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贊美家鄉的詩歌

贊美家鄉的詩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贊美家鄉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贊美家鄉的詩歌

贊美家鄉的詩歌范文第1篇

詩歌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也就是“景”。在一首好的詩歌中,總有一種或優雅或深邃的意境,但這種意境對知識面尚窄的小學生來說不易領會。所以就需要教師做出充分的鋪墊、積極的引導,如果能從“情”入手,對詩歌的整體基調做一定的渲染,相信會使學生更易體會它的意境美。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很明顯,即“思故鄉”,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下遠離家鄉游子的思鄉之情:“許多人都會在除夕夜趕回家鄉,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心中懷有對家鄉很深的牽掛,迫切希望回到家鄉。一個人在外面漂泊流浪,當夜深人靜難以入眠時,這種思鄉之情就會變得愈加強烈。”這時,我們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思鄉的曲子,努力創設一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讀詩,充分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們再讓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那么一幅游人思鄉圖便在學生腦海里形成:夜靜難眠,皎潔的月光灑在床前,詩人聯想到家鄉的明月,舉頭長嘆,低頭沉思。詩歌所繪的深邃、幽遠的意境就在教師的渲染和鋪墊中自然而然地被學生所理解了。再如,我在執教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時,根據詩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描寫,在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上課時在多媒體上播放出來,并配上優美的音樂,學生一邊吟誦,一邊欣賞優美的畫面,對詩歌的意境有了更深層的理解。由“情”入“景”,看似簡單,但需要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具有較強的引導學生和創設情景的能力。只有這樣,詩歌的意境才不會被學生分割得支離破碎,學生才會充分認識到詩歌的意境美。

二、即“景”生“情”

每首詩歌都蘊含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或濃或淡,或淺露直白,或深蘊于詩句的字里行間。教師要指導學生深刻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人送別孟浩然是在春光爛漫的三月,景色很美,但詩人卻只注意到“那只小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天水之間,只剩下長江水滾滾東去”。這種意境幽遠纏綿,其中的景物雖在春季,但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體會送別友人時“孤帆遠影”“長江天際流”這一意境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避免學生產生“贊美春光”的岐解,而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便會于學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又如,唐代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其中“繁花似錦、蝴蝶飛舞、黃鶯歡唱”的飽含春之氣息的優美意境經教師的描繪和渲染之后,學生也自然會感受到春之美麗,能夠體會到詩人“贊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即景生情”需要教師把詩歌所描繪的景象和意境充分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其中所蘊含的深意。

三、“情”“景”交融

從以上不難看出,詩歌中的“情”和“景”并不是孤立分開的,而是緊密聯系、不可或缺的。詩歌的動人之處就在于“情”的真摯和“景”的完美。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生動地講解,要力求做到“情”“景”交融。如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在講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聯想當時詩人所處的環境:“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夜半鐘聲”。這些景物所烘托出的意境氛圍易于學生想象,能夠達到“景”的完美再現。在這樣的意境中,學生對作者“愁”(即孤獨惆悵)的感情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步。又如,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時,我提出了以下5個思考題: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②“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么?③“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④為什么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聯系我們讀過的詩歌,“月亮”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涵義?⑤說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藝術特色。《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絕命詞,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深切懷念。由淺入深地設置這5個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跟課文的順序相符,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學生沉浸在對問題的思索中,踴躍地參與問題的討論。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地發揮了出來,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擴大了思維的空間,自然就走進了詩詞的意境中去了。

贊美家鄉的詩歌范文第2篇

熱愛蘇格蘭

《我的心兒在高原》是詩人表達他的家鄉眷戀之情的抒懷詩。這首詩作于1790年,是彭斯在詩歌創作上處于頂峰的時期,堪稱彭斯的代表作。詩歌洋溢著飽滿的愛國主義熱情,謳歌了蘇格蘭老家的秀美山川,表達了對祖國故土的深深眷戀,同時也熱情奔放地回憶了家鄉狩獵的歡快場面。可以說,這首詩每一句都通俗易懂,每一句都貌似無奇,但就是這些平淡,就是這些無奇,經過詩人匪夷所思的組合,神奇地登上了英國以至世界文學的頂峰。

