產品綠色營銷對策
(一)加強綠色教育,樹立農產品綠色營銷觀念。
近年來,雖然人們的綠色消費意識逐年增強,但因收入仍較低以及對綠色農產品認識的不足,大部分消費者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購買者仍購買相對便宜的非綠色農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政府承擔起對消費者進行教育的責任,針對不同的購買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培訓教育,提高人們的綠色農業意識,利用各種媒介工具和宣傳方式,積極宣傳環境保護和普及綠色消費知識,推動綠色消費的發展,使綠色消費成為一種時尚消費。第一,需要引導和培養人們樹立農產品的綠色消費觀念,使他們知道綠色農產品與非綠色農產品的差別,了解農藥化肥、農膜的大量使用、工業廢水的排放等會導致環境嚴重污染;第二,需要引導和培養企業樹立農產品的綠色生產觀念,使綠色農產品的企業有覺悟的遵循農業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快采用綠色生產技術,開發純綠色農產品,盡快推行農產品清潔和無公害化生產。
(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推動我省綠色農業的產業化
我省農業企業的主要特點是農村人多、規模小、生產分散、管理困難等等。分散的生產和經營對控制綠色農產品的質量是不利的,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標準得不到統一,價格參差不齊,市場適應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差。因此,要提高我省綠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必須要加快推進綠色農業產業化,把不集中的、產銷脫節的綠色農業生產轉向綜合、產業化生產,形成標準化的規模生產。
佳和農業生態觀光園由佳和生態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計劃總投資68000萬元,五年內建成。園區共建設綠色蔬菜種植溫室59個,生態觀光溫室5個,珍禽養殖園3座,生態餐廳1座,保鮮庫1棟,野釣池3個,標準比賽池2個,特色農業研發中心2座,同時利用該地塊交通便利,環境清幽等特點,設計建設養老、度假為一體的養老休閑中心2個,生態公園1座,總占地5000畝。
2011年該公司已在張家堡鎮杜莊村通過反租倒包的形式租用農民土地300畝,建成高標準冬暖式日光溫室59座,垂釣池3個,保鮮庫1棟,共投入資金2000萬元。目前該園區種植的黃瓜、西紅柿、辣椒等蔬菜長勢良好,已上市銷售。
2012年該公司計劃建設①生態餐廳2座,總占地1.2萬㎡,3月份開工建設,11月份完工;②畜禽養殖園1座,占地5800㎡,前期計劃配合生態餐廳用餐需求,養殖豬、羊、雞、鴨等家畜家禽,后期將引進山雞、鷓鴣、珍珠雞、孔雀等珍禽;③垂釣園進行完善性建設,共建成垂釣池5個(其中野釣池3個、國家級比賽池2個),3月底開始建設,6月份完工且投入使用,并迎接省市級垂釣比賽;④觀光溫室區計劃建設高標準觀光及育苗溫室2座,每個占地3000㎡,計劃4月初開工建設,年底前投入使用,預計全年總投資3000萬元。
現代農業創業園建設計劃
毫無疑問,綠色農業是一個很有大有可為的行業,前段時間中國PC業的老大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志退休,除了這個熱門的話題外,聯想農業板塊的掌門人陳紹鵬的到任也是一個熱門的話題,與其說是業界對陳紹鵬的關注倒不如說對PC翹楚如何對農業感興趣的關注,實際上中國知名企業投資農業產業的不在少數,但是也有一個令人尷尬的現狀,比如大家熟知的低溫冷鮮肉第一名雨潤集團,雨潤是從農業產業起家,但是今天的雨潤,農業食品行業并不占雨潤的銷售額多少,相反打著農業的牌子干著房地產的活,集團公司產業多元化是企業做大規避風險的必選之一,但是起家的行業占比總銷售額越來越少,也能說明問題,那么雨潤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做的太難太累,來錢慢。有人說企業是需要有社會責任感的,其實沒用錯,但是企業的第一要務是生存壯大,快速的生存壯大才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抗風險能力強大后,才有可能去做一些更難做的行業。
最近也在接觸這個行業,從了解中感受到做中國綠色農業的問題,用一句挨千刀的話說:機遇與挑戰共存。先說挑戰,挑戰就是現在的市場缺乏信任,消費者對商家不信任,個別商家甚至是知名企業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造成了整個行業出現信任危機,以至于如今的市場工作更加難做,你說什么,消費者都懷疑,你做什么,消費者也認為是作秀不靠譜,這個就是挑戰,同時安全問題的頻發,也把市場給空出來了,對于健康的關注,對于安全的關注,是消費者第一選擇,為了安全為了健康,消費者愿意花更多的錢去得到,在我們嘲笑日本企業在山東幾年不施一點化肥種植農業的時候,殊不知人家的綠色農業產品在以超高價脫銷。
綠色農業,是一個有前途的行業,前提:真的綠色。
21世紀是一個“綠色”的世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無污染、無公害、安全、衛生、營養的綠色農產品的需求日趨增長。原國家農業部農墾司司長、原綠色食品協會會長劉連馥先生于2003年10月,在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主持召開的“亞太地區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市場通道建設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綠色農業”理念。同時,國家回良玉副總理進行了批復,并且撥款3500萬進行示范基地建設。對于綠色農業這一概念,國內學者早期觀點在于著重強調綠色農業應是一個“大農業”概念,即“綠色農業”應涵蓋“農、林、牧、漁、工(加工)”五大方面,是實現這幾個方面“綜合發展的施行標準化生產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也有學者指出綠色農業的目標是通過“實現生物資源的整體利用”,亦即通過“實現微生物--植物--動物的良性生態循環”,保護生態安全和人類生存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綜合利用的水平
