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安全教育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20年3月30日是我國第25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自1996年起,教育部等七部委將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確定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廣大中小學生獨自在家中上網課。舊縣小學給家長和同學們帶來了一份疫情期間在家的安全教育小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學一學!
一、交通安全
1.交通安全要注意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沒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道路右側路邊行走。
(2)集體外出時,最好有組織、有秩序地列隊行走;結伴外出時,不要相互追逐、打鬧、嬉戲;行走時要專心,注意周圍情況,不要東張西望、邊走邊看書報或做其他事情。
(3)在沒有交警指揮的路段,要學會避讓機動車輛,不與機動車輛爭道搶行。
2.橫穿馬路應該注意什么?
(1)穿越馬路,要聽從交警的指揮;要遵守交通規則,做到“綠燈行,紅燈停”。
(2)穿越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線;在有過街天橋和過街地道的路段,應自覺走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
(3)穿越馬路時,要走直線,不可迂回穿行;在沒有人行橫道的路段,應先看左邊,再看右邊,確認沒有機動車通過時才可穿越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護欄和隔離墩,更不能在馬路上滑滑板。
(5)不要突然橫穿馬路,特別是馬路對面有熟人、朋友呼喚,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車已經進站,千萬不能貿然行事,以免發生意外。
二、消防安全
1.防火意識不可懈怠
(1)培養孩子的防火安全意識,告訴孩子玩火的危害,不讓孩子玩火。
(2)讓孩子了解掌握火災逃生的基本方法,認識常見的消防安全標志。
(3)教會孩子正確撥打“119”火警電話,報警時講清失火地點、起火物質、火勢大小、被困情況等信息;教育孩子不要謊報火警。
(4)讓孩子知道,小孩子還不具備滅火能力,遇到火災應立即逃生,確保自身安全后立即向大人尋求幫助。
(5)家中要適當配備滅火器、逃生面罩、逃生繩等家用消防器材,確保初起火災時能及時撲救,減少傷害與損失。
2、定期檢查電氣線路
(1)重點檢查線路的接頭部位,若發現線路老化問題,應及時更換。
(2)電源線如有破損應及時加裹絕緣膠布,如果破損嚴重,要及時更換,防止出現短路。
(3)各種電器的插座應遠離火源,同時注意不要超負荷使用插座。
3.逃生自救不應魯莽
(1)身上著火時,千萬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滾或用厚重的衣物壓滅火苗。
(2)油鍋起火時,不可用水撲救,可用鍋蓋緊緊蓋上,使鍋里的油火因缺氧而熄滅。
(3)高樓逃生時,不可乘坐電梯,不要輕易跳樓,應使用消防通道逃生。
(4)門外著火時,應先用手觸摸門把手及門板,如果發熱或發現煙從門縫竄入,說明外面已經著火,不要打開房門,應從其它出口逃脫。
(5)穿過煙霧逃生時,要盡量放低身體,貼近地面,并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6)通道被大火和濃煙封堵時,應立即退回室內,關閉房門,用浸濕的被褥、衣物等封堵門縫,并潑水降溫,延遲火焰的蔓延速度。
(7)發送求救信號,除了報警,還可以用打手電筒、揮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從窗戶或陽臺向外發送求救信號。
三、詐騙陷阱要當心
1.什么是電信網絡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絡和短信等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打款或轉賬。
常用手段:電話、短信、QQ、微信、電子郵件、釣魚網站。
常見套路:冒充親友求助,冒充公檢法辦案,冒充商家、代購詐騙,電話欠費詐騙,冒充領導借錢或轉賬,發送虛假中獎信息。
2.“三不一快”遠離詐騙圈套
(1)不輕信。不輕易相信中獎、低息貸款、信用卡套現等短信或電話。
(2)不透露。保護好個人隱私,保管好自己的支付寶、網銀賬戶及支付密碼。同時教育孩子不向他人透露父母的手機號、身份證號和銀行卡等個人信息。
(3)不轉賬。接到涉及轉賬信息時,一定要反復核實,不轉賬給不確定賬戶。
(4)快報案。一旦發現詐騙,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并提供詐騙分子的賬號和聯系電話等詳細信息,以便盡快破案。
