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漢字的歷史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教學;歷史教學;民族文化;認同教育
為什么要教學生歷史?因為歷史教育不僅可實現知識傳遞,還可讓學生感受家國情懷,在思緒遨游時空的同時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另外,較重要的一點是借助歷史教育,提升初中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幫助初中生了解民族文化內涵,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助力。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教學過程枯燥等問題,這不利于歷史教學中民族文化認同教育的落實。
一、什么是民族文化認同
民族文化包括但不限于民族語言、歷史及人文傳統,民族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對自身多種民族文化的肯定及認同。在我國初中歷史教育中,對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進行培養,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不忘歷史,不忘民族根本。
二、初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水平現狀
結合實際來看當前初中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水平較低,這種低水平主要體現如下:
1.不自信即初中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缺乏自信,認為中華民族文化比不上其他文化,這種“不自信”的現象很多,例如,一些初中生更崇拜西方文化,對圣誕節、感恩節等西式節日極力追捧,而在過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如過端午節、重陽節時,卻很少認真參與,很少用心體會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魅力。
2.了解少即初中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缺乏了解,例如,一些初中生對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知之甚少,對一些非常著名的歷史事件往往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總的來講并不了解。
三、如何通過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水平進行提升
1.學習民族英雄,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該點是初中歷史教學中對民族文化認同水平進行提升的方式之一。民族英雄往往是一個時代中一部分人的縮影,學習民族英雄,以民族英雄為楷模,是當前時代對過往那段歷史的認同,亦是對民族情感、民族價值的認同,對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習民族英雄培養學生民族氣節時,為讓學生投入學習并與學習內容產生共鳴,應當采用靈活、豐富的教學方法。例如,歷史教師可組織初中生開展“歷史人物小講堂”活動,結合歷史教材,讓學生自行查閱歷史資料整理一份“歷史人物小故事”,然后給學生三到五分鐘的時間,講一講自己了解到的某時代、某英雄、某事跡,以此讓學生主動加深對民族英雄的了解,同時實現民族氣節培養。
所謂傳統音樂本體內容的記錄,指的是把傳統音樂用文字符號和音響的方式記錄下來。忠實地記錄傳統音樂,是采訪傳統音樂必須遵守的準則,能反映傳統音樂真實面貌的記錄才是日后研究或作其他運用時可靠的材料。因此,記錄時要切忌根據個人好惡隨意增刪、修改。
(一)靜態信息的采集
首先,音樂中的歌詞要記錄完整。要盡可能地記下每一首民間歌曲的全部歌詞,避免記詞不全的現象。因為只有依靠全部的歌詞,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思想內容。記錄傳統的歌詞的同時,也要記錄它的新詞。在調查過程中,由于我們常常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介入調查的,所以出現對歌詞內容、讀音不懂的情況實屬正常,這時最好當場向“局內人”請教,以便日后的案頭工作進行的順利。其次,民間傳統音樂術語的記錄。不同的民族對音樂的定義不同,所以用來表示音樂的術語就會有存在差異,比如對傳統音樂的體裁、板式、調名、速度、鼓點、發聲、引子、過門和伴奏等等,局內人常有一套習用的音樂術語言。采錄傳統音樂時,應該將這些音樂術語記錄下來,并加以理解。少數民族的音樂術語,除了在翻譯漢文時要考慮采用更能表達原意的字句外,還要把它的原文和讀音記錄下來。最后,關于音樂變體的記錄。傳統音樂在流傳的過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變體,而這些變體常常又是構成傳統音樂的一大“支柱”。民歌素有“十唱九不同”的說法,同一首曲調,也往往由于語言、情感、風格等種種子不同的要求,而產生許多不同的變體。從這些變體中,可以看出傳統音樂的發展、變化;這些變體常常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創作智慧。所以,要注意不同的變體,應該把有意義的各種不同變化的曲調都記錄下來。另外,我國傳統音樂豐富多樣,各有特點,為了記下傳統音樂的特殊風格,常要用到一些一般不常用的記譜符號,甚至有時還需要創制一些新的符號。這時需要遵循幾點:準確地運用符號;在有國際通用符號可用時,就不要另創新的符號,以避免符號繁復,給讀者造成困難;不得不創制新的符號時,也要注意和國際通用符號的聯系和統一,盡量少使用幾何形象或漢字。
