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腫瘤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字]骨腫瘤;心理干預;止痛
1臨床資料
本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齡22~76歲,平均55歲,多為惡性骨腫瘤。應用了止痛劑加心理干預與護理,疼痛控制率達90%以上。
2心理干預與護理
2.1了解病情:首先了解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水平、工作環境和生活習慣,注意有無發生腫瘤的相關因素,注意患者心理狀態,注意有無肢體殘疾;然后依據患者的個體特點、文化水平高低、實際病情,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疏導和止痛藥物。一般文化水平高、年輕、有接受力、治療愿望迫切者,無其他疾病而且無明顯性格障礙的骨腫瘤患者,采用止痛劑加心理干預與護理的方法來控制疼痛均收效良好。
2.2心理干預與護理:護士要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理解患者的心情和不良情緒反應。向患者家屬介紹目前骨腫瘤的治療方法和最新進展,講解手術治療和化療的重要性,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在骨腫瘤患者心目中,普遍存在著擔心肢體功能喪失和愈后體質不佳,擔心家庭經濟拮據,擔心長期使用止痛劑會產生成癮性。因此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護士要同情關心患者,多鼓勵安慰患者,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讓患者減少活動,腫瘤局部制動。要了解肢體疼痛的性質、程度,加重和緩解的相關因素。要告知家屬病情,同時進行護理操作時動作輕巧,避免觸碰腫瘤部位,講解疾病知識。此時我們需要以新的觀念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使他們改變對止痛藥副作用及耐受性的錯誤認識,消除恐懼。使他們認識到應用止痛劑是為了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3心理安慰和宣泄:護士要以白衣天使的仁愛之心,多與患者交流溝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因人施護。護士在患者傾訴病情和情緒感受時應持理解和同情的態度耐心聆聽,不要隨意打斷患者的訴說或表現出不耐煩。這樣患者才能達到宣泄的目的。在患者喊痛時,護士需陪伴在患者身旁,不能冷言回答患者的問題,或表現出煩躁無措的樣子。這樣會使患者感到悲觀失望,加重患者的焦慮情緒,甚至對治療也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患者訴說之后,護士要多給患者安慰,講解治療成功的案例,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時要教育家屬多關心照顧患者,對患者投入更多的愛護。要求家屬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不要在患者疼痛難耐時,家屬顯得驚慌失措,甚至在患者面前哭泣,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影響止痛效果。
2.4暗示療法:暗示療法是指一個人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患者心理和行為產生效應的一種作用。利用治療者的權威性或告知患者給其應用了最好的止痛藥,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使癥狀得到減輕。也可告知患者全身放松,靜坐并深呼吸,以令全身肌肉松弛,減少疼痛感。同時可以采用松弛療法:聽聽音樂,看看小說,按摩,熱敷疼痛部位。與患者討論緩解疼痛的有效措施,如緩慢地翻身和改變,轉移注意力等。
