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白露時節的詩詞

白露時節的詩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露時節的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白露時節的詩詞

白露時節的詩詞范文第1篇

二十四節氣是從古代沿用至今的一組節令,用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節、氣候與農事的關系,它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最早起源于黃河流域,最初只有夏至和冬至2個節氣。到春秋時期,又定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隨后又增加了春分、秋分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戰國后期的《呂氏春秋》一書中,節氣又演變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8個節氣。后來,人們又根據日、月的運行位置以及天氣變化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均分為了二十四個節氣,并命名了每一個節氣。后來,隨著對歷法的不斷改進,在西漢《淮南子》一書中記載的二十四節氣,已與我們今天沿用的二十四節氣完全一樣了。

在這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用來反映四季變化的,其中前4個反映了四季的開始,后4個則反映了太陽高度的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和大寒反映氣溫的變化,表示不同時期的寒熱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的變化,表示了降雨和降雪的時間和程度;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小滿、芒種反映的是作物的成熟和收成狀況;驚蟄和清明則反映了自然物候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智慧。我們后人在享用先人的文化遺產時,也不由得欽佩先人的創造力。

在中國還流傳著一首頗具文學色彩的《二十四節氣歌》,即:

西園梅放立春先,云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好,谷雨西廂宜養蠶。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滿布庭前。

隔溪芒種漁家樂,農田耕耘夏至間。

小暑白羅衫著體,望河大暑對風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處暑西樓聽晚蟬。

翡翠園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

枯山寒露驚鴻雁,霜降蘆花紅蓼灘。

立冬暢飲麒麟閣,繡襦小雪詠詩篇。

幽闔大雪紅爐暖,冬至琵琶懶去彈。

小寒高臥邯鄲夢,捧雪飄空交大寒。

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二十四節氣也出現在很多古代詩詞中,就讓我們跟著經典詩詞的韻律,開啟一次二十四節氣之旅吧。

立春

每年公歷的2月4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315度附近,即為立春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在中國文化中,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春天的開始。農諺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立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當時一年中只有八個節氣,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編纂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在漢代以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立春被定為春節(并非歲首),直到民國時期,春節被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立春則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流傳至今。

在立春之日,入夜后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東北。

立春時節有許多風俗。在陜西長安、關中地區,人們喜歡佩燕子,即用彩綢剪成燕子的形狀戴在胸前,寓意幸福吉祥;而在銅川一帶,則在小孩的帽子上縫上布制的公雞,祝愿“春吉(雞)”。在古代民間,掛春幡、貼宜春字畫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送春牛圖、糊春牛、打春牛以及迎春、啃春等活動也是百姓們迎接春天的重要方式。

雨水

每年公歷的2月19日前后,太陽移至黃經的330度附近,即為雨水節氣。雨水,意味著降雨就要開始。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較為寒冷,只見雪花而雨水稀少。到這一節氣之后,氣溫會升至零度之上,并開始有了淅瀝的雨水。

民間常有“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的說法,這說明雨水這一節氣對于農業生產非常重要。春天正是農家備耕的時節,雨水的豐盈與否與作物的長勢關系密切,因此也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雨水時節沒有太多的農活要做。舞龍燈、舞獅子、唱大戲等活動仍在輪番上演,大家仍處在過年的興奮之中。元宵節一般也在這一節氣前后。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夜謂之宵,故名元宵節。這一日,民間有觀花燈、吃元宵的習俗。

雨水節氣一過,農家便開始忙著春耕了。

驚蟄

每年公歷的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的345度左右,即為驚蟄節氣。蟄,意為“藏”,到了這一節氣,春雷漸至,大地回暖,冬眠的動物陸續酲來,田間的春耕開始了。

驚蟄與人們常說的“二月二,龍抬頭”有著密切的關切。《易經》中說,二月二這一天之前,雖然已屬春天,但仍蜇伏著,稱之為“潛龍在淵”。而這一天之后,陽氣上升,春意隱現,故稱為“見龍在田”。這也說明,龍出現了,一切開始嶄露頭角。有人相信,到每年農歷的二月二這一天,二十八宿中的“龍”――東宮七宿所組成的一個龍形的星座,其類似龍角的部分就會仰起。

龍抬頭后,驚蟄雷動,各種蟲蝎都出來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炒蝎豆的風俗,其實就是炒黃豆,寓意炒死對作物有害的毒蟲以除害。但也有一些地方炒的是玉米、糯米以及麥子等。而在云南傣族和廣西仡佬族居住的一些地區,炒制的則是真正的蟲子。

在驚蟄時節,老百姓們也喜歡吃梨,寓意著遠離蟲害和疾病。

春分

每年公歷的3月21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的0度。是日,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平分,即為春分節氣。另一種說法認為,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而這一節氣正好在春季的中間,故為春分。春分之后,陽光直射點逐漸北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