四、食品衛生安全
1.不喝生水,不買無證小攤的食品,不吃過期或變質食品。
2.不買校園周邊、街頭巷尾的“三無”食品。
3.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凈后再吃,以免造成農藥中毒。
4.購買食品時要仔細檢查食品是否適合自己食用。
5.不盲目隨從廣告,廣告的宣傳并不代表科學,這只不過是商家宣傳的一個手段。
6.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一些飲料含有防腐劑、色素等,經常喝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7.不隨便吃野菜、野果,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
8.選擇食品時,要注意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
9.少吃油炸、煙熏、燒烤的食品,這類食品如制作不當會產生有毒物質。
五、假期居家安全
1.盡量不要把孩子單獨留在家里;
2.告訴孩子不給陌生人開門;
3.要讓小孩遠離打火機、火柴、燃氣閥、煤氣罐等,防止發生火災;
4.要把剪刀、錐子等金屬物品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以免孩子被劃傷;
5.不在陽臺、窗戶邊上堆放雜物或擺放椅子等,以免孩子攀爬,發生墜落事故;
6.疫情期間,教育孩子盡量避免外出,確需外出要正確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護措施,在公共場所不觸摸公共物品,勤洗手;關注孩子體溫變化,如有變化及時就醫并按幼兒園要求做好體溫檢測和上報工作。
安全大于一切,尤其是孩子,除了健康成長之外,還有安全出行。交通安全知識各位知道多少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交通安全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知識我們要認真學習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遵守交通規則,加強安全意識,樹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當我們徒步行走于人來車往的馬路時,請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在馬路上嬉戲打鬧。
當我們時馬路時,多一份謙讓與耐心,不闖紅燈,走人行橫道,絕不能為貪一時之快,橫穿馬路。
嚴禁12周歲以下的學生騎自行車。放學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隊。
交通標志是用文字、圖形、標線,設置在道路上的公共設施,用以引導人們如何正確行車走路。
警告標志是警告車輛、行人注意危險地點的標志。是頂角朝上的等邊三角形。顏色是黃底、黑邊、黑圖案,也有白底紅圖案的。常用的有23種,這里介紹6種。
禁令標志:禁令標志是禁止或限制車輛、行人交通行為的標志。形狀一般為圓形,個別是頂角超下的等邊三角形。其顏色為白底,紅圈,黑圖案,圖案壓杠。常用的有35種,這里介紹6種。
指示標志是指示車輛、行人行進的標志。其顏色為藍底,白圖案,其形狀分為圓形、長方形種正方形。常用的有25種,這里介紹4種。
指路標志是傳遞道路方向、地點、距離信息的標志。其顏色一般道路為藍底白圖案,高速公路為綠底白圖案。其形狀一般為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般道路指路標志這里介紹4種。
小學生交通安全常識乘車安全
1、上車前先看清公共汽車是哪一路,因為公共汽車停靠站,往往是幾路公共汽車同一個站臺,慌忙上車,容易乘錯車。
2、待車子停穩后再上車或下車,上車時將書包置于胸前,以免書包被擠掉,或被車門軋住。
3、上車后不要擠在車門邊,往里邊走,見空處站穩,并抓住扶手,頭、手、身體不能伸向窗外,否則容易發生傷害事故。
4、乘車要尊老愛幼講禮貌,見老弱病殘及孕婦要主動讓座。
5、乘車時不要看書,否則會損害眼睛。
行走安全
同學們上學和放學的時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擁擠的時候,人多車輛多,必須十分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沒有人行橫道的道路,要靠路邊行走;
(2)集體外出時,有組織、有秩序地列隊行走;結伴外出時,不要相互追逐、打鬧、嬉戲;行走時要專心,注意周圍情況,不要東張西望、邊走邊看書報或做其它事情;
(3)在沒有交通民警指揮的路段,要學會避讓機動車輛,不與機動車輛爭道搶行;
(4)小學生在放學排路隊時要頭戴小黃帽,在霧、雨、雪天,穿著色彩鮮艷的衣服,以便于機動車司機盡早發現目標,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5)騎自行車時,不要騎速過快,要小心避讓,要騎在自行車道上。(未滿十二歲的,不可騎自行車上路!)
