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法制的資料

關于法制的資料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法制的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法制的資料

關于法制的資料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自適應放射治療;腫瘤;靶區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1-1991-01

1 目前放射治療的現狀

3D - CRT是目前放射治療的主流技術,適用于絕大部分的腫瘤。3D -CRT是一種能使高劑量區的劑量分布在三維方向上和靶區的實際形狀相一致的照射技術。其利用CT圖像重建三維的腫瘤結構,通過在不同方向設置一系列不同的照射野,并采用與病灶形狀一致的適形擋鉛,使得高劑量區的分布形狀在三維方向(前后、左右、上下)上與靶區形狀一致,同時,使得病灶周圍正常組織的受量降低。適形放療包括照射靶區和周圍重要器官或組織的三維定位、治療計劃的設計、模擬以及實施4個方面。適形放療解決了一些常規放療或手術不能解決的問題:如對于射線抗拒的腫瘤及有手術禁忌證或手術不易切除的腫瘤,其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并取得很好療效。但是,適形放射治療并不能取代常規放療,如惡性淋巴瘤、鼻咽癌、有明確淋巴結轉移的腫瘤、空腔臟器腫瘤均應采用常規放療方法,殘余灶用適形放射治療補量,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目前,常用于在常規放療后期提升腫瘤靶區劑量。IMRT是在各處輻射野與靶區外形一致的條件下,針對靶區三維形狀和要害器官與靶區的具體解剖關系對束強度進行調節,單個輻射野內劑量分布是不均勻的,但整個靶區體積內劑量分布比3D - CRT治療更均勻。

2 ART概念的引入特點及實現方式

Yah等于1995年提出“將圖像數據作為反饋來判斷擺位正確與否”,并于1997年在放射治療過程中首次提出“ART”的概念,使用圖像數據、劑量以及其他信號作為反饋進而對治療計劃進行修正。廣義上講,任何一種通過反饋來調節治療過程的技術均可納入ART的范疇,比如影像引導放射治療(IGRT)、體積引導放射治療、劑量引導放射治療( DGRT)、結構引導放射治療等。IGRT可謂是ART的初級階段,而DGRT則是在IGRT的基礎上提出的,

DGRT除了要對比圖像數據外,還要將治療時的腫瘤和周圍正常組織實際吸收劑量于治療計劃中計算出來的劑量進行比對,以及時調整患者擺位、治療計劃再優化,甚至在必要時修正處方劑量。換言之,如果根據患者每個分次實際照射劑量累積情況,調整后續分次照射劑量,或者根據療程中腫瘤對治療的響應情況,調整靶區和(或)處方劑量,則可以實現真正的精確放療- ART。

總之,ART具有以下作用特點:①為閉環的放療過程;②對治療過程的各個偏差進行檢測;③在治療前對原始治療計劃根據反饋結果進行再優化;④治療因人而異。目前可將ART理解為,將放療整個過程從診斷、計劃設計、治療實施到驗證作為一個可自我響應、自我修正的動態閉系統,需要考慮諸多糾正參數,如腫瘤的位置和劑量分布、腫瘤的形狀、呼吸運動和時間等,逐步調整從而實現準確的放射治療。

就ART的實現方式而言。大致可以分為擺位修正、離線ART、實時ART和DGRT。簡言之,擺位修正是指在每個分次治療過程中,擺位后采集患者的二維或三維圖像信息反饋給臨床醫生,通過與參考圖像比較,確定擺位誤差和射野位置誤差,并予以校正,然后實施照射治療。離線ART是指根據最初的數次或當前的反饋信號,修改治療計劃,并按照修改后的治療計劃實施后續分次計劃。實時ART是指根據當前分次的反饋信號,修改治療計劃,并按照修改后的治療計劃實施當前分次治療。DGRT是指通過劑量校驗工具檢測實際照射劑量和計劃劑量之間是否存在誤差,如果誤差較大,應考慮修改計劃。

3 螺旋斷層放療系統

螺旋斷層放療機一開始就被視為調強治療。加上它本身是CT機,因而也被認為是IGRT機。另外,它不僅能在治療前產生傳統的CT影像,并且可根據該影像快速計算出當天患者的所受劑量,如有必要可依據腫瘤和解剖的變化重新計算優化計劃,產生自適應后的新計劃來完成剩余的分次照射,從而保證原始計劃和目標能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準確無誤地得以完成DGRT,并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劑量引導下的ART,它代表著以最大限度殺滅腫瘤細胞和最大程度保護正常組織為目標的精確放療設備發展的一個方向。螺旋斷層放療系統是在傳統CT機X線球管的位置換成了一個可以產生雙能6兆伏X射線的小型加速器,此加速器可以像傳統CT 一樣掃描患者,也可用調強后的射線來治療癌癥患者,其治療過程相當于逆向CT重建,可產生精確的、按照腫瘤形狀分布的理想劑量分布。螺旋斷層放療系統在IGRT、IMRT、DGRT等方面的先進性體現在以下方面:

