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收養流浪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市里忽然出現了群體活動的流浪貓。
流浪貓是遭主人遺棄的貓,論身世,原本大都是陪伴主人的小乖乖。
自從偶爾發現延中綠地來了流浪貓之后,我總要順便或特地去探望它們。我雖不曾帶吃的去,可它們得益于人類經常光顧它們流浪的地盤,所以總能吃飽的――好心人給它們投食已經成為一道風景線了。這足以說明,它們原來的主人頗有眼光,在作出遺棄它們的決定之際,是充分考慮到它們日后生存問題的。
忽然,就連我家樓下的綠地里也出現流浪貓了,多的時候五六只,少的時候二三只,總是聚集在住家進出的大堂外。最小的一只是土黃色的,剛生了貓仔,故而最為兇狠和貪食,住家投喂的食物總是歸它頭一個吃。
由于它們的存在,我家剩余葷菜便有了一個最好的去處。然而我經常碰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情況:有時投喂的東西差了一點它們略聞了聞味道就掉頭走開了,有時東西不錯,趁它們吃得高興,我探出手去撫摸它們,它們要么警惕地躲開,要么邊吃邊發出呼呼的威脅聲,似在對我說:別看這些東西是你給的,可你也不能趁機揩我們的油啊!最近我吸取了教訓,已經光投食不親近了。從心底里說,我是不高興的:給吃的還這么對我,太不懂得報恩了,活該遭到遺棄!
我想起小時候好像很少見到流浪貓。那時的貓一般都是為人所收養,主要是用來捉老鼠的。那時大家住的都是衰朽的房子,潮濕的地方多,地板和墻面出現窟窿的地方多,老鼠也多,因此能捉老鼠的貓是一種稀缺資源,怎么能聽任它們流浪在城市的陰暗角落里呢?同時,我覺得,那時的流浪貓之所以少得可憐,跟匱乏年代被丟棄在垃圾箱里的葷食不多有很大的關系:在大街小巷普遍缺少葷食的情況下,嘴巴挑剔的貓如果離開人類的收養,生存的可能性大概是很低的。
昨天乘車外出,在車載電視上看了一個短片,說的是一些有愛心的自愿者成立了愛貓協會,已經介入流浪貓的問題了。看來流浪貓越來越多了,出現的地方不止是延中綠地和我家樓下。
美麗在忠誠面前失寵
平心而論,作為造物主的一種被創造物,貓的確是太漂亮了,絕對具備了“以色事人”的身體條件:
當城市里的某些女孩子近年來認定“小臉是美的”,不惜花費巨大的錢財,忍受巨大的痛苦,將臉孔兩邊的顴骨和其他骨頭銼小的時候,貓一生出來就已經具備標準的漂亮小臉了;當人類中的大部分人都承認身材美是人體美的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時候,貓一生出來就具備修長而充滿肉感的魔鬼身材了;當人類借助于手術將自己的單眼皮弄成雙眼皮,最終完成從小眼睛到大眼睛的變化的時候,貓天生就具備一對變化莫測的大眼睛了:當人類在追求運動的氣質和慵懶的美感并存的時候,貓天生就具備激躍的時候像運動員,慵懶的時候像淑女的兩重性了;當人類越來越欣賞動聽的說話聲和感人的歌唱聲的時候,貓天生就具備特別動聽的發聲系統了――發火時宛如男人,發嗲時好比女人;當我們人類越來越看重肢體語言并竭力在這方面有所改善的時候,貓天生地就善于做出各種動作,包括難以抵擋的媚態了;當我們人類從小就被告知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的重要性的時候,貓天生地就喜歡天天為自己清潔全身、梳妝打扮,并已經非常衛生地在處理自己的排泄物了。所以,人類怎么可能不從純審美的角度來欣賞貓呢!