橫穿馬路
橫穿馬路,可能遇到的危險因素會大大增加,應特別注意安全。
(1)穿越馬路,要聽從交通民警的指揮;要遵守交通規則,做到“綠燈行,紅燈停”;
(2)穿越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線;在有過街天橋和過街地道的路段,應自覺走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
(3)穿越馬路時,要走直線,不可迂回穿行;在沒有人行橫道的路段,應先看左邊,再看右邊,在確認沒有機動車通過時才可以穿越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護欄和隔離墩,更不能在馬路上滑滑板;
(5)騎自行車橫穿馬路,要下車扶車橫穿。(未滿十二歲的,不可騎自行車上路!)
安全知識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1.行人在人行橫道內過馬路比較安全。
2.在城市交通繁忙的路口,行人在人行天橋上過馬路最安全。
3.綠燈亮時,準許車輛、行人通行,但轉彎的車輛不準妨礙直行的車輛和被放行的行人通行。
4.黃燈亮時,不準車輛、行人通行,但已越過停止線的車輛和已進入人行橫道的行人,可以繼續通行;
紅燈亮時,不準車輛、行人通行。
5.綠色箭頭燈亮時,準許車輛按箭頭所示方向通行;
黃燈閃爍時,車輛、行人須在確保安全的原則下通行。
6.右轉彎的車輛和T形路口右邊無橫道的直行車輛,遇有前款二、三項規定時,在不妨礙被放行的車輛和行人通行的情況下,可以通行。
前兩款規定亦適用于列隊行走和趕、騎牲畜的人員。
7.防止行人亂穿馬路或走到慢車道上去。
禁止行人跨、鉆行人護欄,以防發生意外。
8.在放學路上,要遵守紀律排好隊,在教師的護送下,有秩序地在人行道上行走。
過馬路時,要走人行橫道。我們走路要走人行道。在沒有人行道的地方,應靠路邊行走。走路時,思想要集中,不能一邊走一邊玩耍或一邊看書,不能三五成群并排行走,更不能追趕車輛嬉戲打鬧。
9.集體外出活動,要有教師的帶領,排成兩列縱隊,在人行道上行走。
不要隨便離開隊伍。不要在隊伍里你推我拉,嬉戲打鬧。不做妨礙交通安全的事,不在交通擁擠的地方集隊、停留,以免影響他人通行。過公路時,應走人行橫道。在沒有人行橫道的路段要看清路面情況,在沒有車輛行駛時,抓緊時間通過。
[關鍵詞]知識管理 高校 生態安全 教育
[作者簡介]石貴舟(1974- ),男,安徽安慶人,南京工程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知識流與高等教育管理。(江蘇 南京 21116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運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4SJB230)、2014年度南京工程學院黨建與思政研究立項課題“高校實踐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SZ201415)和2012年南京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重點課題“知識管理視野下高校生態安全管理研究”(項目編號:GY2012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7-0040-02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的世界。”確實,高校是知識生產者和管理者,是知識的生產源和集散地。高校作為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主體,在知識的構建、整合、創新和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就是對知識的傳播、應用和創新的過程。而高校生態安全教育方式與水平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知識的傳播、應用和創新。因此,現代高校的生態安全教育要與時俱進。
一、對知識管理及高校生態安全的界定
知識管理尚無統一的定義,不同學者對知識管理的定義不完全相同。通常認為,知識管理指個人、組織或國家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對知識和知識流動的過程、知識組織機構、知識資產、知識人員進行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以期實現知識的共享、創新和增值,從而促進知識的價值增值。因此,筆者認為,高校知識管理是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為實現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規律,運用知識管理相關理論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內、外部知識資源,充分發揮師生員工的潛能,建立知識庫,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創新,從而達到最佳的知識產出、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的功效管理過程。
對于生態安全來說,狹義的生態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的安全,即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健康的整體水映。結合狹義生態安全的定義,筆者認為,生態安全是一種宏觀層面的安全,生態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權、生存權、健康享樂權、必要資源權、社會次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或人文)生態安全,組成一個復合系統工程,它是環境、經濟、社會三大系統的協調配合,共同作用的結果。