俗語說:“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過了春分,便是“一場春雨一場暖”,這也意味著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最繁忙的階段。為了讓作物有良好的長勢,這時的田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春分時節,有人會挨家挨戶地送春牛圖。他們在紅紙或是黃紙上印上全年的農歷節氣以及農夫耕地圖,在每戶人家門口說唱,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的話,直到主人給錢為止,俗稱說春,而說春人則稱為春官。

粘雀子嘴也是老百姓們常有的春分活動。這一天,農民們在家里吃湯圓,還把不包餡料的湯圓用竹桿叉起來,立到田邊地坎,稱為粘雀子嘴,以免雀子來吃莊稼。

放風箏也是春分時必有的活動。無論大人、小孩,都會來到空曠的地方放風箏。他們所放的風箏也樣式各異,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等,大的有兩米長,小的也有兩、三尺。這些風箏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但大多都是自家糊制的。人們放飛的不僅是一年春來到的美好心情,更有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作物大豐收的美好祝愿。

在春分,老百姓們開始掃墓祭祖,也稱為春祭。掃墓開始前,先要在祠堂進行祭祖儀式,然后掃祭遠祖墓,最后分房掃各房祖墓。大部分客家地區的掃墓都是從春分或是更早一些開始的,直到清明才結束。

“豎蛋”是春分時節最為有趣的活動。人們選擇一個光滑、新鮮的雞蛋,輕輕地在桌子上豎起來,雖然很難做到,但依然有很多人成功地豎起了雞蛋。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傳唱千年的詩句道出了清明這一節氣的獨有特點。每年公歷的4月5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5度時,即為清明節氣。清明位于仲春與暮春之交,《歲時百問》中說道:“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從農業生產上來看,清明時節,氣溫回升,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光,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等農諺。

但是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又有著特殊的含義。按照舊俗,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帶上酒食、果品和紙錢等,來到故去的親人墓前清掃、祭奠。直到現在,這一習俗仍在沿用。

此外,在清明的前一、兩天,是為寒食節。在這一天,百姓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為了防止寒食傷身,這一天也有許多傳統的體育活動用以鍛煉身體,比如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放風箏等。

谷雨

每年公歷的4月20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的30度時,即為谷雨節氣。這是中國文化中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日,柳絮飛揚、牡丹吐蕊,初夏將至。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更多,對谷類作物的生長影響非常大。

對于漁家而言,谷雨的到來意味著海水回暖,魚行淺海,是漁家出海捕魚的好日子。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漁民們在這一天都要進行海祭,以祈求海神的保佑。時至今日,在山東榮城一帶,這一習俗仍非常流行。

此外,在西北地區也有洗桃花水浴(舊稱谷雨時的河水為桃花水)以避禍消災的習俗;而山西、山東一帶還有貼“禁蝎”符的習俗,以驅除害蟲、保佑作物豐收;而在南方,谷雨時節摘茶、飲茶則是這一節氣必不可少的活動。

“谷雨三朝看牡丹”,賞牡丹也是這一時節重要的娛樂活動。現在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多在谷雨時節舉行牡丹花會,供人欣賞。

立夏

每年公歷的5月5日或6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45度時,即為立夏節氣。這之后,雨水和雨天更多了,夏收作物也進入了生長后期,而水稻栽插和其它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大忙時期。

立夏的很多習俗都與“吃”有關,如吃由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和白粳米同煮而成的“立夏飯”;閩南地區吃摻入海蝦的面條(“蝦”與“夏”同音,蝦煮熟后變紅,寓意吉祥);湖南長沙食用摻有豆腐干、蒜苗、豬肉和筍丁的米粉糊(稱為“立夏糊”);在湖北一些地方還有食用草莓的習俗吃“烏江飯”則是江浙、兩湖、江西和安徽等地的古老習俗。而在北方,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故北方人在立夏時喜好吃夏餅、面餅和春卷等等。

雖然全國各地吃法不同,但“立夏蛋”卻是最為經典的立夏小吃。用紅茶或是胡桃殼煮的蛋,稱

小滿

每年公歷的5月20日或21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60度時,即為小滿節氣。此時,大量降雨出現,夏收作物已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長旺盛,而秋收作物則播種在即。由于大麥、冬小麥等籽粒漸漸長大,但尚未飽滿,故稱為“小滿”。

舊時,用水車車水排灌為農事中的大事。在海寧一帶,小滿之前便有“搶水”儀式。他們確定好“搶水”日期后,便在當日黎明群體出動,燃起火把,在水車的車基上放上麥糕、麥餅、麥團,之后踏上水車、引水入田。

在一些地方,還有祭車神的民俗。在車水之前,在車基上放置魚肉、香燭等進行祭拜,并且擺上一杯白水,在祭拜時將其潑入田中,寓意水源涌旺。

小滿前后也是吃苦菜的季節。這時的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是老百姓飯前的常備菜肴。當年中國工農時常以苦菜充饑,借此度過了種種艱難困苦,故而在一些地方苦菜又稱為“菜”。

