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文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當今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古典文學漸漸的失去了興趣,但又迫于教學安排,去應付考試,拿到學分,致使他們呆在教室如坐針氈,“身在曹營心在漢”。很多學生甚至對古典文學的存在價值都產生了懷疑,質著“:我們花費這么多時間學習古典文學,究竟有何用處?”而教師在舉例證明古典文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毫無底氣,口是心非。文學變成枯燥的理論課或文學史,文學解讀及其能力的教與受脫節,教學目標脫離社會需要……古典文學的教學脫離實際,陷入了重重誤區,古典文學教學迫切需要尋找可行的新出路。鑒于不是很樂觀的形勢,筆者擬探索一下古典文學教學的新策略,以謀古典文學得到一線曙光。
二、深化教學方法的革新
素質教育主要貫穿現代教育的以學生為本即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導向是突出的,主要采用共同探討、平等研究這種方式,以提供學生對知識、文化和價值觀等的比較、思考、鑒別和選擇。故教師要突出他的引導作用,把更多的時間與思考交給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興趣,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固然,萬事開頭難,但習慣成自然,新事物誕生后需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為人們所接受,那時廣大師生便可以共享甘之如醴的教學成果。
三、啟發式教學手段的運用
啟發式在課改中誕生的一種科學教學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各種方式“誘導”學生,啟發他們的智慧,挖掘他們的智力潛能,以引導他們富有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地去學習和掌握新知識,乃至開拓新知識。教師講解時,可以按照這樣的一個套路:先巧妙提出問題,再激發學生分析問題的興趣并引爆行動,最后與學生共同求解。
四、轉變教學渠道
古典文學的教學不但要始終鞏固課程教育的“主角”地位,還要結合課程外的實踐,課外實踐也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文學源遠流長,上起先秦,下迄明清,歷經五千年多年的發展,包藏萬象,底蘊深厚。而我國的藝術和古典文學同根共源,學生將學習藝術同古典文學結合,在實踐活動中相得益彰。如學國畫的學生可多讀陶淵明、王維等山水田園詩人的作品,學藝術設計的學生可多讀像《紅樓夢》等其中有建筑設計描寫的作品……這樣的話,學生不僅可以從古典文學中獲得藝術靈感,還可以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相得益彰。另外舉辦一些諸如古典詩詞配樂表演、開展辯論活動和演繹古典名劇等活動,可更進一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創新性,寓教于樂,使學生學習更積極,主動加入學習古典文學的洪流中,并使之成為一種校園文化,“潤物細無聲”,慢慢地其古典文學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精神都會得到顯著提高。五、賦予知識性和趣味性要使古典文學的教學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就要做到:
(一)古典文學知識系統化古典文學一般按體裁編排,由淺入深,并以“史”貫之,以時代順序為線索講解作品,逐個朝代介紹,每個朝代都重點介紹其文學發展概況。總之,古典文學的教學要使學生擁有系統的認識,對文學史體系有完整認知。
這些年很是興起了一番國學熱,什么讀經班以及各種關于國學的講堂講座一哄而起,仿佛麻木沉睡的人們忽地驚醒,意識到了什么,要去改變些什么。很多國學班開課了,傳來童聲朗朗的讀經聲,讀了《三字經》、《弟子規》的孩子們貌似乖順、禮貌,而又呈現出小大人似的世故。但是這一切又給人一種鬧哄哄的感覺,我也曾經帶著女兒去參觀過這樣的講堂,而被里面那種濃厚的焦灼功利的氣息嚇跑,不管是讀經班的創辦者的還是那些送孩子去讀經的家長們,都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急躁,一方迫不及待地想賺錢,一方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的孩子立刻成為一個謙謙孔夫子或嫻雅小淑女。我覺得,對于孩子的文化品格的培養,心靈的塑造,不是讀幾天之乎者也就能培養出來的,那是需要長時間的熏陶和默染,讓孩子的心靈自主地去接近去理解去感受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吸取傳統文化價值系統中能真正彌補現代教育所缺乏的東西,而不是游離于現實人生之外的虛無和迷茫。
