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價值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 survey on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behavior values
XING Lifang1, HUANG Xinyin2
1 Jiangs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Wuxi 214153, Jiangsu
2 School of Educ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 Jiangsu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exual behavior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ir sexu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 The self-designed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behavior value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623 students in six universities. Factor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exual behavior values influencing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Results: Importance of various sexual behavior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ranks as follows: Family>Love>Maturity>Pleasure>Wealth and Fame>Companion.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was found on every dimension of sexual behavior values, while significant grade and major differences were only found in some dimensions. Living conditions showed no influence on their sexual behavior value. Conclusion: Generally speaking, college students hold healthy sexual behavior valu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behavior values
大學階段是個體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性意識強烈而突出,而隨著互聯網及各種媒體的高度發達,各種性現象、性觀念充斥社會,特別是西方性自由、性放縱也開始在中國產生影響,這些信息很容易影響大學生的性價值觀,其中不恰當的性價值觀又會使大學生產生不適宜的方式和相應的心理沖突,進而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學習生活。有關人士指出,大學校園正在承受來自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的強烈沖擊,而大學生性教育問題必須得到教育界和全社會的關注。國外很多國家開展了多年性教育,獲得了許多有意義的經驗,他們發現只有進行性知識與性道德并重、關注人格的性教育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許多學者們已經認識到性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是一種人格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
本研究對價值觀進行研究,但是所查閱的文獻中對價值觀的研究幾乎沒有,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價值觀進行定量的分析更是沒有。基于此種情形,本研究從心理學的角度,采用自編問卷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進行研究與分析,以便為大學生的性教育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證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 象
本研究選擇江蘇省六所本科院校,在每個學校隨機抽取學生作為樣本,共發放問卷728份,獲得有效問卷623份。其中男生265(42.5%),女生346(55.5%),文科291(46.7%),理科323(51.8%);大一215人(40.3%),大二94(15.1%),大三112人(18%),大四152人(24.4%),以上各項人數均有部分缺失。
1.2 方 法
在開放式問卷的基礎上分析了大學生對于各種目的的一些理解,并且在文獻綜述和小樣本測試的基礎上提出關于大學生價值觀的理論構想,并編制“大學生價值觀問卷”,包含44個題目。問卷采用Likert自評式5點評定量表計分,依次為“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不確定”、“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計分依次為5,4,3,2,1分。正式問卷的題項隨機排列,以避免學生答題時受順序效應的影響。測試后的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示, KMO系數是.92,Bartlett球形檢驗的χ2值為9435.93 (df值為512),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項目進行因素分析,抽取6個因素。刪除部分負荷過低的條目,最后確定34個題目,形成“大學生價值觀問卷”。根據題目組成的內容,這6個因素解釋了總方差的57.50%。第一個因素包含8個題項,它們涉及的是表達男女朋友之間的感情,本研究定義為“愛情”因素;第二個因素包含7個題項,它們都與中的愉悅感受相關,因此可以命名為“愉悅”因素;第三個因素包含6個題項,都是與家庭有關,可以命名為“家庭”因素;第四個因素包含5個題項,它們是與金錢和地位有關的,可以命名為“名利”因素;第五個因素包含5個題項,都與長大成人相關,因此可以命名為“成長”因素;第六個因素包含3個題項,都是與同伴有關的,可以命名為“同伴”因素。問卷各因子α系數除了名利這一維度才0.47之外,其他的都達到了.70以上,問卷總信度為.92,說明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較好;而分半信度也都達到.73以上。內部一致性系數和分半信度的結果說明,大學生價值觀的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問卷各因子與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63~0.81之間,表明析出的因子可以較好地概括原始變量的信息,問卷具有較好的構想效度。將各因子得分前27%和后27%的被試作為高分組和低分組,考查其在性觀念各因子上的差異情況,高、低分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問卷的區分效度較高。
