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滿節(jié)氣的天氣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滿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八個節(jié)氣,其交節(jié)時間在每年的5月21日前后,自太陽黃經達60度始。關于這一節(jié)氣名稱的由來,歷書中有這樣的解釋:“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
小滿節(jié)氣正值5月下旬,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開始陸續(xù)進入夏季,南方地區(qū)的平均氣溫一般在22℃以上,北方地區(qū)的白天氣溫也可達20℃以上。此外,進入小滿節(jié)氣以后雨水開始增多,故民間有俗諺云:“小滿小滿,江滿河滿。”因此,小滿節(jié)氣的到來往往預示著夏季的悶熱、潮濕天氣即將來臨。所以,在小滿節(jié)氣的養(yǎng)生中要做好“防熱防濕”的準備。
首先,說一下防熱病的問題。由于小滿過后全國各地的氣溫不斷升高,此時人們如果生活無規(guī)律、經常熬夜加班、飲食不定時或過食辛辣油膩,往往就會產生內熱。這樣外熱、內熱交加,很容易讓人出現(xiàn)一系列熱病,例如:精神緊張、熬夜加班會造成心火過旺,引起失眠和口舌生瘡;而飲食不當、過食辛辣會造成胃腸積熱,導致便秘和口腔潰瘍。預防熱病應從3方面人手:一是要多飲水,且以溫開水為好。以促進新陳代謝、內熱的排出;最好不要用飲料代替溫開水,尤其是不要喝太多的橙汁,有人以為橙汁是去火的,其實不然,多喝橙汁可生熱生痰,加重內熱。二是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冬瓜、苦瓜、絲瓜、蘆筍、水芹、藕、蘿卜、西紅柿、西瓜、梨和香蕉等,這些果蔬都有清熱瀉火的作用,還可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蛋白質等;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熱之品,如動物脂肪、海魚海蝦、生蔥、生蒜、辣椒、韭菜以及牛、羊、狗肉等。三是要生活規(guī)律、多運動,盡量不要加班加點,運動以每天早、晚天氣較涼快時為好,以散步、做操、打太極拳等最為適宜,應避免劇烈的運動,這樣既可以緩解精神壓力,又可以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止內熱的產生。
其次,談一下防濕病的問題。小滿時節(jié),由于雨量的增加,各種皮膚病(如腳氣、濕疹、下肢潰瘍等)易發(fā)生。中醫(yī)認為,這些皮膚病的發(fā)生與天氣悶熱和潮濕有關,尤以濕重為主要致病因素。預防濕病同樣應從3方面人手:一是應該特別注意飲食調養(yǎng),日常飲食應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要經常吃點具有清熱、健脾、利濕之效的食物,如紅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蓮子和山藥等;忌食海魚、羊肉、狗肉以及冷飲等,因為這些飲食易生濕傷脾,而中醫(yī)認為脾是主管人體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謝的,脾虛水液代謝異常會加重皮膚病;原來有皮膚病的人平時可多喝些粥(如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等),以調理脾胃、促進體內濕熱的排泄。二是注意不要被雨淋,要盡量避開潮濕的環(huán)境,以免外感濕邪。防止腳氣、濕疹和下肢潰瘍等病癥的發(fā)生。三是穿著衣物應選擇透氣性好的,以純棉質地和淺色衣服為最好,這樣既可防止吸熱過多,又可透氣,避免濕氣郁積。
芒種篇
每年6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始為芒種。歷書載:“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芒種時節(jié),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開始進人梅雨季節(jié),持續(xù)陰雨,雨量增多,氣溫升高,空氣非常潮濕,天氣十分悶熱,各種物品容易發(fā)霉,蚊蟲開始孳生,極易傳染疾病。根據這一氣候特點,這一時期的健身養(yǎng)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精神調養(yǎng)方面,應使自己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忌惱怒憂郁,這樣可使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②起居方面,要順應晝長夜短的季節(jié)特點,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但要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旺盛的陽氣,利于氣血運行、振奮精神;中午最好能小睡一會,時間以30分鐘至1個小時為宜,以解除疲勞,利于健康。③天熱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換,要“汗出不見濕”,因為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④要經常洗澡,但出汗時不能立刻用冷水沖澡。⑤不要因貪圖涼快而迎風或露天睡臥,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風。
進入芒種以后,盡管天氣已經炎熱起來,但由于我國經常受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影響,有些地區(qū)的氣溫有時仍很不穩(wěn)定。比如東北地區(qū)在此期間有時還會出現(xiàn)4℃以下的低溫,華北地區(qū)有時也可出現(xiàn)10℃左右的低溫,即使是長江下游地區(qū)也曾出現(xiàn)過12℃以下的低溫,因此在芒種時節(jié)春天御寒的衣服不要過早地收藏起來,必要時還要穿著,以免受涼。
芒種期間的飲食宜以清補為主。從營養(yǎng)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yǎng)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需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yǎng)素及大量的維生素,因此,芒種期間要多食疏菜、豆類、水果,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糖等,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要多吃瓜果疏菜。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這對血管有一定的修補保養(yǎng)作用,可把血管壁內沉積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能在一定程度E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
此外,芒種時節(jié)天氣炎熱,雨水增多,濕熱之氣到處彌漫,使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而濕邪重濁易傷。腎氣、困腸胃,使人易感到食欲不佳、精神困倦,故學生、司機及高空作業(yè)的人,要防止“夏打盹”,以免影響學習或發(fā)生危險。總的預防措施是:當人體大量出汗后,不要馬上喝過量的白開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鹽水,以防止血鉀過分降低,適當補充鉀元素則有利于改善體內鉀、鈉平衡。鉀元素可以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含鉀較多的食物有:糧食中的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水果中的香蕉,蔬菜中的菠菜、莧菜、香菜、油菜、甘藍、芹菜、大蔥、青蒜、萵苣、土豆、山藥、鮮豌豆、毛豆等。
夏至篇
夏至的交節(jié)日期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自太陽黃經達90度時始。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接近地表的熱量還在繼續(xù)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但進入夏至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就進入盛夏了,高溫酷暑天氣時常出現(xiàn),氣溫有時可達40℃上下。
