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正方體的體積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25-26頁。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引發問題
1.師:同學們,非常高興今天又能和大家一起探討有趣的數學問題。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體積和體積單位,誰能說說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誰能用手勢分別比劃一下1cm3、1dm2、1m3的物體大約有多大?
2.師:老師手上的這個小正方體棱長是lcm,它的體積是多少呢?3個小正方體拼成的長方體呢?6個呢?同學們,你是怎樣想的?可見求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就是要看這個長方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呢?
如果求這本大詞典的體積呢?如果求我們電教室這根水泥柱的體積呢?(生:疑惑)在現實生活當中,許多長方體不能切或切不開,我們該怎么辦呢?(生:找出求長方體體積的一般方法)長方體可能與哪些數量有關呢?(再次讓學生猜想:可能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關)猜想就是我們的思維向導,長方體到底與哪些數量有關,怎樣計算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師揭示課題)
【教學設想:通過師生共同直觀演示,復習導入,拓展學生空間概念,并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新舊知識之間矛盾沖突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和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操作實驗,探索新知
(一)探究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1.同學們任意拿出一些小方塊(允許學生拿出相同或不同數量的小方塊),小組合作,在桌面上擺出不同的長方體,并把相關數據和你們的發現填人《實驗報告單》。
實驗報告單(略)
通過以上實驗,我們發現了 。
2.請2~3個小組匯報、展示小組的探究成果,啟發學生發現規律。
3.老師在電腦上用同樣多的小方塊也擺了一些不同的長方體,能讓老師也展示一下嗎?(師多媒體依次演示,師生共同填寫實驗報告單,并讓學生比較四種擺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4.比較分析:以上四種擺法,長、寬、高不同,所用小方塊數量相同,即擺出的長方體體積相等。它們共同的規律是體積都正好等于長、寬、高的乘積。
5.歸納概括:同學們的實驗與老師的實驗都發現了什么共同的規律?
長方體體積=長×寬×高(V=abh)
6.練一練(學生自主完成):老師手上這個長方體教具,長7cm,寬4cm,高3cm,它的體積是多少cm3?
【教學設想: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拼出不同的長方體,填寫實驗報告單,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長方體體積公式推導的積極性,為學生自主探究創造了廣闊的時空。同時通過學生交流,師生交流,讓學生比較、分析、概括實驗過程,自主地去感知、觀察和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讓學生體驗到“做”數學的樂趣,老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練一練讓學生嘗試運用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解答,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及實際應用的能力。】
(二)探究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1.師出示一個長方體,長4cm,寬和高都是3cm。問:這個長方體有什么特征?怎樣求它的體積呢?如果老師把它的長也縮短到3cm,那么它就變成了一個什么物體?(師: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它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那么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求呢?(引導學生推導出: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V=a×a×a或v=a )
2.師強調:“a ”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3.練一練(學生自主完成):一塊正方體石料,棱長是6dm,這塊石料的體積是多少?
【教學設想:運用知識遷移,引導學生把正方體歸為特殊長方體來學習,既加深了對長、正方體之間關系的理解,又加深了對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
三、靈活運用,鞏固內化
1.明察秋毫當判官。
(1)0.7 =0.7×0.7×0.7…………( )
(2)5X =15X…………( )
(3)一個正方體棱長4分米,它的體積是:4 =16(立方分米)…………( )
(4)一個長方體,長7米,寬4米,高2分米,它的體積是56立方分米…………( )
(5)一個正方體棱長6cm,它的體積和表面積相等………( )
2.學會知識任我行。
(1)一個長方體兒童游泳池,長30m,寬20m,水高1.2m。如果每立方米水約重1000千克,這個游泳池有水多少噸?
(2)一個正方體魔方玩具的棱長總和是60cm,這個正方體魔方玩具的體積是多少?
(請兩位學生板演,教師集體評講)
4.輕松一刻請你猜。(游戲:讓學生猜猜一個物體的表面積和體積什么變了?什么不變?如果變了是怎樣變的?)①當你翻開書本自學新課的時候。 ②當你用積木搭一座2008北京奧運城的時候。 ③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④刀切豆腐——兩面光。 ⑤竹筒倒豌豆——全抖出來。
【教學設想:利用新穎多樣的題型,把基礎認知與思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達到內化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目的。】
四、總結評價,拓展升華
1.引導學生回顧本課學習內容,談談學習本課的收獲。老師認為同學們這節課學得很棒!能評價一下嗎?(啟發學生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自評、互評)同學們的收獲真不少,只要勤動手,勤思考,一定會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同學們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2.挑戰自己我快樂。(拓展題)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探索、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容積計算方法,并能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理解計算容器容積與體積的聯系和區別.
