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柳永詞兩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北宋詞壇 主體意識 成就 影響
柳永在慢詞發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動了宋詞的發展,而且柳詞當時影響極其廣泛,達到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地步。蘇軾是不可能完全不受柳詞影響的。如果將《樂章集》與《東坡樂府》進行一番對比,我們就會發現,實際上,東坡詞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柳詞的影響,都對柳詞進行了借鑒和吸收。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鮮明的主體意識
詞的功能本來是抒情。而晚唐五代以來絕大多數詞作都成了應歌之作,只為了歌唱的需要,而不注重自我感情的抒發。有些作品雖然也表達了作者對愛情、時光或人生的一些感觸和思考,但卻是通過女子的口吻或從女子的角度來寫的,詞中主要感情往往是女子對男子的情懷和思念,抒情主人公常常是女子,偶爾會有意無意間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作者的一些思想感情,但并不明顯。從而使詞境變得非常狹小和單調。
柳永一直懷有積極用世的志向,然而追求浪漫放誕生活的性格又使得他的仕途極其坎坷,屢遭黜落,久沉下僚。因而他的許多詞(主要是羈旅行役詞和抒懷詞)都表現了他對功名的追求和仕途失意的慨嘆,抒發了復雜的人生意味。
而且在主體意識方面,蘇軾表現得更為強烈。他的詞作中多次出現了第一人稱“我”,例如:“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念奴嬌?赤壁懷古》);“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君遇時來紓組綬,我應老去尋泉石”(《滿江紅》)等。這些“我”的大量使用,在其他詞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見的。而在蘇軾詞中則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感情介入意識,同時也可以看出柳永的影響。
2..對詞的題材的開拓
在將強烈的主體意識灌注到詞中的同時,柳永實際上也對詞的題材內容進行了很大的拓展。以往詞的題材僅僅是男歡女愛、離愁別緒,雖然也有涉及其他內容的作品,但數量很少,絕大多數仍然沒有跳出戀情的窠臼。
蘇軾對詞的題材的開拓極大地擴展了詞的境界,使詞體表現的內容變得極其豐富多彩,從而將柳永做出的開拓得到了繼續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宋詞的發展。
3.高遠、闊大的氣象
柳永歷來被認為是婉約派的代表,他的詞作是“只合十七八歲少女,執紅牙拍板”而唱的。因此將他的風格定義為“柔弱綺靡”。而實際上,作為北宋初期最杰出的詞人,柳永的風格是多樣的。在柔弱綺靡之外,他在相當一部分作品中還大力描寫了廣闊的天地和登高臨遠之景,營造了開闊的意境,使詞作體現出一種高遠、雄渾的氣象,隱約具有了一些豪放之氣。
蘇軾的豪放詞創作實際上也受到了柳詞中這種高遠氣象的啟迪和影響。他的一首《八聲甘州?寄參寥子》,從內容和寫法上看,明顯是借鑒了柳永的這首《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而他的豪放詞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柳永的詠史詞《雙聲子?晚天蕭索》的影響。這是一首追思吳越歷史的詠史懷古詞??吹竭@首詞,我們馬上會想到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因為兩首詞有許多相似或相同之處:都是面對著在歷史上有巨大影響的重大戰役的古戰場,都是抒發世事成空、人生如夢的感慨,都是在想象歷史人物功成名就(柳永的“想當年,空運籌決戰,圖王取霸無休”和蘇軾的“遙想公瑾當年……強虜灰飛煙滅”)的同時,不由地感嘆自身的失意(柳永一直宦游四方,久沉下僚,而蘇軾作這首詞時則是因“烏臺詩案”剛被貶謫到黃州不久)。而兩人描繪的景象也驚人地相似,都是“江山如畫”、“云濤煙浪”、“驚濤拍岸”的具有雄渾氣勢和高遠氣象的壯美之景。從兩首詞的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可以看出,蘇軾在創作詠史詞時確實對這首《雙聲子》的氣象、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了借鑒和吸收。只是由于柳永的婉約詞太過突出,從而使這首可以說開豪放詞風氣之先的《雙聲子》湮沒無聞了。
4.賦體筆法的運用
