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舍之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限量版幻影轎車身采用高光澤度的深秋黑,并飾有上為紅色下為金色的車身雙腰線。
中國限量版幻影最顯著之處在于其標志性格柵上的鍍金歡慶女神。其它特征包括:21英寸鉻合金輪轂裝配高性能固特異防爆輪胎,車身的深秋黑特別色澤,以及在高速行駛中也能始終保持垂直向上的雙R標志。中國限量版幻影轎車后部的雙排氣管印證了車輛的高性能。
客戶定制的中國限量版幻影內飾真皮采用了火躍紅色彩,配以黑色對比色的座椅滾邊和雙R標志圖案。車輛的木質儀表盤、方向盤輻條、前杯架、后煙灰缸以及野餐桌背板全部采用胡桃木飾面板。
勞斯萊斯汽車對細節的關注在中國限量版幻影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四扇車門內側面板上飾有歡慶女神標志、車輛前部儀表盤的內嵌鉆石圖案、12點位置鑲有單顆紅寶石的特別定制模擬時鐘。時鐘呈現精細的紅釉色澤;表盤裝飾的鉆石圖案與木飾面板的鉆石圖案完美呼應。
這款具有豐富定制內容的中國限量版幻影后部車廂有兩種配置:兩個獨立座椅,或兩個獨立座椅結合中間f臨時座椅。后者為幻影系列的新配置;它為座席提供舒適性和空間適應性的同時,還增加了后排空間的靈活性,可容納三名乘客。兩種配置均配有飲品柜。
幻影加長版的后排乘客艙還分別在側窗和后窗配有雙層窗簾,為乘客提供了一個更加私密的空間。
此外,該車首次將屢獲殊榮的星光頂飾與火躍紅真皮搭配應用于內飾;獨特的水晶玻璃器皿也鑲嵌著鉆石主題圖案;每個c柱鏡面上有手工雕琢的中國地圖。乘客步入汽車,亮起的踏板上顯示該部中國限量版幻影轎車的名稱,車內還鋪設單配對紅色地毯。
中國限量版幻影的獨特之處還包括鑲嵌鉆石圖案的精致胡桃木飾鑰匙箱。它裝有純銀質地的兩把鑰匙扣以及一支ConwayStewart鋼筆;二者同樣飾有內嵌鉆石圖案,并呈現紅釉色澤。
車內科技系統及娛樂設施
為便于駕駛操控,車輛前后影像系統協助駕駛員輕松調轉、倒退車輛,拓展了儀表盤監視器的觀測范圍。
客戶定制的中國限量版幻影內還配備了個人電話機。乘客可通過車內藍牙免提系統及其配套的SIM卡裝置撥打并通話。
乘客可以享受專業級別的音像系統,配備2個12英寸顯示屏、6碟連放DVD、15個揚聲器以及Logic 7環繞聲設置。兩個超低音設備置于幻影雙層底板所形成空間中的16升諧振箱內,100 mm中程與25 mm高頻揚聲器組合陣列分別位于前門、后門、置物板與儀表盤上方。因此,最佳的聽音位置遍布于車內每一處,在乘客在車內任何地方都可以享有環繞立體聲帶來的美妙聽覺體驗。
完美性能
中國限量版幻影轎車發動機罩下的臨靜音6.75升V12發動機提供著453bhp的輸出功率。該車0至100公里每小時的加速所需時間僅為6.1秒,其電子最高限速為240公里每小時。
幻影有著代表尖端科技的輕型鋁合金空間架構――這是勞斯萊斯工程團隊為幻影專門定制的一個獨特而先進的平臺,從而提供一種優雅而極具成就感的駕駛體驗。
關鍵詞:退休年齡 養老保險 農村養老保險問題對策
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內容
一個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一般包括:覆蓋范圍、基金籌集、管理,養老金享受的條件和待遇標準等。
年齡條件。在各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中,享受領取養老金權益的年齡條件通常是法定的退休年齡,不過,人均預期壽命存在著差異,發達國家的退休年齡多為65歲甚至更高,且男女退休年齡相同,而在中國,不僅退休年齡偏小,而且男女退休年齡也不等同,這其中就存在著人力資源的浪費和性別的歧視,而且現行法定退休年齡導致高退休人口贍養率。有些國家規定了退休年齡的上限,如瑞典為70歲。有的規定從事艱苦的、有害的、危險的、不利于健康的工作的勞動者也可在65歲法定退休年齡前退休。
繳費條件。繳費條件是指參加養老保險的年限和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年限。如德國規定享受養老金的條件社會年滿63歲且投保35年,而像意大利則規定只要已繳納保險費滿35年均可領取養老金。
政府監督下的資質機構管理。采用這種管理模式的代表性國家有新加坡、瑞典等,政府承擔主要的監督責任。中國則主要是通過專門的機制進行管理。這與我國的實際情況有很大關系,人口眾多就必須要有專門的機構分類處理此類事務。
2社會養老保險和農村人口老齡化
(1)社會養老保險Social Pension Insurance是指勞動者為預防年老不能再從事勞動時的生活有保障,在法律規定的勞動時間內繳納部分保險金在他們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離開工作崗位后,有權向國家或有關保險機構申請領取養老,費用開支最大的項目。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家庭的生產功能和保障功能隨之弱化,同時,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經商的年輕人不斷增加,農村中老齡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家庭養老不能滿足老年人口養老的需要,社會養老保險就成了農村養老的現實問題。它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應該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有計劃、分階段地在全體公民中,逐步實現普遍、平等的社會保障。在城鎮企業職工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員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基本建立的今天,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應該擴大其覆蓋面,及時將重點轉移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來,尤其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這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
關鍵詞:和諧社會;農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積累制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9)03―0026―04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重要任務。我國是人口大國,并且80%人口在農村,因此,農民問題的解決便成了完成這一任務的關鍵,而農民問題中養老保險又是重中之重。鑒于舊農保制度由于種種原因出現停滯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一、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1 建立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構建和諧社會、樹立科學發展觀的需要。2006年3月16日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鮮明地提出了“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這一戰略舉措為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為開創性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內容。