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酸的和甜的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090―01
生活化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手段,可以激發出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生活化教學為重點,探究小學語文課堂上生活化教學的設計與實踐,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樹立生活化教學觀念,推動生活化教學發展
思想決定行動。首先,從教師的角度上看,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正確認識到生活化教學方式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并將生活化教學貫穿到整個語文教學設計中,實現生活化語文教學,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次,在學生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并在生活化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語文教學,激發學生對語文教學活動的興趣,并積極參與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引а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自我探究和自我完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發揮生活化教學作用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為學生創建和諧、輕松的教學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可以輕松地進行思想交流和情感表達,深層次挖掘學生的語文潛力,培養學生完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立班級生物角和閱覽角,養些植物和金魚、烏龜等小動物。除了營造生活化的班級環境之外,教師還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造生活化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模擬課堂情景,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參與到小學語文課堂中,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菜園里》教學設計中,教室的中間,學生每 6人圍坐成一個小組,教室的四周擺著許多新鮮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紅色的蘿卜,紅色、綠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淺黃、深黃的南瓜,有穿著綠衣裳的黃瓜,還有細長的豆角。教師問學生:“菜園子里這么多菜,你們認識他們嗎?”有的學生說認識,有的學生說不認識,教師可以順勢說:“那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一下它們好嗎?”學生們說:“好!”教師可以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這些蔬菜,再讀蔬菜旁邊的卡片,試著記住它們的名字,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認完了,就回座位。 這樣通過創造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認出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蔬菜,這樣這些蔬菜的名字會更加深刻,達到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的。
三、構建生活化語文課堂,實現生活化教學目的
1.訪一訪,認知生活。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較大的距離,學生對文章內涵很難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進而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此,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或者是圖書館等進行相關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于和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課文來說,有很多課文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注意到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逐步擴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認識生活。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影子》教學設計中,影子對于學生而言是很常見的,但是學生一般都沒有真正地觀察過影子,對此,教師可以在《影子》的課堂教學中提出“影子”觀察任務,引導學生找到影子的主要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有助于學生進行《影子》課文學習,進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藝術;陶冶;情趣;充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在課堂中老師的藝術修養體現在他們自身的言行中,這樣的言傳身教將使課堂效果更加顯著。
一、課堂語言藝術
言語交流是師生互動的基本方式,教師語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動的語言去講述內容,能激起學生的興趣;用準確的語言去講解知識,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用理性、合邏輯、充滿激情的語言去講演主題,能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心靈。講授中語句的停頓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語言的渲染可調動學生的情緒;明顯的疑問語氣好像在告訴學生:“要動腦筋想一想。”如:在教學《兩只鳥蛋》第一小節時“小小的鳥蛋涼涼的。”此時老師可設問:小小的鳥蛋為什么是涼涼的呢?學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在沒有得到滿意答案時,教師適時告訴學生“要動腦筋想一想”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認真地想,在什么情況下鳥蛋是不涼的呢?不涼是因為什么呢?這種耐心而具有提示性的問題將引導學生考慮到鳥媽媽不在窩里,同時也是為什么“我”能順利取下鳥蛋的原因。
