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書憤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憤”:指報國無門,功業無成。抒發了作者內心慷慨激憤、報國之志難酬的抑郁之情。通過對比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2、《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斗情緒。后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郁,氣韻渾厚。
(來源:文章屋網 )
2、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出塞》
3、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奶煜椤哆^零丁洋》
5、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拍痢恫辞鼗础?/p>
2、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姜夔《念奴嬌》
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4、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
5、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6、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
7、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8、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9、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
2、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钌屉[《詠史二首·其二》
3、歸來報名主,恢復舊神州?!端妥蠋r張先生北伐》
4、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烏江》
5、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6、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揚子江》
7、死去無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懹巍妒緝骸?/p>
8、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指南錄·揚子江>
9、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戾a麟《出塞》
10、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
1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12、國恥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13、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K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4、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啤ね醪g《從軍行》
15、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稕鲋菰~》
16、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愖影?/p>
17、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对V衷情》
18、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揚子江》
19、愛國不分先與后,徘徊終久誤前程。――朱蘊山贈臺灣舊友>
20、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獞饑こで秶鴼憽?/p>
21、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肚镆箤猿觥?/p>
22、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巍の奶煜椤哆^零丁洋》
2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峨x騷》
24、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懹巍稌鴳崱?/p>
25、報國之心,死而后已?!K軾
2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
一、空間對比
空間對比,就是把處在不同空間的兩種互相對立的事物放在同一時間內加以比較、對照。如: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詠史》之二)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奉先詠懷》)
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燕歌行》)
或寫階級對立,貧富懸殊,或寫政治黑暗,都是將處在同一時間內的兩種事物集中在一起進行對比。這兩種事物的空間距離可大可小,大到視通萬里——“我居北海君南?!保S庭堅詩),小到摩肩接踵——“相隔一層紙”(劉半農詩)。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門之豪奢與路上之餓殍只是一墻之隔,正因“榮枯咫尺亦”,所以才震撼了歷代讀者的心弦。
請看清人龐鳴的《吳宮詞》:
屧廊移得苧蘿春,
沉醉君王夜宴頻。
臺畔臥薪臺上舞,
可知同是不眠人。
詩人選取夜半更深的同一時刻,把一板之隔的夫差與勾踐進行對照,這樣吳王逸豫亡身,越王發憤復國的形象不是呼之欲出了嗎?再看唐人陳陶的《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無定河邊骨”與“春閨夢里人” ,虛實相對,千里相隔,生與死,樂與悲,同時顯現在屏幕上:一邊是悲哀凄涼的白骨,一邊是夢境中的英俊戰士;一邊是塞外戰場的慘烈悲愴,一邊是春閨夢境的纏綿溫柔??臻g對比,驚心動魄,感慨深沉,令人魂悸魄動。
二、時間對比
時間對比,就是把不同時間的同一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先看兩首七絕:
楊柳枝 劉禹錫
春江一曲柳千枝,
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
恨無消息到今朝。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二詩皆為時間對比,書寫物是人非,今與昔異。劉禹錫詩寫“二十年前”于此處板橋與美人分別;崔護詩寫“去年今日”于此處門中與美人邂逅;但此刻舊地重游,春光依舊,而美人杳然。詩歌通過同一時間的對比,烘托出詩人無限的惆悵和凄涼。
詩人在暮年抒寫人生遭際和感慨時,常用時間對比、今昔對照的手法,陸游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辛棄疾的《丑奴兒》(“少年不知愁滋味”)都是時間對比的名作。南宋后期詞人蔣捷的《虞美人》更為典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上,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鬂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選取了少年、壯年、老年三個時期,安排了歌樓、客舟、僧廬三個地點,以聽雨為線索,概括詞人的一生。
以上所談的是今與昔異的時間對比,還有另一種今與昔同的對比。按常情常理衡量,似乎“今與昔同”失去了對比的意義,但運用得好,同樣能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請看陸游的《楚城》: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