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驚蟄養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適當可增加吃肉。不能單純吃蔬菜,驚蟄前后當季的蔬菜不是很多,而且這些蔬菜的營養成分和礦物質本身有限,為了把身體打好底子,在驚蟄前后要比別的時候多吃點肉。
3、適當補充一些營養。驚蟄處在春季階段,春季本身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從生長角度和保健角度來看,這個時候可以買一些營養品來吃,以便補充鈣、鐵、鋅、鎂、硒等營養物質,可以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等。
4、適當喝25攝氏度左右的白開水。這個時候因為要養足精神生長、養足精神保健。所以,不能喝冷開水,但也不能喝太燙的開水。應當要減少喝茶、喝飲料的次數。
驚蟄氣象特點與養生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這是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時值公歷3月上半月,天氣逐漸回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泥土里的冬眠生物感于春季溫暖,震驚而出。
本節氣時逢“九九”到九盡,黃淮地區土地已完全解凍,平均氣溫一般4-5℃,但冷空氣活動比較頻繁,有時還會出現“倒春寒”天氣,所以“春捂”在此節氣中還很重要。尤其是老年人,在此節氣中不要因天氣轉暖而將衣服減得過少,應隨天氣冷暖變化而適當增減衣服。
驚蟄是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但同時又是個疾病多發的季節。 《黃帝內經》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因而,在這一節氣中必須注意疾病預防,應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地預防疾病。
我國由于各地氣候差異懸殊和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因而驚蟄節氣的養生要因地、因人而異。我們要本著積極的生活態度,采取積極的養生措施,增強自己的體質,達到延年益壽之目的。
增強體質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從事文職工作的朋友,在春暖花開之際,應走出辦公室,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以防未老先衰。對于老年人,由于不適宜作劇烈運動,故可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如廣播體操、老年保健操、氣功、太極拳等運動,以增強體質。
驚蟄是疾病多發的日子,要以預防為先。飲食調養應以保陰潛陽、以食養肝為原則,要注意全面營養,宜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少食動物脂肪性食物,按時就餐,消化功能差時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保證營養的攝入。新鮮熟透的水果,有益于健康。鴨血性平,營養豐富,可養肝血而治貧血,是保肝最佳食品之一。菠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的作用,如做湯加上動物血,可治療肝氣不舒。現代社會因環境飲食的污染,人體在納入五谷雜糧時難免受到有害物質的侵害,因而春季還應用一些清理肝膽邪火的食品,如蘆薈、山藥、蓮子等,以清除體內毒素,扶正祛邪、調節平衡、補充營養。
春季養生妙法――伸懶腰
春天暖洋洋的陽光讓人特別想睡覺,特別是下午,工作學習時間長了,人們常會感到疲乏。這時候伸個懶腰,就會覺得全身舒展。即使在不疲勞時,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舒適。
為什么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伸懶腰可使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擠壓,利于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供給各個組織器官。同時,由于上肢、上體的活動,能使更多含氧的血液供給大腦,使人感到清醒舒適。
人腦的重量雖然只占全身體重的1/50,而腦的耗氧量卻占全身耗氧量的1/4。人類由于直立行走等因素,身體上部和大腦較易缺乏充分的血液和氧氣的供應。久坐不動,加上大量用腦工作容易引起大腦缺血、缺氧癥狀,頭昏眼花,腿麻腰酸,所以經常伸伸懶腰,活動活動四肢對恢復疲勞是絕對有好處的。
老人春練的“四項注意”
一年之計在于春。適量運動確實能起到延年益壽、愉悅身心的功效,但專家提醒,鑒于特殊的身體條件,老年人在春季鍛煉時應做到“四注意”。
首先要注意運動量和運動幅度不要太大。在整個冬天很多老年人的活動量相對于平時大大減少,因此,剛進入春季的鍛煉,應當以恢復為主,做一些軀體、關節的活動。
其次應注意不要起得太早。初春天氣乍暖還寒,早間和晚間的氣溫都很低,空氣中的雜質也比較多,不適合鍛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會減少很多,這時才是比較適合的時間。