和之前許多詞人相比,柳永詞作的一大特色便是賦體筆法的大量運用。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大量創制長調慢詞的詞人。為了適應長調篇幅較長、旋律和節奏曲折多變的特點,柳永把賦體筆法引入詞中,使賦體善于鋪陳、盡情描繪的特色在詞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柳永的慢詞中敘事抒情往往追求詳盡,對景物和感情常常鋪敘展衍,不求含蓄,增加了詞作的敘事性和層次性,同時也使詞作實現了敘事、寫景與抒情的較好融合。例如他的代表作《雨霖鈴》便是條理清晰地層層敘述離別的場面和離人的情感,將景色、感情、議論層次分明地鋪敘開來,從而將依依惜別之情充分地表達出來,將一種感傷的氛圍完全籠罩住了全詞。
柳永的這種賦體筆法受到了后世許多評論家的贊譽。清代劉熙載評曰:“善于敘事,有過前人?!苯讼木从^也在《手評〈樂章集〉》中云:“柳永雅詞用六朝小品文賦作法,層層鋪敘,情景兼容,一筆到底,始終不懈。”而這種筆法也自然對后來的蘇軾產生了影響。鄭振鐸便認為:“東坡詞雖取境取意與柳七絕異,然在奔放鋪敘一方面,當也是暗受耆卿勢力的籠罩的?!保ā恫鍒D本中國文學史》)例如蘇軾的一首《沁園春》就明顯借鑒了柳詞的鋪排景物的手法:
由于柳永的作品在當時非常流行,而作為一代文豪的蘇軾直到四十歲左右才開始作詞.因而,蘇軾在進行詞創作時是不可能完全避開柳永的影響的。語言的明白清晰、感情的直抒胸臆等方面,蘇軾也都對柳永的創作經驗進行了有益的借鑒和吸收。甚至于他的開豪放詞風,都可以說是對柳永詞中一種豪氣的承繼與開拓。因此,當我們談到柳永與蘇軾時,不能只是簡單地對立而觀,也要注意到他們之間的一種承繼關系。
參考文獻:
1.《柳永詞新釋輯評》,顧之京 姚守梅 耿小博 編著,中國書店,2005年;
2.《蘇軾詞新釋輯評》,朱靖華 饒學剛 王文龍 饒曉明 編著,中國書店,2007年;
3.《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詞,最早約產生于隋朝煬帝時期的民間,其興起過程與樂府詩基本相同,即與音樂的發展密切相關;因而詞的本名叫“曲子詞”“歌詞”“倚聲”等。唐朝,詩人也創作詞。相傳為李白創作的《菩薩蠻》和《憶秦娥》兩首詞,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而中唐時期,白居易、張志和等人開始大量創作;到了晚唐,五代詞掀起了一個波瀾,產生了《花間集》?!痘ㄩg集》這部詞集收錄了以溫庭筠為代表的晚唐五代詞人十八家近五百首詞,內容多描寫閨閣生活,語言講究簡練含蓄,以輕盈婉約、典雅華麗為正宗,形式上多為小令。另外南唐以李、李煜父子為首的君臣也善詞作,尤其是李煜對后代的影響較為深遠。到了北宋,柳永突破了花間派的樊籬,獨樹一幟,使用俚俗語言,運用鋪敘手法,開辟了寫長調的道路;而蘇軾則又進一步打破了詞的狹隘傳統觀念,極大地開拓了詞的內容,一掃柔靡纖弱之風,創造了高遠清新的意境,形成了豪邁奔放的詞風;南宋的辛棄疾則繼承蘇軾的革新精神,發揚光大了豪放風格,成為豪放詞的集大成者。他的詞深刻地反映了現實,抒寫了強烈的愛國熱情。由于柳永、蘇軾、辛棄疾等人的努力,詞成為兩宋的代表文學樣式。一般認為:唐五代詞精美,北宋詞博大,南宋詞深刻。
隨著詞的發展,詞不再配樂歌唱,詞牌只是字數、音韻、聲調和結構的格式。每首詞都有詞牌,兩宋詞牌共一千多個,但常用的只有一百個左右。寫詞就是依照詞牌的格式來填寫,所以寫詞又稱為“填詞”。最初,詞牌就是詞題,如《漁歌子》詠的就是打魚之樂,《浪淘沙》詠的就是浪和沙;后來逐漸發展到大多數詞的內容與詞牌除了形式有關外,內容與詞題已毫無關系了。凡是詞牌下注明“本意”字樣的,詞牌就是詞題,不另標題。但大多數詞都是不用“本意”的,詞牌以外往往還有詞題,在詞牌下用小字標出,如果并成一行寫,則中間加間隔號,如《漁家傲?記夢》(李清照),“漁家傲”是詞牌,“記夢”是詞題,詞題標出詞的基本內容。
詞,又被人稱為“詩余”,但詞與詩,尤其是與近體詩區別極為明顯:其一,詞是分片的,而詩不分片。絕大多數詞,一般分段,而以分兩段的居多,稱雙調,如《念奴嬌》《鵲橋仙》《揚州慢》等,也有分三段、四段的,稱三疊、四疊;不分段的單片詞,只有《十六字令》《如夢令》等很少一部分?!耙欢巍币话憬小耙黄?,一片就是一遍,表示音樂已奏過一遍。音樂奏一遍又叫一闋,所以片又叫“闋”。分兩段的詞,通常稱上段為上片或上闋,稱下段為下片或下闋。其二,詞的句式參差不齊,詞的句式從一字句到十字句都有,而近體詩要么是五言要么是七言;正因為如此,詞又被稱為“長短句”。
詞按照字數的多少,可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小令在五十八字以內,如《憶江南》《漁歌子》《如夢令》等;中調在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之間,如《漁家傲》《西江月》《青平樂》等;長調在九十一字以上,如《揚州慢》《雨霖鈴》《念奴嬌》《永遇樂》等。