和經濟效益”,同時指出,鑒于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對糧食產量產生越來越大的要求,綠色農業的發展必然會“審視并面對”能否利用“有益基因”,“使之有益于人類”這一問題。也有學者從消費者需求、社會福利、農業技術改進與制度變遷的角度,解析綠色農業的發展問題,探討綠色農業的成因和對策。國內從事實踐管理部門的專家指出,綠色農業不是傳統農業的回歸,也不是對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自然農業等各種類型農業的否定,而是拋棄各類農業的種種弊端,取長補短,內涵豐富的一種新型農業。近年來,理論界和實踐界達成了共識,認為綠色農業的內涵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綠色農業及與其伴隨的綠色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2.綠色農業是受到保護的農業綠色農業既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健康水平的環保產業,同時也是需要支援,加以保護的弱質產業。3.綠色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4.綠色農業是多元結合的綜合性農業。5.綠色農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綠色消費在世界許多國家正蓬勃興起,保護環境、崇尚自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時尚。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心和愛護,綠色農產品的市場在我國、在全球已經呈現出無限的商機.因此,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而我國的西部恰恰又具備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西部地區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優勢
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環境資源、生物資源和充裕的低成本勞動力資源,是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潛在優勢。
(一)環境資源
西部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環境資源,那里幅員遼闊,土地面積占全國的60%以上,有著以山脈和丘陵為主體的地形地貌,并有著按照經度與緯度劃分的不同地理氣候帶,以及由每個山谷形成類型繁多的地理--氣候--生物群落組成的生物谷,生產力布局的空間很大。耕地面積雖然僅占全國耕地面積的31.6%,但非耕地資源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西部有林地面積約7億畝,約占全國總量的37%,森林蓄積量6400萬立方米,約占全國總量的60%。此外,我國草地放牧業幾乎全部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擁有全國98%的可利用天然草場和50%的草山草坡。西部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土地資源都有利于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例如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和廣西大部分地區,有著天然、純凈的水源,宜人的氣候,多樣化的土壤,形成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生物資源
西部地區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生物物種繁多、分布廣泛,經濟利用價值高,是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最寶貴的基礎條件和最豐厚的資本。以西南地區為例,其擁有大面積高山區和草場,常年生長著林木和牧草,無霜期長,是我國發展橡膠、甘蔗、茶葉等南亞熱帶和熱帶特有經濟作物不可多得的寶貴地區。比如云南省,地形地貌復雜,海拔高度差6000多米,形成豐富多樣的氣候類型,囊括了我國海南島到黑龍江省的各種氣候帶,復雜多樣的地形、氣候造就了種類繁多的生物物種,成為舉世矚目的生物資源寶庫,也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為復雜和豐富的地區之一。西北的漢中盆地、關中平原、寧夏平原、陜甘黃土高原、青海湟水谷地、河西走廊及柴達木、塔里木、準噶爾三大盆地邊緣綠洲等地,是發展種植業的主要地區。
(三)勞動力資源
發展綠色農業經濟,需要各層次的勞動力,尤其是大量的普通勞動者,西部地區則天然地具備這一優勢。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從人口結構來看,西部大多數省份出生率都接近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未來西部地區勞動力供應將較為充足;從年齡結構來看,中國西部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西部地區不但擁有充裕的勞動力資源,并且擁有相對于其他地區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優勢。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價格在絕對值上顯然低于東部地區價格。與此同時,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相對落后,外部環境對于學者的誘惑較少,學術氛圍較濃,這有利于培養尖端的綠農業色經濟研發人才,加之近年來西部大開發政策的逐步深化和發展,更有利于東部地區以及外資企業投資于西部地區,為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