3.1 IGRT動能可實現低劑量的螺旋扇形束兆伏(MV)級CT圖像引導,實現治療前的精確擺位。

3.2 功能可實現在三維空間上劑量的高度適形能力。

3.2 DGRT功能可實現真正的實時劑量驗證功能以及依據實時劑量重建結果計算患者累積的受照劑量分布,指導放療醫生和物理師進一步高質量地完成后續放療計劃。在系統效率、運動校正方面還有迸一步的發展空間。無論是治療小的區域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還是治療大的區域如全骨髓照射,都可以保護無關組織。圖像引導的ART可減少器官運動及擺位誤差對治療的影響。減少計劃靶區的邊界,從而提高照射劑量,提高腫瘤局控率。ART在國內外已應用于肺癌、前列腺癌、頭頸部癌等腫瘤。Chilezan等用錐形柬CT校正前列腺癌患者擺位,使臨床靶區CIV到計劃靶區PTV的安全邊界平均減少1rnm,靶區均一等效劑量提高了2.1%。Burridge等將ART用于膀胱癌的治療,結果顯示小腸的照射體積較少,部分間距可安全地由15mm減至l0mm。ART同樣可根據實際照射劑量調整后續劑量。Reh-binder等發現,在IMRT過程中根據ART圖像調整一次計劃,可使PIV的邊界縮小。

關于法制的資料范文第2篇

方法選取218例自體血清皮膚試驗陽性的慢性蕁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觀察1組和觀察2組,對照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觀察1組給予自血療法,即抽取患者自身靜脈血肌注,1次/周,觀察2組在自血療法的同時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三組患者均治療8周;記錄治療前后瘙癢程度、風團數量等(UAS評定、4級評定法)變化情況,對比分析三組患者的療效。

結果治療8周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29%,觀察1組總有效率為83.33%,觀察2組總有效率為92.11%,兩個觀察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效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自身免疫性蕁麻疹采用枸地氯雷他定與自血療法聯合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自體血清皮膚試驗;枸地氯雷他定;自血療法

中圖分類號:R758.2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1.021

An efficacy evaluation on desloratadine citrate combined with auto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urticaria

[HJ2][HJ]

MENG Jinqiu,MENG Anding,JIAN Huahui,HUANG Yongtong,YANG Shanjing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Affiliated Southwest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People’s Hospital of Baise,Baise 533000,China)

[HJ2][HJ]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efficacy of desloratadine citrate combined with auto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urticaria.

Methods218 cases of chronic urticaria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 (ASST)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classifi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one,observation group two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ral desloratadine citrate tablets,the observation group one were given autohemotherapy,that was to intramuscularly inject patients’own venous blood once a week,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wo were given oral desloratadine citrate tablets in the basis of autohemotherapy.All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8 weeks.Then,changes of itch degree and wheal numbers(UAS evaluation and 4 grade evaluation metho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recorded,and efficacy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total efficacy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4.29%,the observation group one was 83.33%,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wo was 92.11%,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two observation groups was a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ConclusionDesloratadine citrate combined with auto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urticari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Key words】chronic urticaria;ASST;desloratadine citrate;autohemotherapy

蕁麻疹是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上表現為風團伴劇烈瘙癢,慢性蕁麻疹(CU)是指風團反復發作,每周至少2次,每次不超過24 h,并持續6周以上[1]。自身免疫性蕁麻疹是近年來逐漸被人們認識的CU的一種特殊類型,目前其臨床診斷主要靠自體血清皮膚試驗(ASST)[2],在CU患者中,ASST陽性提示患者為自身免疫性蕁麻疹。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蕁麻疹占CU的比例高達50%~60%[3],很難控制和治愈,病程遷延,治療較棘手,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自血療法以副作用小且療效持久而顯示出一定的優勢,新近的研究表明,自體全血治療對ASST陽性的CU患者有良好的療效[4~5]。為探討枸地氯雷他定聯合自血療法治療ASST陽性CU患者的臨床療效,我們選取我院皮膚科2013年1月~2015年3月間收治的218例ASST陽性的CU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三種不同的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診斷標準參照2009年版《EAACI/GA2LEN/EDF/WAO蕁麻疹診療指南》[6]。所有患者均符合CU的診斷標準。年齡18~60周歲,性別不限,診斷明確,ASST陽性,患者入選前24 h內有蕁麻疹的癥狀和體征,已閱讀了受試者須知,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非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近1個月未服用糖皮質激素及停用抗組胺藥1周以上者;排除物理性蕁麻疹、遺傳血管性水腫及伴有血液系統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最終入選的218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觀察1組、觀察2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1組72例,男性33例,女性39例,平均年齡(33.7±11.3)歲,平均病程(8.7±1.1)年;觀察2組76例,男性35例,女性41例,平均年齡(32.1±12.3)歲,平均病程(9.1±1.3)年;對照組70例,男性3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齡(32.8±12.0)歲,平均病程(8.9±1.2)年。三M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自體血清皮膚試驗[7]