女兒小時,我并沒有如大多數家長一般教她背唐詩宋詞,但是我會買來一些印刷精良的繪圖版唐詩讀物,在她感興趣的時候和她一起讀,朗朗上口的韻律在朗讀的時候會帶來一種愉悅和美感。為了維護這愉悅和美感,我從來不強制她去背誦這些唐詩,也不在她不想聽不想讀的時候去逼迫著她去聽去讀。那時的她更加感興趣的是童話故事以及各種兒童繪本類讀物,及至稍長到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她依然對唐詩宋詞不是很感興趣,那時她的讀物除了繪本之外,文字類的主要還是諸如《苦兒流浪記》、《海底十萬里》以及《木偶奇遇記》等等。但是唐詩和宋詞依然還擺放在她的小書架上,偶爾的時候她也會拿下來讀一讀。
我相信經典以及美好的東西一定不會被忽視,當心靈以及知識的儲備達到一定的階段時,與美好和經典的邂逅只是時間的問題。我所要做的只是培養她閱讀的好習慣,珍護她純善的心靈不被蒙蔽,帶她去親近大自然,一起去聽古典音樂,當一個人有著比較均衡完善的知識結構和比較高的欣賞水平時,他對古典文學以及傳統文化的理解才不至于偏頗狹隘。
漸漸地她愿意去接近,去閱讀和欣賞古典詩詞了。而我所要做的,依然只是根據她的需要買來她想讀的書,和她一起閱讀,在她閱讀的過程中有疑惑或者有感觸時和她一起討論,彼此分享閱讀經典時心靈的震顫和感動。
記得我給她買過一本《唐詩鑒賞辭典》,有一段時間這本書是她的案頭書,她經常翻讀并在書中做標注,一些感觸一些想法寫在書的空白處。除了唐詩宋詞之外,她也讀很多的名家詩選。她的記性一向極好,喜歡的詩讀幾遍就能默誦。記得有一次是在春暮初夏的時節,連綿的陰雨天之后天空放晴,我和她走在林蔭道上,樹木蓊郁蔥蘢,人的身心有一種爽朗神清的感覺,我和她默默感受著這晴雨季節的變化,忽然她說了一句:“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生。”這一句詩真是精妙表達出我們倆在那一時刻所能感受到的物候的變化,當時我驚訝她能有這樣的感受并且能引用范成大的這句詩貼切地表達出感受,也許這就是古典詩詞的精髓之處,貼合人的實際感受并且永遠也不會過時。
我向來認為讀古典文學不能脫離現實,要帶著對現實的關懷去閱讀古典,從中尋找出貼合當下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從來不要求她只埋頭書本,讓她也抬起頭去關注現實關注民生關注人類的未來,于是我也經常和她談論現實社會的陰暗的一面,人性復雜的一面,以及人類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困境以及亙古以來人類在這一方面的努力和掙扎。當她帶著這樣的認知和思考去閱讀古典文學時,她的感受和思考會更加深刻。比如她讀陶淵明,最喜歡的就是陶淵明的那首名作《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相對于人人幾乎能吟誦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輕恬,她更加欣賞“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逍遙真隱。在一次作文競賽中,她就這句詩好好闡述了她對陶淵明的理解,文中,她寫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對于陶淵明來說,“或許是一種態度,而千年后之于我們,更是一種氣節。”而這種氣節,她認為“這是一種令平凡的人敢于用自己靈魂的力量來抵御那個時代物質的暴力的氣節。”她說“最使我們感動的總是陶淵明超臨庸俗社會的偉大心靈。”她說即使在《飲酒》篇中,陶淵明愛的不僅是酒,更是“土地,鄉野的心靈的沃土,是那一畝田,一間草房,松菊竹柏,高山流水。”“我們驚異于他的風骨,驚異于孕育出這情懷的山水田園。而我們從不知道在喧鬧的人世里,在這滾滾而去的歷史的長河上,為何會有如此悠遠而絕美的靈魂?”“問君何能爾,只因心遠地自偏。”或許她的這些觀點感受脫離不了幼稚,但是她能做這樣的理解,表明她是用心在閱讀在體會,而不僅僅是記住那些辭藻用作賣弄的道具。
即使她讀納蘭容若,她也能將這貴公子的浮華和杜甫的深沉做一比較。比如她讀納蘭的《南鄉子? 何處淬吳鉤》,她認為納蘭在詞中所表達出來的也只是“多少英雄只廢丘”和“韶華易逝”的輕薄感嘆,只是從百年前的一介寒士身上所感觸到的一點凄涼,而無法真正體驗到“滄海桑田的悲涼乃至裂國之痛。”而她認為能表達出這熾痛中心的是杜甫。她說杜甫的詠古詩“自然是情熾氣豪,滌人肺腑。”而那些簡單描繪心境與處境的詩句,則更是“世道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她舉杜甫的“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以及“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所道出的漂泊與流落的滋味以及家國之痛,更是納蘭公子所無法體會的,所以納蘭的“英雄廢丘”只是“忽略了天下蒼生”,像被剝去了靈魂而有“為賦新詞強說愁”了。在賞析納蘭的這首詞的文章結尾處她寫道:“直白一點吧,朝代興衰又算什么呢?連溫飽也無法維持的人們怎會在意國家帶來的歸屬感?饑寒交迫的農民怎會知道‘亡國遺民’這個詞的份量?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三年前還在上初中的她能寫出這樣的句子,有這樣的比較和分析,雖然淺拙,但視野和胸襟俱在,而沒有相關知識的儲備,沒有對現實的關注,這些古典詩詞中的句子讀過,也只若風行水上,除了激起絲絲漣漪之外,哪能有此靜水流深的感慨呢?
