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飲食文化英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中國飲食文化菜名英譯原則具體方法
一、中國菜名的英譯原則
1.對極具中國民族傳統特色的菜,采用音譯原則。
我國譯者在翻譯外國菜的過程當中,經常采用音譯的方式。比如,hamburger音譯成“漢堡包”,sandwich音譯成“三明治”。這些音譯的菜名保持了外國的飲食文化,有助于國人對外國的了解。音譯更能讓外國友人了解中國菜的文化內涵,這對于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是有利的。就像我國已經接受了“麥當勞”和“肯德基”等西方快餐一樣,中國的jiaozi,lo main,chow fan,tofu等中國詞匯已經被西方人接受。因此在翻譯此類名名稱時,就可用音譯,以保持原有風味特色和中國的文化特征。西方國家一些中餐館菜名音譯以廣東話發音基礎,已成為約定俗成的用語,如炒粉(chow fun)、炒飯(chow fan)等,為西方人所接受。為便于西方人理解,譯者在翻譯時最好沿用這些用法。例如:牛肉炒粉(chow fun of beef)、揚州炒飯(Yangzhou chow fan)等。
2.音譯加釋義原則。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的人們逐漸形成具有本地域特征的飲食文化、烹調方法和菜肴口味,翻譯這類展示地名類型的菜名時,譯者可采用音譯地名加上釋義口味的方法進行翻譯,這樣可以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例如:
湖南牛肉(Hunan Beef)
thin slices of beef sautéed with black mixed vegetables in chef’s spicy hot pepper sauce
蘇州熏魚(Deep-fried Salmon,Suzhou Style)
marinated salmon slices in the sauce of scallion,ginger,sugar after being deep-fried
3.對菜名中包含原料的,采用直譯原則。
如果中國菜名包含了原料的名稱,英譯時譯者可以直接按中文菜名譯出其意。例如,“叫花雞”這道菜的名字里有“雞”這一原料,可直譯為Beggar’s Chicken;“東坡肉”這道菜的名字里有“豬肉”這一原料,可直譯為Dongpo Pork;“北京烤鴨”這道菜的名字里有“鴨”這一原料,可直譯為Roasted Beijing Duck。
4.對菜名字面意思不易理解的,采用實譯原則。
中國菜名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別說外國人,就是普通的中國人也常遇到看得懂菜名卻弄不懂到底是什么菜的情況。比如,“白云鳳爪”這道菜其實就是白醋腌雞爪,如果按菜名的字面意思譯成White Llouds and Phoenix’s Paws,外國客人根本就不明白這到底是什么菜,而如果譯成pickled chicken paws,就不會讓他們疑惑了。又如:芙蓉燕窩(Sweet Bird Nests Soup with Egg White)、鳳凰玉米羹(Corn and Egg Soup)等。
二、中國菜名英譯的具體方法
1.以主料開頭的譯法。
1.1介紹菜肴的主料和配料:主料(名稱/形狀)+with+配料或者主料+and+配料。
如:白果蝦仁(Shrimp and Nut或Shrimp with Nut)。
1.2介紹菜肴的主料和配汁:主料+ with/in + 湯汁(sauce)。
如:冰梅涼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
2.以烹制方法開頭的譯法。
2.1介紹菜肴的做法和主料:做法(動詞過去式)+主料(名稱/形狀)。
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y)。
2.2介紹菜肴的做法、主料和配料:做法(動詞過去式)+主料(名稱/形狀)+ 配料。
如:干豆角回鍋肉(Sautéed Spicy Pork with Dried Beans)。
2.3介紹菜肴的做法、主料和湯汁。
2.3.1做法(動詞過去式)+主料(名稱/形狀)+ with/in +湯汁。
如:京醬肉絲(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
2.3.2烹調方法+主料+刀工+with配料+in調料。
如:(醬爆雞丁Quick-fried Chicken Dices in Bean Sauce)。
中式菜的烹調方法很多,大約有50多種,其最常用的有:煮(boil)、燉(stew)、燒(braise)、煎(pan-fry)、炒(stir-fry/saute)、爆(quick-fry)、炸(deep-fry)、烤(roast)、蒸(steam)等。值得指出的是stew和braise的應用,從詞義上講它們都和中文的“燉”相似,然而stew側重肉和菜的混燉,如要表示單獨燉肉應用braise一詞。因為braise的英文釋義為:“braising which is used only of meat,means cooking slowly in covered pot with a little fat and water.”所以把紅燒牛肉譯為Braised Beef,紅燒獅子頭譯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2.3.3刀工+主料+with配料+in調料。
如:箭筍肉絲(Shredded Pork with BambooShoots),銀耳藕片(Sliced Lotus Root with White Fungus),核桃雞丁(Diced Chicken with Walnuts)。
中餐的刀工是烹調菜肴、體現形美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斬(chop)、切(cut)、切片(slice)、切絲(shred)、切丁(dice)、切塊(cube)、卷(roll)、切成末(mince)、搗爛(mash)等。這些詞的翻譯一定要準確,否則就會造成名不副實的效果。
3.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譯法。
3.1介紹菜肴形狀或口感以及主配料:形狀/口感+主料。
如:脆皮雞(Crispy Chicken)。
3.2介紹菜肴形狀或口感、做法及主配料:做法(動詞過去式)+形狀/口感+主料+配料。
如:小炒黑山羊(Sautéed Sliced Lamb with Pepper and Parsley)。
4.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譯法。
4.1介紹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和主料:人名(地名)+主料。
如:麻婆豆腐(Mapo Tofu――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四川水餃(Si-chuan Boiled Jiaozi)。
4.2介紹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主配料及做法:做法(動詞過去式)+主輔料+ 人名/地名+Style
如:北京炸醬面(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Beijing Style)。
5.菜單英文譯法中漢語拼音的使用。
5.1具有中國特色的且也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食品,本著推廣漢語及中國文化的原則,使用漢語拼音。
如:餃子(Jiaozi)。