構建和諧社會在當前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解決好“三農”問題,如何縮小城鄉差距,這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也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實現。當然,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2 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養兒防老是我國農村幾千年來的傳統養老方式,然而傳統的家庭養老開始面臨諸多挑戰。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委員認為,過去一般是幾對夫婦供養一對老人,現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對夫婦供養一對甚至兩對以上老人,子女的養老負擔加重。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洪川村黨支部書記余的娜代表認為,大部分村子70%以上的老人是和子女分開過的,就算子女孝順,一年也只是給父母幾百斤糧食和少量的錢,這僅能解決老人的基本溫飽,農村老人的生活很艱難。河北農大資源環境學院院長許嗥委員認為,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打工,迫于競爭壓力和傳統孝道觀念的減弱,使他們無暇顧及農村的父母,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都向子女傾斜,產生了重幼輕老現象。而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患病率和傷殘率同時也會上升,這都加大了養老的成本。以前農村養老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土地,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代表指出:“土地收益只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可以提供糧食等生活必需品,但這不是社會保障,而且現在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很有限,承包土地的保障功能也在日益弱化。”
3 原有養老保險制度存在弊端。(1)原有的農村養老保險保障水平低,名不副實。目前農村養老保險適用的仍然是1992年民政部頒布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統籌范圍是在縣級,一些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民繳納的保費比較少,到老年時無法提供養老保障。(2)原有制度強調個人自愿性,是一種農民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制度,體現的是商業保險的特征,而不是社會保險的含義,所以無法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
二、國外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介紹
從養老保險資金的籌集、管理、發放方式以及各種保障的性質劃分,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本上可歸納為社會保險型、福利保險型、儲蓄保險型三種模式(如表1所示)。
三、國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試點
總理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鼓勵各地開展農村養老保險”。這對1億農村老年人來說無疑是個福音。
而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在廣東的東莞市和江蘇的蘇州兩個地級市進行了試點研究。東莞市2000年由市財政出資10億元作為基礎資金的新型的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正式建立。從2001年起,東莞所有20歲~60歲的男性農民20歲~55歲的女性農民全部納入社會養老保險。蘇州各縣、市(區)也加快了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探索和嘗試,2003年4月蘇州市頒布了《蘇州市農村基本養老保險管理暫行辦法》,對全市各市(區)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框架進行了相對的統一,這標志著基本養老保險“蘇州模式”的正式建立,截至2005年3月末,蘇州全市農村勞動力累計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55萬人,已有70萬農村老人每月享受著80元~150元的養老補貼,農村勞動力的參保率和老年農民養老補貼的覆蓋率均達到80%左右,居全國領先地位。
從2007年開始,位于西部地區的陜西省寶雞市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列為全國唯一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城市。該市的基本做法是:凡18周歲以上的農民均可參保,實現了全體農村居民的覆蓋,農民在上年人均純收入的10%~30%的范圍內自由選擇繳費標準;實行縣級統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財政補貼相結合的方式籌資并全部記入農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行完全個人賬戶積累制;繳費時,每人每年政府補貼30元,參保人年滿60周歲時,每人每月領取養老金金額等于個人賬戶積累總額除以139個月,再加上政府養老補貼的60元;實行激勵約束機制,只要家庭成員(兒子、兒媳、上門女婿及配偶)按規定參保繳費,家里年滿60周歲的老人當年不繳費就可按規定領取每月至少60元的養老金。目前,當地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很高,試點村45歲以上農民參保率達到85%以上,2008年開始在全市12個縣(區)全面推行。
2008年1月1日,《北京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在北京市全面實施。《辦法》規定參加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的北京市進城務工人員,達到退休年齡時不符合按月領取條件的,可將資金劃轉到本人所在區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規定享受待遇。與原來的農村養老保險不同的是,按月享受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個人賬戶資金的基礎上,增加了每人每月280元的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由市、區縣財政共同籌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實施,是市委市政府貫徹“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以人為本,解決民生問題的重大舉措;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一項重大措施。北京市農民將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四、綜合國內外農村養老保險模式,探索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