(二)動態信息的錄制
在實地調查階段,所謂動態信息主要包括正在表演著的音樂以及音樂參與的禮俗活動。當下隨著民族音樂學的發展,學者們已經打破了之前那種“重音樂本體、輕文化內涵”的思想認識,越來越多的學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形成了一種自覺的意識———即把音樂放入文化中去研究。動態信息的錄制表現為在現場表演中的音像的錄制。早在比較音樂學時期,留聲機的發明為人們了解來自于世界各地異文化的音樂帶來了便利。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像機相比留聲機在田野工作的過程中具有了更多的功用,不僅記錄了音響,保持了傳統音樂表演的本來面目,而且錄制了音樂參與的各類禮俗活動,因而具有較完美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另外,音像記錄比書面記錄更具有更生動、更豐富的內容,人們可以從錄音中更直接地感受演唱演奏者表現在傳統音樂中的生活情緒。
二、傳統音樂相關背景的調查
(一)傳統音樂相關背景調查的重要性
所謂調查則是為了求得對所調查音樂事項的全面了解,不僅僅停滯在關于音樂對象是什么樣的表層結構的認識之上,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表層結構背后的深層結構。美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A.P.梅里亞姆在其《音樂人類學》中說過:“在我看來,民族音樂學應當被界定為‘對文化中的音樂的研究’……”。根據這一提法我們不難發現,音樂與其文化背景好比魚與水的關系,離開水的魚是不可能存活的。于是,在實地調查階段,一名音樂研究者在研究音樂的過程中要不僅理解音樂的基本結構,而且還要理解形成這種結構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說要從其文化諸要素的聯系中弄清這種音樂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原因。為了呼應這一口號,田野工作的方式與內容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從以前的“重音樂本體、輕文化語境”研究模式轉變為“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語境與本體共研究”的局面。
(二)傳統音樂相關背景的調查內容
傳統音樂的背景資料大致可以從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和文化五個角度進行調查。1、歷史背景的調查。歷史資料主要包括與被調研音樂事項相關的民族史、地方史,通過對歷史的梳理以便調查者了解調研對象的歷史發展過程,把握其在歷史長河中或交融或涵化的現象。2、地理背景的調查。在我國,56個民族的音樂各有其特色,即使同一個民族但是不同地域形態下的音樂也不盡相同。通常情況下,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其音樂給人一種節奏綿延、旋律平穩、音調遼闊之感覺;而來自于地勢險峻的山區里的少數民族音樂往往給人一種節奏緊湊、旋律起伏較大的感覺。3、政治背景的調查。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因此,“國家在場”、“政府行為”的干預成了研究傳統音樂不可忽略的一環。4、經濟背景的調查。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音樂文化的交流。以壯族為例,稻作經濟孕育了壯族的傳統音樂,支持著整個壯民族文化的發展;水路的通暢,使得壯族與其他民族的商業經濟貿易成為音樂文化傳播與交融的重要場合與途徑。5、文化背景的調查。與音樂相關的文化方面的背景資料主要包括語言文字、信仰習俗、人生禮儀、民族節日……以人生禮儀為例:人的一生經過的禮儀主要有出生禮、成年禮、婚嫁禮、壽慶禮與葬禮,這些禮俗活動或儀式的進行往往自始至終伴隨著音樂的節奏而進行,通過音聲從而把儀式或禮俗活動的氛圍推向了。
三、結語
摘要:比喻辭格是一種常見而古老的辭格,其產生源自觀物取象的認知方式和類萬物狀的思維規律。為了更好地認識比喻,我們將比喻的要素進行了解構,分析了比喻辭格的四要素,并提出,除了喻體外,其他三要素可以消隱,并不影響比喻辭格的存活。
關鍵詞:比喻;起源;定義;結構
一、比喻的起源
比喻,也稱譬喻,俗稱打比方,是一個古老的辭格,也是修辭中最常用的辭格之一。比喻的產生源自觀物取象的認知方式以及類萬物狀的思維方式。
(一)一種方式:觀物取象
觀物取象是人類早期認知事物的主要方式。對此,《周易》中有明確的闡釋: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經.系辭傳》)
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礎上產生的,每一個具體概念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表象原型,稱為概念的表象原型。否則概念便是空洞的”[1]觀物取象這種認知方式,可以用形似的圖畫來描摹客觀世界,比如繪畫和象形文字。以漢字“卿”為例?!扒洹钡淖臑?,這其實就是一幅畫面:
兩個人臨著一鍋熱氣騰騰的飯菜,相向而坐……,因而“卿”字有“親近”的含義。
如果我們將事物看做A,那么象就是A1,從A中,我們提取到象A1,并且儲存在大腦中。這種提取的過程可能會觸動提取者一些曾經的記憶;也可能在未來,自覺地對其他有著同樣物相的事物進行對應。我們把記憶中或者未來的相似的其他事物的物相稱為“象”B。A與B之間以“象”A1作為橋梁中介。當我們需要對B進行說明解釋時,自然會以A1為橋梁,作為認識B的一種工具。對B的認識是客觀的描摹,清楚地展示事物B的脈絡走勢是這種認知方式的終極目標。由于B與A是異質的,A的多維多面的意象會進入到受者的內心,產生審美之境。所以,描摹和審美是其最重要的兩大功能。
