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牛郎織女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目標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②了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③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
②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投影儀、錄音機、磁帶(提琴曲《梁祝》、鋼琴曲《星空》)
學生:了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有條件的查閱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天上的街市》
導入新課
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說,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我們跟隨著著名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詩人所追求的那份美麗,那份新奇。
朗讀課文,先從整體上了解詩歌內容
①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讀節奏與重音),播放背景音樂:提琴曲《梁祝》部分,創設一種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帶)
②學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a.全詩共四個小節,哪些是寫實的,哪些是寫想像的?
b.請你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
③全班討論以上兩個問題。
因為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快老師可以明確:
a.第一節是寫實的,第二~四節是寫想像的。
b.詩人想像了牛郎織女在天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想像過程(板書):
街燈
}天上的美麗街市一街市上陳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轉入全班討論。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做這么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復出現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這個環節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主題。討論時老師可以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如討論為什么要對傳統的神話故事情節加以改動時,可讓學生想,神話中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天河兩岸不得相聚的悲劇是誰造成的?王母娘娘為什么硬要拆散他們?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結合小組代表的發
言,教師可以明確:
a.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閑游’’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b.上世紀初,中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喚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運動結束后中國依然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沒有到來,許多人因此感到絕望無助,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希望。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幸福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理想的向往和執著的追求。
c.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討論中也可以穿插介紹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時代背景,但是要簡略,不能涉及得過多過深。
②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聲音不要太高,語氣舒緩,要帶出輕松神往之意。
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這首詩運用了聯想與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節運用了聯想的手法,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系起來。“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這就是聯想,這種聯想既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對現實的不滿,對光明的追求,把內容由人間轉到天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基礎。
第二~四小節,詩人描繪天上街市的美麗,街市上陳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走的幸福,都是詩人想像出來的。這種想像,又是以在人間看到的街燈、明星為基礎的。人間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與追求,體現了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以上內容,學生討論時可能說不全面,教師可以提示,要幫助學生明白產生聯想要有一定的基礎,要有可以產生聯想的那個相接點,而想像則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為基礎的。
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
學生可以從任意角度說,如,a.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腳“星”、“燈”;b.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c.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d.表達信心很堅定。例“定”、“定然”。不要對學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論化,學生能結合詩歌把體會說出來就行了。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小結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
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布置作業
①背誦這首詩,會默寫。
