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普羅米修斯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要想實現有效的教學對話,教師的話題設計很重要。教師作為對話教學的主導者,一定要精心設置話題,在平等的對話中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觸擊、情與情的融合,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情境,受到熏陶,實現自身的價值。在實踐中,教者如何巧妙設置話題,為學生構建一個有效和諧的對話平臺呢?我就《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教學談談幾點思考。
一、中心話題——課堂對話之抓手
一堂課是否成功在于課堂的話題是否有效。中心話題是核心,是抓手,是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普羅米修斯盜火》是根據古希臘神話故事改編的,描寫了普羅米修斯為了把人類從沒有火種的困苦中解救出來,不惜與主神宙斯為敵,盜取天火的故事,贊揚了他堅強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我設置了中心話題——感悟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然后圍繞“普羅米修斯是一個什么樣的神”展開教學,牽住文章的主要脈絡,進一步感知課文的內容。
二、推進話題——課堂對話之橋梁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圍繞中心話題設置了一些推進話題:“為什么說普羅米修斯很機智?你們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了只有神才會擁有的火種,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幸福,然而觸犯了天規,被主神宙斯懲罰,他受到了什么懲罰?除了火種,普羅米修斯還把什么帶到了人間?普羅米修斯是一個什么樣的神?”這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能使學生的知識經驗更豐富,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三、追問話題——課堂對話之支柱
有效的追問能使語文課堂有節奏,有重點,有邏輯,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讓學生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真正達到激勵、喚醒和鼓舞的作用。
1.在對比處追問
課文的第六自然段描寫了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天火后所經受的殘酷折磨,這種折磨是宙斯造成的,而赫拉克勒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三個神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師:普羅米修斯到底忍受著怎樣巨大的痛苦呢?課文共描述了兩個畫面。現在讓我們的目光鎖定第一個畫面,看看哪一個字最刺痛你?透過這個字,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師:盡管如此,宙斯還覺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兇惡的鷲鷹,每天啄食普羅米修斯的肝臟。在第二個畫面中,哪個字刺痛了你?(生答略)
師:這兩個畫面的順序能不能顛倒?
生1:不能顛倒。
師:宙斯是一個什么樣的神?
生2:自私自利、冷酷無情、心狠手辣。
師:在宙斯的折磨下,普羅米修斯的表現怎樣?他是一個怎樣的神?
生3:他堅強不屈、無私奉獻。
師: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壯舉感動了我們,也感動了希臘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出示第七自然段)赫拉克勒斯又是一個怎樣的神?
課文以反面人物——專制、暴戾、殘忍的宙斯和正面人物——見義勇為的赫拉克勒斯來襯托普羅米修斯的光輝形象。普羅米修斯在懸崖上經歷的艱難險阻和人類得到火種后的歡欣鼓舞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了普羅米修斯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壯舉以及普羅米修斯不畏、不惜犧牲一切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
2.在空白處追問
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時,為了啟發學生想象人們得到火種后欣喜若狂的情景,我精心設置話題:大英雄普羅米修斯獲救后最想干什么?他來到人間后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以“普羅米修斯悄悄來到了人間”為開頭,寫一段話。從課文的第六自然段的“烈日暴雨”這個詞入手,想象畫面:烈日炎炎、暴雨如注、地凍天寒。這一系列追問,有助于樹立英雄典型,使普羅米修斯的形象更豐滿。
3.在細節處追問
教學鷲鷹每天啄食普羅米修斯的肝臟的片斷時,我先出示鷲鷹的圖片,讓學生認識鷲鷹,指導學生觀察這種兇猛的鳥,問:“它的嘴是什么樣的?”“手上蹭破了皮,疼不疼?被小刀劃道口子呢?而普羅米修斯呢?”“鷲鷹每天扎進去,扯出來,再扎進去,再扯出來,連著肉帶著血。這種痛苦怎么形容?”“這樣的痛苦,只需忍受一次,忍受一天嗎?”這樣在細節處追問,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英雄人物形象的感悟。
一、課堂容量――薄了
設計一:
1.激趣導入,走近神話。從解名字到神話人物,叫一叫幾個名字,并說說自己對幾位神話人物的了解,最后揭題。
2.初讀課文,積累詞語。(1)自由地朗讀課文,不懂的地方在有限的時間內,用最有效的方法學習。(2)分批出示詞語并弄清兩組詞語涉及的分別是哪兩個故事人物?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了解課文。
4.走進神話,讀文感悟。(1)體會“沒有火”的悲慘 。(2)感受普羅米修斯毅然盜火的決心。(3)感受“有了火”的幸福。
5.設疑鋪墊,期待下文。
本設計最主要的是感悟“沒有火”時人間的悲慘與“有了火”之后人間的幸福。這兩點來自文中的一、二兩段,從兩句話中挖掘出“悲慘”與“幸福”,“挖”得越“深”就越能體現出普羅米修斯對人類的貢獻之大,教師運用了相當多的補白。在“沒有火”時教師抓住了“生的”、“黑暗”讓學生想象吃生的時候是怎樣的情景,在想象黑暗時運用了多媒體渲染。但是神話中的情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在相差太大,很難真正感覺到。最終學生們只是說了一些文中提到的與多媒體渲染所感受到的“吃生的”、“看不見”、“有野獸”、“取暖”……說不出更多的東西了,也許神話畢竟是虛無的,本不該深究吧?