芒種

每年公歷的6月6日或7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75度時,即為芒種節氣。這一節氣之后是我國華南、東南地區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時節,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陸續進入梅雨季節。這時,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的種子已經成熟,需要搶收;而晚谷、黍等夏季作物又需要播種,故而這時是最為農忙的時候,故又稱為“忙種”。

芒種時節,百花開始凋零,在民間又有祭祀花神的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又感激花神,盼望來年再會。

在皖南地區,有“安苗”的習俗。每到芒種時節,家家戶戶都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谷物、瓜果、蔬菜、家畜等形狀,并沾上蔬菜汁,作為祭祀品,祈求五谷豐登、平安吉祥。

這一時節也是南方梅子成熟的季節,但由于新鮮的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入口,故而南方人常在這個時節煮青梅食用。

夏至

每年公歷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90度時,即為夏至節氣。據《恪遵度憲抄本》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極也。”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夏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

過了夏至,由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因而午后到傍晚常易形成雷雨天氣,但來去很快。此時,我國南方的大部分區域的農作物生長非常旺盛,而北方的草原牧區則開始了水草豐滿的黃金季節。

夏至后,天氣開始進入伏日。伏日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一直到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結束。在伏日里,人們容易食欲不振,較往日消瘦,謂之“苦夏”,或“枯夏”。在山東,有的地方則食用生黃瓜和煮雞蛋來防治“苦夏”。

由于夏季炎熱,大家就想出了許多辦法來消暑。如蘇州一帶好喝“七家茶”,小孩子要吃“貓狗飯”,同時多吃冷食、瓜果、酸梅湯等。而此時的西瓜、苦瓜也是消暑佳品。除了食品,雨傘、扇子、涼帽、竹席甚至瓷枕、竹枕都成為了防暑用具。此外,涼亭賞夏也是在盛夏時節的一項防暑活動。而且,夏日的水邊也成為人們消暑的好去處,游泳戲水讓人們在炎炎夏日中也一樣盡興。

小暑

每年公歷的7月7日或8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05度時,即為小暑節氣。小暑是相對于大暑而言的,此時并非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而為小暑。這時的氣溫相對較高,農作物生長得也最快,而旱、澇、風災也是較為嚴重的時期,搶收搶種、防旱排澇是這一節氣中主要的農事活動。

過去民間在小暑時有“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并且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由于進入伏天,民間還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之說,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是代表喜慶圓滿的,再加上煮雞蛋、水面、炒面,以及鮮藕和各色瓜果蔬菜等,給人們在夏日里帶來絲絲愜意。

大暑

在每年公歷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20度時,也就是大暑節氣。顧名思義,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這時日照最強,氣溫最高,雨水和雷暴也是家常便飯。由于雨水多,易形成洪水,所以大暑時節不僅要防暑,還要防汛。農諺“禾到大暑日夜黃”,及時收獲早稻,不僅可以在暴風雨中減少損失,也可以為晚稻的種植爭取足夠的時間。

大暑氣候炎熱,酷熱多雨,而西瓜、綠豆湯、酸梅汁則是消暑必不可少的食材。

炎炎大暑,卻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再加上嬌艷欲滴的荷花,讓人們在灼熱難耐的夏日中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在鄉野田間、茶余飯后,斗蟋蟀也是一項有趣的娛樂項目。

立秋

每年公歷的8月8日或9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35度時,即為立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宣告酷暑離去,秋之將至,也表示草木開始孕育結果了。此時早稻收割,晚稻宜栽,秋作物開始進入重要的生長發育期。

進入立秋后,天高氣爽,月明風清,天氣一天天地開始轉涼。但由于盛夏剛過,余溫猶在,“秋老虎”的威力仍然不減。

在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郊外祭祀迎秋,并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此外,不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會在立秋收成之后挑選一個黃道吉日,用以祭拜上蒼和祈求祖先庇佑,并且嘗試新米,以慶祝五谷豐收。此外,啃秋(主要是啃西瓜、香瓜、山芋、玉米等)、咬秋(包餃子)、吃秋桃也是人們慶祝立秋的習俗。

經過了炎熱的夏天,秋風乍起,人們便會胃口大開,以補償夏天的損失,于是便有了“貼秋膘”一說,這在河北、北京一帶非常盛行,而補的食物則多為肉類,如燉雞、烤肉、燒魚等等。

處暑

每年公歷的8月23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50度時,即為處暑節氣。“處”意為躲藏、終止,這也表明了夏天的結束,以及氣候由炎熱開始轉向涼爽,此時黍、稷、稻、粱等農作物開始成熟。

進入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祝“中元節”等祭祖活動。而此時秋高氣爽,也正是秋游的好時節,民間常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正是體現了“迎秋”之意。

對于沿海的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是開漁的時候,在浙江沿海,每年都會在東海休漁結束的時候舉辦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出海。而正是在這以后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可以品嘗到多種多樣的美味海鮮。

在民間,處暑也有吃鴨子的習俗。鴨子味甘性涼,正是當季的好食品。直到現在,北京一帶仍保留著這一傳統。

白露

每年公歷的9月8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65度左右,即為白露節氣。這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隨著天氣轉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夜晚時會在草木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即為白露,這實質上說的是晝夜溫差很大。

