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熱愛生命汪國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22關于《熱愛生命》讀后感范文 這個暑假,我有幸讀了《熱愛生命》這本世界名著。《熱愛生命》是美國著名作家杰克.倫敦寫的。杰克.倫敦是美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豐富的人生經歷帶給他寶貴的寫作素材。他的作品風格獨特思想深刻,給讀者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熱愛生命》講述的是一個淘金者在路上的驚險經歷。這個淘金者原來是和同伴比爾一起去碼頭上一艘名為“白德福號”的捕鯨船。后來由于他的腳裸扭傷了,比爾拋棄了他,于是淘金者自己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到達了碼頭。
有一天,淘金者早上一起來就聽到咳嗽聲,他以為那是比爾的聲音。過了一會兒,他才發現那是一只病狼,淘金者心想:如果是一只健康的狼,我可以被它吃掉;但那是一只病狼,我不能。然后,他抓了三條鰷魚簡單吃了一個早飯,就出發了。一路上,那匹狼一直跟著他,淘金者一直喝熱水提防那匹狼。晚上他餓了就吃燈心草,他在巖石上露宿,早已養成隨遇而安的習慣。第二天早上,他發現那只狼已經走了,淘金者往前走了幾步,發現前面有一攤骨頭和一個鹿皮袋,那個鹿皮袋和他的一模一樣,他懷疑這是比爾的,打開一看,里面全是黃金。淘金者認為比爾即使死了,也不應該拿他的黃金。于是他只把比爾的骨頭收進了包里,沒有拿走黃金。后來,他走不動了就一直爬到了碼頭;正巧捕鯨船來了,給他安排了一個鋪位?
讀完這本書,給我感覺到,淘金者雖然孤身一人,但還是風餐露宿、隨遇而安,并克服了重重困難;我要盡快適應環境。從“淘金者認為比爾即使死了,也不應該拿他的黃金”讓我感到了友誼多么重要;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要用自己的勞動去掙。
2022關于《熱愛生命》讀后感范文 有句話說得好,“自己選擇的路,再荒謬也要走下去”,我認為,既然我們要走,就應該走自己既喜歡,又合適的路,盡管這樣的路少之又少,但總是會有的。我們還應當心無旁騖地走下去,因為終有一天,我們會到達終點。
在國慶假期,我們一家人就去了爬羅浮山的飛云頂。當我們走到一半時,看見天上的星星比平時要多得多,亮且密。于是便開始感慨自然風光的美好。當我們到了安營扎寨的地方,發現天上的星星更多了。
在看星星和看日出的時候,我都想要用手機去拍下來,然而,我發現,手機拍下來的照片或錄下來的視頻,不僅不如親眼所見那么美麗,也沒有身臨其境的那種愉悅。就好像,你看別人拍的照片,覺得美,覺得風景很靚,但遠不如其親眼所見之震撼,那種內心的觸動,是觀看照片無法帶來的,因為你吃過了苦,而最后,你嘗到甜的才會是加倍的。
既然選擇了一條道路,你也認為是正確的,是你想走的,那就堅持走下去,不要半途而廢,不要因半路出現的誘惑而停下了你的腳步。路上或許會有絆倒你的石頭,沒關系,可以跨過去,如果路上有美麗的風景,稍作休息,便繼續前行,以后還能看見更美的。也許你會遇見一個你很喜歡的人,先放一放,等你成功了,再去找他也不遲,盡管這期間會有許多的思念。吃過的苦,不要說出來,別人會當是個笑話,只有成功了,別人才會看見你。當你吃盡了苦頭,甜蜜總會到來。
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能看到希望。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又怎會遇見彩虹?
如果有機會,我會再去一次飛云頂,甚至更多。因為,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兒有多美,看過日出、凌晨兩點的繁星,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也許下一次去又會是不一樣的心情,帶著不一樣的心境呢。
走自己的路,賞最美的景,加油!
