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主角]董永 七仙女

[舞臺地點]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臺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

[經典臺詞]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我與娘子把家還。

[劇情解讀]我國廣為流傳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另三個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和許仙”“柳毅和洞庭龍女”),而董永也許是四大傳說里唯一真實存在的人物。據史載,東漢懷縣縣令舉薦賣身葬父的董永為孝廉,司徒蔡茂復議后稟報光武帝,董永遂成為傳統文化“二十四孝”中的人物。而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正由此延伸開來:傳說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與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織成十匹錦緞,將董永三年工期改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塵,降旨七仙。而當年根據這段故事改編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上映時,萬人空巷,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自此天下皆知。

湖北孝感市

湖北孝感市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是楚文化和孝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這里出土的秦代竹簡飲譽世界,這里,詩仙李白曾“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這里,孝文化資源更是不同凡響。《二十四孝》中,孝感有三杰: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枕溫衾、孟宗哭竹生筍,三大孝子故事和傳說源自孝感。其中孝子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地的傳說,使這里獲得了“孝感”之名,也孕育出“董永與七仙女”《天仙配》的美麗傳說。關于董永的最著名的紀念點是孝感市董永公園。

董永公園位于孝感市城區,它占地約75畝,圓內的建筑風格以江南園林為主,可以說是一個展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主題公園。

山西萬榮縣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皇甫鄉的小淮村,位于稷山、夏縣、運城、萬榮四縣交界處“稷王山”的西麓。根據當地村民的介紹:當年董永借錢,賣身葬父的財主“傅員外”家就在與小淮村相距70多華里的夏縣“傅家莊”村,而董永回家路上與織女天仙相遇的“石門橋”“槐蔭坡”和“土地廟”等遺跡,則位于同屬稷王山區的運城市三路里鄉郭家岔村。

在小淮村西路南小巷村民董本林的家中,有一塊沙石質地刻有“董永故里”四字的門匾石碑。這塊石匾寬105厘米,高35厘米,厚10厘米,據介紹這塊石匾是鑲鐫在小淮村西堡門上的原物,后來為便利交通,拆毀了堡門,這塊石匾就存放到村邊董本林院中。在小淮村村西門外還曾經建有一座高大氣派、雄偉壯觀的“董氏祠堂”,但最后毀滅于戰爭。

距離小淮村北五六華里的下窯村,有一座高約5米、周長約70余米、巍巍高聳的“董永墓”。這一墓冢雖然在過去的歲月里遭受到人為的破壞,但墓旁路邊仍然遺棄著一塊巨大的墓碑底座。

江蘇省東臺市

董永傳說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此介紹:董永傳說歷史上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東臺市西溪古鎮的流傳歷史最為悠久,地名遺存最多。東臺市西溪古鎮及附近地區與董永傳說有關的地名多達50多處,至今仍有老槐樹、繅絲井、辭郎河、董永墓等古跡保存完好。

東臺市西溪古鎮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隸屬九州之一的古揚州,被稱為淮夷地。東臺鎮的很多地名都與董永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相關,西溪鎮西北角有一小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里。西溪鎮北有一水塘,叫“鳳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傳說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常來此沐浴。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天長日久,十八里河口旁邊的村莊也成了“河口”村(今屬東臺臺南鎮)。董永和七仙女一月還清了債務后,夫婦來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過上了男耕女織的新生活,此地也由此得名“新生”,現為東臺市廣山鎮新生村。

今天的臺南鎮以前就叫“董賢鄉”,離西溪五六里處有座董永祠墓,據說是董永埋骨之地,故常有人來此憑吊。現在的董永祠是2002年由當地村民捐資修建的,墓碑則是清道光年間重修的,石碑上刻有“漢董孝子諱永墓”,記者輾轉找到了董永祠墓,祠堂門楣上書寫著“孝感動天”四個大字,內有對聯“賣身葬父一貧如洗,忠心為奴孝思嚴親”。殿內神龕內供奉董永泥塑金身像,偶爾還有村民前來燒香祭拜。

河南省武陟縣

武陟縣位于河南省北部,黃河北岸,與鄭州隔河相望,屬焦作市。而河南版的董永故里就發生在這個縣的小董鄉,該鄉位于武陟縣西北部。而在小董村往東三四里,也就是董永與七仙女成親的槐蔭寺旁,1957年電影《天仙配》剛剛上映,武陟凡有董永、七仙女遺跡之處,燒香的人遍地都是,局面幾乎失去控制,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在武陟入心中扎根之深,是其它地方不能比擬的。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范文第2篇

家鄉孝感是京廣線上的大站,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名字,但知道這個名字來歷的人卻不多。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用安徽的黃梅調唱遍了大江南北,而這個美麗傳說的發生地卻是在湖北孝感。

