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讀朝花夕拾有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朝花夕拾》是一部出自魯迅先生的記錄時事的散文集,記錄了魯迅先生兒童時期的各種經歷的事情。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收集的關于讀朝花夕拾有感700字作文,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讀朝花夕拾有感700字作文【1】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于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肴,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里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鉆進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
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我不由自主的贊嘆,贊嘆魯迅的文采,那如詩如畫的情景,使人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樂。
讀朝花夕拾有感700字作文【2】我讀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魯迅,我不覺得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個朋友與你閑聊家常。這本書主要是記述了魯迅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真摯的情懷,無奈的憂傷,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讓人鄙夷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極為厭惡,于是他去了仙臺,在那里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雖衣著模糊,但對科學嚴謹求實,對學生的作業一絲不茍,在魯迅的作業上用紅筆圈出來。而且他平等公正,毫無民族偏見,有著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細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這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三味書屋后面還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而《阿長與山海經》說的是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了我的“隱鼠”,給我買來了《山海經》等。刻畫了一位可敬可愛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著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她不僅質樸,而且善良,關愛別人。作者由原來的討厭她,變成敬她愛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不過,這正是兒童特有的。
曾幾何時,我已遠離了童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中,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吧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讀朝花夕拾有感700字作文【3】深深的草叢里蟄伏的蟋蟀,黑乎乎的小手中攥著的覆盆子,白茫茫的雪地上簡陋的捕鳥篩子。坐在三味書屋里的他,跟著先生一起搖頭晃腦,心緒卻早已飛到了兒時玩耍的小園子里了。
那充滿詩情畫意的小園子,便是百草園了。而他,就是家喻戶曉的魯迅。這篇我最喜歡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收錄于魯迅的文集《朝花夕拾》。魯迅先生將《朝花夕拾》當作一把鋒利的劍,奮力地劃向了腐朽的舊社會,表達了他對舊社會,舊中國的批判與不滿。
生氣盎然的百草園,是作者兒時的天堂,有著“兩個黃鸝鳴翠柳”的靈動,有著“春色滿園關不住”的生機,有著“清泉石上流”的靜謐。而當魯迅去讀書的私塾——三味書屋中,卻沒有了這種歡樂,只剩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枯燥與乏味了。百草園好比我們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而三味書屋就像框框條條的欄桿,禁錮著我們的思想。魯迅先生運用了這二者強烈的反差,表達了他對古老封建教育的不滿。
相比之下,我們不需要被那框框條條的規矩限制著,而是擁有更為廣泛和自由并更優越的學習條件。但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并不是說完全摒棄規規矩矩的教育思想,我們也要有基本的學習規范,也要學習基本的經典文化。在今天,現代的教育豐富多彩,既有書本上豐富多彩的知識,又有生活中精彩紛呈的實踐:有悅耳動聽的音樂,有妙趣橫生的科學,變幻莫測的數學,還有耐人尋味的歷史……如此美好的學習時光,我們豈能不好好珍惜?
所以,作為21世紀的少年,我們不能只“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不僅要進行知識的獲取,更要有各種能力的培養。自從高考的改革,考試不再是語數英的天下,更是各種興趣能力的培養。“文理不分家”的改動更是突出了對各種科目共同進步的關注,強調了廣泛閱讀的重要性。魯迅先生的夢想,在今天基本上是得以實現了。所以我們要和三味書屋與百草園相結合,快樂的學習,廣泛的學習,做一個符合國家現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少年!