再次要注意在鍛煉前適量進食。老年人的身體機能相對較差,新陳代謝要慢一些。在鍛煉前適當地吃一些熱食,比如牛奶、麥片等,可以補充水分,增加熱量,加速血液的循環,也可以使身體協調性得到提高。但要注意不要一次進食太多,而且在進食后應該有一個休息時間,隨后再鍛煉。
最后要注意保暖。春寒料峭,人體在運動后發熱,這時如果不做好保暖措施,就很容易受涼感冒。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的老年人在鍛煉的過程中更應該注意保暖,防止在鍛煉中受風寒。
“春捂”應當如何捂
關于“春捂”民間有很多俗語,如“春不忙脫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這些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發養生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春捂”得法,就會減少發病的機會。
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
醫療氣象學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會在冷空氣到來之前發病,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春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臺預報冷空氣到來之前的24-48小時。
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
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晝夜溫差大于8℃是捂的信號。
春天的氣溫變化無常,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剎那間則可能寒流涌動,面對氣溫變化無常的春天,需隨天氣的變化加減衣服,晝夜溫差大于8℃時是該捂的信號。
7-14天恰到好處。
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的回升總要減下來,如果減得太快,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醫學家建議,氣溫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或高齡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減得過快有可能凍出病來。
春天梳頭好處多
中醫認為,人體內外上下、臟腑器官的互相聯系,氣血調和輸養,要靠人體中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經絡起傳導作用。通過梳頭,可以疏通氣血,起到滋養和堅固頭發、健腦聰耳、散風明目、防治頭痛的作用。早在隋朝,名醫巢元方就明確指出,梳頭有通暢血脈,祛風散濕,使發不白的作用。北宋大文學家坡對梳頭促進睡眠有深切體會,他說:“梳頭百余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人們日常清晨起來,早已養成洗漱梳理的習慣,為什么要特別強調春天梳頭?這是因為春天是大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而人們在春天養生保健中就要求必須順應天時和人體的生理,一定要舒展肢體,調和氣血。春天梳頭正是符合春季養生強身的要求,能通達陽氣,宣行郁滯,疏利氣血,當然也能強健身體了。
現代研究表明,頭是五官和中樞神經所在,經常梳頭能加強對頭面的摩擦,疏通血脈,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使頭發得到滋養;牢固發根,防止脫發;還能聰耳明目,緩解頭痛,預防感冒;可促進大腦和腦神經的血液供應,有助于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等疾病的發生;能健腦提神,解除疲勞,防止大腦老化,延緩腦衰老。
春季鍛煉的六項注意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季是許多年輕人喜歡鍛煉的季節,但春季鍛煉要注意以下六點:
鍛煉不宜驟然進行。
鍛煉前應先做些簡單的四肢運動,以防韌帶和肌肉扭傷。
霧天不宜進行鍛煉。
霧珠中含有大量的塵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鍛煉時由于呼吸量增加,肺內勢必會吸入更多的有害物質。
鍛煉時不宜用嘴呼吸。
鍛煉時應養成用鼻子呼吸的習慣,因鼻子里有很多毛,它能濾清空氣,使氣管和肺部不受塵埃、病菌的侵害。
鍛煉時不宜忽視保暖。
開始鍛煉時不應立即脫掉外衣,等身體微熱后再逐漸減衣,鍛煉結束時,應擦凈身上的汗液,立即穿上衣服,以防著涼。
不宜空腹進行鍛煉。
清晨除了血糖偏低外,人體血液黏滯,加上氣溫低、血管收縮等因素,空腹鍛煉可能使人因低血糖和心臟疾病而猝死。
不宜早起外出鍛煉。
清晨空氣并不新鮮,只有下午4時左右的空氣才富含氧氣負離子,那種聞雞起舞的觀念應予更新。
春分的節氣養生與春季飲食保健
春分氣象特點與養生
“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大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農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從這一天起,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則與之相反。
