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刮倫集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茬口安排
早春黃瓜于2月中下旬播種,3月中下旬定植,4月下旬開始上市,6月上旬收園;晚稻于6月中旬移栽,9月下旬至10月初收獲;百合于10月上中旬播種,翌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收獲。
二、栽培技術
1. 早春黃瓜大棚栽培技術
①品種選擇。選擇耐寒,生長勢強,分枝少,坐瓜均勻,節成性強,豐產潛力大,瓜條整齊順直、肉質脆嫩、商品性好,抗病性強的早熟品種,如春園5號、湘黃瓜3號、津春2號等。
②育苗時期、方式。早春由于氣溫較低,需采用大棚套小棚,小棚外加蓋草簾的保溫設施育苗。采用冷床育苗,2月中下旬播種,4月下旬開始上市,比露地栽培提早上市25~30天;采用溫床育苗,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種,4月中下旬上市。
③營養土配制。選用大田土(蔥蒜土更好)6份、腐熟有機肥3份、腐熟牛糞1份,加入適量過磷酸鈣、磷酸二銨,再用70%敵磺鈉可濕性粉劑(每立方米用量1千克)拌土消毒,然后堆放在溫暖處,7~10天后再裝入塑料缽,營養土面離缽口1.2厘米,先擺好營養缽,再覆蓋1~2層地膜提高地溫。
④浸種、催芽、播種。將精選的黃瓜種子放在55℃溫水中浸泡6小時,邊浸邊攪拌至水溫30℃左右時撈出種子瀝干水分,用濕布包好置于28~30℃的保溫箱催芽,催芽過程中要翻動2~3次,使其受熱均勻,發芽后選擇晴天播種。播種時澆透底水,底水用20%移栽靈1500倍液,每個營養缽放1粒發芽種子,芽端朝下插入營養土中,其上再覆蓋1.2厘米厚經過消毒的營養土,然后蓋地膜保水保溫。
⑤培育壯苗。出苗前白天溫度保持在28~32℃,夜間17~20℃;出苗后及時揭去地膜,白天溫度控制在22~25℃,夜間溫度15~17℃。定植前7~8天煉苗,白天保持23~25℃,夜間在10~13℃。定植前1~2天噴1次1500倍25.5%撲異佳加20%移栽靈預防立枯病等病害。壯苗標準為苗高10~15厘米,莖粗0.6~0.7厘米,4葉1心,苗齡35~40天。
⑥整地與定植。黃瓜忌連作,要選擇土壤肥沃、前茬未種過瓜類的地塊種植。前茬作物收獲后精細整地,重施有機肥,配施生物肥,畝施腐熟廄肥2000~3000千克,磷肥100千克,45%三元復合肥50千克,施后翻土做畦,按南北向做成底寬90厘米、上寬70厘米、高20厘米的高畦,畦與畦底部間距30厘米,上部間距50厘米。用幅寬1.3米地膜覆蓋,3~5天后按行株距50厘米×30厘米帶土坨栽埴,畝栽2000~2400株,并用20%移栽靈2000倍液澆足定植水。
⑦田間管理。黃瓜定植后1周要蓋好小拱棚和草簾,關好大棚門,做好保溫排濕工作。黃瓜最適生長溫度18~30℃,可通過開啟通風口調節。定植后5~7天施1次提苗肥,畝施10千克尿素或人糞尿1000千克;結瓜期每隔10天追肥1次,畝施45%三元復合肥15千克、硫酸鉀8千克,或尿素10千克、硫酸鉀15千克。黃瓜對水分要求嚴格,開花結果前需水量少,結果期需水量多,如遇干旱天氣要注意澆水,同時注意清溝排漬和避免陰雨降溫天氣澆水。
⑧植株整理。抽蔓后揭去小拱棚,搭架盤蔓,避免絞蔓。采用“人”字形架或雙行籬笆架或塑料繩吊蔓方式。隔3~4片葉綁蔓1次,綁蔓宜在下午進行,松緊要適度。同時做好摘心、除卷須等其他管理。