詞,按照表現方法和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古人說:“詞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詞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宏。”這就是講兩派的表現方法和風格的不同。對此兩派的不同,《歷代詩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劍錄》說:東坡在玉堂曰,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這則小故事很形象地說明了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不同風格。具體說來,婉約派和豪放派有以下區別,其一,選材不同。婉約派多寫兒女閨閣之情、羈旅行役離別之相思,而豪放派則題材廣泛。其二,表達方法不同。婉約派多用含蓄蘊藉的方法曲折表情達意;而豪放派則以鋪陳、直抒為主,同時采用更多的方法。其三,格律不同。婉約派嚴守格律;豪放派則敢于突破,不受束縛。其四,藝術風格不同。婉約派多委婉、綺麗,而豪放派以恢宏、沉郁為主。其五,代表人物不同。婉約派代表詞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豪放派代表詞人則有蘇軾、辛棄疾等。
詩與詞是不同的文體,對此王國維先生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焙唵蝸碚f,詩與詞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就內容來說,“詩言志”,詩歌主要敘寫個人志向,多是宏大的主題,建功立業,理想抱負等等,如杜甫的詩歌,憂國憂民,表達詩人對社稷與民生的關切;王維早期的邊塞詩,抒發建功立業的愿望等等。詞因為是起于宴席上娛樂助興的歌詞,則多是男女情愛,纏綿悱惻,所謂“詞言情”,如柳永的多數詞作,無一不是一己情愛的悲歡離合。從藝術境界來說,詩歌境界宏闊深遠,杜甫的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出了深秋天地闊遠宏深的景象。而詞雖也講究境界,但和詩相比又有所不同,所謂“詩之境闊,詞之境長”。
在術形式方面,詞有定調定句,且篇幅有限,最長的鶯啼序不過250字,“形方面的好說,如詞常用長短句,有調,聲韻變化多,寬嚴因地而異,詞語可以偏于俚俗等,都有案可查;詩就不然”,(張中行《詩詞讀寫叢話》)詩體中的律詩則講究對仗粘對,格律要求較嚴,絕句格律雖不及律詩嚴格,但也有一系列的要求。只有古體詩,句可長可短,字可多可少,韻可押可不押。詩與詞區別多多,那么,在教學中,我們如何就詩與詞的不同文體特征組織教學活動?我們的看法是,堅守文體固有特點,聚焦文體特質,闡釋文本精義。
蘇教版必修二選有李清照《聲聲慢》,這首詞是典型的詞體,之所以說是典型的詞體,是因為,這首詞無論是語言運用,內容表達,都符合詞的特點。此詞抒發家國飄零,晚景凄涼之感。從詞體特征來看,此詞情感婉約,深沉的悲愁溢滿全篇。其次,遣詞造句深合詞體要求,如詞中最大的特色,疊詞的運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都能揭示李清照運用疊詞對于強化抒情的作用,但疊詞的運用也和詞作為音樂文學的特點有關。第三,這首詞語言淺近易懂,不避俗語白話,但又能由俗趨雅,俗中有雅,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怎一個愁字了得”,都是詞體所具有的語言特點,而在詩里如此使用,便為打油詩,或非詩。清彭孫y《金粟詞話》論道:“李易安‘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皆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詞意并工,閨情絕調?!边@些詞體固有的特點,要求教者要有意識地開展適當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細細體味,感受文本的獨特魅力。
(二)
詩與詞固然是不同的文體類別,但在文學史上,在不同的作家手里,這兩種文體的界限時有交叉互通,互侵互犯,故而有晚唐詩如小詞、東坡詩“句讀不葺之詩”之類說法。這種文體互侵的現象,一方面賦予了不同文體別樣的魅力,使一種文體具備另一種文體的風味;另一方面,因為界線模糊,使得詩詞這兩種文體各自的審美特性無法彰顯,同時還會引起解讀的障礙。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太注意文體的界限,不就詩詞文體的不同區別而組織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便無法深入作品內部。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都是詠史懷古類題材。這兩首詞中的詠史懷古的題材,是詩歌里常見的內容,代有作者,左思《詠史》、阮籍、曹操、李白、杜牧、李商隱都有不少篇章,直到宋朝都是詩人筆下屢屢涉及的題材。蘇軾和辛棄疾不僵守文體藩籬,打破常規,用詞的形式表現詠史懷古的內容,將深沉的歷史感慨與人生喟嘆,注入詞體中,對于表情達意也是一種創新。