二、挖掘文本――過了
設計二:
1.課前談話,揭示課題。課始教師通過談話,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普羅米修斯的資料并且揭示了課題。
2.初讀課文,了解內容。初讀課文,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在自然段前標上序號,讀準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劃出文中神的名字,思考神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3.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勇敢和獻身精神(1)普羅米修斯為什么要去取火呢?默讀課文找出來。(2)品讀“忍受痛苦”交流:失去自由之痛、肉體的痛苦、肉體與精神雙重之苦、忍受痛苦的時間長、感受不屈服……
4.對普羅米修斯的做法和遭遇,火神、大力神又是什么態度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本設計第三個環節是: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勇敢和獻身精神。老師先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普羅米修斯為什么要去取火的相關語句。而后做了交流,最后是品讀“忍受痛苦”。在品讀時學生似乎并未走進文本,只是找出了相關詞句。俗話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應該把詞句的理解放在整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僅僅只是找出詞句而又沒有很好的把握關鍵字詞的含義與作用,顯然沒讀透。到后來更多的是在交流“痛苦”:失去自由之痛、肉體的痛苦、肉體與精神雙重之苦……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過,“書不讀熟不開講”。而此時老師卻“開講”了,在第一課時的初讀幾次文章后開始感悟“忍受痛苦”,所以學生的回答就顯得有些“浮在表面”最后不管教師怎樣的組織與引導也只能籠統地說出一些牽強的答案。
三、感悟文本――妙了
設計三:
1.出示課題,齊讀。
2.檢查自學,初知大意(1)分批出示詞語(2)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研讀課文,感受懲罰之嚴厲。課文哪幾段具體寫他遭受的懲罰?快速默讀課文,找出相應的段落。(1)指導寫“鎖”字。(2)鎖住了什么?鎖住了手腳。指導朗讀。(3)小練筆。“鎖”――①做動作,看資料理解“啄”,并指導朗讀。②還是怎樣的“啄”?指導多種方式朗讀。許多年到底是多少年?現在你認為可怕的僅僅是懸崖本身嗎?指導理解“懲罰”。
4.多元解讀,探究不屈之根本。
5.小結升華。
關鍵詞:探討 神話故事 內蘊 展現給學生 《普羅米修斯盜火》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9-0188-02
我們縱觀小學語文教輔,神話故事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哪吒鬧海》、《開天辟地》、《普羅米修斯盜火》等等,這些神話故事都各有特色,各盡風頭,被學生津津樂道。而且,對于神話故事來說,它不僅僅只是單純地情節波折的故事,在文字交織的故事下面還包含著深刻的內蘊,這恰恰是教師要呈現給學生的。那么對于教師來說,該如何將這種神話故事當中所包含的內蘊呈現給學生呢?本文就從《普羅米修斯盜火》說起,探討教師如何將神話故事內蘊展現給學生。
1 “導”題、“懂”題、“入”題三部曲
1.1“導”題
課堂就像一本書,人在看書的內容之前,要先讀前言或者目錄,抑或楔子。前言、目錄、楔子是否能吸引人們的眼球,直接影響人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也是如此,教師要精彩導入課題,這樣,學生才能對接下來的課堂內容產生好奇感,從而專注,饒有期待地繼續往下聽。教師要為接下來的課題做一個精彩的引子。讓學生的眼球及思維都鎖定在自己教學過程中。對于神話故事來說,是很容易產生精彩的效果的。
以《普羅米修斯盜火》為例,教師可以問學生:“大家知道普羅米修斯是誰嗎?”“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看到或是聽到有誰盜火嗎?”學生自然會對這些內容感到陌生,在好奇心的牽引下,必定會對課堂內容有所期待。
1.2“懂”題
要想切入文章,就必須要懂“題”,所謂“題”,就是指課文的題目。一般來說,課文的題目是對課文內容或者思想主題的總結。對于絕大多數神話故事來說,其題目總是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人物,二是和人物相關的事件。如《哪吒鬧海》,哪吒是神話故事中所涉及到的中心人物,鬧海是指和人物有關的具體事件。當然還有一些神話故事的題目單單指人活著事件,如《開天辟地》等。
以《普羅米修斯盜火》為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懂”題。對于這篇課文來說,教師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答:我們從這一題目中可以知道些什么?然后教師再給予引導:課文涉及到的人物是普羅米修斯,涉及的事件是盜火。進行到這一點之后,教師還要設置問題:普羅米修斯是誰?他為何盜火?他為何偏偏只盜火,而不盜其他?在課文中火又象征什么?教師通過對課文題目的分解,提出了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恰恰也是學生想要迫切知道的。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支配下,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深入課文。