②發揮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要注意具體情節的描寫。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靜夜》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探究學習
①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b.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c.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著有“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第4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換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a.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秘味的反復朗讀最后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總結課文
①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②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業
①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②想像練習。
關鍵詞: 小說式語言 高中生物學 教學情境 “減數分裂”
1.前言
語言藝術是用文學作品的語言塑造藝術形象的藝術,人們通常把它叫做文學。與其他類型的藝術相比較,文學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有其鮮明的特色。文學作品的語言要有形象性、音樂性、情感性。文學形式主要有詩歌、散文、小說等。詩歌語言精煉、準確、優美,有節奏、有韻律,富于音樂美,行列結構上的結構美。生物界是五顏六色、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生物學是科學性、思維性、趣味性、創造性、實用性為一體的科學。將語言藝術整合到生物學中,能使生物學煥發出新的生機。
2.運用小說式語言創設高中生物學教學情境的途徑
用小說的語言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微觀的世界的染色體賦予生命力,將其情感化,可以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通過對的類比,能夠從深層次來理解減數分裂本質。只有研究了減數分裂的真正過程,才能對其做藝術的加工。
例如,減數分裂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屬于生物模塊2“遺傳與進化”之“2.1 遺傳的細胞基礎”的內容,要求闡明細胞的減數分裂并模擬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并舉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地位相當重要,是學習遺傳的基本規律的基礎,是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基礎。
2.1合理引導,激發創作。
在教學設計之前教師要了解教學任務,了解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減數分裂》中首先提出問題:為什么要減數分裂?減什么數?減了多少?在什么時候減去的?接下來,引導大家看書本的圖片,一起來講故事。
指導語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請看書本的“哺乳動物的形成過程圖解”,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哺乳動物的形成過程嗎?如果將這個過程看成電視劇的話,劇名叫什么好?分幾集?師生始終互動,參與討論。
2.2 科學比喻,精心創作。
減數分裂的核心是同源染色體的運動行為,與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牛郎織女》有異曲同工之處。
根據戲劇的要素分析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情節。學生將故事總結如下:
時間:從原始生殖細胞到成熟的生殖細胞。
地點:里的曲細精管。
人物:染色體,特別是同源染色體。
情節:這是一部凄美的愛情神話故事,比《牛郎織女》還慘的愛情悲劇。
[分組討論]
第一組的同學先發言:“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地方叫做‘’。在‘’縣,有個美麗的村莊,叫做‘曲細精管’。村子里有兩個‘人’,確切地說是兩個染色體,小紅和小黃。他們是天生的一對,地設的一雙。他們從小生活在一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在此,我打斷了同學的發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小紅和小黃是一對戀人,一般地說,兩者應該具備如下特征:一個是男性,一個是女性;年齡身材等條件能夠般配;兩者要相愛。對吧?”
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同源染色體的概念: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形態大小一般相同;能夠兩兩配對。
請第二小組的代表將這故事繼續: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小紅和小黃也日漸長大成人。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或者說:‘那個少男不鐘情?那個少女不懷春?’一天,小紅和小黃相約來到小河邊,花前月下,甜言蜜語。”
到此,可以進行對“聯會”的概念學習了。
我問:“按照現代的說法,小紅和小黃的行為叫做什么?”
學生笑著回答:“約會,或者幽會。”
“但小紅和小黃是染色體,不是人,他們倆是同源染色體,它們之間兩兩配對叫做聯會。”使學生的思路回歸生物學知識,掌握了聯會的科學概念。
這時,我鞏固式的提問:“發生聯會的時期是什么時期?”
“一定是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生答。
第三組的同學代表將故事繼續:“他們談婚論嫁,準備成家。”
我問學生:“他們成的家有幾條染色單體呀?”(回憶舊知識,復制后的每條染色體均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
學生齊聲回答:“四條。”
我說:“對,四條。聯會后的同源染色體,就叫做‘四分體’。”
我拿出左手,大拇指扣在掌心,手背朝向學生,問:“幾個手指頭?”
學生笑答:“四個。”
“這就是一個四分體。”我解釋。
我激發:“請大家發揮想象力,如何用手指更加確切地表示四分體。”
我提示:“手指離合有講究的。”
一位學生舉手回答:“將中指和無名指分開,小指和無名指并攏,食指和中指并攏。”
“大家一起來解釋一下吧。”我要求。
討論的結果是:并攏的兩個手指代表姐妹染色單體,中指和無名指大小接近,更能代表同源染色體。小指和食指的大小不代表染色體的大小。
小結時,我了出示四分體的手型,連續問了5個問題:“一個四分體有幾對同源染色體?幾個染色體?幾個染色單體?幾個DNA分子?有四分體出現的時期,一定是減數分裂第一分裂的那一時期?”
讓故事繼續:“剛才話說小紅和小黃談婚論嫁,成了一個名叫‘四分體’的四‘口’之家。這事情傳到了‘王母娘娘’的耳朵。織女在人間成家立業,兒女私情,犯了天規。‘王母娘娘’派了天兵天將,帶著繩索――紡錘絲,分別綁在小紅和小黃的腰間。他們被帶到了赤道板附近(牛郎和織女被帶到銀河邊)。”
我個別提問:“四分體排列在赤道板上示屬于何種類型分裂的何種時期?”