在形式技巧上,兩首詞也突破詞慣常的表現方式。唐五代以及宋初的詞,直抒胸臆,用詞學專家葉嘉瑩的話說是“重感發”,即多由內心沖口而出,不尋章摘句,掉書袋,顯學問,如李煜、馮延巳,他們的詞不假雕飾,直接感發。而在蘇軾和辛棄疾的詞中,運典隸事成家常便飯,尤其是辛棄疾,經史子集,無不可以闌入詞中。這種用典使事的寫作手法,其實是詩歌中常用常見的一個技巧。《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歷史典故主要有三國時周瑜的事跡,蘇軾運用此典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嘆。如果說這還不算什么,那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多達七個的典故,孫權、劉裕、廉頗等歷史名人的史實,便非常態了。詞的語言,訴諸歌者演唱,為了便于傳唱和理解,原本淺顯易懂,不能過于深奧難解,典故的加入,雖說可以增加作品內涵,拓寬意境,但同時它也使得詞的內容越發艱深,難以解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對詞體中的這種寫作技巧的利弊與源流有清晰的認識。
【摘 要】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見,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了解事物的共性和個性,認識事物本質。因此,“比較”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也有一定的借鑒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比較閱讀
古詩詞是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深深積淀的體現。學習古詩詞是學生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怎么引導學生去學習呢?“比較閱讀法”是指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恰當、合理的比較引導學生透視語言現象,發現語言規律。初中階段的古詩詞光課內的就有六十首,且這些古詩詞內容涵蓋面廣,涉及到許多歷史知識和典故,還要結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來理解。因此,在教學這些詩詞時采用比較閱讀,既可減少教學時間,又可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1. 把同一作者相同風格的詩詞作比較 如學清照的詞《武陵春》和《醉花陰》,這兩首詞都抒發了作者對故去丈夫的無限思念與憂愁之情,體現出哀婉動人的風格;但在寫法上卻略有不同:《武陵春》重在通過描寫人的心理活動抒情,尤其是“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币痪溆闷嫣氐谋葦M,假設的情景寫出了詞人的愁緒之深之重,與春天的美好形成鮮明的對照?!蹲砘帯分卦谕ㄟ^寫景抒情,“薄霧濃云”、“玉枕紗櫥”、“暗香盈袖”、“簾卷西風”等詞句無不烘托出“愁永晝”、“涼初透”的秋季蕭瑟氛圍,塑造出“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的女主人公形象。
2. 把同一作者不同風格的詩詞作比較 如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和《浣溪沙》,這兩首詞風格迥異,《江》粗獷豪放,《浣》清新祥和?!督返纳祥犛洈⒊霁C情況,下闋抒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豪情,尤其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比起同為豪放詩派的范仲淹更為奔放灑脫;《浣》的上闋描寫鄉村之景,下闋記敘尋茶之事,“簌簌衣巾落棗花——牛衣古柳賣黃瓜——敲門試問野人家”無不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情趣。
又如:詩圣杜甫《春望》一詩集中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詩風。詩人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見花落淚,聞鳥心驚。詩人的另一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人為平復叛軍而喜,為收復失地而狂,為結伴返鄉而歌),兩首詩一憂一喜,一首是憂極而驚,一首是喜極而狂,正反對照,突出詩人與祖國人民共呼吸,共命運的崇高人文情懷。