有學者認為,在《尚書》以前的漫長年代,產生了所謂“準比喻”,這種“準比喻”和嚴格意義上的比喻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由于歷史資料的匱乏,我們只能從比喻的發展脈絡進行推導,比喻的發展是由低級到高級推進,其審美也是從簡單到復雜推進的。比喻詞運用也有一個從單一向眾多、從刻板單調到靈活多變、逐步發展的過程。
(二)一種思維:類萬物狀
觀物取象是一種認知方式,在這種認知方式中,“類萬物狀”是核心思想。事物的相似不僅僅只停留在事物聲、形、色、味等諸多表征中,而且存在于早期先民混沌的思想里。他們認為,事物之間,萬物相類。人們可以從一個事物的事理推導到另一個事物的事理,有互相感知和暗示的關系,這是一種重要的比喻思維?!邦惾f物狀”這種思想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根源。人類的早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在面臨自然帶來的難以預料的災難時,顯得脆弱而無力、卑微而渺小。在人力無法抗拒災難時,他們就走進了神秘唯心的思想中,把希望寄托到了神秘的自然力量中。一些獨特的地理、天象成為他們心中最神秘的符號。他們固執地認為龜甲上燒后的裂紋,能夠和自然物象一一對應,而這些自然物象又能夠和具體的事態對應,從而實現預測的功能?!吨芤住肥沁@種思維和思想的集大成者。西周時期,卜筮官員將卜筮卦象與與之對應的現實世界的事態發展進行對應,并用卜辭表述出來的卜筮記錄,這實質是類比的思維方式。
我們可以從《周易》中窺斑見豹,了解早期的比喻思想的萌芽。
物A,象B
(1)僅出現A,如:
山附于地,剝?!吨芤状髠?剝第二十三》
象曰:“山下有澤,損?!薄吨芤状髠?損第四十一》
山下的澤水日夜侵蝕山根,損害山體。通過觀物取象,衍生出外物能觸動人的貪欲并具有損人的德行等寓意。
(2)既出現物A,而且出現準象B,如:
象曰:“剝床以足”,以滅下也?!吨芤状髠?剝第二十三》
取掉床足這種事情,導致的結果是床的毀損?!耙詼缦隆钡囊馑技戎傅拇彩潜淮沧闼鶞?,又可指當權者失去人民的支持,無異自毀權力。因此這里的B既可以自指,也可以他指。當單純的他指時,就是嚴格意義上的“象”,這里只是一個準“象”。
(3)既出現物A,而且出現象B,如:
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吨芤状髠?困第四十七》
澤里的水如果枯干了,生長在這里的水草就會枯死,魚類也無法生存。觀物取象:君子如果處在這樣的環境,就會世事艱辛多舛。所以,身困志堅,發奮而作,終會成就大事。
(4)物A和象B雜糅混合性,如:
素履往,無咎?!吨芤状髠?履第十》
就字面來解,“素履往,無咎?!笔侵复┲咨男?,就沒有過錯。如果按照這樣的意思題解,這個句子就只出現了物A。但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除了特定的語境外,“素履往”和“無咎”之間,沒有可搭配性?!八芈耐本褪俏顰,那么“無咎”是指的另一事件。因此“物”和“象”兩者之間成雜糅混合狀態。
有文獻資料記載的嚴格意義上的比喻,最早是在《尚書》中出現的。如:
纘禹舊服,茲率厥典,奉若天命?!匚野钣谟邢?,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渡袝?/p>
俾予一人,輯寧爾邦家,茲朕未知獲戾于上下。栗栗危懼,若將隕于深淵。(《尚書》)
“采取形象的手法來表達思想,是中國古代的基本思維方式?!盵2]
二、比喻的定義和結構
(一)定義
關于比喻,從先秦開始,不少學者都對其進行過論述,如孔子、墨子等,比喻的定義在古代也非常多,清代段玉裁所注的《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比”“喻”二字的:
比,密也。其本義謂相親密也。余義輔也、及也、次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古文比,蓋從二大也,二大者,二人也。
喻,告也,凡曉諭人者,皆舉其所易明也。周禮掌交注曰,喻,告曉也。曉曰之喻。其人因言而曉亦曰喻。
比喻一詞早期含義大凡是這樣用最親密相近的事物舉例,而且“皆舉其所易明也”,舉那些容易使人明白的事物,讓聽者曉諭言者所要表達的內容。
“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說話和寫文章時就用那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的,名叫譬喻?!盵3]當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相似時,或者具有某些相似點時,用一個事物來描述另一個事物,這就是比喻。
(二)結構
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用喻體B事物來闡釋或描摹本體A事物。因此,在比喻中,相似性S(喻核)、本體A、喻體B和喻詞X就成為它的四個基本要素。
比喻的基本結構如下:本體+喻詞+喻體+相似點
由于人們在談話時候話語焦點的不同和表達的需要,比喻的結構并不完全一致,在遵循漢語語法結構的基本規則的大原則下,四要素相當靈活,常共存:
本體+相似點+喻詞+喻體;本體+喻詞+喻體+相似點;本體+喻體+喻詞+相似點
有時候,比喻的四個基本要素并不共存,就會出現新的比喻結構。
1.相似點消隱
本體+喻詞+喻體;喻體+喻詞+本體;喻詞+喻體+本體
2.喻詞消隱
本體+喻體+相似點;本體+喻體;喻體+本體
3.本體消隱
有時,四個基本成分中除喻體外的三元素會出現消隱,這不但不影響比喻結構本身的成立,相反,這些成分的異序會讓讀者帶著一種解密的心理去尋求比喻結構的成分語義配合和變化關系,拓展了比喻辭的審美空間。(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主編 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283.