由于有的測試是在其他地方進行的,所以采用委托他人的方法,但是為了保證測試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客觀性,編寫了測試老師用的“問卷施測指導語和注意事項”隨問卷寄發給主試。本研究以班級為單位,使用統一的指導語。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學生價值觀的總體特征
大學生在各因素平均數大小的順序依次為:家庭>愛情>成長>愉悅>名利>同伴。前面三個維度的平均數大于3分,說明他們重視家庭,愛情和成長,對愉悅、名利和同伴則不太重視。
2.2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價值觀的特點分析
將男女大學生在總體和各分量表上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1。
表中數據說明,男女大學生在總分上和在各個分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差異。而且每個維度上男生的得分都比女生的高。在家庭這個維度上,他們的差異比較小,但是依然達到顯著水平。
2.3 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價值觀的特點分析
將大學生的專業分為文科和理科兩種,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結果見表2。
表中數據表明,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愛情和家庭的兩個維度上他們是一致的,但是在愉悅、名利、成長、同伴和總分上,理科生明顯比文科生得分更高。
2.4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價值觀的特點分析
將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差異比較,結果見表3。
表中數據表明,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愛情、家庭、名利、成長維度上沒有差異,在愉悅、同伴和總分上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在愉悅上,差異非常顯著。多重比較顯示在總分上,大一與大四的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在愉悅維度上,大一學生與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分別有顯著差異。
圖1顯示在愉悅和同伴分維度上,大二是一個轉折點;除家庭維度外,大二的學生在其它維度上的得分都有一個升高;從整個年級來看,除家庭之外,其它維度都有一個上升的趨勢。
2.5 不同生長環境的大學生價值觀的特點分析
把學生的生長環境分為城市、城鎮和農村三種,對此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生長環境的大學生在價值觀上沒有顯著差異。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在進行時,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把愛情放在第二位,第三位的是成長維度,包括大學生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有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經歷、體驗新的事物,使自己的人生完整等。這說明現在的大學生比較注重個人的自由,這與郭海燕、劉艷軍的研究結果一致,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的特點之一是“自我意識”的強化。
與其他研究一樣,本研究發現男女生在總分上和在各個分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差異。而且每個維度上男生的得分都比女生的高。這可能是因為一直以來中國文化在對待男女方面就存在著雙重標準,長期以來女性更受到嚴重的性禁錮,這種社會文化通過父母、學校和大眾傳媒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深深地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的性別角色和價值觀,使得他們在價值觀方面表現出顯著差異。
不同的知識結構和認知圖式會使個體選擇不同的信息。并且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組織從而形成不同的行為方式,這種有所偏向的信息選擇和組織以及不同的行為方式。經過長期的積累便會沉淀為個體間有所不同的價值觀念。文理科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思維,以及外界的專業氛圍造成他們的價值觀的不同,因此在愉悅、名利、成長和同伴維度上,理科生的務實使得他們的得分明顯高于文科生。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性別、年級、專業等都會對其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性別往往代表了一個社會或文化對個體的社會期望和社會規范,他們通過潛移默化的社會化過程和個體的潛意識模仿機制而對價值觀造成影響。而個體所學的專業也對他們的認識和思維方式產生影響。從大學生價值觀的年級特點可以看出,大學生特別是大一的學生對價值觀還處于未成形的階段,二年級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可以說二年級是大學生價值觀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且不同性別、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對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性教育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希庭,張進輔,李紅,等.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與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100.
2 潘綏銘,楊蕊.十年:全國大學生的追蹤調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版社, 2004.
3 潘綏銘,曾靜.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與[M].上海:商務印書館, 2002.
4 錢素萍. 女大學生婚前淺見[J]. 邊疆經濟與文化, 2008,(12):84-85.
5 李美英,余杰. 大學生性觀念及調查與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7,(07) :15-16.
6 劉電芝,莫秀鋒,陽澤,等.當代大學生性道德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4(3):68-74.
7 David Knox, Chris Cooper sexu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J].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1(35):24-27.