在患者病情活動時,無菌操作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將分離的血清于前臂屈側皮內注射0.05 ml,取等量的組胺(0.01 mg/ml)和生理鹽水注射于對側前臂分別作陽性和陰性對照,由專人觀察并判讀結果,注射自體血清的皮丘直徑比陰性對照大1.5 mm以上,或者潮紅、紅斑直徑大于10 mm判為陽性。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用枸地氯雷他定片(商品名為貝雪,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0138)8.8 mg口服,1次/d;觀察1組給予自體全血注射治療,即在無菌操作下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直接于患者臀部深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第1次2.5 ml,第2~8次5.0 ml,連續8周[4];觀察2組在給予自體全血注射的同時,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用法用量同對照組。三組患者療程均為8周。

1.4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并記錄三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瘙癢及風團情況,同時對患者病情和治療效果做出評估。病情評分標準按《EAACI/GA2LEN/EDF/WAO蕁麻疹診療指南》[6]推薦的蕁麻疹癥狀評分標準,采用蕁麻疹活動性評分(UAS)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評分,UAS包括瘙癢程度及風團數目。評分方法見表1。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療效指數≥90%為治愈;療效指數介于60%~89%為顯效;療效指數在30%~59%之間為有效;療效指數≤30%為無效。總有效率以治愈率加顯效率計算。

表1UAS評分標準

分數瘙癢程度風團數目(個)

0無0

1輕度

2中度,影響生活和工作20~50個/24 h

3重度,不能忍受,嚴重影響生活或睡眠>50個/24 h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NewmanKeuls法),多樣本率比較采用χ2檢驗,兩兩比較采用多個樣本率的χ2分割法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三組臨床癥狀與UAS評分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均按照研究要求完成治療。與治療前相比,治療8周后,三組患者臨床癥狀及UAS評分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三組療效的比較

經治療8周后,三組總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94,P=0.015)。觀察1組與觀察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663,P=0.103),觀察1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44,P=0.187),觀察2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23,P=0.004)。見表3。

表2三組臨床癥狀與UAS評分改善情況比較(±s,分)

組別n

瘙癢程度治療前治療后

風團數目治療前治療后

UAS積分治療前治療后

觀察1組722.70±0.480.81±0.64ab2.78±0.360.76±0.74ab6.06±0.581.57±1.42ab

觀察2組762.63±0.470.61±0.56ab2.68±0.390.78±0.71ab6.16±0.531.59±1.45ab

對照組702.66±0.461.90±0.62b2.80±0.381.67±0.92b5.96±0.573.65±1.53b

F0.4193.862.1530.632.3347.33

P0.663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aP

表3三組療效的比較[n(%)]

組別n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

觀察1組7238(52.78)22(30.56)7(9.72)5(6.94)60(83.33)

觀察2組7643(56.58)27(35.53)4(5.26)2(2.63)70(92.11)

對照組7033(47.14)19(27.14)13(18.57)5(7.14)52(74.29)

2.3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三組患者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觀察1組乏力l例、惡心2例,觀察2組頭暈1例、嗜睡2例,無過敏性休克或皮損加重癥狀者,對照組頭暈2例、嗜睡1例,三組患者均能耐受,未做停藥處理,一直用藥至治療結束。

3討論

自身免疫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與血清中抗高親和性IgE受體(FcεRI)的功能性自身抗體的存在、循環及組織中免疫分子的異常及補體的參與等方面有關[8]。ASST陽性的CU患者皮疹發作時,風團數量、發作持續時間、瘙癢程度及出現系統癥狀(如發熱、胸悶等)的比例較ASST陰性的CU患者更嚴重[9],病程更長,更易反復發作,治療所需的抗組胺藥量更大,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嚴重的難治性CU[5]。因此不能單純長期使用抗組胺藥物治療此病,應結合其他治療方法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及中和血循環中的自身抗體等,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此病反復發作的問題。

臨床上CU主要是以抗組胺藥物治療為主,但療效不一,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枸地氯雷他定是一種新型的非中樞鎮靜性的第三代抗組胺藥,具有較高的選擇性,能夠與H1受體特異性結合,有顯著的抗H1受體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抑制免疫性釋放炎癥介質,并穩定肥大細胞膜,還能抑制黏附分子表達,從而阻斷或減輕遲發性炎癥反應,抑制變態反應,其抗組胺效果確切,臨床療效顯著[10]。毛越蘋等[11]通過臨床試驗客觀評價了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研究結果表明枸地氯雷他定片安全性優良,臨床療效好。在CU的治療中皮疹無復發后,抗M胺藥需繼續使用維持治療3~6個月。本研究中,對照組使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按常規劑量進行治療8周,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4.29%,與治療前相比,患者的臨床癥狀及UAS評分均明顯改善,療效顯著,患者也無嚴重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隨著療程的增加,治療效果將會明顯提高。