2.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長(正)方體容積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抽象概括以及遷移類推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容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容器容積和體積時的聯系和區別.
教具:多媒體課件,桃汁飲料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談話:同學們,前幾節課,老師和你們一起研究了有關體積、容積的相關知識,從中你收獲了些什么?
師:生活中,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今天我們一起研究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容積”,邊說邊板書課題.
出示學習目標:
① 會求長方體、正方體的容積,理解計算容器容積和體積時的聯系和區別.
② 能解決與長方體、正方體容積相關的生活問題 .
師談話:夏天,同學們經常會喝一些果汁,老師
這是匯源果汁(出示飲料盒),看到這盒匯源桃汁,
你能提出有關數學的問題嗎?
預設1:飲料盒大約可盛桃汁多少升?
預設2:如果學生提不出有關容積的問題,師直接揭示:看到這盒匯源桃汁,老師最想知道:飲料盒大約可盛桃汁多少升呢?
如果飲料盒長10 cm, 寬7 cm,高20 cm, 這盒飲料盒大約可盛飲料多少升呢?(厚度忽略不計)
二、自主學習,小組探究
課件出示友情提示:
(1)想一想“厚度忽略不計”表示什么意思?求“桃汁飲料盒大約可盛飲料多少升?”也就是求什么?
(2)列算式解決問題.
(3)想一想,如果沒有說明“厚度忽略不計”,在計算桃汁飲料盒的容積時,需要怎樣測量它的長、寬、高呢?
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指導.
完成后,同桌兩人交流想法,解決疑問. 教師參與到學習討論中,并找學生到黑板板書.
三、展示交流,評價質疑
1. 學生根據“友情提示”回答問題1.
預設:生1:厚度忽略不計,意思是說假設桃汁飲料盒沒有厚度.
生2:厚度忽略不計,說明桃汁飲料盒的容積等于體積,“求桃汁飲料盒大約可盛飲料多少升?”就是求這個飲料盒的容積.
師評價:在思考問題時,要透過表面看本質,由“厚度忽略不計”能夠聯想到“桃汁飲料盒的容積等于體積”,“求桃汁飲料盒大約可盛飲料多少升?”就是求這個飲料盒的容積,容積計算要按照求體積的計算方法. 我們學習數學就需要這樣的聯想、推理.
2.學生根據算式講解想法:
10 × 7 × 20 = 70 × 20 = 1400(立方厘米)
1400立方厘米 = 1.4升
答:桃汁飲料盒大約可盛飲料1.4升.
預設學生講解:飲料盒的厚度不計,它的容積就是體積,根據體積公式,求出結果后把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升”. 師生質疑、解疑:對于他的講解,同學們有意見嗎?
3. 學生匯報交流“友情提示”3
質疑提升:如果沒有說明“厚度忽略不計”,在計算桃汁飲料盒的容積時,應該怎樣測量它的長、寬、高呢?
預設:如果沒有說明“厚度忽略不計”在計算桃汁飲料盒的容積時,需要從容器里面測量它的長、寬、高.
師評價:同學們真會思考問題,通過匯報交流,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對容器的容積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厚度忽略不計”在這兒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抽象概括,總結提升
學生反思:怎樣計算長(正)方體容器的容積?在計算長(正)方體容積時應注意什么?
預設: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容積的計算方法與體積計算方法相同.
師質疑:計算容器的容積和體積完全相同的嗎?應注意些什么?
預設:計算物體的容積,注意需要從容器的里面測量長、寬、高;而計算物體的體積,需要從物體的外面測量長、寬、高. 師評價:同學們真讓老師刮目相看,不但掌握了容積的計算方法,還理解了容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聯系和區別.
小結: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容積的計算方法與體積的計算方法相同. 但要從容器的里面測量長、寬、高,注意關注單位名稱.
五、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 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菖”).
(1)計算物體的體積和容積都從容器外面量長、寬、高. ( )
(2)游泳池注滿水,水的體積就是游泳池的容積. ( )
引導學生獨立審題,在交流時說清楚第1題為什么錯?