論文摘要:從職業價值觀的定義、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結構維度的構建和不同類型、不同年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特點比較分析三個方面介紹了90年代初以來國內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并據此提出了評價和建議。
職業價值觀又名工作價值觀。國外一般稱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是當今心理學與職業技術教育交叉領域中最有研究價值的論題。西方國家開始有關職業價值觀的研究已經有70多年,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才陸續有學者對職業價值觀進行研究。從90年代開始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日益成為熱門,研究者們用問卷法,一般常采用修訂了的Holland的職業興趣量表、Super職業價值觀量表和自編職業價值觀量表進行研究,研究對象也主要集中在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上。根據CNKI收錄的中文期刊.從I995—2005年以職業價值觀為題目的論文有85篇。其中有63篇是以各種類型的大學生(高師生、少數民族大學生、獨生子女大學生、軍校生、研究生、醫學院學生等)為研究對象。另外,以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為題目的有28篇。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關于職業價值觀的定義;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結構維度的構建;比較分析不同類型大學生、不同年代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及區別。
1 關于職業價值觀的定義
研究者們對職業價值觀作了不同的界定。樓靜波認為,職業價值觀是關于職業選擇、職業生活的意義、職業等級等問題的價值的評判,主要表現為:職業價值取向、職業選擇原則、職業活動報酬的期望等問題上.其定義強調了職業價值觀對職業選擇的傾向性和指導性。
寧維衛認為.職業價值觀是指人們衡量社會上的各種職業優點、意義和重要性的內心尺度,它屬于個性傾向性的范疇.他強調了職業價值觀的社會性。
黃希庭等認為.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職業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它是人生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是人生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強調了人的內部需要以及職業價值觀來源.屬于一般價值觀。
凌文輇、方俐洛等認為,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體現.就是“職業價價值觀”.也可稱之為擇業觀。它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或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
余華認為。職業價值觀是人們衡量社會上某種職業的優劣和重要性的內心尺度,它是個人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并為其職業選擇、努力實現工作目標提供充分的理由。余華看到了職業價值的社會性和職業要素的理想化目標狀態。
于海波、張進輔等認為,職業價值觀是人們依據自身和社會的需要對待職業、職業行為和工作結果的、穩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動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統,是個體在長期社會化過程中所獲得的關于職業經驗和職業感受的結晶.屬于個性傾向性范疇的概念。
金盛華、李雪認為。職業價值觀是個體評價和選擇職業的標準,其定義簡單明了。
2 職業價值觀結構
國內研究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時普遍運用的是修訂的Holland的職業興趣量表和Super的職業價值觀量表,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研究者們使用自編的量表來進行研究。國外的職業價值觀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使用廣泛;國內自編的量表成熟度不夠.使用范圍也受到了限制。
方俐洛、白利剛等在90年代中期對Holland職業興趣量表根據國情進行了修訂。Holland認為大多數人的職業興趣可以劃分為六種。分別是:現實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藝術型(Artistic)、社會型(Socia1)、企業型(Enterprising)和常規型(Conventiona1)。方俐洛、白利剛等在測試項目上根據中國國情進行了增刪。
Super將工作價值觀的內容分為15個維度:利他主義、美的追求、創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獨立性、威望、管理權力、經濟報酬、安全感、工作環境、與上司關系、與同事關系、生活方式、變異性。Super的量表在國內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研究和測試中也應用得較為普遍。
凌文輇、方俐洛等人將職業價值觀結構分為聲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發展因素。其中聲望地位因素有易成名成家、單位知名度高、較高社會地位、單位級別高、較高經濟地位、晉升機會多、有出國機會、單位規模大、單位在大城市九個題項;保健因素有勞保醫療退休金、職業穩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決兩地分居、職業環境優雅和收人高六個項目:發展因素符合興趣愛好、學以致用、能發揮自己才能、機會均等和公平競爭、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約束和能提供受教育機會。
