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就業形勢

就業形勢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就業形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就業形勢范文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e demand of tale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shows growth trend, but there are also challeng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or enterprises is more social benefits in short term, an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environment are not perfect or do not enforce the law strictly, which mak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bsorb the talents deficient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lso needs technical support and participating in R & D directly, which increases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mployment of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students still has great difficulty, and the employment space need further expanding.

關鍵詞: 環境專業;就業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specialty;employment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8-0171-02

0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環境污染的形勢日益嚴峻。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國家在原有環保總局的基礎上,對涉及環境保護的相關政府職能進行整合,成立了新的環保部,也預示著政府對未來環境保護的重視和關切。相對于不斷增長的環保需求,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起步較晚,經費短缺,欠賬較多。所以,從本質上來看,我國現有環保產業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環保需求。這種需求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都存在巨大的潛力[1]。但從現有的環保企業來看,普遍存在著政府投入不足、企事業規模偏小、行業發展不夠規范、企業人才需求不夠旺盛等現實情況。加之環保產業起步較晚,產業之間的鏈條尚未形成,且對于一般生產企業而言,做環保主要還是表現在一種外部效應,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效益,且做環保還要有較大的經濟投入,所以他們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以及對環保人才的吸納便可想而知。

從以上分析不難發現,環境產業雖然是朝陽產業,但由于生產企業和社會對環保人才的吸納程度有限,環境類專業的就業形勢遠比不上電子、通訊等熱門專業,也落后于化學、材料等傳統專業,就業現狀不容樂觀,“就業相對困難”一直困擾著環境類專業的畢業生。

1 環境類學生的就業現狀分析

我國的環境專業教育始于 20 世紀 70 年代末,真正形成規模是在 80 年代末期,快速發展則處于高校大力擴招的 90 年代后期。起初,僅有少數工科高校設有環境類專業,隨著社會對環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環境類專業逐漸在理、農、醫、經、管等類學校出現,設置環境專業高校的比例逐年提高[2]。以廣東省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廣東高校中設立環境類專業的就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仲凱農業工程學院等高校,此外還有一些專科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也在培養該方面的人才,每年環境類專業招生的本科人數2000以上,專科學生數百人左右。廣東環保部門及相關企事業單位每年能接受的畢業生也就50-80人左右。另外,由于我國的環保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更多的是一種事業而不是產業,環保相關的公司特點是規模小、產品單一、產值低下,科研條件差。環保類公司企業無論是在質量還是數量都不能與其他行業相提并論,所以環境類專業的畢業生要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相當困難。

以廣州某重點大學環境學院為例,2010年本科畢業生就業人數227人,其中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人數為121人,占就業總人數的53%,而2009年、2008年這一數值分別為51%、48%,從以上數據不難發現,近些年來該校環境類畢業生畢業后從事環境類行業的人數是雖然有所增大,社會對環保人才需求也還是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增長。但作為國家985重點高校,這些年來有近50%的環境類畢業生從事與環保無關的職業,這一現象也值得我們反思。

2 環境類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2.1 從現有的環保企業來看,普遍存在著政府投入不足、企事業規模偏小、行業發展不夠規范、企業人才需求不夠旺盛等現實情況。一般來講,20-30人規模的環保企業可以稱得上具有一定規模了,50人以上的公司都可以稱為大企業了。加之環保產業起步較晚,產業之間的鏈條尚未形成,且對于一般生產企業而言,做環保主要還是表現在一種外部效應,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效益,且做環保還要有較大的經濟投入。還有就是國家的環保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督執法不嚴、處罰力度不夠,還存在很多漏洞,讓本該防止或是治理的污染處于監管的真空狀態。基礎差,底子薄。行業的特性,在具體的環境治理行業,往往投入大于產出,贏得微小。客觀條件讓環境類畢業生的就業處于異常尷尬的境地。

2.2 學生的就業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客觀上,環境類畢業生逐年遞增、各級政府機關和企事業部門只能接收少量畢業生、環境類公司企業小而少的殘酷現實。主觀上,學生不愿意離開大城市,據廣州某高校統計,他們學校每年環境類畢業生中有將近90%人留在珠三角,而其中有80%以上的學生留在了廣州和深圳這兩個城市。另外就是學生的期望值高,存在攀比心理,這樣往往錯失很多很好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學生就業的功利化也較為嚴重,在工作崗位上不思進取,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給用人單位造成不良影響,也給下一屆畢業生的就業帶來困難。

2.3 環境類專業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錢”,一般工資待遇相對較高的環保設計院等單位,都要求有相當工作經驗;另外,每年畢業生的增長數量遠大于社會需求[3]。