通過對國內外農村養老保險模式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1 立法先行,加快法制建設。從中央這個層面上講,要加快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法,即使是由于歷史的原因,統一的社會保障法不能馬上建立,也要首先建立一些統一的部門規章,然后這些
部門規章逐步上升為法規,最后形成法律條文。任何新鮮事物的出現,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否則會半路夭折。從地方這個層面上講,要制定與中央的法規不沖突的地方性法規,力求合理高效。
2 加大國家財政的支持力度,讓農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農村人口減少以及老齡化的發展態勢,決定了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這也是發達國家為我們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供的經驗。過去,我們國家實行的是個人繳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籌資辦法。農業稅取消后,大部分地方集體經濟成為空殼,集體補助難以落實。因此,財政投入非常重要。今后國家應盡可能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補貼制度,提高集體補助的比例。當然,政府對收入水平不同地區的農民補貼水平應有區別,可通過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使貧困地區農民養老有保障。
3 建立多渠道的籌資方式,改變單一的農民個人儲蓄形式。1992年民政部頒布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規定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政策予以扶持,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則變成單純農民個人繳費,個人儲蓄積累的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應把單一的個人賬戶模式改為個人賬戶和待遇調整機制相結合,個人繳費完全計入個人賬戶,國家補貼和集體補助的90%以上計人個人賬戶,留下一小部分作為待遇調整基金,這部分基金用來支付管理費用和個人賬戶不足以支付的高齡老人的養老金以及到60歲仍然繳費而沒有領取養老金的個人補貼部分,這樣可以調動農民繳費積極性。
4 繳費標準和待遇水平多樣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所以在制定繳費水平時不能搞“一刀切”,可以適當提高經濟發達地區象中東部地區的個人賬戶的繳費水平,適當減少國家補貼,即大賬戶,小統籌。而不發達的西部地區則應加大國家補貼的力度,個人繳費標準適當降低,即小賬戶,大統籌,從而平衡東中西部農村地區的養老保險待遇,實現國家統籌規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待遇水平根據本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活消費指數、物價指數、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及待遇調整儲備金的規模等因素適時調整,改變過去待遇水平一經確定終生不變的方法。
5 覆蓋方式要循序漸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應本著盡可能廣覆蓋的原則。但在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條件下,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統一模式還難以實現。貝弗里奇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社會保險的“全面普遍原則”和“區別對待原則”,針對我國具體情況,首先應在經濟發達地區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統一模式,實現全民覆蓋;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實行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農民自愿,國家積極引導,循序漸進,逐步向統一模式靠攏。
關鍵詞:先進國家 養老保險制度 國際啟示 中國特色
一、引言
養老保險是根據國家法律規定,對達到退休年齡的老年人,由國家和社會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其晚年生活所需的社會保障制度。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快,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與發展已經成為事關事個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被社會各界所廣泛關注和極度重視。雖然經過社會養老保險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得到了極大的完善,但同國際先進國家相比依然還存在不少差距。下面,本文在分析國外先進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現狀和特點的基礎上,對如何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進行一番簡要的探討。
二、 國際先進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現狀
2.1 國際先進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趨勢
國際先進國家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一直在不斷改革和發展,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目前先進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以多渠道養老保險體系代替單一養老保險制度,以自愿性年金計劃、企業養老金計劃來補充養老保險計劃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如美國,目前就有70%以上的職工參與補充性養老保險計劃,有效的解決了基本社會保險僅只能滿足基本社會保障需求的現狀。
2.2 日本養老保險制度