2.解決問題:
(1)一個正方體水箱,從外面測量:棱長55厘米,從里面測量:棱長50厘米,這個水箱的容積是多少升?
學生獨立完成,再講解想法. 在交流時關注學生能否從容積的意義出發選擇“從里面測量:棱長50厘米”這個有用的信息;注意關注單位名稱.
(2)把36升油倒入一個長4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體油桶里,油深多少分米?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講解清楚自己的想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2.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問題的習慣。
4.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并從中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5.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教具學具:課件,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
教學過程:
一、激趣入題
師:同學們,經緯小學的兩位同學在元旦的時候,給我們寄來了賀卡,我也為這兩位同學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是長方體的相冊,里面有我們班每個同學的照片。(出示相冊。)
師:我打算將這份禮物設計一件精美的外套。為了不浪費,我想請教同學們:你認為包裝紙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要包裝我手中的禮物要考慮到哪些問題?
(生1:包裝紙的面積是多少?相冊6個面的總面積是多少?相冊每個面的面積是多少?)
師:要求相冊6個面的面積,這就要用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這節課我們共同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探究研討
師:每個物體都有表面和表面積。(出示蘋果。) 你知道蘋果的表面積指的是哪里嗎?說一說。
生:蘋果皮就是蘋果的表面積。
師: 長方體的表面積指的是什么? (課件出示長方體。)
生:它所有面的面積。
師:那正方體呢?(課件出示正方體。)
(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師: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物體的表面積,那如何來求它們的表面積?老師課前讓大家準備了一些長方體形狀的學具,現在請大家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的方法,把求長方體的表面積轉化為已學知識,求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同時,想一想長方體中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把討論結果記錄下來,聽清了嗎?
注意要求:
1.如果需要測量,數據請保留整厘米數。
2.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區分并標識長方體的6個面和12條棱。現在同學們開始操作。
師:哪一組到前面來匯報你們的研究成果?
(學生拿著手中的長方體紙盒及記錄到前面演示。)
生1:我自由選取的長方體,長是6厘米,寬是5厘米,高是2厘米。求它的表面積,先用6 ×2得到前面的面積,再乘以2是前后兩個面的面積,接著用6×5得到上面的面積,再乘以2是上下兩個面的面積,再用5×2是左面的面積,乘以2是左右兩個面的面積,最后把所得的積相加,就是6個面的面積,也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學生演示完,把結果寫在黑板上。)
師:你思路清晰、演示準確、表達流暢,找到了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還有哪個組是這么想的,把成果展示出來。 (學生舉起手中成果。) (下轉31頁)
(上接26頁)師:你們手中的長方體大小不一,數據也不一樣,可你們為什么把這些算式放在一起呢?
(學生通過觀察,概括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是:長×寬×2+長×高×2+寬×高×2。)
(板書:長×寬×2+長×高×2+寬×高×2)
師:請看屏幕。(課件演示。)
生2:我是這么想的:長方體相對的面面積相等,可以把6個面分成兩大份,每一份的面積相等,用前面、上面、左面的面積和乘以2就得到了長方體表面積,我們組選用的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8×6+8×3+6×3)×2。
師:表達得非常簡練,理由講得很清楚。還有哪個組跟他們想的一樣?也把你們的成果展示出來。
生:老師!這幾個算式的思路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用(長×寬+長×高+寬×高)×2。
師:看你的概括能力多強,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板書:長×寬+長×高+寬×高×2)
師:請看屏幕。(課件演示。)
生3:我們組還有一種方法:把這個長方體的上下兩個面剪下來,剩下的4個面連成一個大長方形,再把這兩部分的面積相加。
師:這種方法書上都沒有提到,你們組真有創意。誰聽懂了?誰上來再給大家演示一遍。
(一名學生演示,不同的是剪下來的是左右兩個面,連成的大長方形是上下前后4個面。黑板上又留下了兩個學生的成果。)
師:這種方法確實很獨特,了不起!請看屏幕。(課件演示。)
生4:我的長方體學具和他們的不一樣,因為左右兩個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是上下、前后4個面的面積;用3×3×2求的是左右兩個面的面積,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師:你計算得很準確!你的長方體學具是一個特殊的長方體,你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簡捷的計算方法,很值得學習。生活中的長方體確實是各種各樣的,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師:同學們,小小的長方體經過你們的剪、拼、擺,通過你們的探究活動,奧秘終于被你們發現了,在這3種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中,你喜歡用哪一種?跟同桌說一說……
三、遷移類推、自己發現、總結方法
師:長方體的表面積我們會計算了,那么正方體的表面積應該怎樣計算?
