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著名建筑

著名建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著名建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著名建筑

著名建筑范文第1篇

2、星型廣場凱旋門:巴黎著名建筑物;位于市西夏爾·戴高樂廣場;

3、巴黎圣母院:法國天主教大教堂;位于巴黎塞納河中城島的東端,始建于1163年,1320年落成;

4、 盧浮宮: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

著名建筑范文第2篇

在世界建筑設計史上,有三次重要的浪潮一是流行于1888~1910年問的“藝術與工藝運動”,二是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德意志制造聯盟”,其三就是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聯盟,將工匠、藝術家、畫家、設計者集中起來參與到建筑設計中,組成一個制造業的大聯盟,該聯盟是一個積極推進工業設計的輿論集團,由一群熱心設計教育與宣傳的藝術家、建筑師、設計師、企業家和政治家組成,時間已過去整整一百年了,制造聯盟對于后世的建筑體系的影響是巨大的,制造聯盟宣言表明了這個組織的目標;通過藝術、工業與手工藝的合作,用教育,宣傳及對有關問題采取聯合行動的方式來提高工業勞動的地位,在這個運動中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布魯諾?陶特,今天我們在聯盟的百年紀念日來回憶他,意在通過了解他的生平去回顧一段值得紀念的歷史。

“建筑不僅僅是一門與社會最密切相關的藝術,而且,它的實現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的結晶,在這一意義上,它是一門完完全全的集體藝術。”

(布魯諾陶特)

摘要:1914年布魯諾晦特在德國科隆博覽會創作的“玻璃亭”被后人當作西方現代表現主義的代表作載入史冊。1919年陶特與朋友們的“玻璃鏈(the Glaserne Kette)”至今仍是一段理想與浪漫的佳話。1924~1930年晦特放棄浪漫的烏托邦幻想,他與馬丁?瓦格納推出了生態城市建筑的雛形:布里茨?豪夫埃森社會住宅區,體現了陶特的理想、觀念和改革熱情。1933年后被納粹德國迫害的現代建筑天才們成了蒲公英,飛到世界各地去生根、發芽。

關鍵詞:天才建筑師,陶特“玻璃亭”,“玻璃鏈”,共和國“社會住宅”,蒲公英

AbStract:1914,Taut's Glasspavilion exhibitedfor the Exhibition of DWB in Koln,Which is arepresent archtectural Work of Expressionismin the historian.1919,"the Glaserne Kette"ofTaut with his friennds,that is a fine story of romantic and idealism.1924-30,Taut gaveup Utopin's fantasia,planed HufeisensiediungBritz with Martin Wagner,which was arough Typ of ecosystem Urbandesign andsocialdwelling.The concept was linkedwith idealistic reform enthusiasm and programmatic pathos.The Block of U-formrepresen Taut's ideal,idea and revolutionpassion.After 1933,those modern geniusarchitects persecuted by Nazi,they flewaround the world to take root and self unfoldlikes Dandelion.

KeyWOrd:Genius architect,Taut'sGlasspavilion,the Glaserne Kette,Pubulic'sSocialdwelling,Dandelion。

中圖分類號:K811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4-8537(2007)11-0137-07

玻璃亭

1880年4月4日德國著名天才建筑師布魯諾?陶特(BrunoTaut,1880~1938)(圖1)誕生于東普魯士的魁尼西堡(Koenigsberg),他是商人攸立游絲?陶特的第二個兒子。1902年陶特畢業于魁尼西堡建筑職業學校,在完成他的建筑職業教育后,陶特遷居柏林并且開始在布盧諾牟林的猶太風格建筑事務所工作。

從1904開始,陶特在斯圖加特跟隨泰歐斗?費瑟爾(1862~1938)教授工作,通過教授介紹,陶特首次獲得一個設計任務的委托;路德維西堡的奧特離興鄉村教堂的更新改造工程(圈2)。在這期間,他開始學習表現主義繪畫并創作了許多繪畫作品(圖3),這對他的現代設計審美觀的形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泛泛而論,德意志制造聯盟(DWB)中頗有一些成員做出來的建筑設計屬于表現主義風格的范疇,陶特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員。從幾個重要的方面來看,表現主義者的理念與包豪斯(Bauhaus)努力想要實現的一些想法是息息相關的。格羅庇烏斯希望借助于藝術的方式,把他的學校變成社會變革的策源地:通過在包豪斯強調合作的重要性,既能把學生訓練成工匠與藝術家,同時又能塑造他們的人格。