論文關鍵詞:《喜福會》 母女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因素
論文摘要:本文以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成名小說《喜福會》為分析文本,探討了作品中母女關系所體現的文化內涵,進而分析作者作為少數族裔女作家面臨著美國的強勢文化,如何構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小說中提到中國的宿命論、風水理論、星相占卜、陰陽五行、集體主義、中國式謙虛、飲食習慣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體現華裔的生存狀態,同時也是華裔們重建自我,尋找心靈歸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會》是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個小故事組成,表現了四位移民美國的中國母親和她們出生成長在美國的女兒之間的沖突和融解。作者在小說中以個人的經歷為素材,寫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國文化、女性劣勢等問題。譚恩美的父母于20世紀40年代各自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他們中國傳統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經歷為后來譚恩美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譚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國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獨特的華裔經驗,將中國母親與美國女JL的生活經歷,以及心路歷程描寫得淋漓盡致,不僅在母女關系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個顛覆父權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關系提升到兩種異質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的層面上來。這也為現今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譚恩美在書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描寫也十分引人人勝,如儒家思想、五行說、宿命論、JxV水理論、星相占卜、陰陽五行、集體主義、中國式謙虛、飲食習慣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體現華裔的生存狀態,同時也是華裔們重建自我,尋找心靈歸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關系體現的文化沖突與融合
中美兩國在文化傳統、觀念意識、生活方式與社會習俗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之處,母女沖突實質是以母親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女兒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這也是《喜福會》所展示的東西文化沖突的重點所在。譚恩美在母女關系的主題中表現了性別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沖突,積極尋求自身的文化身份。女兒們已經接受美國式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母女兩代人在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問題。后來,在女兒們遭遇到情感婚姻方面的挫折時,母親們以“講故事”的方式重述自己在中國的經歷,以此找到了與女兒們溝通的方法,也完成了文化融解。
母親仍舊是中國式的母親,而女兒已是美國化了的女兒。母親說著整腳的英語,用儒家思想教育女兒;女兒們受美國教育熏陶,崇尚自由平等,倡導個人主義,能夠說流利的美式英語。
女兒們不理解中國文化,產生排斥情緒,源于母親的溝通不利。吳素云準備煮一鍋黑芝麻羹和琳達的赤豆湯相比較,盡管她想比琳達略勝一籌,但她說:“這兩種湯差不多是一樣的。”由此昊精美認為:“這是中國式的咬文嚼字,一種措辭的技巧—這其實是在混淆某種基本概念,在中國,十分注意措辭和用詞,盡量使之婉轉,這一套我是永遠也學不會的。”麗娜因圣克萊爾對中國成語不了解,對“唇亡齒寒”作出另外的解釋:“假如嘴唇不復存在.牙齒當然就會覺得冷了。我想,那意思就是:一件事物的發生,常常會導致另一件事的到來,世上萬物,彼此依附,互相牽連。”母親“萬事要不露聲色”的策略對薇弗萊毫無用,她更傾向于美國的直爽。母親們身在異國,即使取得了美國國籍,也還是有陌生人在異鄉之感,于是借助于打麻將這種形式,傾述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點點滴滴。女兒卻不理解麻將背后的深層含義,把喜福會比作三K黨的集會,以及電視片中印第安人出征前的典禮。因此,從文化的角度看,這對母女之間的沖突實質上就是中美文化之間的沖突。正如帕特里卡,林在談到母女差別時所說:“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女性深深地感到傳統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反差。盡管她們熟悉中國生活中文化的細微差別,但還是常在自己的‘中國性’與‘美國性’之間搖擺。與之相比,她們的中國母親卻不怎么被自己的中國性、美國性、女性,以及三者之間的復雜性所困擾。”
于海波、張進輔編制了高師生的職業價值觀量表,其維度結構為自我發展、人際關系、貢獻、物質生活、威望和家族,較為適合中國高師生,并且在實際中得到了運用。
王壘、馬洪波研究了北京大學生的工作價值觀結構,將其分為工作報酬與環境、個人成長與發展、組織文化與管理方式、社會地位與企業發展四個維度。