結合以上生態安全的定義,筆者認為,高校的生態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態安全、人文生態安全、社會生態系統安全三個方面,即能為師生員工生活、學習、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時高校自身運行良好,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力,能為地方經濟的振興和科研服務的一種良好的狀態。
二、高校生態安全的知識性分析
1.系統性。高校是以知識作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幾乎所有的活動都跟知識有關。高校自然生態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樹木花草的種植,自然環境的綠化,校園整體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態學相關的知識作為積累。而高校人文生態安全更需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的學術講座和探訪神奇的科學研究,這一切都是在知識的應用和創新中體現知識系統性的魅力。高校的社會生態安全是社會對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校社會聲譽的綜合反映和系統的寫照,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體現了其知識的傳遞、升值過程,也正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和綜合性。
2.動態性。高校的生態安全正如知識的學習和提高一樣,不是一個固定不變、一勞永逸的事情,它會受到經濟、社會、政治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一所高校受其綜合實力、科研水平、師生的生態環保意識、文明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其生態安全狀況呈現動態性,這跟知識的學習一樣,常用常新。
3.艱巨性。高校生態安全一旦出現問題后進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態安全又具有艱巨性。知識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錯誤的地方,就會產生驚人的后果。例如,攜帶核彈頭的原子彈用在戰爭上,會對人類產生毀滅性后果。當然,對于知識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要達到較高的專業水準更需要經過專業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艱巨性。
三、影響高校生態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態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會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響因素,因為自然因素出現問題,生態安全問題就會直接表現出來。文化因素、社會因素是間接影響因素,它們主要是通過自然因素這一中介變量對生態安全產生間接影響。因此,我們可以把自然因素作為文化、社會這兩個變量的中介變量來研究生態安全,生態安全影響因素模型如41頁圖所示。從該模型可知:要想解決高校生態安全問題,可以從自然、文化和社會這三個因素入手進行研究。把這三個方面作為影響生態安全的3個一級指標,而自然因素又分為高校環境綠化、高校空氣狀況、高校植被情況、高校物種多樣性、高校土地資源、師生居住情況6個二級指標來進行分析;文化經濟因素可分為高校教育教學、高校的科學研究、高校的人才培養、高校的文化傳承4個二級指標來判斷;社會因素分為高校的生態安全意識、高校的生態宣傳力度、高校師生數量、國家對高校的政策、高校規模擴張程度、高校擁有生態技術、高校科技教育經費、高校汽車數量8個二級指標來分析。這樣我們可以從18個二級指標來判斷生態安全的破壞程度,每一個指標有一個合格或良好的經驗值(標準值),用管理學上的專家打分法對高校的生態安全進行評估,邀請專家對這3個一級指標和18個二級指標進行打分,打分結果的平均值作為這個指標最終得分,再根據指標的相應權重,得出總的得分與相應的經驗值比較,判斷高校生態系統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態安全教育的現狀分析
1.生態安全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一些沒有設立生態、環境資源等專業的高校,其生態安全教育體系尚未形成,如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材編寫、師資配備都不完善,要真正開展非生態專業大學生的生態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開設了相關專業的一些大學,主要是進行專業課教學,非本專業的大學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關的教育熏陶。從全國高校來看,每年招收的環境類專業學生不到普通學校招生總人數的0.5%,非生態專業學生占絕大多數,而在非生態專業開設與生態相關選修課的院校僅占全國高校總數的 10% 左右。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學生沒有選修或必修過生態安全教育相關課程,沒有接受過生態安全教育,這勢必導致大學生對生態安全和生態環境缺乏應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動參與環保公益活動。