5.2具有中國特色的且被外國人接受的,但使用的是地方語言拼寫或音譯拼寫的菜名,仍保留其拼寫方式。
如:豆腐(Tofu),餛飩(Wonton),燒麥(Shaomai)。
5.3中文菜肴名稱無法體現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漢語拼音,并在后標注英文注釋(也可稱為文化補譯法)。
如:鍋貼:Guotie(Pan-Fried Meat Dumplings),窩頭Wotou(Steamed Black Rice or Corn Bun),油條Youtiao (Deep-Fried Dough Sticks),粽子Zongzi(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元宵Yuanxiao(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n Festival)。
6.菜單中的可數名詞單復數使用原則。
菜單中的可數名詞基本使用復數,但在整道菜中只有一件或太細碎無法數清的用單數。
如:蔬菜面(Noodles with Vegetables)。
7.介詞in和with在湯汁、配料中的用法。
7.1如主料是浸在湯汁或配料中時,使用in連接。
如:豉汁牛仔骨(Steamed Beef Ribs in Black Bean Sauce)。
7.2如湯汁或蘸料和主料是分開的,或是后澆在主菜上的,則用with連接。
如:海鮮烏冬湯面(Japanese Soup Noodles with Seafood)。
三、結語
本文提出的中國菜名的翻譯方法,不論是音譯或是直譯,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必須學會變通和靈活應用,在不同的場合和語境中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無論怎樣,菜名的翻譯都要反映出菜肴的本質和特色,盡量保存中華民族語言的特征,并符合接受者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羅賽群.中國飲食文化菜譜的翻譯探討[J].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5):100-105.
[2]喬平.中餐菜名分類及其英譯方法[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2.
[3]任靜生.也談中菜與主食的英譯問題[J].中國翻譯,2001.
企業文化已作為重要的企業資源,當前發展中的企業沒有一家不注重企業自身文化。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為企業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可以為企業員工帶來好的心情以及正能量,而這些都會為企業帶來更多客戶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因此,文化因素對于市場營銷有著巨大好處和作用。
(1)有利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是企業實現自身價值,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優秀的營銷手段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客戶,以此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在市場營銷中融化優秀的文化可以促進銷售員更好的去推廣企業產品。企業營銷文化的好壞不僅僅關系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對于企業員工的凝聚力,增強企業員工的責任感以及信息都有很大好處。
(2)有利于形成較為獨特的企業品牌文化每一個企業都有屬于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企業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一個企業區別于其他同類企業的最主要區別。品牌文化即文化特質在企業品牌中的深化及品牌經營中的文化現象,以及他所代表的情感歸屬、利益認知、個性形象等價值觀念的總體體現。品牌是一個公司企業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凝聚在企業品牌上的精華,他會滲透到企業員工的思想里,體現在員工的行動里。
(3)有利于企業實現自身社會價值企業存在社會中的首要目標是為了賺取更多利益,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但企業在社會中發展也要為社會帶來正能量,做良心企業。因此,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文化,有利于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企業員工受企業文化的影響也會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有利于企業實現自身的價值。
2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消費者作為個體,在購買產品時不僅僅注重產品的質量,企業的口碑、企業的文化、以及產品中的傳統文化因素都會影響消費者對于產品的購買欲望。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當前在我國大力推廣傳統文化的同時,企業在市場營銷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企業拉攏消費者具有極大的作用。中國是繼承傳統儒家思想的民,傳統儒家思想十分推崇仁、義、禮、智、信。信譽是企業是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因素。人與人之間是靠信來交流的,企業如果想要成功,想要獲得更多經濟效益,就必須在企業文化中繼承傳統的儒家"信"文化。
(二)社會時尚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影響著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政治經濟影響著一定時期內人們的消費行為,如中國在十年動蕩時期,受"左"思想的影響,到處是藍白灰的軍裝。改革開放后,各式各色的夾克衫、連衣裙、運動裝則體現了開放政治下的自由、活潑的生活追求。不同的政治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消費行為也不同。
關鍵詞: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跨文化管理
研究假設和研究方法
1.研究假設
本文研究影響高校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的外部和內部因素,提出以下研究假設:一是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程度與其個人的跨文化經驗可能有關;二是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程度與其個人的來華動機可能有關;三是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程度與其個人對中國的態度可能有關;四是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程度與中國的社會因素可能有關;五是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程度與所在高校對外籍教師的管理機制可能有關。