有一年暑假,我們去三峽旅游,當游船在江上緩緩行駛,兩岸崇山峻嶺,層巒疊嶂,隱約間似乎能聽見猿鳴之聲。她靠在甲板的船舷上背誦起酈道元的《三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此景引發此情,而她能在古典文學中找到共鳴,所興發的不僅僅是嘆賞山川的雄偉秀麗,還有壯麗景象中那一聲猿鳴所引發的穿越千年時空的千古憂傷,江上漁歌的哀轉也千年連綿不絕,深沉而直擊人的心靈。
在培養女兒的古典文學修養方面,我得益于我的朋友冉云飛匪淺。從他早期的《像唐詩一樣生活》到他現在為孩子們講解古文,他所秉持的那種理念我覺得非常值得借鑒。即我們選古典文學給孩子們讀,要選那些“有趣、愛美、懂生活、寬容、平等、自由的內容”,要通過好的古典文學的閱讀,培養孩子的“公民意識,培養寬容,培養愛,培養對大自然的愛好與審美。”我帶女兒去成都旅游的時候,專門去拜訪他,讓女兒聽了他一堂私授的古文課,他講錢“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他解釋里面不僅有深情婉轉,還有一種對對方的尊重,給對方選擇的自由,給愛的人以自由的那種珍貴的思想。他講顏真卿的《寒食帖》,讓孩子們讀出里面所蘊含的愛與自由。等等等等,他將古人的有趣,有意思,有范兒生動地呈現給孩子們,我覺得這樣的講解比那些所謂的國學心靈雞湯有益而珍貴得多。
在我們的整個語文教學中,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古典文學都被選入了教材,走進了課堂。如何運用這些古典文章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是我們語文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我們語文老師的責任,也是歷代教育家們提倡的“傳道”精神的體現。
一、運用古典文章,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代炎黃子孫,不愛自己的母親,不愛自己的祖國,不愛自己的古典文化,那么,我們怎么會認為我們身上有龍的血脈,我們怎么配作龍的傳人,我們怎么會稱是一個中國地地道道的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其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名句都是《離騷》詩篇上的。《蘇武》(節選)中,西漢時的蘇武被扣留匈奴,堅貞不屈,死不投降,置于大窖中,嚼雪吞氈;放至北海,掘野鼠摘草實而食之,終于等了19年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這是一個多么忠于漢室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啊!更不說《指南錄后序》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與妻書》的林覺民了,哪個不是為國捐軀的仁人志士?哪個不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二、運用古典文章,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教育。中小學生都是未成年者,世界觀都還未形成或者說還未定性,學校教育就是要抓住這一時機對他們進行培養,尤其是對人生價值取向和生命重大意義的認識。古典文學便是這種內容的典范教材:“生當為人杰,死亦作鬼雄”的項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孔明,“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操,“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曇花一現”的方仲永,“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陸游,“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辛棄疾,“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墓中五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膽肝兩昆侖”的譚嗣同……以上這些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無名小卒,他們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寫出了一首或悲傷或高亢或明麗或低吟的交響曲。