關鍵詞:音像資源教學 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2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internet的普及,教師在課堂上呈現教學資源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比如圖片,故事,新聞事件,歌曲,動畫等;資源呈現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樣,比如ppt,視頻,音頻等。學生對思品課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有了質的提高,課堂也煥發了新的活力??墒枪P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對于教師呈現在ppt上的文字材料,圖片,有一部分學生是不太看的,或者看得不及時,或者看一半就不看了,尤其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同學。讓學生根據ppt上的材料回答問題的時候,往往有學生站起來立而不答,而是站起來才對著幻燈片看材料。可見,對于這些課堂教學資源,它在提高學習興趣,達成教學目標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墒?,筆者發現:在播放動畫或視頻資源的時候,學生一個個頭抬得高高的,注意力都很專注,幾乎沒有一個學生是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提問回答問題的效率要明顯高于前者。為什么音像資源比單純的文字、圖片資源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呢?其魅力究竟何在?如何應用這類資源為教學更好的服務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研究、思考與總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音像資源在思品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巧用音像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想學,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就會主動地參與的我們的教學中來,我們教學目標才能有效達成。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和開展教學時,都會把提高學習興趣作為必不可少的因素。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笨梢?,激發學習興趣對于課堂學習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在一節課中,什么時候使用音像資源能更好的到達激發興趣的作用呢?在實踐中,我發現可以抓好以下兩個主要時機:新課導入時、課中注意力分散時。
1、新課導入時
課堂的引入方式有很多,筆者在實踐中發現:運用音像資源導入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音像資源直觀、生動的特點,聲音和圖像對學生的感官具有強烈的刺激,不僅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能使學生很快將注意力從課間的話題中或上一節課的印象中轉移到我們的課堂中,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當時我在上九年級思品《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一課,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通過什么方式吸引學生來學習這一內容并展開這一節的學習呢?經過多次設計,最后我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實況錄像導入。優美音樂,強烈的視覺震撼,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了,同時在優美的畫面中就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因為它帶給人們的不是一次視覺的盛宴,也是中華文化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次精彩亮相。同時在學生看完視頻后,請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找出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素。學生們七嘴八舌,一起尋找傳統文化的符號。中國的四大發明、“文房四寶”、中國的方塊字“漢字”、中國古代的樂器“缶”和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等,原本抽象的內容,由于這些具體物件的出現而變得鮮活生動。學生興致盎然,對于進一步學習了解燦爛的中華文化充滿了熱情和興趣。有了幾次成功的嘗試與反復的探索,我發現音像資源在課堂導入方面,因為其聲音、畫面、圖像的特有魅力,效果頗佳,于是音像素材導入新課就成了我課堂導入常用的手段之一。
2、課中注意力分散時
