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只要有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杜如娜
電影頻道每逢佳節都會連連播放優秀影片,這次春節也不例外,《中國合伙人》在國內的口碑和票房都不錯,我老早就守在電視機前準備一睹為快了。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于開始了。
本片主要講述了三個年輕人追夢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三個懷有熱情和夢想的年輕人在高等學府燕京大學的校園內相遇,從此展開了他們長達三十年的友誼和夢想征途。出生于留學世家的孟曉駿渴望在美國的土地上改變世界,浪漫自由的王陽盡情享受改革開放初期那蓬勃激昂的青春氣息,曾兩次高考落榜的農村青年成東青以曉駿為目標努力求學,并收獲了美好的愛情。然而三個好友最終只有曉駿獲得了美國簽證,現實和夢想的巨大差距讓東青在王陽的幫助下辦起了英語培訓學校實現了從土鱉到高富帥的三級跳。這中間三兄弟的友情也一度承受到了巨大的考驗。
這部影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孟曉駿鏗鏘有力地說的那一句: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沒錯,我曾無數次對自己說:別放棄,別忘了,你可是有夢想的主兒。
滿口說著“鬧太套”的英語又怎么樣,從農村來的又怎么樣,又土又窮又怎么樣,成東青可以用大學四年的時間讀完800本書,背完一本本又厚又煩的英文字典,一步一步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留學教父。
只要有夢想!
一段時間,我被美國的浪漫、自由、平等所迷得神魂顛倒,但是孟曉駿的留美經驗令人唏噓。美國真的就那么美嗎?其實不然,平等的表面不一定包裹真正的平等。我們太年輕,太天真。
我們獨自面對這個大千世界未免太孤單,太渺小。朋友有力的擁抱可能是你最大的依靠,父母終會老去,就在你身邊的可能就只有陪你風雨同舟的朋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是寒冷冬日梅花的夢想。在烈風的抽打下,在寒雪的欺凌下,她依然傲然挺立,在一片雪白中綻出一點粉嫩,散發淡淡的幽香,當小草都躲在大地的背后,當所有的大樹都收起葉子,當所有的花朵都彎下腰的時候,只有梅花她無畏于壓迫。因為她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那在雪中屹立的梅花,是多高貴啊。是夢想,讓寒冷冬日的梅花“凌寒獨自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蕭瑟秋日楓葉的夢想。秋風褪去了楓葉的光澤,秋雨洗刷了楓葉的嫩綠,當他面對即將逝去的生命的時候,他不哭泣,不焦急,他鎮定自若,他享受秋風帶他翩翩起舞的舒適,享受秋雨洗滌身上泥土的愜意,他認為那是上天帶給他的禮物,那是在他完成使命前的鼓勵,讓他勇敢面對,讓他給秋天帶來詩意。是夢想,讓蕭瑟秋天的楓葉淡然快樂。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酷熱夏日蓮藕的夢想,在雜亂的淤泥中,她被雜草緊緊包裹,柔弱如她,怎能動彈分毫,她只能靜靜的等待,任時光一點點消磨雜草的耐心,終于那一天還是來了,她沖出雜草的包圍,從淤泥中生長出來,綻放自己的燦爛,她是多美麗,周元公說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炎熱的夏日,濃烈的陽光烘烤著行人,只有她亭亭凈植,給夏日平添透心涼。是夢想,讓酷熱夏日的荷花香遠益清。
正如法國著名思想家羅曼·羅蘭所說:“生命是一張弓,那弓弦是夢想。”因為有了夢想,我們才能擁有奮斗的目標,而這些目標凝結成希望的萌芽,在汗水與淚水澆灌下,綻放成功之花。
沃爾特-克朗凱特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對新聞感興趣,他朝著兒時的目標努力奮斗,對新聞事業的夢想忠貞不渝,終成為了美國著名的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從小就夢想翱翔藍天的孩子,一直不斷地努力,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他們長大后果然飛起來了,他們發明了飛機,他們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仍全心全意地堅持心中的夢想,他想當演員。他不斷地拜訪電影公司,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絕,終于,第350家公司決定留下他的劇本,他因這部電影揚名世界。這位年輕人叫做席維斯史泰龍,一位轟動好萊烏的武打電影巨星……
成功的道路上布滿了無數坎坷,失落失望失敗,都是奮斗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或許,你會在濃濃的大霧中迷失方向;會被荊棘劃破胳膊腰腳;會摔倒摔得遍體鱗傷……種種的磨難,在布滿荊棘的前方肆意嘲笑著:你,敢夢嗎?