從農業的角度來說,這時全國各地的莊稼大都成熟,豐收在望;而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的冬小麥已開始播種,下一個農忙季節又將到來。

白露時節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除了白露,太湖附近的人們還會在正月初八、清明和七月初七舉辦祭禹王的香會,不過祭祀仍以清明和白露時節為主。除此之外,他們還要拜祭土地神、花神、門神、姜太公等等。在福州一帶,人們還好吃龍眼,據說白露時節吃龍眼可大補身體。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而白露米酒和白露清茶則是南京一帶必備的飲料。

秋分

每年公歷的9月23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80度左右,即為秋分節氣。與春分一樣,秋分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各為12小時。同時,中國傳統上以立秋為秋天的開始,霜降為秋天結束,秋分恰好位于中間,故此為秋分的另一層含義。

秋分時,深秋還未來臨,不過夜晚逐漸延長的現象更加明顯,晝夜溫差越來越大,氣溫也不斷地下降,正是“一場秋雨一場涼”。由于氣溫下降較快,這時的農活就顯得非常繁重,既要搶收秋收作物,又要早播冬季作物,故而有“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的農諺了。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秋天的天空明凈清透,月明星現,正是賞月的好時節,不過后來這賞月的好時節被中秋節搶去了。但與賞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卻一直流傳至今,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等。

同春分一樣,秋分“豎蛋”的游戲也是人們喜歡的娛樂項目之一,民間也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寒露

每年公歷的10月8日或9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95度左右,即為寒露節氣。顧名思義,此時的氣溫更低于白露時節了。如果說白露時沿有余暑,那么到了寒露時,天氣則開始由涼轉冷了。此時,華南地區雨量減少,而東部則是雨水綿綿,霧霾盛行,這對于秋后農作物的生長極為不利。

盡管天氣轉冷,但寒露仍適合外出運動,這段時間恰逢重陽節,更是人們登高望遠、遍插茱萸以及賞秋菊的好時節。

每年的9至10月份,正是螃蟹肥美之時,所以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曾寫過“螃蟹詠”,正是應此景:

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

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除螃蟹外,寒露蜜桃這種北方晚熟的桃子,也是大家頗為喜愛的水果。

霜降

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10度左右,即為霜降節氣。此后,天氣較寒露更為寒冷,動物或開始冬眠、或開始為過冬儲存食物。

隨著霜降的到來,北方大部分區域的秋收已經結束,而南方則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秋忙,其它的草木也開始變黃,大地呈現出一片深秋景象。

在古代,立春之日為開兵之時,秋分之日為練兵之時,而霜降則是收兵之時。所以霜降前夕,官員們都要全副武裝,進行收兵儀式,以戒除不祥、保障太平。而黃河以北的老百姓們則會在這一天買柿子和蘋果,意為事事平安;商人們則會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圖個“利市”。

霜降也有美景,詩云“霜葉紅于二月花”。霜降過后,楓樹、黃櫨樹的葉子在秋霜中變成紅色和黃色,漫山遍野、如火如錦,艷麗怡人,于是人們會三五成群,登山賞葉。

立冬

每年公歷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25度左右,即為立冬節氣。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的秋收已接近尾聲;江南地區正在搶種晚冬麥;而華南卻是種麥的最佳時期。

立冬,不僅是中國文化中冬季到來的標志,還曾被視為歷年之首。如農歷十月初十的“十月節”就是哈尼族人各項節日中最為盛大的一個,每到立冬,家家戶戶做糯米粑,釀美酒,歡歌笑語慶佳節。

在食俗方面,北方人喜歡在立冬之日吃餃子,意為秋冬之交;浙江紹興則是開釀黃酒之日,同時還要祭祀酒神,祈求福祉;而湖南等一些地區則會熏制臘肉。

小雪

每年公歷的11月22日或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40度左右,即為小雪節氣。小雪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事進入冬季管理階段。這時偶爾會有飄雪,但雪量很小,而且通常由于天氣還不太冷,雪邊下邊化,稱為“濕雪”;有時還會雨雪同下,是為“雨夾雪”;還有時會降下如米粒大小的冰粒,稱為“米雪”。

北方小雪過后,果農們要開始為果樹修枝,以草秸包扎株干,防止果樹受凍;而一些過冬用的蔬菜則用地窖或是土埋的方式進行保存。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在這個節氣就開始準備過冬用品了,如御寒的衣物、手爐、棉簾等。

大雪

每年公歷的12月7日或8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55度左右,即為大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大雪節氣,雪往往下得大,范圍也廣,天氣則更冷。它與小雪、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直接反映降水程度。這時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都降到了零度以下。

大雪覆蓋在地面,可以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同時雪化后的融水又可以增加土壤的水含量,可以給作物的春季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此外在雪水中含有較豐富的氮化物,可以當作肥料,故而有“瑞雪兆豐年”之說。