然而都市人為什么雖然欣賞貓,卻懶得養貓了呢?據常去延中綠地喂貓的人說,那些貓原來是有人養著的,后來主人動遷去住好房子,問題是,動遷走的人家如果養著狗,狗大都是要帶走的,被遺棄的恰恰是貓。
九十年代后期,大量的寵物狗進入了家庭,成為第一等的寵物了。跟貓相比,狗所具備的特點是熱情,忠誠,聰明等等。不論從歷史看還是從現實看,人類跟狗的佳話是非常之多的。
我也很想在人跟貓的關系史上尋找佳話。遺憾的是,不論我怎么搜索枯腸,居然一個都沒有。我無法為貓除了捕鼠之外的其他用途辯護了。
這不能怪貓不好,只能從它的本性上加以諒解:為了食物,貓許多年以來,已經養成了既依賴人類,又不為人類完全馴服的天性了。難怪貓跟其他貓科動物一樣,單獨活動的時候多,集團活動的時候少。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狗,它有限的捕獵能力需要它群體活動,協調一致,所以久而久之,體內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物質,下令它們依賴一個發號施令的頭領,人類取代了這個角色。
作為寵物來收養,美麗的貓怎么可以跟忠誠的狗來相比呢:當狗在路上跟著主人搖搖晃晃地走著的時候,貓早就吃飽喝足,懶得再搭理主人了;當狗有呼必應的時候,貓是不會事事都回答主人的叫喚的;當狗什么東西都肯吃的時候,貓則對投喂的不好吃的東西不屑一顧;當狗忍受大半天的糞尿折磨而仍舊不肯輕易在家里隨便大小便的時候,喜歡臭美的貓早就憋不住“方便”了,方便之后又是梳理毛發,又是清潔爪子。
一個朋友的話非常有道理:貓是機會主義者,容貌太美麗了,性格又太陰沉了,要不然人類中那個唱歌的天才怎么會因為容貌出眾,性格陰沉,而被叫成“貓王”呢?狗則忠心耿耿,百依百順,將主人看成絕對的領導。
因此,如果說收養狗的人幾乎獲得了總統的地位,那么收養貓的人則在指揮著一支不忠于自己的部隊;如果說狗是熱情大方的薛寶釵的話,貓就是孤芳自賞的林黛玉;如果說狗是人類的正規配偶的話,貓則是人類偶一為之的情人;如果說什么人都可以較為輕松地收養狗的話,那么貓只能由特別溺愛浪蕩子的母親來收養。
流浪是一種幸福
我曾先后幾次養過貓,每次都是出生才幾個月就開始的。最近一次大約是在四年前,一個酷愛貓的朋方給我送來一只不怎么純的波斯貓。它是小母貓,一只眼睛是藍的,另一只眼睛是灰的,非常迷人。它來的時候才幾個月大,后來漸漸大了。它非常依賴我,主要是在進食和睡覺的時候,其他時間總是在自行其便。可惜的是,過了三個月,在還沒有徹底成為大貓之前,它就從三十一樓的陽臺上摔下去了。死之前,它很反常:經常喜歡呆在窗臺上,直勾勾看著地面上的馬路和花園,似乎那里有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在召喚它;經常趁我開門倒垃圾之際溜出去,一直爬到頂樓平臺的制高點上直勾勾看著樓下。它摔死之后,我發誓不再養貓了:在面積有限的家中養貓,就如同在狹小的籠中養鳥一樣,對生性酷愛野外的貓太不公平了。后來,另一個朋友又送了一只給我,我轉送給了一個朋友。它多活了一年,最終也從高樓摔下去了!自那以后,我不止一次在馬路上看見過死貓,它們的上面都是高高在上的樓房,因此很有可能也是在向往野外生活的時候不慎摔死的!
于是我愈加抱定了一個觀念:盡量別去養貓,除非是失去母親,存活不下去的貓仔;一旦貓仔長大,必須要將它們放歸野外。
我為自己既愛貓又不養貓的行為找到了科學解釋:從本性上說,具有卓越的身體條件和出眾的捕食能力的貓是人類不可能完全能夠馴服的;貓的二次野化能力也是所有家畜中最強的,也就是說,它既可以天生地在野外生活,也可以在被人類收養之后重新被放歸到野外去生活。比如,我家樓下的流浪貓就捕吃麻雀,我經常看見被吃掉大半的麻雀尸體。
因此,當我經過延中綠地的時候,總是對一邊投食一邊呼吁路人收養流浪貓的好心人宣揚,流浪貓其實是幸福的,它們看上去可憐和悲慘,主要是你們看了它們漂亮的容貌和聽了它們迷人的聲音所造成的主觀想像;它們已經在這個漂亮的地方安家落戶了,過得非常幸福,何必將它們再弄回到從前并不幸福的生活之中去呢?