三、運用古典文章,對學生進行以孝為先的教育。“孝”,雖說這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遺留下來的一個古老字眼,什么“以孝治天下”、“不孝有三”、“孝忠皇上”、“孝道父母”,但這些儒家思想的理念與今天提供的“以德治國”、“人文思想”、“培養學生真善美的情操”等新的倫理道德風尚標準是完全相似的,只不過是文字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從《孝經》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及《禮記》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開始,到魏晉南北時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和李密為盡孝90高齡的祖母而不肯就任“東宮”的“陳情表”,都在表達這個主題。然而這以后,隨著封建社會的“權治”加強,就漸漸地忽略了“人”這個主體和家庭生活的存在,于是就很少看到關于這個“孝”的內容了,即使有官員守孝的休假制度,也似乎僅在官人和仕人之間實行。而在民間那個“賣身葬父”的故事也越來越稀少了,乃至今天廣大的農村還存在著不瞻養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素質的低下(西方國家都是不允許這種不孝行為的),也是對一個文明古國的褻瀆。為了弘揚我們的優良傳統,加強人文主義的教育,我們就有必要發掘古典文章中關于“孝”的德育因素了。
四、運用古典文章,對學生進行和平意識的教育。就目前的國際形勢而言,美國在世界上發動各種目的的戰爭和恐怖分子在各個國家中利用不同形式制造恐怖氣氛,這對向來愛好和平并希望在和平中建設自己的家園的中國人來說就尤為重要了。看看我們祖先是怎么避免“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戰爭,推崇“化干戈為玉帛”、“以和為貴”、“尊重主權,尊重人權”、“和平共處”的原則的。《燭之武退秦師》、《唐雎不辱使命》、《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憑三寸不爛之舌的燭之武、唐雎、藺相如,就是和平的使者;秦始皇為了天下百姓安寧而不惜損傷國力修筑萬里長城的壯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王昭君。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追求和平生活的明證。盡管據史學家們考證,在中國歷史上戰爭是繁多的,平均幾乎每一年都有一場戰爭,但那只是統治者的意志,而不是我們中國老百姓的意愿。轉貼于
最近一段時間,就中學生古典文學的閱讀狀況,本人對我校高中一、二年級24個班級共1293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方法:書面問卷、座談、采訪、個案分析。調查結果令人吃驚,中學生對古典文學極其陌生!由此,讓古典文學走進學生刻不容緩。
一、四大名著閱讀狀況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對其一無所知的學生人數比例分別是:《三國演義》7.4%;《水滸傳》7.4%;《西游記》7.6%;《紅樓夢》竟達16.7%。
雖然大部分同學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遠多于“知全文”:《三國演義》“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滸傳》“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記》“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紅樓夢》“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說”的信息來源,“聽來的”和“來自影視媒介”的占了絕大部分:《三國演義》86.8%,《水滸傳》84.1%,《西游記》86.7%,《紅樓夢》74.8%。
不少同學閱讀名著方式是“看連環畫”:《三國演義》7.1%,《水滸傳》7.2%,《西游記》13.3%,《紅樓夢》3.4%。閱讀原著的同學卻少得可憐:《三國演義》13.29%,《水滸傳》7.4%,《西游記》5.8%,《紅樓夢》4.5%。
不知名著,已經令人遺憾;知名著卻知“梗概”,就難免有些尷尬了;而 “知梗概”,卻是絕大部分來自 “快餐”式的圖文加工品,這就讓語文教師感到無奈了。 “知識爆炸”時代,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過閱讀名著夯實文化“底子”的意義,卻被人們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熱鬧
知道四大名著的學生中,喜歡故事情節的占絕大部分:《三國演義》50.9%,《水滸傳》49.7%,《西游記》67.9%,《紅樓夢》38.8%。喜歡藝術技巧的很少:《三國演義》6.4%,《水滸傳》5.9%,《西游記》6.3%,《紅樓夢》13.9%。
這一組數據表明,高中生欣賞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淺層次上。情節曲折、生動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東西遠遠不只這些!高中學生對名著的欣賞只是 “看熱鬧”,水準明顯偏低。在這個問題上,為師者應該負很大一部分責任。畢竟,“知道名著”的學生中,喜歡名著的人數占了大多數。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數”,說明名著對學生還有一定的“親和力”。老師是否充分利用、發揮了這種“親和力”呢?