自血療法是一種非特異性刺激療法,可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緩解病理反應。自體全血治療ASST陽性CU的作用機制可能與自體全血可刺激機體產生非特異性脫敏作用,刺激機體免疫反應,促進細胞吞噬作用并誘導機體產生獨特抗體,降低炎癥因子對靶器官的作用,以抵御外來過敏原的干擾,加速疾病治愈[4]。陳曙光等[12]的研究表明,自體全血治療可減少抗組胺藥物的服用量,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愈率。本研究結果表明,枸地氯雷他定片與自血療法聯合治療ASST陽性的CU患者,療效明顯優于單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者,兩者聯合治療具有協同作用,且治療方法簡單、安全、有效,治療費用低,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Borges,Asero,Ansotegui,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A Worldwide Perspective[J].WAO Journal,2012,5(11):125147.

[2]秦曉蕾,徐金華.自身免疫性蕁麻疹[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32(6):368370.

[3]Grattan CE.Autoimmune urticaria[J].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2004,24(2):163181.

[4]Staubach P,Onnen K,Vonend A,et al.Autologous whole blood injections to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and a positive 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a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Dermatology,2006,212(2):150159.

[5]Kocaturk E,Aktas S,Turkoglu Z,et al.Autologous whole blood and autologous serum injections are equally effective as placebo injections in reducing dise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a placebo controlled,randomized,singleblind study[J].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2012,23(6):465471.

[6]Zuberbier T,Asero R,BindslevJensen C,et al.EAACI/GA(2)LEN/EDF/WAO guideline: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urticaria[J].Allergy,2009,64(10):14171426.

[7]Konstantinou G,Asero R,Maurer M,et al.EAACI/GA2LEN task force consensus report:the 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 in Urticaria[J].Allergy,2009,64(9):12561268.

[8]李莉敏,廖文俊.自身免疫性蕁麻疹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8,24(10):800802.

[9]孫蔚凌,畢志剛.自體血清皮膚試驗陽性與陰性慢性蕁麻疹患者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5,38(6):342344.

[10]袁景桃,李俊杰,袁潤興,等. 枸地氯雷他定聯合白芍總苷膠囊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右江醫學,2014,42(4):430432.

[11]毛越蘋,譚國珍,張楚怡,等.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有效性與臨床安全性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4,28(9):974976.

關于法制的資料范文第3篇

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的科學化管理是促進我國地質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項有待不斷完善和加強的長期任務。本文著重探討三方面的問題:一、從廣東模式看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管理現狀;二、從普通意義上看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管理存在的不足;三、從前瞻的視角看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管理的發展趨勢。

1 廣東省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管理工作現狀

一般來說,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管理流程可劃分為三大環節,入口是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中間環節是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管理,出口是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管理[2]。廣東省首先從制度方面入手,將整個管理流程的主要環節納入制度中進行規范:根據國土資源部出臺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制定省級館業務流程和管理制度以及操作細則,力求做到制度流程規范、標準統一詳細,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其次,通過本省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對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的整體工作進行信息化管理,主要工作流程可見下圖:

從工作流程圖可以看出,廣東省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的管理按照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管理、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管理三個環節相扣遞進,有序運行,在工作實踐中體現了管理信息化和操作精細化的要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

1.1 匯交管理。匯交是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管理的第一步,其作用不可小覷。廣東省嚴格按照制度接收實物地質資料,通過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地勘單位在互聯網報送實物地質資料清單,館藏工作人員根據本省情況和篩選細則,將有研發利用價值和典型意義的實物地質資料進行庫藏管理,埋藏其余實物地質資料,實現了求精求細、保障重點。值得一提的是,本省將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與探礦權延續管理相結合:在匯交成果地質資料之前,必須報送實物地質資料清單,待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完畢后,整體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完成,探礦權人相繼辦理其他手續以完成探礦權延續。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約束力,使得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力度有所加強。

另外,為保證匯交工作落到實處,我省采取了在省級館藏機構指導下分片委托保管體制,即分別在廣州、韶關、梅州、湛江四個地方,委托具有固體礦產乙級以上(含乙級)勘查資質的地勘單位建立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分庫,因地制宜地落實實物地質資料保管設施,很好地解決實物地質資料接收保管問題。這種保管體制也被譽為具有廣東特色的保管模式。

