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送靈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作者:劉長卿 〔唐代〕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2、翻譯:
遙望蒼蒼山林中的竹林寺,遠遠傳來報時的鐘響聲。
1.岐王宅里尋常見,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2.正是江南好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3.蒼蒼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山獨歸遠。(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二、理解型默寫。
1.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表達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念的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浣溪沙》中以輕快的語調抒寫安逸閑適的生活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常被用來表達久
別重逢、幸會難得的心情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劉長卿《送靈澈上人》中,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寫竹林寺的景色氣氛,同時點明送別時間,且對
仗工整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劉長卿《送靈澈上人》一詩中,寫靈澈辭別歸去,
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清照《如夢令》中,追憶郊游地點、時間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歸路的詩句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
不知歸路;起承上啟下作用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棄疾《西江月》一詞中,暢談豐收的歡快之情
與自然之景融為一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江西古稱“文章節義之邦”,數千年來,人才輩出,留下無數傳世佳作。在他們的詩詞里,我們既可以品味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精
深哲理,也能感受晏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惆悵情懷。
9.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人們在奉獻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我們學過的古詩詞中就有許多表現奉獻精神的詩句,請你寫出其中的兩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詞】新五菱之光;車身;一次送檢合格率
五菱之光(N107系列)至今保有量已超過329萬輛,保有量繼續保持國內單一平臺車型的銷量紀錄。美國《福布斯》評選出年全球銷量最好的12款車,五菱之光年銷量位列第三,既是入選《福布斯》全球暢銷榜唯一的非轎車產品,也是唯一的源自中國的品牌,更是其中最便宜的一款。五菱之光被《福布斯》譽為“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車”。它沉穩、扎實、品質可靠的樸實形象深深地扎根在眾多新老五菱品牌用戶心中。新五菱之光(N109系列)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五菱之光(N107系列)升級精裝版,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對產品品質的不懈追求,以提升客戶的使用價值,對新五菱之光精裝版總計63處改進,完美體現五菱系列微客的傳統優勢——動力更強勁、空間更靈活、行駛更安全、美觀更舒適,以內在的品質提升實在價值。
一、問題描述
一次送檢合格率=下線合格車輛/生產車輛X100%,它是汽車車身制造質量的最重要的監控指標,監控汽車車身制造質量的能力和水平。2012年7月份質量日報數據顯示:車身N109白車身一次送檢率(FTQ)平均值僅為40.91%。,公司要求N109車身一次送檢合格率(FTQ)指標為85%,相差44.09%,公司對此非常重視。接到反饋后立即組織問題解決小組,討論N109車身提升計劃,對影響N109白車身一次送檢合格率(FTQ)的問題進行初步統計,并對問題反復出現頻率最高的前三位問題進行排列:一是右后護板離空;二是右前護板離空;三是右前門與頂蓋間隙大;并立即組織攻關。
二、用關聯圖作原因分析
運用頭腦風暴法對“右后護板離空”“右前護板離空”“右前門與頂蓋間隙大”共3個問題的癥結點進行分析討論。整理成關聯圖(圖1)。