2.研究樣本
一是本文采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共收集了來自22個國家130名北京高校外籍教師的問卷,并進行數據收集,其中女性教師有61人,占46.9%;男性教師有69人,占53.1%。二是受試者的教育背景。在所有受試者中,73人是學士學位,占56.2%;42人是碩士學位,占32.3%;9人為博士學位,占6.9%;6人為其他學位,占4.6%。其中,81人講授人文科學課程,占62.3%;9人講授工程課程,占6.9%;26人講授科學課程,占20%;3人v授醫學課程,占2.3%,其他11人,占8.5%。三是受試者的中文水平。在所有受試者中,88人中文為初級水平,占67.7%;29人為中級水平,占22.3%;只有13人中文水平較好,占10%。四是受試者的家人陪伴。在所有外籍教師中,38人在中國有家人的陪伴,占29.2%;92人獨自在中國工作,占70.8%。
3.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問卷進行數據收集,問卷主要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第二部分為跨文化適應與跨文化接觸的關系,答案為半開放式,受試者既可以從給出的選項中選出答案,也可以自己給出答案;第三、四、五、六部分分別是跨文化適應與來華動機、個人因素、社會因素以及機構管理系統的關系,問題的答案采用李克特式五級量表,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值分別為1分~ 5分。對問卷回收的數據,本文利用SPSS 22.0行了分析[1],包括問卷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以及相關性分析等。
問卷的可靠性檢測結果如下:問卷的整體克隆巴赫系數為0.805,第二部分問題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701,第三部分的系數為0.848,第四部分的系數為0.827,第五部分的系數為0.766,第六部分的系數為0.744,由以上數據可知,問卷的整體與各部分之間的可靠性極高,分析數據可信。
問卷結果與分析
1.跨文化適應與跨文化接觸的經驗和準備
一是跨文化經驗的描述性分析。根據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顯示:Q2.1“是否有出國的經歷”的均值為2.3769,說明大多數受試者有過跨文化接觸的經驗;Q2.2“接觸中國文化與否”的均值為1.8692,說明大多數受試者來過中國;Q2.3“對中國文化了解程度”的均值為2.7154,說明大多數受試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處于中等水平;Q2.4“是否接受過文化培訓”的均值為1.9000,說明大多數受試者在中國沒有接受過跨文化培訓;Q2.5“培訓項目是否有必要”的均值為1.4462,說明大多數受試者認為跨文化培訓有必要,因此高校應提供給外籍教師跨文化培訓課程;Q2.6“是否同意跨文化經驗有助于跨文化適應”的均值為1.9651,說明大多數受試者認為跨文化接觸的經驗和準備對他們在中國工作有益。
二是跨文化經驗的相關性分析。本文采用皮爾遜相關系數分析跨文化適應與各影響因素的關系,跨文化適應與先前準備和經驗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504,說明跨文化適應和先前的跨文化準備和經驗成正相關關系。之前有過跨文化接觸準備和經驗的外籍教師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文化,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為外籍教師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者跨文化培訓使他們能夠更快、更好適應新的文化與生活。
三是跨文化經驗的推理分析。由于描述性分析和相關性分析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推理分析對數據進一步分析論證。結果表明: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與其跨文化接觸的準備和經驗成正相關,而下降的趨勢則是因為有些外籍教師在中國沒有得到跨文化培訓。
綜上,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與其跨文化接觸的準備和經驗呈顯著性正相關,有跨文化經驗或準備的外籍教師能更好適應新的文化和生活。
2.跨文化適應與來華動機
一是來華動機的描述性統計。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第三部分問卷動機均值排前三的分別為Q3.7“我喜歡教書”(3.8462)、Q3.2“經歷會對我的事業有利”(3.7385)和Q3.1“想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3.6651)。關于第三部分問卷的設計:其中Q3.2、 Q3.4“教書是一次很好的旅游機會”、 Q3.5“想完成一個交換項目”和Q3.6“生活開銷小,工資待遇好”旨在調查來華外籍教師工具性動機對其跨文化適應的影響,Q3.1、Q3.3“提高適應能力”和Q3.7為調查來華外籍教師融入性動機對其跨文化適應的影響。
結合以上數據可知,外籍教師來華的主要動機為“我喜歡教書”“經歷對我的事業發展有益”“提高適應能力”。其中兩個為融入性動機,這說明大多數外籍教師帶著融入性動機來中國,他們想要適應新的文化和生活。
二是來華動機的相關性分析。根據皮爾遜相關系數檢測結果顯示:跨文化適應與外籍教師來華動機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619,說明跨文化適應和來華動機成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擁有融入性動機的外籍教師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文化。
三是來華動機的推理分析。從描述性統計結果來看,外籍教師來華動機不同。本研究中,大多數受試者選擇融入性動機,如“喜歡教書”或者 “想提高適應能力”;而少數外教選擇了工具性動機,如“對事業有益”或者“因為有一個交換項目”。根據相關性分析顯示:外籍來華教師的動機的確影響著其跨文化適應,即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與其個人的來華動機呈顯著性正相關,融入性動機的外籍教師能更好地適應中國文化。
3.跨文化適應與個人因素
一是個人因素的描述性統計。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問卷第四部分個人因素均值前三的分別為Q4.2“有意識地使用自己文化知識的程度”(3.8615)、Q4.4“最大努力學習中文,提高中文”(3.6308)和 Q4.5“認為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和事業發展都很有必要”(3.4385),這說明大多數外籍教師都同意以上三個觀點。關于調查問卷第四部分的設計:Q4.1―Q4.5“認為文化相近,因此適應得很好”“有意識地使用自己文化知識的程度”“想要了解中國文化”“最大努力學習中文,提高中文”和“認為對自己的生活和事業發展都很有必要”旨在調查來華外籍教師積極態度對于其跨文化適應的影響;Q4.6―Q4.9“不喜歡中國人處理事情的方式”“認為不必適應中國生活”“只想與本國人交朋友”和“認為在中國不快樂”為調查來華外籍教師消極態度對于其跨文化適應的影響。