金盛華、李雪借鑒臺灣的吳鐵雄將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維度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職業價值觀。目的性職業價值觀指個體評價和選擇職業的內隱的動機性標準:手段性職業價值觀指個體評價和選擇職業的外顯的條件性標準。前者包括家庭維護、追求地位、成就實現和社會促進。后者分為輕松穩定、興趣性格、規范道德、薪酬聲望、職業前景和福利待遇六個方面。由于其使用的數據較新,比較適合中國當代大學生。
3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特點
高晶等在90年代中期調查發現,當時選擇職業時注重經濟收入、工作條件以及是否有利于發揮自己的才能,黨政干部和律師是大學生擇業時的首選,而不愿意選擇教師為職業,這和當時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有關。
鄭倫仁用寧維衛修訂的Super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了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最重要的因素是進取心、自主性、經濟價值、聲望和工作安全性,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評價觀由強至弱的次序是:成就、生活方式、獨立性、同事關系、創造性、利他主義、美感、聲望、智力激發、經濟報酬、管理、監督關系、工作環境、變動性和安:壘性。
80年代。選擇職業的標準是滿足自我實現的發展需要。凌文銓、方俐洛等用自編的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90年代的大學生更注重實利,在看重自我發展的同時.也將“保健”因素列為擇業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突出變化,就是80年代人們對工作單位的選擇往往看重:作單位級別、地位、知名度、規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而到90年代末期這些都被列人“晟不重要”的位置。
余華用修訂的Super職業價值觀量表對國內大學生和企業員:[職業價值觀進行了比較,發現:大學生與企業員工在各價值程度上的重要程度相同.他們在管理、變動性和聲譽的重視程度上無顯著差異。大學生比中學文化的員工更重視智力激發、獨立性、成就、創造性、利他主義、美感等6個內在價值尺度.中學文化的員工比大學生更重視監督關系、工作環境、經濟報酬和安全性等外在價值和外在報酬尺度,而大學生比大學文化的員工更重視利他主義、美感、同事關系和生活方式.而在智力激發和監督關系上大學文化的員工比大學生更重視。
張庫存分析了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總結出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呈現四個特點:職業價值觀念自我化,趨向現實和具體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復雜化和矛盾性;職業目標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以及實現價值的途徑、手段的多樣化。張庫存的分析較客觀地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變革年代中的職業價值觀特點。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適用。
4 評價與建議
通過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統計,發現對職業價值觀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關于職業價值觀的概念和結構爭論比較多,而統一的理論建構較少。大學生有許多相似之處。相對說來統一難度不大。但是國內的研究者大都是根據自己的操作性定義來進行自己領域中的研究,以至于職業價值觀的研究比較混雜,研究者們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因此建議對職業價值觀在概念和結構維度上進行統一.在此基礎上根據需要來修訂。
關鍵詞:大學生;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211-01
一、大學生價值觀的內涵
價值觀是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是人們在處理價值關系式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1]。它是主觀的,是精神的。它是人對價值的概念和價值存在的認識。從個人講,可以從他的興趣、性格來研究價值觀,可以從社會、宗教等分析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價值觀是在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它充滿情感,是上層意識,有穩定性,相對獨立性。其具體特點是:意識的傾向性,價值觀體現了一個人的情感好惡;評價的主觀性,雖然對客觀來說有自身的結構,但對人卻具有主觀評價的;行為的選擇性,在某些價值上選擇上具有假象;觀念的一致性,價值觀是一個系統的,不是對某一個方面的認識,即使有也是短暫的;社會歷史性,主要表現為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價值觀的分類很多,但從其現代價值觀系統分析,大致可分為政治價值觀、經濟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生態價值觀、審美價值觀、人生價值觀。
大學生價值觀就是大學生對周圍事物在價值上的根本看法,是大學生對其生活的中的各種事物、現象和自身價值的認識、評價、決定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大學生價值觀是大學生三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形成,就具有穩定性,不易改變。