有人昂首,有人低頭。
有人知難而退,有人迎難而上。
所以有人大獲全勝,有人一敗涂地,在這興與敗之間,只相差了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努力。
從前只知道他非常喜歡音樂,非常喜歡彈琴,但今天初步了解后,才真正體會到她對夢想的執著。
我問她,你為什么那么喜歡聲樂,她說跟我從頭說起:小時候,她喜歡音樂,媽媽喜歡爸爸喜歡家人們都喜歡,但在十歲時,做了一次手術,一次對嗓子的手術,而錯過了學聲樂的最佳時期……
我說,那你現在不也唱得很好,并且順利的走過來了嗎?她回答:因為她喜歡。
原來一切,都是圍繞喜歡展開的。從而產生了現在的離不開。也記起,從前的自己也喜歡舞蹈,純粹的喜歡,也夢想著做一名北京舞蹈學院的學生,可當漸漸長大了一點,上小學,上初中,直到現在,早已把自己的夢想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俗得不能再俗的“我要考清華,我要考北大”,仿佛當初學舞蹈的目的就是把十級考完,然后認為考大學可以加分。雖然,當初我就沒有把她當做主要學習的課程,但那里也有我兒時的夢想,只是,現在另一個夢想已經把它取代。
她問我,你喜歡舞蹈,那你想考北京舞蹈學院嗎?脆地回答,喜歡,但我并不想考那所學校,我更希望做一名北京外國語學院的學生。
我問她,你呢?她說,他想考中央音樂學院,有可能的話,就要去維也納音樂學院,我為她這份執著而感動,我告訴她,你一定行的!
我說這些并不是對過去的緬懷和后悔,因為每個人的夢想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許小時候有一個,成熟點了又換了,長大了又變了。那也沒關系,堅定你的夢想,努力,在努力。現在的我,熱愛英語,喜歡英語,就像唐博雅對音樂一樣,那,就加油!只要心中有夢,向著夢的方向奔跑,成功就在不遠的前方!
祝福全天下所有,有夢想,并為之執著追求的孩子!祝福你們,夢想成真!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她的父母從中國古籍《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中取出“呦呦”二字作為她的名字,冥冥中似乎確定了屠呦呦這輩子同青蒿素割舍不了的關系。她自己也說過,她的名字就是搞藥物研究的。屠呦呦自幼耳聞目睹中藥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藥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后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屠呦呦在寧波效實中學讀高中時,這所百年老校“忠信篤敬”的校訓對她一生堅持科研產生了重要影響。效實中學百余年來一直要求學生研究科學第一在盡心與忠心;第二在真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三在專一,不見異思遷,作輟無常;第四在虛心,不驕人自滿。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藥學。她覺得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從此,她埋頭從事生藥、炮制及化學等中藥研究,開始了她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當時,正值初創的中醫研究院工作條件差,設備簡陋,科研人員不足。當時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繼承發揚中醫藥學寶庫,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而奮斗的理想,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從事生藥學研究。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她對有效藥物半邊蓮進行了生藥學研究;后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藥銀柴胡的生藥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藥志》。
屠呦呦雖身患結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堅持工作,無論到野外采集標本,還是在室內進行實驗研究,她都積極主動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在2年半的學習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論知識,而且參加過臨床學習。以后,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藥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藥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該書廣泛收集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藥炮制經驗,對有關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1978年,該書獲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大會成果獎。
通過一段時間的生藥和炮制研究,屠呦呦體會到,中藥研究還必須重視中藥內含物質與藥效之間的關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藥療效規律的必然途徑。屠呦呦和同志們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發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還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獲國家科委授予的發明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績,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6年,求是科技獎的一個獎項的頒獎詞這樣寫道:“中藥是中國醫學的寶庫,70年代中,在國家統一組織下,開展大協作,尋找新的抗瘧藥物。大量科技人員對多種中草藥進行了節選,尋找其結構,進行人工合成和改性,終于找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并實現了規模生產,成為當今世界最好的抗瘧藥物。為了表彰科技人員的功績,求是基金會授予屠呦呦等十人求是集體成就獎。”
作為青蒿素研究項目的代表人物,屠呦呦于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得了這個僅次于諾貝爾獎的拉斯克獎,屠呦呦說:“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實實做學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課題做好,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想別的。我這把年紀了,身體又不太好,從來沒有想過去國外,更沒想到要得什么獎。”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85歲的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同85歲的美國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80歲的日本科學家聰大村一起獲獎。這3位老科學家的年齡加起來等于250歲。哈哈,好一個二百五!
瘧疾是與結核病、艾滋病并稱的全球最嚴重傳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稱。青蒿素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對腦瘧等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青蒿素類藥物可口服,可通過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劑,使用簡單便捷。
“中國神藥”給世界抗瘧疾事業帶來了曙光。世衛組織聲明,坦桑尼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近年來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泛分發青蒿素復方藥物。
青蒿素在非洲已成為公認的“頭號抗瘧特效藥”,“中國青蒿素是非洲窮人的救命藥”。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該療法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
2015年10月8日,在中國科技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的座談會上,屠呦呦說:“榮獲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學家全體的榮譽,也是我們國家的榮譽,是當年集體共同工作的同志們的榮譽。同時也標志著中醫藥研究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她強調“這一次諾貝爾獎也給我們一個新的激勵,就是我們這五千年的歷史是有自己的優勢的,要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