生1:正方體同長方體一樣都是6個面,而這6個面的面積是相等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認為正方體的表面積等于正方形面積乘以6。
生2: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面積相等,所以正方體的表面積等于棱長×棱長×6。
師:利用正方體學具快速計算它的表面積。
生:4×4×6,我用4×4求出正方體一個面的面積,再乘以6就求出6個面的總面積。
(師出示相冊。)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要包裝這個相冊需要多少包裝紙這個問題能解決了吧?
生:能。
師:需要知道什么?
生:這個相冊的長、寬、高。
師:那就快動手量一量吧!(找同學快速量出這個相冊的長、寬、高,并計算。)
四、深化提高,綜合運用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下面我們就利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看誰是今天的小博士。
1.做一個微波爐的包裝箱(如右圖),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
2.加工廠要加工一批洗衣機的機套,每臺洗衣機的長59.5厘米、寬42.5厘米、高80厘米,做1 000個機套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
3.一個通風管的橫截面是邊長是0.5米的正方形,長2.5米,如果用鐵皮做這樣的通風管50只,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鐵皮?
4.做一個長是5厘米,寬是3厘米,高是1厘米的火柴盒(內壁厚度不計),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
師:太棒了!不愧是小博士。
1、第一類是中間四連方,兩側各有一個,此種類型有6種;
2、第二類是中間三連方,兩側各有一或兩個,此種類型有3種;
3、第三類是中間二連方,兩側各有兩個,此類只有1種;
結構設計的原則
怎樣才能處理好專題片的整體結構呢?這就需要創作者在拍攝前做好結構的設計工作。生活本身可以向每一位創作者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但它卻從來不給創作者提供一個完整的結構形態。要把這些素材糅合到一起,就需要我們按照結構設計的原則,對素材進行必要的集中、概括、剪裁和取舍。而這個過程,就是專題片整體結構的設計過程,也是創作者對素材進行思考、梳理和升華的過程。
首先,結構要正確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專題片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專題片也不例外,它的結構也要以事物的內部聯系和規律為依據,并將事物的發展脈絡清晰地展現在電視屏幕上。任何事件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創作者只有以此為依據來設計作品,才能形成序幕、開端、發展、、結局和尾聲的完整結構形態。例如,專題片《興安號農業調查》描述了甘南縣興十四村農民艱苦創業的業績,其結構形態基本遵循了調查的規律性:“序幕”是興十四村的沿革變化,“發生”是以付華廷為首的興十四村所有農民為辦廠所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是興十四村與庫寶村的對比,“結局”是縣委主抓農業副書記郭樹仁的訪談,“尾聲”是一組空鏡頭,預示著興十四村的未來更加美好。
其次,結構要服從表現主題的需要。創作的整個過程都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結構當然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主題的需要去安排、設計作品的結構。只有這樣,才能使作品的結構達到嚴整統一的藝術效果。否則,專題片結構的疏密、詳略也就失去了依據和準繩。例如,專題片《的誘惑》要表現的主題是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顯圣,而是半心半意的人心中沒有真神。正是出于這一主題表現的需要,創作者在“序幕”和“尾聲”中展現了跋涉在朝圣之路上的四位宗教信徒的朝圣情狀;在“發展”階段又安排了四位藝術家跋涉在藝術的朝圣道路上。這種獨特的結構形態藝術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同時主題本身也奠定了這一結構的基礎。