二、課堂情境藝術
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認字,在生活中認字,利用兒童的已有經驗,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識字。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如掛圖、投影、表演,幫助學生識字寫字,了解字詞的意思。例如:在教學《松鼠和松果》一文時,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理解“這里將來會是一片更加茂密的松樹林”我讓學生到講臺上延續我的板書,在蒙蒙細雨下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松樹。一雙雙稚嫩的小手畫出了自己眼里的松樹,一棵、兩棵、三棵……在黑板的一角呈現出了大大小小的松樹,有些并不是很形象,但足以讓學生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此外,課堂形象藝術還要包括一些手勢形象、板書形象等。例如:識字課上,“闖”字形體難記,我就在黑板上畫一扇門,一匹小馬“闖”進門去,學生們看了很感興趣,“闖”字也一下子記住了,這就是板書形象所起的作用。課堂形象藝術是最直觀的藝術,也是最適合小學生特點的課堂操作藝術,所以被廣泛應用。但也應該注意它的科學性、嚴肅性、邏輯性和教育性,否則將不能稱之為藝術。
三、課堂應變藝術
課堂應變藝術指教師對事先未估計到的偶況善于及時、巧妙、靈活地加以處理,從而收到意外教學效果的課堂教學藝術操作。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是預定的,教師按照預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學生回答的問題是教師設計好的,若學生的回答有與教案設計的不符合,很快就被老師“矯正”過來,若有與計劃設計不協調的其他音符,很快也會被“消滅”。因此,很大程度方面對學生創造性思維進行了遏制,整節課也只有老師一個人在滔滔不絕地講,而學生只是呆板地聽。其實課堂上教師期望學生按教學設計做出回答,當學生和教師的思路不吻合時,教師就千方百計、努力引導,將學生拉回預設好的軌道。將課堂編成表演的舞臺,學生扮演者配合教師完成教學設計的主角。
如在學習《酸的和甜的》一課時,讓學生識記“猴”字時。我事先把字詞板書在小黑板上,因為我的大意在“猴”字里面單人旁邊多寫一豎。把小黑板掛出來以后,很多學生都認讀了,一個眼尖的學生看出來了,提出了我多寫一豎。因為是公開課很多老師在下面聽課,剎那的失控,隨后我靈機一變,夸獎了那位學生,并告訴全班學生老師故意多寫了一豎,一是考驗你們的注意力,二是提醒你們別出現同樣的錯誤。這樣的處理使一堂公開課更加的完美了。課后有老師調侃問是不是我故意設計的。我告訴他們是我的大意,他們都對我的應變表示贊賞。
四、課堂情緒藝術
課堂情緒藝術指教師通過自我情緒傳達,以調動學生情緒,師生形成情緒交流和互動狀態的課堂教學藝術操作。正如贊可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物理學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生: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時……
師:烏鴉到處找水喝,大家想一想,平時你看到過烏鴉到什么地方找水喝?”
學生都搖頭。
師:那么假如你是烏鴉,你會上哪里找水喝呢?
生:池塘里,小河邊,屋檐下的水溝里,泉水邊,井口邊……
一、創建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發展個性、成長為創新型人才的土壤。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要想使學生產生創造的勇氣、信心和動機,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發展,就必須為學生創建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
怎樣創建自由而寬松的學習氛圍呢?這決定于師生之間融洽關系的建立。
首先,要盡量減少對學生行為和思維的限制,讓他們有自我表現的機會。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出差錯,不以同樣的方法對待不同性格的學生,不用同一尺度來“量”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因人而異,學習方式要盡量給學生選擇的權利……比如讀課文時,可讓學生選擇喜歡的讀法,不妨問一句:“同學們愿意個別讀還是齊讀?是愿意朗讀還是默讀?”布置作業時,不妨問一問:“你喜歡布置什么樣的作業?”……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學生,才會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習氣氛才會寬松,學生創造的“火花”才會迸發。
其次是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消除學生害怕批評的心理障礙。英語語言的表達和理解雖然受到交際環境的限制,但往往又會因人而異,如果硬性地規定統一答案,教師高高在上、唯我獨尊,必然加重學生的畏懼心理,抹煞學生的個性和創造;而允許并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則有利于創造思維的培養。
第三是教師必須有創造性的課堂教學設計,自覺地、積極地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
二、創設質疑情境
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心理,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狹小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個性受到壓抑和遏制。因此,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大膽發問。
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學生發現真理。”是啊,探究是學生的天性,每個學生都懷著一種好奇心探究周圍的世界、探究未知的道理,他們對新奇的問題、對新穎的方法總懷有一股熱情,躍躍欲試,推理思考,想去接觸它、認知它、嘗試它。而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讓學生自己嘗試,發現規律或發現問題。
三、開展交際活動