1908年布魯諾?陶特回到柏林,開始在沙烙特堡高等技術學校學習藝術史和城市設計,并同時開創了自己的建筑設計事務所。1912年陶特被委任為德國“花園城市”協會(DeutscheGartenstadtgesellschaft) 的咨詢建筑師,并且在柏林近郊的馬格德堡(Magdeburg)和法肯堡(Falkenburg)等地推動了幾個“花園城市”的設計方案。

1914年發生了很多對現代建筑影響重大的事件,不僅圣伊里亞的“明日之城”啟動了建筑的科學幻想,光一個德國科隆博覽會就出現了格魯庇烏斯?邁耶設計的示范工廠、維爾德的劇院和布魯諾?陶特的“玻璃亭”(Glasspavilion也有人叫它水晶宮)(圖4、5)三件重要的作品。布魯諾?陶特提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毫無疑問,我們知道建筑是房子,但是房子是不是建筑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1914年德國科隆博覽會出現了一座用五光十色的玻璃嵌板措建而成的拱型建筑(圖6、7),設計者陶特的靈感來自于一位作家保羅?希爾巴特(Paul Scheerba~)的作品,希爾巴特專好作奇思異想,受他的啟發,陶特運用現代材料建構了一座極其富于想象力的七彩顏色和怪異形狀的建筑。新材料和新技術滿足了陶特奇思異想的創作欲,在這座“玻璃亭”的束帶層上,銘刻著一些“彩色玻璃消弭仇恨”之類希爾巴特文字,玻璃亭里題寫了很多格言出自于馬克思?史克爾巴特(Max Scheerba)的格言:“磚石房屋只能傷害我們,彩色玻璃才能消除敵意”,“沒有玻璃宮殿,生活將成為負擔”等等。這個建筑設計被后人當作現代西方表現主義的代表作,陶特在運用奇幻般的烏托邦創作著他認為不

同于“建筑”的“房子”,表現了一個天才建筑師改造世界,進而改造人類的思想意識的夢幻。

玻璃亭有一個多面玻璃的小園頂玻璃磚砌墻,小室其它墻面上貼滿了彩色馬賽克貼面,中間還有一段階梯狀的流水池(圖8、9)。光從玻璃屋頂照進來,射八水池,再反射到墻面上經由玻璃磚和馬賽克的無限次反射,房間里充滿了光的舞蹈。陶特在亭內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并15妙地運用光來塑造,就好像是在表現玻璃和光的靈魂(圖10)。

從那以后,作為職業建筑師,陶特一直在德國各處繼續推廣他的玻璃建筑。陶特的玻璃建筑的最基本構想是以地面與頂棚兩個水平面來確立空間。地面的處理中最重要的又是起于水緣。從希臘以來,如何對柱子和墻進行處理是西方建筑理論中的中心論題,在建筑構成中,柱子和墻等垂直部分也是決定建筑形態的最重要因素。同時,無論是繪畫還是照片,垂直的因素都對畫面起到支配性作用。而陶特一反傳統,指出了水平因素的重要性。

玻璃鏈

1919年陶特和他們的朋友們組成藝術勞工委員會,由于受到了政治上的壓迫,不得不轉為書信聯絡,這一系列信件被稱之為“玻璃鏈(theGlaseme Kette)”。每個人都書寫下自己對現代藝術的感受和思想,與別人分享,互相討論,這有點像今天的互聯網,他們甚至給自己起了新ID,比如陶特叫Glas(玻璃),格羅庇烏斯自稱為Mass(體量)。但是透明而純粹的玻璃是十分易碎的,時間不長,當他們發現,他們的那些浪漫的理想與現實的工業體系差距甚大時,“玻璃鏈”就破裂了。

社會住宅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于戰爭的創傷(圖11)和大柏林爆炸式的急速膨脹,人口大量密集地涌入柏林,特別是由于1914~1918年的經濟危機所導致的建設停頓,在柏林出現了聳人聽聞的住房虧空,城市急需要建設大量住宅以度房荒。應時,投資商們在柏林建起了大量兵營式(圖12)的出租住宅來緩解尖銳的矛盾。

1924~1930年在柏林興建了大約135000套住宅,而這僅僅是1928~1930年繁榮的建設量的30%~40%。因此,“大住宅區”建設的理論問題,擺在城市規劃師、建筑師和工程師面前:它的高難度的綜合性與復雜性,它的理性化與系統化建設方法,特別是早期工業化建筑類型的建造問題以及如何解決社會住宅的功能和隨之而來的其它問題,成為他們不可回避的現實。

