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無可厚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國生活審美。
中圖分類號:B834.3 文獻標識碼:A
簡單說來,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 就是直接將“審美的態度”引進現實生活,在技術和市場強大的沖擊下,美學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一方面是審美媒介的更新,一方面是審美向日常生活的擴散。原本處于中心地位的純文學、純藝術,在今天的審美實踐中越來越邊緣化。許多學者說這是一種審美泛化現象。由此可見,“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其實就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審美事實”也即“審美現實”。
一、中國出現“日常生活審美化”是客觀事實
“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話題是英國學者邁克·費瑟斯通于1988年4月在新奧爾良的“大眾文化協會大會”上講演時明確提出來的,他的立論的依據是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從消費社會的角度去探討日常生活審美化。認為藝術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另外,消費社會通過影像再生產著人們的欲望,消解了實在和影像之間的差別。[1] 那么,就日常生活來看,在中國以電視和網絡為典型表征的文化形態已經成型。滾滾而來的電視劇在悉心揣摩中國大眾的消費性想象,電視廣告美侖美奐,在突現商品審美價值的同時反仆為主。網絡上游戲和文化產品的銷售正日益看好,購物中心、街心公園、主題公園、美容院,這一切都在不遺余力地悉心打造日常生活的消費文化審美新理念。即便普通大眾對花園豪宅、香車美人的也不再顯得陌生。我們今日方興未艾的美女經濟,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按照時興的說法是,“與西方社會相似,當今中國的社會文化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及審美活動日常生活化,它對于傳統文學藝術與審美活動最大的沖擊是消解了審美/文藝活動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審美與藝術活動不再是少數精英階層的專利,也不再局限在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等傳統的審美活動場所,它借助現代傳媒,如電腦、手機、廣播、電視、電影、雜志、報刊、音像制品等,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空間”[2],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遭遇”著、體驗著一種審美化的傾向,如建筑的裝修、環境的綠化、家居的布置顏色的搭配,以及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街心花園的美化等等。不管我們是否承認,審美活動在今天確已超出了所謂純藝術純文學的范圍,滲透到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把都市的、工業的和自然的環境整個兒改造成一個超級的審美世界。”[3]面對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審美世界”,中國學術界普遍借用“日常生活審美化”這個術語來概括人們的日常生活現象。顯然,“日常生活審美化”作為一種美學現象,在我們時代確實存在著,這是不爭的事實。
二、“日常生活審美化”體現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觀——“生活是美”
俄國著名的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生活與美學》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題。原文說“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4]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美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東西,這個東西只能是生活。首先是社會生活。當然,社會生活因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因而審美的內容也會隨之變化。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普遍認為:美好的生活,就是吃得飽穿得暖,穿衣打扮以暖為標準,幾乎不考慮色彩、風格;吃以飽為目的,色、香、味、營養那是富人的事;住房以“能住”為追求綜旨,尋常百姓根本不會考慮“裝飾”。但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中國人開始關注美,他們通過追求衣、食、住、行的美化而把審美活動引入“日常生活”中了。你看:滿大街的時裝屋、美食城,滿街跑的寶馬奔馳,溫馨優雅的公寓房,歐式情調的庭院別墅,還有滿眼清新亮麗的廣告等等,顯示著一種無往不在的蓬勃生機,高雅的生活色調,這些無不表明“藝術審美在一定程度上已進入日常生活了”。現實生活是最美的,他們應該成為審美的對象。走進電影院、音樂廳去欣賞藝術,這是一種審美活動。以前,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一種類似于奢侈地生活。現在,人們可以不用去電影院而在家里就可以欣賞到電影藝術,不用去昂貴的音樂廳也可以享受著音樂帶來的美好幸福,家庭影院、卡啦OK漸漸步入尋常百姓家了。這應該正是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的“藝術的主要作用是再現生活中引人興趣的一切事物:說明生活,對生活現象下判斷。”
三、“日常生活審美化”是中國人自由與進步的顯現。