圖1顯示,確認了5項末端因素,即:(1)員工沒有經過培訓驗證;(2)夾具失效(安裝工具);(3)拼臺與零件干涉;(4)零件不合;(5)前門與側圍干。
三、要因確認
1.員工沒有經過培訓驗證。(1)我公司要求員工上崗須經過三級(公司級、車間級、工段級)培訓,經小組成員在車間檔案室查看地總、側圍、車門、調整四個工段員工的三級培訓教育卡,發現100%員工經過三級培訓。(2)我公司要求員工須通過崗位指導培訓考核,經小組成員查看2012年4個工段一班次2、3工序員工的《崗位指導培訓考核表》,發現100%員工經過考核,且結果為合格。(3)我公司要求員工須按SOS標準化操作執行,經小組成員現場抽查了《調整B05L.1》《右側圍30#左一》兩個崗位,對照員工操作10臺車與SOS的一致性,發現員工操作與SOS(標準化操作)一致。由此可見,員工沒有經過培訓驗證為非要因。
2.夾具失效(安裝工具)。分別對B側圍、B地總、B車門的拼臺夾具逐一排查,并拿右后護板零件模擬配合側圍,貼合緊密。但到生產現場總拼拼臺上裝配時,夾具夾緊后出現離空,總拼7號拼臺裝配右側圍時,出現右后護板離空6mm;追查1~7號拼臺夾具是否變異,發現1號拼臺夾具為適應N109長短車型生產,夾具為活動式夾具,變異,有移動的痕跡;往后移動2mm。(見圖2)
繼續對B側圍、B地總、B車門的拼臺夾具逐一排查,并繼續拿零件搭接配合進行實際對比,結果:貼合緊密。但到總拼7號拼臺實際裝配右側圍焊接時,出現右前護板離空8mm;經查看實際搭接,發現在在關緊拼臺時,右前護板右上部與拼臺離空,配合不搭配,7號拼臺右前護板夾具側面角磨損嚴重。(見圖3)
從以上分析得出,夾具失效,確認為要因。
3.拼臺與零件干涉。為找到第三個問題結癥:右前門與頂蓋間隙大的問題;對B地總、B側圍、B車門拼臺與零件搭接進行分析查看,拼臺與零件搭接貼合緊密,未發現離空、錯位等異常情況。即確認該項為非要因。
4.零件不合。對B側圍前門框零件,B車門前門零件是否對正常零件變異,并用檢具進行數據測量檢查,每班次各檢查
10臺,未發現變形等異常。即確認該項為非要因。
5.前門與側圍干涉。到調整線對右前門與頂蓋間隙大的問題現場做了個實驗,對右前門與前門框的各個點有可能發生干涉的位置涂上顏色,結果發現:右前門右下角與前門框干涉,有明顯的顏色痕跡。經分析,右前門鉸鏈太上,導致右前門下垂,前門框頂住右前門右下部,導致右前門不能完全進入前門框,是右前門與頂蓋間隙大的主要原因。由此可確認:前門與側圍干涉為要因。
四、制定實施對策
制定對策,并進行可行性分析,制定并實施措施對策。(見表1)
五、效果跟蹤
在各項措施實施后再次對N109車身質量進行跟蹤調查,效果對比:(見圖4~圖9)
收集白車身一次送檢合格率(FTQ),并對數據進行搜集(見表2):
結論:實施效果達到了最初設定的目標值,并超過了公司N109白車身一次送檢合格率(FTQ)設定的目標值85%的質量指標值。
六、結語
此次活動,成功地實現了既定目標,困擾公司的新五菱之光車身一次送檢合格率“老大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不僅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實踐證明,為解決產品品質問題所制定的基本工作步驟:問題描述問題定義查找起因點分析根本原因確定要因制定有效措施執行有效措施效果驗證,是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
參 考 文 獻
[1]梁軍.汽車夾具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關鍵詞:詩歌翻譯;翻譯策略;疊詞處理;句法處理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4-0019-01
一、在翻譯過程中對疊詞的處理
例:“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柳中庸:《征人怨》)翻譯為“Year after year I went to River Gold, And then to Jade CGate Pass; Day after day my horse whip did I hold, My sword hilt made of brass.”用Year after year 表示“歲歲”,用Day after day 表示“朝朝”。兩個英語的時間短語來表達原疊聲詞,十分貼切。例:“車轔轔,馬蕭蕭…”(杜甫:《兵車行》)翻譯為“Chariots rumble And horses grumble.”用英語的擬聲詞。rumble,grumble來表達“轔轔”與“蕭蕭”,從聲音效果與意境來說,非常吻合。有的疊聲詞用單個形容詞重復來表達,使翻譯的詩句顯得更生動。例:“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劉長卿:《送靈澈》)翻譯為:“Green, green the temple ’mid bamboo, ate, late bells ring out the evening.”孟郊的《烈女操》第一行“梧桐相待老”,可翻譯成:“The trees Wu and Tong grow old together,”說來梧桐是常見的樹種,說不上是專有名詞,但是,翻譯中用了拼音,第一個字母標以大寫,就變成了專有名詞了,這是出于音韻的考慮,如果采用梧桐的實際英語如sycamores,就生僻了,而且在音韻上也是個問題。
二、在句法上的處理
下面一例可以借鑒。
“At fifteen or twenty, he was unhorsed.