由此想到羅馬斗獸場里那群數量可觀的流浪貓了。現在,它們大大地出了名,因為已經成為聯合國頒布的人類文化遺產之一了。它們在古帝國宏偉的古建筑廢墟之中一半靠自己取食,一半靠人類投食,以一種很象征的方式展示出了消失已久的古帝國的特點:強大,狡猾,廝殺,充滿了魅力。
而在我所住的城市,盡管有人在為流浪貓投食,但有更多的人在呼吁驅逐它們,號召消滅它們。于是作為一種折衷措施,有一種觀點出現了:既容忍它們在人類的公共空間存在,又要保護人類的生活空間,所以盡量通過節育的方式控制它們的數量。
我得說這是一種不怎么好的政策:它建立在人類的利益之上,違反了貓性。我不曾聽說古羅馬廢墟上的貓都是做過節育手術的,也不曾聽說過加拿大的多倫多的流浪狐貍是做過節育手術的。
我們的城市很大,這個角落,那個角落出現一些流浪貓是不會產生大礙的――我們的城市有更多的有害動物比如老鼠,我們產生了過多的剩余食物需要合適地處理掉。所以,與其說流浪貓是會給城市生活帶來大礙的,不如說城市規模和人口的無限膨脹是會給城市生活本身帶來大礙的。
如果要對流浪貓大開殺戒,我就困惑不解了。
伏爾泰說:“一個人從在他母親子宮中的植物狀態和在幼兒時的動物狀態到達理性成熟并按理性行事的狀態,要花費廿年的時間。要弄清人體的構造中哪怕一小部分,需花費三千年的時間。要了解他的靈魂,要花費永恒的時間。但是,要殺死他,只須花費一瞬間。”
這是一段充滿人文精神的話語,那么它是不是同樣能夠用于美麗而迷人的貓類呢?我們在貓的生殖器官和消滅貓的肉體之前,是不是應該想一想我們這么做是不是違反了造物主的意志了呢?
最后,請允許我翻譯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的一首小詩《貓》:
我希望在我的家中有:
一位有智力的太太,
一只在書籍中鉆來鉆去的貓貓,
皆為我一年四季的朋友,
1、流浪貓在外流浪食物資源是非常匱乏的,所以它們大多不會太挑,家中的米飯或者肉類,火腿腸等都可以飼喂流浪貓,但要注意不能喂食高鹽、高油食物。如果有條件盡可能還是選擇貓糧飼喂,貓糧可選擇性價比較高的貓糧。
2、如果打算收養流浪貓,建議選擇適合它年齡階段的貓糧為主食,為增強流浪貓的體質免疫力和營養,可以適量的添加水煮雞胸肉、牛肉、魚肉等,為防止出現流浪貓貪食多吃的情況,導致消化不良,建議先嘗試少量多次的飼喂,口服寵物專用的益生菌調理腸胃。當流浪貓適應飲食和環境后,一切正常就建議帶往寵物醫院進行疫苗接種和同時進行體內外驅蟲,
(來源:文章屋網 )
附近人都認識老爺子
“別著急,下午1點,貓全都會來這里等,準時得很,”一位晨練的大媽說,朱玉榮老人住的靠這里不遠,因為腿腳不方便,原來上午、下午都會過來,現在上午來的少,下午肯定會來。
下午1點不到,一只黃白相間的流浪貓從茂密的灌木叢里鉆了出來,在草地上愜意地伸著懶腰,2只、3只、4只隨后的幾分鐘時間里,越來越多的小貓出現在河邊的小廣場上。