2.生態安全教學設置不夠合理。在教學體系方面,許多高校只重視生態專業或是環境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但是在非生態專業或環境專業的學生中,把生態安全教育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的非常少。在人才培養規格方面,高校大學畢業生應該是具有生態意識、懂得生態文明、有專業技術的現代人,因此在大學教育教學的培養方案中,就應該含有生態世界觀和生態倫理道德觀的內容;在專業設置方面,對非生態專業的學生來說,雖然不是其專業課,但是高校的課程設置應該包括生態意識、生態的重要性、生態安全危害性及生態安全的基本技能技術等內容,并且有相應的學分。
3.缺乏長遠通識生態安全意識。生態意識是開展生態安全教育深入開展的前提條件,沒有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就不可能對生態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認識。以下三種情況都是因為生態安全意識的缺乏導致的生態安全:一是過度開采帶來的生態安全;二是盲目引進外資帶來的生態安全;三是忽視森林資源保護帶來的生態安全。我國的高校生態環境教育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目前雖有幾百所大學開設了環境專業,但在專業學生中的生態環境專業教育不能代替在非專業學生中的生態普識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態文明教育。生態安全意識,事關21世紀我國能否順利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遠景目標。
五、實施高校生態教育的對策
1.加強高校生態環境建設。要推進高校生態安全教育,就必須把高校生態安全教育與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而加強高校的生態環境建設,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加強高校自然生態環境建設。高校要加強綠化,植樹種花,注重校園美化,保護物種的多樣性,維護高校生態平衡,讓人在一個芳香宜人、綠樹成蔭的環境里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二是加強高校人文生態環境構建。如先賢感悟、節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態文明行為,這些均能激發師生踐行生態文明的意識,也能自覺地內化自身素質,提升師生員工內在人文素養,表現為自覺的生態文明行動。三是強化師生的生態環境意識的構建。即讓師生員工樹立良好生態觀,積極主動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的建設中。反過來,參與又提升了其主體意識,強化了責任。因此,要提升師生的生態環境意識,讓其主動關心生態安全建設,從而慢慢地固化為其行為,養成生態文明習慣。
2.深化高校生態教育改革。生態學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理念。課堂教育是高等生態安全教育的主陣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對高校生態課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態課程設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態專業、非環境專業的學生中開設生態安全教育選修課,課題內容涉及生態觀、生態建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論述、生態建設的不可逆性等生態安全的特性介紹,以及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讓大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態安全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注重生態環境師資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點大學或研究生院培養生態教育師資力量,為生態環境教育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另一方面,加強師資對生態安全教育定期培訓,提高高校現有師資對生態安全的教學能力和生態意識。三是寓教于樂,把生態理論教育融于社會實踐中。例如,可以將生態理論融于大學生畢業實踐的調查和學習中,讓他們有針對性地對高校所在的地區的山川河流、廠礦企業、生態環境、物種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既讓學生了解社會自然環境和生態狀況,又得到相應的科學鍛煉,也為地方政府正確有效地規劃環境治理與城市發展提供科學的方案和依據。
3.加強高校生態實踐教育。高校應視生態文明素養與人格素質、學術品質和職業素養一樣重要。高校學生處、團委、學生社團等組織是推進生態實踐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團組織生活會、院校活動中將引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議題,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能給廣大學生帶來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還可以利用校園網、電視臺、廣播站、校報等,開設生態教育專欄,倡導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并且邀請專家作環保講座,交流生態環保的經驗和體會。