如前所述,“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討論首先起源于西方,正式為之命名的是英國社會學家費瑟斯通,全面的理論闡述則是集中在德國學者沃爾夫岡•韋爾施的《重構美學》和美國學者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兩部著作中。“日常生活審美化”產生的一個重要背景是西方社會在進入后工業社會(或者消費社會)以后,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這種“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并非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認為的人人吃飽穿暖,而是一種物質生活豐富到“充溢”的程度,就像美國藝術家沃霍爾有名的復制品藝術《湯罐頭》一樣,滿坑滿谷的都是排山倒海而來的“物”——商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于人的內在精神所產生的影響在于:這樣一些鮮活的、充滿質感的“物”,事實上在不斷地以一種充分符號化的形式涌入人的內在心靈世界中,重新整合著人的精神世界,與之相比,藝術就遜色多了——藝術,尤其是高尚藝術,總是一種在有無之間的精神靈光——于是發生的情況必然就是:人們從自己能夠體驗到的心靈感受出發,開始質問那種藝術高高在上,物質卑居在下的局面:捉摸不到,面目模糊的“藝術”,怎么能夠比觸手可及,巧笑倩兮的“物”可以占據更高的位置呢?于是自然產生了一種將“物”拔高向“藝術”的欲求,“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理論的產生,就是這種真實的欲求的回應。
西方人對于“美是生活”的理解,就是把生命放置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在西方思想中存在重視“美的生活”的傳統。在他們看來,生命的快樂是根本,他們對于生活的理解就在于重視財富積累與權利的獲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的精神生活的發展長期處于畸形狀態,結果,美的精神生活的發展嚴重阻礙了美的物質生活的發展,這就導致中國審美文化建設長期處于變異狀態,即只有富裕階層的物質生活審美建設和精神生活審美建設,沒有貧窮階級的審美建設,因為他們必須為溫飽而打拼。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所以,人們越來越頻繁地提出美的要求,他們通過追求衣、食、住、行的美化而把自己以及周圍環境變得具有藝術性。他們直接將審美的態度引進現實生活。“在大眾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靈’無所不在——外套和內衣、桌椅和床具、電話和電視、手機和計算機、住宅和汽車、霓虹燈和廣告牌,無不顯示出審美泛化的力量……就連人的身體也難逃大眾化審美設計的捕捉,從美發、美容、美甲再到美體都是如此。可見,在當代文化中,審美消費可以實現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美的消費品。”[5]為此,許多中國研究者認為中國社會的日常生活已經進入“審美化”,它與城市規劃、購物中心、街心花園、超級市場、咖啡廳、健身房、時裝、廣告等聯系在一起,
美的生活的基礎在于:民族與人民共同對美的理解、想象與追求。在有了對美的理解與追求之后,就必須發展物質財富來充實和完善美,也就是說,要建設美,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創造美。美不是先天的,美需要理解,更需要建設,“美的建設”離不開人民心靈想像與自由理解。美的物質文化生活的創造,要優先于美的精神生活創造。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我們過份強調美的精神生活創造,結果,由于美的物質文化生活的落后,導致美的精神生活創造也發生了畸變。
事實證明,在不同的階段,人們對美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美的優化理解需要社會與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后才能完成,只有在文明生活中,才能形成對人的生存的尊重,形成對自然價值的高度尊重。“美的生活”是自由想像的結果,也是自由文化政治制度作用的結果,因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中,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力才能得到自由地解放。美是生命與文明的自由象征,這既是對美的要求,也是對美的歷史評價。生活最初都是以實用為目的,但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社會生活必須追求“美的優化”,而不能停留在簡單低級的生活狀態之中。[6]今天,中國人的生活形式,生活追求,我們的現代城市建設,越來越體現出美的自由的精神生活,理解“美是生活”就是要給自由、寧靜、自然、人性的恢復以更大的思想空間與文化空間。對于“多維的”“日常存在的”的人類來說,對自身理想生活境遇的追求一直是個亙古綿今的主題。柏拉圖的“理想國”,陶淵的“桃花源”都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詩意的棲居”地。在現代中國,“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似乎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理想追求。有的研究者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消費社會,藝術已經作為商品進入了消費。審美當然也就不是個別階層的人的活動,而成為大眾理解現實感受現實的一個更廣泛生動的媒介。”[7]
文藝美學的重要目標,就是要讓人能夠很好地欣賞“美的藝術”和“美的自然”,它不應有過多的思想束縛;與此同時,文藝美學,需要從感性具體的藝術上升到生命與靈性的高度進行體味,即讓感性具體的豐富的藝術體驗與生命的內在精神快樂獲得高度的一致。如果說中國社會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目標是艱巨,那么中國文藝理論界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研究同樣是任重而道遠!但至少“日常生活審美化”是事實,它代表了中國人自由和進步的步伐。
注釋:
[1]邁克·費瑟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譯林出版社,2000,P95—99.
[2]陶東風.日常生活審美化及新文化媒介人的興起[J].文藝爭鳴,2003,(6).[3]沃爾夫岡·韋爾施,陸揚等譯.重構美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34-35頁
[4] 車爾尼雪夫斯基著,譯:《生活與美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6頁
[5]劉悅笛.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日常生活化——試論“生活美學”何以可能[J].哲學研究,2005(1).
[6]李詠吟:《文藝美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260頁。
[7]王美艷.論日常生活的審美化[J].株州工學院學報,2005,P82.
參考文獻:
[1]艾秀梅.“日常生活審美化”考辨[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P37.