有農諺說“大雪紛紛是旱年,造塘修倉莫等閑”。冬日里男人們加緊興修水道或積肥造肥,婦女們則三五成群地做起針線活。

由于天氣寒冷,人們戶外的活動明顯減少,但滑冰、滑雪、打雪仗、堆雪人等戶外運動仍是非常常見的冬季活動。

冬至

每年公歷的12月22日或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70度左右,即為冬至節氣。古人云:“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日冬至。”從天文學角度看,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北半球的白晝逐漸變長。冬至過后,全國各地都進人了一年當中最寒冷的階段,即開始進人數九寒天。

冬至過節始于漢代,盛于唐宋。在漢代,冬至這一天要全國放假,大家走親訪友、相饋美食;在唐宋時期,冬至這一天皇帝要率領百官們到郊外進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們則在這一天向父母尊長參拜。在古人眼中,“冬至大如年”。

冬至還有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如在山東濟南等地,官府慶賀冬至如慶春節;有的地區的官員們還舉行酒會,畫“消寒圖”;有的地區的老百姓畫“九九圖”,同時親朋好友們還會互贈保暖用具。

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冬至中午要祭拜祖先,有些名門大族甚至會開宗廟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這與清明時的祭祖合稱為“春冬二祭”。在臺灣地區則有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他們用糯米粉捏出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祿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熟,用以祭祖。冬至祭祖在臺灣一直流傳至今。

冬至的飲食習俗在各地也各有千秋。北方吃餛飩,西北吃水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糍。在北方的一些地區,在冬至還有吃羊肉的習俗。

小寒

每年公歷的1月6日左右,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85度左右,即為小寒節氣。小寒還處于“二九”的最后幾天,還沒有進入全年中最冷的“三九”天,并且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故稱為小寒。

在黑龍江北部,氣溫可以低到零下40度左右,可謂滴水成冰;秦嶺、淮河一帶的平均氣溫則在零度左右。最暖的地方當屬南方的一些地區,1月份的平均氣溫在12度左右甚至更高,所以一些熱帶水果仍可以正常生長。

大寒

每年公歷的1月20日左右,太陽運行到黃經的300度左右,即為大寒節氣。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也是全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大寒位于“四九”天,雨雪量是全年最多的。寒潮頻繁南下,大風、低溫、降雪常常造訪,就連河水上的冰層也是最厚實的。

大寒節氣經常與我國的除夕、春節連在一起,是百姓們忙著置辦各種年貨的時候。除了準備過年,大寒節氣里還有一個重要的日子――臘八節,即陰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人們都會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的臘八粥。在北方的部分地區,制作臘八蒜醋也是很多主婦的最愛。

白露時節的詩詞范文第2篇

在語文教學中,古詩鑒賞是一項重要內容,進行詩詞鑒賞時常常會遇到詩中白描手法的運用問題。鑒賞本是意會之事,所以很多學生在賞析詩歌時感到束手無策。究其原因是閱讀量小,對相應的表現技巧理解得不夠透徹。

本文就古詩詞中白描手法的種類談談詩詞鑒賞中的相關問題。

一、列錦式白描

列錦是一種修辭手法,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象,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在古代詩歌中,白描手法的使用有時是通過列錦來體現的。最現成的例子就是古代聲律啟蒙里的那首“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在中學語文課本里,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里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詩人用列錦的方式列出雞鳴、茅店、晨月、人跡、板橋、秋霜六種事物,描繪了一幅清冷悠遠的山鄉早行圖。對于這兩句詩,賞析時要點出修辭手法,即列錦;再分析此法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既然是白描,就可以用“描繪了……”的句式完成;最后闡述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即以形傳神。可以這樣表述:這兩句詩,詩人通過列錦手法,描繪了一幅典型的山鄉早行圖,用語簡練,耐人尋味。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里詩人用的也是列錦式白描,全詩一共羅列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等一系列具有清涼孤寂之感的事物,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深秋晚景圖,并通過景物的描繪傳達了天涯游子之悲,用語巧妙,渾然天成。

二、疊詞式白描

疊音詞是漢語特有的語言現象,它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有助于作者盡己之意,寫情狀物。清人陳負這樣闡述它的作用:“一言不足,則重言之以盡其形容。”在中學語文課本里,使用疊音詞的古詩也很常見。比如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里:“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遠。”這兩句詩里詩人用了兩個疊音詞“蒼蒼”和“杳杳”,前者描繪了竹林之深,后者描繪了鐘聲之遠,這兩個疊音詞用得繪聲繪形,形神兼備。做賞析題時可以這樣表述:這兩句詩人用了兩個疊音詞繪聲繪形,表現出一種竹林蒼悠鐘聲杳渺的意境,用詞精妙,余韻悠長。再如蘇軾《浣溪沙》里“簌簌衣襟落棗花”一句,“簌簌”一詞形象地展現出夏初時節棗花紛落的情景,讀之讓人感覺寂而有聲。古代詩人里,李清照似乎是最善于使用白描技巧的詩人了,請看她《聲聲慢》的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賞析這首詩的時候,就可以指導學生從疊詞式白描的角度入手,即:在這首詞里,詩人連用了七個疊音詞,既將國亡家破的凄慘心情勾勒而出,又對這種心情進行了極有層次的渲染,可謂淋漓盡致,情致綿邈。