受當時魏瑪共和國社會主義的影響,這個時期陶特開始放棄他浪漫的烏托邦幻想,轉而強調建筑應是社會行政中的一部份,它代表的是現在的社會文化,而非尚未實現的理想。他受新實用主義(Neue Sachlichkeit)的影響,強調設計的合理性。他受包豪斯學院的影響,放棄早期獨尊權貴式的建筑設計,轉而追求純粹理性的建筑。他了屬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新巴比倫城市構想,在純粹理性建筑思想的指導下,直面當時經濟蕭條的局面,創造一種形式簡單并且能滿足一切生活必須,同時又是高雅而真實的居住建筑形式。

他和城市設計局的建筑師馬丁?瓦格納(Martin Wagner)合作,領導了當時十分前衛的社會化居住區建設工作。在1923年后陶特設計了大量的社會住宅。從1924年至1931年,陶特出任了柏林GEHAG建筑顧問,負責柏林許多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案,使他有機會實現他的功能主義與節約勞動的理論,他先后領導建設了一萬多套社會住宅(圖13、14)。而這正是20世紀建設平民住宅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為了克服投資商們在柏林建起的大量兵營式出租住宅的弊端――灰暗,呆板、不良的采光和通風,陶特和馬丁?瓦格納(MartinWagner)合作規劃設計,推出了生態城市建筑的雛形:應該被收錄到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內(Weltkulturerbe-ListederUNESCO)的布里茨?豪夫埃森居住區(HufeisensiedlungBritz)和蔡棱道夫的“湯姆大叔小屋”森林居住區(Waldsiedlung OnkelFores Hiitte in Zehlendorf)。在這個大型居住區中體現了陶特的理想,觀念和與之聯系在一起的改革熱情。在居住區里,陶特規劃設計了單元式,公助廉租標準住宅。它們相連成排,住宅中陽光充沛、通風良好,建筑立面審美出色,每家承租人都有像梯田式屬于自己的花園(圖15)。他的合作者馬丁?瓦格納則在斯塔芬哈根街(stavenhagener Strasse)住宅大樓中設計了預制建筑構件包括橢圓樓梯,這在當今已司空見慣,而在當時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布里茨?豪夫埃森居住區中最令人震撼的莫過于位于社區中心的“馬蹄型中庭”,它充分反映出創作者綱領性情感:通過建筑再造居民之間的社區意識。“馬蹄”的外側不同寬窄的前花園和不同層次的綠地伴隨著街道沿不斷變化方向的環形街道,徹底改變了柏林的傳統街塊顯而易見的死板格局,建構了一種親切活潑、充滿活力的,具有聚落生活氣氛的空間形象。相對于住宅室內空間,“馬蹄”的內側則整體建構了“公共客廳”:綠色的外部空間。在這個新原型中,人們可以通過對新形式的空間體驗,親身感受到“個人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這一明顯社會學的內在含義。“馬蹄型”原型了新建筑的類型和新價值觀的特殊宣言,它是在挑戰欺壓和偏見(圖16~27)。

為了避免工業化建造的單調,建筑體部設計雖然整齊對稱,但是針對每個單元細節都有相應的個性化設計。他認為,簡單的“功能”結構往往不具備感染性,往往是細節的改變,在毛坯墻鑲上玻璃的新窗戶、新門、新的顏色、新的面磚等,如果你有眼光的話,就會從這些細節中發現建筑的魅力。他在設計中,通過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組合拓寬廣場空間,運用色彩這種最便宜的設計元素,突出了不同品種的建筑、尤其是每個街道自己的特點。

1926年后馬丁?瓦格納以在柏林建立的大型住區布里茨?豪夫埃森為契機,在荷蘭國際會議中開展了“建設經濟型住宅”的研討,而陶特則在1931年后,接受了普魯士藝術大學的柏林工學院的邀請,開始教授居住建筑和居住區規劃(圖28)。