2.5鎮痛劑應用:對于疼痛劇烈或經采取措施無效者,應送醫囑使用鎮痛藥物。也包括采用WHO推薦的癌性疼痛三階梯療法。鎮痛藥物應用原則:(1)根據藥效強弱依階梯方式順序使用。(2)口服給藥。(3)按時服藥,以維持有效的藥濃度。用藥劑量個體化。盡量先口服后注射。同時用藥后需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鎮痛效果。嚴重者應用由患者自控的鎮痛泵或神經阻滯等方法緩解疼痛。
關鍵詞:手術 原則 步驟
【骨腫瘤手術的原則】
(1)高度重視:首次治療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首診的醫生和首次進行手術的骨科醫生。把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復發、轉移、惡變治成為不治之癥的可能減小到最低程度。骨科醫生必須具有充分的腫瘤學知識:正確的活檢及肯定的組織學診斷;豐富的術中肉眼觀察經驗;腫瘤生物學行為及對一定病例預后的認識、熟悉輔治療知識。例如,如果需要放療,必須根據特定的規則進行活檢(小切口,遠離骨、避免過分取材損害骨的強度,正確的縫合);既不能進行骨移植,在一定范圍內也不能植入人工假體(感染的危險、移植骨不愈合及由金屬引起的繼發性放射線照射)。
(2)安全界線:即手術時,切除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的界線。安全界線不是根據腫瘤邊界被切除的正常組織的厚度來定,有時安全界線厚度僅2cm,但可能是根治性切除;而有時切除的正常組織更厚,但腫瘤可能只是廣泛性切除。同樣,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的質量與它的厚度同樣重要,沿著薄薄的肌膜、腱膜或關節囊外切除腫瘤,比髓腔內或間隙外的更厚的脂肪組織或反應性組織更安全。通常所說的安全界線為5cm,當超過5cm時,即為根治術。發生在間隙內,以深筋膜為界的皮下腫瘤,當切除包括深筋膜及腫瘤周圍少于5cm的皮膚及脂肪組織時,這種邊緣為廣泛性。
(3)無瘤技術:手術過程中,盡量在腫瘤外操作,如果腫瘤組織未覆蓋,摩擦破潰或被穿通,則傷口被污染,周圍所有的組織都有腫瘤局部復發的危險。如果不清除這些組織,手術仍為病灶內切除。如果清除了這些組織,手術屬于廣泛切除或根治切除術,但組織已被污染。
(4)慎重對待活檢手術:活檢手術雖然可以達到確診的目的,有助于腫瘤的進一步治療。但是,活檢也可帶來不利的影響,造成腫瘤播散轉移,影響腫瘤徹底切除,為腫瘤復發埋下隱患。曾有1例肢體腫瘤術前穿刺活檢,術中發現腫瘤沿針道向外生長,呈串珠樣。所以,活檢手術穿刺或切口入路要仔細設計,最好與下次手術切口相一致,在手術時將活檢通道與腫瘤一并切除;另外,盡可能安排活檢與手術同時進行,在切口范圍內對腫瘤充分暴露后,無瘤技術下取活檢,等冷凍結果進行進一步手術。
如果沒有腫瘤切除和保肢經驗時,活檢手術也最好不做。
(5)多科協作:骨科醫生必須與放射科、病理科、腫瘤內科醫生密切合作。制定和執行手術計劃前需要放射科醫生對放射線、CT、MRI、骨掃描及血管造影有正確的解釋,術前的局部動脈灌注化療和腫瘤血管栓塞,可以使腫瘤縮小,減輕腫瘤周圍水腫,利于手術。術中冷凍活檢、標本切下后的檢視、腫瘤切除范圍的判定,都需要病理科醫生的協助。當需要開胸開腹、需要分離或縫合血管及內臟器官、需要血管移植、需要軟組織覆蓋時,應該請普外醫生、血管外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和顯微整形外科醫生共同手術。
【通常的手術步驟】
(1)術前準備:術前除常規檢查外,有條件的應行血管造影,了解腫瘤血供,同時行局部動脈灌注化療和腫瘤血管栓塞,使腫瘤進一步縮小和減少術中出血;術中要準備充足的血源,特別是骶骨腫瘤有時出血難以遏制;術前要準備好重建的材料和器械,要有術中臨時改變手術方式的準備。
(2)腫瘤顯露:依腫瘤所在的部位選擇切口,根據腫瘤廣泛切除原則,將軟組織內的腫瘤整塊切除。但應根據腫瘤所在的部位不同對腫瘤段骨進行不同的方法顯露和切除。切除腫瘤時,必須考慮有足夠的皮膚和軟組織覆蓋重建物。軟組織重建在保肢手術中十分重要。可選用帶筋膜和帶蒂的皮瓣順行或逆行轉移,帶血管蒂的島狀皮瓣或肌皮瓣轉移,吻合血管的皮瓣或肌皮瓣轉移。操作方法以下肢保肢手術為例,按廣泛切除操作游離腫瘤及病骨,股骨達粗隆下,若為脛骨則至脛骨下端。切斷膝交叉韌帶及側副韌帶而使膝關節解脫,徹底顯露腫瘤及病骨,用適當的方法切除或滅活腫瘤組織。用任何一種可行的方法重建骨缺損,選用髓內針或鋼板固定。在操作過程中,若有病骨斷裂,應以骨水泥或鋼絲加固。修復關節韌帶,軟組織覆蓋。