(三)霧里看花
同學們對名著的“主要體會”是怎樣的呢?體會深刻:《三國演義》18.4%,《水滸傳》16.6%,《西游記》43.0%,《紅樓夢》19.6%。體會一般:《三國演義》57.2%,《水滸傳》61.6%,《西游記》42.4%,《紅樓夢》41.4%。沒有體會:《三國演義》17.5%,《水滸傳》14.4%,《西游記》7.0%,《紅樓夢》23.4%。
不難看出,名著在學生面前實際上是“無名”的。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學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學生審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顏色、散了芬芳的“無名花”!盡管有些同學也讀了原著,卻體會一般,甚至沒有體會, “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體會時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說不出所以然來。盡管大部分中學生能列舉小說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絕大多數學生不能勝任,分析的結果有的只是“貼標簽”,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張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動力”不足
閱讀名著是否能提高語文成績?對這個問題,44.1%的同學說不清(認為“與成績有關”的占24.5%,“與成績無關”的占21.9%)。閱讀名著與成績關系真的微妙難說嗎?這表明學生閱讀名著的動力不足。實際上,那些語文成績能保持穩定良好的同學大多讀過原著,且都有較廣泛的閱讀面。應當想辦法使學生閱讀名著變得“有效”,增加學生閱讀名著的動力。在中、高考的試卷中設置適量的名著類試題,也不失為一個較現實的辦法。當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語文試卷中已經很好的關注這個問題,話題作文中兩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寶釵”等均是四大名著中人物。這個高考指揮棒對中學語文教學無疑起推動作用。
二、古典詩歌閱讀狀況分析
(一)讀過篇數和背誦篇數
讀過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學生為38.6%,不少于80篇的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誦篇目不少于24篇的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僅5.3%。
【簡評】僅5.3%的人達到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可見學生閱讀量和記憶量之低。
(二)對古典詩歌的興趣
興趣狀況:(1)喜歡39.3%;(2)不喜歡6.5%;(3)談不上喜歡與否54.2%;對古典詩歌的體會:(1)體會深刻22.7%;(2)體會一般68.8%;(3)沒有體會8.4%。
對唐詩宋詞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對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簡評】許多同學在古典詩歌面前,或熟視無睹,或敬而遠之,或望而卻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亂曲解詩意……甚至有6.54%的學生連李白、杜甫都不知道。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沒有形成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當然就不會樂在其中了。
(三)與語文成績關系
(1)認為與成績有關的,占67.1%;(2)認為與成績無關的,為9.4%;(3)請不清楚的,占23.5%。
簡評:中學語文教師幾乎沒有不重視古典詩歌教學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試題。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標”不“治本”的現象。治標者的拿手戲就是模仿中、高考題型,編選大量標準化試題將學生捺入題海泡浸。這對于培養真正意義的審美素質毫無裨益,反而降低了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閱讀興趣。新編高中語文課本有多個詩歌單元,我們應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欣賞古典詩詞,提高學生品味古典詩詞的能力,提升素質,才能真正應對考試。
三、問題與建議
結合座談和訪問的印象,本人認為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
(一)狹隘的學習功利主義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學習輔導書”就成了學生課外書的代名詞,家長、學生、學校都不約而同地“愛”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輔導資料書。不少家長推崇“非輔導不看,非習題不做,非英語不聽”的三不規則。畢業班學生為攀登升學的金字塔,一頭扎進題山題海,更與經典無緣。盡管高二學生大多數都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但真正讀過的沒有幾個。為什么不讀?回答很簡單:“因為我們還在分數的壓力下苦苦掙扎,哪里還有時間去看這些與考試無多大關系的書呢?”