城墻邊的小路上,遠遠地能看見,一位拎著紅布袋的老人邁著小步,顫顫的向河邊走來,一只黑色的小狗始終跟在老人身邊。“你看來了,來了,”一旁的市民指著老人來的方向說,“那個就是喂貓的朱玉榮老爺子,旁邊的小黑狗也是被遺棄后他收養的。”
2里路要走40分鐘
剛一靠近小廣場,朱玉榮扯著嗓子“貓咪、貓咪,”這沙啞卻又顯得中氣不足的聲音仿佛有著一種魔力,一只只的小貓循著這沙啞的聲音從四面八方趕來,原本安靜的小廣場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小貓們翹著尾巴,興奮的緊跟在老人前后,“喵喵”地叫著,身體不住往老人褲腳上蹭,好像是撒嬌的孩子一般。
“今年80歲了,走路越來越吃力,”朱玉榮老人說,“前些年因為中風,不僅腿腳也變得不利索,手也抖得厲害,每次從家過來的2里路要走40分鐘,”老人喘息著慢慢坐在公園長椅上,“等久了吧,”朱玉榮老人撫摸著每一只跳上椅子的流浪貓。
貓群中,一只灰黑相間的大貓與老人顯得最為親密,“這只貓是我收養的第一只貓,現在整整已經有13年,在野外能活10多年,也算是長壽了,”朱玉榮老人輕輕地梳理著老貓的毛發,眼中滿是慈愛。
每月貓糧要80多斤
流浪貓越聚越多,老人慢慢地彎下腰,顫顫的從身邊的紅布袋里取出一疊塑料碗,每個碗里都倒上半盒子貓糧,“這些都是給小貓們特意準備的,每只貓都有,這樣貓咪們吃的時候不會鬧矛盾,”朱玉榮老人想得很細,“貓糧一定要新鮮,必須每天都來喂,從前有人擺了一大盆貓糧,結果螞蟻爬過后,貓就再也不吃了,浪費了不少。”
朱玉榮老人說,自己家也比較困難,每天要照顧15只流浪貓,是一種幸福但也有負擔,老人算了一筆賬,小貓們一個月要吃80多斤貓糧大概400多塊錢,現在多虧了有好心人的資助,壓力也小多了。
“孩子們”很懂事
公園長椅上,小貓們吃得很香。朱玉榮老人身邊的小黑狗寸步不離,始終緊靠在身邊,朱玉榮老人告訴記者,它叫“寶寶”,3年前因為脫毛、發燒和拉肚子被人遺棄,自己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終于把它救了,以后就一直陪在身邊,真的很懂事。寶寶’也很護這些小貓,平時這些小貓看到狗就跑,但都不怕‘寶寶’,有時候‘寶寶’還會把靠近小貓的小狗趕走。朱玉榮老人摸著‘寶寶’的頭笑著說。”
為什么是自行車
阿姆斯特丹天生就不是為汽車而生的。這座建于17世紀的古老城市完全沒有想到幾百年后會有一種大個兒的四輪車出現在地球上,它狹窄的街道和密布的運河讓汽車根本跑不起來,更不用說提供足夠的停車位。
但除此以外,阿姆斯特丹的道路平坦緊湊,棋盤式的格局使每段路程距離最多只有5千米,簡直就是完美的“自行車之家”。因此,這個城市40%的交通是自行車來承擔的。據說阿姆斯特丹有 73萬居民,而自行車的數量則達到了 60萬輛,可以說,只要是能碰到腳踏板的人,都擁有一輛自行車。
因此,如果你身在阿姆斯特丹,卻沒有坐在自行車上,怎么對得起這座城市!
