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心理學學習

心理學學習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學學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心理學學習

心理學學習范文第1篇

就比如現在有人出道德經的上一句,我立馬能接下來下一句。因為我背了很多遍。當然這并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效率并不高。實際上大多數人卻也是用的這種方法,比如不斷的刷題,不斷的重復背書。

2、引起注意與興趣德程度,有沒有感覺有時候上自己喜歡的課,學習會進步很快。因為自己喜歡的感興趣,在學習的時候注意力會比較集中。在我的自考過程中也會有偏科的情況,對于有些科目比較感興趣,有些則學的比較痛苦。一般來說,課程的新鮮程度也一定程度上會提高注意。我覺得如果對一門課程或學科有興趣,就馬上去學了,讓自己在興趣最佳的時候學完是最好的。我個人則比較多用這種方法。

3、刺激的強弱程度,每次讀書背書的時候總感覺背部進去。但是考試的時候卻發現,考場上做不來的題,我翻開書本,立馬就記住了。然后感慨,剛剛考試為什么不會。其實啊,平成背不進去時因為刺激泛化了,感受性降低了。而考試的時候,加大了對你的刺激程度,因為考試時來真的了,不考好成績會過不了。所以每次考試過后的內容都印象特別深刻。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樣的特點,我們可以在學習的時候先考試。然后再復習,在書上遇到考過的題對你的刺激是比較大的就容易記住。還有在平時長時間看一個科目的書會感覺看不進去,很乏。這時候可以挑一本完全不一樣的科目或風格的書,來刺激你,這樣反而比死磕一本書效率還要高。

心理學學習范文第2篇

【關鍵詞】師范生 學習 情感態度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51

近年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各級各類高等院校培養的畢業生的質量水平備受關注。尤其是專門培養教師的師范類院校。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改革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保證師范生的培養質量,是師范院校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的課題。許多教育學者研究表明: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如自尊、自信、愉快等有助于學生積極參加學習活動,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反之,消極的情感態度,如焦慮、害怕、緊張、憤怒、沮喪、厭惡等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以求能對本人及同行今后改進教學提供一點幫助。

一、師范生心理學學習的情感態度調查與分析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確定

1.調查對象

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06級學前教育(1)班34人,06中文教育(2)班32人,總數為64人。全部為女生。

2.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問卷根據《中等師范課程標準》中指出:情感態度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率的相關因素,設計出相應問卷項目8個,采取封閉的形式。

(2)個別訪談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每班隨機抽取5人共10人進行個別訪談,事先擬定統一的訪談提綱,主要是對學生心理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作進一步的深入詢問,并做詳細的訪談記錄。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學生心理學學習的情感態度。

(1)學生對心理學課程的了解程度。

心理學課程是在二年級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通過二年級上學期的教學,學生對這門課程的了解程度不容樂觀,選擇“一般”、“不太了解”、“根本不了解”的人數占68.2%,而選擇“非常了解”的人居然沒一個。并從訪談中了解到原因有二:①學生以為心理學的知識就象某些通俗雜志的內容,簡單有趣。可實際上心理學課程具有理論性強、概念多,比較抽象,學生不易掌握的特點。②教師的教學單一,師生互動缺乏,師生雙方互不了解,難以達到心理相容。可見,要使學生對一門課程有所了解,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這門課程的作用與重要性。

(2)學生心理學學習的興趣程度。

調查顯示,學生心理學學習的興趣水平不高,選擇學習興趣“一般”、“不太有興趣”、“根本沒興趣”的人數占59.1%,而選擇“很有興趣”的人數只占9.1%。學習興趣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①師范學生普遍對文化課程興趣不大,尤其是現在的學生,進校時分數非常低,各方面素質較低自感信心不足。②學科專業術語較多, 教材內容邏輯性強,比較抽象,學生覺得所有的內容離自己的生活和思想都很遙遠。感性認識缺乏,學習積極性不高。