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其最終目的在于實踐。以活動方式加強交際訓練不失為激發學生創造積極性的好方法。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給學生英語實踐提供具體的交際環境,可以使學生成為語言的創造者。活動的開展是學習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創造條件多組織活動,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唱出來、演出來、做出來,從而提高他們使用英語的能力。
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表演,舉辦各種展覽,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表現能力,促進學生潛能的充分發展。例如,在教“Apples are sweet. Grapes are sour.”時,我就利用形體語言來演示,讓學生猜測單詞的不同意思:吃一口蘋果,表示很高興的樣子,接著板書“sweet”;吃一口葡萄,捂著臉表示很酸的樣子,并板書“sour”。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出了單詞的意思,接著可以再要求學生說出有哪些水果是甜的、哪些是酸的。
生本語文就是以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生活經驗,尊重學生成長需要,遵循語文學習與語文教學的規律,師生共建生態的語文課堂。因而踐行生本語文,我們必須堅持尊重學生、尊重課程、尊重規律,讓學生們充分享受自主,感受語文,體悟學習之味。
一、尊重學生,生本語文的出發點
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指出:“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否則,我們的教育工作就會做不對、做不好、做不了。”語文教學也一樣。
1.尊重學生,順應學生的個性特點
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差異、認知水平、學習需求、學習狀態等是尊重的前提和基礎。杜威曾說:“教育的第一應該注重之點是兒童在沒有教育之前,有一種先天生成的本能、性情和沖動。教育就應該以這些東西為依據、為基礎,不然就沒有教育可施。”兒童是一個天生的具有無限潛力的學習者,一個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能力等全部憑借。正如一顆渺小的樹種子里面包含著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的全部因素。兒童學習的天性主要表現在:“好問”,喜歡動腦筋,喜歡提出問題;“好動”,喜歡游戲和實踐活動,喜歡親自參與和體驗;“好奇”,總會對未知的事物覺得新奇而產生興趣,樂于探求;“好強”,總是時時處處想勝過他人,展現自我,不甘落后。《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教育就應當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兒童內在的自然的學習天性,借助兒童本能的力量,形成新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機制,促進學生獲得自然的個性化的發展。
低年級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不能持久。針對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教學設計要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要著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學流程注意動靜結合,并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化抽象為具體,讓每個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課堂中享受學習。教學《酸的和甜的》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課前,和孩子們一起背誦兒歌;課中,聽故事演角色,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最后,把課文改編成一首兒歌:“葡萄圓,葡萄大,狐貍見了口水掛。摘不到,硬說酸,松鼠兔子信了它。小猴子,不輕信,摘下葡萄自己嘗,自己嘗!”這樣集鞏固識字、概括內容、體悟內涵、總結課文為一體。
另外,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恰當運用現代教育媒體,也是老師們調節課堂氣氛的常用手段,有時將音、影等引進課堂,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產生良好的聽覺、視覺效果。快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愉悅。
正如美國教育家布盧姆所說:“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和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輕松、迅速。”
2.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
教學應始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學生自我生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他們原有的知識與經驗。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發展有兩種水平:第一種水平是現有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能夠獨立解決智力任務;第二種水平則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指向那些尚處在形成狀態的表現。其實,“教學與其說是依靠已經成熟的機能,不如說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的機能,才能推動發展前進。教學創造最近發展區,然后最近發展區則轉化到現有發展水平的范圍之中”(贊可夫語)。生本語文教學始于學生學習語文的最近發展區,即學生已經達到的認知水平和最近的將來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存在一定距離,從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出發,給學生提供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學生在現有基礎上“跳一跳摘到果子”,促進學生順利地獲得發展。