4.建立高校生態安全知識庫。高校的活動是以知識作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因此,高校應該建立一個核心的生態安全知識庫,集中高校的生態安全的理論知識、教學講義、科學研究、生態歷史資料、環境保護、畢業生生態論文、學術交流等知識組成的知識庫。其核心知識庫由校學術委員會作為最高的領導層,任命由校長和學術帶頭人為主的知識主管(CKO)決定其知識共享機制和范圍,下設知識管理辦公室,辦公室由學校的科研處、教務處、校長辦公室、信息中心組成,統一知識庫的日常管理,保證生態安全知識的共享、創新和增值。同時,可以建立校園生態安全知識庫的知識共享機制和知識激勵機制。
5.建立高校生態安全知識鏈。高等教育是聯系社會的紐帶,具有較高的自由度與開放性。生態意識的形成,生態習慣的培養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會組織中獲得。因此,高校生態安全教育應該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組織或者范圍內,應該與其他社會組織機構開展合作,把生態安全知識的節點(高校、政府、居民社區、社會民間組織)連接起來,組成一個開放的生態安全知識鏈,讓生態安全知識在整個知識鏈中流動起來,從而在知識流動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共享、傳播與創新。在實踐上,高校可以加強與地方政府、居民社區以及敬老院、中小學等機構的合作。開放的高校生態安全知識鏈,可以有效地運用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讓高校生態安全知識高效運行。
總之,高校生態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樣,要重視第一課堂的正面引導以及高校的內外結合,使高校生態安全知識得到普及和提升,真正持續有效地推進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今天,我看了一本名叫《青少年安全教育知識讀本》的書。我翻開目錄,一眼就看見“上下樓梯要注意哪些安全”這一欄目,我很感興趣,看了頁碼,就翻到那頁看。從書中,我知道了上下樓梯不能勾肩搭背,不能突然停下,這樣后面的人就會向前撲來;不能擁擠,這樣會發生踩踏事件的......我一口氣讀完,才發現我們身邊存在著許多安全隱患,我們學校確實有不少同學上下樓梯時都不注意安全。
是呀,上下樓梯的確不能擁擠呀!2007年春學期,我讀一年級時,一年級的教室很近廁所,從窗外一望,就能看見廁所。學校上法制教育課那天,老師讓我們去上廁所,所以同學們都爭先恐后的去上廁所。我和幾個同學留在教室里。我透過窗子一看,往廁所的樓梯上人山人海。突然,我聽見一個男同學的哭泣聲,好像是被撞倒后被別人踩傷。由于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后面幾個同學受了一點輕傷。所以上下樓梯千萬不能擁擠,否則還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除了上下樓梯不能擁擠外,也不能溜扶手下樓,后果也很嚴重的。一次,我要下樓洗手。下樓時,我看見前面有個五六年級的大哥哥。他看見當時沒有老師,于是,他一提腳,就跨上扶手直往下溜。他在前面溜,我在后面追,快到一樓時,他一不小心就翻下去了。霎時,他的頭流血了。我忙去找校醫,給他看看傷勢如何?老師打電話叫家長來。幸好只傷到一點皮。真是的,如果他好好走,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了!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安全教育對于他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同學們,不管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或者其它地方,都應該遵守安全小常識。讀了《青少年安全教育知識讀本》,我才知道,我們祖國的許多花朵,正是因為不注意這些小常識,才失去了生命的。同學們,人生要想幸福,就先要保證自身安全,安全了才能夠真正的幸福了。
該專題片首先講到的是地震,它告訴我們當地震來臨時不能慌張,要鎮定,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不少人一旦地震來臨時,非常慌張、不知正確的自救方法,最終遇害令人痛心。
接下來是火災。告訴我們怎樣會引發火災很多都是我們不注意細節引發了火災,如:臺燈、蚊香、電熱毯、電取暖器等不規范的使用都會引發火災,接著講了遇到火災時的處理辦法。當發生火災時要學會自救,迅速逃生。
第三,介紹了傳染病的種類、癥狀、傳播途徑以及如何治療傳染病,特別是如何養成并保持良好衛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預防傳染病,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
專題片最后講解了道路安全,聽著每年在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數,深深知道遵守交通規則的必要性。如:在我每天上下學時要走人行道,不能走到機動車道上。過馬路時要紅燈停,綠燈亮時觀察無車輛行駛時再從斑馬線上走過。一定要做到寧等一分不搶三秒,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騎自行車時要走非機動車道,在拐彎時要注意觀察,并伸手示意,讓后面的其他人注意,以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這一點對我來說很重要,也很及時,因為我剛學會騎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