⑨分批采收。嫩瓜在雌花開放后7~15天采收,頭瓜、墜地瓜要早采。嫩瓜上市產量雖然較低,但賣價好、效益高。
2. 晚稻栽培技術
①選用良種,培育壯秧。選用生育期較長、增產潛力較大、株葉形好、耐肥抗倒、抗病性強的雜交良種。如C兩優608、C兩優87、揚兩優6號等。5月中下旬播種,按每畝大田45塊拋秧盤標準育足秧苗,為防秧苗徒長影響拋栽,可用種衣劑包衣或用烯效唑拌種,或在秧苗1葉1心和2葉1心時各噴施多效唑1次,矮化秧苗,培育壯秧。
②深翻整地。早春黃瓜收獲完畢后要清理殘茬余枝,深翻整地,施足基肥,及時拋栽晚稻。
③田間管理等其他技術。與常規雜交晚稻相同。
3. 百合主要栽培技術
①品種選擇。選擇抗病、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品種或本地當家百合品種。
②選地整地。選擇高燥平地或斜坡地上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砂質壤土田塊種植。種植前畝施農家肥3000千克、三元復合肥100千克做基肥,并畝施50千克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然后翻耕整地,做成畦寬1.2米、高30厘米略呈龜背形的畦面,確保濕時不滯水、旱時易返潮。
③種植方法。采用鱗莖種植。在采收時選根系發達、個頭較大、鱗片抱合緊密、形正色白、無損傷、無病蟲的鱗莖做種。種植前用50%進口硫菌靈800倍液或綠亨一號3000倍液浸種15分鐘后栽植,也可用2%福爾馬林浸15分鐘,晾干后下種。栽植行距30~40厘米,株距7~10厘米,畝用種量150~200千克。栽植時,先開溝放少許呋喃丹,用土蓋住,再將種莖放入溝內,然后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霧并蓋土。保證每畝基本苗達到1萬~1.5萬株。
④田間管理。前期管理:冬季選晴天松土除草;春季出苗前中耕除草,出苗后天涼要保溫防霜凍,并施提苗肥;夏季防高溫鱗莖腐爛。一般下種至出苗中耕2~3次,生長中期結合培土再中耕2~3次。中、后期要及時清溝排水,做到雨停土干。春季百合發芽時應保留1壯芽,其余抹去,以免引起鱗莖分裂。小滿前后,當苗高27~33厘米時及時打頂,控制地上部分生長。夏季摘蕾(最適時機是花蕾由直立轉向低垂,顏色由全青轉為向陽面出現桃紅色時),以減少鱗莖養分消耗。追肥:第一次穩施臘肥,百合苗未出土時,結合清理畦面中耕除草畝施人糞尿1000千克左右、磷肥15千克;第二次重施壯苗肥(4月上旬),當苗高10~20厘米時,每畝施人畜糞水500千克,發酵腐熟餅肥200千克,三元復合肥15千克;第三次適施壯片肥,小滿后至6月上中旬,畝施尿素15千克、鉀肥10千克。在采挖前40~50天,還要葉面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接下來要做的5件事,簡單而實用,卻是一部完美男人的進化論。只要會伸出手,就有可以贏得尊重;只要會翻動一塊牛排,就可以獲得幸福?只要會按動快門,就可以記錄下樂趣;只要會巖壁上舒展身體,就可以獲得新鮮、刺激與健康;只要會生一堆火,就可以獲得生存的空間。
一次有力的握手
你可以從一個男人的握手當中解讀出許多。當與別人第一次見面時,伸出一雙滿是汗漬的黏糊糊的手,又或者是像一個運動選手一樣使出要毀了對方的力道使勁顫動,都會毀了對方對你的第一印象。一次有力而偉大的握手,可以為你帶來商業上的尊敬與禮譽。可是,怎樣的握手,才能讓你贏得商業贊譽呢?