孝子董永賣身葬父,感動了天上的七位仙女。最小的一個仙女偷偷下凡,在老槐樹的撮合下,和董永結成夫妻。七仙女幫助董永還清了債,倆人在鄉間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七仙女下凡的事情還是敗露了。王母娘娘知道后大發雷霆,勒令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此時,七仙女剛剛生下了一個兒子。七仙女走之前,留了一碗米給董永,告訴他每次只需要放一粒米到鍋里,就可以煮出一大鍋飯來。董永和兒子靠著這一碗神奇的米,一直過著溫飽的生活。后來有一天,董永要出遠門,告訴兒子煮飯的話就到碗里拿一顆米。董永走后,兒子忘記了他的叮囑,把一碗米都倒入鍋內,突然那碗米在鍋里膨脹起來,米越來越多,最后把傻兒子壓到米堆里。三天后,米飯才停止膨脹,那個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座飯山。至今,孝感境內還有一處小山叫飯山。孝感也因此而得名,孝感即是孝感動天。

孝感地處江漢平原,這里湖泊廣布,日照充足。南方人總是對大米充滿了熱情和想象力,孝感人把糯米打成糍粑,把粳米研磨成粉加工成米粉,把米粉調成糊糊狀攤在平底鍋上做米粑,把肉裹上米粉、醬油、生姜、花椒等調料做成粉蒸肉。孝感產糯米,這成為制作米酒的先決條件。做米酒的工序很簡單,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里,每個有閑暇的女主人都可以掌握竅門釀出一大罐上好的米酒。

做米酒的人先要將上好的糯米放到大蒸屜里蒸熟,然后擱到通風的地方,涼到不燙手的時候,放酒曲進去。酒曲和糯米要攪拌均勻,再用筷子在米飯中間插入一個硬幣大小的洞,深半寸左右,蓋上玻璃蓋,留一點空氣在里面。最后,還要找一件不用的棉襖裹實,包得越嚴實越好。如果氣溫很高,釀酒耗時非常短。在夏天,一天左右就可制成一小壇子米酒。

其他地方的米酒制作工序也大致如上,但據說孝感人釀酒用的是傳統藥草蜂窩酒曲,優質的朱湖農場珍珠糯米,城隍潭地下水,這種方式釀造出來的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襲人,甜潤爽口。生吃回味深長,滿口生津。

傳說孝感米酒在明代就出了名。當時,在孝感縣城有一人開了一家“魯源興米酒店”,專門經營糊米酒。有一年夏天,由于天氣炎熱,制作糊米酒的湯圓漿發酵了,老板魯幼佰只有準備將發酵了的米漿倒掉。這時,來了一位老顧客要碗湯圓米酒,魯老板說:“對不起,賣完了。”可是眼尖的顧客卻瞅見了發酵過的米漿說:那不是還有嗎?魯老板只好說不能吃,那位顧客說:“我口干,先煮一碗來,不好算我的。”魯老板只好將發酵過的米漿煮了一碗端過去,可誰知那個老顧客品嘗了_一口,驚嘆道:“魯老板,這一次比以前的更香醇,更好吃。”魯老板不信,自己過去試著嘗了一口,也覺得口感與前不同,更醇香。就這樣,無意中創出一個百年品牌來。后來經過歷代孝感人的探索,又加入了很多其他的調料,讓米酒的味道更香濃。

孝感米酒真正出名還是在1958年,主席親臨孝感視察工作時,品嘗了孝感米酒,連聲稱贊“味好酒美”。2001年7月21日,孝感米酒經國家商標局核準,終于成為湖北省首件原產地證明商標。

最好的米酒似乎還是在平常農民自家的小院角落。在孝感,很多農家都自制米酒,然后拿到市場上去賣。雖然孝感人從小喝著米酒長大,但這樣的農家釀的米酒還是求大于供,如果去得晚了就只能撈到一點沉渣了。

早上,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在街道時,就會有人騎著三輪車,穿過安靜的街道,停在早市的一角。騎車的人也不吆喝,木桶子蓋得嚴嚴實實,空氣里有一點若隱若現的酒香。早市上的人早已輕車熟路,停下自行車,從菜籃子里掏出一個搪瓷杯,遞過去。三輪車主猛地一打開木桶,立刻醇香四溢。

米酒雖然很多地方都有,但能把米酒演變出這么多種吃法的獨孝感一地。孝感城最老的一家餐館就叫孝感米酒館,專營各種口味的米酒。米酒館位于市中心的繁華地帶,從我有記憶算起,那里幾經升級換代,地方是越來越大,食品種類越來越多。但是平民化的定位始終如一。大概10元錢可以吃一碟子小煎包,一碗炒面,再喝一碗清湯蛋花米酒。糊湯米酒只此一家,其他地方都不正宗。糊湯米酒是在米酒里加入湯圓、桂圓、桂花等材料,放到鍋里煮成糊糊狀,用勺子一攪,零星的桂花香味就飄了出來。湯圓到嘴里,舌頭一攪就化了,酒味倒是不濃,鼻子呼出去的氣也清清爽爽。清湯米酒很簡單,煮到沸騰了,敲一個蛋花進去,看著蛋花在鍋里旋轉著散開,像在沸水里綻放,光是視覺效果就夠享受的了。