老齡化的到來使老年人在日本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斷提高,再加上日本超低利率政策、股市低迷現狀,使得日本養老基金運作極為困難,連年出現巨額虧損。為此,日本自2004年起,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包括提高保險費、降低向被保險者支付保險金數額、調整養老金發放方法等,雖然有效的減輕了養老基金的運作困難現狀,但使日本國民對保險制度失去信任,加劇了國民對失去勞動力后的不安心理,很多年輕人甚至拒交養老保險費,成為日本養老金制度又一不穩定因素,為此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強制手段促使國民交納養老保險金。
2.3 德國養老保險制度現狀
德國是最早頒布《養老保險法》的國家,采用個人、企業、國家共同負擔制,實行代際協調制由當前工作人員承擔退休人員養老金。據現有資料現示,德國平均三個左右勞動者負擔一個退休者,但隨著人口老齡化,2020年左右這一比例將會降到平均1.3個勞動力負擔一個退休者,屆時整個德國養老金制度將面臨全面崩潰的結局。德國政府為了補貼養老金的虧空,已經不斷提高補貼支出比例,使德國財政難以承受。為此,德國政府在2002年推出了“里斯特改革方案”,鼓勵公民參加法定養老保險以外的其它養老保險計劃,以實現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間的平衡;并針對老齡化問題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就業人口、鼓勵生育等來增加未來養老金支付群體的基數;同時提高退休年齡和工齡標準,控制提前退休現象,并鼓勵退休者參加部分工作。
2.4 美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現狀
老齡化給全球各國養老保險制度帶來嚴峻考驗的同時,也給世界經濟強國美國帶來巨大壓力。據估計,在2018年美國養老金年支出數額就將超出年收入數額,而在2040年左右美國整個養老金制度也將完全崩潰。目前,美國養老金制度主要依靠公民強制性社會保險、企業年金、個人資金收益三部分支持。為了解決養老金制度所面臨的眾多問題,美國政府展開了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包括從社會保險稅中抽出一定比例納入企業年金中,并增加企業和個人交納比例,使企業年金成為養老金最大的組成部分,同時通過法律以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和員工建立企業年金計劃,在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來源的同時強化養老金基礎。
三、國際先進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3.1 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特點
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眾多、經濟水平較低、人口結構差異巨大、各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因此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同其它國家相比有著很多獨有的特點,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為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方式,這種方式存在不少問題,如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不廣,難以適應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新需求;計發方法不合理,缺乏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調整機制不夠健全,養老保險制度總體水平還不夠高;企業年金制度發展較慢,還缺乏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養老金領取年齡過輕等。
3.2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向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全球大多數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共同面臨著的嚴峻問題,針對我國經濟和民生現狀,從國際先進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經驗和教訓來看,要使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健康發展,抵擋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所帶來的沖擊,還需要進一步構建多元化養老體系,如社會統籌、企業補充、個人儲蓄相結合的養老體系,加緊大個人賬戶在整個養老保險制茺中所起的作用,提高社會貢獻度對養老金發放的影響程度以刺激勞動者的積極性;同時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采取立法強制加入養老保險體系的方法以抵御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諸多問題。
四、結束語
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當前全球各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都或多或少的面臨著各類問題,相對來說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不健全和不完善的地方。要提高我國社會養老保險水平,就必須從國際先進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進程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以為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借鑒,保障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鐘仁耀.養老保險改革國際比較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農村養老保險
2009年9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標志著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稱“新農保”)試點工作正式啟動,農民老有所養即將變為現實。新農保的到來,對兩千多年始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鰥寡孤獨、老弱病殘都不能免于勞作的中國農民來說,是特大喜事。它標志著中國農民自古以來完全依賴家庭養老的模式即將成為歷史,其意義堪比2006年正式取消延續數千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這一重大惠農政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選擇,是拉動內需、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現實要求,對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將發揮巨大作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是建立新農保的前提