1.3“入”題
“入”題是最主要的環節,它主要針對的是整篇的文章內容,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很好地“入”題。在這里就需要教師具有創新的能力,以課文本身的特點為依據,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
以《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課文為例,全文圍繞普羅米修斯這一偉大英雄人物展開情節,情節主要分為四大部分:無火、盜火、受罰、解救。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通讀課文,將這四部分總結出來,然后再分部分找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在反復朗讀中感受普羅米修斯這一偉大的英雄人物的精神特點,并且弄懂課文中所涉及的問題。
2 揣摩人物形象,揭示神話內蘊
對于神話來說,故事情節是第一要素,而構成故事情節的核心元素是人物,人物的性格、感情、行為貫穿了故事的始終,使故事更加血肉飽滿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可以說,人物形象描繪是神話內蘊的密碼,人物形象的演繹統領著故事的開端、發展、、尾端,而神話的內蘊就存在在故事的展開情節當中,所以人物的塑造與神話內蘊的形成有著必然的聯系。再從神話內蘊本身來看,它是指神話故事的思想精髓,這是貫穿在神話故事始終的靈魂,是最精華的一部分。那么教師如何以人物形象的塑造為線索,完美揭示神話的內蘊呢?
以《普羅米修斯盜火》為例,這篇課文塑造了一個勇敢、善良、不屈、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造福人類的英雄的形象。教師要運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地談談在這一英雄人物身上都有哪些閃光點,你在這些閃光點上得到了哪些啟示?同學們各抒己見,自主地挖掘神話故事的內蘊及精神內涵。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要對其加以總結,將神話故事的內蘊升華。這樣一來,學生既通過自主地探究完成對神話故事內蘊的挖掘,又通過教師饒有成效的引導,加深了對神話故事的理解。
3 借助電教和表演,升華對神話內蘊的認知
語言文字的傳輸效果不及聲像的傳輸效果,基于這一點,語文教師可以獲得這樣的啟示,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更完美地將作品的內涵移交給學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將作品內容以聲像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的面前,學生通過聲像這一媒介的傳送,可以直觀地看到文章作品中人物形象、感情特點,而且還會對文章中所發生的具體事件進行清晰記憶,此外,文章中所滲透的強烈感情還會直接以聲像的傳播方式帶給學生以情感、感官的沖擊力。讓學生一目了然地對文章的內蘊形成自己的理解,升華對神話內蘊的感知。
對于神話來說,它的故事性較強,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將其改變成劇本,并分角色表演。在演練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站在當事人的立場去觀望神話中的世界,同時也會深刻地了解當事人的感情變化,心路歷程。這樣一來,就增強了學生對神話人物的理解以及神話故事情節這樣發展的緣由,繼而對神話的內蘊有所感知。
以《普羅米修斯盜火》這一神話故事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有關這個故事的圖片或影片動畫呈現給學生,并用有感染力的語言對其進行描述:在高加索山脈之巔,有一個名叫普羅米修斯的英雄袒露著胸脯,被鎖鏈緊緊地捆綁,一只雄鷹向他撲來,啄食他的肝臟,他在天地之間,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與煎熬。學生通過影像,會對這一神話故事進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而且影像直觀性的呈現,更能帶給學生深刻的感觸,讓學生對神話內蘊的挖掘有所升華。為了更好地融入神話,挖掘其精神內涵,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分角色將神話故事演繹出來。這既可以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又使得學生更加近距離地觀望了神話故事的內蘊精神內涵。
語文學習中,朗讀理應成為課堂上悅耳、動聽的樂章。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除了通過朗讀形式的改變及對朗讀的技巧進行訓練,以提高朗讀技巧外,在激發學生個體情感,促進朗讀上也有方法可循。下面將結合教材舉例。