2022關于《熱愛生命》讀后感范文
汪國真的詩作,強調意象和個人理想的追求,對安撫癡迷者的心靈起過很大的作用。
《熱愛生命》,可以說是汪國真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以四個肯定的回答表達出為何要熱愛生命的哲理。四個段落,看似相似,卻各有其趣。四個段落分別以"成功"、"愛情"、"奮斗歷程"和"未來"為意象進行分析和回答。這四個意象可以說是包括汪國真、席慕容在內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詩人慣用的幾個意象,不晦澀,不故弄玄虛,不生僻難解,可以說是完全區別于朦朧詩的特點,也是汪國真的詩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國的詩歌,從最早開始,就大多承載著歌唱功能的,但是朦朧詩卻背棄了這個主要功能。盡管朦朧詩在八十年代受到讀者的極大關注和追捧,但它畢竟是殘缺的、先天不足的。我個人雖然非常欣賞朦朧詩,但對這一缺陷卻深感遺憾。
朦朧詩多半孤傲,這幫助詩歌成功,也促使它衰敗。相反,汪國真的詩歌背棄孤傲,甚至在韻律的營造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他的詩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來譜曲歌唱的,熱衷于流行音樂的年青人,自然也較容易接受這種詩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國真似乎不如朦朧派。汪國真慣用"愛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這些基本意象,這也許是汪國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為了迎合意識形態的一種妥協吧。
其實,汪國真的詩歌不是單純的說教,他說"既然已經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他沒有呼喊口號非要你去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議你去這么做,對九十年代的詩歌讀者來說,這是非常明智的一種教化手段。
汪國真,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廈門,畢業于暨南大學中文系。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發表詩歌作品,到90年代,便已出版詩集數十種。
其中,處女作《年輕的潮》于1990年由學苑出版社刊行,初版即發行逾兩萬冊,當年印數高達15萬冊。此后,又出版《年輕的風》《年輕的思緒》《年輕的瀟灑》等。
汪國真最初走上詩歌創作道路,經歷過不少坎坷。每一次都在市場的保駕護航下,得到出版方認可。
據其回憶,他寫出《熱愛生命》后,投稿給北京的一家刊物,未獲刊用,轉投四川一家刊物,又被拒稿,第三次投給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追求》,才于1988年5月前后得到采用。
至于詩集的出版,一樣依循這樣的路徑。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汪國真的許多詩作已然廣為流傳,但不僅是通過公開發表或出版,而是經由讀者傳抄。
他的詩歌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等雜志上,許多讀者,尤其是青少年,開始傳抄這些作品,漸形成一種風潮。比如有讀者在接受問卷調查時,在“最喜歡的詩人”一欄中寫下汪國真的名字,并真誠地表示:“喜歡你的詩,它散發的清純、向上的氣息,那沒有做作的雕琢,也沒有悲觀的憂郁。那份真誠,那份美好,不由讓人喜愛……”。
時值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各個領域的改革起步,也涉及出版領域。此前出版社并不發愁銷路和選題,此后則要考慮生計問題,出書更須先估量市場反應,策劃出版暢銷書的沖動自此萌生。與此相重合,傳抄汪國真詩歌的熱潮由北京向全國發散,形成氣候,出版社這才應聲而動。到1991年,圖書市場上已經有了十余個版本的汪國真個人詩集。
汪國真的詩歌廣為傳頌,其來有自。他能夠更貼切地展現年輕人的心緒、愿望、苦惱以及風采,表現出的人文內涵更是達到了更高的社會普遍性。比如他的愛情詩,透射出青春期特有的羞怯和純真,用“無名小河”喻指戀人間的誤會隔閡,以“小橋”比喻心靈的溝通,刻畫出初戀的情態。至于詩歌的外形部分,汪國真的詩作具備一種自然淳樸的音樂質感,呈現著詩人情感的激蕩。他的詩歌用情緒迎合青少年的心態,用通俗的表現形式穩穩搭在青少年的欣賞水平線上,成為對故作深奧的一種否定。
經過兩次月考后,開學的斗志似乎已磨去了一半。有些焦慮有些迷茫,忽想起了不知是誰告訴我的話,“什么都可以想,卻不可以放棄”。的確只有先戰勝自己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不去想是否成功
既然目標是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異土他鄉,與君相逢,說不出的親切,道不盡的情緣。從此,心海中一半是柔情,一半是火焰,冰凍的往事在不知不覺中溶化、消失,你悄悄地走進了我的生活,走進了我心靈中的一隅。
身在異鄉,從此也不再孤獨。因為紅塵有你,漂泊的心靈就有了寄托,寂寞的往事將不會再重演;因為紅塵有你,縱然世間風雨遷徙,也不會改此初衷。
“他年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每每吟誦此句,心中總會蕩起莫名其妙的感慨,如若數年之后重逢,你我是否會有初見時的感覺?我反反復復的問自己,一次次的否定,卻又被一次次的執著拒絕著。一只憂傷的牧歌如夜雨般在生命里漫流,漫流成刻骨銘心的海,一任單純而疲憊的靈魂在海的漩渦中一往情深的郁郁沉淪。
離逝的風,沉淀的淚,是否會蕩漾出漂泊的誓言?青春尚未過,回首已是萬重山。姑蘇古鎮,寫滿古老的戀情,江南,滋生溫情和愛情的地方,難道非要等到殘葉枯損才去留戀那欲滴的蒼翠!