1.2 館藏管理。庫房管理是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管理的中間環節,正規、有序的管理為日后的利用服務提供基礎性保障。入庫后的實物地質資料,有專人負責管理,嚴格按照相關制度的規定進行實物地質資料的出入庫管理、巖礦心整理,統一編目、上架。清潔好的巖礦心裝入巖心箱內,并標明巖心牌,巖心箱和庫位編號,按照統一編碼格式編寫,便于制作目錄檢索,整個管理工作做到規范化。同時將整理好的實物地質資料統一進行數字化處理,將鉆孔數據、實物照片等入互聯網方便利用。

1.3 社會化服務管理。“服務”是地質檔案資料管理工作的終極目標,也是出發點和落腳點。我省館藏部門將整體流程結束后的實物資料進行分類、立卷、建檔,每一宗建檔單元包括該項目的實物和相關文字、圖表、電子文件,完整記錄了每個管理流程的重要資料,有利于管理也方便查閱利用。同時,廣東省級館于2012年組建完成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實現了實物地質檔案資料從匯交、整理到保管、入庫、利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得服務手段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館內服務,給用戶帶來了更多便利的選擇。透過互聯網和館內網并網運行,管理系統為用戶提供瀏覽庫藏項目基本信息、巖心照片、鉆孔柱狀圖、剖面圖等資料,提高了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社會使用的時效性。目前,主要服務對象是面向地質勘查單位及地質科研單位,提供單位所需的實物地質資料基本信息,避免重復工作,降低投資風險;同時也向政府管理部門提供管理信息匯總分析,可以及時掌握地質資料管理進展。

2 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地質資料管理的政策法規,但總的來說,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管理也相對落后。主要表現在:

①管理體制機制欠完備,法規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較為系統完備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技術標準。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管理也尚未完全納入地質工作管理體制,分級管理與委托保管制度有待進一步落實。

②實物地質檔案資料保管分散,保管措施不到位。截止2010年底,全國包括庫房和露天存放點的1006萬米巖心存量中,保存完好的巖心105.1萬米,完好率在70%以下的巖心占總量的近一半;臨時性和其他性質庫房占庫房總數的一半以上;庫房管理人員平均每個庫房1.5人;露天存放點464處,總面積11.41萬平方米[3]。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設施和人員配置的不到位使得不少實物地質資料損毀散失。

③匯交管理存在諸多困難。在實物地質檔案資料匯交管理中,往往存在匯交人意識和責任心不強、匯交監管能力不足、缺少實物篩選方法等問題。匯交人對實物地質資料隨意處置狀況較嚴重,匯交前的保管和匯交后的埋藏工作困難較大。有些省份由于缺乏科學權威的篩選辦法,使得實物匯交工作不能滿足省級實物館和委托保管單位的需要。

④實物地質資料共享機制缺乏,社會服務能力不足。雖然已經建成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庫,但由于共享機制缺乏,服務管理跟不上,許多單位和部門出于各種原因限制了地質資料的社會利用和資源共享,使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能力欠缺,同時,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剛起步,服務產品單一,開發利用缺乏,公共服務能力不足。

毋庸諱言,管理中存在的這些不足主要和制度的完善、機制的創建、重視程度以及資金投入等因素直接相關。所以克服這些不足,一看發展,二看工作,要努力做到在發展中創新,在改進中提高,才能為實現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的科學化管理搭建有利的平臺。

3 實物地質檔案資料管理發展趨勢

從國家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規范性要求、一些工作先進省區積累的有益經驗和國際上達到的新水準來看,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取得一些進展:

3.1 加快政策法規研究,促進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的全面匯交和集群保管。從政策方面來講,需要不斷推進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法規政策研究,實現體制機制創新。要制定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全面推進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建設,加大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力度,完善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的全面匯交和集群保管。再者,可以依托匯交管理機制來促進館藏資源積累,不斷強化對著名礦山實物地質資料的采集,做好重要鉆孔巖心、反映成礦特點和找礦標志的配套標本、典型性室外展示大型標本的采集。同時,結合各地涉外礦產資源勘查項目,積極開展境外礦產實物地質資料的采集,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關于法制的資料范文第4篇

0引言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常見的良性腫瘤,它可生長在子宮的任何部位. 子宮肌瘤手術是婦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1]. 近年來 ,隨著內鏡外科技術的蓬勃發展,出現了多種治療子宮肌瘤的內鏡手術方法[2]. 其中將宮腔鏡技術與腹腔鏡技術聯合起來,運用于子宮肌瘤的治療,既可同時處理宮腔與腹腔內的病變,又提高了宮腔鏡手術治療的安全性,避免患者再次入院的痛苦及麻煩,充分體現了微創手術的優點. 為此,我院自200101/200601先后對50例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采用了宮腔鏡、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現將其治療方法及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我院婦產科就診的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50例. 年齡22~45(平均33.2±5.3)歲,孕次0~5次. 未育7例,有剖宮產手術史9例,多發性子宮肌瘤致宮腔嚴重變形16例,月經量明顯增多22例,合并附件囊腫7例,合并卵巢纖維瘤9例. 術前常規行B超及宮腔鏡檢查,了解肌瘤大小、位置及與宮腔的關系. 肌瘤1 cm×0.5 cm×0.5 cm~18 cm×8 cm×6 cm,肌瘤數目2~5個. 常規行宮頸細胞學檢查,月經不正常者行診斷性刮宮排除子宮內膜病變. 50例均無手術禁忌證.