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我國平均氣溫已穩定在10℃左右,即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春分節氣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
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后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平衡膳食,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可以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應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春季宜多吃養肝補脾食物
春季飲食以平補為原則,重在養肝補脾。酸味入肝,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奮的肝再攝入過量的酸味,則造成肝氣過旺,必傷及脾臟。脾又與胃密切相關,故脾弱則妨礙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甘味入脾,最宜補益脾氣,脾健又輔助于肝氣。故春季進補應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養肝脾兩臟。
性溫味甘的食物首選谷類,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麥;蔬果類則有刀豆、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栗子等;肉魚類則有牛肉、豬肚、鯽魚、花鯉、鱸魚、草魚、黃鱔等。人體從這些食物中吸取豐富營養素,可使養肝與健脾相得益彰。
其次,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選吃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芥菜、香菜、生姜、蔥。這類蔬菜均性溫味辛,既可疏散風寒,又能抑殺潮濕環境下滋生的病菌。
再次,春日時暖風或晚春暴熱襲人,易引動體內郁熱而生肝火,或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吃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的食物,如蕎麥、薏苡仁、薺菜、菠菜、蕹菜、芹菜、苗、萵筍、茄子、荸薺、黃瓜、蘑菇等。這些食物均性涼味甘,可清解里熱,潤肝明目。
至于新鮮水果,雖有清熱生津解渴作用,但大多味酸而不宜在春天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餅之類為好。
春季食用時鮮蔬菜的忌宜
蔬菜中除含有大量維生素外,還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對人體有良好的通便作用,能夠降低大腸癌發病率。祖國醫學認為不同體質類型的人應選擇不同的時鮮蔬菜,下面簡要介紹幾種時鮮蔬菜的食療作用及其體質忌宜。
空心菜(學名蕹菜)。
味甘性平,可炒,可煮湯,可涼拌。因為味淡,常不被人們重視,忽略了它的藥用價值。嵇會的《方草木狀》稱之為“南方之奇蔬”,因它能解毒,如解毒蕈類、砒霜、野葛、木薯等毒;治蜈蚣、毒蛇咬傷;治淋濁便血、婦女白帶、肺熱咳血、鼻出血及無名中毒。有書記載,用其內服能治熱痢,外用能治瘡痛腫毒。紫色蕹菜含有胰島素樣物質,故糖尿病病人食用有利于控制血糖。
蓬蒿菜。
味甘辛性平,早在唐代已列為食療之品,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稱之能“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蓬蒿菜有明顯的平肝、清虛熱作用,對肝陽上亢者如高血壓頭昏腦脹、煩熱頭昏、睡眠不安及熱咳有痰等癥有良好的療效。此外還有潤腸通便之功,尤宜于內熱便秘者。
生姜。
味辛性微溫,日常在燒魚、肉、雞、鴨、蝦、蟹等都要放點生姜作作料。生姜的藥效有去寒、去腥、止嘔、發汗、止咳、止反胃等。生姜皮利水,可以治菌痢,熱痢留姜皮,冷痢刮去姜皮。因生姜性升,不宜晚上吃,因為夜間人氣收斂,故不宜反其道而升之。用生姜3片加紅棗10枚煎水服,治療脾胃虛寒的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大便泄瀉,常有不錯的療效。
在此必須說明,內熱偏重者及舌苔黃而干者忌食生姜。
韭菜。
味甘辛性溫,是一種良好的振奮性強壯劑,有健胃、壯陽功能。凡腎陽虛所致夢遺、滑泄、腰酸、小便頻數、小兒尿床、婦女腰酸白帶多者都可以常食韭菜,故又名“起陽草”,如與開洋(蝦米)同炒,其效更好。
但內熱便秘,口干舌燥者忌韭菜。韭菜昏目,有眼病者,如結膜炎等也當忌食。
春季宜食枸杞苗及枸杞子
初春枸杞長出嫩苗,嫩苗又稱枸杞或枸杞苗,略帶苦味,但很爽口,能清火明目,民間常用來治療陰虛內熱、咽干喉痛、肝火上揚、頭暈目糊、低熱等。枸杞子含有肌甙、谷氨酸、門冬氨酸、精氨酸等,營養十分豐富。《食療本草》中記載枸杞頭有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和去虛勞等作用。
眼澀痛有翳者,可用枸杞苗100克、車前葉100克,煮熟食用;急性眼結膜炎者用枸杞苗50克、雞蛋1只,稍加調味品,煮湯,每日服1次;腰膝酸痛、陽氣衰弱者用枸杞苗500克、羊腎1對、米100克,加蔥等調味品,煮粥食用。