立足學習基礎,語文教學就要自覺地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明確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把準階段目標,做到既不越位也不滯后。如識字,低年級要落實以識字、寫字為重點,打牢基礎,教給方法,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中年級繼續培養識字、寫字能力,由扶到放,重視詞語的理解、辨析、積累和運用;高年級培養獨立識字、學詞的能力,能理解詞句的含義,體會表達效果。閱讀,低年級側重理解與運用字詞句,讀好課文,積累語言;中年級側重理解與運用句段,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寫作方法;高年級側重理解與運用段篇,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掌握閱讀不同文體作品的基本方法。
二、尊重課程,生本語文的落腳點
中國教育學會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特級教師陳鐘梁說:“國家課程標準是學科教材編寫、組織教學、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國家管理和評估課程的基礎,體現了國家對各學科、對各不同學段教與學的基本要求。”
課程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構建的一種教學過程,應當是開放的、動態的,這樣才有利于促進人全面而又自由的發展。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小學語文這門課程,尊重課程,立足語文,才能實現重視個體的獨特體驗,滿足個性發展的需要。
1.尊重課程,明晰語文學科的性質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明確了學科性質,我們的教學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2.尊重課程,落實語文學科的目標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目標規定明確、具體。
《語文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在不同的學段也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比如寫作,第一學段是“寫話”,低年級重點抓好詞語、句子,學習遷移、運用。第二、三學段是“習作”,中年級重點體會詞句段的表達效果,學習表達,力求準確、生動、有序;高年級學習有序地表達,有重點、有特點地表達。第四學段是“寫作”。這些概念從語義上是不難理解的,主要是進行了教學梯度的區分,不同學段有不同的要求。寫話和習作的提出,降低了寫作的要求:1~2年級重在培養興趣,使學生樂于表達;3~4年級重在減少束縛,使學生自由表達;5~6年級重在表達真情實感,使學生有個性地表達。
三、尊重規律,生本語文的切入點
郭思樂教授強調:“要讓學生廣泛、自主地閱讀,大量進行語言文字活動,形成學生的個性語文。語文能力就附著在他們的語言表意上,這不過是與生俱來的像吃飯睡覺那樣自然的能力。”這很好地揭示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讓生本語文有了前行的方向。
1.尊重規律,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語文課程標準》建議:“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的前提是必須深入地研究學生,把握其成長的基本規律。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感知與記憶以籠統的、整體的感知為主,由機械識記逐步走向意義識記,但還是以具體事物為主;思維與想象,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不斷發展,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語言獲得,是在兒童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在與人的語言交流中,在認知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情感與性格,精力旺盛,活潑好動,求知欲強烈,充滿好奇。泰戈爾說得好:“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的。”遵循規律,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才能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學,促進學生和諧、全面地發展。
2.尊重規律,體現語文學習的規律
語文教學要強化整體性,在整體把握《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實施文本閱讀。(1)注重整體性:從整體感知入手,再精讀感受重點,后回歸整體感悟,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讓學生“既見樹木,更見森林”。(2)注重文體性:日常的閱讀教學文體性喪失殆盡,“千課一面”,一課一課“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其實課文體裁與內容是多姿多彩的,文體就分成了三類:一是敘事性作品,二是說明性文章,三是詩歌。不同體裁課文的教學既要有學習語文的共性目標,還應有學習不同文體的個性目標。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敘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重點內容;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心情。“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要把不同文體閱讀的要求、內容與方法貫穿于相應的文體學習之中,以探求語言規律,舉一反三,遷移運用。(3)注重形象性:小學生主要靠形象來認識世界,而語言文字皆指向事物的形象,語文教學應加強文字符號與生活圖像的轉換機制,借助語言品味、語言誦讀、語言描繪及形象展現、直觀演示、圖畫觀賞、生活再現、想象展開等,喚醒語言文字描繪的具體形象,使學生專注語言,關注形象,披文入境,境中生情,讀出自我,由語言形象走向語言意蘊,走進文本深處,演繹出生動形象的語文學習。(4)關注實踐性:實踐體驗式學習,要努力通過語言描繪、情感激發、角色轉換、實物演示、圖景設置、生活鏈接、音樂渲染等手段創設生動形象的學習場景,激起學生學習的情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獨立的、互動的、合作的、競賽的、游戲的、演示的、操作的、對話的、練習的等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學習活動中,鍛煉能力,展示才智,陶冶情操,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樂,發展閱讀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