1.2方法

手術時間一般選擇在月經干凈后卵泡期,以減少術中出血. 行全身麻醉,術中持續心電監護及血氧飽和度檢測. 采用膀胱截石位,安放舉宮器,擺動子宮以利手術操作. 手術設備與器械采用沈大內窺鏡有限公司生產電視宮腔鏡系統和德國WOLF公司生產的電視腹腔鏡系統. 所有患者置入腹腔鏡依次檢查子宮大小、形狀,雙側輸卵管、卵巢外形以及腹腔內病變. 在下腹部兩側增加2 個5,10 mm穿刺套管,插入無齒抓鉗或撥桿,推開腸管,分離粘連組織進行相關手術. 先于宮腔鏡下行宮頸子宮肌瘤切除術(TCRM). 充盈膀朧至子宮完全暴露宮底. 使用環形電極切除黏膜下或壁間內突子宮肌瘤,其中,有蒂肌瘤且直接暴露蒂部者,可將蒂部切除后直接取出,腫瘤較大者切塊取出;若不能直接暴露蒂部者,則由肌瘤兩側向中間部位切除,形成人工蒂部,夾住蒂部扭轉摘除;對于蒂部較粗者,則電切與扭轉結合;無蒂肌瘤需逐層切除,直至將肌瘤切除完全為止. 切割過程中應注意識別子宮肌瘤和包膜的界限,壁間內突子宮肌瘤的切除深度與子宮肌壁持平即可,切忌使切割環切向子宮肌壁. 術中可使用縮宮素,將肌壁內的腫瘤組織擠向宮腔,便于瘤體切除. 完成宮腔鏡操作后,可根據需要在下腹部穿入1~2根輔助穿刺套管,插入相應的手術器械,進行附件囊腫的剝除、卵巢纖維瘤及漿膜性子宮肌瘤的剔除. 手術過程中,當電極接近子宮角部或已達子宮肌壁較深部位時,應在腹腔鏡下注意觀察子宮漿膜面局部的變化,如出現小水泡、局部組織泛白或有瘀血斑,均說明子宮即將穿孔,應立即停止操作. 腹腔鏡監護中也可將光源調暗,子宮肌瘤受熱作用后脫水、皺縮、凝固,而出現強光帶,從而提示肌瘤切除的范圍和深度,防止漏切和子宮穿孔. 手術結束后,再次檢查盆腔有無積血或積液等. 如果發現子宮穿孔或活動性出血,可在腹腔鏡下行凝固或縫合處理. 術后1,3 mo隨訪,以后每半年隨訪一次.

2結果

50例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在腹腔鏡監護下均實施了宮腔鏡手術,并聯合腹腔鏡進行了必要的腹腔鏡手術治療,無中轉開腹,手術時間(80±18) min,出血量(93±41) mL. 患者在宮腔鏡與腹腔鏡下聯合實施兩種以上的手術操作,其中:漿膜性子宮肌膜剔除15例,卵巢纖維瘤9例,附件囊腫7例,子宮修復19例. 其中6例宮腔鏡手術中不全子宮穿孔,均在腹腔鏡監護得以早期發現,腹腔鏡下所見子宮漿膜面局部蒼白,有水泡、瘀斑,行腹腔鏡下電凝止血并縫合處理,避免了開腹手術;5例子宮漿膜下肌瘤在腹腔鏡手術當中才得以發現,并被及時切除.

患者術后體溫最高37.6℃, 2~3 d后恢復正常, 均在術后當日及次日晨下床活動, 恢復正常飲食. 術后住院天數(4.1±2.0) d. 穿刺口處皮膚均為甲級愈合. 術后病理檢查均為子宮平滑肌瘤. 術后通過門診復診、電話及書信隨訪3~6 mo,未發現與聯合手術有關的并發癥.

3討論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婦女生殖器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1,3-4]. 對于有癥狀的子宮肌瘤,如出血或出現鄰近器官的壓迫癥狀時,其治療方法仍以手術為主. 隨著近年來腔鏡外科技術的引入,臨床上單獨使用宮腔鏡技術或腹腔鏡技術進行的子宮肌瘤切除術已相當成熟. 它不僅切口小,而且治療時間短,術后患者恢復快,減輕了傳統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5]. 而多發性子宮肌瘤,其發生部位多變,數目不定,大小不一的特點給單獨的宮腔鏡或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帶來了一定困難,經常出現瘤體切除不全,子宮穿孔等并發癥. 為此,我們對50例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施行了宮腔鏡與腹腔鏡聯合手術的治療方案,并對其術中、術后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

宮腔鏡及腹腔鏡聯合手術,是在一次麻醉下同時進行宮腔和腹腔兩種以上疾病診治的內鏡手術方式[6]. 我們通過對50例患者應用宮腔鏡與腹腔鏡聯合手術,并對宮腔和腹腔內兩種以上疾病實施了治療,無1 例中轉開腹,無因聯合手術增加患者的痛苦或延長住院時間. 其中,有5例子宮漿膜下肌瘤是在腹腔鏡手術當中才得以發現,9例卵巢纖維瘤及7例附件囊腫均是在腹腔鏡下手術切除的.