在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jié),這一時節(jié)的養(yǎng)生保健,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jié),俗話說“夏至―陰生”,也就是說,盡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在此節(jié)氣中,盛陽覆蓋于其上,陰氣始生于其下,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則開始死去,陰陽交替,人體容易患各種疾病。所以,在此時節(jié)合理的養(yǎng)生保健非常重要。嵇康在《養(yǎng)生論》中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嵇康的這段話告訴我們,在炎熱的夏天,應當調整呼吸,使心神安靜,意念中如能想像著心
中存有冰雪,便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也就是說,我們不應當被炎熱擾亂心神,使心境煩躁,那樣的話會使身體感到天氣更炎熱。
在此時節(jié),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的變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體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的睡眠時間。夏至時節(jié),大多數人會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癥狀,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南于這一時節(jié)氣溫高,人體只能通過排汗來散熱,使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進而造成頭痛頭暈。造成頭痛頭暈的另一種原因是,人體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更多的血液會流向體表,這種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從而發(fā)生頭痛頭暈。
在夏至時節(jié)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qū)去療養(yǎng)、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夏至時節(jié)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fā)疔瘡之疾。此外,夏至時節(jié)又是多汗的季節(jié),人體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xiàn)失常,故中醫(yī)認為此時宜多食咸味以補心。
小暑篇
小暑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一個節(jié)氣,交節(jié)時間在每年的6月7日前后,自太陽黃經達105度時始。歷書中日:“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于極點,故名也。”也就是說,此時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作“小暑”。小暑時節(jié)已是初伏前后,很多地區(qū)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jié)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地區(qū)。
進入小暑節(jié)氣以后,天氣炎熱,無論是干熱還是濕熱均會給人帶來不利的影響。由于氣候炎熱,人們易感到心煩意亂、困倦乏力,因此在這期間的養(yǎng)生保健應注意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yǎng)陽”之原則。此外,在高溫天氣中還應警惕心力衰竭,特別是“內心脆弱”者突然心衰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小暑時節(jié)一定要養(yǎng)護好自己的“心”。小暑節(jié)氣期間最易發(fā)生的季節(jié)病便是中暑,因為中暑主要是由于氣溫過高、體熱不能及時向外散發(fā)而造成的,故應盡量避免戶外活動,如果不得不從事戶外活動則應注意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小暑時節(jié)還是紅眼病的多發(fā)、高發(fā)期,應注意用眼衛(wèi)生,避免感染。小暑時節(jié),消化道疾病也開始多發(fā),因此在飲食調養(yǎng)上要改變飲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以適量為宜。飲食過饑會引起攝食不足、營養(yǎng)缺乏,導致氣血不足及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使抵抗力降低,進而繼發(fā)其他病癥;飲食過飽則會使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受累,導致飲食阻滯、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飲食不潔會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如痢疾、寄生蟲等),如果不慎進食了腐敗變質的食物,還有可能導致食物中毒,輕者會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可引起昏迷或死亡。而飲食偏嗜則不僅是造成營養(yǎng)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并導致腳氣病、夜盲癥和癭瘤等疾病。
立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jié)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qū)仍會有霜凍出現(xiàn),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yè)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chuàng)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節(jié)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jié)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 。雨水之后氣溫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時節(jié),降雨也不罕見。我省盆地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盆地繼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別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yè)上要注意保墑,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jié)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地仍處于干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fā)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光陰易逝,季節(jié)催人,“一年之計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備耕都應抓緊進行,爭取今年勝過往年。
驚蟄