學生答:“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同學們,接下來的情節將會示怎樣?”我問。
根據書本知識,學生說:“美好的生活即將結束,一出悲劇即將開演。”
第四小組的同學接著說:“天兵天將用紡錘絲拉著小紅和小黃將他們拉向細胞的兩級。小紅和小黃只有揮揮手,再見!……BYE……BYE……兩個人的身體雖然被分開,心卻還在一起。”
這時我用身體表演著同源染色體分開時候的狀態,四肢朝著對方,彎著腰身。
我補充:“他們比牛郎織女還慘,牛郎織女每年七月初七還有一次見面的機會,而小紅和小黃分開以后分別今入了兩個世界(兩個細胞),永遠不能相見。”
小結:“精原細胞經過染色體的復制,形成初級精母細胞。初級精母細胞經過聯會、四分體等時期,同源染色體分開,細胞分裂,形成2個次級精母細胞。”
第五組的同學說:“當小紅和小黃分開以后,小紅整日在思念著她心中的那個他。還好的是,小紅還有一個卵生姐妹生活在一起,兩姐妹相依為命。王母娘娘也真是壞,看到小紅還有姐妹相依為命,日子過得還太好了,沒有受到更嚴厲的懲罰。再次下令將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小紅的兩姐妹也被拆散了,分別進入到兩個細胞中去。”這樣輕松的氣氛下,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很快的學習和掌握。
3.結論與討論
學生的潛在創造力是很強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夠使得對減數分裂的比擬更加貼切,更加準確,更加生動,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思想產生碰撞,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合理的交流,讓學生和教師享受更多的課堂生成。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教師的備課無論怎么完美,有時也比不上全班同學的集體的智慧。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促進課堂的生成是集體學習特有的優勢,是個別學習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學生不再知識是接受知識灌輸的容器,而是課堂上很有潛力的課程資源。
但藝術的加工的度要把握好,要適可而止。生物學畢竟適一門科學,科學要講究準確性、科學性。而藝術則不同,為了達到藝術效果,可以適當地夸張或者加工。因此,用藝術化的手段來對生物學的某些科學的現象進行描述的時候,要注意準確性和科學性。用藝術的手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當學習者已經理解了或者掌握科學的本質的時候,要用恰當的方式,將所學生物學知識去藝術化,還原其本來科學面目,用科學的語言再次描述所學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周遠清.挑戰重理輕文,推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2,(1):11-12.
[2]王翠微.讓人文回歸初中生物教育[D]:[碩士學位論文].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4.
[3]何齊宗.教育原理與藝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92.
[4]引自長春工業大學張德江校長在迎校慶藝術學院作品展暨服裝表演晚會上的開幕詞.省略ut.省略 /bmgz/ys/yskxxq.htm.
[5]胡天君.科學?藝術?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04,(4):20-21.
[6]陳秉初.目標控制論[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10.
關鍵詞:選擇契機;打破結構;重構內容;置換視角
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加強預習環節的指導,尤其是在中高年級預習更是學生走進文本、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環節。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學生的預習任務僅僅止步于布置任務,沒有指導的策略,沒有反饋的方式。而在預習之后,教師也沒有能夠結合學生預習的狀態對教學設計進行及時調整,仍舊是老一套的教學模式,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預習熱情,最終導致了預習成為了一種形式。那如何才能真正發揮預習的效益,讓預習更好地為閱讀教學服務呢?筆者認為教師只有立足成才,才能讓預習為高效閱讀奠基。
一、基于教學流程,選擇反饋契機
在教師反饋的方式上,一般教師都只會逐條逐項地進行檢查,導致整個過程顯得十分生硬而死板,學生受到的條條框框的束縛過多,幾乎沒有靈動的生成性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改變預習檢查和反饋的方式,從而真正把握學生的預習成果,并能夠為我們即將進行的教學服務,使得整個課堂的結構更加完善。
例如在教學《望洞庭》這首詩時,教師就布置學生收集了古人描寫洞庭湖的相關詩句。但在教學之處,教師并沒有直接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而是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學步驟的設計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拓展補充其他詩句以便與劉禹錫的這首詩進行對比時,引導學生出示相應的詩句,從而將預習的反饋檢查與教學流程巧妙而自然地融合起來,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學妙用。
二、基于學習方式,打破課堂結構
預習的作用不僅僅在于讓學生預熱文本,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還在于讓學生現行感知文本之后,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當學生對課文形成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走進課堂之前形成的體悟與感知也就相對豐富,對課堂教學期許也就更加充足。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日常教學中教師以串聯方式推進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而要根據情況采用板塊空間更為豐富的彈性內容,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三、基于學情考量下,重構教學內容
經過深入預習,學生已經對文本喪失了閱讀的興趣和動力,這就需要運用“陌生化閱讀”理論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地調整與整合,將熟悉文本的陌生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引發學生真正的探究欲望。
在教學中,教師要在深入研讀教材以及把握學生反饋的基礎上,按照教材中內部之間的聯系將知識結構關系進行必要的重組,融通課時之間的內在聯系,減少無效的重復勞動。