(3)學生心理學學習的動機程度。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是個體積極學習的一種固有的自然傾向,動機只能被激發而不能被建立。調查發現,學生學習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40.9%的學生學習心理學是為了考試過關,畢業時能拿到文憑。30.3%的學生學習心理學是為了想以后當一名好教師,這屬于內在動機,這類動機能使學生保持穩定的積極情緒。16.7%的學生由于對心理學學習失去興趣、信心,幾乎沒有什么目的可言,她們上課想聽就聽,不聽時就做別的事情。學習只是流于形式,走走過場。10.6%的學生是因為興趣而學,這和她們平時喜歡閱讀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有關。作為教師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洞察這些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心靈世界,努力探索克服學生消極思維、情緒和行為的辦法,以激發學生固有的學習動機,恢復她們原本的健康狀態。

(4)學生心理學學習的信心程度。

自信心是由學生自我評價學習效果所引起的自信及期待獲得他人、集體、社會的信任的情感。積極進取、追求成功是自信心強的表現。調查顯示“很有信心”、“有些信心”的學生占47%,而“一般”、“不太有信心”、“根本沒信心”的學生卻占了53%。這表明學生心理學學習的信心程度偏低,從訪談中也了解到,有半數以上的學生把成績差歸因于自己學習能力差。具體表現在上課有時無法理解老師講的知識點,做起作業來總是抄書,而且是廖廖幾個字,甚至有時題目都看不懂,一個學期下來對這門課程的態度變得冷淡。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狀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學會把成敗歸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不穩定的內部的原因,如努力程度與否、動機強弱、知識是否牢固掌握等等。通過訪談,筆者強烈地感受到,學生喜歡的是能運用情感特征和規律激發學生情感波瀾,并能創造出默契和諧的課堂氣氛的老師。

二、應對師范生心理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問題策略

以上調查分析表明,師范生心理學的學習效果較差,主要是由于其對學科的了解、興趣、動機、信心等方面問題造成的。其根源在于教師教育觀念中還是“以知識為本”,教學中重理論知識,輕視學生學習的情感、價值觀,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沒有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因此現代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必須在心理學的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師生的心理相容,做到教學相長,改變學生學習效果差的現狀,從而確保我們師范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旭,張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

[2]劉電芝.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吳增強.學習心理輔導[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1.

心理學學習范文第3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前心理學;教學策略

一、信息技術運用于學前心理學教學的作用

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可以將知識點通過視頻、圖片、音效等多渠道進行傳遞,刺激學生感官,將枯燥的文字轉化為學生更易接受的方式,進而表現出來,激發學生對學前心理學的興趣。2.增強師生的互動程度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占據教學主導地位,學生的參與性較弱。將信息技術引入其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學習課件,創設更生動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反復思考,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3.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學前心理學教學需要通過大量案例及拓展知識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學科內容。由于課時及信息容量所限,教材編寫較為簡單,教師在教授過程中無法涉及各個方面。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搜索功能,教師和學生可以便捷搜索,不斷擴展學習視野。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學前心理學教學的現狀

1.教師計算機操作熟練程度不夠很多教師將主要精力投放于有關學前心理學的專業知識的學習,未重視計算機操作的重要性。很多教師應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缺少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研究學習。為了更快更好地達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學前心理學教育的目標,應倡導教師學習相關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否則會限制信息技術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2.有關學前心理學教學的軟件較少就教師本身而言,制作有關學前心理學的教學素材較為困難,很多教學資源通過商業途徑購買,但即便通過購買的方式,有關學前心理學教學軟件的選擇也不多,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和教師的需求。而現有的學前心理學教學軟件實用性不強,不能達到提高學生注意力,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目標。3.未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作用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帶來很多優勢,但由于諸多限制因素,信息技術并未在學前心理學教學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在課堂中應用的信息技術局限在多媒體展示,展示內容多為教學大綱,內容更新較慢,沒有達到與時俱進,幫助學生了解最新學科發展的目的。總體而言,信息技術應具有更豐富的形式和內容,但對學前心理學的應用而言,其應用較為淺顯,需要加強重視,更充分地挖掘其作用功能。