讀朝花夕拾有感700字作文【4】《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后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一點空閑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后,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去留學,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癥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征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占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讀朝花夕拾有感700字作文【5】前幾天我買了一本魯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對著這個題目沉思了好久。《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雖然我還年輕,只有十幾歲,可總喜歡回憶兒時的往事。對現實中的一切,我往往采取一種漠然置之的態度,沒有對理想的渴望,沒有感情的迸發……只有當我沉浸在對童年的回憶中時,我的全部熱情才會真正蘇醒,火一般地燃燒起來。每當這種時候,我就會一動不動地凝視著天空,房頂,或隨便什么地方,長久地踱著步……快樂,童年的快樂,那樣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暈眩之中,我仿佛又變成了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學校寬闊的訓練場上揮拍打球;盛夏,在游泳池上潑水玩耍;金秋,在溜冰場上“歡快起舞”……個個生動的畫面,一件件永難忘懷的事情,這一切構成了我整個童年時代的回憶。
小時侯,我會因為撿到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理由是終于當了一次兒歌中的那位撿到一分錢的小朋友。
小時侯,我會在課堂上因為老師的一個錯別字而舉手,不到老師“投降”決不罷休:如今,即使老師寫了一黑板的錯別字,我除了在底下翻翻字典外,決不會有其他動作。
在這漫長的_個年頭中,許多記憶已隨著歲月的侵蝕而悄然逝去,惟有成長的足跡——那記錄著你的所得和所失的足跡——永遠不會磨滅。我希望永遠不要失去童年時代的那種快樂、天真、朝氣蓬勃、不知疲倦……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一)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于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肴,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里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鉆進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
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前游過,頒著手指頭細數“一只,兩只……”;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里,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么。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lz13.cn)《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二)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走進他與眾不同的生活,品味他真實而又豐富的情感,在一陣風過后留下的是滿心的芬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錄下了魯迅的童年生活,那份天然質樸的童真童趣不經意間流露在字里行間,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趣味橫生的百草園。幼年的魯迅獨自一人蹲在墻角,他閉上雙眼,聚精會神地聆聽著大自然的交響樂,心中的雜念似乎被這美妙的音樂所凈化,快樂與自由溢滿心田,沒有了大人的束縛,可以與昆蟲玩耍,是極好的。突然間,我又猛地被拉回了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當壽鏡吾先生手捧課本正忘我的朗誦時,學生們的心思卻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他們饒有興趣的做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游戲,而魯迅先生正投入自己的畫畫世界中……
魯迅先生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熱情早已躍然紙上,而我也一直被他所深深感染著,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父母整日管束著我們,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童年離我們漸行漸遠,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紛紛擾擾的生活之中,腦海中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記憶,每當陽光將回憶曬得蓬松起來,心情似乎也明朗了許多。
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一定別有一番風味,回憶童年時與伙伴嬉戲玩鬧,生活似乎增添了一份色彩。莎士比亞說過:“在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再美的夢也有蘇醒的一天。”懂得珍惜是一件重要的事,常常回憶是一件美好而又幸福的事。
其實鄭老師的年紀并不大,卻讓我想到圣誕老人,他露出的燦然一笑開始了我愉快的語文之旅。
從中原大地到秦淮河畔,鄭老師領著我們走過太多的路程,也讓我感受到了文學作品的力量。品評“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豪邁;細嘗“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曠達;聽梧桐更兼細雨的點點滴滴,看紅藕香殘感月滿西樓的淡淡愁緒。聽鄭老師介紹了《桃花扇》后的一星期我都沉浸在那絕美的曲里,“幾分淡妝濃抹,數聲低吟淺唱,朱唇輕啟淚盈盈,歌盡桃花扇底風”;上完《紀念劉和珍君》那一課后,我又意猶未盡地翻看了《執政府大屠殺》和《哀韋杰三君》。
鄭老師講課很少提問,所以我可以完全放松地享受語文課上的視聽盛宴。“聽”是因老師講課時引經據典,口若懸河。《項脊軒志》的文字極其樸實,其中祖母來看作者那段經老師一朗讀,再一解讀,個中真愛,幾欲潸然。“視”是老師講到感人的文章、詩歌時往往有感而發,仿佛天地間只剩下自己一人,講到動情處他雙頰通紅,退回講臺,摘下眼鏡,表情極其專注,仔細看他的雙眸里,閃閃有淚光,在我看來這情景與梁任公先生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媲美。往往這時,我都會與同桌相視一笑:“哎,他又激動了!”
曲中溫暖:當時只道是尋常
鄭老師待人和善。我第一次給大家帶早讀時不知所措,他就站在我旁邊教我應該怎樣帶讀。第一次期末考試我的成績退步很多,他安慰我:“成績起伏是正常的,不要太擔心,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知道自己被他關注著,感動不已。
鄭老師還有一大特長:寫象形字。當講字形詞義時他會畫出很多奇怪的符號。原來那就是象形字,他用最古老的文字給我們解釋字的意思,不僅新穎透徹,而且令我們記憶猶新。