綜上,影響跨文化適應的主要個人因素是“有意識地使用自己文化知識的程度”“最大努力學習中文,提高中文”“認為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和事業發展都很有必要”。以上三個觀點全是積極的態度,表明擁有積極態度的外籍教師在努力適應新的文化與生活。
二是個人因素的相關性分析。皮爾遜相關系數檢測結果表明:跨文化適應與外籍教師個人因素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634,說明跨文化適應和個人因素成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擁有積極態度的外籍教師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文化。
三是個人因素的推理分析。結果說明:外籍教師個人因素與其跨文化適應呈正相關,擁有積極態度的外籍教師能夠快速地適應中國的文化與生活,而擁有消極態度的外籍教師在適應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困難。
綜上,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與其個人因素呈顯著性正相關,擁有積極態度的外籍教師能夠更好地m應中國的文化與生活。
4.跨文化適應與社會因素
一是社會因素的描述性統計。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問卷五部分社會因素均值前三的分別為Q5.6“中國朋友和同事提供很多幫助”(3.7538)、 Q5.1“對中國大學提供生活條件的滿足感”(3.4923)和 Q5.2“在中國購物很方便”(3.4769),這說明大多數外籍教師都同意以上三個觀點。關于第五部分調查問卷的設計:Q5.1―Q5.5“對中國大學提供生活條件的滿足感”“在中國購物很方便”“在中國開銷低”“醫療系統很方便”和“不適應中國的交通”旨在調查公共場所社會支持對于來華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的影響;Q5.6為調查人群社會支持對來華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的影響。
綜上,影響跨文化適應的主要社會因素是“我在中國適應得很好很快,因為我的中國朋友和中國同事提供了幫助”“我對中國大學提供的生活條件感到滿意”“我認為在中國購物很方便”。其中兩個為公共場所的社會支持,一個為人群的社會支持,表明外籍教師受到來自公共場所和人群的大量社會支持,可能有助于他們適應新的文化與生活。
二是社會因素的相關性分析。跨文化適應與外籍教師社會因素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550,說明跨文化適應和社會因素成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社會支持度越高,越能夠有助于外籍教師更好地適應新的文化與生活。
三是社會因素的推理分析。結果說明外籍教師社會因素與其跨文化適應呈正相關,擁有更多社會支持的外籍教師能夠更快速地適應中國的文化與生活。
綜上,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與其社會因素呈顯著性正相關,擁有更多社會支持的外籍教師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的文化與生活。
5.跨文化適應與外籍教師管理機制
一是管理機制的描述性統計。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問卷第六部分高校管理機制均值前三的分別為Q6.6“學校涉外政策有利于跨文化適應”(3.2538)、Q6.7“教學資料和課程設計應該國際化”(3.0308)和 Q6.4“當問及私人信息時感到被冒犯,但中國同事稱這非常普遍,因為他們需要這些信息”(2.8154),說明大多數外籍教師都同意Q6.6和Q6.7的觀點,而不同意Q6.4的觀點,說明大多數外籍教師已經適應了中國高校的機制。關于第六部分調查問卷的設計:Q6.1―Q6.6“總是錯過一些日常的重要消息”“還沒習慣中國學生和同事聯系我的方式”“很難接受合同中沒有包含的工作”“當問及私人信息時感到被冒犯,但中國同事稱這非常普遍,因為他們需要這些信息”“當學校要求同時做兩件甚至更多事情時,很難專心做成其中任何一件事”和“學校涉外政策有利于跨文化適應”旨在調查高校管理機制中行政管理對于來華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的影響;Q6.7為調查課程管理對于來華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的影響。
綜上,影響跨文化適應的高校管理機制因素主要有“學校有涉及外籍教師事務的政策將有利于我們更快更好地適應中國”“我與同事和上級討論過教學資料和課程設計應該國際化,而不是只面向中國學生”“當問及我的私人信息時我感到被冒犯,但中國同事稱這非常普遍,因為他們需要這些信息”。其中,兩個為行政管理,一個為課程管理, 這說明高校外籍教師的跨文化適應受到高校行政管理和課程管理機制的影響。
二是管理機制的相關性分析。根據皮爾遜相關系數檢測結果可知:跨文化適應與高校外籍教師管理機制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520,說明跨文化適應和高校管理機制成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越國際化的管理機制,越有利于外籍教師適應新的文化。
三是管理機制的推理分析。根據描述性統計,大多數外教都同意“學校有涉及外籍教師事務的政策將有利于我們更快更好地適應中國”,然而還有很多外教不能夠適應“中國人聯系他/她的方式”“做合同中沒有包含的額外工作”。又根據相關性分析可知:高校外籍教師的跨文化適應受到高校管理機制的影響。由于描述性分析和相關性分析的不足,本研究采用推理分析法,結果顯示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與高校外籍教師管理機制呈顯著性正相關,即越國際化的管理機制,越有利于外籍教師的跨文化適應。
結論
1.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程度與其個人的跨文化經驗有關
有跨文化經歷或來華之前有跨文化培訓經歷的外籍教師能更好地適應中國文化。對于外籍教師,能夠有機會和不同國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將有助于他們更快地適應中國文化。此外,對于外籍教師來華之前和來華之后的跨文化培訓對他們的跨文化適應也會有積極影響。
2.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程度與其個人的來華動機有關
融入性動機強的外籍教師能更好地適應中國文化。因此,在外籍教師來華之前,應該有明確的來華動機,以快速適應新的文化。
3.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程度與其個人對中國的態度有關
對中國有積極態度的外籍教師能更好地適應中國文化。因此,外籍教師對新的文化和國度應持有積極的態度,這樣他們更容易接受不同文化的差異,更好適應新的文化和新的環境。
4.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程度與中國的社會因素有關
社會支持度越高,外籍教師能越容易適應中國文化。因此,社會和個人都應當給予外籍教師更多的服務與支持,如在公共場所設置雙語標志,校醫院能給外籍教師提供醫療服務等,這樣不僅能夠展示中華民族樂于助人的傳統美德,而且能夠有助于外籍教師更好更快地適應中國文化。