例如古詩教學,很多教師都是按照創設情境、誦讀古詩、解讀大意、體會意境的方式進行教學。而教材都是按照兩首共同出現的情境呈現古詩的,在緊挨著的兩首古詩教學中,教師是否有必要還按照固有的套路進行教學值得探究,尤其是在學生充分預習之后,兩次都要經歷多層次誦讀的教學經歷,是否適切?如五下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都是描寫西湖的古詩放置在一起,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如果教師還按部就班進行教學,勢必造成無效的重復勞動。因此,在對比預習兩首不同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將兩首古詩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基于陌生質態,置換解讀視角
預習中,學生對文本已經形成較為深刻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思考,于熟悉之處開掘出陌生內容,形成全新體驗。可以引導學生品味關鍵詞語,從不同的維度解讀出不同的意蘊;可以評說人物,從不同的角度強化人物評價的多元性;可以突破文本的范疇限制,引入更為鮮活的材料元素,再次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
例如學生預習完《牛郎織女》一文,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核心環節已經相當熟悉。但在教學中,教師卻要求學生再次潛入文本感知情節,并要求學生從牛郎織女的情感經歷探尋“正確愛情觀”,就給這次反復的閱讀之旅增添了一絲全新的精神外衣。在熟讀這個民間傳說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收集其他的民間傳說,如《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引導學生從民間故事的不同情節中提煉出獨有的藝術價值和人民群眾蘊含其中的價值歸旨,從而讓學生在陌生化的驅動下,從已經感知的情境下探尋全新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課堂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2-160-01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納入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三種方式有機結合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到了一個新的認識水平上。新課標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推陳出新,課堂上靈活多樣。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以下就中學語文新課改課堂教學方法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導入激趣,引人入勝
導入是教師在開課之前的一段幕啟,也是吸引學生進入課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溝通師生情感的第一步,一個出色的開頭就會為整堂課奠定了成功的基調。為此,語文教師的導入也就成了一門藝術,精彩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下面談談幾種導入方法:
1、由揭示題旨導入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文題,可以窺探文章的主旨。“名不正,言不順”,作者選題總是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因而標題常是文章的精義所在。學生讀文章,首先接觸的是文題。為揭示文章的“主腦”,弄清題意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按“橋----拱橋----石拱橋----中國石拱橋”的步驟來板書,從形狀、材料、空間地域上對所要寫的橋進行了限定,規定了明確的選材范圍。簡潔、明了的導入語,為學生學習課文把關定向,起到了學習的引路作用。
2、由故事、趣事導入 學生喜歡聽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種吸引的魅力。平時可以結合課文實際,從聽故事、趣事、軼事、寓言、典故等方面開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故事講起,喚起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學生有了興趣,學起來自然趣味盎然。
3、由制造懸念導入 懸念是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或觀看戲劇電影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巨大的誘惑力。開講制造懸念,使學生急于求知,非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由于學生天性好奇,用問號來打開新課的大門,能有效地激發求知欲,也給學生的想象留下了藝術空間。
二、巧妙點撥,引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問題
新課標的出臺,新課程的實施,促使了語文試題的主觀性、獨創性、發展性。這就要求教師把教學活動的重點聚焦到學生的“學”上。比如在學習《迢迢牽牛星》時,學生提出了一個疑問:詩前兩句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意為織女星和牽牛星相隔遙遠,而為何后面又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如何理解這里遠和近的矛盾?我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認為:兩顆星相距的確很遠,但是雖然因此而無法相見,但是兩顆誠摯忠貞的愛心卻始終相依相伴。“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們看來,這河漢也就“清且淺”了。而另外的同學卻認為:那淺淺的天河,定然不甚寬廣。可是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卻不能騎著牛兒來往。咫尺之間,卻無法傾訴衷腸,只能無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團圓。這種無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銘心。這樣,學生就能更深刻的把握詩歌的內容,感悟詩的意境。