(二)圖視 “驅逐”文字
圖視類傳媒高速發展:各類影碟鋪天蓋地,互聯網與數碼影像接踵而至,再接著是攝影圖片類書籍及卡通畫異軍突起……校園周圍小書店及市區幾家書店這兩年最熱銷的是文娛和足球類畫報、繪畫本中外名著、卡通等等,而文學名著銷量一直不太好。圖視傳媒的好處顯而易見,但也要警惕“讀圖時代的閱讀危機”。今天的學生大多通過影視錄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簡單:讀文學作品吃力。然而學生一旦養成閱讀圖視作品的習慣,今后進入大學、進入社會后也很難改變。
(三)敬畏“經典”與否認“經典”
在繁重的學習負擔下,長篇的語言和結構因素成了學生“親近名著”的又一個障礙。許多學生表示,有時也翻翻名著,只覺眼花繚亂,沒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學生說,現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看過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沒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學生說自己也知道母語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視、數碼影像的虛擬世界吸引人。言語之間,他們對名著不敢褻慢,只是“敬而遠之”。
另一方面,對名著“不喜歡”的同學也大有人在(《三國演義》6.4%,《水滸傳》5.3%,《西游記》5.6%,《紅樓夢》14.6%)。這些學生否認“經典”,認為名著部頭巨大,情節冗長,描寫拖沓,節奏緩慢,書中所寫時代距今遙遠,時代背景、人物關系難理解,不如讀現代武俠、言情、偵探推理小說以及卡通連環畫來得輕松。他們對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卻對一個個大碗明星的生肖、愛好甚至婚變的次數能娓娓而談,如數家珍。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應該自問:怎樣才能帶領學生進入古典文學的殿堂,領略其中的奧妙,使他們讀古典文學也會產生像讀流行書、暢銷書一樣的審美愉悅?
(四)家庭普遍缺少濃厚的文化氣氛
父母的文化層次較低,是農村家庭文化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學生檔案資料統計,父母務農的占45%,職工13.3%,半農半商的11.67%,個體經營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師。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數,少數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營造家庭文化氛圍方面幾乎無能為力。多數父母雖然重視兒女的讀書,但僅限于關心學習成績,看重分數,因此反對兒女看課外書,認為這些“閑書”會影響學習,有的父母則忙于生計而放任不管。
多數學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氣息的活動僅限于看電視。調查中,回答“經常看影視片”的學生占了大多數。近半數的學生是在沒有任何一本課外書和報刊雜志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們從小學到高中唯一的“文學讀物”就是一本語文書。
語文素質是要從小培養熏陶的,在這樣缺乏文化氛圍中讀到高中的學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語文素質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當艱辛勞動的。
課外閱讀歷來被不少人認為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君不見父母談“課外書”色變,不少班主任(非語文老師)明確規定“不準把課外書帶回課室,一經發現,全部沒收,還要在班上檢討……”
一個人在中學階段沒有閱讀十本八本中外名著,背誦200首以上的古典詩詞,那實在是整個人生的一大憾事!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遠離”,必然導致精神“鈣質”的缺少和欣賞層次的低下,導致“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淺薄。這種“后天不足”對一生的成長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缺陷。這是有識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實際生活業已證明了的事實。
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中學生課外閱讀近乎空白的情況呢?本人認為:
第一,學校、家長和社會都要達成這樣的共識;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素質。要培養良好的素質,不讀書怎么行?我國當代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說過:“書是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海洋,奮斗的向導,成功的階梯,學文,學做人,求大發展,大成就,離開讀書,不過是緣木求魚。”而讀古典文學應是讀之基本!