In his keen mind, thoughts of rescue took shape.
He feigned death and surprised his capturer;
Seized the latter’s horse; made good his escape.
In a sense, he is another Zhou Chu.
With a single shot, a tiger, he fells.
In muscular strength, he exceeds Cao Zhang;
‘The brown whiskered lad’, whose every shot tells.
In battle, he was found ubiquitous.
Front or rear, he was seen fighting his way.
Armed with nothing more than a scimitar,
He had held a million men at bay.”
這是王維的《老將行》一詩開頭六句的翻譯。譯者在句法上作了大的處理,將原詩的六行改成十二行,而對原詩作了重要的添加。可以說作了改寫。這是一首根據漢代名將李廣的事跡的敘事詩,因為,根據史料,在抗擊匈奴入侵的戰場上,李廣佯裝戰死,躺在地上,突然,一躍而起,將一匈奴騎兵推倒地上,奪馬而去。采用的譯文的譯者是徐忠杰教授,他的翻譯原則有音韻美原則、膨脹性原則、解釋性原則,在此短短十二行中就充分顯示出來。譯詩中的第二行:“他靈機一動,自救的主意打定”及第三行中的“佯裝戰死”原作是沒有的;而下面的第五行“可以說,他又是一位周處。”原作也是沒有的,周處是一位晉朝名將,他為民滅虎。譯文的第七行也是譯者添加的,“他體力過人,勝過曹彰。”曹彰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身強力壯,P是黃色,,深得曹操喜歡。原詩的第五行是“一身轉戰三千里”,譯者避免直接翻譯“三千里”,而是用“ubiquitous” (隨處可見的)及“Front or rear”(前方或后方),這樣翻譯,在句法上面顯得自由奔放,誠然,第十行可以說是第九行的“膨脹”。第十一行與十二行卻是一個簡單句,這里,譯者使用“scimitar”,(彎月刀),是劍的一種,確是當時使用的兵器,譯者不用“sword”是經過對史料考證的。由此可見,調整行數,是翻譯中可以靈活處理的手段。
下面一例也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纖云四蘊煳蘚櫻清風吹空月舒波。《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韓愈
“What thin clouds there are, roll off the heavens,
Still leaving the Milky Way out of sight.
A cool breeze sweeps the wide open country,
The moon seems to send forth ripples of light.”
譯者用四行替代了原作的兩行。我們可以剖析原詩句每行是兩個不同的主語,“纖云”、“天”、“清風”及“月”,這為拆成兩行的英譯奠定基礎。這種“二改四”的模式是翻譯古詩的一種不錯的選擇,一方面,可以充分表達原意,另一方面,更容易處理尾韻,與歐美詩體保持一致。
參考文獻:
而后來從網上得知,在海峽那邊,我國的臺灣省,不但極少或不存在上述令人瞠目結舌的情況,而且那里的中學生一般也不會出現這樣的差錯,自然令人欣喜而多感。這欣喜和多感,具體來自臺灣一些中學的語文試題。
臺灣鳳山國民中學2000學年度第二學期某次國文考試,高雄市立五福國民中學2002學年度第二學期某次國文考試,淡水國民中學2003學年度第二學期某次國文考試,都涉及信封中欄的繕寫格式,有“某某人敬收”或“敬啟”以及“臺啟”“鈞啟”“大啟”等詞語的用法,要學生判斷何者正確。信開頭的稱謂與末了的落款,有關于“吾兄”“足下”以及“道安”“臺安”“福安”“叩上”等,以檢查學生是否知道該如何用。以此推知,臺灣其他一些中學的國文考試也會有書信方面的內容。無論學生在考試時答對還是答錯,總歸經過這樣的考試后,學生們便懂得了書信的通常寫法,在以后的工作和與人交往中,就不會像大陸某些高級知識分子這樣出錯了。這當然是臺灣中學生之幸,同時也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之幸。