對我來說,生吃米酒卻是最幸福的事情。生米酒有一股子清甜味,抱著大缸子喝下去,從喉頭一直清涼到胃里,痛快異常。喝完了酒再用鐵勺子將米舀到嘴里。米酒度數極低,然而常常酒不醉人人自醉。夏夜里在槐樹下納涼,和家人聊天,和蚊子打架。竹涼席,紫色裙,半缸米酒。從黃昏坐到月色漸盈天邊三兩顆星。父母怕小孩喝醉,一般不讓多喝。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招,趁大人們聊天之際,悄悄抱著缸子坐到一個安靜的角落。一口一口酒水滾過喉頭穿過腸胃,人就好像變得很輕,輕到可以跳上樹梢。

在外地讀書的時候,每次回家,都有人托我帶最正宗的孝感米酒來吃。于是離家那天我就要起個大早,跑到早市上灌上一瓶,用膠布封口,坐上幾個小時的長途車。回寢室的時候,室友們多候了很久了。話不多,每個人轉身拿勺子,分食一罐米酒。當然是生吃。

當我放下行李,去擦把臉回來,一罐米酒就見底了。再看看他們,大概是酒吃得猛了,兩頰都泛著幾點潮紅,再一會,陸續地爬到自己的單人床上,漸漸沒了聲音。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范文第3篇

浪漫七夕發源地

牛郎織女的“故鄉”不只一處,而相較其他民間傳說故事,牛郎織女的發源地之爭可算是波瀾不驚,最被公認的當數山東沂源。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有一個遠近聞名的織女洞,洞里供奉著心靈手巧的織女。洞內現存的石碑記載,織女洞唐宋時即已得名。洞內建有木質閣樓,分上下兩層。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村民來此拜謁。幾案上香火裊裊,塑像前供品羅列,還有手巧者縫一雙三寸金蓮送給織女,祈求得到織女的庇護。

織女洞前有一條河,名為白馬河,是山東第二大河沂河的支流。河對岸有一個村莊名叫牛郎官莊。村莊名稱的起源已無從考證,而村民們則世代以牛郎的后人自居,據說有族譜可以佐證。村西原有一座建于明萬歷年間的牛郎廟,廟內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后毀于。巧的是,沂河與銀河諧音,正應了牛郎織女隔銀河相望的傳說。

今日的牛郎官莊已難尋牛郎的蹤跡,想像中牧童在池塘邊放牛的情景也不復存在。牛郎的后人們如今在政府的帶領下種植果樹,據說也會養牛,只是不再是大黃牛,而變成了更具經濟效益的奶牛。

作為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山東省沂源縣是與傳說最貼切的一個。可以肯定的是,所有與牛郎織女傳說相關的地名都源于古代,而并非為了旅游開發自己杜撰,說實話,有這一點作為前提已經贏了一大半。與我國其他民間傳說相比,沂源作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爭議最小。

沿著織女洞旁山路上行,不遠處有一座道觀,織女與這道觀還有一段故事。相傳莫州人張道通云游至此,在洞中修行。一日夢中見一女子哭訴:“我是玉帝的女兒織女,因愛慕凡間男子牛郎,故此下得凡塵,暫無居所,懇望道長收留一二。”張道人醒后,在

織女仙洞景區還沒有正式開發,這里的游客不多,只有鄉民在此供奉織女仙,幸而保留了織女洞原貌。

對面村落中尋訪,果見牛郎郁郁寡歡。遂搬出此洞,讓給織女,到山上建起道觀。唐朝時期,有人路經此地,隱約聽到洞中傳來喳喳機杼聲,感到十分神奇,隨后塑織女像于洞中,織女洞由此得名。

道觀如今的道長已年逾八旬,身體仍舊健碩,給我們講起這道觀與牛郎織女的傳說來滔滔不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此山中,既有織女仙,又有仙風道古的老道長,真可謂仙山一座。更奇的是,山上有一株1400多歲的銀杏樹,果實結在葉子上,被稱為“葉籽銀杏”,國內獨此一株,十分罕見。