枸杞子功用類似枸杞苗,但作用更勝一籌。枸杞子的營養十分豐富,每100克中含有蛋白質4克、脂肪0.8克、糖類19.3克、鈣55毫克、磷86毫克、胡蘿卜素8.6毫克,以及各種維生素。
枸杞子配熟地、黨參、茯苓、鹿茸制成藥酒可補腎強身、柔肝明目;枸杞子20克煎湯代茶常服,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十分有益。
春季減肥宜食胡蘿卜汁
春季減肥食品首選胡蘿卜。用果菜榨汁機或攪拌機榨出一杯胡蘿卜汁,一天喝1-2次,飯前喝,不必控制飲食,配合體質及身體的狀況斟酌飲用量,就能夠慢慢地丟掉一些多余的脂肪。
生飲胡蘿卜汁減肥法。
最速成的方法是,先斷食1-2天不吃東西,只喝胡蘿卜汁。而在斷食期間內,喝多少胡蘿卜汁都沒關系。到了第三天,則只不吃一餐,其余兩餐吃稀飯和燙青菜來溫暖胃腸。這樣進行一個療程,大約可以瘦下2-3公斤。
材料:胡蘿卜(約200克)
做法:胡蘿卜的皮含有豐富的營養,用刷子及水將表皮充分洗凈,橫切成圓塊狀。如果覺得單飲胡蘿卜汁不易入口,可以加蘋果、西紅柿或香蕉一起攪拌榨汁,或用檸檬汁、蜂蜜來調味。將胡蘿卜切成適當大小,放入果菜榨汁機或攪拌機中,用攪拌機攪拌出來的胡蘿卜汁,呈黏稠狀胡蘿卜泥,完整保留了胡蘿卜的營養,最好把它喝得一滴不剩。如果用果菜榨汁機,則榨出胡蘿卜汁之后,會有殘渣留在榨汁機內,這些殘渣含有豐富食物纖維,應該抓出一小把,泡入胡蘿卜汁中一起喝下去,才不會浪費。
如果沒有果菜榨汁機或攪拌機,也可以準備礤床兒,把胡蘿卜放在上面用力擦,就可以擦出細條狀的胡蘿卜絲。生吃這些胡蘿卜絲或用紗布包住,擠出汁液來飲用。
飲胡蘿卜薯泥汁。
一、造成挫折的原因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因素。
1.主觀方面:一個人是否體驗到挫折,與他的抱負水平有關。當他把自己所要達到的標準定得過高,超過了實際的能力,就很容易產生挫折感。面對挫折,不同人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其結果也就完全不同。持積極態度的人正視挫折,他們內心的安全感使他們坦然地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他們不回避前進途中的障礙,而是想方設法解決和戰勝它。持消極態度的人遇到挫折則是退縮、回避、幻想或妥協,被挫折所壓倒。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受身心發展和社會閱歷等的限制,還不能對自己和社會有清楚的認識,他們的目標期望值往往比較高。因此,挫折是小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時常會遇到的問題。
2.客觀方面:
(1)在家里,現代家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 他們都是在家庭的寵愛和順從下長大的,沒有經過逆境和社會的磨煉,兩代人的呵護,過分的寵愛,易養成孩子耐受力較差,經不起挫折,吃不了苦頭,受不了委屈 的性格。父母在極力構筑“沒有危險”的安全地帶的同時又缺乏與孩子精神上的交流,這就窒息了孩子的獨立意識。
(2)在學校,現在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成功激勵法”和“鼓勵性評價”,千百般地極力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可是,學校不是一個真空社會。有班干部的競選的落 選、回答問題的差錯、考試成績的不滿意、同學的拒絕、教師的正確的批評等等,都可能對孩子產生挫折感,給他們帶來不良反應。
挫折是一種客觀事實,但是因為遭受挫折而引發了不同的感受則是每個人心理的主觀體驗。也就是說,同樣都是遭受挫折,但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產生不同的情緒,采取不同的行動,造成不同的結果。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一個能量,一個面對挫折、打擊能夠自己調適、奮起,不斷積極地尋找幸福的內心的能量。否則,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后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
挫折教育不僅包括吃苦教育,還包括生存教育、心理教育,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核心是培養孩子一種內在的自信和樂觀。因此,可以說,挫折教育關乎孩子的終生幸福。提高小學生心理承受力也是提高其社會適應性的有效措施,學校和教師應主動開展挫折心理訓練和挫折教育,提高小學生的心理承受力。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增強家長對學生“挫折心理”的關注,幫助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影響著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從現實情況來看,農村家長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往往缺乏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孩子的“挫折承受力教育”可以說是一個盲區。對子女的教育更有局限性。