當你與一位重要客戶見面時,沒有什么比一次潮濕的握手而令人不安的,而這也絕對不是一位男士想要擁有的。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堅定握手,來傳遞自我的信心和活力,以確定給你的客戶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從一些基本的握手禮儀與步驟。
使用右手
這是約定俗成的禮儀,倘若使用左手的話會被看做是失禮之舉。只有在熟人之間才會使用雙手握手。
誰先伸出手
如果對方是一位女士,一定要耐心等待對方先伸出手,更不宜握得太緊太久。倘若對方并未有握手之意,就不要主動伸手了。如果對方是你的長輩或上司,也要見機行事,只有在對方主動伸出手時,你才好上前握手。另一條握手法則便是主人要主動向客人伸手表述歡迎。
目光接觸
當你在與對方握手時,一定要走上前,目光有所接觸,不能閃爍不定,并保持三秒鐘。當然臉上還要掛一個真誠的微笑,記得不要笑的過了頭,否則就有點諂媚的意思。
坐著很無禮
握手時自然要站立起來,在距對方一米左右時伸出手。如果你想坐著的話,只能說明你漠視對方或者想要羞辱對方。
手心緊張出汗怎么辦
第一次見面有點緊張?天氣炎熱?或是剛剛那過冰鎮的飲料?手心潮濕、出汗了嗎?記得隨身帶一塊手帕,既環保又實用。如果在一個聚會上攜帶了飲品,那么在你的左邊邊放一塊手帕。
充滿自信
有力伸出你的右手和手臂,讓對方知道你不僅要握手,而且是非常期待它。
掌握手勢和力度
除拇指之外,其他手指要并攏,不要像八爪魚一樣伸出手去。用力過輕,會給人漫不經心的感覺;用力過猛,又會讓人感覺有失分寸,有所反感,所以這個度還需耐心琢磨了。
記得摘掉墨鏡和手套
雖然那樣確實很酷,但是如果握手時還不摘掉他們,就有些無禮了。
如何烹制一份7成熟牛排
如何烹制出一份完美牛排?牛排到底要幾成熟才對味?你是喜歡和她一起原始地津津有味地嚼一塊一成熟的牛排,還是喜歡共享一份全熟牛排?不管怎樣,高檔西餐廳里一份正宗的牛扒至少也要花去你200大元,當然,如果你非要說自己吃的就是那份品位,自是另當別論。假如你在家里也可以烹制出一份無論是一分、三分、五分、七分還是全熟的牛排,展出你脫下西裝之后家居完美男人的魅力,上演一段美味情緣,必然會虜獲佳人心。
那么,到底幾分熟牛扒才最適合我們中國人的胃呢?據了解,在高檔西餐廳里,中國人最經常點的還是7分熟牛排,牛肉顏色呈淺灰褐色,中間夾雜著一絲粉紅色,肉質比較綿軟,而且更有咀嚼感。對于國外人士,他們更喜歡血紅色一分熟牛排,在中國人的胃里消化起來似乎有些難度。接著我們就要看看一份7成熟牛排是如何誕生的。
①平底條紋煎鍋
你需要一個沉重的平底條紋鍋。在將爐火打開,鍋燒熱到可以將幾滴冷水在3 - 4秒內瞬間蒸發的程度。如果平底鍋過于薄的話,牛排就很容易燒焦。那條紋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所看到牛排上均勻的格子紋路就來源于它。
②夾子或鏟子
隔1分鐘,用夾子翻動牛排,煎烤另一面。如果家里沒有備用夾子,也可以鏟子暫代。
1、挑好牛排
選擇肥瘦均勻的牛排,直觀感覺便是看肉質雪花紋路是否均勻。這樣的牛排在一些專門供外國人消費的進口超市就有售。
對于烹制7成熟牛排,選擇嫩牛柳(牛里脊)更適宜,因為肉質比較鮮嫩,且不含肥膘,咀嚼起來綿軟、滑嫩。
牛里脊又稱菲力牛排(FILET),瘦肉較多,且高蛋白,低脂肪。除此之外牛排還有:西冷牛排(SIRLOIN),也叫沙郎牛排,是外脊肉,含一定肥油,上口相比菲力牛排更有韌性、有嚼勁,3分熟最好。T骨牛排(T―BONE),是牛背上的脊骨肉,呈T字型,兩側一邊是菲力牛排,另一邊是西冷牛排,兼具兩種分味,在美式牛排中較為常見。
2、排酸
將買好的牛排解凍3個小時左右,同時排出血水,這樣肉質會比較松軟。
3、腌制
用鹽和胡椒粉將牛排腌制3~4分鐘。
4、煎制
首先將煎鍋燒熱,在鍋底刷上橄欖油或黃油,然后下牛排,用中火煎制,1分鐘左右翻一次肉,翻4次,7成熟的牛排就出鍋了。根據個人口味,還可以在煎制過程中放少許紅酒調味。
5、澆汁、配菜
最后澆上黑椒汁(超市就有得賣),配上時令蔬菜即可。
烹飪指導:千禧公寓萌餐廳廚師長 李斌
快照也能獲普利策獎
即使用手機、立拍得、家用數碼相機同樣可以拍出能獲普利策獎的好照片,即使你不是專業攝影師,同樣可以用好照片打動她。當然前提是你一定要掌握拍照的技巧和感覺,實現從業余到專業的轉變。現在就偷得一個休閑的假日移動你的相機,開始捕捉旅行中或是生活中可以讓你獲獎的感動或有趣的畫面吧。