關于在宮腔鏡手術過程中發生的子宮穿孔、大出血及鄰近臟器損傷國內外學者均已有報道[7-8]. 子宮穿孔主要是由于電切割過深,加之帶電手術操作,致使術中作用電極穿透子宮肌壁而造成的. 本資料中6例子宮穿孔,均得以及時處理. 說明采用宮腔鏡及腹腔鏡聯合手術,可在腹腔鏡的監護下,動態觀察子宮漿膜面的變化,監測宮腔鏡作用電極的熱傳導效應,即因電切或電凝宮壁較深,發生子宮穿孔前,局部組織受熱,漿膜面可起水泡,或從腹腔鏡看到子宮漿膜面出現紅色亮光,并可及時撥開腸管,避免了對鄰近臟器的損傷. 即使子宮穿孔發生,也可立即在鏡下電凝止血與縫合修補,免除了開腹手術等處理. 通過腹腔鏡監護宮腔內手術,還能克服單純B超監護時宮腔內的雜亂回聲對超聲聲像圖判斷的影響,以及彌補超聲只能提示但不能處理子宮穿孔的局限性.

總之,在宮腔鏡和腹腔鏡廣泛使用的今天,將二者聯合的手術技術具有其顯著的優越性. 這種聯合手術是婦科內鏡技術的有效結合,其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與單一內鏡治療相比,只需一次麻醉,一期手術,就可解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宮腔內與腹腔內病變. 并且在腹腔鏡的監護下,能夠有效預防或及時處理宮腔內手術所造成的子宮穿孔,在多發性子宮肌瘤的治療中具有較高價值,值得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曹澤毅. 中華婦產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 1802-1826.

[2]穆榮梅,程志剛.子宮肌瘤手術治療進展[J].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5,11(3):506-508.

[3]朱文武,楊晶,張春芝,等. 40歲以上多發子宮肌瘤手術治療指征的變遷[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6,23(3):420.

[4]Farquhar CM,Steiner KA.Hysterectomy 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0-1997[J].Obstet Gynecol,2002,99:232.

[5]楊雋鈞,向陽. 微創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與評價[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 20(8): 508.

[6]段華,夏恩蘭. 宮腔鏡與腹腔鏡聯合手術235例臨床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2,37(6):342-348.

關于法制的資料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 探討皮下注射與皮內注射在主動免疫治療不明原因復發性自然流產患者中的療效觀察與護理。方法:隨機選取2012年1~9月在我院就診的不明原因復發性自然流產患者210例,按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分為研究組(皮下注射)和對照組(皮內注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注射疼痛感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疼痛評分明顯高于研究組,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皮下注射主動免疫治療不明原因復發性自然流產能取得與皮內注射一樣的臨床療效,且皮下注射患者的疼痛感較輕,易被患者所接受。

關鍵詞 復發性自然流產;主動免疫;皮下注射;皮內注射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35

復發性自然流產(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孕婦發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產,是一種常見的妊娠并發癥,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RSA的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與遺傳、解剖、內分泌、感染、自身免疫和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但仍有大量孕婦找不到確切的原因,成為不明原因反復性自然流產(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近年來研究表明,URSA多與免疫因素有關,部分流產患者血清中缺乏HLA-DR抗體,HLA-DR抗體能抑制母體識別父源性HLA抗原[1]。因此,主動免疫是治療URSA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采用丈夫或無關健康第三個體的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URSA。既往多采用皮內注射,但其疼痛感較強,為此我們嘗試對患者采用皮下注射,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2年1~9月在我院就診的不明原因復發性自然流產患者210例,并隨機等分為研究組(皮下注射)和對照組(皮內注射)。所有患者月經規律,明確診斷為URSA,自身封閉抗體陰性,TORCH優生五項均為陰性,無死胎、死產、活產史,配偶無血液傳播性傳染病。所有入選病例均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研究組孕婦年齡21~40歲,平均(29.5±5.3)歲;不明原因自然流產2次75例,3次18例,4次10例,6次2例;流產孕周為6~11周。對照組孕婦年齡22~41歲,平均(29.9±6.2)歲;不明原因自然流產2次72例,3次19例,4次10例,6次4例;流產孕周為6~12周。兩組患者年齡、流產次數、流產孕周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前準備(1)詢問病史。包括孕產史、月經史、婦科疾病史。(2)既往檢查。男女雙方染色體檢查、女方抗心磷脂抗體檢查、風疹抗體檢查、內分泌檢查、自身抗體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支原體和衣原體檢查、盆腔B型超聲檢查、子宮輸卵管造影檢查、宮腔鏡檢查等。(3)封閉抗體檢查均為陰性。(4)治療前檢查。男女雙方進行肝功能、乙肝、丙肝、抗艾滋病抗體、抗梅毒抗體等檢查,排除傳染性疾病。