熱愛勞動人民

蘇格蘭的農村是彭斯詩歌靈感永不枯竭的源泉。彭斯長期生活在農村,從事繁重的農活。地主的剝削,加上土地的貧瘠,歉收、負債、遷居……使他常常過著沒有溫飽的生活。但他熱愛生活,對勞動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彭斯的長篇敘事詩體現了對于平民的熱愛。在《兩只狗》這首詩里,通過兩只分屬貧富人家的狗之間的對話,描繪了地主家的驕奢逸,貧窮的佃戶雖然耕作及勞動辛苦,成為人類不公平生活的鮮明對照。詩人也理解農民對牲口的深厚感情。他在《新年早晨老農向老馬麥琪致辭》一詩中,回顧了老馬一生的辛勞后,寫道:“我將在留下的麥地上面,把你的韁繩系好,不用費大力氣,你就在那邊舒舒暢暢吃個飽。”

崇尚民主自由

除了長期生活在農村并寫出描繪故鄉及樸實人民的詩歌外,身受民族壓迫的他十分熱愛蘇格蘭,并熱情歌頌民主及自由。彭斯生于蘇格蘭民族面臨被異族征服的時代,因此,他的詩歌充滿了激進的民主、自由和追求平等的思想。

《蘇格蘭人》是激勵本國有志之士為民族獨立慷慨赴戰的詩作,此篇堪稱其佳作之一。彭斯一直念念不忘為蘇格蘭民族獨立而斗爭的志士,寫此詩時愛國熱情尤其澎湃。不僅如此,他還借古諷今,曾經明白寫信告訴朋友說:啟發他寫這首詩的不只是古代那場“光榮的爭取自由的斗爭”,而還有“在時間上卻不是那么遙遠的同類性質的斗爭”,即法國大革命,當時方興未艾,在蘇格蘭的彼岸如火如荼地展開。在整個歐洲大陸革命的背景下,彭斯的詩作融時代感于地方特色中,獨具一格。他在感情的直覺和洞察力方面具有非凡的能力,對宗教、自由和道德有著強烈的信念。特別是在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和人類的自由平等問題上尤其敏感,這也許是由于他是從一個卑微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十分了解普通人民和他們的生活境遇。但他并不是思想家,他不是采取居高臨下式的說教,而是站在下層勞動人民一邊為他們進行申辯。正因為如此,所有的讀者都會被《盡管如此,人畢竟是人》深深地打動。這首呼喚人類平等的詩歌,在1999年蘇格蘭議會被解散292年后的重組開幕式上再次唱起,激起了蘇格蘭人的無限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彭斯的詩歌魅力可見一斑。從這首詩歌也可以看到彭斯的尊嚴和正直,就算是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歌頌純樸的友情

除詩歌創作外,彭斯還收集整理大量的蘇格蘭民間歌謠。其中《往昔的時光》不僅享譽蘇格蘭,而且聞名世界。這首詩歌頌了真摯美好的友情,但是內涵上側重于歌頌朋友之間地久天長的友誼,揭示友情的永恒。每個人的“往昔時光”各不相同,但都是沉甸甸的人生記憶。在這首詩里難忘的“往昔時光”,說到底,就是難忘老朋友,難忘友情。詩人建議朋友高高地舉起酒杯,為永存的友誼,為逝去的時光。這使感情抒發有了特定的現場氣氛,感情變得熾烈;通過老朋友重逢的典型動作,把真誠濃烈的友情渲染出來。

謳歌純潔的愛情

彭斯的愛情詩篇是最令人矚目的。其中最著名的《一朵紅紅的玫瑰》是彭斯根據蘇格蘭民謠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愛情詩篇,充分體現了民歌特有的清新自然和真摯純樸。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十分歡愉、自豪的口吻用兩個比喻寫出了心上人之美:“六月盛開的紅玫瑰”和“悅耳動聽的甜美樂曲”。這里,“紅紅的玫瑰”意象生動,象征了心上人的美麗和青春活力。“悅耳動聽的甜美樂曲”則進一步強調心上人從形體乃至性格的和諧、完美。詩的第二、三兩節層層遞進,表達了詩人對心上人的熾烈的愛情。詩中“大海干涸水流盡”、“巖石被太陽融化”更是獨具匠心的妙筆,用以比喻堅貞的愛情。這時,詩的意象也隨即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一朵紅紅的玫瑰、一支動人的樂曲,而是一個更新、更廣、更深沉的意境,擴展到遼闊的海洋、堅固的巖石和熾熱的太陽。詩人然后表達自己堅貞的愛情立場:整個宇宙可以變化甚至被摧毀,唯獨愛情亙古不變。