與君初相逢,是剎那間觸動心弦的美,歲月里那塵封已久的心門驟然開啟,幾許往事,悠悠喚醒回憶。
【關鍵詞】課堂 詩意 課程方法
“曾經有一個未來的目標/讓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虜/擺動著的是你不停的腳步/飛旋著的是你美麗的流蘇/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誰能說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確定了就義無返顧/要輸就輸給追求/要嫁就嫁給幸福”。(汪國真《嫁給幸福》)
伴著緩緩的琴音, 我動情地朗誦著汪國真的這首詩,正值花季雨季的學生們沉侵在美妙的音樂和詩的意境中,他們沒有想到我就這樣上第一冊的第一個單元,他們早已預習《沁園春·長沙》,高一第一單元那么多首詩需要背誦,他們被高中學習的壓力抑制著,我卻有意回避他們深感壓力的詩,而是朗誦著這首觸動他們內心靈魂的《嫁給幸福》,他們的心開始激動起來,不知不覺也加入了朗誦,有些同學還搖頭晃腦起來,等一曲緩慢的樂曲結束,我們已反復朗讀了5遍,有些學生已經能背誦這首詩。筆者趁機問到:“同學們,詩歌美嗎?”“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的,很美,詩歌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可以洗滌我們的心靈,可以裝點我們的人生,這一周,我將和同學們暢游在美妙的詩歌中,去領略一種前所未有的純粹的美。所以開學第一周的語文課,我上課的主題是“讓詩意洋溢課堂,讓我們的心中充滿詩情”。
這是我上詩歌單元第一節課的開場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趣味,所以沒有直接教課文,而是用三節課和學生一起朗讀汪國真的《嫁給幸福》《妙齡時光》《熱愛生命》《永恒的心》,席慕容的《十六歲的花季》《一棵開花的樹》《青春》,北島的《回答》,顧城的《遠和近》《一代人》等十幾首詩,因為這些詩貼近學生的生活和人生經歷,他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很快喜歡上了這些詩歌,他們用精美的筆記本摘抄起來,課余時間都在深情地朗讀著,我從他們的朗讀中,真正聽到了發自內心的聲音。教這些詩歌的每一節課里,每當我伴著音樂動情地朗誦完一首詩時,教室里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當我激動地談到自己喜歡的某一首詩的理由時,學生們也都迫不及待地談著他們喜歡的原因,臉上洋溢著贊許的表情,眼睛里閃爍著少有的光亮,我們沉浸在詩歌的靈動與美好中,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在這樣的課堂里,我們收獲著喜悅,亦收獲著幸福。
這樣的課堂一直是我在追尋的,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才能使我從工作是生活的謀生手段中解脫出來;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使我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滿激情;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使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找到人生的意義,從而過上一種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經過嘗試,我知道了將來努力的方向。也許夢并不遙遠,只要確定了,就義無返顧;只要確定了,就風雨兼程;理想的課堂將不再是夢。詩歌教學路漫漫,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完成自己的詩歌教學旅程:
一、開啟心扉 由課外引向課內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汪國真《熱愛生命》)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
誦讀著這些詩句,我們進入了《沁園春·長沙》的學習,在多遍聲情并茂地朗讀后,沒有過多的分析,沒有老師苦口婆心地講解,學生就理解了身處那個時代的“充滿力量,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當他們讀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時,班里好像出現了很多小,他們完全進入了情境,詩意已充滿他們心中。之后我把聞一多的《死水》當成拓展延伸來學習,學生竟然一下就讀懂了,一節課就如此高效地完成兩首難度較大的詩歌學習,是以前用三節課都無法完成的,引用這些課外的詩句,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因為對詩歌有興趣,注意力也集中了,所以教學效果好,課堂高效。
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汪國真《讓我怎么感謝你》)
吟詠這幾行詩,我們進入了《再別康橋》的學習,當朗讀完這首詩,我們班的施華同學談了她的感受:“當我吟詠《再別康橋》的最后一個段落時,我感到徐志摩的‘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極其奔放,讓我聯想到自己似乎來到了遼闊的草原,我駕著駿馬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馳騁,好灑脫!好痛快!感覺讀著這句詩,我已融入草原,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壓力都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這是學生學習的原始感受啊,這首詩的最后一句在當時早有評論家認為:“詩歌的最后一句好像很瀟灑,其實很沉重,因為這首詩的情感是千種愁緒,萬般凄楚”。