1材料與方法
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手術患者中骨腫瘤及瘤樣病變的病例,復發者只計數為一個病例,均經病理及臨床影像學證實。共計646例,其中男366例,女280例;年齡1~77歲,平均年齡31.9歲;其中良性骨腫瘤607例,原發惡性骨腫瘤39例。
2結果
646例良惡性骨腫瘤的類別、性別、年齡及分布情況見表1。良性骨腫瘤607例中,骨瘤和骨軟骨瘤的發生高于其他良性骨腫瘤。其余依次為軟骨瘤、骨巨細胞瘤,另外幾種骨腫瘤發病較為少見。原發惡性骨腫瘤以骨肉瘤與軟骨肉瘤為主。在骨腫瘤的發生中,男性多于女性,且好發年齡小于30歲。
3討論
【關鍵詞】 下頜骨;腫瘤;手術治療
下頜骨腫瘤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疾病之一,手術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1],為探討開窗術治療下頜骨腫瘤的臨床效果,本文選擇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月治療的30例下頜骨腫瘤患者,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治療的30例下頜骨腫瘤患者,其中男24例,占80.0%,女6例,占20.0%,男女之比為4:1,年齡44-64歲,平均年齡51.2歲,所有患者骨質均表現為破壞、吸收,其中造釉細胞瘤9例,骨肉瘤2例,頜骨囊腫19例。
1.2 手術方法 開窗部位在口腔前庭最膨隆最薄弱的區域,切除0.5-1.5cm直徑的牙齦黏骨膜,以咬骨鉗或骨鑿去除暴露的薄骨片進行開窗。有時選擇靠近牙槽突的區域,比如腫物表面牙齒有明顯松動或為乳牙,可將患牙拔除,去除牙槽間隔,擴大拔牙創,以此為開窗口,顯露囊壁,切取同樣大小外露的囊壁組織送病理檢查,并檢查囊腔是否有間隔,如有間隔用彎血管鉗或彎刮匙將間隔全部穿通。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囊腔,最后用略粗于開窗口的碘仿油紗卷塞于窗口處,露在窗口外的紗卷縫合一針固定在牙齦黏膜上。術后給予口服抗炎藥3d,適當對癥治療,5-7d撤除碘仿紗條,立刻取模、制作囊腫塞戴于開窗處以保持創口不愈合。囑患者三餐后或每天早晚至少兩次沖洗腔數遍,術后每間隔3個月復診一次。
2 結 果
30例患者均無淋巴結轉移,痊愈出院,傷口甲級愈合率為100%。
3 討 論
下頜骨腫瘤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疾病之一,手術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開窗減壓術通過在囊性病變表面開窗,局部打開骨質及囊壁,引流出囊液,并制作囊腫塞保持引流口通暢。釋放了囊腔內壓力,中斷頜骨囊腫的膨脹性生長機制[2-3],囊壁的纖維結締組織在囊腔內壓力釋放后呈向心性收縮,在囊壁向心性收縮的牽引作用下,成骨細胞活動生成修復性新骨,頜骨形態改建,囊腔逐漸縮小,外形得以恢復[4-5]。
采用開窗減壓保守療法治療下頜骨腫瘤,手術簡單,在門診和局麻條件下即可進行;損傷小,保留了恒牙,牙齒可以正常萌出并建立牙合關系,從而維持了牙頜系統的完整性;同時可壓縮骨腔,使面部畸形得以改善[6-7],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患者容易接受。因此,其作為保存治療的方法,較適合處理下頜骨的大型頜骨囊腫,能有效保持患者術后的口頜功能。總之,開窗術作為治療頜骨囊性腫瘤的一種安全、簡便、有效的方法值得基層醫院推廣。
參考文獻
[1] 區躍堅,方和華,劉逢佳.152例牙源性頜骨囊腫治療體會[J].口腔醫學,2010,31(03):184-185.
[2] 汪隼,曹慧珍,馮希平.兒童替牙期含牙囊腫開窗減壓保守治療及療效觀察[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9(6):716-718.
