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消化道出血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腦出血并發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腦出血并發癥,是導致腦出血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為探討腦出血并發消化道出血的護理對策,筆者回顧性分析43例腦出血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歷資料,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科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收治腦出血患者282例,其中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經癥狀、體征及頭顱CT、MRI確診,符合《2007年成人自發性腦內出血治療指南》[1]中關于腦出血的診斷標準,同時伴有嘔血、柏油樣大便、血紅蛋白下降等消化道出血癥狀、體征。男36例,女28例;年齡在42-79歲之間,平均(53.2±8.3)歲;出血部位:基底核33例,丘腦區17例,外囊區10例,皮層下4例;腦出血量(以多田氏公式計算)超過40ml者42例;消化道出血出現在就診后17h-21d,其中24h內者27例;單純嘔血者11例,單純柏油樣大便者23例,二者兼有者30例;消化道出血估計量超過1000ml者39例,未超過1000ml者25例。
1.2護理方法所有患者均在積極手術、藥物對癥治療的同時給予基礎護理、呼吸道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用藥護理等綜合護理措施。
1.3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使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64例患者死亡14例,死亡率為21.88%,其中消化道出血量超過1000ml者死亡10例,死亡率為30.77%(12/39),未超過1000ml者死亡2例,死亡率為8.00%(2/25),二者死亡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215,P
3討論
3.1發病機理及預后患者腦出血后腦組織受到破壞造成顱內水腫,壓迫腦內結構移位,進而造成患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并增加腎上腺素分泌,興奮迷走神經,加速胃酸分泌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而出現消化道出血[2]。本組數據顯示,腦出血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消化道出血量超過1000ml者死亡率明顯增高,與出血量未超過1000ml者的死亡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腦出血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預后與消化道出血量大小有關。
3.2護理對策本組數據顯示,消化道出血在腦出血后24h內有較高的發生率,其他時間段也有發病可能,因此,對于腦出血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對策應給予綜合護理措施以達到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的目的。
3.2.1基礎護理基礎護理以病情觀察為基礎,通過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了解病人病情改變。觀察患者每次嘔吐物及糞便的顏色、性質,如有血跡或咖啡樣、柏油樣改變應及時通知醫師行相應檢查,尤其伴有大汗、面色蒼白、血壓降低等癥狀時應迅速處理。本組數據顯示,所有患者均有嘔血或柏油樣大便現象,因此對嘔吐物及糞便的觀察可有效預警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糞便潛血有一定的延后性,嘔血多出現在急性大量出血后,均不利于動態監測病情,因此患者一旦出血消化道出血應密切觀察末梢循環狀況并定期復查血紅蛋白,便于有效監測病情。腦出血患者由于高顱壓的存在,多需要給予降顱壓藥物,此類藥物多有利尿作用,應記錄出入水量,保持患者充足的血容量。
3.2.2呼吸道護理呼吸道護理的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嘔血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病情。由于腦出血患者顱內壓急劇增高,多伴有嘔吐,無論是否有嘔血,均應抬高患者床頭20°左右,頭偏向一側。患者嘔吐后應及時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必要時給予氣管切開。
3.2.3飲食護理腦出血患者有較高的幾率出現消化道出血并發癥,因此目前治療時多給予保護胃黏膜藥物常規應用,此時鼻飼飲食可給予藥物灌入以預防。鼻飼前應先抽取少許胃內容物,可了解有無出血并測定pH值[3],如pH值過低,應給予抑制胃酸分泌藥物應用。一旦確認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應即給予禁食并遵醫囑給予洗胃、局部止血等治療措施。
3.2.4心理護理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不但不利于治療,而且可能誘發高血壓而加重病情或導致病情反復,因此對于無意識障礙的患者應給予心理護理。首先應進行健康教育,展望良好預后,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及依從性,取得患者配合,避免夸大病情預后及直接的病情談話;其次護理操作時應細心、靈敏,避免患者情緒激動;再者,如患者有各種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耐心聽其訴說,以溫柔、適當的語氣給予寬解,避免粗暴對待,甚至惡語相向。
3.2.5用藥護理腦出血患者雖然可采取微創、開顱等手術治療,但常規藥物應用是貫穿治療始終的,用藥護理通過保證患者遵醫囑合理、及時用藥而保證治療效果。靜脈藥物應用時,應勤于巡視病房,觀察有無滲漏并給予相應處理。長期輸液患者多出現輸液部位水腫,應幫助給予濕熱敷,不但減輕患者痛苦,而且利于護理操作。消化道出血時可能給予局部止血藥物應用,應嚴格記錄給藥時間及劑量,保證合理、有效用藥。
總之,腦出血并發消化道出血的護理對策以基礎護理為根本,以呼吸道、飲食、心理、用藥等護理為拓展,綜合護理、及時發現、合理治療,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王獻偉,杜萬良,陳盼等.2007年成人自發性腦內出血治療指南[J].中國卒中雜志,2007,2(8):694- 709.