詩的開頭用了個鮮活的比喻――紅紅的玫瑰,一下子就將戀人的美麗寫得活靈活現,同時也寫出了詩人心中的感情。在詩人的心中,戀人不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著柔美靈魂的心靈,像一段樂曲,婉轉動人地傾訴著美麗的心靈。

這首詩是詩人的代表作,它開了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河,對濟慈、拜倫等人有很大的影響。詩人用流暢悅耳的音調、質樸無華的詞語和熱烈真摯的情感打動了千百萬戀人的心,也使得這首詩在問世之后成為人們傳唱不衰的經典。

彭斯的詩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生與死、愛情、友誼、幸福、真理、良知、青春、博愛、宗教、誠實、榮譽等,不一而足。這些小詩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對愛情的忠貞,對朋友的忠誠,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向往,對真、善、美的追求。

贊美家鄉的詩歌范文第3篇

教育家贊科夫說:“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所以,在教學中,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不脫離課標,不拘泥于教材,讓德育走進社會生活,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形成了靈活使用教材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文化氛圍。教學中,我把教材看作一種資源。四年級下冊的《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個單元中包含三課內容:《我的家鄉在哪里》、《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濃濃鄉土情》。我根據教材的內容,結合本地區的情況,把三課的內容做了一個整合,安排了三個課堂活動環節。

1. 以小組的形式收集中國地圖,在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地形特征,了解氣候特點等。課堂上,老師安排學生以小組比賽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然后引導學生想象家鄉的地圖像什么,用自己喜歡的色彩畫一畫,再把學生的畫進行展示,這樣就進一步加深了對家鄉的印象,喚起了學生內心深處對家鄉的親切感覺。

2. 課前布置學生進行調查、收集家鄉的風景名勝及名人,制作成圖片或資料以及歌頌家鄉的歌曲、詩歌等。課堂上,老師組織學生在準備好的家鄉輪廓圖上共同合作,把收集的家鄉風景名勝圖片貼在上面。整個活動中學生積極主動,熱情洋溢,每完成一項都充滿了勝利的喜悅。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家鄉的美景圖呈現在我們面前。面對這家鄉的美景,學生情不自禁地當起了小導游。最后,播放家鄉歌曲,朗誦贊美家鄉的詩歌,使整個教學活動達到了。

贊美家鄉的詩歌范文第4篇

當然,詩人應該用自己的作品說話,然而比作品更重要的,是詩人的品質,即詩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真正的詩人,不僅用作品感動著世界,更用自己的品質為他所生活的世界樹立起精神的豐碑。他們是勇敢地面對整個世界的人,是以其敏感、豐富的心靈去感受和觸摸世界苦難的人,是永遠向世界袒露自己心靈的人。而唯有這樣的人的詩,才有可能使人們通過它去感悟世界、體驗人生。正如埃得施米特在《創作中的表現主義》中所說的那樣:“詩人的偉大樂章就是他所體現的人。”

蘇金傘,就是一位其人讓我們緬懷不已、其詩讓我們咀嚼再三的真正的詩人。他一生創作新詩300余首,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思想價值。自然清白,是其為人。也是其詩作的基本風格;童心真心不泯,人的氣質與詩的意境完美統一,是詩人的基本特色。1995年臺灣九歌出版社出版的《新詩三百首》中收錄了蘇金傘的《頭發》。余光中在序言中說:“我一向認為蘇金傘是早期詩人中雖無盛名卻有實力的一位,卻未料到他能寫出像《頭發》這么踏實有力、搗人胸臆的好詩,并且立刻認定,此詩雖短,撼人的強烈卻不輸魯迅的小說。”