5.外籍教師跨文化適應程度與所在學校對外籍教師的管理機制有關
學校外籍教師管理機制國際化程度越高,外籍教師能越好地適應中國文化。因此,要不斷提高學校的國際化管理水平,完善外籍教師的管理機制,如對行政管理人員要進行系統的跨文化培訓,建立完善的涉外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等。
參考文獻: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關于渠道沖突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很多,說明渠道沖突問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重視。這些研究主要是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向進行的,其中,內部因素也就是渠道成員內部相互間引發沖突的基本原因,如利益、權力等;而外部因素則是渠道所存在的外部宏觀環境,如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文化環境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是外部宏觀環境的重要一面,營銷渠道也會受到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關鍵詞渠道渠道沖突文化環境
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營銷渠道管理在企業營銷管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越來越被看成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一個戰略要素。于是,有了“渠道為王”、“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說法。
西方學者對營銷渠道的理論研究較早,主要集中在渠道結構和渠道行為兩個領域,而渠道沖突是行為領域的一重要研究對象,因為任何渠道有合作也有沖突。透過國外渠道沖突及其管理理論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其主要界定在相對成熟的市場體系內,或者植根于超級組織體內部來進行(Michman和Sibley,1980)。即意味著對渠道系統進行研究時,只重點研究組織和成員自身的行為,包括競爭、沖突、合作以及關系等,而忽視了宏觀環境(如經濟、文件、政治、法律、社會價值觀等)。有的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但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更缺乏這方面的實證研究。這也直接導致了許多以典型西方成熟市場經濟條件為基礎的營銷渠道理論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局限性。事實上,營銷渠道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它們必須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運作,而這些外部環境又時時影響著營銷渠道管理。這些環境因素很多,其中一重要因素就是社會文化環境。西方學者對于我國市場的具體環境研究不多,這需要我國的研究人員自己來認真研究各環境因素。
1渠道沖突的內部因素研究
渠道成員之間要進行合作,矛盾或沖突就難以避免,SternL.W.和EL-AnsaryA.就說過渠道合作與渠道沖突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誰也離不開誰。企業要做好自己的渠道就必須認真研究渠道沖突。國外對渠道沖突的定義有很多,比較權威的是LouisW.Stern和AdelI.EI-Ansary(1996)提出的定義,他們認為渠道沖突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即某個渠道成員發現其它某個或某些渠道成員正在阻止或妨礙自己完成目標。
導致渠道沖突的原因有很多,如傳播誤解,渠道成員不同的目標和有分歧的專門化功能,以及聯合決策過程的失誤;不同的經濟目標,渠道成員不同的意識形態;不恰當的渠道結構;不同的感知、領導風格、銷售付款條件和目標等。許偉波總結了企業渠道沖突的根源主要來自于客觀成因、直接成因、環境成因和現實成因4個方面(見表1)。
2渠道沖突的環境因素研究
導致渠道沖突的原因很多,除了以上介紹的大量有關內部因素的研究以外還有一些是研究其外部因素的,也就是環境因素。任何渠道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環境之中,這些環境是存在差異和不斷變化的,所以,營銷渠道的環境研究至關重要。從廣義上講,環境由營銷渠道存在的所有外部非控因素組成。Rosenbloom將眾多的外部非控因素大致分為經濟環境、競爭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和法律環境五類。他認為環境對所有渠道參與者和目標市場都產生影響,有渠道成員參與者(生產者和制造者、中間商、目標市場),也有非渠道成員參與者(服務機構),并建立了關系模型。他指出渠道經理在分析環境因素的影響時,必須考慮所有的渠道參與者。Michman和Sibley(1980)曾經提出關于渠道成員行為的整合概念模型,他們認為環境因素也可能導致渠道沖突。
西方渠道研究者們針對環境的不同要素做過相應的研究。國內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但隨著相關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日益加大,國內學者們也逐步對此展開了研究。國內企業的渠道環境的確十分復雜,連國際上著名的美國Boston咨詢公司從跨國公司的角度說:中國的分銷通道令人頭痛。正是我國營銷渠道環境的復雜性為企業的渠道沖突提供了沃土。
環境的范疇很廣,而每一大類又包含很多具體的因素。通過分析、整理國內外的一些研究資料現將環境因素及其內涵歸類如下(見表2)。
3文化環境對渠道的影響研究
由上可見,導致渠道沖突既有內部的因素,又有外部環境的因素,而文化環境也是外部環境中的重要一項。關于文化的定義很多,例如:Hall(1959,1976);HallandHall(1990);Hofstede(1980,1991);TrompenaarsandHampden-Turner(1998)。其中,德國著名學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認為,所謂文化就是一個群體(如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共同擁有的、不同于另一個群體的思維方式。一般而言,同一文化中的個體或群體傾向于相同的價值觀、相同的思維方式和相同的行為方式,而不同文化中的個體或群體在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方面則有較大的區別;同一文化中的人們容易溝通,不同文化中的人們則較難溝通。一些渠道分析師如JaneenOlsen和KentL.Granzin等認為社會文化環境是影響渠道結構的主要因素。