Go
去租一輛車
在阿姆斯特丹,恐怕沒有比弄到一輛自行車更容易的事兒了,全城擁有140家自行車商店,在游客聚集的達姆廣場或中央車站等地都有很多的自行車租賃公司,可以方便地租到自行車,價格在每日10~15歐元(合80~120元人民幣),還需押金或用信用卡抵押。
這里有完善的交通設施和標志,還有自行車專用車道和專用信號燈,騎起來沒有什么難度,也非常安全,但過路口轉向時需要伸手示意。
惟一需要注意的是偷車賊,但還好,當你要長時間放置車輛時,總能在這座城市里找到有人值守的存車處,存車處甚至還可以幫你修車。更可愛的是,你還可以在這里找到幾位常駐的“存車貓”,這些小家伙趴在管理員特別準備的軟墊子上,目光炯炯,讓偷車賊不敢光顧。
Station 1
貓咪博物館
EerengrachtT紳士運河497號
除了遍布的自行車,荷蘭還是世界上博物館密度最大的國家,細膩的荷蘭人喜歡收藏各種各樣給他們帶來感動的東西并和更多的人分享,如此說來,一間專門以貓為主題的博物館建在阿姆斯特丹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館內的展品雖說不上價值連城,但每款畫作、雕塑及其他貓樣藝術擺設都是博物館的主人從世界各地淘來的心愛之物,大部分展品都是17世紀后期至20世紀的藝術作品。貓館內眾多展品中,除了一些藝術大師的作品之外,還有很多別有新意的收藏品,比如韋伯著名的歌舞劇《貓》中的主角穿過的毛茸茸的戲服。
更讓愛貓人欣喜的是,除了欣賞貓物,你還可擁抱幾只活生生的家貓。這么多年來,這些職業的貓管理員們已習慣了和游客相處,它們喜歡站在窗口看風景,或是躺在館主的古董沙發上呼呼大睡,是博物館里最真實的“展品”。
博物館的主人愛貓如命,這也是他開辦這座博物館的原因。這位館主的名字叫鮑勃,他曾經有一只名叫莫根的小貓,除了呵護有加之外,更視其為終身良伴,而且每五年還會給小貓莫根送上一件豐厚的禮物。
幸運貓莫根15歲大壽的時候,這位瘋狂的貓主人不但以愛貓名義發行了一本書,更為它仿制了一張以1美元為樣本的鈔票,鈔票中間的頭像,自然就是至高無上的喵星人莫根,而鈔票上原來的字“我們相信上帝”(In God we trust),則改為“我們不相信狗”(We trust no dogs)。如今,莫根已經去世多年,但這張鈔票卻一直掛在博物館的大廳里,裸地展示著一個瘋狂的藍星人對喵星人的愛。
Station 2
一路上的櫥窗貓
騎行的好處就是能慢慢欣賞路上的美景,并能隨時停下來享受這一刻。
因此,當你在阿姆斯特丹大街上騎行時,請盡量把速度放慢一點,因為這個城市有太多風景值得讓目光多停留一下。比如陽光下的花店、琳瑯的雜貨店和櫥窗里的貓。
歐洲人向來喜歡給自己的店鋪裝上極具吸引力的櫥窗,而阿姆斯特丹人似乎把裝飾櫥窗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貓,因此,我們總會在那些漂亮的櫥窗里找到一兩只喵星人。而有些時候,我們卻會發現,某些“喵星人”只是幽默的阿姆斯特丹人繪制在玻璃上的畫作或根本就是個生動的貓玩偶。
Station3
流浪貓之船
SINGLE運河40號對面
在運河密布的阿姆斯特丹,連流浪貓救助站也能建在船上。這艘叫Poezenboot的船就停泊在一條叫孤單(single)的運河邊,幾乎每一位愛貓的游客都會到這里轉轉。
3歲那年,我家來了一位“貴客”:一只有著天藍色眼睛的流浪貓。那種貓在動物世界里顯得那么不起眼,可是在我的眼里,那是一個神圣的動物,純潔的一個小不點。
它就那么可憐的望著我,我心里頓時泛起了一絲波瀾,該收養它嗎?說實話,那時候虛榮心與同情心齊頭并進。如果讓小伙伴們看到我家養了一只這么低劣的貓,那該是多么尷尬。但是,在這冰天雪地里,如果沒有我可憐它,它會不會餓死?會不會被調皮的孩子欺負的遍體鱗傷?會不會。收養它吧!至少我又有了一個好伙伴!
我輕輕把它抱了起來。嗬!它還真是輕呀!一定是餓的沒有力氣去找食物了,只有可憐兮兮的望著我。一進家門,媽媽劈頭蓋臉的就問“:哪里來的野貓?咱們家很快就要有一只波絲貓了,你還抱來一只這樣丑的野貓,你瘋了嗎?”我為媽媽這樣的話感到有辱了自己的形象,當時心里委屈極了,眼淚不爭氣的涌了出來,“我喜歡,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說完,抱著這個可憐的小不點,頭也不回的跑進自己的臥室。話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要知道,這是3歲那年和媽媽第一次頂嘴。我的心里涌動出了一絲絲內疚。可是,那可恥的虛榮心,讓我感到自己很沒面子,我本來決定向媽媽道歉,但是我又很明智的想:媽媽沒有同情心,應該是她向我道歉才是!“喵嗚~~喵嗚”這個小生靈向我發出了抗議!“我知道,我知道!我這就給你去找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