1、抓重點詞、句朗讀。
⑴聯系詞義入情。
抓住一個或一連串的詞,通過解析詞義達到讀得入情入境。
例:“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人教版第八冊《魚游到了紙上》)朗讀時先標出重音符號,這樣孩子就注意了“老是、呆呆地、靜靜地,從來”幾個詞,再來朗讀時,學生就容易將青年觀察金魚的入神著迷讀出來了。
(2)拆字形品意蘊。
借助會意字的造字特點,幫助學生對字、詞有更深入的理解,引起共鳴,促動情感上的升華。例讀“她是我的朋友”這一課題時(人教版第七冊),教師先板書“月”,問學生:“當它作為一個部首時有什么含義?”學生談到部首月與人的身體一部分有關;再板書另一個“月”,組成一個“朋”,問學生:“根據部首月的特點,現在你認為什么是‘朋’,什么是‘朋友’?”這樣,學生對“朋友”包含的膽肝與共、患難相知有了更深的感受。當再請學生讀“她是我的朋友”的時候,情感自然充沛了許多。
2、體驗朗讀
⑴換位體驗朗讀。
轉換角色,體驗他人情感,讀出情感。
“小鳥譏笑它,獵狗追趕它。”(人教版《丑小鴨》)教師問:“假如你是丑小鴨,你會有什么感受?”把學生帶入丑小鴨的境遇之中,當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丑小鴨時,恐懼與無助的悲憫就讀出來了。
(2)喚起生活體驗朗讀。
以生活的感受為牽引,讀出感情。
再以《丑小鴨》為例,文中講丑小鴨被“凍僵”了。因為這個詞是學生不太理解的,所以教師可以問:“冬天時你的手有沒有特別冷的時候?”“那是什么滋味?”當學生回憶到自己被凍的感受后,再體會“凍僵”時感受就更為深切,讀“凍僵”的語氣也便不一樣了。
(3)表情、動作朗讀。
做表情、動作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喜愛的形式,游戲形式的朗讀更容易使孩子讀出感情。
“羅丹左右端詳一陣,卻皺著眉頭”“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后退,嘴里嘰里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人教版第八冊《全神貫注》)朗讀這樣的段落時讓孩子配上動作、表情,容易在孩子內心激起共鳴,羅丹全神貫注就讀出神韻了。
3、想象朗讀
激發想象,豐富文本。可以引導學生從被朗讀主體的動作、神態、語言,從耳聽、鼻嗅、口嘗、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體味文字背后的畫面、蘊涵的不同情感。
以人教版《三個兒子》為例:“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蕩。”
想要二年級的學生把這兩句話讀出效果,教師就要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進行想象:“你們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象后,學生腦海中自然會浮現出三位母親提著沉沉的水桶大汗淋漓、氣喘吁吁,連走路的腳步都不穩的畫面,朗讀時“可重啦!”“直”的語氣就讀出來了。
4、看畫面朗讀
畫面展示鮮活的形象,借助畫面通過視覺給人以內心的深深震撼。“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兇惡的鷲鷹,每天站在普羅米修斯的雙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臟。白天,他的肝臟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臟又重新長了起來。這樣,普羅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遠沒有盡頭了。”(人教版第八冊《普羅米修斯》)當學生自由讀,有一定感情基墊后,出示普羅米修斯肝臟被鷲鷹啄得渾身鮮血淋淋的畫面,學生一下子被普羅米修斯所忍受的殘酷懲罰、不畏、勇敢犧牲的精神所震撼。在學習這一課中,學生讀這一段落讀得最動情。
5、辨別標點符號朗讀
不同的標點符號有著不同含義,包蘊著不同情感,通過分析標點符號,可以正確把握句段,從而讀得更準確、更有感情。
“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我可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人教版《普羅米修斯》)讀之前,問學生這段話中有什么符號?該怎么讀?這樣當學生朗讀時就注意了反問句和感嘆句的語氣,普羅米修斯的大義凜然、堅定便通過讀展現出來。
6、點評促進朗讀
以巧妙的點評促進學生的讀。教師是課堂上的“主導者”,調動著學生讀的興趣,營造著課堂讀的氛圍,同時也點撥了學生朗讀技巧。
法國著名雕刻家羅丹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是內心活動生動呈現的“攝影機”。外在世界也許是乏味的,但是經過人對美的挖掘以及想象,我們的內心能看到世界的鮮活生動。尤其是小學生,對美的洞察是敏銳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在想象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天真的創造,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妙趣橫生,充滿歡樂。作為教師,要盡可能地提供這樣一個為學生想象力發展的平臺,讓學生享受到創造想象樂趣。
一、主觀與客觀結合,生成想象空間