三、數字式白描

古代詩歌里,許多數詞和量詞不是抽象的,它們用在寫景狀物中生動形象,極富表現力。鑒賞古詩時,揣摩數量詞的運用技巧,既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獲取審美享受,又可以領略古人遣詞造句的功夫。比如蘇軾的《水龍吟》里這幾句:“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作者運用數量詞“分”,巧妙地把春天分為三份,化抽象為形象,在他看來,象征春天的楊花有三分之二飄落于路旁塵土,三分之一飄落于水面,隨著從“二分”到“一分”的數字推移,“三分”春色飄然流逝。再比如柳宗元《江雪》里的這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兩句的景物描寫也使用了數字式白描手法,作者用“千山”和“萬徑”描繪了一幅廣闊無垠的荒寒畫面,“千”,“萬”兩個字使詩歌的意境闊大而廣袤,并通過這種闊大而廣袤來襯托雪天寒江獨釣的孤高絕俗,可謂是用語簡潔樸素,意境蒼茫高遠。像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辛棄疾《西江月》里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李商隱《錦瑟》中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等。

四、比喻式白描

白描重在描摹事物之形,所以,在使用了白描手法的文句里,名詞的集中密度相對較大,如第一點里我們所說的列錦式白描,文字之美就是通過一系列名詞的羅列來體現的。

比喻這種修辭側重于物與物的互映和關照,所以,我們可以把比喻看做是一種名詞性的修辭(它不像擬人,側重于動詞的使用),這樣看來,比喻這種修辭和白描這種表現手法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共通的。

讓我們來看一看那些比喻式白描。

如李清照《醉花陰》里:“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幾句詞主要描繪詞人后期生活的狀態,經歷了國仇家恨,她滿眼悲涼,秋日向晚,悲從中來。在這幾句詞里,詞人孤獨凄涼的形象主要是通過“黃花”這個喻體來體現的,夕日欲頹,一莖黃花傳神地再現了詞人的瘦弱形容,如果掌握了比喻式白描的手法,學生就能很好地對其進行賞析了:這幾句詞,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主人公消瘦的形象,暗示了家仇國恨,相思之苦,情致優美,耐人尋味。再如王觀的《送鮑浩然之浙東》里這兩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這兩句詩也運用了比喻式白描,詩人用“眼波”“眉峰”兩個喻體生動地描繪了山水之貌,并以此傳達出脈脈的離別之情。所以,引導學生賞析時不妨這樣說:這兩句詩,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水比成眼波,把山比成眉峰,描繪了山水之貌,暗示了離別之情,用語巧妙,新穎別致。還有李后主那首有名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作者用“鉤”字繪月之形,寥寥幾筆就給讀者勾畫了一幅凄清的月夜圖景,筆意纖巧,讀之令人側目。

五、反復式白描

反復也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它有增強語勢,凸顯內容的作用,用在詩歌里,它能夠強調主題,深化感情。比如李清照的《如夢令》里有這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詞寫李清照前期的少女生活,一群少女出去游玩,酒醉而歸,把船劃到荷花叢里怎么也出不來,因此大家爭著撐船,爭來爭去驚起了棲息在荷塘里的一群水鳥。“爭渡”,“爭渡”這兩個詞反復使用,描繪出少女們爭相撐船的情景,生動形象,極其傳神。反復這種手法被使用最多的還要算那部流傳千古的《詩經》了。在那里,反復被叫做“重章疊唱”,“重章疊唱”能起到一詠三嘆的藝術效果。比如《蒹葭》里這樣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依人,在水一方。……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謂依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依人,在水之。”來自民間的詩人一唱三嘆,深情地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深秋時節蘆葦茂盛,白霧迷茫,美麗的少女在水邊悄然而立的藝術圖景,通過這種反復吟唱,又表現了主人公急切地欲追尋之的強烈情感。

六、樸拙式白描

所謂白描,就是用最簡單的文字最有效地表達內容。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使用白描,越是看似平常就越見功力,所謂大巧若拙,大音希聲。請看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奇觀”的那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看似簡單的十個字,卻把邊塞的壯闊之景描繪得形神俱現,就像《香菱學詩》里香菱所說,“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白描的好處,寥寥幾筆,若不經意,卻在方寸之間化腐朽為神奇。這種樸拙式白描還有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詞人這樣寫道:“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幾句看上去真是直白之至,但細細品來它卻直白得可愛,詞人心如止水地向我們言說著幾個農家兒郎都在做什么,看似沒話找話,實則恬淡自然。再看吳均的《山中雜詩》:“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這兩句詩用語簡潔,描繪了鳥向檐上倏然飛去,云從窗里飄忽而出的情景,看似平常實則有趣。或許,陶淵明的樸拙式白描是用得最好的,請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都是那樣的樸實自然,又都是那樣的深入人心。