一是要從戰略的高度和長遠的眼光謀劃新農保,提高對農村養老問題重要性的認識。這主要指各級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對農村養老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決不能將養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戶自己的事情。老齡化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家庭養老勢單力薄,難以為繼。據統計,目前我國老年人口達到1.44億人,平均每年增長200萬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11%。可以想象,如果不從現在起給農民進行物質積累,再過二、三十年,農民的養老問題可能成為威脅農村社會安定的頭號問題。“銀潮”不僅僅會沖擊城鎮,更將猛烈地沖擊社保基礎相對薄弱的農村。如何防止農村老年人陷入貧困,“防洪”比貧困到來后的“搶險”更加重要。我們必須對此有應足夠清醒的認識。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重大意義、存在問題、潛在危機,萬萬不可持無關緊要的態度,消除長久以來人們在思想認識層面上對農村養老問題的片面認識。
二是從農村人口的實際情況出發,改變傳統養老觀念,適應新條件下養老機制的轉變。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養老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養老觀念需要隨之轉變。其一,改變完全依靠后代養老的觀念,樹立多方式多渠道的養老觀念,包括依靠社區、依靠個人、依靠土地等等,這樣可以減輕家庭養老的壓力;其二,改變只有兒子才能養老的觀念,打破贍養責任中的性別劃分,使女兒和兒子共同承擔養老的責任;其三,改變合居才養老、分居則不管的觀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變責任義務關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贍養父母老人。此外,應進一步強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愛老意識,努力維持家庭養老制度,為迎接老齡化的更大沖擊創造雄厚的人力資源條件。
二、正確界定參保范圍是建立新農保的基礎
《指導意見》規定: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以在戶籍地自愿參加新農保。新農保強調以政策的優惠吸引農村適齡居民自愿參保,不搞強迫命令。農村居民如果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比如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原則上不參加新農保;農村居民已經參加新農保,又進城務工按規定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可以停止繳納新農保保險費,新農保個人賬戶予以保留;農村居民因就業和居住等情況變化,在不同階段參加了多種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將制定有關銜接政策,保障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權益。
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參加新農保,應由本人自愿提出申請,并逐年確認繳費檔次。目前,一部分農村居民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享受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農村五保供養、社會優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等待遇,國務院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在不降低標準、不損害農村居民既得利益的原則下,妥善做好新農保與這些制度、政策的銜接工作,以確保新保的廣覆蓋。
三、合理籌集養老資金是建立新農保的關鍵
資金問題是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關鍵問題,資金缺乏也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嚴重滯后的關鍵原因。《指導意見》規定: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應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部分構成。
個人繳費是新農保資金籌措的重要來源
新農保是一項社會保險制度,不同于濟貧扶困的社會救助制度,實行權利與義務相適應的原則,個人繳費是享受待遇的前提條件。除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經年滿60周歲的農村老年居民外,參加新農保的農村居民應當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指導意見》規定繳費標準目前設為一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個人繳費目前設100元至500元5個檔次,地方政府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增設檔次,由農民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繳費。100元大體相當于去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多一點,適合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500元大體相當于去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但在發達地區只相當于5%—6%,可供收入較高的農民選擇。地方政府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既可以向低增設,也可以向高增設。農村居民自愿選擇、自主繳費,原則上每年繳費一次,可以根據不同年份的收入情況選擇不同的繳費檔次。地方政府可以制定適當激勵政策,引導有條件的中青年農民選擇較高標準繳費、長期繳費,以提高自己將來的養老金水平。國家依據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等情況適時調整繳費檔次。
政府補貼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籌措的可靠保證
新農保最大的特色,是政府對農村居民參保給予補貼。政府補貼分為兩部分:一是政府對基礎養老金給予全額補貼,其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按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補助一半;二是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以利于調動農民參保積極性、幫助困難群眾參保,并增加個人賬戶積累。地方政府補貼標準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的,可給予適當鼓勵;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地方政府應代其繳納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