蒲公英

1933年陶特在社會主義的感召下赴莫斯科訪問,回國后,他發覺自己已被登錄在希特勒的黑名單上,后來倉皇逃遁,受邀來到了日本。通過在日本的生活和他對日本的了解,陶特認識到:在日本傳統建筑設計中十分重視地面而常常抹去墻的存在;即使空間與空間之間需要分割也盡可能不設墻,而是采用拉門,拉窗等可滑動的輕便隔扇。這甚至可以說是日本傳統建筑被默認的主題,也正是日本傳統建筑中最根本的特征。在日本,他留下了他的傳奇作品――日向邸住宅并在那里被聘為日本工業藝術研究所的顧問。在他的指導下,日本人學會了大批量生產產品的工業設計,陶特的觀念成為當時日本工業設計的理論基礎。歷史使這些被納粹德國迫害的天才們,成了無數蒲公英小傘,他們飛到世界各地去生根、發芽。1936年,陶特又去了革命后的土耳其,發展建筑設計教育直到去世。

今天,我們在紀念德意志制造聯盟100周年之際,緬懷德國現代建筑的著名建筑師布魯諾?陶特(圖29),通過了解他的生平去回顧一段歷史,再次認識擺在我們面前大量有待開拓的領域,嘗試新美學標準的合理性:它與我們整個時代文化精神的密切相關性它與我們所追求的社會公正、和諧以及工作與生活的統一的密切的主導關系。通過藝術、工業與手工藝的合作用教育、宣傳及對有關問題采取聯合行動的方式來提高工業勞動的地位,我們認為……批量生產與勞動分工并沒有什么危險,只有在工業沒有產生優質產品的目標時,只有當我們忘記了自己是社會的公仆、以為自已是時代的支配者時,才是最為危險的。“建筑不僅僅是一門與社會最密切相關的藝術,而且,它的實現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的結晶,在這一意義上,它是一門完完全全的集體藝術。

著名建筑范文第3篇

從很小的時候起,圓明園,這三個字就深深的印在了腦海之中。十歲的時候到過一次北京,到過一次圓明園,面對那些湖水、斷橋、殘垣、雜草,兒時的我只是覺得一片荒涼,完全想象不出它往日的榮耀與輝煌。時光飛逝,已是近30歲的我有幸進入清華深造,更有機會數次前往圓明園,感受圓明園,想像圓明園。卻始終無法將當年的電影――《》中的圓明園以及紀錄片――《圓明園》中cg技術下的圓明園和我眼前的景象對照起來。

終于,當才疏學淺的我得知《日下舊聞考》中有大量描寫圓明園繁盛時期的史料時,便迫不及待找來仔細閱讀。

在《日下舊聞考》中,從第七十一卷到第八十五卷,從圓明園的官員配屬到與清漪園的比較,整整15卷文字,詳細描述了這個萬園之園的絕世景象。直到此時,我頭腦中的模糊影像才逐漸變得清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將暢春園北1里許地名后華家屯的一座園林賜給他的第四個兒子胤G,并親題園額曰“圓明園”。按照胤G的解釋,園名的取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日下舊聞考》第八十卷。這時的圓明園,只是一座皇子的賜園,它的面積約600畝左右。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病死,胤G即位,這就是雍正。

雍正三年(1725),雍正在圓明園原有“亭臺邱壑”的基礎上加以擴建。全園面積增至3000余畝。這時的圓明園,已經有28處重要的建筑組群。從此,圓明園成為清統治者經常居住和向全國發號施令的政治中樞,紫禁城的宮殿,只不過是皇權的象征,備舉行重大典禮之用而已。

乾隆即位的時候,清王朝已經建立了將近100年,國家的統一,政權的鞏固,特別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乾隆的大興土木提供了物質基礎。乾隆在《日下舊聞考》的《題詞》注中說:“余臨御四十余年,凡京師壇廟、宮殿、城郭、河渠、苑囿、衙署,莫不修整。”為了追求“山水之樂”,乾隆對苑囿的興建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即位以后,就先后改建和擴建了康熙、雍正年間在北京西北郊興建的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并借疏浚西湖(乾隆十五年改稱昆明湖)的機會興建了清漪園。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山五園”。在“三山五園”中,乾隆對圓明園的經營,可以說是不遺余力。但是,乾隆對圓明園的擴建,并沒有擴大圓明園的地盤,而是在原有的范圍內調整園林景觀,并增建若干建筑組群以豐富園景。乾隆對圓明園的擴建,主要是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修建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連成一片,總面積達5200余畝,有風景建筑組群100余處,同屬圓明園總管大臣管理。