【關鍵詞】 消化道出血; 護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6.024
消化道出血常因服用乙酰水楊酸、保泰松、消炎痛、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因酗酒、嚴重創傷、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引起,其起病突然,臨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為本病的主要表現,輕者大便潛血陽性,而多數患者有嘔血與黑便[1]。本文通過總結筆者所在醫院近年來對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體會,提出一些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消化內科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85例,其中男51例,女34例,年齡31~71歲,平均52.5歲,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55例,消化性潰瘍出血21例,消化道腫瘤出血8例,單純嘔血33例,單純黑便12例,兩者均有40例。
1.2 護理措施
1.2.1 一般護理 護理:患者急性出血期間需要絕對臥床,采取頭低位,并將頭偏向一側,以防反流引起誤吸導致的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在患者每次嘔血后,及時清理患者口腔內殘留物,減少口腔內腥臭味導致的惡心甚至再次誘發嘔吐,對于便血患者,注意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和床單整潔,減少交叉感染幾率。
1.2.2 心理護理 消化道出血神志清醒的患者往往精神緊張、恐懼、心慌,處于這種情況會加重出血量,使患者病情加重,因此應馬上給患者保溫,及時處理患者的嘔吐物和排泄物,避免讓患者看見,如患者已看見,應作出合理的解釋,使患者放松情緒,利用肢體語言鼓勵患者,如握住患者的手作自我介紹和入院介紹,輕聲安慰患者[2]。
1.2.3 病情觀察 如果患者突發面色蒼白、出冷汗、脈細、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等臨床表現,結合患者既往病史,可以考慮本病的發生,此時注意讓患者保持側臥位,如見嘔吐物中有持續咖啡樣胃內容物流出可確診。需要立即通知醫生,并同時注意觀察患者嘔血物以及排泄物的顏色、性狀、量和次數,有效估計患者此次出血的量和程度,協助醫生立即應用止血藥,并開通大靜脈通道補液抗休克。止血后同樣需要密切觀察其病情變化,以防再次出血的發生,如患者出現咽喉發癢、胃部不適、惡心欲吐等,應預見有嘔血的可能;當出現腹部不適、腹脹、腸鳴音亢進等,應預見有便血的可能,一旦發現上述癥狀,護士應沉著冷靜,穩定患者情緒,使患者絕對安靜,盡可能少搬動患者,并備好搶救器材和藥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3]。
1.2.4 飲食護理 對于仍有活動性出血患者應禁食,出血停止后,可改為半流質飲食,飲食宜按少食多餐原則,不食纖維多的蔬菜、刺激性食物及硬食、刺激性食物等,否則會加重胃腸蠕動或消化道出血,對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肝功能差者,宜進高熱量、高纖維流食,限蛋白攝入,避免誘發和加重腹水與肝性腦病[4]。
1.2.5 健康教育 在患者入院時、檢查前后、治療前后以及出院時均需要進行健康教育,住院期間詳細向其講解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發病機理、治療原則、治療中注意事項及自我保健等知識,使患者對所患疾病逐步有所了解[5]。出院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本病的預防及緊急處理措施等一些關于本病的常識,教會其早期識別出血征象,如出現嘔血、黑便時需要絕對臥床休息,盡量減少肢體活動,保持情緒穩定,對于神智欠清患者保持頭低、側臥位,以防反流誤吸,并立即送患者入院治療。
2 結果
本組85例患者初次出血54例,再發出血31例,其中24例因搶救無效死亡,病死率28.2%,另有5例發生肝性腦病,43例患者出現失血性休克,55例患者經內科保守治療止血效果佳,痊愈出院,6例患者病情好轉后轉外科行手術治療。
3 討論
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內科急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一旦發生其病死率高、治療困難,臨床上一般大便潛血陽性可能提示出血量5~10 ml/d,黑便提示出血量50~70 ml/d以上,如果胃內出血達到250~300 ml之間則可能引起嘔血,如果出現柏油樣便則提示出血量在500~1000 ml之間,一旦出血量在400 ml以上則可能有失血性休克表現。對于此類患者護理上需要密切觀察患者嘔吐物的性狀、顏色、量等并注意大便的次數和顏色以及患者一般情況變化,切實做好心理護理,加強飲食指導和健康教育,對提高患者治愈率,減少復發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鳳娟.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237):170-171.