現在許多農村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認為孩子沒病就是健康,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背景,以及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日益重要,在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僅僅面向學生是不夠的,必須走進學生的家庭。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要通過多種渠道來幫助家長提高認識,幫助家長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例如:我們重視每一次的家長會,利用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讓家長更多地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平時通過家訪與家長進行溝通,及時地把學生有關情況反映給家長,取得家長支持,與家長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來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有意識地提醒做父母的讓孩子品嘗一點家庭生活的憂愁。如在孩子面前談論一些令父母憂愁的事:柴米油鹽的艱難,事業上的煩惱等等。讓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通過家庭變化,說明人生中的挫折是必不可少的,要正確對待挫折,化挫折為動力,提高抗挫折能力。
二、讓學生對挫折應該有正確、全面的認識。
在平時的學科教學中,除了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正確的誘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挫折觀。讓學生認識到人的一生中,不經歷挫折是不可能的。正是由于挫折的磨練,才是人們不斷成熟,不斷進步。平時我采用的方法有:
1.課前小演講。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在逆境中生存的著名人物的故事給大家來講,并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收獲。讓學生從小在積極的字典里儲存“挫折”的信息,具備接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當挫折降臨時就不至于覺得眼前一片黑暗,有一種大難臨頭的災難感。應當磨練出得心應手、應付自如的感覺。這樣學生們在挫折面前就會有一種戰勝欲,而不是一種挫敗感。
2.開展主題班會。
鼓勵孩子勇敢地接受失敗、自我激勵,給孩子終生的心理能量。當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過低時,就會失去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動力,如果遭到失敗,有可能會一蹶不振,最終可能會一事無成。所以應該鼓勵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幫助孩子是具體分析失敗的原因,并幫助孩子從失敗中走出來,繼續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每當班中要進行班干部選舉時,班干部的上下變 動總會較大,有些班干部總會因未被選上,而導致心理失衡。針對這一情況,我會在班干部選舉之前,抓往時機,在班中開展 “假如我落選”,“為啥別人不投我的票”等主題討論。同時及時指出孩子做出的正確的事情,然后提醒孩子自己鼓勵自己。對孩子來說,通過自我激勵可以提高自我形象,從而使自己能夠擁有良好的心態;而良好的心態反過來又會使孩子充滿信心,不斷激勵自己。孩子學會激勵自己,可以讓他獲得前進的動力,也可以讓他在面對挫折時有一顆能夠重新崛起的心。自我激勵可以用各種方法進行,比如:對自己進行正面暗示,多說“我能行”,少說“也許會出現意外”等;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記錄《成功日記》,把每天的點滴成功或進步記錄下來,可以很好地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情境,開展耐挫教育。
心理和生理一樣,必須通過一定的鍛煉活動來促進其健康。為培學生的承受能力,可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心理操練”。
1.家校聯合,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例如: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事學著做。讓孩子承擔家務,設立一個固定的崗位,教會孩子負責任。不必強求勞動時間,但一定要有崗位,有職責、有檢查。
2.學校教育,注重各種品質的培養。
(1)在體育活動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培養他們的耐挫能力。體育活動通過不斷反復的練習,能鼓勵學生克服困難,然后進一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世上無難事,只怕用心人”的含義。同時體育比賽對優勝者的獎勵能夠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有成就感,使他們飽嘗勝利果實的喜悅和對未來充滿希望。同時有能使失敗者具備戰勝困難,不甘失敗,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質,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直至取得成功為止。