三、信息技術運用于學前心理學教學的策略

1.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為了更好以及更充分地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應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一方面,有關教育部門、學校等應加強對學前心理學教學的重視程度,組織相應的交流活動促進學前心理學教師交流信息技術應用經驗,更好地將其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另一方面,教師應從自身做起,提高相應的信息技術能力,力爭制作更貼近教學目的教育素材,達到更好的應用效果。只有教師具有足夠的信息技術素養,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2.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將信息技術引入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意味著越來越豐富的教學資源不斷被挖掘。除了傳統課本知識,普通演示文本等教學資源以外,許多生活經驗、實際心理狀態等都可以成為良好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學會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將學前心理學的有關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全面地學習有關學前心理學的知識,避免紙上談兵的情況。同時,只有在教師認識到教學資源的豐富性的基礎上,才會逐步認識信息技術的價值,才能自發地將信息技術引入學前心理學課堂教學中。3.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良好的教育情境可以快速將學生引入學習的氛圍與狀態之中。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學前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創設教育情境,教學情境的豐富需要信息技術手段的不斷加強。在學前心理學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如合作性、情景模擬性、問題情境等。在不同的教學情境過程中,以信息技術手段作為基礎,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等幫助情境創設。

四、結束語

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學前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帶來很多優勢和便利,就目前的信息技術應用狀況而言,信息技術地運用仍然存在多方面問題,如教師的計算機熟練程度不夠、有關學前心理學的教學軟件較少等。希望通過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豐富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情境可以更好地推動信息技術進入學前心理學教學課堂,更好地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孫明英.信息技術運用于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的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0

[2].信息技術運用于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的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

[3]潘婷偉.學前教育專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與評價[J].現代教育科學,2014

心理學學習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歸納和分析了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在研究范式、學生學習以及教師教學等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并針對不足之處提出了建議和對教育心理學未來發展的展望。

自創建以來,人們對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學一直存在爭議。1987年美國心理學學會(APA)教育心理學分會對教育心理學進行的界定認為,“教育心理學關心的是發展、評價和運用有關人類的學與教的理論,以及由理論衍生出來的和能增進教育活動和過程的教育內容、計劃、策略和技術”[1]。盡管國內外專家對教育心理學的界定不盡相同,但綜合起來可以得知:從學科范疇來看,它既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結合產生的交叉學科;從學科作用來看,它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兼備的學科[2]。根據這些特點,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的貢獻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貢獻與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學脫離哲學范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來,一直想成為一門類似于物理學的“純科學”,所以受心理學中科學主義研究取向的深刻影響,教育心理學也放棄了原有的哲學研究取向,轉而走上科學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變必然導致研究方法的轉變,心理學中一些科學的、實證的研究方法被逐漸引入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與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兩大主要范式。長期以來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學研究中占據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發展則較為緩慢[3]。定量研究范式強調在研究設計、數據收集、結果的處理與解釋上必須具備嚴格的形式,具體表現在:強調對事物進行量化的測量與分析;強調對研究對象進行人為干預,創設實驗條件;主要采取假設驗證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體系,包括嚴格的抽樣技術(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量化的資料收集技術(如問卷法、實驗法)和以數理統計為基礎的資料分析技術(如描述統計、推斷統計)[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學以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學的科學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過于狹窄,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強調客觀性,重視觀察、實驗、測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學。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觀的、外部可觀察到的現象,把人的心理機械化、生理化、動物化,重視外顯行為的描述,排斥人的內部心理活動,忽視人的主體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種元素主義的傾向,把完整的、系統的心理肢解為相互獨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視科學方法的運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傾向,要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力求實證性和精確性,使心理學成為精密嚴謹的科學[5]。

心理現象的復雜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成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類學、人種學以及其他社會學領域的基本方法發展起來的一種強調在自然狀態下,由觀察者參與體驗,并最終獲得和解釋關于研究對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動,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復性且客觀,兩者可以優勢互補。