再次,結構應該適應不同的文體。專題片文體不同,對結構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樣。新聞型電視專題片因為要記事寫人,因而一般用“縱向”結構;政論型電視專題片,因為以發表議論為主,因而一般采用“橫向”結構;散文型電視專題片因為要抒情寫意,因而一般用“散點”式結構。《一份未做結論的報告》屬于新聞型電視專題片,故而從縱向上介紹了長春一家工廠三位技術骨干自動離職,應聘于鄉鎮企業引起風波的全過程;《讓歷史告訴未來》屬于政論型專題片,故而從橫向上用一組組的畫面作為主題論據;《朝陽與夕陽的對話》屬于散文型專題片,故而采用了散點式的畫面形態,將兩位藝術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真實情景,以生活原有的形態呈現在電視屏幕上。
結構的形態樣式
電視專題片的結構形態雖無固定模式,但在具體內容表現上仍然有其內在規律可循。譬如任何一部電視專題片的結構,都必須涉及到諸如層次、段落、過渡、照應、開頭、結尾等,而這些便構成了專題片結構的具體內容。只有掌握了它們的一般規律,才能更好地駕馭作品的結構,使其更好地為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服務。
首先是層次和段落。所謂層次,是指專題片思想內容表現的順序;所謂段落,是指專題片構成的基本單位。層次清晰、段落分明是對專題片結構最起碼的要求。《的誘惑》根據作品內容表達的需要安排了三個“層次”:序幕、正文、尾聲;設計了六個段落:序幕、攝影家、畫家、女作家、日本畫家和尾聲。這種清晰、分明的結構形態較好地體現了作品的主題。專題片安排層次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幾種:以時間推移為順序,以空間變換為順序,以時空交叉為順序,以思維邏輯為順序,以意識主流為順序。專題片劃分段落的原則是:遵循段落的單一性和完整性;段落和段落之間要體現內在聯系;段落要整體勻稱、輕重相等、長短適度。
其次是過渡和照應。過渡和照應是使專題片的結構氣血貫通、脈絡分明、渾然一體的重要手段。所謂“過渡”,是指段落之間的銜接、轉換;所謂“照應”,是指內容上的關照、呼應。《的誘惑》正文中的四個段落全部運用有聲語言進行過渡,所以顯得貼切、自然、順暢。而序幕和尾聲又完全采用了照應的方式,使得整部作品顯得血脈貫通、一氣呵成。那么,專題片的結構形態在什么情況下需要過渡呢?第一,從一層意思轉入到另一層意思時需要過渡;第二,闡明問題時“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時需要過渡;第三,敘述與議論、紀實與抒情、現實時空與過去時空的轉換也都需要過渡。常見的照應方式則有如下幾種:開頭和結尾相照應;前伏和后墊相照應;內容與題目也要相互照應。這樣才能讓主題更鮮明。
最后是開頭和結尾。開頭和結尾是專題片結構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往往決定了整部片子的吸引力。開頭的方法雖然有很多,但是概括起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開門見山”的平實手法,在紀實性電視專題片中用得較多;另一種是“生動形象”的藝術手段,在寫意式的專題片中運用較多。結尾方式也有不少,但概括起來不外乎如下三類:一是總結全篇、深化主題;二是飽含哲理、發人深省;三是委婉含蓄、余味無窮。
結構的設計要求
電視專題片的創作對結構有著嚴格的要求, 具體來講, 就是要力求嚴謹、自然、完整、統一。
首先是要保持嚴謹。專題片的結構要力求精確嚴密、無懈可擊,不能掛一漏萬、顧此失彼,更不能顛三倒四、破綻百出,不然就構不成一部嚴肅的藝術品。專題片《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可謂結構嚴謹的典范,全片由三個有機部分組成――“遼闊而有限”“富饒而貧瘠”“憂慮與驚醒”,不僅邏輯嚴密,充滿了思辨性,而且結構也很嚴謹,充滿了遞進性和推理性。
其次是要自然。這就要求創作者在設計整體結構時必須做到順理成章、行止自由,沒有人工雕鑿的痕跡,更沒有牽強附會的拼湊,這樣觀眾看起來才如行云流水,自然更容易接受。《朝陽與夕陽的對話》結構就十分自然:一幅幅的畫面在屏幕上流過,既展現了兩代音樂家幸福溫馨的家庭生活,又展現了他們對理想和事業的執著追求,分不出哪里是層次哪里是段落,自然到了天衣無縫的境界。
再次是要結構完整。專題片的結構要力求勻稱飽滿、首尾圓合,不能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不然既構不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品,更不能給觀眾以整體的藝術感受。《的誘惑》結構就十分完整,基本做到了“龍頭”“豹尾”“熊腰”:“龍頭”開始就很吸引人,很抓人;“豹尾”不單薄, 將全部內容升華為哲理的層次;“熊腰”的正文部分十分充實,很有分量,給觀眾以一種來源于歷史和現實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