還有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游于文藝;北宋滅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后,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飽經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因而她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后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郁情懷。
3. 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題的詩詞作比較 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笨赏瑫r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o采薇》)。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在教《石灰吟》和《墨梅》這兩首古詩時,可緊緊抓住兩首古詩中一個非常傳神的“留”字,讓學生明白了這兩個“留”字都是用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的:《石灰吟》中詩人愿意像石灰那樣不怕磨練,潔身自好,敢于粉身碎骨,是為了把清白永留人間?!赌贰分性娙私枘返牟晃穱篮?、清香四溢的特性,表達自己對貞潔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向往。這樣處理,可激發學生多元化思維,張揚學生的個性。
也有一些不同的作品描寫了同一種事物,卻有不同的神韻。如對春草的描寫: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庇小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也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幾句詩都是寫草,但草的深淺、情態各不相同,把這幾句詩比較來讀,學生就會得到作文啟示,原來同一事物可以寫得這么多彩多樣。
同是送別詩,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一種少年剛腸的離別。王維在《渭城曲》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是一種深情體貼的離別。李白的景象宏闊、別情深摯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后兩句看起來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又包含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
4. 把同一詞牌名的不同作家的詩詞作比較 如晏殊的《破陣子 燕子來時新社》和辛棄疾的《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晏殊身處北宋繁華穩定時期,官居高位,內無衣食之憂,外無家國之患,自然在所描寫的少女鄉鄰生活——“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從雙臉生” 中流露出生活的快樂與輕松;辛棄疾卻面臨南宋風雨飄搖的戰亂時期,奸臣排擠,朝廷無能,內憂外患,在所描寫的軍營戰斗生活中,為國戍邊的豪情與壯志難酬的憤慨同存——“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
語文專題教學的概念,我糾結了很久。到底什么是專題教學?教什么、怎么教才是專題教學?專題教學能產生什么樣的教學效果?為了解決這些疑問,我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看了很多教師的專題教學案例,體會專題教學的思想和方式。但我還是迷茫,因為專題教學是一種語文閱讀教學的新嘗試,不同的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各不相同,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尋,只能自己探索。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選取了姜夔的代表作《揚州慢》,我要以姜夔作為“關聯點”,把多篇文本整合為《走進姜夔》專題。之所以選擇姜夔做專題,出于兩點考慮:一方面,宋詞是一座文學高峰,學生真的應該好好讀讀宋詞。可惜的是,大部分學生只知道蘇軾、辛棄疾、柳永、李清照,多一個也沒有了,難道宋朝的詞人隊伍這么單薄嗎?所以,我選擇“一代詞宗”姜夔做專題,希望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閱讀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學生對姜夔一無所知,他們對新奇的事物容易產生獵奇心理,這一專題比較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我真的被姜夔的《揚州慢》打動了,每每朗讀,都激動得落淚,我希望把這種感受帶給學生。我相信,用心細讀,自出佳境。