[3] Redondo LM.Repair of experimental mandibular defects in rats with au-togenous,demineralised,frozen and fresh bone[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12,35(3):166-169.
[4] 牛紅儒,牛廣.開窗減壓術在頜骨囊性病變治療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4):2951-2952.
[5] Martinez Perez D,Varela Morales M.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dentigerous cysts in children:a report of 4 cases[J].J Oral Maxill of Surg,2001,59(3):331-333.
骨腫瘤的治療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已取得了較大進展。上世紀70 年代, 隨著新輔助化療的開展, 使骨腫瘤保肢手術成功率有了大幅提高; 80 年代, 磁共振技術的發展為骨腫瘤提供了精確的掃描, 為降低局部復發率和肢體重建外科奠定了基礎。骨腫瘤切除后最初的肢體重建基于成熟的關節置換技術, 90 年代模具技術的發展及電子及電子計算機輔助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幾乎所有的長骨腫瘤及臨近關節置換成為可能, 而同種異體骨組織庫的建立為骨移植提供更多類型的移植材料。如今保肢術已成為治療骨腫瘤的主要手術方法,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廣泛應用,應用常規MRI判斷骨腫瘤的生長方式及范圍的準確性及如何確定保肢術中合理切除瘤周軟組織已成為廣泛關注的問題,如何判斷瘤周軟組織的安全邊界、最小切除范圍及最大程度的保全肌肉及功能、降低局部復發率,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骨腫瘤反應區與臨床的關系
定義:多見于惡性骨腫瘤和具有侵襲性的良性骨腫瘤,位于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之間,由腫瘤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發生氣球樣變的壞死細胞組成。
1.1 術后復發與反應區(水腫區)的關系
手術范圍不足幾乎無一例外的導致術后復發,瘤周軟組織切除太多軟組織覆蓋不足導致肢體的功能喪失或引起術后感染,達不到最初的保肢目的。良性骨腫瘤有完整的邊界,手術切除反應區外的正常組織;惡性組織呈浸潤性生長,根治性手術軟組織的切除定在反應區以外2~3cm的正常組織~間室外,截骨范圍在反應區外6~8cm骨組織中,目前反應區沒有精確的定義,其外多大范圍內沒有腫瘤細胞未見報道。
保肢術最主要的并發癥是腫瘤的局部復發。腫瘤一旦復發,多數患肢難以保留,部分腫瘤惡性傾向增高,影響預后。復發率各家報道不一樣,最低為1.5%(2/131),一般為10%~20%(1)。手術中腫瘤組織殘余是腫瘤局部復發的主要原因,相關的因素有:(1)手術的安全邊界設計或測量不足導致腫瘤組織殘留是腫瘤局部復發的主要原因。若不能保證惡性腫瘤整塊切除或術中證實手術不能達到安全的腫瘤外科邊緣,如髓腔內跳躍病灶有腫瘤組織存在時應放棄保肢療法為好。若腫瘤僅擠壓血管,剔除血管外鞘不滿意時,也可將血管切除一段,用自體大隱靜脈或人造血管替代。(2)手術切除的邊界不夠。文獻報道的切除范圍差別很大,截骨平面距腫瘤分別有5、7或10cm, 也有采取經關節離斷或關節外切除者(2)。有研究表明,骨肉瘤的髓腔擴散能力非常強,40%骨肉瘤髓腔的侵襲距離在皮質病灶邊緣2.5~7.5cm,最長達8cm,并且股骨下端腫瘤向近端侵襲距離比脛骨上端向遠端的侵襲距離要遠〔3〕。