著名學者程光煒曾經對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給予高度評價:“蘇金傘先生是另一方面的例子。文學史對他的冷淡不僅未能影響他晚年的創造力,相反,文學史輕率的裁決倒是證明了他寫作方向的正確性:對靈魂的忠實而非對時代風氣的忠實。在歷史的一個個所謂‘轉折期’。他沒有留下其他著名詩人那樣的‘代表作’,然而,卻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承受住了時間檢驗的詩人。他的寫作被證明是有效的,而不是像諸多的詩人一樣,當歷史翻過新的一頁,他們的詩也隨即被歷史的書頁翻掉了,銷聲匿跡了。”

一、赤子一樣高潔的詩心

“不管跟誰說話/披肝瀝膽的傾吐”(《雷》),這是蘇金傘的詩句,也是他的詩歌宣言,更是他赤子一樣高潔詩心的真誠袒露。從1926年的《擬擬曲》到1996年的《四月詩稿》,在長達70余年的創作歷程中,詩構成了蘇金傘生命的全部,他為詩而生,亦為詩而死。當祖國和人民遭受磨難的時候,他用一顆寬厚、赤誠的心,抒發著對父老鄉親的同情和摯愛:“汗褂爛了,/改給孩子穿;/又爛了,/改做尿布。最后/撕成鋪襯/墊在腳底下/一直踏得不剩一條線!”(《汗褂》);“馬蹄群走過,/帶著女人的啜泣聲/和孩子們的帽鈴聲。/破音的嗩吶,/嗚嗚啦啦地吹過來,/同樣令人哭泣的調子,/我辨不出是在埋人呢,/還是在娶親……/瞎子的算命鑼,丁丁當當地敲著自己冷清的命運……我想問問明天的遭遇,/但他的眼前比我還黑”(《窗外》)……詩作表現的雜亂、凄涼、悲愴的氛圍,正是黑暗中國的縮影。當人民當家作主、揚眉吐氣的時候,他歌唱光明,歌唱新生活:“一樹一樹熟透的蘋果,/染紅了累累陽光。/繁花開出她的春天,/滿園的蘋果/炫耀著她的收成”……他把心中的滿腔激情無私地奉獻給了祖國、人民和腳下的土地。他的詩之根深深地扎在中原文化豐厚的土壤里,散發著泥土的芳香。

艾青說過:“高尚的意志與純潔的靈魂,常常比美的形式與雕琢的詞句更深刻并長久地給人以震動”(《艾青詩論》),這句話用在蘇金傘身上再恰當不過了。“沒有一只鳥在這里撒過謊語,/也沒有一朵花在這里騙過春天”(《登鼓樓》),像這只癡情的鳥兒和這朵報春的花兒一樣,蘇金傘的每一行詩都飽含真情。而這真情源于他“高尚的意志與純潔的靈魂”,“把蓄積起來的溫暖,/全部傾倒出來,/以撫慰寒冷的世界”(《蘆花和棉絮》)。蘇金傘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貧困和流離中度過的,雖然他的家庭和個人都曾蒙受苦難,“惆悵的是槳,渺茫的是我的方向”(《元宵夜步》),但他并不流于對于個人經驗的推演,而是由己及人、由此及彼地洞悉世界以及世界上同樣蒙受苦難的靈魂,經由個體進入更為廣闊的時空,顯示出更為深邃博大的情懷。蘇金傘的這種創作境界不僅體現了他作為詩人的品質,同時也為我們評估詩歌價值提供了一個標準。

二、大地一樣的深厚詩情

蘇金傘是豫東大平原哺育出來的鄉土詩人,他寫作的根,源于他對故鄉文化、生命和土地的本真認識。蘇金傘的愛深沉而偏執:他熱愛家鄉和世世代代生活在家鄉土地上的農民。就像田野上一株成熟的稻穗,他懷著宗教般的圣潔之心,一直低著頭,默默地凝視著故鄉的土地、土地上的陽光和在陽光下生活著的人們。他的一生都“走在像鼓脹的蛙背/吱吱在腳下發響的田間小路上”(《雨后》),因而他的詩歌也就蘊蓄了土地一樣樸實、寬厚的品格與精神內涵;他的詩歌語言也親切平實得像呼吸一樣自然。