二、對學生學習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

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揭示了一系列有關學習的心理學規律,既充實了普通心理學的一般理論,也為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立下汗馬功勞。心理學各學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關于學習的理論,建立了各自的理論體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華生、斯金納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者通過實驗提出各自的學習理論,形成了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派別——聯結學派;德國的苛勒等通過對黑猩猩的一系列實驗,提出了“完形——頓悟說”這一早認知學習理論[6]。

這些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并為教學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教育心理學從單純的哲學思辨轉向科學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拋棄哲學思辨未免有矯枉過正的嫌疑。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傾向于把人類復雜、高級的學習過程等同于動物盲目、簡單的學習[7];把學生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探索看做是機械、被動的信息輸入和加工過程;將人腦的認知過程和計算機的程序運算等同[8]。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心理學需要學習教育學的思想方法,認識到實驗室條件下人類學習的經驗和規律不能一成不變地推廣到現實的學習中,因為,人類真正的學習過程遠比在實驗中呈現出的要復雜和多變,現實中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也更加紛繁復雜,不容易控制。

三、對教師教學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

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從20世紀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學習問題轉向對教學問題的極大關注,而對實際教學問題的關注使教育心理學成為生命力旺盛的學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學需要宣揚的不是“心理學知識”,而是心理學視野下的“教育實踐”。教育心理學的職責應當是拓寬教師教學和學習的技藝。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及其發展、教師的專業及個人發展。教師可以通過汲取諸如創造性思維、動機、學習策略等心理學概念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9]。歸納起來,教育心理學對教師教學與管理方面的貢獻有:改進教師已有的教學觀;提高教師教學的效能感;讓教師更好地進行反思性實踐;更好地進行課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水平對教師教學的指導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學對有關教師教學方面的研究還不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那樣系統和深入,對教師教學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其次,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缺乏緊密聯系。教學是復雜和不可預測的,其間充滿著不確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種行動。教師在面對千變萬化的實際教學情況時,很難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學中的各種教學和管理理論。而且,人是最復雜多變的個體,不同的學生組成了具有不同特點的班級,因此,教育心理學中的一般教學規律不一定適用于每個班級,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斷改進,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和管理方法。

小結和展望

總體來說,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貢獻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教育心理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關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理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和改善了實際教學情況。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善。所以,在未來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結合與創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觀化和精確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產生更多的新思維和新假設。因此,應盡量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創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區間估計和模糊數學等等[10]。繼續保留傳統研究方法的同時,也要利用新技術來創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為現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不僅為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為定性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支持。例如,在運用調查法時,可借助網絡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調查的取樣更豐富,操作更為經濟和便捷。

2.對研究內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因此,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身心統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對個體的學習動機、情緒和認知等心理成分進行探討一直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單個成分對個體學習的作用,未能在開放的、多維的框架中探討各種成分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將來的研究應呈現出多因素的動態整合趨勢,綜合考慮認知、動機、情緒、態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并試圖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論[11]。

3.理論研究和應用緊密結合。我們強調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的聯系,主張在重視應用的同時,也絕不排斥那些跟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探討。理論對實踐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不重視理論的研究就會盲目實踐。要解決理論和實際難以緊密結合的矛盾,我們應構建理論和應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10]。理論研究為解決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提供科學的心理學依據,應用實踐是用這些心理學理論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情境中的有關問題,二者的緊密結合可以更好地推動教育心理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家永.現代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張紅川,王耘.論定量與定性研究的結合問題及其對我國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4]崔麗霞,鄭日昌.20年來我國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反思[J].心理學報,2001,(6).

[5]葛魯嘉.心理學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定位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6]胡韜,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體系的發展歷程與新取向[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7]汪鳳炎,燕良軾.教育心理學新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8]張春興.從思想演變看教育心理學發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

[9]王沛.教師教育視野下的教育心理學:貢獻、問題與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9,(7).