活色生香的民間七夕

織女精通紡織,傳說天上的云彩都出自織女之手,因此人們在七夕這天紀念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時候不忘從織女那里祈求紡織的手藝,乞巧由此而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代羅燁、金盈之編纂的《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7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3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牛郎織女的故事逐漸演化成《天河配》戲劇,亦廣受喜愛。當年梨園界最時興唱節令應景戲,一進農歷七月,家家戲園子門口就要貼出《天河配》的海報。人們愛看科班演出的《天河配》,俗名“娃娃戲”,因為角色整齊,人多,臺上熱鬧。當年“富連成”在的時候,年年都要演。尚小云辦的科班“榮春社”也演《天河配》。老北京人,七月里不去聽一回《天河配》似乎這一年當中都有所缺憾。

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城市里,洋節日一個賽一個火爆,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卻被外國人申報了民族遺產。時至今日,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老道長手里拿著的就是千年銀杏樹結在葉子上的果實,堪稱一絕。

像孫老太太這樣心靈手巧而且會自己織布的人在當地已經不多了,她不無遺憾地說:“如今的姑娘們都不學這門手藝了。”

詩歌里的星座戀愛

晚唐詩人杜牧做《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千年前的一個秋夜,深閨少女登上高樓,納涼天階。獨自一人賞畫玩樂,做伴的只有撲向燭火的流螢。玩累了,仰天看這星斗。據說夜深人靜的時候,織女就要偷偷過橋與牛郎相會,而她自己呢,仍然是孑然一身,竟不及今夕的牛郎與織女。

或因見得人間不美滿的婚姻太多,倒教人羨慕起牛郎織女來。兩百年后的北宋,秦少游感慨“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也就不難理解了。牛郎織女的愛情堪稱典范,雖不能“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牽牛織女雙星相愛,故事上溯,可到漢代《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若更上溯,可到《詩經?小雅?大東》的“彼織女,終日七襄”和“彼牽牛,不以服箱”。不過此處的牽牛只是牽車之牛,并非牽牛之郎,其事不涉男女愛情。可知牛郎織女故事歷史僅兩千年,源自漢代農耕社會。至于王母娘娘出頭反對這樁婚事,如以現代性心理分析法,抑或是王母本身的婚姻并不幸福,眼見牛郎織女如漆似膠,便生妒意,其更年期的情緒難以捉摸可見一斑。

牛郎織女故事進入唐詩宋詞,已失懲戒意味,美化為愛情的忠貞了。其間又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戀愛自由主題便凸顯出來。與此相映照,民間傳說更具有細節的生動性。牛郎星呈一條直線,中間一顆黃亮,兩端兩顆暗弱,是他肩挑的一雙兒女。織女星呈三角形,頂角一顆銀亮,是織女的頭,底角兩顆是腳,是她兩腳站立,望著河東牛郎。河東還有個海豚星座,是她投的梭子。若逢秋夜滿天星斗,一一指給人看,那才有趣呢。只是如今城市上空滿是煙塵,想看到燦爛的星辰已是奢望。

古典愛情啟示錄

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沒有結局,直到今天他們的故事仍在延續。有好事者猜測他們現在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編出若干版本的續集。有的說網絡技術發達的今天,牛郎織女不必苦等一年才能相見,他們每天都會視頻幾個小時,隨時隨地都能看見對方。如此設想雖不無道理,卻大有為視訊軟件做廣告的嫌疑。更有甚者說牛郎織女早已下海經商,開香車住別墅,生活好不滋潤。牛郎和織女已經好多年都沒有見面了,他們不再需要對方,各自享受著自己的生活。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不斷延續著,豐富著,不同于其他的愛情故事。董永和七仙女、張生和崔鶯鶯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梁山伯和祝英臺雙雙化蝶而去,孟姜女尋夫哭倒長城自己也投海而亡,只有牛郎織女的傳說沒有結局,他們是好是分,沒有人知道最終的答案。正因為如此,牛郎織女的傳說更有吸引力。

在現實的社會里,更多的情況是,愛情的雙方由于種種現實的原因不能繼續走下去,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選擇了放棄。面對空間上的距離他們分手了,面對時間上的交錯他們分手了,面對世俗的眼光他們分手了。像牛郎織女那樣,為了愛情哪怕隔著千山萬水都愿意彼此守候的人現在真的太少了。

相關期刊更多

紡織導報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制冷技術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

河西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甘肅省教育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镇巴县| 闽侯县| 亳州市| 安顺市| 巴马| 新民市| 建瓯市| 电白县| 维西| 霍林郭勒市| 卢氏县| 永川市| 双辽市| 彰武县| 鄂托克旗| 巴彦县| 金湖县| 呼伦贝尔市| 德安县| 汕头市| 百色市| 鹤壁市| 分宜县| 琼中| 民乐县| 泸水县| 新化县| 沂源县| 兰西县| 铁岭市| 石棉县| 衡阳县| 松江区| 红原县| 乌拉特中旗| 合川市| 临猗县| 贵州省| 蒙山县|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