學生讀這首詩卻得出全然相反的感受,我有些不知所措,糾正學生的想法怕挫傷學生的真實感受,不糾正又怕學生考試時丟分,直到后來看到孫紹振教授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才得以釋然,他在這篇文章里批判道:怎能設想,當代詩人告別任何人物和景物時,一定要惆悵,而且還要有“千種愁緒”,命里注定只能有沉重之感,而沒有甜蜜之感呢?其實不要多高的欣賞水平,光是憑直觀就可以看出,這首詩的風格特點是瀟灑、輕松、還有一點甜蜜,找不到一個字可以說明是“感傷沉默的哀傷情感。”(摘自《名作細讀》),不得不相信,有時學生的直覺比專家還靈,更容易走進作者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更純粹,他們正屬于詩的年齡,只要老師幫他們開啟一扇門,他們就能輕易地走下去。有了這樣的開啟,當我們一起朗讀徐志摩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來結束課堂時,已不用分析,他們會心一笑,詩意永久地回蕩在教室的每個角落。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
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席慕容《青春》)
吟詠完這些詩句,我讓學生自學了《錯誤》《致橡樹》《雨巷》這些唯美的朦朧詩,學生展示的學習結果和理解能力是驚人的,有一個男生在《錯誤》的最后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旁這樣批注到:“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這位學生竟然能將鄭愁予的詩和席慕容的詩融合在一起理解。對《雨巷》中丁香姑娘意象的理解更是驚喜不斷,在沒有任何背景介紹的情況下,學生憑著原始的閱讀感受,有的說丁香姑娘是戴望舒的一種理想,有的說是作者本人心儀的對象,有的說是一顆向往的草莓,有的說是一種心中的郁結……舉不勝舉,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開啟,這遠比教師給出的正確答案豐富和珍貴。
二、含英咀華 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為了讓詩歌課程延續得更久遠,我讓每個學生選一首課外的詩,每天課前朗讀,每天我們就這樣在詩歌中開啟黎明,送走黃昏,我們稱之為“晨頌——午讀——暮省”,有一次剛收假回來,學生精神狀態不佳,走進教室,睡倒一片,我改變了上散文的決定,把本來已備好課的《花未眠》拋到一邊,當輕柔的音樂響起,我們誦讀了:
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我就不虛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個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種酸辛/幫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虛此生。(狄金森《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
不是一切大樹/都被風暴折斷/不是一切種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夢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說的那樣/……/一切的現在都孕育著未來/未來的一切都生長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為它斗爭/請把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舒婷《這也是一切——(應北島的〈一切〉》)
讀著這些詩句,原來扶桌子睡覺的同學坐直了,已沒有了睡意,詩歌把他們對家的眷戀和旅途的勞頓洗清了。在這樣的課堂,我看到了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目光,感受到了一顆顆感悟美的心靈。之后我以“讀詩的感受”為話題讓他們寫一段文字。下面是摘自學生學習詩歌的一些感受:
美麗奇妙的詩啊,你讓我的生活充滿了美,我沉浸在詩的海洋里,回味著詩的美妙,詩讓我對語文產生了興趣,讓我感受到了語文的豐富多彩。我的整個心靈都流淌著詩意,告訴我,用你銀鈴般的歌聲告訴我,你是不是廖斯女神。
——高一⑵班 黃連芳
以前,從未對詩歌有過興趣,甚至對詩歌有過厭惡的情緒。但經過一周的學習,我漸漸愛上了詩歌。覺得詩比故事、漫畫書好多了,詩可以表達出自己不能表達的思想感受和不能說出的惆悵與快樂,而且詩還激發自己奮發向上,鼓勵自己在困境中站起。
——高一⑵班 羅美丹
現在我對詩歌著了迷,讓我對人生充滿了希望、歡快、幸福,我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許多,人生就像這些詩句一樣,它寫出了我們內心的情感,心里的悄悄話,人應該奮發向上,勇往直前。
——高一⑶班 梁茹曼
………
一段段令人驚喜的文字,有些是出自語文基礎薄弱的同學,可他們對詩歌這種純粹的文學體裁卻有著驚人的興趣和理解能力,這是我所意料不到的,可見課程方法的重要性。我決心在以后的教學中,從課程的高度出發,力爭找到每種課程教學的密碼。
三、后記
詩歌課程帶給我的驚喜是無盡的,每天的語文課,當詩意洋溢著課堂,我的心中也升騰著詩意,如果可以,我愿意用一個學期來教詩歌,把狄金森、海子、聶魯達等的詩歌全部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詩的海洋里遨游,心中充滿詩意,過著詩意的生活。什么時候能無拘無束地去教詩歌,讓詩意真正地縈繞課堂,讓詩意根植于學生心中,師生共度每天的詩意生活,詩意地棲息,詩意地啟程,詩意地開啟黎明,詩意地融入黃昏,當我們閉上雙眼,我們心中便充滿詩意,當我們睜開雙眼,詩意便充滿我們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汪國真:《汪國真詩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席慕容:《席慕容詩選》,花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