根據心理學研究,學生的課堂學習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最多約25分鐘。然而高效的學習離不開集中注意力。所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對于提高課堂學習具有積極意義。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就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我在實踐中發現,在課中學生學習陷入疲勞,注意力明顯下降的時候,引入視頻資源作為學習的資源或情境,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學注意力。 如在上八年級思品上冊《競爭合作》這一課時,前面的幾個環節分別是:故事欣賞,大家說“競爭”,情景體驗,案例分析,經過了上面一些列的活動:閱讀、體驗、討論與交流,學生的精力消耗了許多,他們的有意注意明顯下降了,但是對于“競爭目的”這個難點還有突破。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用多媒體播放馬琳、王皓的比賽場面,并讓學生圍繞視頻討論:“①場上的競爭會傷害他們之間的感情嗎?為什么?②怎樣才能做到既不傷和氣,又公平競賽?③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發現競爭的目的是什么?”由于是生活中精彩的體育賽事,而且是畫面感很強,聲音也很逼真的實況重播,這好比是針“興奮劑”,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了。學生通過熱烈討論,對比賽的意義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對于競爭的目的也分析討論與交流中得以明了。理解競爭的目的,不僅僅是超越別人,獲得冠軍,而是要通過競爭發揮自身的潛能,超越自己。
(二)巧用音像資源,促成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思品課的知、情、意、中,知識的層面是最簡單的,學生自學就能解決,最重要的是行,讓知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思想品德課的課程目標才算實現。那么簡單知識、淺顯的道理如何才能轉化為學生的行動呢?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知識只有通過具體的情境,參與體驗,學生才會真正接受,并且內化為自己需要的知識,才能轉化為行動。傳統的教學往往只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所以學生覺得思想品德課枯燥,無味,甚至無聊。我認為真正的原因是缺少感悟和體驗,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這樣的狀況出現有教師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缺乏學生體驗、感悟的時間和媒介。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傳媒資源的日益豐富,很好的解決了這些難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以恰當的形式,為學生的認識、體驗、感悟搭建平臺,學生就能在認識、體驗中形成正確思想觀念的,從而轉化為行動。當然,由于客觀的局限性,不可能每節課都能為學生提供直接體驗的機會,所以更多時候是以間接體驗為主。
1、情境再現,間接體驗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通過體驗、感悟中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所以創造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悟,不僅遵循了思品品德學習的規律,而且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品德形成的規律。而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有的遠離學生的生活時代,有的枯燥,深奧,這就更需要恰當運用視頻資源,展示真實的事件,學生通過間接地體驗,加深對難點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巧妙的解決學習中的重難點。如,我在上八年級思品下冊第八課《消費者的權益》第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體會,作為消費者保護我們消費權益的必要性時,播放了當時不法商家嚴重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一個新聞事件:劣質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因為這個事件是當時社會的熱點,學生平時通過報紙、新聞也有了解。但是感受不一定很深刻。通過觀看5分鐘視頻資料,強烈感官刺激,給學生心理強烈的震撼,他們對不法商家很是氣憤,對受害者,對政府,對奶粉的生產監管部門都很有話說。當時課堂學生們情緒非常激動,感覺他們就是受害者,就是他們的代言人。這遠遠勝過單純的文字資源。通過觸目驚心的畫面,學生內心真切的感悟到:不法商家對消費者人身的侵害就在我們身邊,意識到運用法律知識來維護我們消費者的權益是很有必要的,為如何維權,就做了很好的認知和情感鋪墊。教師的傳道授業不再是教師的需要,而更是學生內在的需求――解惑。
2、 虛擬情境,間接體驗
