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庭小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600年的歷史從蘇州昆山傳到整個中國,自然也在京城驚艷四方。昆曲的表演注重歌唱與念白、舞蹈與身段巧妙而和諧地結合。演員行當分明,各有其表演的特殊程式和技藝。通常以竹笛、小鼓、梆子、銅鑼、鐃鈸等樂器伴奏,突出表演中動作的節奏和演員情感的傳遞。如今即便在北京熱鬧擁堵的二環邊上,你也可以聽到這樣的細膩唱詞了。不過這并不是一個正統意義上的戲樓,原本卻是一個裝糧食的所在。這便是北京東四十條橋西南角的皇家糧倉。
糧倉蒼老質樸,明代而來的磚石大而著實地摞在一處。皇家糧倉建筑高10米,墻體厚1.5米,設通氣孔與天窗,四季恒溫,濕度適宜,從無鼠患,是中國最原始的物理性生態建筑。皇家糧倉(南新倉)作為古代京杭大運河南糧北運的終點,將納入中國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皇家糧倉成為了一個高端的消費會所。他的經理人王翔當年買下兩個糧倉的使用權,其中一個作餐廳和茶苑,另一個則專作昆曲的演出劇院使用。他稱這樣的昆曲演出為家班式的,廳堂版《牡丹亭》。
而所謂廳堂版《牡丹亭》其實也正是回歸了昆曲原有的演出形式。這種形式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自明代起,一些文人和達官顯貴就以在家中庭院里,聚三五知己,請家班演出昆曲為賞心樂事。那時候沒有劇場,沒有烏泱泱幾百號觀眾,也沒有麥克風。于是王翔在和昆曲同樣有著600年歷史的糧倉里,也只設置了50個位子。
而且從戲曲本身講,白先勇先生把原作《牡丹亭》55出改成27出,尚需9個小時,連演3天。全本連臺的演出方式由于時間冗長給現代觀眾的欣賞帶來巨大壓力。王翔說:“精華本廳堂版《牡丹亭》將規避這一弊端,充分調動昆曲觀賞興趣。” 從演員的表演程式、服裝造型、舞美設計、音樂編配無不體現“原真性特色”。按照圖譜仿制的明代家具,有手柄的明代銅鏡,全部手繡而成的戲服,演員的頭面盡量做減法突出人物。該劇以復歸傳統昆曲的廳堂表演為原則,寓繁于簡。在120分鐘和500平方米的簡潔時空中,構筑起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寫實與寫意并存的景觀。 《牡丹亭》廳堂式的表演完全靠角兒的嗓子和身段,沒有麥克風和揚聲器,樂師現場演奏,貫耳即聞曲笛幽咽、絲弦婉轉,給人獨特的藝術感染。蘇州是昆曲原發地,王翔等人數次到蘇州昆劇院和這里是皇家糧倉用來作餐廳茶座的另一個古糧倉。里面的布局十分幽靜古樸。
橫塌之上茶盞細膩輕盈,落座之前,有花香裊裊。清幽氣下,十分適合密友小聚或是朋友高談闊論,把盞話閑時。俗話說,主雅客來勤,王翔為這里布置了最好的桌椅和茶具、瓷器,只為這里的時光能讓人們珍惜。蘇州昆曲藝術學校等地選演員。到今天,在皇家糧倉里,《牡丹亭》已經上演了超過200場了,如今已經成為北京城里高端戲曲享受和文化交流的首選內容。
BQ = 《北京青年》周刊R =任重
BQ:你怎么看這種廳堂式的演繹方式?
R:非常雅致,但的確很小眾。不過其實這些傳統的演出形式,包括那些傳統的戲樓,才是戲曲的根兒。這倒是可以用攝影來做個比方。現在多少人還在拿膠卷拍照片呢?柯達都破產了,大家都用數碼的了。但是今天我仍然堅持用膠片拍攝,原因是我覺得只有留在化學底片上的那些可能褪色的東西才真正是永恒的。攝影兩個字說的一定是化學反應的膠片,而不是數碼加后期Photoshop,戲曲也一樣。真正戲曲的根兒就在這不足一塊屏幕大小的戲臺上。這戲臺就像是膠片,只是現在我們已經在影院里看數碼加工出來的《泰坦尼克號》了。可是,只有在這樣的“膠片”上,我們才能體會到戲子長袖撫臉而過的感覺,才能感受到那些聽起來感覺很絕對的聲音在四壁之間震蕩耳膜的。現在年輕人只要進來了,也會被迷住的,他會愛上的,這玩意就像吸了毒一樣。如今我還中毒頗深。
BQ:可是怎么樣能讓人們開始喜歡戲劇呢?