圓明園的園林建筑,個體形象小巧玲瓏,千姿百態,尺度比外間同類型的建筑要小一些,而且能突破官式規范的束縛,廣征博采大江南北的民居樣式,出現了許多平面形式如眉月形、e字形、工字形、書卷形、口字形、田字形,乃至套環、方勝等等。除少量殿堂外,建筑的外觀樸素雅致,少施彩繪,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十分協調。建筑群體組合,更是富于變化,全園100多組建筑群無一雷同,但又萬變不離其宗,都以院落的格局作為基調,把我國傳統院落布局的多變性發揮到了極致。它們分別與那些自然空間的局部山水地貌和樹木花卉的栽植相結合,創造出一系列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園林景觀。

圓明園四十景,是乾隆九年( 1744年)最終建成并御制成詩、繪畫成圖的。即: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州清晏、鏤月開云、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云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長春仙館、山高水長、萬方安和、武陵春色、日天琳宇、濂溪樂處、多稼如云、水木明瑟、映水蘭香、澹泊寧靜、西峰秀色、魚躍鳶飛、北遠山村、四宜書屋、平湖秋月、蓬島瑤臺、接秀山房、別有洞天、夾鏡鳴琴、澡身浴德、廓然大公、坐石臨流、洞天深處。鴻慈永祜、茹古涵今、匯芳書院、月地云居、方壺勝境、涵虛朗鑒、曲院風荷。其中至少有28處為雍正題額而定。這在《日下舊聞考》中均有記載。

這些造景的取材極為廣泛,有的模擬江南風景。比如“西峰秀色”模仿的就是廬山景色。廬山,是我國的名山之一。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匡俗的人結廬于此,故名廬山,亦名匡山,又稱匡廬。此山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云彌漫。在《日下舊聞考》第八十二卷中明確寫道“河西松巒峻峙為小匡廬”。同樣在《日下舊聞考》第八十二卷中明確表示“曲院風荷”是與西湖曲院風荷“風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

有的是再現前人詩畫意境。唐代詩人李白在《秋登宣城謝x北樓》一詩中說:“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把流經宣州城外的宛溪和句溪比作“明鏡”,而宛溪上的鳳凰、濟川二橋則比作從天而降的“彩虹”。而在《日下舊聞考》第八十二卷中記載,乾隆在《夾鏡鳴琴》詞序中說:“取李青蓮‘兩水夾明鏡’詩意,架虹橋一道,上構杰閣,俯瞰澄泓,畫欄倒影,旁崖懸瀑,水沖激石罅, 琮自鳴,猶識成連遺響。”可見,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夾鏡鳴琴”,是從李白的詩句中化出的。

還有就是直接照搬江南名園。乾隆六次南巡,都有如意館的畫工一同前往,把他看中的名園繪成圖樣,帶回北京,在北京和熱河的皇家園林中加以仿建。比如安瀾園,在浙江海寧鹽官鎮(舊海寧城),為明、清兩代江南名園之一。依然在《日下舊聞考》第八十二卷中記載:“安瀾園者壬午幸海寧所賜陳氏隅園之名也”,因“喜其結構致佳”,將園景繪制成圖,帶回北京,借修葺“四宜書屋”之便,“一舉兩得”“左右前后,略經位置”,于是,一座“與陳園曲折如一無二”的園子便修在了圓明園之中。

圓明園集我國古代建筑和園林藝術的大成,是我國古代建筑和園林藝術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古代建筑和園林藝術的光輝總結。法國傳教士王致誠在一封著名的信中詳盡地介紹了圓明園之后寫道:“此地各物,無論在設計和施工方面都極宏偉和美麗。因為我的眼睛從來不曾看到過任何與它相類的東西,因此也就令我特別驚訝……中國人在建筑方面所表現的千變萬化,復雜多端,我唯有欽佩他們的天才弘富。我們和他們比較起來,我不得不相信,我們是又貧乏又缺乏生氣。”

著名建筑范文第4篇

丹尼爾?李布斯金(DanielLibeskind)工作室里一幅忙碌景象,但是這種忙碌顯得有點兒漫不經心,每一臺電腦、每一張桌子、每一個書架、每一個文件柜似乎都在為新的建筑模型努力工作著,然而它們自己也不知道,孜孜不倦能否繼續帶來可觀的設計費用,或者更遠一點來說,能否讓自己的建筑理想在世界某一個角落生根發芽。