用語言反映時代的心聲,關注那些掙扎在底層的勞苦者,是蘇金傘早期詩歌的主要內容。他前期的詩歌創作多以中原的農村風貌和農民生活、命運為核心,以自然清白的語言和自由、簡短的體式為載體,展現了永遠的鄉土情懷:“我喜歡稻草的氣息,……/懂得稻草的喜悅,……/懂得稻草的秘語”(《稻草擔子》),“野外響著蚯蚓的長吟,/還是螻蛄擦著翅羽?/是蛙足蹬著池水,/還是樹根吸著新呢?――這是土地的聲音,/土地咂著億萬張嘴唇,/吸吮著甘甜的濡沫,滋潤著深深的腸肺。”(《春宵伴著細雨》)……從這些散發著泥土氣息和稻花香味的詩句中,不難讀出詩人對于生命真實狀態和個體生命深處的真實感受,以及他對大地的深沉熱愛。

“亂世之音怨以怒”,是中國詩歌的一個古老傳統。蘇金傘繼承了這個優良的傳統。面對舊中國舊河南的風雨如磐、滿目瘡痍,蘇金傘一邊和農民一道流淚,一邊蘸著從恨的血管里流出來的黑色的血,描繪著農村衰敗的景況,表現了農民非人的命運和異常艱辛的生活:“而掰穗子的人/也空著兩手/走回沒有一顆米的家/也沒有一根玉蜀黍稈/叫他補一補漏裂的小屋”(《玉蜀黍》);“天黑啦,/_老鴰吃得飽飽的,/飛回各自的老窩,/而她/卻沒有拾滿一把麥……”(《麥》),農民的命運竟不如老鴰,多么可憐、可悲!然而更可悲的是在土地上辛勞一輩子的農民,竟死無葬身之地:“農人信賴泥土,/就是這樣的執迷。/但等到餓得倒斃時/卻找不到一塊隙地/讓他們葬埋尸身!”(《泥土》)

當然,貧窮和苦難并不是農民的全部,蘇金傘還表現了農民的堅忍與博大:從“農人的脊背,/經過烈日的烤煉/和冷雨的澆淋,/變成巖一般的堅固”(《農人的脊背》)中,我們感到了農民身上蘊含著的巨大力量和堅忍不屈的精神;從“只要耕種的人多了,/耕種的日子久了,/一代一代的血汗融合起來,/土質就可以變肥”(《耕種》)中,可以體會到農民博大的胸襟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這些詩不是對大地之表層景象的贊美,而是直指大地深

處,也即生命深處。正因為有著如此深切的對大地的情感,這些詩才具有如此的藝術感染力,讓人們覺得它們是正在生長著的詩歌,就像大地之上的一棵棵花草樹木、一片片莊稼一樣,直接獲得了大地的養育之力,并因此而具有了大地的品質。

“農民一有土地,/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鵝,/一見了水就連頭帶尾鉆進水里。/恨不得把每一塊土,/都送到舌頭上,/是咸是甜,/自己來嘗一嘗。”這首名為《三黑和土地》的詩,是蘇金傘最膾炙人口的詩作,曾被選人中學教材。它表現了農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無邊的幸福感。“這是一種最典型的本土性的歌唱,河南詩人特有的帶著土腥味的憨厚的歌唱。樸實的河南方言,切膚的個體經驗以一種自我指涉的智性方式融匯起來,形成了一種既親切自然、含蓄內斂又散射詩意光彩的文本存在。讀這樣的詩句,雖然沒有如讀《新華頌》、《我們最偉大的節日》那樣的酣暢淋漓,卻如聽一曲家鄉小調,在優美熟悉的旋律中仿佛能夠緩緩看見鏡像中的我們的又一個自我。就詩學本體意義上說,這樣的詩句,是更能夠與我們的精神與靈魂保持長久的諧和共振的”。

如果說“最懂大地的是鄉下人”(《土的氣息》),那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最懂鄉下人(農民)的詩人是蘇金傘。