R:可以先從話劇開始看起,小劇場開始,然后一點點深入,進入到傳統。那種現場的感覺和電影電視是完全不一樣的。那種震撼和無間隙的感覺特別容易讓人上癮。或者也可以先去聽一種北京地方戲叫曲劇。比如京韻大鼓什么的,都比較通俗,但是也是古韻盎然的。我前段時間聽了幾個曲劇,很好聽,聽著感覺和流行音樂很相近,很容易接受。
BQ:那你現在還去戲院聽戲嗎?
R: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戲院的追求。傳統的看的少了,但確實是好的,特別優秀的我也看。比如《牡丹亭》。在上海蟾夫演的。只不過,現在吸引人的東西的確也很多。所以不能和以前比。現在這種傳統的戲劇演出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調劑,或者說娛樂的升級版。這也已經算是很不錯的發展了。
現在連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人都少之甚少。前段時間上演的關于戲曲文化生活的《大武生》,誰看了?我學武生出身的,都沒看。一部電影,且不說講不講傳統,他起碼借助了中國傳統的京劇行當的故事。當這樣一部電影和其他內容的電影競爭都競爭不過,更不要說戲劇本身和電影了。電影、歌劇、話劇、音樂劇、戲曲,你看戲曲才分多大一塊肉呢?今天戲劇還存在,我們還坐在這么美的地方聊這些已經很偉大了。
BQ:那么你覺得戲曲和電影之間的主要差別是什么呢?
R:前段時間有兩部電影都是從中國傳統戲曲來的,一個《趙氏孤兒》 、一個《鴻門宴》。如果你看戲曲的話,這兩出戲能唱三天。電影就2小時。但是,你要是看過戲曲,你再回頭看電影,你會覺得電影什么都不是。因為電影講的不過一個故事,戲曲講的是人!
關鍵詞 2型糖尿病;家庭醫生主導的團隊式管理;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06-0039-02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team management led by the family doctor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community
LUAN Yiming, ZHANG Wei, HUAN Hongmei, CAO Huan, ZHANG Jun, ZHANG Ruifeng(Meil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team management led by the family doctor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In April 2015, 126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Meilong Community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were selected and managed with the team management led by the family doctor.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blood pressure and microalbuminuria were observed after 6 months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former management. Results: After 6 months of diabetes management, the average fasting blood glucos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microalbuminuri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126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than those before management (7.80±1.84 ) mmol/L vs (7.18±1.36) mmol/L, 7.42%±1.42% vs 7.09%±1.28%, (140±11) mmol/L vs (134±7) mmHg,(78±7) mmol/L vs (75±5) mmHg and (20.26±23.29) mg/L vs (18.31±23.76) mg/L), respectively. Mean BMI value was lower after management than before (24.73±2.68 vs 24.57±2.55 kg/m2),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W WORDS type 2 diabetes; team management led by the family doctor; effect evaluation
S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發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全世界有3.71億糖尿病患者,據估計,到2030年這個數字可能增至5.22億[1]。我國現有9 200萬糖尿病患者,另有1.48億糖尿病前期患者,成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2]。我國于2007年提出糖尿病醫院社區一體化管理模式[3],全科團隊管理成為了管理的主要模式[4]。本文報道梅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用以家庭醫生為主導、糖尿病專科醫生和護士、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的團隊式管理模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干預的效果,為社區糖尿病規范化管理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管理對象