“中央和地方都將加大新農保的投入力度,既補‘入口’,又補‘出口’。”所謂“補入口”,就是在農民參保繳費環節給予財政補助;所謂“補出口”,就是在新農保養老金待遇支付環節給予財政補助。中央財政主要負責“補出口”,即對國務院統一確定的基礎養老金部分,對中西部地區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補助基數每人每月55元,即每年660元。
地方財政補助政策分“補入口”和“補出口”兩部分。“補入口”方面,具體有三項政策:一是對農村居民個人繳費每人每年至少補30元,都計入其個人賬戶,作為將來計發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數。二是地方財政按照“多繳多補”的原則,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的,給予適當鼓勵。三是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地方財政代其繳納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也計入個人賬戶。“這樣規定,可以有效地解決試點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收入水平和政府財力水平差異較大的矛盾” 。“補出口”也有三種情況:一是對國務院統一確定的基礎養老金部分,東部地區需安排50%的補助資金。二是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三是對繳費超過一定年限的,地方政府可適當加發基礎養老金。
集體補助是新農保資金籌措的必要補充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為其成員所共有,村集體有責任為本村農村居民養老保障提供經濟支持。有條件的村集體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準由村民委員會民主確定。鼓勵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和個人,特別是村集體經濟改制后的經濟組織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
四、保證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是建立新農保的終極目標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能不能及時足額發放到位,是目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否落到實處的關鍵。年滿60周歲、未按月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老年人,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按月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直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所需費用全部由政府財政支付;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這是家庭養老傳統和相關法律規定在新農保政策中的體現。子女參保繳費記入本人的個人賬戶,用于自己未來的養老金支付,而不是用于父母。
新農保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支付終身。
一是基礎養老金。可按月支付,同一地區每位符合條件的農村老年人按同樣標準領取。目前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對長期繳費的參保農村居民,可適當加發基礎養老金,提高和加發部分的資金由地方政府支出。國家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變動等情況適時調整基礎養老金水平。
二是個人賬戶養老金。可按月支付,月計發標準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這是根據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平均存活期計算出的經驗系數。該算法也與目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養老金算法相同,這有利于農民工流動就業的養老金權益轉換銜接。例如:若個人繳費選擇每年300元檔次,地方政府每年補貼50元,繳費30年,平均年利率為3%,到60周歲時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為16651元,除以139,每月個人賬戶養老金120元。
符合條件的農村老年人領取養老金待遇,由本人提出或其直系親屬代為提出申請,每年對待遇領取條件和標準進行核定。行政村可以指定人員為村民代辦參保或申領手續,但必須經當事人簽章確認,且不得收取任何手續費。鄉鎮經辦機構會同公安派出所審核參保、領取人的戶籍、年齡、生存等情況,縣級經辦機構核定,并發給參保人參保繳費證明(證、卡)。
經辦機構要認真記錄農村居民參保繳費和領取待遇情況,建立參保檔案,長期妥善保存。建立全國統一的新農保信息管理系統,并納入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逐步實現省級、中央集中數據管理。在信息化管理初期,紙質檔案、電子檔案要同時建立。要大力推行社會保障卡,方便參保人持卡繳費、領取待遇和查詢本人參保信息。
參保人死亡,無論是已經開始領取養老金,還是尚未開始領取養老金,其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包括個人繳費、集體補助等資金,可以依法繼承;但政府補貼的資金是從公共財政支出的,而且是用于參保農民個人養老保障的補貼,因此這部分余額不能繼承,繼續用于其它長壽老年人的養老金支付,體現社會互濟原則。
五、加強資金的管理與監督是建立新農保的可靠保障
新農保基金是農村居民的“養命錢”,要把確保基金安全放在第一位。由于新農保尚處于試點階段,社會保障主要項目的法律、法規不健全,還沒有一套規范的操作方法。為確保新農保基金安全和合理使用,無論是政府補貼、個人繳費還是集體補助和其他社會經濟組織資助,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單獨記賬、核算;新農保各項養老金待遇均從新農保基金中列支。新農保經辦機構工作經費由同級財政部門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和有關經費支出標準合理安排,納入財政預算,不得從新農保基金中提取。全國統一的新農保基金財務會計制度,將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在此之前,試點縣(市、區、旗)要按照國家現行社會保險基金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做好新農保基金的財務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