白露時節的詩詞范文第3篇

好詞

秋高氣爽 碩果累累 秋色宜人 秋雨瀟瀟 大雁南飛

好句

一灣綠水,從這邊到那邊,在秋日下閃著迷人的光斑,平展,深邃、寧靜極了。

金黃色的生命,隨著永不磨滅的金黃色的夢里紛紛飄綴。

踏上原野的小徑,我在尋覓,尋覓秋的蹤跡。

秋來,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

又回頭深情地望了一眼遠方黝黑的地平線,欣欣然地念叨著一個“秋”字,好像在品味著一個熟透了的紅柿子。

火把花開了,火把梨紅了,一切都在成熟,一切都向往豐收。

翠湖的秋是美麗而短暫的,正是這種短暫,鑄就了美的韻味,美的永恒。

稻田里一棵一棵的谷穗一粒一粒的谷子,仿佛滿眼一個一個孩童一聲一聲的呼喚。

好段

濕潤的秋風輕輕吹拂著我的面頰,森林里飄蕩著淡淡的乳白色的晨霧,經過昨夜一場秋雨的洗滌,青山更加蒼翠可愛了。

聽著秋聲,看著葉子一片片落下,是一場場的別離,也是生命的枯竭與消逝。

凄涼,不舍與無奈總是揮之不去的縈繞在我的心頭。我欣賞秋天的風高云淡。我沉醉于她的清雅脫俗,但同時也總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凄然的情緒中去。

那棵樹,一個人,執著的近乎固執地站在那里,帶著滿枝的金色,堅強地在風中挺立。原來,秋天也是剛強,是堅持,也是忍耐。

秋天來了,洞庭湖水滿溢著秋潮,漲落間淘盡了多少英雄豪杰。雖說秋風是這樣的柔弱無骨,依然吹落了洞庭湖邊曾經枝繁葉茂的樹木,你聽:那墜落黃土的片片樹葉回旋激蕩的聲音是否如刀槍齊鳴萬馬蕭蕭?你看:那佇立水中的長衫少年衣袂飄飄的身影是否如玉樹臨風悠然從容?可是他的眉宇間為什么會有淡淡的憂愁?是誰美妙的目光裝滿了他的心房?是誰曼妙的歌聲吸引了他的目光?

又聽見階下芭蕉被秋雨敲打的聲音,紅艷艷的,一點點,一滴滴,如泣如訴;又看見階下青苔被秋風吹亂的皺紋,綠幽幽的,一絲絲,一縷縷,如煙如霧。歸書如夢,歸鴻難及,歸心無寄,空有中天月色無人共賞,這個秋天有很多的冰冷,這個秋夜滿眼是紅樹,滿眼寂寂,又聽得清角吹寒,嗚嗚咽咽,空空蕩蕩,端的是素秋難敵,風雨愁煞人,不如懷念。

風輕輕地、溫和地吹著,是美麗的秋姑娘姍姍而來。她驚異地環顧四周,時而輕輕地搖搖老成的綠葉,時而溫柔地倚著干干的樹干。

天,湛藍湛藍的,沒有一絲兒云彩。那曾染綠了許多少女裙裙的草坪,開始鋪上一層衰黃,花早已凋零。那曾經撒歡的小河安靜了下來,兩岸曾經郁郁蔥蔥的綠淡化了。唯有我走的這條原野小徑還是這么遠,這么長。

看到過秋天的飄飄黃葉嗎?母親怕它們冷,收入懷抱。沒有黃葉就沒有秋天,廢墟就是建筑的黃葉。

秋葉悄然地灑落,伴著瑟瑟的秋風,在空中旋舞著,仿佛要把它殘余的美,全部奉獻給世界,它知道它的余生不多了。

昆明的秋天依舊是明媚的。深秋時節,翠湖的樹葉仍然高掛枝頭,依戀著如春的景色。那深綠的樹葉,透出金色的芳香和成熟。秋雨過后,天空藍得叫人心醉,風清氣爽、天高云淡,滿是絢麗的油彩:層層的綠、片片的黃、點點的紅,簇擁著銀白的海鷗雕塑。

我曾深深惋惜這翠湖滿池逝去的荷花,衰敗的荷葉,為何失去了夏日的繁茂,失去了夏日給人帶來的悅目、清涼,轉念一想,在荷塘的枯枝敗葉下面,不正是一支支粉嫩可口的蓮藕嗎?