高二分班時,我選擇了理科,而鄭老師只帶文科班,最后自然是和老師在課堂上分別了。高二的語文課依然精彩,但難忘的還是鄭老師的語文課,因為曾經的時光閑適自由,如周作人所說:“大約我們還只好在這容許的時光中,就這平凡的境地中,尋得必須的安閑悅樂,即是無上的幸福。”
謝幕:此情可待成追憶
通過閱讀語文文章,學生會字到很多的語文知識,在無形中就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見多識廣。通過學生的閱讀,學生可以更加靈活地運用語文知識,結合相應的語境,記住一些詞語和成語的常用法,讓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可以更加靈活和連貫地運用語言,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的信心大增。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下面談一下本人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精讀要精。夯實學生基礎
精讀主要是針對語文閱讀課文而言的。學生們現在所閱讀的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學生需要對這些課到精讀,也就是說學生需要通過認真閱讀,了解其中的字、詞、成語、句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這些都是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基礎知識,學生一定要做好夯實基礎,這是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保障。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的時候,學生應通過查字典、請教同學或老師解決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疑惑,以使學生能夠做到學過就學會的程度。例如在學習《詹天佑》的時候,教師在讓學生閱讀前就要讓學生明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11個生字,同時要求學生能讀寫“杰出、修筑、設計、施工”等詞語。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認真感悟描寫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當學生讀后,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杰出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做貢獻的思想感情。精讀就需要學生掌握文章的每一個細節、細致入微。
二、泛讀要廣。開闊學生視野
小學生處于知識積累的最初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多方面的書籍,以使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對于知識的求知欲。學生閱讀的范圍可以是很廣泛的,只要是學生喜歡或者是感興趣的,學生都可以拿出來進行閱讀,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可以做到見多識廣。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給學生提供一些閱讀參考書目,讓學生去進行自主探究和閱讀。例如在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時候,教師可以進一步展開,讓學生了解更多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給學生介紹一下他的小說集《吶喊》、《彷徨》、《阿Q正傳》,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等作品,讓學生去進行閱讀。學生通過廣泛地閱讀自然會知識豐富,開闊視野:而且通過學生的閱讀還會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產生閱讀自信心和成就感。平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多看一些課外書,《讀者》《意林》《瘋狂閱讀》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略讀要快。掌握文章大意
在語文考試中,由于時間的有限,學生不可能把每一句話都認認真真地讀出來,進行仔細思考,所以,教師要鍛煉學生的略讀能力。讓學生通過對文章的簡單瀏覽就可以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教師在平時的練習中要讓學生有時間觀念,不能養成拖拖拉拉的習慣,這樣會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讓學生的閱讀做到快而準。通過學生的略讀,學生應該做到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和主要故事情節。例如在學習《鳥的天堂》的時候,為了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首先進行一個略讀,讓學生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就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學生的閱讀,學生能夠感受到榕樹的美麗,體會到群鳥紛飛的熱鬧景象,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就完成了略讀目標。
四、查讀要準。找到關鍵語句
查讀顧名思義也就是需要學生根據一定的問題,去進行對于問題的針對性閱讀。在學生的大腦中應該有明確的一個閱讀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方向,到文章中去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要點。面對具體的問題,學生只需對特定的文章語句進行仔細閱讀就可以了。學生通過幾年對于閱讀的學習和練習,在進行查讀的時候,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查讀準確,理解深刻,直中要害。例如在學習《難忘的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問題:這位臺灣教師寫的是一句什么話呢?學生通過迅速查讀,會異口同聲地說:“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還有哪些句子能夠表達出師生對祖國無比的熱愛呢?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認真查讀,學生會說出:“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么嚴肅認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等句子。只有當學生對文章主旨把握準確了之后,學生才可以做到查讀又快、有準。
五、范讀要對。校準字詞讀音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中語文 課外閱讀
曾經有人請教魯迅先生,問他是如何寫出那些絕妙文章的,是否經歷了種種的人情世故后有感而發?魯迅先生只是淡淡地說:“哪里來這么多的經歷喲,不過多讀幾本書罷了。”先生的只言片語樸素、平實,但是蘊涵深意:單靠課本中學習的幾篇課文是不夠的,真想成為新時期的有用之才,就要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富有想象力及創新能力。課外閱讀正是學生多方面拓展的有效途徑。