三、西部地區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對策建議
綠色農業經濟是一個市場潛力巨大的經濟發展形式,它要求人們要有持續的發展觀、市場觀、競爭觀和創新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政府重視、政策扶持,全力提高綠色農業生產實力;以西部豐富的綠色農業資源為依托,把比較優勢轉換為競爭優勢;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為途徑,堅持科技興農,進一步提高綠色農業的科技含量;以市場為導向,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綠色農產品的信息化水平。
(一)政府重視、政策扶持,全力提高綠色農業生產實力
綠色農業經濟屬于政府推動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政策的扶持和關鍵環節的統籌。政府應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完善有利于綠色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增加對農業的財政投入,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建立綠色農業推進組織。各個相關部門要通力配合,不斷加大綠色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為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提供基礎設施保障,同時加強綠色農業環境管理,為綠色農業經濟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在制定政府產業政策時,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不同的生物資源、環境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情況,認真研究并制定詳細可行的綠色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對綠色農業經濟產業的發展進行全面規劃和科學設計,明確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區域特色,做到綠色農業產業合理布局。通過政府補貼、財政轉移支付以及設立綠色農業發展基金的方式,在發展初期給予從事綠色農業開發的企業和個人以綠色溢價補償;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農業科研院所也要充分發揮的作用,在技術推廣、綠色認證和開拓綠色市場方面給予幫助和輔導,使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具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較強的操作性。將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規劃,層層分解、逐級落實,發揮各級政府宣傳引導作用,加強綠色宣傳教育,普及綠色經濟知識。切實轉變農戶的傳統生產觀念和思維方式,充分調動廣大農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逐步推行綠色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將政府官員特別是縣區政府的績效考核與綠色農業經濟效果掛鉤。
(二)堅持科技興農,進一步提高綠色農業的科技含量
綠色農業是以綠色科技創新為依托,并結合傳統農業精華技術,生產無公害、無污染有益于人類健康的農產品產業,其發展是成熟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模式向農業的全面推廣和示范的一種精英平民化的發展模式??萍紕撔率峭七M綠色農業發展的動力源泉,是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其重點是引進和培養優良品種,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以保證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的不斷提高。因此,要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引進知識產權,進行多渠道、多層次的技術合作研究、開發,鼓勵知識產權的西部轉移和合作研究、開發應用高新技術。應形成以大學科技園等為重點的綠色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通過農技推廣人員組織實施農業科學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傳播農業生產的實用技術信息,開展試驗示范工作。成立綠色農業高新技術服務中心或生產力促進中心,開發、集成和示范一批綠色農業重大關鍵技術,攻克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農產品加工、保鮮中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并圍繞產業鏈進行技術開發與推廣,使綠色農業發展始終同最先進的科技,如現代信息工程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系統工程等緊密結合,提高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綠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綠色農產品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