秋日將盡,冷雨微寒,窗外是潺潺的雨聲,蕭蕭的雨幕,像落葉飄飛,似靜夜飛花;燈下是清清的茶水,淡淡的書香,令詩情濃郁讓心緒飛揚,那就讓我且隨先人詩詞的牽引,撥云穿霧,去感受雨為何物,竟能使晝短,能讓夜長,能被人千古吟唱。

窗外,秋雨還在飄飄灑灑,如煙似霧地籠罩著冥冥眾生,想著重聚遙遙無期,往事過眼云煙,掩書長嘆“青鳥不傳云外信,丁得空結雨中愁”。當雨聲響起時,兀然獨坐,靜聽天籟,只有聽憑“古往今來多少事,都隨風雨到心頭”了。

秋天來到了。屋外的梧桐樹紛紛凋零,黃葉一片片地落下來。風是冷的。我就坐在梧桐樹下,默默地看滿地的落葉。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披上寒煙翠。

其實秋是美的,只是美的深沉,美的寂寞,美的蒼茫。它不比春歡笑嬌艷,不比夏熱烈飛場,也不比冬柔和沉醉。但,在我的心里,秋才是最美的,有黃昏的顏色,有沉思的表情,有眼淚的氣息,有想念的心緒……它寬廣遼闊,天高地迥;它風輕云淡,月明星稀。就是這種孤獨自由而空靈清虛的秋意,從小在我的心中,深深地起伏流動著,我的感情也猶如大海,平靜安詳,也會洶涌激烈。

蔚藍色的天空,在深秋時節,一塵不染,晶瑩透明。朵朵霞云在清澈的嘉陵江上;魚鱗的微波,碧綠的江水,增添了浮云的彩分外絢麗。

北國的落葉,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壯的氣氛!落葉染作金黃色,或者竟是朱紅紺赭罷。最初墜落的,也許只是那么一片兩片,像一只兩只斷魂的金蝴蝶。但接著,便有嘩嘩的金紅的陣雨了。接著,便在樹下鋪出一片金紅的地毯。而在這地毯之上,鐵鑄似的,豎著光禿禿的流落的樹干和枝丫,直刺著高遠的藍天和淡云。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秋蟬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已經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里。

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多明媚的秋天啊,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燼,這是千萬座山峰都披著紅毯的旺盛的國土。那滿身嵌著彈皮的紅松,仍然活著,傲立在高高的山巖上。

當峭厲的西風把天空刷得愈加高遠的對候;當陌上呼頭的孩子望斷了最后一只南飛雁的時候;當遼闊的田野無邊的青草被搖曳得株株枯黃的時候——當在這個時候,便是秋了,便是樹木落葉的季節了。

風經過了一個夏天總要離去,總要帶走一些什么,于是樹下的葉子多了,被風牽引遠了,發出摩挲的聲音。那不是六月的蟲唧,更不是初春三月有鳥鳴,是農歷白露到來的風情。

槐樹的葉子,有一些也漸漸變成黃色,可是,全樹還是綠沉沉的。而那株爬山虎的無數葉子,卻由綠變黃,變赤。在樹干上、樹枝上非常鮮明地顯出自己的艷麗來。特別是在陽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紅的、淺紅的、金黃的、柑黃的……葉子都閃著亮光,人們從下面向上望去,每片葉子都好像是透明的。它把大槐樹也反襯得美麗可愛了。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句),這固然是明白地頌揚紅葉的美麗的。“扁舟一葉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蘇軾句),詩人對于那種江南秋色,不正是帶著羨慕的神氣嗎?此外,如像“紅樹青山好放船”(吳偉業句)、“半江紅樹賣鱸魚”(王士禎句)……這些美麗的詩句,都不是像“滿山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那樣飽含著哀傷情調的。

寺內外那些高聳的老柏和松樹之類,是比較保守的。盡管有很少的葉子已經變成了刀銹色,可是,它們身上那件墨綠袍子是不肯輕易褪下的。許多槐樹的葉子,也改變得不踴躍。

今年的秋天來得早,卻如二八女子姍姍的蓮步輕搖,那絢爛的黃葉依依的不忍墜落,我不知道爬滿籬墻的紅艷艷的藤蔓植物叫什么,每回行走在這條小路上,都禁不住觀望駐足,我想我的神情一定是喜悅的,在這個被古詩詞渲染的蕭瑟悲涼的秋天。有這樣熱情火辣的顏色怎不叫人心潮澎湃呢。仿佛秋風也愛戀著這個季節,柔軟而溫情。陽光恰到好處的暖著我裸露的肌膚,整個人不免沉醉起來。于是嗅到了“芳熏百草,色艷群芳,在幽愈馨”的菊的清香。

相關期刊更多

半島新生活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半島都市報社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登封市| 杨浦区| 青浦区| 白银市| 革吉县| 长武县| 宁陕县| 合肥市| 四川省| 当雄县| 房产| 高青县| 蓝田县| 鲜城| 凤山市| 宝鸡市| 巫溪县| 梅州市| 辽阳市| 江川县| 行唐县| 将乐县| 庆元县| 绥芬河市| 阿拉尔市| 古田县| 河曲县| 博野县| 武夷山市| 新田县| 亚东县| 江门市| 邛崃市| 保亭| 漳浦县| 太原市| 浪卡子县| 福州市| 鲁甸县| 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