反映自然物候現(xiàn)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qū)已漸有春雷。我省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qū)。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qū)進入春耕大忙季節(jié)。真是:季節(jié)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驚蟄節(jié)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jié)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jié)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wěn)定,氣溫波動甚大。盆地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qū),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wěn)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種,其余地區(qū)則常有連續(xù)3 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 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xiàn),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于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后要勤于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驚蟄時節(jié),春光明媚,萬象更新。通過細致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于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jié)氣之一。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我省各地氣溫則繼續(xù)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氣溫盆地北部多為13℃至15℃,盆地南部多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區(qū)已經雪融冰消,旬平均氣溫約5℃至10℃。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寧河等河谷地區(qū)氣溫最高,平均已達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邊緣山區(qū)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顯著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5℃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xù)數天低溫陰雨,對農業(yè)生產不利。根據這個特點,應充分利用天氣預報,抓住冷尾暖頭適時播種。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jié)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xù)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川西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后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況并非如此。特別是盆地西部,常處于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盆地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yè)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4 月是涼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御。
谷雨
俗話說:“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谷雨節(jié)氣就有這樣的涵義。谷雨時節(jié)的四川盆地,“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這時,盆地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qū)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東部常會有一、二天出現(xiàn)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業(yè)以進入夏季。盆地春季氣溫較高的氣候特點,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適宜紅苕栽插的溫度為18℃至22℃,這時已能滿足。盆地老旱區(qū)的經驗證明,紅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夠在伏旱前使藤葉封廂,增強抗旱能力,獲得高產穩(wěn)產。我省盆地東部這時雨水較豐,常年4月下旬雨量約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場大雨一般出現(xiàn)在這段時間,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有利。但是盆地其余地區(qū)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減輕干旱影響。川西高原山地,仍處于干季,降水量一般僅5至20毫米。盆地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因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現(xiàn)機會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清”,這種夜雨晝晴天氣,對大春作物生長和小春作物收獲是頗為適宜的。
立夏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并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于22℃為夏季的標準,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區(qū)氣溫為20℃左右,還處于“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jié);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 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炎炎了。《易緯》有立夏“電見”之說。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電見”無須等到立夏。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積栽插的需水關鍵期,大雨來臨的早遲和雨量的多少,與農業(yè)生產關系密切。此時如不下較大的雨,那些無水灌溉的農田就無法梨耙栽秧。據氣候資料統(tǒng)計,多年平均大雨開始期,盆地東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東南部為100至200毫米, 西北部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開始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頭。這段時間,正當盆地收獲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別要注意多變天氣的影響。晴天要及時搶收,雨天應抓緊栽插,連陰雨天氣須提防小春收獲物生芽、霉爛,還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溫對早稻的危害。
小滿
二十四節(jié)氣大多可以顧名思義,但是小滿卻有些令人費解。原來,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里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jié)。盆地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面積的多少,有直接的關系;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密切相關。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來臨又較遲,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姍姍而來,最晚甚至可遲至7月。加之常年小滿節(jié)氣雨量不多,平均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滿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為嚴重。俗話說:“蓄水如蓄糧”,“保水如保糧”。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進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樹造林外,特別需要注意抓好頭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現(xiàn)的連續(xù)陰雨天氣,對小春作物收曬的影響。川西高原山地區(qū),這時多已進入雨季,作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