按照隨機自愿接受管理的原則選取上海閔行區梅隴社區某居委會的糖尿病患者126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79例,平均年齡(69.5±15.5)歲。入選標準:(1)有醫療記錄證實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病;(2)參加2015年4月閔行區老人體檢項目,血壓、體重指數、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均已檢測。排除精神異常患者、腫瘤患者、伴有嚴重軀體功能損害的腦卒中患者。
1.2 研究方法
(1)組建由上海閔行區梅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糖尿病專科醫師和護士及患者參與的團隊式管理團隊:1)家庭醫生組織對患者的糖尿病講座教育以及維持治療和隨訪;2)糖尿病專科醫師與家庭醫生一起下沉到社區課堂,負責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案的調整和咨詢服務;3)糖尿病專科護士負責患者飲食及運動的指導和電話隨訪。(2)定期舉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動:前3個月舉辦有醫患互動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動,每位患者參加2次,講解糖尿病的一般知識、飲食控制、血糖檢測、運動、以及藥物治療等知識和技能,后3個月進行隨訪、觀察。(3)建立電話隨訪制度:糖尿病專科護士定期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合理飲食運動項目的實施,不良行為生活方式的主動改變情況,以及低血糖發生及應對情況。(4)6個月后家庭醫生對患者進行整體效果評價。
1.3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壓、尿微量白蛋白以及體重指數均有明顯下降(P
3 討論
在2型糖尿病的管理中,全科醫生推行“以家庭為單位”的服務理念,開展主動服務,可以與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建立和睦關系。但家庭醫師限于本身的專科水平及部分患者對全科醫學的不信任,有時也會影響全科醫生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本研究發現,糖尿病專科醫生深入社區時,不僅能使患者在社區享受專家的服務,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全科醫師的糖尿病專科能力。我們通過建立電話預約體制,定期舉行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活櫻使患者“愿意聽、愿意學”,對糖尿病知識的興趣與參與感都得到提高。通過6個月的規范化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不僅血糖控制得到提高,而且平均收縮壓及舒張壓比管理前有明顯降低,體重指數平均水平也有下降,這可能與患者在糖尿病知識教育后采取了低鹽飲食、參與運動以及積極調整治療方案相關。通過制定優質低蛋白糖尿病飲食食譜、調整降糖方案、積極運動,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較前有了明顯下降。以上改變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發生并發癥的風險,提示以家庭醫生為主導團隊式管理方法對2型糖尿病的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然而,本次研究對象均為家庭醫生所服務的小區居民,不能完全代表閔行區整體糖尿患者群;管理時間偏短,缺乏對照組,故還需進一步研究檢驗此模式的長期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 Whiting DR, Guariguata L, Weil C, et al. IDF diabetes atlas: 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1 and 2030[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1, 94(3): 311-321.
[2] Yang WY, LuJM, Weng JP, et a1.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 J Med, 2010, 362: 1090-1101.
一、巧用故事,分析結構,突破難點
上海著名的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到溫州一所學校執教《驚弓之鳥》,其中“更羸”的“羸”字很難寫,他找了幾個學生上黑板來寫,可是他們要么把字的各個部件寫散了,要么就擠成一堆,都不好看。賈老師笑瞇瞇地說:“這個字結構復雜,就像一個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姊妹,又像一個班級,有很多同學。一個家庭、一個班級要想和諧,怎么辦?那就需要每個成員都謙讓、寬容。你看,這個‘亡’字頭,很謙讓,把自己的身體壓扁一些,少占空間。這個‘口’也向‘亡’學習,努力扁一些。‘月’‘羊’‘凡’很感動,也趕緊把身體收縮一點,變得瘦長一些。僅僅謙讓還不行,大家還要團結在一起……”賈老師一邊說,一邊板書,一個美麗大方的“羸”字誕生在了黑板上。賈老師說:“寫字是這樣,在班級里、在家庭中生活也要這樣。”
“羸”字,筆畫繁多、結構復雜,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賈志敏老師的這個教學環節,生動有趣,用故事的方式輕松突破了難點。