2.4 學生在校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有一定的脫節,課程設置和實際運用相差非常大。如工藝備陳舊落后;另外,學生對一些行業的工藝設計了解甚少。比如測COD,在學校又是試劑又是加熱,測一次折騰2小時,而現在水廠是用紫外光直接實時監控[4]。這主要是因為近些年各普通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多為較新的專業,底子薄,很多都還從屬于化工學院;另一方面,即使學生在學校見到比較先進的儀器設備,也只是認識參觀,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差,與社會真正的需求不相適應。

3 擴大環境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對策

環境類專業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就業趨勢的多元化,學生素質、個好的差異性和培養復合型、綜合性人才的要求,高等院校應依據自身的區域經濟社會條件、專業定位,相關學科建設水平,實驗教學設施建設狀況,貫徹“以生為本,因材施教,面向社會,辦出特色”的治學理念,實施“拓寬基礎,文理工交叉,強化應用,激勵創新,提高素質,多規格、多層次、多渠道培養”的人才培養戰略。另外,可以設置一些課程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例如大一《大學生活規劃》課程,大二《讓大學成為職業規劃的起點》課程,大三《了解職業、發展自己》課程,大四《職業選擇原則與策略》、《求職面試技巧》課程,讓學生在大學生期間對自己的人生、職業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對學生進行系統和立體式的培養。

3.1 提高環境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有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專業實習與畢業設計。在安排課程實驗與課程設計環節時,可適當減少所給條件,增加實驗與設計的靈活性,給予學生充分發揮創造性的空間;專業實習特別是在校外工廠企業實習時,盡量做到既讓學生參觀,又讓學生親自動手,不僅讓他們有直觀的感受,還讓他們有切身的體會;畢業設計時可與導師的科研相結合,導師僅指導研究方向,檢查工作進度,培養他們獨立科研的能力[5]。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實踐活動,積極營造參與創新活動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在擇業上的競爭力。可以設立相應的實踐創新獎學金,并以此類實踐創新活動樹立一個標桿、榜樣,產生“標桿、榜樣效應”,營造良好創新氛圍,使其他學生都能向獲獎者學習,更好地進行鉆研與創新。

3.2 做好就業市場的培育 為讓環境類專業學生好就業、就好業,我們應該早計劃、早安排、早行動,組織例如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報告會、“我的攤位我做主”創業體驗大賽、就業形勢報告會、就業動員會和就業經驗交流會等;對畢業生的去向選擇進行調研,根據不同去向的畢業生進行分類輔導,安排專人收集并及時就業信息。與此同時,將就業工作前移、重心下移、觸角前伸,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法,主動與有關單位聯系和溝通,進一步拓展就業渠道,充分調動校內校外兩種資源,積極開發校內校外兩個市場,密切與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聯系和溝通,將學生的就業工作貫穿與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在狠抓學生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著重加強對學生管理溝通能力的培養校企合作教育是學校與企業在資源、技術、師資培養、崗位培訓、學生就業、科研活動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學校與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適合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與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最終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3.3 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更新了人們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觀。用人單位更注重能力評價,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學習新知識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受到更多的重視。敬業精神與進取心仍然是十分看重的素質。企業一般會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放在素質要求第一位,其次是專業技能和操作能力,對所需人才的職業素質要求必須具備敬業精神和進取心以及為人際溝通及團隊協作精神。因此,高校環境類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質,具有較強和較廣的崗位適應能力,面向社會和市場需求的技術型、應用型、管理型的復合型環保類專業人才”[6]。

3.4 加強高校環境類教師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國內外的合作與交流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師是關鍵。因此,建立一支穩定的、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基礎理論扎實、獻身于高等環境教育的師資隊伍是至關重要的。提高環境工程高等教育質量,教師是關鍵。因此,應成立高等環境教育師資培養點或培訓機制,由若干高等院校來分別承擔不同的培養內容。同時,加強各類大學之間的經驗交流,只有通過不斷的合作與交流,才有利于開拓眼界,促進環境工程本科專業的健康發展,使培養的環境工程類人才真正為中國的環保事業做出貢獻。此外,應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環境教育經驗,開拓眼界,促進我國高等環境教育的發展[7]。

參考文獻:

[1]李順興等.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5(4):94~96.

[2]孔秀琴等.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及教學對策初探[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6(4):69-73.

[3]蒲清平等.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與對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12-114.

[4]張煥禎等.中國環境工程本科教育發展及人才需求分析.環境保護,2003,2:59~64.

[5]劉元元,高俊敏,趙春平,王濤,吉方英.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面臨的問題與改革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14-117.