芒種
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yè)物候現(xiàn)象的節(jié)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jié)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qū)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jié),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yǎng)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干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于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夏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xù)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之時。過了夏至,我省盆地農業(yè)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qū)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jié)。這時,盆地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盆地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yōu)槲鞫鄸|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現(xiàn)大范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作好防洪準備。夏至節(jié)氣是盆地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jié)氣,往后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xiàn)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yè)豐收,在這些地區(qū),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小暑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qū),可開始出現(xiàn)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 ℃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盆地初春時節(jié)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jié),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fā),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省盆地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yè)豐歉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采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小暑前后,我省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jié)。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xiàn)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xiàn),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大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jié)氣。一般說來,大暑節(jié)氣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盆地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xiàn)最頻繁的時期。大暑前后氣溫高本是氣候正常的表現(xiàn),因為較高的氣溫有利于大春作物揚花灌漿,但是氣溫過高,農作物生長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熱、水都處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為促進,形成對大春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澇。盆地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xiàn),不僅會限制光熱優(yōu)勢的發(fā)揮,還會加劇伏旱對大春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還應該根據盆地東部的氣候特點,改進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趨利避害。燠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jié),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凈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贊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立秋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lián)系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由于各地緯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的。按照氣候學上以候(5天)平均氣溫在10℃至22℃之間為春、 秋的標準,在我國除了那些緯度偏北和海拔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時多未入秋,仍然處于炎夏之中,即使在東北的大部分地區(qū),這時也還看不到涼風陣陣、黃葉飄飄的秋天景色。對于地處中亞熱帶的四川盆地來說,常年8月暑氣猶重。氣候資料統(tǒng)計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進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的高原和高山地區(qū),說不上秋季什么時間開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節(jié)孕穗,棉花裂鈴吐絮,絲毫不可放松田間管理;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要提防冰雹、大風、暴雨的危害。盆地東部和西部,應該分別繼續(xù)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處暑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jié)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我省盆地處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現(xiàn)連續(xù)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于盆地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氣溫高于30℃、盆地東部高于35℃的天氣出現(xiàn)。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qū),在伏旱延續(xù)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處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qū)處暑至秋分會出現(xiàn)連續(xù)陰雨水天氣,地農牧業(yè)生產不利。我省盆地這時也正是收獲中稻的大忙時節(jié)。一般年辰處暑節(jié)氣內,盆地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數年份也有如杜詩所說“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雨會提前到來。所以要特別注意天氣預報,做好充分準備,抓住每個晴好天氣,不失時機地搞好搶收搶曬。