[2] 張鳳英,王春鳳.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3):221-222.
[3] 王玲,李瑤,劉愛芳.預見性護理對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評價[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7):60-61.
[4] 陳淑華.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8):46-47.
【關鍵詞】 上消化道出血;護理;方式探討
本文通過臨床護理實踐,探討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護理方式,對本院3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密切觀察護理。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患者中,有男20例,女10例,年齡在30~76歲之間。
1.2臨床表現 嘔血30例,黑便28例,暗紅色便2例;上腹部隱痛25例,反酸17例,上腹部飽脹25例。既往有胃病史者23例,患病時間為3~15年不等;有肝硬化病史1例;合并腰痛、關節炎3例。查體有休克表現15例,上腹部有壓痛28例,腸鳴音活躍11例。
2 護理措施
2.1 急救護理 患者入院后測bp、p、r、t并報告當班醫生,予多功能心電監護,抽取血標本急查血常規、定血型及配血,同時開通2條以上靜脈輸液通道。休克患者給氧氣吸入,絕對臥床休息、保暖,禁用熱水袋及熱水擦浴。嚴格者按重癥護理,床上大小便。此類患者一般較緊張,休克前驅期,患者伴有煩躁情緒,應囑患者家屬陪伴。迅速補足有效血容量,維持有效周圍循環。按醫囑正確、及時補充液體量及輸血,糾正貧血對機體的影響,年老體弱及出血量多者尤應如此。
2.2 一般護理 ①口腔護理:出血期間禁食,需每日2次清潔口腔,嘔血時應隨時保持口腔清潔、無味;②便血護理:大便次數頻繁,每次便后擦干凈,保持臀部清潔、干凈,以防濕疹和壓瘡;③使用特殊藥物:掌握靜脈輸注速度,如有異常及時報告;④輸血輸液的護理:輸血是最緊急的措施,由于患者血容量大量丟失,必然有外周血管的充盈不足,給注射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往往多數患者有組織水腫,使注射更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一針見血就是搶救成敗的關鍵。
輸血輸液對這類患者來說有特殊的治療意義,患者由于大出血的恐懼心理,常存在神志不安的征象,要定期及時巡視病房,發現漏液和調整滴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保證其輸液的途徑通暢,這是必不可少的。
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①血壓觀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導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現為血壓下降和脈壓差縮小。②?脈搏觀察。 脈搏的改變是觀察休克的主要標志,休克早期脈搏加速,休克晚期脈搏細而慢。③體溫觀察。失血者體溫多低于正常或不升。一般休克糾正后可有低熱或中度熱,一般低于38.5℃,持續數日或更久,原因系出血后分解產物吸收,血容量減少,體溫調節中樞失調而引起發熱;若體溫高于38.5℃,應考慮出血后誘發感染;如體溫持續不退或退熱后又不升,則應考慮再出血。
2.3 特殊護理 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第二個最緊急的治療措施是三腔二囊管的壓迫止血,著重是隨時檢查壓迫效果,壓迫的時間的限制等。有時患者有三腔二囊管壓迫的不適應而煩躁不安,所以要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悶感,以免引起嘔吐,導致窒息發生。鑒于近年藥物治療和內鏡治療的進步,目前已不推薦氣囊壓迫作為首選止血措施【2】。??由于大量液體輸入,又由于臥位不習慣而致尿液潴留,及時發現和導出尿液就能減輕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再就是大量積血,會使大量的氨進入血液,從而引起肝昏迷,及時給予患者灌腸是十分重要的護理措施。
2.4 并發癥期的護理 ①肝昏迷的護理:肝昏迷先兆:及時發現并報告病情;意識喪失:主要是注意患者煩躁不安,以免造成意外傷害。② 防止褥瘡的護理? 長期臥床,必然會發生褥瘡的可能,因此,除了強調更換以外,按摩和酒精擦浴是積極主動的措施。
2.5心理護理 多與患者交談,觀察患者言行舉止及面部表情,琢磨其心理活動,關心體貼患者,取得其信任和配合,尤其在大嘔血時,護士不能驚慌,要沉著冷靜,動作敏捷地給予相應搶救。向患者解釋病情,告之如何配合治療疾病,并在日后的飲食、工作及休息等方面努力配合。
2.6飲食護理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急性胃黏膜損害和胃癌。因此,對患者的飲食護理不容忽視,是減少再次出血的重要環節。尤其對有出血史的患者要反復強調,可以舉些因飲食不當而出血的病例,使其充分認識到注意飲食的重要性,并向患者傳授與疾病相關的飲食常識,指導患者選擇營養豐富、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
3 結論
通過以上護理措施,經保守治療,出血停止的有29例,死亡的有1例。由此可見,通過以上幾種護理措施,可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這些護理措施在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劉飛嵐,聶紅英,袁三云,胡理,劉海霞.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策略探討[j]. 中國醫藥導報,2011,(10).