就業形勢范文第2篇

關鍵詞:就業形勢;中職生;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8-035-01

一、我國中職生面臨的就業形勢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豐新的就業形勢,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要想在當前人才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尋找到理想的職業,除了要加強自我能力的培養外,還應該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有一定的了解。

1、形勢嚴峻

當前就業形勢形勢嚴峻,就業難,待業現象已經出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就業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問題過大、素質與職業不相適應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當前主要表現為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下崗職工增多,城鎮新增就業量難以滿足需要安排的就業勞動力;每年還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高校、職校擴招以來,畢業生數量猛增,每年都有幾百萬畢業一走向人才市場;勞動條件改善,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企業生產線的自動化,減少了對相關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需求。這就使就業問題變得復雜、突出、緊迫,當前及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就業形勢將比較嚴峻。

2、國家政策扶持

2007年8月6日我國政府規定給予中職院校學生每人每年補助1500元,三年制的補兩年;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例會精神和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要重點支持農村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先從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農村涉農專業做起”的要求,經國務院同意,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

3、社會的需要

現代化制造業急需技術工人,當前我國工業化已經進入新階段,現代制造業的發民需要大批技術工人。被調查的企事業一線工人50%發是中中職畢業生。調查顯示,企業對中職學生的歡迎程度高于大專院校學生,加為他們更加關注學生的技能培養。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一些企業未來5年對中職生的需求量將增加5倍。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定技術的中專生、技校生。盡管企業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但是樣需要高級技工人才,加為在金字塔尖畢竟是少數,更多的需要金字塔下面的人。

4、家長觀念更加務實

一些學生選擇中職是抱著“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想法。調查顯示,50%以上的農村學生和家長愿意選擇就讀職業學校; 49%學生早日就業、24%的學生為了技術致富而選擇了中職學校。讀中職學一技之長做有基礎的實用型人才。

二、中職畢業生受青睞

在“白領”階層中,“用人單位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打字員也要個本科畢業生”曾是很多求職畢業生的共同看法。然而,根據近幾年廣東省勞動力市場統計信息表明:生產型企業吸納的員工大大高于服務型企業所需員工,而且生產型企業的崗位需求量有50%以上專門針對中職生或高中生。

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持續保持較高的就業率,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的強勁需求。一方面,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了對專業人才的新的類別需求、層次需求和數量需求。一方面,在勞動國市場上用工單位需要的大量技術工人短缺,出現了“技工荒”。中職畢業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其中主要的因素還在于中職畢業生可塑性大,敬業精神較強,能把所學專業隨時應用于實踐,工資待遇要求也低于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

三、了解自我,做好擇業的準備

1、知識上的準備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經濟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強調人的素質,特別是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首要的是提高其知識水平。很顯然,對即將畢業的普通中專、職業中淡、技工(技術)學校等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來說,要想尋求到理想的職業,要想在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為,就必須做好知識上的準備。

2、能力上的準備

能力是影響求職與擇業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種職業都需要一定的能力才能。常言說,“沒有金鋼鉆,不敢攬瓷器活兒”,“金鋼鉆”就是指某種能力,如變能力、操作能力、藝術能力、語言能力,管理能力、推銷能力、公關能力、創新能力,等等。

“樣樣通,樣樣松”,不是好人才。現代企業對員工專業能力素質要求主要是專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一專多能。此外,個人還應具備健康的體魄、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3、就業信息與擇業方法的準備

求職擇業的成功不決于個人的知識水平、綜合能力、健康狀況和社會經濟等因素,還取決于就業信息和擇業技巧。一個人如果關于找信息、抓信息、運用信息,則會視野開闊,及時調整擇業方向,補充相關知識,優化知識結構,實現就業目標。在掌握各類就業信息的同時,再充分運用諸如自薦、面試等擇業方法與技巧,在求職中則容易獲得成功。

4、心理準備

求職應試是一個了解自我、尋找職位、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許多畢業生求職擇業前并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這樣的問題:我有什么本事和能力,有什么興趣、愛好和特長,適合干什么行業和崗位工作,等等。許多畢業生求都跟不太順利,關鍵的一點就是沒有真正地我解自己,感情用事,盲目攀比。

參考文獻:

[1] 胡堪志.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2年.

就業形勢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高校 貧困生 就業情況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Poor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Tao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Campus,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alent has become a major factor in 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However, through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ound that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specially difficult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 and more prominent, how to break this cag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raising the employment rate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for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e quickly resolved . In this study,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solutions, with a view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profile of poor students, thus provide some effective help.