白露
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我省盆地二十四節(jié)氣的氣候中,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jié)轉換。盆地常年白露期間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qū)候(5天)平均氣溫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時序開始進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現(xiàn)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區(qū)最多,盆地中部相對較少。“濫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農諺,雖然不能以白露這一天是否有雨水來作天氣預報,但是,一般白露節(jié)前后確實常有一段連陰雨天氣;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強度小、雨日多、常連綿的特點了。與此相應,盆地白露期間日照較處暑驟減一半左右,遞減趨勢一直持續(xù)到冬季。白露時節(jié)的上述氣候特點,對晚稻抽穗揚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翻曬,所以農諺有“白露天氣晴,谷米白如銀”的說法。充分認識白露氣候特點,并且采取相應的農技措施,才能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緊蓄水,特別是盆地東部的白露是繼小滿、夏至后又一個雨量較多的節(jié)氣,更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節(jié)變化的節(jié)氣。秋分這天,太陽位于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xiàn);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我省盆地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墑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墑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jié)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省各地氣溫繼續(xù)下降。盆地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qū),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于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間,盆地雨量亦日趨減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省盆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征是:濕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獲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濕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qū),寒露前后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jié)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yè)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霜降
霜降節(jié)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jié)氣。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jié),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于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xiàn)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 ℃以下,并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氣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fā)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xiàn)霜,出現(xiàn)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fā)生。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xù)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fā)生。霜降過后,我省盆地開始大量收挖紅苕。若收挖過早,苕塊尚未充分膨大,就會影響產量;但收挖過遲,有可能遭受早霜凍危害,苕塊受凍變質,不耐貯藏,故適時挖苕很重要。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一樹樹芙蓉盛開,把富饒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艷麗。
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現(xiàn)在,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jié),即候(5天)平均氣溫低于10℃為冬季,這樣就比較節(jié)合當時的物候景觀。立冬時節(jié)的我省盆地,仍處于“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yè)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于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后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于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獲。盆地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xiàn)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qū)這時已是干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jié)氣,四川盆地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為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剎減了寒潮的嚴威,致使盆地“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隆冬時節(jié),也難得觀賞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區(qū)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間,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見初霜,要預防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甘、阿兩州北部,最低氣溫多在零下15℃左右,應該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大雪”表明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四川盆地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平均氣溫較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約高2℃至4℃,雨量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現(xiàn)在1、2月份;地面積雪三、五年難見到一次。