臺灣中學關于古典詩詞知識的國文試題,也對我們有所啟發。如前面談到的鳳山國民中學,某次月考便舉出首句不入韻且有的韻腳讀音與今之讀音已不同的唐詩《游子吟》,要學生指出韻腳是哪幾個字。又如高雄市立前金國民中學某次月考,有兩道題為:一首“五絕”加上二首“七絕”共有多少字?由“故人西辭黃鶴樓”一句可知老朋友將要去什么方向?他們要求學生能夠知道傳統詩詞的大體知識和閱讀方法。而大陸語文考試關于古典詩詞的內容,往往有些教人摸不著頭腦。這里且舉一例來作分析,即可見一斑。
2001年高考全國語文試卷,所出古典詩詞為唐代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命題者同時舉出四首詩,要考生指出哪一首與《賦得暮雨送李胄》“寫法相同”。從表面上看,問詩的寫法,應該屬切實的知識范圍,而實際上卻教考生無法回答。因為四首之中無一首與韋詩寫法相同。被命題者定為“相同”的是“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劉長卿此詩,系尋常送人之作,題為《送靈澈上人》。而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卻是限定了只能寫暮雨,并出送別之意。與韋詩“寫法相同”的,乃是人們所熟悉的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看來命題者對唐人詩題中常見的“賦得”二字缺乏了解。《賦得暮雨送李胄》全詩緊扣“暮雨”二字,首聯“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即說“雨”與“暮”,并點明送別之處和李氏將往之地。第二聯“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亦是說“雨”與“暮”,“漠漠”,雨也,“冥冥”,暮也。第三聯“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亦然,還是說“暮雨”。“不見”,因暮也,“含滋”,因雨也。尾聯“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始點出“送”字,但還是不離雨。可知所謂“寫法相同”之問大有問題。命題者又給出四項賞析,我們來看“恰當”的三項,其一為:“首聯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其實首聯與白居易詩首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一樣,只是切“賦得”之題,并沒有“送”之意,且“照應”一般指詩文后面文字與前面文字相呼應,而不能用于開頭與題目。其二為:“全詩第一句直接點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過對船帆、鳥羽、天際、大樹的描繪來烘托蒙蒙細雨……”對于這首詩的賞析,不能漏了重要的“暮”字,且“船帆、鳥羽、天際、大樹”也不準確,這里的“帆”,指整個船,而非單指船上之帆。“冥冥鳥去遲”,怎么能是寫“鳥羽”?“鳥去”,鳥兒暮歸、因壞天氣而歸遲也(因平仄關系用“去”而不能用“歸”)。將海門和浦樹說成在寫天際、大樹,也不準確。可知此項賞析不但不“恰當”,而且多有誤。據此分析,知其三“寫船帆被細雨打濕而變重,鳥翅因沾雨而無法輕巧地飛翔……”非但不“恰當”,而且不得要領。命題者所定錯誤的一項為:“尾聯將沾襟的別淚和散絲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送別之情,情與景巧妙地結合起來。”其實,此項雖也不甚準確,但與其他三項比較,倒還勉強說得過去。這就是說,實際上考生只有答錯了才能得分。誰若比較后還算選擇得有點道理,則要被判為錯,這豈不是太荒唐了嗎?如此之題,便是讓教古典詩詞的大學教授來答,恐也只能徒喚奈何。
出了這樣的高考語文試題,原因何在呢?臺灣的國文試題,目的顯然是要學生掌握有關知識,而大陸的語文試題,似乎不是為了測試學生的有關知識,更不是為了切實繼承傳統,而主要為了借之來判分數,所以盡量將試題弄得似是而非,不好捉摸,這樣方可區分考生得分之高低。誰知繞來繞去,竟連命題教師自己也給繞進去了,弄不清正確答案究竟是什么,致使答錯者可得分,用心分析而答得有些道理者反倒丟分。這樣的語文試題同時也反映出,因長期以來不重視傳統文化,我們的中學教師乃至有關“專家”的古典詩詞知識也甚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