Key words college; poor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0 前言

在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各大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盡管擴大招生在很大程度是推動了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由于擴招學生中貧困生人數比例的不斷增長也給高校就業率的增長帶來極大的挑戰。如何能夠更加妥善地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如何更好地促進學校事業乃至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大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加大研究投入的重大課題。現就對高校貧困生就業現狀和針對現狀采取的措施兩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1 高校貧困生就業現狀

隨著貧困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不斷增加,貧困生就業難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貧困生高不成低不就。簡單來說就是很多畢業學生均想在畢業后一展宏圖,都想著向好的職位發展,對于工資低的基層崗位缺乏感興趣。很多學生甚至把自己當作“金鳳凰”,不愿意回到家鄉基層工作。這種對美好工作期望過高的心理直接造成很多貧困大學生在畢業很長一段時間后仍然在外面為找工作而奔波。且除此之外,很多貧困學生認為自己因為家庭的原因在就業上無所依恃,加上經常遭遇到很多用人單位的冷言冷語,所以一旦簡歷被一些單位看上,那么將非常迫切地簽約,嚴重缺乏客觀的職業分析和評價,并對良好的就業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2)貧困生難以順利進入好單位就職。總的來說我國的就業制度還存在較大的不公平現象,權錢交易、崗位代繼等現象非常普遍,對于沒錢沒勢的貧困生來說就業難度大。有些比較穩定的單位甚至對求職者做了極大的限制,比如對某些來源地區人員不錄用等,這種不夠公平的就業制度直接造成很多貧困大學生畢業后難以順利找到工作。

(3)受主客觀原因限制,就業能力差。客觀原因是貧困生大多數來自農村,表達能力以及自信方面均不如城市學生。很多農村來的學生因為父母文化都不高,難以給他們更多的素質教育,加上因為經濟能力限制,貧困生的穿著打扮等都比不上其他學生,這種背景下貧困生自信難免會受到打擊,導致面試時畏首畏尾,缺乏自信。主觀原因是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很多學生沒有能夠進行更多的禮儀或者交際訓練,造成在就職時無法很好表現自己。

(4)“助就”工作效率低。一直以來,國家政府均非常重視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體系建設,通過多種資助方式去給予貧困大學生幫助,讓他們順利完成學業。但是,相比于“助學”體系的順利開展而言,“助就”體系工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很多人不明白如何去開展“助就”工作。這種“助就”體系不完善直接造成很多貧困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屢屢受挫而得不到幫助,嚴重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影響了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

2 提高高校貧困生就業率的措施

2.1 學校需要進行教學體制改革,為貧困生就業投入更多人力物力

(1)以市場人才根本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高校傳統的辦學觀念是以顧客需求為中心進行培養人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在過去雖然起到一定成效,但是對發展越來越迅速的現代市場而言,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非常容易“過時”。所以,面向市場、主動開發市場、依照市場發展規律培養出更多超前的人才應該成為高校貧困生人才培養的重大目標。

(2)以校企合作作為貧困生順利就業的一個重要平臺。校企合作是當前高校提高就業率而采取的一個較為新型且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家庭條件無法與其他學生相比的貧困生而言,若能夠通過校企合作途徑進入企業學習,且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努力地發揮自身才干,那么將能夠有很大機會直接留職。這種校企合作方式即便沒有讓更多貧困生在實習后就能夠順利在企業就業,解決就業之憂,但是,在實習過程中也能夠讓貧困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概況,從而更加積極刻苦地去學習和研究專業知識和技巧,在畢業后使自身技能更能夠滿足企業要求,增加就業機會。

(3)以增加心理健康教學課程的方式轉變貧困生不良就業心態。貧困生因為家庭背景比較欠缺優勢等原因,在面對激烈的就業市場時不可避免地會表現出悲觀、抑郁甚至是虛榮等不良的就業心理。這種心態直接限制了貧困生的就業道路。所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貧困生的心理開設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心理輔導模式,讓貧困生正確看待就業道路上的失敗與成功,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就業,消除那些“低不成高不就”的不良心理,從而使其更加順利地就業。①

2.2 貧困生應該擺正心態,認清形勢,在校期間努力提高綜合能力

貧困生與其他類型學生而言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在畢業就業這一方面。而由于家庭的貧困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客觀現實,若學生總是把眼光放在貧困這個不利因素上,將貧困當作一種缺點和恥辱,那么將難以更加自信在走入人才競爭市場,因此也就難以順利就業。②這種不良就業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貧困生沒有認清就業形勢,自身沒有能夠調整好心態,不會合理定位,在就業遇挫后就開始怨天尤人,而不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就業挫折。所以,為了改變自身就業困難現狀,貧困生應學會擺正心態,客觀看待家庭貧困這一事實,將貧困當作自己努力奮進、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根本動力。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更多人的欣賞和贊嘆,為更加順利進入企業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另外,為了改善就業困難問題,貧困生應該有隨時改變就業觀念的意識。③簡單來說就是,若在大城市無法順利找到工作,那么應該果斷地將擇業市場轉向更加需要人才的基層、貧困地區,轉被動為主動,充分利用自己較強的綜合素質在激烈競爭中取得勝利。

2.3 國家應該為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就業采取更多有力措施

(1)制定并落實貧困生就業資金救助制度。也就是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體系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完善,為貧困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困難問題給予一定的經濟幫助。比如,對畢業后不能較快找到單位的學生提供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經費,保障其能夠在擇業就業時無后顧之憂;對于有貸款的學生應該適當延長期限;對于投入到偏遠地區就業的學生應該給予更多的物質支持等。④