過去幾十年來,全世界許多國家有很多研究人員都贊成這一觀點,也因此針對社會文化環境及其影響展開了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源于進行跨國營銷時面臨的一些渠道問題。Buzzell就注意到不同的消費者購買習慣對國際營銷者選擇的和目標消費者想要的渠道結構的類型產生影響。有很多文章是從整體上分析不同國家的文化體系對渠道產生的影響,而不是具體的某個文化特征。如Wadinambiaratchi研究了日本、土耳其、委內瑞拉、埃及、印度和熱帶非洲這六個地方的消費品銷售渠道,發現其渠道結構有很大的不同,他認為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在于它們有不同的社會、心理、文化和人文背景。Hall、Knapp和Winsten在大不列顛和北美,Guirdham在西歐,Galbraith和Holton在波多黎各,Baker在熱帶非洲,諸如此類對分銷渠道的研究結果都說明了以上結論。
而在具體的文化特征方面,Dubois指出價值和社會組織是影響渠道的關鍵因素。有些研究人員針對文化相關因素對渠道內部關系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如早期的Rosson和Ford(1982),他們選擇了二十組加拿大生產廠商和他們在英國的分銷商作為研究對象,認為他們的關系如何受制于地理、社會和文化差距因素。然而,文化差距并沒有特別地納入研究,因為這些研究對象所處環境的文化距離是相同的。但他們也指出文化差距這一障礙可通過頻繁地溝通和相互作用加以克服。再后來,Johnson,Sakano和Onzo(1990)對70個美國出口商和他們在日本的分銷商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推斷出一種非抑制狀態會減少這種美日渠道間的沖突,并用社會心理的因素來解釋這種現象,也就是日本文化所特有的標準和價值。此外,KaleandMcIntyre(1991)提出了一個文化特征對渠道的影響評價模型,并期望其他的研究跨文化渠道關系的人員來采用它。他們借用了德國著名學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的文化理論中概括出的文化的四個維度,即個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躲避和夫權主義,將其應用于國際渠道研究中,提出了跨文化渠道行為理論。他們認為在國際營銷渠道中,渠道成員在文化上的差異將影響渠道關系的建立、渠道關系建立后渠道成員之間的互動,以及渠道效率的評價。他們覺得在評價文化對渠道行為的影響時應選擇一些基本的特征變量,然而,這是一項相當復雜、煩瑣和高投入的工作,需要更多人的合作研究。Jean-EmileDenis總結了文化對分銷決策的影響,他從習慣、價值觀、社會組織、標準和個性特征五個維度對渠道的結構、成員關系和內部行為等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BertRosenbloom結合美國的具體社會文化背景,從人口年齡、種族結構變化、教育趨勢、家庭或住戶結構和婦女地位的變化五個方面分析了對渠道可能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SternL.W.,EL-AnsaryA.,MarketingChannels,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92
2BertRosenbloom,Marketingchannels(6thed.),Chicago:TheDrydenPress,1999
3Dubois,Bernard,“Cultureetmarketing,”RehercheetApplicationsenMarketing,1987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統教育;中國飲食文化
課題項目:本文為“2011年度餐旅管理與服務類專業教職委教改課題”階段成果(課題編號:CLJZW20111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教學中的應用
收錄日期:2012年11月25日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密不可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匯。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體現在民族風俗習慣、飲食建筑、生產生活內容甚至各種經典、文獻、制度當中,它還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情操、禮儀制度等多方面的豐富內容。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承受者與創造者,無疑應該具有較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這既是歷史賦予當代大學生的重要責任,也是我國社會文化發展與創新的迫切需要。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最能代表傳統文化精神核心的當屬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主要為學生講授中國飲食文化的基礎理論、中國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民俗、飲食思想等內容。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宗教、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范圍之類。中國的飲食文化是由中國民族文化的積淀而形成的,潛在地含蘊著大量的哲學因素。“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和為美”的哲學思想、“烹飪喻治國”的哲學思想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充分營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
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品質、自身修養與文化素養有機結合起來。結合《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中“飲食禮儀文化”、“飲食風俗文化”等章節的內容,我們每節飲食文化課上,指導學生誦讀10分鐘《論語》經典著作,借此使其懂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中國傳統禮儀道德。“半部論語治天下”,通過《論語》經典誦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儒家文化的精華。要求學生誦讀經典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誦讀經典的過程就是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自身修養的過程。
(一)禮德傳承。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認為:如今的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是: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而比較忽視人的素養、職業道德、人文關懷等方面的教育。上大學的目的普遍是為了個人將來的飛黃騰達,所以一旦畢了業,就拼命掙錢,過好日子。至于民族的發展、社會存在的問題,都與自己沒有關系。目前,大學生普遍沒有文化自尊,也沒有文化自覺。這是非常可悲、甚至是可怕的現象。