(2)組織各種興趣活動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內化學生的耐挫意識。學校的活動豐富多彩,應善于發掘其中的,能培養孩子耐挫折力的活動,加強教育。如: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遠足、野炊等,讓學生從室內走向室外。從單純追求安逸到勇于承擔風險,在“吃苦活動”中“自討苦吃”,從而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的精神;舉辦“今天我值日”、“綠色小天使”和“清潔小衛士”等主題活動,倡導學生從家庭做起、從學校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學生經受鍛煉,從而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
一、 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立足學生的寫作實際
在郭老師的這堂習作課上,實實在在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尊重學生,從學生的習作實際出發,激發了學生的習作熱情,讓學生真正做到“吾手寫吾口”“吾手寫吾心”。
1. 慧眼慧心巧選材。對于中年級的學生來說,習作時常為無“米”下鍋苦惱。而郭老師選取學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給自己畫像,每個學生都能夠侃侃而談。當學生完整地說出自己的外貌、興趣愛好時,郭老師才出示本節課的初衷:打破常規,介紹自己。用圖畫書圖文并茂的方式來介紹自己。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第一次覺得原來習作可以這么好玩,熱情高漲,寫出來的作文自然豐富多彩。
2. 妙手回春巧點評。在郭老師的課上,小手如林的場面時有發生,學生的表達愿望強烈,但語言表達時有漏洞,實際習作能力與認識之間存在差距。對這樣的學生,郭老師精心呵護、鼓勵,更有實實在在的幫助。如一生在介紹自己時,說到“我是一個小書迷,我很愛勞動,我的體育成績很好,跑步很快”時,郭老師在表揚該同學聲音響亮、表達準確的同時,建議只說其中一個你認為最鮮明的特點,并學會用典型事例加以說明。這樣,下一個學生在說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只說自己最突出的特點。當學生的表現很精彩時,郭老師也會引導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互相學習。在課堂上,一位同學的圖畫書文字簡潔,教師及時表揚:“圖畫中能看懂的內容,就不需要文字贅述,圖畫書的特點就是圖畫和文字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所以,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劉俊賢做的圖畫書。”老師這樣的引導后,后面在點評時,一位學生站起來說:“xxx的圖畫得很好,不過畫上已經有的內容不需要再重復,只需要把讀者看不懂的內容補充一下,就可以了。”可見,教師的點評多么恰當,真可謂“妙手回春”。
3. 余音繚繞齊展示。課堂上的時間有限,但是郭老師還是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于是,一幅幅笨笨拙拙的圖畫一段段文字把聽課的教師們打動了:“我的大門牙并沒有起到妙語連珠的作用,反而使我成為一只兔子; “我愛吹口哨,同桌卻不愛聽,我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娛自樂嘛”;“我呢,比較瘦,所以,爸爸總想讓我多吃點,可是,我怎么吃也吃不胖,你說,這是不是我的福氣呢”;“是我最常見的表情……”
在郭老師的課堂上,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是理念的改變,學生由“他主”變為“自主”;是方法的改變,由一廂情愿的“指導”變為“順學而導”;是效果的改變,“寫”變成了一種快樂的傾訴和交流,學生情趣盎然,因為自由,因為情趣,習作之花在課堂上搖曳,爛漫而又熱烈,充滿著生命的芬芳。
二、 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著眼學生的個性發展
郭老師的課堂真正關注學生,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鼓勵學生個性表達,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1. 圖文并茂,力求新穎。低年級的《口語交際》就要求學生自我介紹。中年級的學生看到《給自己畫像》這樣的習作題,興趣缺失,自認為很簡單。可是郭老師卻要求打破常規介紹自己。一下了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時時時事都想標新立異,郭老師此話一出,學生的眼睛一下了亮了起來。