(2)對相對欠缺公平的就業市場進行進一步的改造和完善。比如向高校畢業生,尤其是貧困畢業生提供一些對順利就業有較大幫助的就業咨詢、崗前培訓、職業發展規劃教育等服務,讓貧困大學生在就業前能夠提前了解企業要求的技能并規劃好自己的就業方向,從而能夠在人才競爭市場中展開更公平的對決。總而言之,國家政府在推動貧困生就業發展上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充分發揮國家政策作用是提高貧困生就業率的一個重大措施。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貧困生就業是當前社會一項較為重大的系統工程,且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勢必仍然存在。貧困大學生就業難出現的原因,除了與社會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有關之外,也與社會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有關。總之,這一問題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勢必難以根本解決,甚至會在今后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除了高校教學模式要進行改革之外,國家還應該出臺更多政策予以支持,如此才能夠爭取在更短時間內緩解貧困大學生就業緊張問題。

該文是江西省社科規劃課題《高校“雙困生”就業問題探析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1JY08)研究成果

注釋

① 陳清森.新時期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探析[J].文教資料,2010.9(7):151-153.

② 史君.高校貧困生就業難的原因解析及對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0.9(4):748-749.

就業形勢范文第4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專業;就業形勢;現狀;前景;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025-02

隨著影像專業的新興和崛起,近幾年來,各大高校紛紛開設影像專業學系,進行醫學影像專業人員培訓,醫學影像專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多,就業形勢逐漸緊張。但目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正處在大力發展階段,對影像醫學畢業生的需求大大增加,要求也隨之增加,使得醫學影像專業畢業生依然保持了較高就業率。

一、就業相關調查

隨著醫院影像科室的迅猛發展,以及醫學影像設備不斷更新,學校醫學影像專業學生的培養和管理也加緊步伐,與時俱進。為進一步了解影像學生就業取向等相關問題,更好地為影像學生提供就業服務,我們針對南京醫科大學七年制影像大三學生26人(男生7人,占26.9%;女生19人,占73.1%)進行了就業調查。

調查發現:當初上學選擇專業原因,學生自己意愿19%,父母意愿或親戚朋友推薦46%,隨便報的35%。大部分學生是在對影像專業不甚了解的基礎上就選擇了本專業。此外,有69%的學生認為影像專業處于一般地位,表明同學們對于影像專業的重視程度較低。再則,同學們對于新出臺的醫改基本處于不了解狀態,由此可見,同學們對于影像專業的就業形勢并不是太過關心,沒有一種緊張的氛圍。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需要同學們不斷克服艱苦的環境,克服懶惰的態度,不斷努力,爭取獲得一席之地。

二、醫學影像學的就業現狀

1.畢業生自身的素質結構存在欠缺。從畢業生自身素質角度來看,其就業能力還存在不足。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往往不重視對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競爭程度也日益加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例如,操作能力和經驗、與人溝通能力和適應各種工作環境的能力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導致相當一部分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綜合素質不高的畢業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此外,成功就業還應當掌握一定的求職技巧,在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有許多學生因為缺乏求職技巧而導致失敗。如果畢業生能夠在求學過程中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注到社會的需求方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能夠不斷改進和完善,從而適應社會的需要,將為其以后進入就業市場參與競爭增添獲勝的砝碼。

2.用人單位的需求越來越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單位的用人制度發生了明顯變化,市場化配置人力資源的程度越來越高。用人單位不僅對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寄予厚望,同時還十分看重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意識、終身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等綜合素質。由于畢業生大多文化素質較高但是缺乏實踐經驗,一方面導致急需用人的單位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造成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3.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

本次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自己剛開始找工作的工資水平應該位于4000―5000才是自己所能接受的,并且都希望自己能夠在東部發達城市選擇就業。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沒有人對自己做過職業生涯規劃,對職業所帶來的結果期望過高,卻并沒有對自己未來的就業做好充足的準備。其實許多大學生自從進了大學的校門,便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一般的勞動者,他們認為經過了大學教育理所當然地能夠從事一些高薪職業或者享受受人崇拜的地位,片面地認為只有進入大城市、大單位才能體現人生價值。有些畢業生過分追求物質方面的待遇,很少考慮自己的擇業期望是否與社會實際相吻合;還有些畢業生就業后并沒有對自己的職業堅持下去,導致經常處于失業狀態。