在一張桌子上,是位于韓國釜山集住宅和酒店于一身的四座塔樓建筑模型,預計2011年開幕;另一張桌子上是多倫多一棟58層的超高公寓建筑,在經歷了2年的斷檔之后終于在近期開工;遠處是拉斯韋加斯市中心的一家大型商場模型,于去年12月開幕――這些項目讓工作室好歹維系了一點兒殘存的信心以及必要的資金流通。

剩下的呢?價值8000萬美元的波士頓文化藝術中心和摩納哥海岸邊一棟復合使用的建筑項目被取消,波蘭華沙一座54層的摩天大樓因為資金不足被削減為目前的16層,洛杉磯一座43層的公寓大樓擱淺――等待什么時候有新的資金進入再啟動。而那幢著名的“歸零地帶(Ground Zero)”項目則被判緩刑,至今已經拖過了第八個年頭。

作為享譽國際的明星建筑師,當2002年李布斯金從紐約世貿中心遺址重建方案中脫穎而出之后,這位出生在波蘭的建筑師和太太妮娜從柏林舉家搬遷到紐約,就在離世貿遺址不遠的地方設立了工作室。到2006年年末,他們已經有了近70名員工,項目接踵而來,李布斯金剛想繼續擴大規模時,金融危機爆發。2009年1月,他不得不作出裁員的決定。

“做建筑設計師就必須保持樂觀。”李布斯金說,他今年64歲,44歲時設計了著名的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我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有人來說‘我們沒錢了,項目取消’,或者一些項目被告知無限期擱置。”

幸好還有中國

建筑設計向來要依靠不斷的項目循環來回收資金并啟動下一樁生意,起起落落與地產的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歐美1991―1992年和2002―2003年兩次地產低谷中,大部分建筑設計事務所都經歷了巨大的虧本和裁員。而根據美國建筑師協會的調查,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過去的26個月里有600家建筑設計公司縮減了規模;根據美國勞工署的統計,2008年中期,這個行業一度達到了22.05萬名從業者的頂峰,隨后便有5.5萬人被裁員,達到總數的1/4。

一些著名的建筑設計公司,如Gensler和Perkins+Will的執行官表示,金融危機時的首要任務只能是努力去競標所有可能的項目,而通常他們都要面對12―15名競爭對手,設計價格也被客戶壓至最低。如果說好年頭時的利潤在15%左右的話,現在則降到了5%―10%,一些公司為了爭取項目甚至放棄盈利。“那是一個一片混亂的世界。”Gensler公司創立人大衛?簡斯勒(David Gensler)說,“現在大家都要為市場份額而戰。”

為了彌補項目數量下降,就要盡可能多地獲取一些利潤豐厚的飯票,但是裁員依舊不可避免。排名美國第二、世界第四的HOK建筑設計公司,曾在2008年遭遇重大挫折――迪拜的2個超大型項目在36小時之內一起倒閉,如今他們只能盡可能謹慎行事。

建筑設計界的這一低谷對明星設計師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1997年由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設計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開幕之后,大量建筑師如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他設計了希臘奧運場館)等等都因世界各地的地標性建筑而一炮走紅。而到了2009年,福斯特的Foster+Partners事務所不僅裁減了300名員工,還關閉了柏林和伊斯坦布爾的分公司。這家總部在倫敦的英國設計師事務所一度接手了莫斯科的“俄羅斯塔”項目――一個能充分展示鋼筋鐵骨的前衛和2000英尺超高度的建筑項目,也在去年由于資金短缺而被迫中止。

卡拉特拉瓦設計的旋轉大樓“芝加哥精神”,一度有望超過該市的北美第一高樓韋萊大廈(即著名的西爾斯大廈),成為西半球第一高建筑,卻被迫于2008年中止,在芝加哥市中心留下了一攤爛尾;此外,紐約市區一幢835英尺高的公寓大樓因為業主無法預售足夠的單位而擱淺,在這位西班牙設計師心中留下無盡遺憾;他更著名的一幢爛尾樓則是原定2010年建成的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劇院。

所幸,簡斯勒為上海設計的“上海大廈”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中,這座城市已經迫不及待地將這座未來的第一高樓與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和東方明珠電視塔一起納入陸家嘴的愿景里;諾曼?福斯特則在北京奧運前就迎來了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的竣工;而央視新大樓的一場大火反而給雷姆?庫哈斯的設計增添了不少故事性。