2. 老師“下水”,激趣啟智。茅盾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是學習的最初形式。”習作同樣如此。當學生的寫作興趣被調動起來后,可實際上學生對于圖畫書的創作還是一知半解,這時,郭老師的“下水”可謂及時雨。隨著一幅幅帶有傳奇色彩的畫面呈現,孩子們紛紛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在畫面中揣摩圖畫書的封面、封底、內頁、內容,在畫面中揣摩長辮子老師的長相、衣著、性格、愛好。不知不覺中,他們紛紛拿起筆來創作起了自己的第一本圖畫書。隨著一頁頁作品的精彩呈現與點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一切水到渠成。郭老師以自己非凡的教學功力又一次創造了課堂教學的精彩。
“境界”在古文和古代典籍中本作時間上的終止、完結或空間上的邊界、界限、疆域之意,是一個時空概念。如《說文解字注》中“竟,樂曲盡為境。”和劉向《新序•雜事》有“守封疆,謹境界”。而后佛教和美學都研究“境界”。尤其王國維談論“古今之成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為大家所熟悉。“境界一詞為什么后來成了美學范疇,在文學藝術領域里得到普遍使用,這和佛經的翻譯分不開。翻譯佛經的人,借用了境界這個詞。”佛教中“境界”重點指認知主體通過心智感官活動所得到的不同主觀境域或心靈境界。“境界之產生全賴美學中“境界”是“意境”概念的轉語,特別是王國維的“無我之境”在審美活動中體現為主客統一、情景交融、心境合一的高層次狀態。蒙培元先生認為:“王國維的‘境界說’雖然是講詞學卻更符合中國哲學的精神。”美學中的“境界”已經漸進“哲學境界”。概括而言,“哲學境界”是基于人對人生宇宙之“理”的覺解程度以及世界與人生關系的態度,通過循序漸進的不懈學養所達到的不同層次的精神世界,重指人生不同的精神境界。中國近現代,馮友蘭、牟宗三、方東美和唐君毅等現代新儒學家重視人生境界的研究,建構了不同的人生境界理論。尤其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境界說”影響甚大。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不同于科學,哲學討論、解答的問題不是自然物(包括人)的圖式和發展演變,哲學的使命是研究“人生意義如何”、解決“安身立命”問題。“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注:哲學)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積極的知識,我是指關于實際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實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馮友蘭先生認為人有“覺解”能力,“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他于做某事時,自覺其是做某事,此時自覺,此是覺。”“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他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得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人對宇宙人生底覺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對于人底意義,亦有不同。人對于宇宙人生在某種程度上有所覺解,因此,宇宙人生對于人所有底某種意義不同底意義,即構成人所有底某種境界。”
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人生也差異不大,但世界和人生對各個人的意義卻有異,異在于不同的境界。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不同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種境界的底人,其行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順才或順性。”這種境界的人對自己的行為不自覺,行為出于本能和自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才順性。“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種境界底人,所謂‘為利’,是為他自己的利。”功利境界的人“覺解”能力有提高,能自覺自己的行為,但是為己的,他的行為可能也有益他人和社會,可能做了道德的事,但他的境界依然是功利境界,因為他的行為的動機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和快樂。“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種境界的底人,其行為是‘行義’底。”道德境界同功利境界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對其行為有覺解是它們共同點,不同的是行為的動機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的事可能出現好心沒辦成好事,但他行為的動機是行義、為他的,所以依然是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種境界的底人,其行為是‘事天’底。”人不僅要關切自身、感恩親人、心系社會、胸懷世界,而且要思及宇宙。宇宙雖然深不可測,但應該知道世界不是盡頭,世界之外還有宇宙,要思及宇宙,才有“大全”觀念,天地才沒有缺失,這樣心境才能無滯無礙。