如果能夠目睹大地白雪皚塏,綠樹披銀飾玉,常是終身難忘的趣事。“瑞雪兆豐年”,是我國廣為流傳的農諺。在北方,一層厚厚而疏松的積雪,象給小麥蓋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積雪慢慢融化后滲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業(yè)生產帶來好處。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夜,地面熱量散失較多,則會出現(xiàn)凍害,使豌、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損失。我省盆地平均氣溫尚多在8℃至9℃,小麥油菜仍可緩慢生長,需要加強田間管理,預防凍害。大雪期間,盆地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盆地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干”時期。這時,盆地氣候還有多霧的特點,一般12月是霧日最多的月份。霧通常出現(xiàn)在夜間無云或少云的清晨,氣象學稱之為輻射霧。俗話:“十霧九晴”。霧多在午前消散,午后的陽光會顯得格外溫暖。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jié)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后,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工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但是地面過去長期積累的熱量,還在繼續(xù)散失,近地層氣溫尚未降至最低,所以這時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雖然晝漸長,夜?jié)u短,但是在短期內仍然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的熱量少,所以氣溫并沒有立即回升之勢。群眾中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川西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qū),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jié)氣內。但這只是一般規(guī)律,少數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們記憶猶新的1975年冬,氣溫最低的節(jié)氣竟是大雪哩!我省盆地冬暖顯著,隆冬1月,三峽以東霜雪交侵,常有冰凍, 最低氣溫在零下10℃左右。而盆地北部最低氣溫卻很少低于零下5℃,盆地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不多見。我省隆冬最冷的地區(qū)是川北高原北部,最低氣溫在可達零下3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則是我省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xiàn)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盆地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有利于不春生產,也適宜發(fā)展多種經營。“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柑桔,生長一般要求最低氣溫不低于零下5℃、年溫高于15℃,盆地內絕大多數地區(qū)都能滿足,副熱帶植物也幾乎應有盡有。四川號稱“天府之國”,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應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大寒
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jié)氣。近代氣象觀測幾記錄雖然表明,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qū),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xiàn)在大寒節(jié)氣內。大寒時節(jié),我省盆地平均氣溫多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團”的諺話,說明大寒節(jié)氣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時期。所以,繼續(xù)做好農作物防寒工作,特別應注意保護牲畜安全過冬。
對于某些作物來說,在一定生育期內需要有適當的低溫。冬性較強的小麥、油菜,通過春化階段就要求較低的溫度,否則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我省盆地常年冬暖,過早播種的小麥、油菜,往往長勢太旺,提前拔節(jié)、抽苔,抗寒能力大大減弱,容易遭受低溫霜凍的危害。可見,因地制宜選擇作物品種,適時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進和控制措施,乃是奪取高產的重要一環(huán)。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常年大寒節(jié)氣,我省雨量僅較前期略有增加,盆地大部分地區(qū)為5至10毫米,川西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省境東、西兩部雨量雖然差異不大,但是東部云密霧重,西部陽光燦爛,天氣迥然不同。盆地冬干,越冬作的這段時間耗水量較小,農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過,“苦寒勿怨天雨雪,雪來遺到明年麥。”在雨雪稀少的情況下,不同地區(qū)按照不同的耕作習慣和條件,適時澆灌,對小春作物生長無疑是大有好處的。
二十四節(jié)氣和文化
我國民諺
由于節(jié)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是每年季節(jié)變更的重要標志,因此對農業(yè)生產非常重要。中國農民為了更方便地根據節(jié)氣來安排農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有關的民諺。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jié)氣歌訣:
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jié)令歌
打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春分瀝皮干
清明忙種麥 谷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來全
芒種五月節(jié) 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 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進臘月 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節(jié)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jié)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jié)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清明在每年4月5日前后,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度。《歷書》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鼠化為離;三候虹始見。”是說清明過后,梧桐樹開始發(fā)芽開花,老鼠也開始出洞覓食,天空中開始出現(xiàn)彩虹。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草木繁茂之意。清明時節(jié),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fā)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這個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均已升達15攝氏度以上,是人們種瓜點豆的好時節(jié)。所以,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就很重視清明節(jié)氣。