一、古典詩詞專題教學不在云端
第一次備課,我把教學目標定在“姜夔的詞風是什么,詞風是如何形成的”。我選擇了《揚州慢》、兩首愛情詞、兩首傷己詞。設置了兩個問題:①有人評價說,姜夔營造了幽冷意境,你認同嗎?②都說詞如其人,姜夔刻意營造一種冷的意境,是否因為他是個無情之人呢?之后,出示“清空騷雅”的定義,提問③姜夔的詞風繼承了前人,你認為姜夔的“清空”與“騷雅”分別與哪兩位詞人的風格相似?學生閱讀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的詞各一首。這節課上完,效果不理想,課堂氣氛沉悶,我反思問題的癥結:
1.教學內容超出了學生的實際
一節課閱讀九首詞,對于學生來說閱讀量太大、難度太大。我只想著用大量的文本給學生提供感性認識的基礎,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閱讀能力,結果學生無法完成鑒賞,甚至連讀都讀不完。
2.問題設置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以往活躍的課堂氣氛哪去了?問題設置得空而大,造成學生理解困難,沒有充分的時間吃透文本,學生處于“云里霧里”的狀態,不能完成與文本的對話,無從明白文本的內涵,也不明白老師的意圖。
3.結論先行,剝奪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我在教學開始時,就把“姜夔詞的意境幽冷”這個結論灌輸給學生,無形中暗示學生拿這個結論去套作品,而且“清空騷雅”的含義是我提供的,學生沒有直觀感受,這剝奪了學生閱讀作品的權力。
歸根到底,第一次備課的失敗在于:我沒有準確定位語文專題教學的教學目標,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一味地把它拔高,拔到學生沒了熱情、沒了信心,拔到教學內容模糊的云端。這次失敗讓我明白:中學語文專題教學不是大學的學術討論課,拿一個理論去驗證作品,討論之后也無定論;不能讓學生機械地用概念,而應該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原來,古典詩詞專題教學不在云端,而在地上。
二、古典詩詞專題教學貴在“?!?/p>
第二次備課,我把教學目標定在“通過姜夔的詞風看詞人”。選擇了《揚州慢》《鷓鴣天》《暗香》《疏影》四首詞?!稉P州慢》的教學以“黍離之悲”領起,問①從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家國之悲?學生賞析。勾連上一節課的內容,問②同處于南宋,姜夔在《揚州慢》里表達的黍離之悲與辛棄疾一樣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回答。圍繞《鷓鴣天》設置了兩個問題:③作者為什么會在正月十五有所夢?④你從詞中感受到姜夔對這個女子有怎樣的情感?學生賞析?!栋迪恪泛汀妒栌啊吩O置⑤你從《暗香》和《疏影》中讀出梅花了嗎?⑥比較辛棄疾的詠梅詞《瑞鶴仙?賦梅》,二者有什么異同?最后總結作品與人生經歷的關系。
這節課的效果好于上一節,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能夠結合作品賞析,但是浮在表面。本來是姜夔的專題,學生卻對辛棄疾印象深刻,并認為姜夔的詞不如辛棄疾的詞。我再次反思問題癥結:
1.五首詞的閱讀量略多,造成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深入閱讀。學生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因此,詩詞表面的內容無須多講,學生可以自主學習,但是缺乏文本細讀的能力,我應該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
2.學生已經學習過《走進辛棄疾》專題,本想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對比閱讀,增強對姜夔詞的感受??墒牵虒W的切入點沒有找好:對比了辛棄疾和姜夔的人生經歷,一個是將軍,一個是布衣;同是詠梅,一個激越,一個含蓄。兩人好像有了高低之分,學生更加欣賞辛棄疾,姜夔卻成了陪襯。由此看來,我沒有引導學生感受出姜夔的人格魅力和可貴之處。
原來,古典詩詞專題教學貴在“?!?,不生旁枝。
三、聚焦姜夔,上出“高深厚”的專題課
第三次備課。一定要高度聚焦“關聯點”――姜夔,不生枝蔓。正所謂“人如其詞”,詞人的人格、思想、情感等必然會體現在作品中;“詞如其人”,作品的風格必然與詞人的人格特點相似,必然會反映詞人的思想、情感等。可見,“人”和“詞”是相互映照的關系:由“人”可以觀“詞”;由“詞”可以反觀“人”。因此,我將教學內容集中在兩個方面:姜夔其人和姜夔詞風,二者相互勾連。