“天地境界”是馮友蘭先生的是人生四境界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地境界與自然境界形似———天地萬物一體,但神不似,自然境界是不分天地的混沌,沒有“覺解”或者“覺解”程度很低。而天地境界是“覺解”極致,天人相分而后的“天人合一”。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不斷提高“覺解”,“覺解”就是哲學理性。它依賴經驗、超越經驗,是對宇宙人生之“理”的把握。這種理性不是理智理性而是“實踐”的理性,道德理性,是在道德實踐中,在生活中,在解決問題中,“覺解”世界之理,拓展自己世界的范圍,改變對世界的態度。“覺解”程度的提高,世界并未因此而改變或擴展,世界依然如故,不同的在于人對世界的態度、世界與人的關系發生變化,“理”依然如故,“態度”和“意義”發生了變化,因此“心境”拓展。哲學境界的提升離不開實踐,實踐有不同的含義,中國哲學尤指道德實踐(德行)。“德行”這種實踐是的一種“此在”,而且應是普遍、真實的“在”。實踐在哲學中以物質生產方式為最基本形式,但不應是最普遍形式和唯一形式。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體現了“哲學境界”對物質條件的超越。也正是“哲學境界”不以物質利益享樂為目的,而以行不慊于心為滿足,所以即使貧,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呈現“詠而歸”的氣象。高層次的境界并不能直接創造物質財富,但可以改變、調整人對世界的態度,提升世界的意義,清澈心境,“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自如、自由應對變幻。
“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知”的“天賦能力”需要開發和鍛煉。恩格斯指出:“哲學思維是人的一種天賦能力,這種能力必須鍛煉和發展,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以外至現代還沒有別的方式。”開發鍛煉“知”的“天賦能力”依賴哲學教學。通過學習哲學、學習哲學史,掌握哲學知識,鍛煉哲學能力、培養哲學素養、提升哲學境界。哲學教學首先是積累哲學知識,哲學知識主要指哲學范疇和哲學理論,“范疇是區分過程的梯級,即認識世界的過程的梯級,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的紐結。”在哲學史中學習哲學范疇,了解哲學重要范疇的特點和演變,在中西方哲學對照中、在古今哲學比較中,同中尋異、異中找同,從而用范疇編織哲學理論之網,形成連貫、系統的哲學理論,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二、鍛練哲學能力,培養哲學思維能力。學習中外哲人如何感知世界、如何思考問題,不留戀于感官滿足,防止被假象迷惑,樂于剖根問底,善于撥開現象追尋本質。哲學思維能力主要是從感性具體經過思維抽象達到思維具體的能力。人們的認識開始于對現實生活中具體的對象、現象、過程(問題)的感覺。反復感知認識,形成“間斷”的本質特性,從感性具體上升為思維抽象。應用綜合諸法,形成“多樣性的統一”,“間斷”的連續,在思維世界還原感性具體,體現為思維具體。屢次從感性具體經過思維抽象達到思維具體,鍛煉和提高哲學思維能力。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也是哲學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哲學之思是反思,不僅思物,而且思人,思人之思,這種思維能力需要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哲學史就是反思、批判不同時代主要問題的歷史,在批判中不斷成熟的發展史。哲學的批判精神不是否定,而是“揚棄”,即辯證的否定。以“破”為手段,以“立”為目的,通過批判達到理論的超越和創新。三、培養哲學素養。
哲學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豐富的哲學知識和較高的哲學能力。猶如哲學知識是點、哲學能力是線、哲學素養是面。面由線組成、線由點組成,三者相輔相依。哲學素養是久而久之培養的一種心態,為發揮哲學思維能力、豐富哲學知識營造良好的氛圍。哲學能力是思的能力,而人除了思維還有情感和意志,思維總是和情感與意志糾纏在一起,情感和意志處理不好,就會影響思維能力。哲學素養就是較好處理知情意三者關系,搭建一個能思的平臺,敢思、善思。要冷靜,不要躁動,需要靜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避免情感和主觀意志干擾,力爭直面而敏銳洞察世事。最后,提升哲學境界。哲學素養是面,哲學境界就是體,通過豐富哲學知識、鍛煉哲學能力、培養哲學素養,目的是提升哲學境界。哲學境界不同哲學素養,不只在“去蔽”,為哲學思維能力創造客觀、清晰的氛圍,而是“磨鏡復明”、澄明心境,從而激發人的膽略和智慧,能“覺解”、善“覺解”、持久地“覺解”。哲學境界,特別是高層次的哲學境界需要“覺解”、離不開思,但更要行,這種行不是“知”之“行”,而是“德行”,高層次哲學境界不是知的結果而是行的效果,在行中,在人的“人倫日用”、“灑掃應對”的日常生活中人向世界敞開,世界向人敞開,人與世界相融。不僅“同天”、“事天”,而且“樂天”,感悟天地境界。哲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高層次的哲學境界。
作者:白煒單位:榆林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