三、就業策略

1.學好專業知識,堅實基礎。如何才能學好專業知識,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把思想付諸實踐,落實到行動上,理想才有實現的可能。為此,有一個好的計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上大學之前,也可以在每學期開始之前,就制定好自己這段時間的學習計劃或者目標。學醫的過程是孤獨的,是艱辛的,畢竟身上肩負的是生命,是希望,此時,良好的心態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是推動自己前行的最大的動力。在學習過程中,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學會整理醫學基礎知識,這樣才能為臨床醫學的知識打下牢固的基礎。作為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尤其要學好醫學影像相關的知識。

2.理論結合實踐,培養主觀能動性。醫學生在學校都會受到醫學臨床知識的灌輸,理論知識的學習必不可少。雖說學好專業知識是關鍵的一步,但是鍛煉自己的臨床工作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也是不可或缺,換句話說,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便是一名醫生的飯碗。要想鍛煉自己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培養臨床工作能力就必須經歷臨床實習,每個醫學院校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后便會安排學生到相應的醫院進行實習。因此,學生們首先要確保專業技能的理論知識的掌握,其次便是把握好臨床實習的機會。記得有個老師曾經說過,書本上的知識是永遠都在的,但是老師幫助指導的機會一生就只有那么一次。的確,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能夠接受老師手把手的教導的機會是值得珍惜的,而且,老師還可以教給我們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作為醫生,每一個行為都關系著病人的生命與健康,掌握每一項操作技能都是我們的本分。醫學影像學的學生也要學會各項操作技能以及診斷報告,這樣才能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的醫生,才能在就業環境中有自己的優勢。

3.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目光盯著大城市、大單位、熱門行業,不愿意到條件艱苦的地區工作。本次調查中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主要面向醫院和大型醫療公司。現在社會中畢業生雖然能夠找到較為理想的工作,但是,一些畢業生挑三揀四的態度造成了“有業不就”的怪現象。近年來就業壓力持續增加,畢業生普遍降低了就業期望值,但他們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其實,5年的大學時光只是人生的學習階段之一,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加強自我認識能力、競爭能力、運用知識能力、職業轉換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才。

四、結語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學正處于一種快速發展的階段,不斷更新的數字技術需要技術人員的不斷跟進,同時也需要醫師不斷提高自己的閱片以及診斷的水平。已經畢業或者即將畢業的影像學生們,要想在將來社會中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份受人敬仰的社會地位,就必須要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做好十足的準備,畢竟,上天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崗位,才能跟進醫學影像學的科技進步,才能做好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的本分。

參考文獻:

[1]李光銀.影像學實習醫師綜合業務能力的培養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10):144-145.

The Discussion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Imaging Profession in the University

ZHAO Yu1,LIU Qin-chen1,WANG Xiao-han1,ZHONG Shan1,ZHU Yin-su2,WANG Chuan-bing2

(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29,China;

2.The Radiolog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29,China)

就業形勢范文第5篇

“新失業群體”,主要是指每年社會新增加的失業人員,既包括下崗失業人員,也包括城鎮新加的失業人員,本文特指每年增加和歷年結轉的初、高中畢業生等沒有從業經歷的城鎮失業人員。隨著這部分人數日益增加,這部分人員就業問題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來自“新失業群體”方面的社會就業壓力也日益顯現出來。一、基本形勢

近年來,社會上的“失業人員”往往是指國有或集體企業的下崗失業人員。而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日益壯大的失業群體,即新失業群體的存在。盡管這部分失業人員與下崗失業人員具有身體、年齡等方面的就業優勢,表面看來,他們的就業問題個對比下崗失業人員容易解決,但實際上,“新失業群體”就業問題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主要體現在:一是文化水平較低。新失業人員大都是初中或高中等較低學歷畢業甚至輟學。文化水平不高,又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生活在優越的環境當中,吃苦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差。二是職業素養不高。新失業人員在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中沒有學到多少專門的職業技能,很少有機會參加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更沒有國有或集體企業工作經歷,也就沒有系統的從業經歷,也就沒有什么自身特長。三是社會經驗不多。這部分人年紀不大,涉世不深,社會閱歷尚淺,價值觀混亂,可塑性極強,而這部分人員也同樣面臨著成家和生存需求,失業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安定的因素,這也是社會穩定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四是失業人數在不斷增加。由于“新失業群體”在參與市場就業競爭的過程中一沒經驗,二沒專長。毫無優勢可言,屬于社會就業弱勢群體,大部分人又長期處于失業、半失業狀態,造成了這部分人群的數量的大量增加,已經成為目前社會失業人群中的主要成份。據統計,長春市每年各類失業人員達20余萬人,其中新增長的失業人員就達6萬多人,且每年正在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可想而知,社會就業形勢因新失業人群的增加而愈發顯得嚴峻。因此,如何解決好“新失業群體”就業困難,幫助其實現就業愿望是我們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乃至于全社會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所要面臨的新的社會問題。

二、就業對策

“新失業群體”就業問題事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局,根據其就業形勢,結合我市實際,我們擬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一)制定出臺政府促就業政策,實施“新失業群體”就業工程