二、妙用故事,闡明字理,形象識記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斯霞老師教“蚯蚓”這兩個字時,用生動的語言對學生們進行字理分析。她說:“孩子們,小蚯蚓是蟲子,所以你們看這兩個字有什么偏旁啊?”“‘蟲’字旁。”“那么小蚯蚓的家在哪里呢?”“在土里。”“‘蚯’的右邊是‘土丘’的‘丘’字。小蚯蚓是沒有腳的,所以‘土丘’的‘丘’不能加兩點寫成‘兵’。”她又問學生們:“蚯蚓是怎么爬行的?你們瞧,它身體彎彎曲曲的,爬動的時候,一會兒身體是弓著的,一會兒身體是直著的,所以‘蚯蚓’的‘蚓’字的右邊是一張弓加一條線,非常形象。”
這個非常經典的案例用故事闡明字理,讓學生析形索義,因義記形。這樣的學習,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心理規律。學生們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識記漢字當然就更快更牢了。
三、趣用故事,抓住關鍵,指導書寫
蘇教版《會走路的樹》中有個生字“概”,以往寫這個字時,學生總是寫得很松散,毫無美感。要寫好這個字,就必須掌握左中右三部分長短寬窄的變化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穿插避讓。如何讓二年級的學生明白這個書寫要領呢?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幫了大忙:“從前有三兄弟,他們去上體育課,老師一聲令下:‘全體立正。’老大‘木’字旁又高又瘦,站得筆直;老二是個膽小鬼,見到老師就嚇得縮成一團,緊緊靠在哥哥身邊;老三呢,是個調皮蛋,他一邊捂著嘴巴笑話二哥,一邊還將一條腿(撇)伸到二哥的腳下逗二哥玩。”說話間,一個勻稱美觀的“概”字出現在了學生們的面前。“嘿嘿,這老三真頑皮,跟我一樣!”一個學生興奮地叫起來,其他學生哈哈大笑,對“概”的寫法心領神會,輕輕松松就掌握了寫字要領。
在這個案例中,我自編了小故事巧妙地引導學生掌握寫左中右結構的字的方法,并抓住關鍵筆畫(撇),指導學生在寫字時注意穿插避讓的寫字技巧。學生們學得興味盎然,記得牢固,在以后寫到這類左中右結構的字時都能舉一反三,寫得既規范又美觀,真正做到指導一個字,帶動一類字,指導一個筆畫,寫好一個字。
四、自編故事,發現規律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識字六”有個生字“島”,由于“島”和“鳥”字形相似,有相同的部件,我便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字形:“誰有辦法記住‘島’這個字?”學生們思考片刻,紛紛舉起了小手。彤彤說:“將‘鳥’下的一橫寫成‘山’就是‘島’了。”“你運用換部件的方法一下子就記住了它,真棒!”“老師,我還有更好的方法記住‘島’字。”“識字大王”高舉著小手說,“‘島’、‘筆’、‘歪’、‘尖’都是會意字,我有個小故事能讓大家記住‘島’字!”其他學生立馬來了精神,個個側耳傾聽。“識字大王”說:“有一只可愛的小‘鳥’在水面上飛行,它看見水中央有一座小‘山’,熱情的山邀請小鳥來做客。小鳥高興極了,拍拍翅膀,落在小山上,小鳥和小山開心地聊天、做游戲,成了最好的朋友。你們看,這只鳥停在小山上,就形成小‘島’啦。”“多么美妙的故事呀!”我和學生們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
我是一個名符其實的開心果,總能把原本平淡無奇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充滿歡樂。
上了初中后,我與父母的接觸便少了。因此每個周末都會儲蓄下一籮筐的趣事,一個個幽默風趣的小故事,一些天真爛漫的“八卦新聞”,總能把他們逗得捧腹大笑。“最近啊陳力老在門邊看一個女同學,那樣子可好笑了……”“葉芳銘在寢室里老是不安分,今天終于被管理員發現了……”……。這些小故事在我夸張而生動的描述下個個都飽含幽默感,使我家的餐桌彌漫著歡聲笑語。
我不僅能為家庭錦上添花,還能為家庭雪中送碳呢!那是一個祥和的周末,我像往常一樣回到家中,可是迎接我的卻不是爸媽熟悉的問候,而是一片狼籍的客廳。地上滿是食品包裝袋,家具都披上了厚重的灰塵。這一切都在向我表明——爸爸媽媽在鬧矛盾。我先走到爸爸的臥室,他正在看新聞,但是臉上的表情卻十分嚴肅。于是,我又走向了媽媽的臥室,她正蜷縮在被窩里生悶氣,我走過去問媽媽發生了什么事,她便說是一些零瑣的小事。“哎!媽您都和爸爸結婚這么多年了,這些小事還用斤斤計較嗎?”我說著說著就拉起老媽走到了客廳,又叫出了在看新聞的爸爸,請他倆坐上沙發。翻出了我10歲生日的錄像,我想那些溫馨的場景一定能化解爸媽的矛盾。
隨著那熟悉的生日歌響起,那一幕幕歡樂的往事在電視屏幕上顯現,昔日的美好回憶一一沁入心田,我們三人緊緊地相擁在一起。爸爸媽媽的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在他們心中也產生了微妙的化學變化,再一次重歸于好了。
讀了這個簡短的小故事,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對農村老夫婦期盼兒子書信的目光,只是兒子書信中只提到需要錢,而一點都沒有關心父母的言語恐怕讓那一對農村老夫婦失望了,但我想那一對老夫婦雖然痛心,但更多的是對兒子的包容與慈愛。
世上的父母對子女總是有著一份包容與愛,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過上好的生活,他們年老之后也只單純的希望孩子能夠常回家看看,能記掛他們,他們就覺得很滿足了,這就是人間最單純與無私的愛了。
小故事中兒子的表現讓人心寒,我想這也是一種社會當中的常見的現象吧,兒子把父母對他的愛看成了理所當然的索取,卻絲毫不知道回報與關心一下父母,兒子的表現令人痛心,更何況農村老夫婦本就生活在農村,家庭收入方面也比較不容易,兒子也不懂得體諒父母,沒有想過父母的艱難,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因此讀完這個故事后,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中,我們每個人要學會關心一下父母,理解一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