幫助初中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初中思品課程的核心。如何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是初中思品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標。那么什么是態度?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的:“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基礎上對人或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態度表現于對外界人或事物的內在感受(道德觀和價值觀)、情感(即“喜歡-厭惡”、“愛-恨”等)和意向(謀慮、企圖等)三方面的構成要素。具體反映過程為內心的認知、認可、服從、反對、迷茫、不安。 態度中的內在感受是指人們對事物存在的價值或必要性的認識 。態度來源于人們基本的欲望、需求與信念?!笨梢?,態度是人的一種心理傾向。既然是一種心理傾向,那么要達到教學的目標,就必須采用能夠深入學生心理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眾所周知,是一般孩子都比較喜歡看電視尤其是動畫片,而且如果不加約束,他們就會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他們會隨著片中主人公的喜而喜,悲而悲。因為好的動畫片制作人是深諳孩子的心理的,因為這樣的動畫片才能贏得孩子的心,才有收視率,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我們看到孩子們看動畫品往往是非常投入的(比起上課要投入的多),他們往往將自己置身其中,心無旁騖。而好的動畫片不僅具有娛樂的功能,而且具有啟智的作用。比如《喜洋洋與灰太郎》,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所以,我想如果我們將優秀的動畫片作為課堂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體驗,感悟,是不是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大膽地進行了嘗試。
比如七年級思品下冊第二課《揚起自信的風帆》,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自信的生活態度;在分析自己的優缺點中,培養學生悅納自我的愉悅心態,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按照傳統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建議,這個內容需要三個課時的教學時間,教學效果也不是很佳。學生往往是有感悟,但是感悟不深,內心有觸動,但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后來,我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進行嘗試,采用全影像教學,結果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知識點:自信的含義與表現,自信與自卑的關系及對人的影響,告別自卑,樹立自信的方法等,而且只用了一節課的時間。這讓我很興奮,而且深切的體會到提高課堂實效帶來的好處。在教學中我采用兩個電影片段。采用電影動畫片片段《跳跳羊》的視頻實現了“自信的含義與表現,自信與自卑的關系及對人的影響,告別自卑的方法”的目標,運用電影《真鵝伴我行》的片段,完成了最后一個目標“掌握自信的方法”。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就學習知識,掌握了本領。
(三)巧用音像資源,推動學生的情感升華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該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也是本學科教學的落腳點。使教學的情感目標能夠找到著落點,使情感得以升華,除了教師富有激情的寄語或巧妙的設問外,實踐中發現運用音像資源,較之其他資源,更能推動學生情感的升華。因為音像資源畫面和聲音的結合,具有直觀性,更生動,更具震撼性。
例如在上九年級思品第三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課堂教學進行到第三板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民族尊嚴感和自豪感,我播放了歷史資料《香港和的錄像》。這時,錄像澳回歸時,政權交接時莊嚴、盛大的場面,全國上下舉國歡慶的情景,強烈地刺激著學生的感官,學生的民族尊嚴感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一堂好課,不僅有一個精彩的導入,也應有一個漂亮的結尾。這樣既可以緩解課堂的疲勞氛圍,又能到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社會精神文化的發展 ,音像資源的種類和內容也越來越豐富,這為我們思品課教學注入了活力,提高了效率。我們思品教師在歡欣鼓舞的同時,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研究,積累更多的經驗,從而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得有趣,學得有用,學得有效。
參考文獻:
1、《有效教學》 崔允郭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做智慧的教師――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應關注的55個問題》 文學榮編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