客觀存在物因主觀的原因而變得豐富多彩,而主觀的想象要以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基礎。在創造想象的過程中,人們常將客觀事物進行具有主觀色彩的升華。由此,客觀事物被賦予了主觀的色彩,被賦予了我們的情感和思想,生成了想象的空間,世界也因想象變得妙趣橫生。可以說,想象需要主觀與客觀的雙重作用才能生成。例如,春天的小草剛剛萌發,張目遠眺一片青綠,但是當走到近處,顯而易見的卻是去年枯敗的茅草。于是,韓愈先生吟起“春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主觀層面的涓涓詩意與客觀美好事物的兩相偶合,使詩人詩興大發,于是產生了絕妙的詩句。所以教師要讓學生的主觀世界與客觀存在物相遇,互為依托和基礎。
下面以《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神話故事為例進行說明。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崇高的獻身精神通過無火、盜火、被罰、解救這四個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中受罰的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地方,突出普羅米修斯的英雄本質。教師要引導學生將主觀與客觀相結合,馳騁想象。例如,教師可以將普羅米修斯所承受的雷轟電擊、日照雨淋、鷹啄心臟之苦用幻燈片播放出來,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將自己主觀的想法傾吐出來。這時,學生的主觀想法既包含了他們的真摯情感,又是想象力的生發地。學生將主觀想法說出來的同時,其想象力也得到發展。
二、學與思的結合,生成想象空間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學”與“思”是必須統籌兼顧的兩種活動,它們互為彼此的起跑線,站在“思”的起跑線上,“學”才能致遠;同樣,站在“學”的起跑線上,“思”才有目的和價值。沒有思考的學習就如同飄在水上的浮萍,膚淺,不扎實;而沒有學習的思考更像是輕飄飄的煙霧,虛幻,易隨風而散。在思考與學習之間,學生以不同的角度來審視遇到的知識點,知識的空間得到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得以發展。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思考與學習結合起來,延展知識的空間容量,使想象有一席之地。
還以《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感人涕淚的神話故事為例。可以說,人類是一個類別,互相之間總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從別人的遭遇上看到或是想到自己。對普羅米修斯來說,他的身上閃爍著英雄的光芒,是這類人的一個代表。在學習本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學習與思考這兩種活動聯系起來,分析普羅米修斯這種偉大的英雄主義精神,并能超越書本,超越神話,進入現實世界,思考生活當中的具有這種英雄精神的人物有哪些。這時學生就會聯系自己的知識、經驗,暢談古今中外。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描繪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虛構與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有關的事跡。這既可以深化學生的思考,又可以為學生提供想象空間,為自己的英雄人物代言。
三、學與行的結合,生成想象空間
有詩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是以書本作為媒介傳遞給學生的,但是不付諸行動的知識總不會給我們深刻的印象,我們也總無法透過現象看到知識的內層。對于語文知識更是如此,單純地學習書本會使得學生變成“兩腳書柜”。而學習與行動的結合一方面讓學習更深刻、更豐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因為,行動是對學習這一活動的升華和檢驗。在行動的過程中,學生所涉獵的空間變得廣闊,想象也無任何的羈絆,在靈感的涓涓細流中沖破道道關隘,自由馳騁。那該如何進行呢?這要以課文的特點為基礎。
仍然以《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感情濃烈的課文為例。在學習此文的時候,學生內心的情感是跌宕起伏的。在感情的牽引下,學生會潛意識地對感人泣淚的故事有感而發。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訴說的空間,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寫一寫讀后感,或是在原課文的基礎上續寫、更改結局等。在對原文有了具體深刻的認識的基礎上,學生由學習到行動,兩相結合,在語言形成并表達的過程中,生成想象空間,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鍛煉。另外,學與行的結合也為語文教學課堂添光增輝,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并沉浸其中,語文教學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