心理學學習范文第5篇

關鍵詞:初中數學;心理學;情感體驗;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2-0112-02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教學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數學新課程的根本目標。但目前初中生卻面臨著數學學習興趣不大,甚至厭學的心理傾向。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筆者試圖尋找心理學與初中數學學習的結合點,用心理學理論認真研究和剖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以便解決數學難學的問題。

一、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驗愉悅的情感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常用分數來衡量學生是否用心學習的標準,殊不知學習過程中快樂與否對學生來說甚至比分數更重要,因而應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在數學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這些困難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嗎,能否有效解決?如果沒有及時解決,久而久之將累積為繼續學習的障礙,從而令學生徹底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如果數學教師能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數學課堂教學,必定更加關注“什么樣的數學知識對學生最有價值?如何才能高效地引導學生探索這些知識?如何引導學生探索這些知識學生才能更加快樂”等一系列與學生緊密相關的問題,而不會將考試分數作為終極目標。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執行或灌輸,而是在深入了解學生基礎上的精心設計和完善。數學教師更應關注的是,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怎樣讓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就要盡量為學生的成功學習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經驗和“情感”,激發其好奇心和學習動機,為其營造自主探索數學知識的寬松氛圍,盡量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教師重在關注學生的點滴數學發現和獨特的見解,使他們能產生更多的成功的學習體驗,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二、運用情感的強化功能,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所謂強化一般是指影響有機體在活動過程中產生某種反應可能性的力量。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前者以它的呈現來增加反應重復的可能性,其強化物常與獎勵、表揚相聯系;后者則以其排除來增加反應重復的可能性,其強化物常與處罰、批評相聯系。過多的批評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挫傷學習的自信心。學生經努力成績仍不好,此時須得到老師理解,不能亂加指責,而要給予鼓勵、關心、幫助,這是人遭到失敗挫折時的一種情感需要。此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找出挫折的原因,并及時進行輔導,從積極面入手,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特別是對學困生給予熱情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從心理上親近自己,做到感情上融洽。如此,學生把教師作為朋友,肯講心里話,提高學習興趣,最終獲取理想的數學成績。反之,如果對學生特別是學困生諷刺、冷落,就會挫傷其自尊心,會將學生求上進的心理抹殺。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常常與教師作對,既影響自身情緒,也影響教學效率。筆者在教學中,常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并采取“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以期待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皮格瑪利翁效應告訴我們,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改變人們行為的能力。當個體獲得別人的信任和贊美時,會感覺到獲得社會支持,從而變得自信,并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盡量達到對方的期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運用這一心理學效應。例如,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給予口頭表揚,回答錯誤時微笑的眼神……對學生來說都是激動人心的,這些對于教師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但可極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合理運用期待心理,可以促進學生認真學習數學。期望能使教師心中有學生,學生心中有教師。真誠的期望會轉變成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愛,使教師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教師對學生有期望,就是給學生希望,這種充滿師生情的關系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學雙方在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效率。還可運用豐富的體態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提問時,教師可采用充滿期待的眼神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和探究,讓學生感覺到就是在提問自己,在數學課堂上學生提問和回答的氣氛非常熱烈,這樣可使學生獲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例如,在一次數學自習課上,絕大部分學生要么做數學題,要么復習數學,有位學生卻在玩手機。因為太投入,筆者走近時他仍舊沒有發現,此時筆者并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用手輕拍他的肩膀,他馬上停止貪玩,開始學習。這一舉動立即有了很好的效果,既沒有影響其他學生,打亂課堂氛圍,也沒有讓學生陷入尷尬。下課后,筆者告訴他:“上課不要開小差,我相信你可以好好學習。”從此,在課堂上,這位學生一直認真聽講,積極提問,數學成績迅速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汉寿县| 英吉沙县| 肥城市| 石家庄市| 大冶市| 肥乡县| 怀宁县| 漠河县| 郁南县| 银川市| 襄樊市| 淳化县| 孟州市| 资中县| 和硕县| 中阳县| 盖州市| 梨树县| 当涂县| 宝丰县| 佛山市| 江津市| 拉萨市| 银川市| 汝城县| 汶川县| 青川县| 临高县| 湘乡市| 海伦市| 迁西县| 临清市| 高安市| 芷江| 南投市| 彭水| 漾濞| 敦煌市| 弥勒县| 富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