人的價值觀不是先天的,是在后天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一些舊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價值觀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一些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價值觀也應運而生。而人們在這樣的背景下也難避在價值觀的選擇上發生迷惑和困境,這些現象在當代大學生的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二、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現狀
處在改革開放發展和社會轉型時期的當代大學生,其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和轉變,是整個社會價值觀念變革和整合的一部分。我們對這些80后、90后的所謂“新新人類”進行分析,對其所呈現的新的價值觀變化作一個詳細的現實描述,具有很重要的意思。其價值觀現狀具體表現如下:
(一)政治價值觀上,政治價值觀一般指的是社會成員對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會成員看待、評價某種政治系統及其政治活動的標準,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選擇標準。在某種政治文化影響下,社會成員在總體上都存在一種基本一致的政治價值觀念,它直接影響著政治行為主體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態度[2]。政治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列寧曾指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這一點,就是忘記了最起碼的常識[3]”因此政治價值觀成為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應了大學生關于政治現實和政治理想的一般評價,這種評價直接反應了個人的人生態度。在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的政治信仰面臨新的抉擇。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建設有一定的信心,但由于種種腐敗現象又使他們對政治產生了困惑,厭惡政治或玩世不恭。對中國的國際國內形勢渴望了解,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公務員招考規模的擴大,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日益高漲,但在對待一些國家政治問題時,他們有時又顯得不夠理性,“憤青”在大學生中也不斷流行。
(二)經濟價值觀,經濟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經濟價值及創造經濟價值的過程的認識和評價,即對經濟行為和經濟意識相聯系的價值判斷[4]。在經濟價值觀上,當代大學生更強調義利并重,而舍棄了中國傳統中的重義輕利。甚至認為利大于義。部分大學生受拜金主義和享受主義的影響,追求高消費,奢侈消費,把掙大錢作為自己人生幸福的標準,而不安心學習,有的人甚至自甘墮落而犯罪。
(三)道德價值觀,道德價值觀是指主體根據自己的道德需要對各種社會現象是否具有道德價值作出判斷是所持有的內在尺度,是人們處理社會、家庭、職業與自身深層利益關系的價值準則[5]。在道德價值觀上,當代大學生主要表現為更強調公私兼顧,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個人主義,背棄了集體主義。在面對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相沖突時,不惜犧牲國家利益來換取個人利益。再有就是誠信的缺失,考試作弊,論文作假等事件層出不從。
(四)生態價值觀,生態價值觀是通過人們直接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所持有的觀點、態度。在生態價值觀上,當代大學生主要表現為節能環保知與行的脫節,他們有環保的意識,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往往不盡人意,亂扔亂倒、破壞環境的現象卻越演越烈。
(五)審美價值觀,審美價值觀是審美主體評價審美對象時,對審美對象的價值的肯定或否定及其程度大小,具體如美與丑、優與劣、悲與喜、完美與缺憾、高尚與卑鄙等,是人類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要與審美對象之間的關系[6]。在審美價值觀上,當代大學生主要表現為審美跟著感覺走,如果一首歌、一個角色、一個形象能給予他視覺、聽覺等生理需求的滿足,就將其視為偶像,因為造成時下,大學生追星熱不斷,他們崇拜章子怡而不待見楊振寧。對藝術的審美重于對科學的審美。在人際交往中,光注重人的外邊是否帥、靚和酷,而忽視了人品。還有審美傾向與功利化,愉悅化,更注重現實,能讓自己快樂的就做,不快樂的就不做,表現學習不快樂就不學習,游戲快樂就沉迷于游戲。
(六)人生價值觀,人生價值觀是因為人不同的世界觀而產生的不同的對人生的方法論,是人們在認識、評價人生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屬性時所持有的根本觀點和看法。當代大學生在人生價值觀上主要表現為重索取輕奉獻,重享受輕創造。在貢獻與回報發生矛盾時,也往往選擇多回報,其價值取向明顯傾向于索取。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應看到大學生的價值觀在主流上還是好的,雖然還有一些問題存在,但是這些問題是在社會轉型期這個背景下,由于社會、家庭、學校等客觀客觀原因以及大學生個人的心理素質等造成的。我們也更應該看到僅僅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現狀進行簡述還是不夠的。進一步的探討價值觀對大學生個性心理的影響以及如何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我們面前嚴峻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他們是國家的希望所在,前途所在!お
參考文獻:
[1]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
[2]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頁.
[3]列寧.《列寧選集》[M].第四卷,第441頁.