那些依舊樂觀的設計師們

當客戶把紐約布魯克林占地22英畝、價值40億美元的住宅及商務區項目束之高閣后,81歲的老頭子弗蘭克?蓋里不得不將事務所員工從250人減到120人。雪上加霜的是,同時擱淺的還有洛杉磯一片價值30億的商業項目,它原本可以給蓋里設計的銀色迪士尼音樂廳錦上添花――那是一批高端住宅及奢侈購物中心。不過蓋里似乎看得很開,他解釋說,自己更享受掌握一個小型團隊,而且項目速度放慢,也可以讓他高高興興地去做一些其他的奇怪設計,例如,他剛剛在自己的iPhone上給Lady GaGa繪制了一頂帽子。“我目前不想給私人房屋做設計”,他指出,那些挑剔的客戶以及少得可憐的費用,從來都不會優先出現在明星建筑師們的工作表上。

工作越來越少,弗蘭克?蓋里建筑事務所員工們的日子過于清閑,以至于今年夏天不再需要暑期實習生了。

著名建筑范文第5篇

德累斯頓是薩克森州的首府,地位相當于武漢之于湖北省。德累斯頓這個名字,翻譯過來是“河邊森林的人們”。易北河從德累斯頓穿城而過,將這座城市分為南北兩岸。易北河的河道,彎曲蜿轉,有柔和的線條和靈動的姿態,同長江那種浩蕩著一瀉千里的架式不大相同。

易北河的南岸是老城區,北岸是新城區。所謂新城區,也老得讓人肅然起敬:至少13世紀,它就已經存在了。它比漢口老了兩百多年,與武昌和漢陽相比,卻還是年輕很多。

“藍色奇跡”是橫跨易北河上的一座橋。全橋涂著淺藍的顏料,幾乎與天空同色。大橋修建于十九世紀末。全長一百四十多米,沒有一座橋墩,橋上鋼梁之間的連接,也沒有用一顆螺絲,全部是鋼球鉚成。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可謂奇跡。

不過,比“藍色奇跡”更值得一說的是這里的纜車。它號稱是世界是第一座纜車,修建成功是在1904年。想想,那是什么歲月呀,大清朝皇還在哩。

2 皮爾尼茨宮

德累斯頓能有今天這樣的名聲,得幸于十七世紀的國王奧古斯特一世,他又被稱為“強者奧古斯特”。他為德累斯頓修建了茨溫格宮、圣母教堂、皮爾尼茨宮等等世界級建筑。它們的出現,使德累斯頓驀然間有了一種輝煌,從而也成為德國最重要的都市之一。

皮爾尼茨宮已經在德累斯頓的郊區了,以前這里是一個小鎮。據說是強者奧古斯特年輕時去過威尼斯,對那里水邊的房屋念念不忘,一直想有一個自己的水邊城堡,皮爾尼茨宮的創建大概起因于此。然后他請了著名的建筑師來對這個宮殿進行重新建造,這個建筑師叫珀爾曼,著名的茨溫格宮也是他主修的。

那時候正是盛行中國風的時候,他要求這個行宮要有東方格調。不曉得珀爾曼有沒有到中國視察一番,反正他按皇帝的意思做了。1723年,他修建了水宮,水宮的臺階幾乎一直伸進了水里。

3 歐洲瓷都邁森

邁森是德累斯頓附近的小鎮。去那里要坐火車,只有半個小時的路程。出火車站朝河邊走,便能看到高聳的城堡和大教堂,這幾乎是邁森的座標,不管走到哪里,抬起頭來,就能看到那幾個尖頂。邁森原是一個要塞,后來才成為宮殿,是強者奧古斯特的祖輩出山的地方。應該說,這里是他們最初的王宮。

邁森也在易北河邊,德累斯頓的下游。易北河是從捷克流到德國來的。布拉格離德累斯頓非常近,坐火車一個多小時,跟到黃陂似的。

因為瓷器的緣故,這個不足三萬人的小鎮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但在邁森,幾乎都看不到舉小旗子的旅游團隊,少了這些結隊趕集旅游的人,游客多為散客,街上的人數就很適度。游客三三兩兩地漫步街頭或是觀看景點,反倒使得邁森有一種雅致的悠閑。如果陽光正普照著,整個邁森就會洋溢一派充滿暖意的寧靜,以及從這之中散發出的懶懶的舒適。

邁森的瓷器已經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最驚人的是,它自建成后,居然一天都沒有停過工。即使二戰期間,它仍然在生產。它被搬到阿爾布萊希特城堡后,在那里面呆了150年,直到十九世紀才搬了出來。邁森瓷廠保存著自發明瓷器以來的所有秘方和設計圖紙,大概有幾萬份了,檔案完備得也讓人目瞪口呆。邁森的瓷廠有一個工藝流程的展覽,看這個展覽要買門票,價格還真不便宜。

邁森的瓷器銷量很好,人們以擁有邁森的瓷器為榮。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會來這里購買,尤其是有錢人和名人等,并且前來買邁森瓷器的日本人也多極了――寧可飛到歐洲,也不去千年瓷都景德鎮呀!