清明除了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還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此外,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有些人家還會在門口插上楊柳條,祭掃墳墓,悼念已逝的親人。
清明農諺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滿薯。
清明高粱接種谷,谷雨棉花再種薯。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點芝麻。
谷雨
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谷類作物的生長發(fā)育關系很大:雨水適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jié)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
古代所謂“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現(xiàn)代農業(yè)氣候意義。但雨水過量或嚴重干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后期產量。谷雨在黃河中下游,不僅指明了它的農業(yè)意義,也說明了“春雨貴如油”。
中國古代將谷雨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嗚鳩拂其羽;三候為戴勝降于桑。”是說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后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谷雨節(jié)氣,東亞高空西風急流會再一次發(fā)生明顯減弱和北移,華南暖濕氣團比較活躍,西風帶自西向東環(huán)流波動比較頻繁,低氣壓和江淮氣旋活動逐漸增多。受其影響,江淮地區(qū)會出現(xiàn)連續(xù)陰雨或大風暴雨。
谷雨節(jié)氣如氣溫偏高,陰雨頻繁,會導致三麥病蟲害的發(fā)生和流行。廣大農村要根據天氣變化。搞好三麥病蟲害防治。
由于谷雨節(jié)氣后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養(yǎng)生方面應遵循自然節(jié)氣的變化,針對其氣候特點進行調養(yǎng)。谷雨節(jié)氣后是神經痛的發(fā)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同時,由于天氣轉暖,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北方地區(qū)的桃花、杏花等開放;楊絮、柳絮四處飛揚,過敏體質的朋友應注意防止花粉癥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在飲食上應減少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
谷雨農諺
谷雨種棉家家忙。
谷雨麥挑旗,立夏麥頭齊。
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九個節(jié)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那我們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芒種的含義以及簡介_芒種氣候特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芒種三候我國古人將芒種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芒種節(jié)氣,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xiàn),并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xiàn)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氣候特點芒種在小滿和夏至之間,是處在轉折期的一個節(jié)氣。長其夏至,短其冬至,在芒種期間,太陽將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運行軌跡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的日子也就要到了。
在我國南方地區(qū),芒種時節(jié)就進入初夏梅雨季節(jié),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此時黃淮平原也將進入雨季,芒種前后若遇連陰雨及風、雹等天氣,往往使小麥不能及時收割、脫粒和貯藏。西南地區(qū)進入一年中的多雨季節(jié),高原地區(qū)的冰雹天氣開始增多。在此期間,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qū)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以外,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人們都能夠體驗到夏天的炙熱了。
芒種習俗芒種主要習俗有安苗、送花神、打泥巴仗、煮梅等。
芒種前后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每到芒種時節(jié),種完水稻,皖南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有“打泥巴仗”節(ji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jié),此時也是煮梅、食梅的時節(jié)。
芒種農事芒種時節(jié),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處于“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季節(jié)。忙夏收,是因為麥已成熟,需及時收曬。忙夏種,主要是指回茬秋收作物,如夏玉米、夏大豆等夏種作物,因其可生長期是有限的,為保證到秋霜前收獲,需盡早播種栽插,才能取得較高的產量。忙夏管,因為芒種節(jié)氣之后雨水漸多,氣溫漸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種的莊稼已進入需水需肥與生長高峰,不僅要追肥補水,還需除草和防病治蟲。
芒種節(jié)氣的習俗及講究1、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2、芒種打泥巴仗習俗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于明初。
每到芒種時節(jié),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
重點監(jiān)測的20種水果統(tǒng)計數據顯示,價格上漲的有3種,分別是:菠蘿、葡萄、蜜橘,價格下降的有14種,分別是:西瓜、甜瓜、桃、荔枝、櫻桃、紅果、油桃、梨、甜橙、木瓜、香瓜、哈密瓜、杏、獼猴桃,蘋果、芒果、香蕉價格基本持平。
水果上市交易特點:
隨著夏天的來臨,時令水果大量上市。西瓜、大櫻桃、荔枝、杏、桃取代了之前熱銷的紅果、菠蘿、芒果等春令鮮果,成為當季的“寵兒”,上市量環(huán)比分別增長34.88%、58.58%、461.29%、361.53%和121.51%。本周銷售排行榜上西瓜列第一位,相較于其他水果已率先進入“一元時代”,價格環(huán)比下降21.33%,交易量環(huán)比上漲54.54%。現(xiàn)在已到露天杏的上市時期,本周杏交易量環(huán)比上漲103.23%,地產紅荷包杏的上市,使得大棚產凱特杏銷售有所受影響,杏的整體價格也因此下調,環(huán)比下降10.64%。
春令鮮果的上市減弱,甜瓜、菠蘿、紅果上市量均有所減少,環(huán)比分別下降14.71%、6.58%和7.93%,其中菠蘿已臨近銷售尾期,交易量環(huán)比減少18.29%,價格環(huán)比略漲4.04%。而芒果則不同于其他的春令鮮果,今年格外受歡迎的芒果,本周上市量依然呈增長態(tài)勢,環(huán)比上漲12.78%,交易量環(huán)比上漲26.93%,價格則與上周基本持平。另外,海南芒果還有半個月左右的銷售時間,后面即將迎來廣西芒果的銷售期。
目前已進入榴蓮的產銷旺季,本周上市量環(huán)比上漲94.30%,目前價格與往年同期基本持平,后期還有下降空間。山竹則由于貨源緊張,價格不降反升。美國產車厘子也已“出山”,與國產櫻桃爭一席之地,價格55-65元/斤,遠遠高于國產櫻桃。
后勢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