[2]薛留巧.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觀察及護理體會[j]. 基層醫學論壇,2011,(9).
【關鍵詞】 上消化道出血;急救;護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 包括胃、食管、十二指腸、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腸吻合術后出現的空腸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通常出血急、出血量大, 數小時內失血量可超過1000 ml, 患者多伴有急性周圍循環衰竭[1]。若不及時搶救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有效的急救和護理措施是保證短時間內迅速搶救患者生命安全、改善病情、減少后遺癥和并發癥的關鍵。本文對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高港人民醫院近年來3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和護理情況進行分析,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1~2012年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的36例患者納入研究, 年齡35~74歲, 其中男21例, 女15例。其中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出血17例, 肝硬化引起的出血5例, 食管靜脈曲張引起的出血9例, 胃癌引起的出血1例, 急性胃粘膜損傷1例, 空腸上段腫瘤2例, 其他原因1例。以嘔吐為主要癥狀的患者5例, 以頭暈為主要癥狀的患者13例, 以皮膚黏膜蒼白為主要癥狀的患者8例, 以發紺為主要癥狀的患者6例。從出血量看:出血量1000 ml為大量出血, 共5例。
1. 2 急救措施
1. 2. 1 病情評估 ①詳細詢問患者病情、發病原因、既往病史等, 結合臨床表現作出病因的初步估計。②根據出血量、出血的時間、出血引起的癥狀,如:是否有呼吸衰竭或休克等, 作出心肺功能的初步評估并迅速安排患者進行心肺功能測定。③根據不同出血量引起的臨床癥狀和表現初步估計出血量的大小。通常, 輕度出血患者僅有乏力、頭暈的表現;中度出血患者可表現為口渴、心悸、煩躁、尿少以及血壓(收縮壓在90~110 mmHg)、脈搏(100次/min)、血紅蛋白(70~100g/L)的改變;重度出血患者則表現出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細速(>120次/min)、無尿、血壓(收縮壓
1. 2. 2 急救治療措施 ①恢復血容量:建立2條以上的靜脈通路并保持通暢, 迅速輸液、輸血。②止血:應用生長抑素、血管加壓素、細胞H2受體拮抗劑等止血藥物進行止血處理;使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③胃鏡檢查:急診胃鏡檢查能夠確定是否有出血病灶, 以及出血是否為活動性出血或近期出血。胃鏡檢查有助于查明病因。
1. 3 護理方法 ①基本護理:叮囑患者多臥床休息, 中度以上出血者應絕對臥床休息, 取平臥位, 將下肢抬高;指導患者手術后少量多餐, 吃飯定時定量, 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②嚴密觀察病情: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的改變, 每天早中晚監測心率、呼吸、血壓和尿量等;③為減輕患者煩躁和恐懼可給予適量鎮靜劑;④定期復查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和比容;⑤查驗血型積極補充血容量。配合醫生進行止血處理;⑥觀察有無再出血跡象, 若患者反復嘔血、黑便顏色轉為暗紅色、嘔吐物變為鮮紅色、脈搏血壓不穩定則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
1. 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72 h內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 沒有嘔血和黑便, 大便潛血實驗陰性;有效:72 h內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 仍有嘔血和黑便, 但次數和量均減少, 胃鏡檢查出血量減少;無效:72 h后患者臨床癥狀沒有好轉, 仍有嘔血和黑便, 生命體征不穩定, 胃鏡檢查仍有活動性出血。
2 結果
經積極的急救治療和護理, 顯效21例(58.3%), 好轉12例(33.3%), 轉科3例(8.3%)均轉至外科進行手術治療。
3 討論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內科常見的急腹癥, 病死率高。及時的搶救治療和護理非常關鍵。本研究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過入院病情評估、急救治療和良好的護理, 患者治療效果顯著, 顯效和好轉率達91.7%。可見, 及時準確的入院病情評估、急救治療和良好的護理是搶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錦華, 莊劍波, 繆連生, 等. 127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診內鏡分析. 當代醫學, 2010, 16(22):103.