1.2.2主動免疫治療方法主動免疫治療選取丈夫或無關的健康第三個體的淋巴細胞。治療過程中囑患者避孕。在無菌條件下抽取供血者30 ml外周血加入適量肝素抗凝劑,生理鹽水洗滌3次,分離、洗滌、稀釋、供注射。1個療程注射4次,每次間隔3周左右。1個療程結束2周后復查抗丈夫淋巴細胞抗體(封閉抗體)。陽性者可計劃受孕,陰性者繼續追加1~2個療程,鼓勵患者在3~6個月內受孕,妊娠后可加強1~2次免疫治療,直至孕16周左右。研究組采用皮下注射方法,淋巴細胞濃縮液1.0 ml在患者上臂三角肌下緣分3~6位點皮下注射。對照組采用皮內注射方法,淋巴細胞濃縮液1.0 ml在患者前臂內側分3~6位點皮內注射[2-3]。

1.3護理(1)心理護理。隨著流產次數增多、年齡增大,患者對生育、妊娠、流產產生不良的認知,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隨之而來,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加強護患交流溝通,建立良好、健康的認知模式,緩解心理壓力,降低不良情緒反應。(2)知識宣教。治療過程中組織患者參加優生優育知識培訓,孕期要慎用藥物,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3)定期隨訪。接受主動免疫治療或再次妊娠后,要做好隨訪工作。妊娠后加強免疫治療1~2次,及時保胎、定期做好產前檢查[4]。

1.4觀察指標注射1個療程后,復查抗丈夫淋巴細胞抗體(封閉抗體)轉陽例數。按視覺模擬評分方法(0~10分,0代表無痛,10代表劇痛)評價患者注射時的疼痛感。評價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包進行處理,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抗體轉陽率比較(表1)

2.2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比較(表2)

3討論

隨著現代生殖醫學及免疫學的發展,URSA可能與患者無法產生適當的封閉抗體而致胚胎被排斥、流產有關。正常妊娠中,封閉抗體可與母體淋巴細胞表面抗原結合以及滋養細胞本身結合,阻斷母兒之間的免疫識別和免疫反應。URSA患者常缺乏封閉抗體,母體免疫系統易對胎兒產生免疫攻擊而導致流產。近年來采用患者丈夫或無關健康個體靜脈血提取淋巴細胞等免疫治療是新興治療手段,并獲得有效的治療效果[2,5]。根據生殖免疫學原理,小劑量多次異體抗原刺激比大劑量更易產生保護性抗體,并且副作用少。小劑量多次免疫治療既往多采取皮內注射,皮內注射疼痛感明顯,多次皮內注射使患者產生畏懼感。為此,我們采取皮下注射,減輕了患者注射的疼痛感,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注射依從性。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無統計學意義,但研究組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主動免疫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皮下注射主動免疫治療不明原因復發性自然流產能取得與皮內注射一樣的臨床療效,且皮下注射患者的疼痛感較輕,易被患者所接受。

參考文獻

[1]張春花,王文第.經皮內主動免疫治療復發性自然流產護理配合[J].甘肅科技,2013,29(13):132-133.

[2]黃華英,孫鴻燕,廖運梅.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對反復自然流產的療效分析及其護理策略[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2,8(3):301-303.

[3]呂桂芹,路鴻艷,房芃.不明原因反復性自然流產89例主動免疫治療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5):62-63.

[4]高燕敏,劉微微,湯敏,等.護理干預對習慣性流產者社會支持狀況與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4):52,118.

[5]蔡汝文,嚴坤.免疫治療習慣性流產效果觀察及護理[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3):59-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红安县| 丹凤县| 资源县| 涟水县| 将乐县| 房产| 沿河| 宁德市| 礼泉县| 武邑县| 武平县| 赣榆县| 海兴县| 五河县| 资源县| 峡江县| 团风县| 克东县| 龙岩市| 武夷山市| 澳门| 隆化县| 武宁县| 沅江市| 凤凰县| 鄂伦春自治旗| 当雄县| 柞水县| 保山市| 临泽县| 甘泉县| 苍溪县| 荣昌县| 商城县| 冕宁县| 崇文区| 山阳县| 来宾市| 芦溪县|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