一、保證時間促進讀
如今初中生的課業十分緊張,放假兩天帶回家的作業就一大摞,不僅如此,父母還會布置額外的作業。這樣不用說課外閱讀了,就連休息的時間都少之又少。這樣的做法不利于學生成長。他們正處對事物存在好奇的年齡段,逼迫狀態下的填鴨式學習反而會讓他們對“學”產生厭惡。我們應該給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空間,在摸索中找尋自己的學習、讀書方法。學校開展閱讀課能保證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量,并且在良好氛圍內閱讀更有趣味性,可以自由討論、請教老師同學,從而喜歡閱讀,學會自由閱讀。
二、挖掘資源拓展讀
1.班級資源。班級資源主要是辦好班級圖書角,在班級這個小的單位中形成良好的氛圍。圖書角的圖書由學生相互交換借閱,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而且能使閱讀資源得到重復利用,更有利于相互促進。
2.學校資源。學校圖書館是一個巨大的閱讀寶庫,學生如果充分利用好學校圖書館這一資源,閱讀量就不會不大。在學校這個遠離喧鬧的地方,圖書館為我們營造了安靜、舒適的閱讀環境。
3.社會資源。其實馬路邊的廣告、警示社區黑板報等都是課外閱讀的材料,正所謂:“我們并不缺少閱讀資源,只是缺少了發現它的眼睛。”
三、培養興趣自主讀
閱讀興趣的培養與學生的周圍環境是息息相關的。這一關鍵性的環境條件需要教師、家長、同學等共同營造,例如現今便捷多樣的網絡媒體就是一種利用起來的課外閱讀渠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內心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動力之源,只有產生閱讀的濃厚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
1.“榜樣”效應。教師是每個學生的榜樣,這是毋庸置疑的。學生會下意識地模仿老師的行為。因此,老師要充分利用這個有利的“榜樣”效應。一位好的教師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語文教師要熱愛讀書,有豐富、廣闊的知識面。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走來,相信大家都喜歡那些不局限于課本,上課能娓娓道來許多課外知識的老師。因此,教師更應該時刻為自己充電,不拘于書本,旁征博引,以精彩的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喜歡上這些多姿多彩的事物。教師生動的話語、飽滿的激情開啟了學生熱愛語文、熱愛文字的求知大門,讓他們感受到徜徉于文字是一種享受,真正做到快樂教學,并使學生愛老師,并且渴望變成像老師一樣博學的人,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內在動力。
2.內外銜接。這個過程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閱讀量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是公平的45分鐘學習時間,教師傳授的是如何去讀、學,僅僅是一種方法,真正要求的是學生在課后帶著這一系列的方法閱讀更多更好的篇章。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聯系課文講相關的課外讀物,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可以達到知識拓展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可以推薦大家看《安徒生童話》,教學《奇妙的克隆》一課時建議大家看看《少年百科》,了解更多的新奇科學。
3.你爭我趕,邊賽邊讀。競賽是激發學生讀書興趣的一個有效手段。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舉辦閱讀知識競賽,在比賽中讓學生積極回顧閱讀過的書籍,并且在相互的交流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形成生生間相互影響相互帶動閱讀課外書籍的良好氣氛。首先促進閱讀成為一種你追我趕的態勢,其次指導閱讀的方法。在保證有閱讀動力的前提下才能談所謂方法和技巧的優化。
另外,還可以舉辦很多形式的活動,例如課外讀物故事大獎賽、成立課外閱讀特工隊等。教師在這其中要勇于創新和突破。老師可以在班級中組建若干個閱讀小隊,以爭星的形式促進閱讀,學生每讀一本書就能多一個星,并定期進行評比。
4.親子閱讀,營書香之家。倡導家長和學生共同閱讀,營造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這種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在家長會間向各位家長倡導這種方式,并且鼓勵和指導家長為學生買什么樣的書、藏什么樣的經典等,并且在這過程中陪同學生一起閱讀、一起學習。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重視所謂平等,因此家長不能以質問的語氣問學生看了多久的書,看了多少書,而是該與學生交流在書中有哪些情節、哪些篇章是值得品味的。如今家長這個角色更多的應該是孩子的伙伴和朋友。班級中,可以定期開展讀書日活動,例如家庭朗誦會、我是名著大導演、親子閱讀手抄報……班主任在班會中可以增加一個“家長交流”環節,讓家長們說說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經驗。
四、提高質量精讀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要不好。”這引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閱讀的質量。雖然說讀書增長知識、見聞,但并不是所有的讀物都適合學生閱讀。學生各方面都處在一個成長階段,需要老師給他們以豐富和精選的“糧食”促進成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推薦給他們質量高的文本去閱讀、吸收。要稱得上質量高,就要求文章教育思想濃厚、內容健康向上、藝術性高。在這一時期學生的閱讀應該是學生通過閱讀得到啟發、自主獲取知識、從中運用技巧和學會新技巧的過程。讀一本好書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影響,小則細枝末節,大則關系人生。
1.教師推薦,讀對的書。教師通過推薦,可以讓學生有層次,有選擇地閱讀。我認為教師在這推薦過程中,要遵循“與課內的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相互配合”的原則。緊密地配合課內教學推薦學生閱讀是絕大多數老師推行的方法,并且多年教學的考驗表明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方法不僅能鞏固課堂內學習的知識內容,還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文章,達到知識拓展、深化的效果。學生在閱讀課外推薦書目時,帶著課內學到的閱讀技巧理解、品味,這樣就能是課堂的教學直接指導課外的閱讀,連貫地形成一種課內、課外聯合教學的和諧發展,可謂是一舉兩得。在推薦書目方面,例如教學《熱愛生命》時,推薦海倫凱勒的《假如我還有一天光明》;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推薦魯迅《朝花夕拾》,等等。
2.明確目的,多讀好書。如今形形的課外讀物就仿佛是一個五彩斑斕的大森林,這其中有“鮮花綠蔭”,同樣也有著“惡狼虎豹”。因此,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毫無目的地閱讀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當下這種信息泛濫的時代,青少年在閱讀中更要權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