中國傳統之禮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經國家,定社稷,立人民”的“療疾”良方。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孔子把禮儀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認為“禮者何,即事之治也”,他還把禮作為做人的道德規范和個人及社會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
《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中在講授“酒文化”時有座次之禮、迎送之禮、宴飲之禮、謙讓之禮;在講授“茶文化”時要學會茶藝表演的注目禮、端坐禮、應答禮、制茶禮、奉茶禮、謝茶禮;在講授“食文化”的節日禮儀時,介紹我國的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禮儀,通過這些禮學的學習,就會讓學生自覺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繼承和完善中華民族的節日傳統。
(二)人格素養的培養。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為主要內涵。
1、培養推己及人的博懷。“仁”是先秦儒家的最基本的道德思想。孔子“仁”的核心是“愛人”。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強調所謂“仁”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相親相愛,相互友好。就是說,一方面對別人要盡心盡力,奉獻自己的全部愛心;另一方面自己要將心比心,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而不能苛求他人。這一點對當今的大學生正確處理好自己與周圍人的人際關系尤為重要,也是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
2、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易經》里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要求后人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孔子提倡:“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激勵后人發憤圖強,好學不倦。用這種精神來教育當代大學生,使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好學不倦的精神,唯有如此,我們的大學生才能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3、誠信教育。《論語》中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要誠實可信,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民以食為天”,飲食與民眾的生活與生命息息相關,對于以后要從事餐飲業的“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誠信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在今天,我們搞市場經濟,強調效率、重視利益,而重利輕義、見利忘義,道德淪喪的事情時有發生,從“毒奶粉”、“蘇丹紅”到 “紅心鴨蛋”、“毒饅頭”、“地溝油”……不法商販在“吃”上造假的技能發揮到了極致,如此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敬業、求實、講“誠”、“信”、“義”等思想,可以引導大學生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社會觀念,有利于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規范體系,促使經濟持續發展,同時又使社會更加和諧,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三、“中國飲食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美學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思想、文學、建筑、繪畫、音樂等各種文化體系、觀念形態,具有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特點。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擴展知識面,而且可以在學習中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美學教育。
在《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上,結合“古代飲食器具文化”、“筵宴文化”等章節內容,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對古文化的好奇,以及展示自己才華的熱情,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把相關的內容以專題的形式,搜集資料制作成PPT,從中選擇一部分選題和制作都具有示范意義的作業,讓學生上講臺介紹,內容有:中國古代精美食器、酒器、茶器;中國古典名畫欣賞;古代精美瓷器欣賞;宋代五大名窯;青花瓷等。
幻燈片制作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能力,還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學習幻燈片制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上臺展示,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膽量。
觀賞中國古典名畫、精美瓷器,體味中華文化之美,從而使學生理解中華文化、熱愛中華傳統文化,以期使學生進而身體力行自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一)視覺是文化教育的具象載體。通過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設計物,比如遠古的人面含魚的彩陶盆、先秦古色斑斕的青銅器、漢代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北朝的雕塑、唐宋以來的瓷器、家具、建筑等等,這構成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具象感知和印象。
1、彩陶。彩陶的造型和色彩簡潔凝重,體現出樸素、單純、健康、飽滿的藝術風格,這些紋飾給人以生動、活潑、自由、舒暢、開放、流動的審美享受。
2、青銅器。具有威嚴、神秘、凝重之美。
3、佛教藝術中的圖案。佛教藝術的建筑、雕塑、壁畫是實用性、藝術性、宗教性和審美性的結合。
4、我國各個時期的傳統圖案。春秋時期的圖形以云獸紋飄逸流動的線條為特點,秦漢時期瓦當的裝飾豐富、概括、簡練,漢代畫像石(磚)的《播種圖》、《戈射收割圖》、《五陵母》等構圖疏密得當,人物動態生動、唐代的圖案華麗,飽滿富有生命力,宋代陶瓷圖案豐富多彩,明代家具造型簡潔優美。