數碼相機,在這樣的年代幾乎每個人都能擁有一臺,無論是好,還是壞。但是據了解真正了解自己數碼相機性能以及使用方法的不足3%。如果能夠掌握以下的性能或技術,或許每人都可以拍出完美照片。
笑一個
調動你的幽默細胞、藝術細胞,極盡能事捕捉那個最動人的畫面。
數碼變焦
雖然我們都知道縮放畫面,但是當你在將人物拉得更近時,也可以將人物的瑕疵放大。它就像電腦上的放大鏡,放大照片的同時,質量也隨之下降了。所以在使用數碼變焦時,要將相機設定為最高分辨率,并將相機設定到無插值的最高影像質量模式下。在你抓拍人像時,可將相機設定到人像模式并將鏡頭推到最大焦距,然后逐漸將鏡頭焦距縮小,直到在取景器獲得最佳的構圖。這樣能夠壓縮面部特征,使得鼻子不那么突出,最終獲得更富于魅力的照片。
內置閃光燈
一道閃光穿梭而過,可以補償拍攝現場光線的缺失。但是,使用閃光燈既可成就一張照片也可以毀掉一張照片。在較暗環境下,使用機上閃光燈,光線直射、生硬,造型效果差,被攝物后面會投下濃重的陰影,重要的影紋都被黑影所遮蓋,給人以色彩失真的感覺。但是,你嘗試過在陽光強烈的環境下,使用閃光燈嗎?會有令人驚喜的效果哦,它可以起到暗部補光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突出被攝主體。
白平衡
盡管它們玩弄著高科技的把戲,但是相機還是沒有比我們更聰明,不像人類的眼睛可以適應不同的光線環境。相機不能適應不同光線條件時,那么就需要白平衡來補償,以保持畫面顏色的真實性,比如選擇太陽光、陰天、日光燈模式,但是對于日落等這樣的環境,,它會給你一個溫暖的圖片。
ISO
ISO是測量相機對光線的敏感性。如果拍攝是在黑暗的環境下,你將需要一個更高的ISO值(約400),以保持畫面清晰可見。我們在使用數碼相機的時候,要合理地進行ISO設置。通常說來,在相同的拍攝條件下,ISO數值設置越大,照片畫面質量越差,主要體現為噪點過多。在晴天或者多云光線條件下,ISO數值設為100或200;在陰天或者下雨環境下,ISO數值設為200或400;在傍晚或者夜晚的燈光下,ISO數值設為400或800,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更高速的快門來凝結快速移動的影像。
手動對焦
盡管家用數碼相機都有自動對焦功能,不過這只是傻瓜式攝法,面對千變萬化的拍攝環境和拍攝對象,想要獲取一幅生動、富于變幻的高品質照片,自動對焦總會有失誤和難以勝任的時候。手動對焦不僅能夠提高照片對焦的精準度,還能拍攝出特殊效果的照片。在拍攝不容易被捕捉的畫面,比如運動場景、云彩等比較模糊的對象時或者是微距拍攝時,手動對焦就派上了用場。
一次完美攀巖體驗
攀巖,既是日常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挑戰極限的運動。無論是室內攀巖,還是室外攀巖,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都盡顯著男人的魅力。因為它集合了男性的智慧,舒展的身體曲線、完美的肌肉,甚至是性感的汗水以及堅毅的眼神、冒險的精神于一身。如此美妙的體驗,男人怎能錯過,這里不妨先以室內攀巖以示伸手。
抓、握、掛、摳、扒、捏、拉、推壓、撐
攀巖時最關鍵的動作要領便是抓、握、掛、摳、扒、捏、拉、推壓、撐,同時身體要自然放松,以3個支點穩定身體重心,重心是攀巖過程中身體能否穩定、平衡且省力的關鍵,同時在攀爬過程中要學會轉移重心。
在攀爬室內人工巖壁時,身體要盡量貼近巖壁,上下肢要協調舒展開來,攀爬起來還要控制節奏感,手部和腿腳要同時用力,身體的重心一定是落在腳上的,而非單純利用臂力牽引身體,保持面向巖壁、三點固定支撐、直立于巖壁的攀登姿勢。
初學者,手臂力量更重要
攀巖是一項鍛煉身體協調性的運動,因此,一名優秀的攀爬者懂得如何合理運用上下肢力量。對于初學者而言,上肢的引領力量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上肢力量比較弱,攀登過程中,就很容易產生疲勞,手臂無力,酸疼麻木,逐漸失去抓握能力,這樣就難以繼續維持攀巖過程,這時即使身體還有充足的下肢力量,也很難繼續維持身體平衡。