結合目前國家和省、市關于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援助的相關優惠政策,制定出臺適合我市實際的促進“新失業群體”就業的相關政策法規,以政策促就業。

一是綜合運用再就業優惠政策,實施目標管理。我們要將國家和省、市出臺的相關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適用范圍拓展到“新失業群體”就業當中,市政府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在促進“新失業群體”就業方面給予稅費減免、落實各項補貼及其他針對下崗失業人員的政策,綜合運用國家政策促進就業工作。同時,將這部分人員的就業問題納入到我市社會就業目標責任體系中予以高度重視,成立由主管就業市長親自掛帥,由勞動和社會保障牽頭,工商、稅務、公安、城建、民政、社會保險等部門聯合組成的長春市“新失業群體”就業領導小組。同時,將具有社會安置能力的政府相關部門及企業事業單位確定為就業目標單位,每年制定詳實的就業目標,落實具體工作任務,實施就業目標宏觀調控管理,將此項工作開展的情況作為政府考核其工作業績的重要方面。同時,調動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新失業群體”的就業工作,舉全市之力,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就業氛圍。

二是實行政府扶持,開展創業促就業活動。首先,以市政府名義制定出臺有關創業小額貸款扶持政策。簡化貸款申請程序,放寬借貸條件,通過建立信用社區擔保和個人信用檔案體系,加強小額貸款的安全與實用性。為一部分有創業愿望,具備經營能力和創業條件但苦于資金不足的新生勞動力實施創業小額貸款資金幫扶,鼓勵其走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之路。同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創業促就業活動,建立全市創業項目庫,收集投資小、見效快,風險相對小的適合“新生失業群體”從事的各類創業項目,組織專家對好的創業項目在投資風險、市場潛力、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論證,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向公社會公布,鼓勵立志創業的新生失業人員行動起來自主創業。同時,要對正在創業的人員從事的項目實施方面加以正確引導,鼓勵其創業成功。其次,建立長春市青年創業者基金會。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與相關銀行一起,建立青年創業基金會,每年要對創業人員的項目運行、經濟效益、安置能力、企業信用等創業情況進行嚴格審核,評選出全市在創業促就業活動中表現突出且成功帶動了一部分失業人員就業的有為青年創業者,給與一定數目的創業基金獎勵和支持。同時,對每戶自主創業的中小企業要給與一定的稅收及各項開辦費用的減免等政策上的扶持,以調動其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創業促就業的重要作用。

三是大 力發展民營企業,鼓勵其招聘新生勞動力。政府要出臺相關法規,為民營經濟發展拓展廣大空間,發揮民營企業在就業安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同等條件下,鼓勵民營企業盡可能多地吸納新生勞動力就業,特別是對安置人數較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要在貸款申請、項目審批、稅收減免等方面給與更多、更好的政策上優惠和扶持。以提高民營企業招聘新生勞動力的積極性,改善新生勞動力的就業形勢。

四是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健全新生勞動力就業保障機制。總結就業轉失業人員的失業保險運作的成功經驗和作法,將失業保險覆蓋面擴大到新失業群體,從社會保險基金中撥付一定比例資金用于建立專項新失業人員基金,專門用于保證新生失業勞動力的就業安置工作所涉及到的前期培訓、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就業崗位補貼、社會保障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多方面支出,同時與市民政部門協調,將長期失業且生活困難新失業人員納入國家最低生活保障范疇,幫助解決其就業和生存困難,為做好新失業群體就業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就業保障體系。

五是建立職業見習制度,提高就業安置能力。由市政府出面在我市選擇一些經濟益好、社會知名度高的企業作為新生就業人員的見習基地。如一汽,客車廠以及外商投資企業等企業,同時為了保證見習的含金量,邀請一些有一定職業介紹資質的中介機構參與見習活動,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組織下,通過這些就業人員與企業的親身實踐與交流,把職業見習與社會新興產業、急需職業的發展結合起來,開拓"藍領"崗位的職業見習領域。從而建立起"政府搭臺,中介推廣,企業參與,個人實踐"的運作模式。職業見習人員與企業雙方要簽訂《見習協議書》。職業見習補貼所需費用由政府通過財政給付:一是給予見習學員見習期間的生活補貼;二是給予見習基地的實訓見習補貼費;三是為見習學員參加“見習綜合保險”。通過以上措施提高青年人包括職業經歷,動手能和敬業精神在內的綜合職業素質,使其適應新的就業形勢,幫助新生失業人員樹立就業的信心和方向,同時又為企業選擇人才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實現真正意義上實現求職者與企業以及社會的多贏的就業局面。