我們在測量腫瘤實際范圍時注意到,在肉眼界限外取材送病理檢查的組織中,腫瘤侵襲范圍無一例超出2 cm,故截骨面定在MRI所顯示腫瘤范圍外2~3 cm截骨應是安全的,因為MRI所顯示范圍往往較實際范圍稍大,現在李建民(3)認為在骨肉瘤保肢術中充分利用MRI所提供的信息確定截骨平面,而不必拘于5cm的常規, MRI確定范圍外3cm處作為截骨平面,術后病理檢查所有病例截骨平面處均無陽性發現,術后短期隨訪未見復發。因此,術前應采用多種手段仔細檢查,特別是MRI對確定軟組織及骨髓腔內的病變范圍、發現骨髓腔內的跳躍病灶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張永一(4)報道168例中復發的7例,經二次手術證實復發的病灶全部在假體周圍的軟組織床內。
2.1 細胞組成
惡性骨腫瘤核磁水腫區的細胞組成有人認為,良性骨腫瘤周圍水腫是骨髓和軟組織對腫瘤這一刺激的炎癥反應,瘤周有纖維滲出和炎性細胞浸潤。在惡性骨腫瘤的相應研究中卻往往未見炎性細胞。腫瘤免疫學認為,腫瘤細胞可使其膜相關性腫瘤抗原脫落或隱藏起來,避免機體對之的免疫反應,通常在腫瘤周圍沒有炎性浸潤,除非有壞死或感染。感染壞死引發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細胞等炎性滲出。
2.2 形成機制
2.2.1 目前惡性骨腫瘤核磁反應區(水腫區)的細胞組成很多學者認為,骨腫瘤周圍水腫是骨髓和軟組織對腫瘤這一刺激的炎癥反應,而將之命名為“炎性水腫”( inflammatory edema)。盡管在一些良性骨腫瘤的病理對照研究中證實瘤周有纖維滲出和炎性細胞浸潤,在惡性骨腫瘤的相應研究中卻往往未見炎性細胞。腫瘤免疫學認為,腫瘤細胞可使其膜相關性腫瘤抗原脫落或隱藏起來,避免機體對之的免疫反應,通常在腫瘤周圍沒有炎性浸潤,除非有壞死或感染。感染壞死引發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細胞滲出引發水腫。惡性骨腫瘤核磁反應區(水腫區)的細胞組成還有待于明確的病理學依據。
2.2.2 惡性腫瘤產生腫瘤血管生成因子,刺激生成腫瘤血管供血。腫瘤血管通常分支多,走行扭曲,內皮細胞的連接粗疏,血流緩慢;腫瘤細胞的異常增殖及一些其他因素會使腫瘤血管的外部壓力增加,甚至導致其閉塞;再加上腫瘤組織不能形成自己相應的淋巴回流系統。所有這些因素導致大量液體進人腫瘤間隙而無法隨淋巴系統回流,造成腫瘤組織間隙壓力增加Jain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腫瘤組織的間質壓力都遠遠高于正常組織。越近腫瘤中央部,壓力越高,腫瘤的外緣部分則接近正常組織的壓力。血液在灌注腫瘤組織的過程中,所遇阻力越來越大,以致到達腫瘤中央部分的血流減少,大量液體順著壓力差的方向,流人壓力較低的腫瘤周圍正常組織,導致瘤周水腫的形成。
3 總結:
總之惡性骨腫瘤外科治療的方法有很多,目前保肢術是應用廣泛的一種,反應區的位置及成分關系著保肢術的成功與否,但由于缺乏大量樣本可對比的成功病例的長期隨訪文獻,以及各文獻使用的評價標準、統計方法的不同,仍然是按傳統上骨肉瘤截骨平面應在腫瘤邊緣以外6cm,軟組織切除范圍為反應區以外2~3cm,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準確的反應區,明確其病理基礎,缺乏識別瘤周水腫與腫瘤組織、指導外科正確了解惡性骨腫瘤的局部分期、幫助臨床醫生確定活檢的部位與深度指導手術切除范圍的確鑿證據。
參考文獻:
[1] 馬忠泰,粟懷廣,高淑能,等.骨肉瘤患者的保留患肢治療60例報告[J].中華外科雜志,1995,33(2):82~84
[2] 胡永成,盧世璧,王繼芳,等.惡性骨腫瘤微波原位熱療保留肢體的手術技術[J].中華骨科雜志,2000,20(7):410~415.3
[3] 李建民 楊強 楊志平 等,骨肉瘤髓腔內侵襲范圍M R I測量與確定合理截骨平面的相關研究,,2005,13(23):1792~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