1.姜夔其人(野云孤飛):在南宋詞人當中,姜夔是一個以清客身份而蹈隱士行徑的雅士。性格清高孤傲、飄逸灑落;一生困頓;不曾為官,以布衣終老江湖;多才多藝,尤其精通音律。
2.姜夔的詞風(清空騷雅):姜夔詞清新峻拔、立意幽遠、煉字琢句、倚聲協律、追求高雅,張炎在《詞源》中將其詞風冠以“清空騷雅”。姜夔是南宋詞壇“婉約派”的一代宗主,他的詞風自成一派,對后世影響較大。姜夔詞的主題主要有三類――家國、愛情、詠物,以此精選三首詞作為課上精讀內容。
我以“野云孤飛,清空騷雅”為主題整合了姜夔的三首詞《揚州慢》(重點)、《暗香》(次之)、《鷓鴣天》(再次之)?!稉P州慢》作為教學的起點和重點,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緣景明情”“品字賞詞”等讀詩方法,讓學生充分體會詞人的“黍離之悲”,感受“清空騷雅”詞風。這首詞的教學旨在為學生創設情境,給學生一個遷移知識的“抓手”,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暗香》是一首著名的詠梅詞。名義上詠梅,卻別有寄托,詞人把家國之悲、情愛之恨、身世之苦都點染在詞中。這首詞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多義性和主觀性,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詞人豐富的情感,進一步感受“清空騷雅”的詞風,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不同見解。學生對這首詞的探究過程,便是遷移知識、強化感受、生發興趣、提升審美鑒賞能力的過程。
《鷓鴣天》是一首愛情詞,懷念年輕時遺憾的愛情。從表達上看,這首詞比前兩首顯豁一些,作為擴展內容以補充和強化《暗香》中情愛之恨的感受。
學生在課前通過閱讀相關資料了解了姜夔其人,課上集中閱讀三首作品感受情感內蘊和詞風特點。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1.了解姜夔其人及時代背景。
2.學會綜合運用“知人論世”“緣景明情”等詩詞鑒賞的方法。
3.體會姜夔“清空騷雅”的詞風。
4.感悟姜夔于南宋末世抒發的家國之悲、情愛之恨、身世之苦等豐富情感。
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結合多篇作品,通過分析意象、意境、用詞,深入體會姜夔“清空騷雅”的詞風。而教學的難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出每篇文本的個性,領會豐富的情感內蘊,感受作者獨特的魅力和人格精神。
圍繞《揚州慢》設置問題:《揚州慢》的小序中說,這首詞有“黍離之悲”,什么是“黍離之悲”?②你從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黍離之悲”?學生賞析。根據學生的回答,適當追問:現在的揚州城是“青青”的顏色,請結合“過春風十里”一句,想象一下,過往的揚州城是什么樣的顏色?從“漸”字,你讀出了怎樣的深意?基本上學生的思路到哪里,我就把學生的思路再引向深入。緊緊圍繞姜夔詞意象清寒、意境清冷、用詞清雅的特點設問。
圍繞《暗香》設置問題:①《暗香》是姜夔自創的詞牌,“暗香”二字帶給你怎樣的感受?②從這首詞中,你感受到姜夔寄寓了哪些情感?學生賞析。引導學生體會身世之苦、家國之悲、情愛之恨的豐富內涵,鼓勵個性解讀。當學生感受出思念過往美好愛情時,補充《鷓鴣天》,設置問題:①你讀出了怎樣的深情?
學生精讀三首詞,充分體會姜夔詞“清空騷雅”的詞風,充分感受“野云孤飛,去留無跡”之美。課堂氣氛活躍、和諧圓融,學生爭先發言,很多學生在發言時很激動,發表了很多獨到的見解,令我十分驚訝。我以這樣的總結結束了《走進姜夔》的專題教學:人,終究是時代背景下的人。身處南宋亂世,姜夔只是一介懷才不遇的布衣,凄涼幽怨的心情只能表現在作品里。但,就是這個“小人物”在“大時代”中抒發的復雜情感,讓我們感受到了南宋末世平凡人的真實情感。從姜夔的“末世悲音”里,我們看到了走向末路的南宋,看到了南宋詞壇的別樣風貌。
學生真的在閱讀、思考、參與,這是屬于他們的古詩詞,是他們真切的感受:一個有血有肉的姜夔;一個宛在眼前、真實動人的姜夔;一個南宋詞壇獨特的“這一個”。這節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常常拿《揚州慢》與別的詩詞類比,“這句就像‘盡薺麥青青’一樣”,“重簾這個意象就像‘卷上珠簾總不如’的珠簾一樣”……我發現,學生好像學會了我一直希望卻不能奢望的事――知識遷移。
原來,古典詩詞專題教學必須追求“高深厚”。高,是教學目標的定位高。專題教學的主題要能給學生以高屋建瓴的引領;厚,專題教學要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起步、感受、體驗、生成乃至獲得,要常常追問一個“為什么”,引導學生充分浸潤在語言文字里。廣,語文是每一個學生的語文,要讓大多數學生習得、獲得、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