三、鼓勵質疑、激活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當代中學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學語文作為“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古人云:“學貴多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點,才能常思考、常探索,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質疑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質疑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讓其主動發展的過程。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因此,不論學生提出問題或大或小,是對是錯,都應該給予即時表揚和指導,同時允許學生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問題,對課文提出不同于作者、不同于教師,不同于“教參”的理解。只有這樣,鼓勵學生質疑,增強學生質疑求異的信心。并對敢于質疑、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異想天開”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在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后,教師必須在教學中一一解決。從而閃爍出不迷信權威的創新思想火花,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
[關鍵詞]提問;思維;教學目標;閱讀核心;學生思路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6-0014-01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通過巧妙的課堂提問,為學生和閱讀文本之間構建有效的認知通道,讓學生走進閱讀文本,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開啟學生思維之門。
一、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閱讀問題
課程改革以來,強調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而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設計閱讀問題時,教師不能脫離教學目標,應一切以教學目標為主展開閱讀教學,把握好目標性原則,精心設計難易適中、簡潔明了、目標明確的問題,以期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負荊請罪》一課第二幕時,本次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揣摩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藺相如顧全大局的品質;二是想象當時的情景,給學生分角色,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之后,我提問學生:“通過第二幕的學習,趙國大將軍廉頗給你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們覺得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的語音剛落,學生紛紛舉手欲答,有學生回答道:“我認為廉頗是個目中無人、高傲自大的人。”對此,我接著問:“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另一個學生回答道:“我認為他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我對兩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為了引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我再次提問:“你們認為藺相如是真的害怕廉頗嗎?”有學生回答道:“我認為藺相如并不是害怕廉頗,藺相如注重以和為貴,是以國家大局為重的臣子。”……通過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對文中的人物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在Z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是根本,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注意啟發誘導。通過學生的回答,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教材,理解課文主旨,不斷拓展思維。
二、緊扣閱讀核心,把握閱讀提問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受,有所感悟和思考,但要防止逐字逐句地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閱讀文本的重點與難點,緊扣核心設計問題,把握閱讀文本的關鍵,啟發學生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例如,教學《二泉映月》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時,由于這段是本文的重點,我緊扣本段的核心,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心品味這段文字,聯系阿炳的人生遭遇,在文中找一找有哪些描寫樂曲的文字與其相呼應,談談自己的感受。”通過這一問題的設計,將文字與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進行有效對接,讓學生透過段落中的文字,細細品味《二泉映月》的凄美,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樣一來,學生對本段的理解就更為輕松,本段的教學重點也化難為易了,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可以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三、了解學生思路,適時抓住提問時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要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由于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的閱讀理解情況,適時地對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教學《牛郎織女》一文時,我了解到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認知差異比較大,如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不顧情面、心狠手辣,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秉公執法等。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認知不加以疏導,任憑學生自由發揮,學生的閱讀思維將不能得到啟發。于是,我順著學生的思路提問:“有同學認為王母娘娘秉公執法,那么其中的‘法’代表什么意思呢?”通過問題,我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反思天庭的制度上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閱讀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但是也要了解學生的閱讀思路,在恰當的時機提出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本文內容,拓展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