(二)實施就業援助行動,拓展就業領域新空間

第一,發揮人力資源市場職業中介作用。目前,新失業群體就業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這部分人更是成為新時期我們勞動就業部門援助的主要對象之一。為此,全市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要充分發揮公益事業的職能優勢,積極參與就業服務和援助行動。各級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要以人力資源市場為載體,全力開展針對新失業群體的免費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就業信息查詢、用人登記等就業服務,開通“新失業群體就業綠色通道”,實施專門化服務。定期組織招聘單位,舉大型專場人力資源招聘洽談會,針對這部分人群開展就業援助活動,擴大其就業機會,幫助其實現就業愿望。

第二,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加大安置力度。首先,要以就業責任單位為重點,根據新失業人員的自身特點和優勢,開發出適合其從事的技術含量要求不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崗位。如以20xx年舉辦亞冬會為契機,利用我市的冰雪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建立屬于我市自己的產業品牌,開拓相關產業,隨著品牌效應的形成將帶動服務業、商貿、零售業等相關產業的長足發展,進而增加就業崗位平衡勞動力的供求關系。其次,要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跟進我市一些大的、好的、重點的項目特別是吸納勞動力較多的企業,為其做好招聘用人、簽訂勞動合同、辦理用工手續等勞動就業服務工作,形成我市就業安置的新增長點。

第三,加快人力資源輸出步伐。我們在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勞務輸出工作的同時,要運用勞務輸出渠道,開發出外省、外市人力資源需求市場,將新失業群體納入人力資源輸出范疇,開展有組織、有規模的輸出工作,從而減輕我市的社會就業壓力。同時,我們更要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將人力資源輸出工作作為一項促就業、保穩定的重要產業做大、做強。建立良好的輸出信譽,將輸出后不能滿足就業單位用工需求的人力資源及時更換,重新為企業配置合格的人力資源。創造我市人力資源輸出的品牌,使此項工作能夠得以良性循環,通過加強人力資源輸出工作,來促進“新失業群體”實現就業。

(三)建立培訓體系,提高其就業競爭力。

第一,提高失業人員素質,開展專業化培訓。我們要將全市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整合,根據市場就業需求,發揮各類培訓機構的優勢,形成以全市工科院校為依托,以技工學校、職業學校為主體,以社會力量辦學和企業培訓機構為補充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面向“新失業群體”開展旨在提高其專業技能的職業培訓,具體是:社會辦學機構主要開展初級工、勞動預備制、外埠勞動力培訓;各類職業技工學校開展中級工培訓;高級技工學校著重開展高素質、高技能工人的培訓。同時,鼓勵廣大用人企業開展針對在職職工繼續教育培訓及崗位技能的內部短期培訓。創造具有我市特色職業教育品牌,擴大知名度,使我市職業教育的就業率大幅提高。

第二,運用社區就業基地,開展家政服務培訓。針對一些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接受能力相對較弱的新生失業人員,發揮社區就業與培訓主渠道作用,就地就近開展技術含量較低的保姆、保潔、保綠、保安、物業管理與服務等社區家政服務培訓。由社區調查本社區內新生勞動力的就業意向和個人基本情況,制定相應培訓項目,同時與各級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聯系,收集人力資源市場最新的就業信息,為本社區的新生勞動力尋找適合的就業崗位。通過人性化的貼心服務,使更多的新生失業人員得到培訓,掌握簡單技術特長,尋找適合自己從事的就業的機會。

第三,建立人力資源召回制度。各級勞動就業部門要積極與企業取得聯系,開展“新失業群體”的職業介紹工作,同時,要及時了解及掌握企業用人之后反饋信息。時刻關注新生勞動力就業后的表現,對那些不能勝任或不適合本職工作的人員要實行召回制度。然后,針對其不足之處給與培訓,以提高其適應就業市場的能力。從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訓機制,打造我市的人力資源的品牌,提高新生失業人員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進而提高廣大失業人員的就業率。

第四,建立青年創業與就業培訓機制。市政府要選擇一部分有資質、有條件的培訓機構作為青年創業與就業培訓基地,實施創業援助行動。對青年創業者在創業方法、創業項目、創業知識、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方面給與全面培訓。使其樹立起科學的創業理念和思維,運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去創業自救,從而降低青年的創業風險,減少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

(四)開展職業指導,轉變擇業觀念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蚌埠市| 青冈县| 从化市| 项城市| 台湾省| 甘洛县| 六安市| 惠东县| 南华县| 乃东县| 察雅县| 景洪市| 大悟县| 许昌市| 浦城县| 绍兴市| 桦甸市| 项城市| 晋中市| 南投县| 台中市| 沅江市| 全南县| 方正县| 绩溪县| 山东| 疏勒县| 札达县| 鹰潭市| 辽中县| 平谷区| 祥云县| 将乐县| 金塔县| 綦江县| 三门县| 吉木萨尔县| 隆尧县| 乡城县| 五家渠市|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