三、蒲公英一樣清新的詩藝

詩歌不是現實世界和客觀事物的簡單復制和羅列,它既需要體驗、積累,更需要發現、創造。蘇金傘這些清新、優美的詩歌就來自他對泥土、鄉村、田野的獨具慧眼的發現,以及嫻熟的藝術表現。如果沒有詩意眼睛的發現,那些蘋果、高粱、玉蜀黍、稻草、蚯蚓、青蛙、鵝等就不會成為詩歌語境中的“意象”了;如果沒有藝術化的手法,這些“意象”也不會延伸為一首首美麗的詩了。

飄蕩著質樸和真誠的生活的芬芳,充滿著淳厚的泥土之香,可以說是蘇金傘詩歌的整體藝術風貌;不事雕琢,以樸素、恬淡、坦率、誠懇構成詩歌的靈魂。蘇金傘不僅為現代詩派提供了一個新的藝術品種,更重要的是他對詩藝新質的開拓,實現了對傳統田園詩溫柔敦厚、閑適空靈風格的創造性的背離。“我們是一同/在高粱叢里/和牛肚子底下長大的……”(《你走了》)這樣的詩句,既無突兀之感,更無造作之嫌,只有樸素的詩心才會寫出這么質樸的詩句,也才有了沉甸甸的質樸美。“乳桐的葉子飛速生長,/貪饞地吸啜著溫暖的陽光,/就像初生的牛犢,/銜著水桶般的母奶不放……/從村子里跑出一群兒童,/在桐樹下追逐爬行,/泥漿的臉上涂滿了歡笑,/整個桐林響起了回聲。/從桐葉下爬出來,/每人好像增加了五公斤體重。/手里一柄桐葉當做小傘,/每人都像一株乳桐”。這首詩題為《桐葉》,詩人把乳桐和村童兩個意象疊加在一起,如古人說的“不似此詩,恰是此詩”(袁枚語),給人以優美的想象和清淳的回味。

和中國其他新詩一樣,蘇金傘詩歌的藝術價值不僅體現在對中國傳統詩歌技法的繼承,更在于對現代主義詩歌表現方法的借鑒和吸收,“我將看見凝藍的天/放出我的思念和遐想”(《窗外》),“給人以更多的太陽,/給人以更多的藍天”(《黃葉》),這些詩句充分體現了詩人更為開闊的胸襟和更加宏大的視野,反映了詩人詩歌觀念和審美思維方式的根本轉變。“無論誰從巫山下經過,都會被打濕衣袖,/一直到大海都晾不干!”(《遇神女峰》)這首本是寫山的詩,因創造性地運用了如變形、隱喻、象征、抽象、幻化、通感等現代主義表現手法,膨脹了詩歌的空間,給讀者以無限的審美想象和心靈的愉悅。再如《雪,跟夜一般深》,屋外雪覆蓋了一切,屋內一家人熱氣騰騰;大雪下生命在暗暗生長,“正在把春天孵抱”。屋外屋內,雪和人,雪的寓意和人的心靈疊化成一幅現實生活的寫意畫,委婉而深邃的意境蘊含其中,農民實行生產責任制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現得是那樣的悠然、透明、空靈。

詩歌一向被認為是最具靈性的、最貼近人的心靈的,甚至被荷爾德林稱為“最清白無邪的事業”。詩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像江河一樣源遠流長,是人類精神家園里一股最具靈性的活水,它來自人類高貴的心靈,又滋潤、提升著世俗的靈魂。影響和感動我們的,是我們觸到了另一顆心靈的震顫。自言“三生修來是詩人”的蘇金傘一生以詩為業,以詩自命,沉醉于詩,獻身于詩,以自己杰出的詩作和偉岸表明了他是無愧于“詩人”這個神圣稱號的。

“依我看,無論是對我們這塊鄉土的體驗,還是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把握,蘇金傘都以真正詩的方式作出了獨到的表達;無論是烈酒或清茶,蘇金傘都有高標的力作乃至精品;無論詩情或詩才,尤其是創造力,老詩人都是不讓后生晚輩的。毫無疑問,蘇金傘應該而且必定能夠融入到我們今天乃至今后的詩歌創作河流里去,并以這樣的方式留在歷史長河中。”

贊美家鄉的詩歌范文第5篇

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對于每一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難點。既然,課堂教學就是師生交往的雙向互動過程,我們就要在每一堂課都為學生口語表達提供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盡可能廣闊的天地里,插上想象的翅膀,不斷發展自我、表現自我,從而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