所以學習攀巖,首先要練好上肢力量,上肢又要以手指和手腕、手臂力量為主,再配合以腳腕、腳趾以及腿部的力量,使身體重心隨著用力方向的不同而協調地移動,手腳動作的配合也就自如了。
腿部力量配合
腿部和腳部的動作要領是,兩腿外旋,大腳趾內側貼近巖面,兩腿微屈,以腳踩支點維持身體重心,在自然巖壁支點大小不一和方向不同的情況下,要靈活運用。不過要記得,膝部不要接觸巖石面,否則會影響到腳的支撐和身體平衡,甚至會造成滑脫而使膝部受傷。另外,在用腳踩支點時,切忌用力過猛,并要掌握用力的方向。
如何鍛煉手腳力量及協調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引體向上增加臂力和手指力量;通過跳繩鍛煉身體的柔韌和協調性;通過跑步、游泳鍛煉心肺功能、全身力量和耐力。
攀巖鞋
摩擦力很大的專用鞋。
安全鐵鎖和繩套
攀登過程中休息或進行其他操作時自我保護之用。
①鎂粉和粉袋
鎂粉抹在手上防止打滑。
②安全帶
安全吊帶的設計以分散沖擊力、人體舒適、安全為要點,可分為攀登用與多功能用兩種。
攀巖勝地
挪威普萊克斯托倫峰
位于挪威西南部,峭壁高604米,峭壁的頂部是一塊25米見方的方形巖石,極為罕見,這使得峭壁的外形酷似教堂牧師的講臺,因此這座峭壁也有“牧師的講臺”之稱。這里也是挪威最受旅游者歡迎的自然風景區。
美國“船長峰”
“船長峰”是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處垂直巖壁,高約910米。峭壁上的花崗巖據說已有一億年的歷史,巖石間幾乎沒有便于攀爬的縫隙,因而在世界各地的攀巖者眼里,“船長峰”都是極大的挑戰。在“船長峰”數條頗具難度的攀巖路線中,諾思路線無疑是世界上最好的攀巖路線之一,這條路線已有50多年的歷史,共由31段繩距組成。
南美洲羅賴馬山脈
在巴西、委內瑞拉和圭亞那三國交界處。邊緣陡峭、頂部平坦的桌狀山地,長約14公里、寬5公里,海拔2810米,主要由砂巖構成。羅賴馬山的西南巖壁長約6.2千米,綿延托瓦興尖峰。
如何在野外生火
原始社會,人類已經有了鉆木取火的本能,一根木棍,幾許茅草,就完成了人類最偉大的進化,從最開始的茹毛飲血,進入了而后的文明時代。人類的祖先都可以掌握取火的藝術,那么你也一定可以掌握這項技能。
戶外旅行、野營已然成為了一種休閑時尚,氣候反常、自然災害面前,男人是否具備急救以及野外生存的技能,便成為了突顯他們男性魅力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在野外叢林當中找到方向、生起一堆篝火呢?
1、選擇地點
在密林當中,首先找到一塊空地,挖出草皮放在一邊。謹記不能在干燥的草皮上生火,而且生火的規模要在你能控制的范圍之內,不能在帳篷附近生火,且離開時切記將火撲滅,以防引起火災。
2、搭建火堆
利用干枯樹枝枝杈搭建起火堆。不過記得收集柴火的時候,一定不能破壞樹木、戶外生態系統。
3、準備火種
收集引燃火種。利用紙屑,干枯的樹葉以及其他易燃物品,建立起火種至于搭建的火堆下方。
4、擊石點火
用工具刀背或鋼鐵金屬物猛烈敲擊鎂塊,產生火花,使火花濺落到引火物上。當引火物開始冒煙時,緩緩地吹,使其燃起明火。
更多野外取火法
凸透鏡(放大鏡)取火
太陽光通過凸透鏡聚焦后,產生足夠的熱量以點燃火種。其中,取火最為迅速的是照射汽油和酒精,可在1-2秒內點燃火種。
弓鉆取火
在堅硬樹枝或竹片上綁定鞋帶、繩子,做成一個弓子。在弓上纏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塊硬木上迅速的旋轉。這樣會產生黑色粉末,持續旋轉,這些粉末會冒煙而生出火花,點燃火種。
1、美軍制式取火石
一種鎂合金,在鎂塊的另一側鑲嵌有一條打火條。用的時候先用小刀削下一小撮鎂塊碎屑,將易燃的如紙張,枯樹葉等靠近這一小撮碎屑,然后在用小刀刮另一側打火條,火星粘到鎂塊碎屑之后就能將碎屑點燃,進而點燃周圍可燃物。
2、SUUNTO 校準指南針
定方位、距離、水平、坡度(俯仰角度)、高度、行軍時間速度及測繪簡單地圖的一種簡易測量器材,便于夜間使用,在各相應部位上涂有夜光粉。
3、Surefire G2 軍用手電筒
外殼采用一種獨有的合成材料Nitrolon,重量輕,抗腐蝕和絕緣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