【關鍵詞】杜甫;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在廣義上包括了先秦至清代末期的中國文學,包括作家、作品、文學概論等,狹義可以指中國古典文學,其包括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等,比如像《詩經》、《離騷》等,并且具有詩歌、散文、小說、詩詞歌賦等多種文學表現形式,真可謂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
提到“古典”一詞,很多人會說起枯燥無味,說起陳舊無新意,很多人對其沒有絲毫興趣,也許這也是中國古典文學面臨的尷尬的境遇之一。幾年前的一個短片《一場饅頭引發的血案》成為惡搞的巔峰之作,惡搞是一種叛逆心理導致的一種現象與行為。惡搞本身并沒有錯,有時也無傷大雅,惡搞往往能引起大家對這一項事情的關注度,“杜甫很忙”的第一張圖出現在了高中語文必修三的語文課本上,在同學學習杜甫詩句的時候,不難想到,是有多無聊才會這樣做古典文學。而這事在微博上爆紅之后,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而由此產生的大家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現狀的關注。
中國古典文學目前一個問題是很多人認為其枯燥燥無味雖說現在有很多古典文學作品被翻譯成為了白話文,但竊以為還是文言文有滋有味,但是問題是文言文的翻譯有時十分麻煩,許多人沒有將文言文學得爐火純青,很多字詞不理解,看了半天就覺得枯燥無味,興趣索然,因此像《詩經》、《離騷》之類意境優美或者是有的辭藻華麗的文章搖身一變成為考試必考的時候,為了考試而學習,學不到其間的內涵與精髓,體會不到它的魅力,在同學們眼里最多的只有討厭討厭討厭,翻來覆去的學習卻并沒有任何情感的體驗,囫圇吞棗似的學習,加上心理上的反感與抵觸,加之很多人不太了解古典文學作品,涉獵少,所以導致中國古典文學的現狀如此尷尬。
中國的現當代文學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而古典文學卻沒有如此多的新鮮血液,由于時代是不斷發展著的,新的文學作品不斷涌現,層出不窮,不斷有作家學者寫出新作品,這也在沖擊這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的文學作品充滿新鮮感,不斷有新的作品加以補充,而中國古典文學卻并不是這樣,由于是古代這一客觀因素,中國古典文學的作品數量幾乎已定,經過幾十年的人類的研究,甚至從古人就開始研究,很多作品已經被分析的干凈展現在大家眼前,再次研究的價值已經所剩無幾了,就算有也很少。
比如《紅樓夢》這本書,“紅學派”的人數相當多,經過大家翻來覆去的研究,《紅樓夢》這部作品已經沒有太多內容可以挖掘了,從文學價值到衣食住行都有所研究,幾乎沒有過多的價值再去深究。這就好比考古一樣,文物終究會有挖完的那一天,縱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名家作品眾多,也依舊會有結束的那一天,沒有過多新鮮血液注入也是造成這種使中國古典文學面臨尷尬境遇的原因之一。
有的古典文學作品形式古板,記得前幾年有一部作品叫做《明朝那些事》,這部作品用生動幽默的語言講述明朝的歷史,大獲成功,很多人都喜歡看,并且也有許多人照著這種形式寫了《清朝那些事》等,這是為什么?一個原因就是將枯燥的歷史轉化為一種新穎的形式。所以說,中國古典文學也可以參照這個形式方法進行創新。
很多年輕人現在都非常喜歡讀快餐文學,這樣他們覺得方便快捷,并且輕松省事,比如說微博、人人上的段子,而且這些段子可文可白,抑或半文半白,并不拘泥與定式。古典文學最多出現的地方之一便是小學、中學的語文課本,很多人往往也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上的文言文而去學習一些古文,多是不明白真正的含義,于是大家都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而這也導致了古典文學出現“滑坡”。
古典文學里有很多包括了思想修養、倫理道德等優秀的品德教養,但是也因為此很多人認為是索然無味,有的人還會專挑其弊端,比如說其思想落后有的比較腐朽等,并且由于現在很多人生活節奏緊湊,快節奏的生活,很少有人會真正靜下心來,去讀一讀古典文學作品,接收一下心靈上的陶冶,所以很多人會去選擇快速的文學作品、新穎的文學形式來進行品讀。
“快餐文化”的出現,與大家不重視古典文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風浮躁,學生學習的風氣浮躁,學者治學學風浮躁,所以現在很少有人再像以前一樣潛心研究問題,靜靜地研究古典文學,古典文學面臨這樣的沖擊,不禁讓人垂足頓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