一、創設情景,培養口語

由于低年級學生具有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所以我們要依據教材優勢,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口語交際。例如,在執教《小魚的夢》時,對學生說:“小朋友們,老師昨天做了個夢,夢見自己長了一條尾巴,變成了一條美人魚,在海里游來游去,可高興了,后來我游到了海底宮殿,見到了海龍王,他送我一棵珊瑚樹,讓我帶給你們,希望你們去海底做客,我做了這樣的好夢,小魚寶寶會不會也做夢呢?”他做了一個什么樣的夢,誰能告訴老師?學生躍躍欲試,就連平時不太愛發言的同學也把手舉得高高的。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每個學生都處于極度興奮狀態。學生的口語表達在此得到較好地鍛煉。

二、結合想象,培養口語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而孩子們的想象是一個無限的資源,要多廣就有多廣,要多深就有多深,要多奇妙那就會有多奇妙。所以,孩子們的想象仿佛是童話中的寶庫,豐富而神奇。既然有了這樣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那我們為什么不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讓學生用語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述出來呢?

在執教《小小的船》一課時,可以問學生月亮還像什么?假如你坐在月亮上還能看到什么?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說是精彩紛呈:

學生1:月亮像我們彎彎的眉毛,我坐在上面看到了我們的家鄉德陽;

學生2:月亮像我們吃的香蕉,我坐在上面看到了木星和土星;

學生3:月亮像我們德陽的彩虹橋,我坐在上面看到了美麗的宇宙,還看到了外星人;

……

從學生賦予個性的問答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的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說出了自己多姿多彩的想法。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們的想象力,而且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培養了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利用圖片,培養口語

低年級孩子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具有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抓住他們這一心理特點,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創設條件,讓他們自己展示。如在上《冬天是個魔術師》時對學生說:秋姑娘帶著最后一片金黃的落葉悄悄地走了,冬天來臨了,他帶來了什么禮物呢?我看你們帶來了很多圖片,大家小組內交流參觀后,再告訴我們冬天帶來了什么?組長派資料準備最充分的成員回答問題。美的語言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好奇心。在交流圖片中進行口語交際,學生能說雪、冰、冰凌花、寒風等冬天特有現象,把學文與生活聯系起來。

四、借機發揮,培養口語

新教材(北師大版)具有很多的優勢:古今中外,天上人間,古詩、兒歌,各種各樣。滲透著美,孕育著情,飽含著道理。那何不借機發揮,為學生創造培養口語能力、提高口語能力的條件呢?

如在執教《水鄉歌》一課時,當整篇課文結束,看著課后的思考題:你的家鄉什么多?便借機發揮:讓學生借著優美的詩歌形式,來贊美自己的家鄉,這不是一舉多得嗎?于是,讓學生仿照“水鄉什么多?”四句詩歌形式,用“德陽什么多?”來贊美我們的家鄉――德陽。學生不僅說得好,而且夸得實。

學生1:德陽什么多?樓多。千座樓,萬座樓,東西南北千萬座,人人都住大高樓。

學生2:德陽什么多?車多。千輛車,萬輛車,大車小車載滿客,處處有車人方便。

學生3:德陽什么多?路多,東一條,西一條,東西南北數不清,引來天下好朋友。

……

看,孩子多棒,用自己美麗、樸實而幼稚的語言,贊美了我們的家鄉,將我們德陽的優點夸得淋漓盡致,而且從中體會到了這種文體形式的美。

五、開展活動,訓練口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关县| 临安市| 蒙自县| 应城市| 新营市| 竹山县| 淳化县| 郯城县| 西贡区| 敦化市| 台中市| 达日县| 公安县| 象山县| 军事| 翁牛特旗| 通化县| 江安县| 荔浦县| 黄冈市| 法库县| 关岭| 富川| 盐津县| 顺昌县| 溧阳市| 扎赉特旗| 汽车| 嘉峪关市| 揭东县| 襄汾县| 台北市| 阳新县| 瑞昌市| 凌源市| 陇川县| 含山县| 门头沟区| 绥阳县| 三台县|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