【關鍵詞】 上消化道出血;急救;護理
消化道以屈氏韌帶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稱上消化道出血。其臨床特征為嘔血與黑糞,急性大出血可導致周圍循環衰竭[1]。病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早期發現,積極采取有效的救治護理措施,對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我院內科自2008年8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3例,恢復良好,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43例,其中男35例,女8例;年齡18~86歲,平均年齡58.07歲。病種分類:消化性潰瘍19例,胃癌10例,肝硬化5例,糜爛性胃炎5例,賁門黏膜撕裂2例,食管癌2例。43例中除2例轉外科手術治療,2例自動出院外,其余患者治療效果良好,均順利出院。
2 出血嚴重程度估計
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超過5~10 ml,糞便隱血試驗陽性。每日出血超過50~100 ml,可出現黑便。胃內儲積血量在250~300 ml可引起嘔血。一次出血量小于400 ml一般不引起全身癥狀。出血量超過400~500 ml可出現全身癥狀,短時間內出血量超過1 000 ml可出現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2]。
3 急救與護理
3.1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護理
3.1.1 本組有2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其主要表現為大量嘔血。護士立即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頭偏向一側,立即清除呼吸道內血凝塊,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免發生窒息。迅速建立至少兩條靜脈液路,做好配血,根據醫囑快速補充血容量、使用止血劑及其他藥物,同時囑患者禁食,給予吸氧保暖,并做好心理護理,遵醫囑注射鎮靜藥物,以減輕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迅速配合醫生實施各種救治措施。護士在配合搶救過程中動作敏捷準確,忙而不慌亂。
3.1.2 嚴密觀察患者周圍循環狀態。護士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血壓、心率、呼吸、神志、尿量、spo2的變化、嘔吐、便血的量、發生的時間及次數,準確記錄出入量。尤其應重點觀察血壓和心率這兩個反映機體周圍循環狀態的關鍵指標,以判斷治療的效果和病情的嚴重程度。周圍循環衰竭是急性大出血導致死亡的直接原因。護士密切配合醫生做好抗休克,保證各種補充血容量的措施得到及時準確的落實。
3.1.3 對于上消化道大出血經內科保守治療無效時,應遵醫囑迅速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工作。
3.2 一般出血患者的護理
3.2.1 臥床休息:以感覺舒適為宜[3]。有活動性出血時應絕對臥床休息,頭偏向一側以利于嘔吐,如患者伴有休克,可采取頭低腳高位或雙下肢抬高30度,以防腦部缺血。注意給予保暖,盡量提供安靜、整潔、舒適的環境,滿足患者的生活起居。
3.2.2 注意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每30分鐘至1小時測量生命體征1次,病情穩定4~6 h后,可每2 小時測量1次,密切觀察嘔吐量及黑便量、次數及速度,觀察尿量變化并做好記錄。
3.2.3 飲食護理:少量出血無嘔吐,臨床表現無明顯活動性出血者,可選用溫冷清淡、無刺激的流食,出血停止后方可進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以后可漸改為軟食。宜少食多餐,指導患者忌生硬、刺激性食物。向患者講明保持口腔清潔的重要性,指導或協助患者漱口,做好口腔護理。
3.2.4 應用藥物后的觀察:嚴格遵醫囑用藥,熟練掌握所使用藥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項,認真觀察用藥后有無再出血跡象及不良反應。配合醫生做胃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和治療。
3.2.5 心理護理:患者在出血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不安、恐懼、瀕死感等心理反應,在大嘔血時表現尤其明顯[4]。護士要主動關心體貼患者,在精神上鼓勵患者,用溫暖的語言安慰患者,使其保持情緒穩定,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
3.2.6 做好健康指導及安全宣教:給患者講解誘發出血的常見因素,預防再次出血發生;講解營養對康復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下床活動時,動作宜緩慢,視身體情況決定活動的范圍和強度,在活動中一旦出現頭暈、心慌等癥狀時,囑其立即扶身邊穩定物品并呼叫醫護人員,防止跌倒與摔傷。
3.2.7 加強基礎護理:保持皮膚及肛周的清潔,及時清除排泄物,更換污染的衣物與被服,避免不良刺激,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80.
2 繆艷霞.急診內鏡診治上消化道出血298例臨床分析.中國基層醫藥,2008,15: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