(二)德音之謂樂。樂音出于人心,但又能成為一種新的外物,給人心以反作用。今日的古典音樂與搖滾音樂,盡管都屬于樂音的范圍,但給聽眾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尤其注重樂音對人心的影響,主張樂音應該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為了刺激感官。認為以君子之道作為主導的樂音,有益于人類的進步;以滿足感官刺激作為主導的樂音,會將社會引向混亂。
我們要求學生在制作“飲食文化”幻燈片作業時,要插播背景音樂,音樂要選擇中國古典名曲,這樣學生在展示精美圖片的同時,也使學生受到了古典美的樂曲的熏陶。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中國人審美精神的又一文化,它注重對“心性”的抒發和表達,能與中國文學與繪畫建立良好的“通感”關系,傾聽中國傳統音樂的優美旋律,是提高學生領悟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
這些至真、至情、至善、至美的健康文化的耳濡目染,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文化心理期待和審美價值追求,啟蒙和引導學生浸透在傳統文化之中,積極地建構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具有獨特個性的價值觀。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追求融入學生的文化學習當中,有利于用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來陶冶大學生的心境。
四、“中國飲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
結合《中國飲食文化》課程中“第二章飲食原料文化”、“第三章主食面點文化”、“第四章 菜肴文化”、“第五章烹調文化”等章節的內容,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做“五味調和”、“五谷為養”、“五菜為充”、“五畜為宜”、“五果為助”等專題宣講。把內容相關章節設一個專題,每個專題都從提出問題開始,啟發學生思考。這樣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地學習。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包含了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態,涵蓋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歷史人文、飲食醫藥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自然哲學,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起點。它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各個領域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指出飲食文化的調和,要遵循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并根據運用其規律總結出來的經驗,指導飲食文化。
五行是古時人們對構成合規律的整體宇宙的五種基本要素的認識。在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把陰陽五行看成天地萬物的根本,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人如果陰陽五行不調,就會生病。所以飲食必然也要遵循“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僅把味道分為五,并產生了“酸、甘、苦、辛、咸”——“五味”之說,而且還把為數眾多的谷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而藥、食同源于五氣,各具五味,日常攝入飲食五味,既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也是為了調和陰陽之平衡,遵循著“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去協調人體五臟的陰陽平衡。
五、《黃帝內經》與“中國飲食文化”
根據“第十章:飲食保健文化”等章節內容,把古代經典養生名著《黃帝內經》中的理念充分地與授課內容相結合,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寫成演講稿,上臺宣講,可以深入理解“以食療病”、“四季養生”等古代養生文化的內涵。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認為,天人是合一的,人與天地、時空、萬物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把人放在四時中來認識。四時不同氣候也不同——春風、夏火、秋燥、冬寒,不同的氣候會形成不同疾病的病因。《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春傷于風,病為洞泄;夏傷于暑,病為瘧疾;秋傷于濕,病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
四時與五臟有對應關系,《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春應肝,夏應心,秋應肺,冬應腎,長夏應脾。把人放在時間中來認識,就可以認識四時養生的哲理——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長夏養脾。養生養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時調之以甘。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經典能啟迪學生的心智,提高修養。其倡導的謙讓、孝敬、勤勉、禮貌、誠實、善良、互愛等品德對今天的大學生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它能促進形成尊師自愛、誠信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沒有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就沒有枝葉繁茂的飲食文化,飲食文化的每個細胞無不吸吮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無不受其巨大的影響。它集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系統,展示著一個民族的古老文明。
主要參考文獻:
[1]鄧天杰,陳煦娟.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哲學思想[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0.4.
[2]張林.論傳統文化對飲食文化的影響[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3]丁翔.論在大學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包裝世界,2011.2.
[4]陳馳.在大學生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與意義研究[J].才智,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