4 名人故地

著名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德,1786~1826)在德累斯頓住過十年,曾在這里當過樂團總指揮。這十年,也是他創作最旺盛的十年。去世后,他的墓也在德累斯頓。

德累斯頓還有席勒的故居。據席勒故居管理員說,席勒在這里生活過兩年,住在他的資助人家。這個房間只是席勒的寫作間。他的住房現已是私人住宅,無法得以看到。在德累斯頓還有一座韋伯的紀念館。

距德累斯頓不遠的魏瑪,卻有席勒的故居。魏瑪已經出了薩克森州,位于隔壁的圖林根州。非但如此,歌德故居也在那里。他們倆人的住處距離很近,難怪他們一直有著深厚的友誼。

接觸過德國文學的人,大多都會熟知魏瑪這個地名。那里有歌德和席勒的故居(真正的席勒故居)。

像德累斯頓的故居一樣,席勒在魏瑪的故居也是一座黃顏色的房子。故居中有一張桌子和一張床,是席勒當年用過的,完全是原物。每一個去的人,都會忍不住伸出手,輕撫一下,仿佛是想感受一下席勒的氣息。手掌觸在桌面和床架上的感覺,真的是很奇妙的,只有身臨其境才體會得到。

歌德故居距席勒家不遠,大約走路只要五分鐘。比起席勒家來,歌德家是豪華得太多了,好幾間屋子都擺放著他的收藏品,屋內的陳設也很氣派。

TIPS 衣食住行

德累斯頓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它的天氣。即使是在六月,也天天都穿著毛衣。適才還陽光燦爛,忽然就大雨澆頭。有時候,雨驀然來了,傘都還沒來得及撐開,它又突然走了,太陽立即就照在身上。出門冷得我系了圍巾,把背來的厚衣服全套在身上,還是冷。想起武漢這時候的酷熱,覺得這個冷還是好忍一點。

一日三餐中,最不讓我犯愁的是早餐。以往出國,如果住在酒店里,早餐甚至可說是比家里還舒服。在德累斯頓,雖然沒酒店住,但這里的早餐也仍然是最讓我喜歡的。德累斯頓有數不清的面包店,幾乎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每個面包店都散發出燒烤的香味。面包價格多在1-2歐元之間。跟中國的面包比,當然也是貴了一點。

德國的面包品種很多。跟國內的面包比,許多都外殼較硬,很有嚼勁。甜面包多,但無味或略帶咸味的也不少。商店里還有無數的奶酪和黃油,香腸品種也多到我根本數不清楚。德國人喜歡在面包里夾著香腸來吃。德國餐的菜和湯都太咸,我的確吃不太慣,不過德國的蕃茄真好吃呀。

我住的房子是窄窄的波希米亞街上最破的一幢樓,破舊到我第一眼見到它時,有點目瞪口呆。這房子是1834年的建筑,是德累斯頓的新城區,東德時代城市復建時,原本這房子也應該拆掉,但因住了許多學生,就保留了下來。后來,一些藝術家決定把這幢樓買下。現在,一樓經營酒吧,二樓是畫廊,三樓則留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到德累斯頓時居住――我就是住在三樓的3號房間里。藝術家們還給這幢樓命名為:拉斯科爾尼科夫。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名小說《罪與罰》中主人公的名字。

相關期刊更多

中醫藥通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廈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解剖與臨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芳草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结县| 阿克| 枝江市| 马龙县| 晴隆县| 重庆市| 肃宁县| 达日县| 长乐市| 宾川县| 榆社县| 安达市| 镇远县| 瑞金市| 余干县| 肥西县| 庆城县| 南华县| 株洲市| 北碚区| 霞浦县| 闻喜县| 铜川市| 衡山县| 双鸭山市| 四平市| 海安县| 旅游| 华亭县| 乐山市| 武夷山市| 高阳县| 旬阳县| 荆州市| 濉溪县| 伊宁县| 岳阳市| 革吉县| 富锦市| 全州县| 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