[2]李詠吟:《文藝美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260頁
[3]陸揚:《論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與現代化,2004.03
[4] 轉引自文化研究網第20期,黃應全:《“日常生活審美化”與中西不同的“美學泛化”
關鍵詞:課改;非金屬元素;化合物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8-0299-01
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知識點多,內容豐富,涉及面廣,且多數是描述性的,內容繁雜、零碎、分散,需要記憶的東西較多,難以掌握和運用;加之考試說明中規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占15%,不少同學不重視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復習,但我們應注意到,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往往是考查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化學計算、化學實驗知識的載體。在高考試卷中,真正屬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分值遠超過15%。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復習。下面筆者根據課改后教學一線的實際情況及高考化學試題的要求和該專題知識點多的特點,談談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復習。
一 課改后元素化合物教學的情況
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這些一線教師在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中遇到和存在的問題,主要根源在于對于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的新處理不了解和不適應。例如傳統教學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處理是以物質為中心,追求從結構、性質、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系統的研究物質。而這種“系統的研究”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量的研究;既有一定的深度,也有相當的難度,研究的重點是知識和技術方面。而化學1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從覆蓋面上看, 雖然是幾乎涵蓋了原來高中化學Ⅰ中的物質,但是相關物質知識內容的深度與難度降低了, 而且過于細節性的知識不作基本要求, 即知識面廣、要求降低了, 突出了核心內容,對主要物質性質和觀念性知識的要求提高了。為了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地解決這種矛盾,在必修模塊的教學中, 教師要避免將某個知識點內容挖掘得過于細致, 要由原來關注細節的教學轉變成關注核心知識的教學, 讓學生建構核心認識, 形成知識結構。教師較難從原來單一的教學方式轉變成多樣的教學方式,較難做到從關注一維目標的落實到關注多維目標的落實等。
二 高考一輪復習應遵循的復習主線
筆者認為按知識能力螺旋上升的要求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復習是最主要的,從必修到高考一輪復習,跨度大、涉及面廣,要做好復習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抓住“點、線、網”,構建多維知識網絡
這里所說的“點”是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干知識點或重難點或高考的熱點或學生學習的疑難點,復習中要針對這些點拓展鋪開,對于每一個“點”都要從組成結構、性質、鑒別保存、用途存在、制備方法幾方面建立起思維框架,抓住“組成結構
性質
用途存在、制備方法、鑒別保存”的思維模式;這里所說的“線”主要三條,一是各族元素代表物知識主線,二是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主線,三是氧化還原主線;“網”就是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網絡。復習中要引導學生頭腦中零散的碎片進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識體系,這樣有助于學生把知識系統化,理順知識的脈絡,使學生得到整體的、互相聯系的、結構化的知識(知識網)。這里的構建知識網絡和體系,不能限于某章某節的內容,而應著眼于整個中學階段所學的知識,使之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這樣,通過由“點”到“線”,由“線”成“網”的逐層總結,就能理出一個層次豐富、條理清晰的知識網絡。
2.比較歸納,精確把握
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可比較的內容很多,如:鹵素單質的比較、鹵化氫的性質和制法的比較、氯氣和硫的性質的比較、具有漂白性的物質的比較、濃硫酸和濃硝酸氧化性的比較、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比較等等。
通過比較,就能從多層面認清知識點間的差異和內在聯系,能引導學生掌握由“個別 一般,再由一般 個別”的學習方式,從而對整個知識系統有全面準確的理解。
3.適時總結,框圖推斷才有法可循
無機框圖題是高考中熱點題型,無機框圖推斷題的信息多,提取信息的難度大、角度多。在復習中除了要加強框圖題的題型訓練,教給學生“分析特殊、大膽假設、不斷論證”的解題方法,更要引導學生學生歸納總結出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規律,既有利于突出重點,又可強化記憶。
在一、二輪復習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如下角度對非金屬元素用化合物知識進行歸納:①從無機框圖題常出現的物質角度歸納;②從物質性質角度歸納;③從同一元素化合價的變化為主線角度歸納;④從特征現象角度歸納;⑤從反應類型角度歸納;⑥從產物特征角度歸納;⑦從反應條件角度歸納;⑧從轉化關系角度歸納等等。
關于開展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收費調研的通知
各縣市區發改局、教育局:
為落實《**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省教育廳關于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收費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價費[2019]362號)文件精神,切實規范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行為,嚴格課后服務費收支管理,合理制定我市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收費試行標準,經研究決定,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將開展聯合調研,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研目的
(一)按照質價相符、非營利原則,依據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的具體內容,結合我市實際制定試行標準。
(二)全面了解我市學校開展課后服務運行情況,進一步規范中小學校內課后服務行為。
(三)規范課后服務費收支管理,嚴格資金監管,確保資金使用合規、有效。
二、調研內容:
(一)轄區內中小學課后服務學校的基本情況;
(二)轄區內課后服務收費試行標準建議;
(三)課后服務活動具體內容;
(四)課后服務預算收支情況,包括開支范圍等;
(五)學生及學生家長對課后服務收費的反映情況;
(六)課后服務收費操作上的困難與問題,對市級出臺收費管理細則的建議。
三、調研要求:
各縣市區發改局、教育局要高度重視、緊密配合,組成專題調研組。一是對轄區內的各縣市區的調研工作進行布置、指導、督促。二是收集匯總轄區內總體情況。三是提出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收費試行標準建議。
四、調研時間:
從本通知下發之日起至6月30日前,各縣市區完成調研工作。共同形成的調研報告分別報市發改委、市教育局。
2、無可厚非:不能過分責備。指說話做事雖有缺點,但還有可取之處,應予諒解。
3、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4、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話敏捷、熟練,用不著考慮。
男人在外,賺錢養家。
女人在家,愛美如花。
對它一對:
男人養家,天職賦予。
女人愛美,本性使然。
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