[4]周虹.《當代中國東西部大學生經濟價值觀比較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2005.1.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婚戀 價值
中國分類號:D669.1
引 言
婚戀觀,顧名思義即是對待戀愛方式和婚姻家庭問題的態度與觀點①。高校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的發展中期, 正是因為其所處的特殊時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愛情和婚姻生活充滿了無盡的期待和向往。婚戀價值觀在高校大學生身上,主要體現在他們對待雙方戀愛的態度上、雙方戀愛的動機、雙方戀愛的方式、未來擇偶的標準、家庭婚姻的基礎、是否同意婚前的評價等方面。戀愛、婚姻和家庭,不僅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健康、積極、正確的婚戀觀,有利于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指導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價值觀,不僅是對大學生個人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是一項對更好的推動整個社會前進的重大舉措。
一、我國高校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的現狀
1.戀愛觀存在的問題
(1)利益化的擇偶標準。首先,當代的大學生最注重的擇偶條件是其擇偶對象的內在品質,相對于以往來說,外在的相貌和長相已經不那么的重要,對于年齡的差距也是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兩個人在年齡上的差別已經從幾歲增加到十幾歲或者二十幾歲,很多人把姐弟戀當做一種時尚。其次,利益化的擇偶標準使雙方開始注重經濟實力,對方的經濟實力或者是否有一份安定無憂工作已經成為了當下擇偶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國人以往的那種講究面子工程、愛虛榮的心理已經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沖擊下發生了改變,很多人在擇偶時,開始注重"三實"原則,即實用、實在和實惠;經濟實力的重量在戀愛過程中所占有的份額越來越大。這也就意味著,當代大學生在戀愛和婚姻的基礎上越來越務實,金錢的份額日益攀升。
(2)不健康的戀愛動機。在過去的年代里,談對象的動機是為了什么,其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唯一的,也就是說找個人可以和自己攜手共同度余生的人。可是當下,談戀愛的動機再也不是和以往一樣僅是為了結婚,真正為了找與其人生共度一生的人數只占了一部分,而剩下的人往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生理的需要、打發無聊的時間、填補內心的空虛,沒有想過是否可以在一起一輩子。在談戀愛時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肯定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最后能和自己走到一起。在上大學期間我們離開了父母的視線,想要去做什么也更加的自由了,在年齡方面普遍都已經成年,身心發育日益成熟,對男女之間的情感也有了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
(3)不文明的戀愛方式。當代高校的大學生,在公共場合毫無顧慮的擁抱、接吻,這對他們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他們完全不會覺得害羞和不好意思。在高校的大學校園里,行為過分的情侶幾乎隨處可見,食堂、圖書館、課堂上、走廊里,他們肆無忌憚的摟抱、目中無人的卿卿我我,把共用場所當成自己的家,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2.婚姻觀存在的問題
(1)對婚姻家庭的信心缺乏。當前的高校大學生普遍處于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之下,對愛情和婚姻沒有足夠的信心。他們帶著全家人的期望,非常辛苦地把大學讀完然而卻找到一個只能勉強糊口的工作;并且現代人對結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結婚的時候不僅要買房,而且還需要買車。因此,在婚姻與事業的雙重"矛盾"之下許多高校大學生延長了戀愛的時間,晚婚晚育的人將進一步增多。
(2)過分的強調感情,忽視對婚姻的義務。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來的傳統觀念中就有所謂的夫妻就是要共度一生的人,除非妻子有重大的過失即"七出三不去"者才可以解除婚約。而現在的高校大學生中,多數存在一種只顧著眼前的快樂,而沒有對未來做一個長久的規劃,這充分說明了高校大學生中對待婚姻中的責任感還沒有達到一個強烈的地步,更多體現的是一種主體意識和主體價值,即只考慮到自己而不去更多的考慮對方在感情生活中所應該受到保護的義務。
(3)草率的離婚態度。以前人們總認為離婚是一件難堪的事情、是及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有的夫妻即使離婚之后還一直進行隱瞞,怕別人知道也怕別人以此來取笑。可是現在的高校大學生中"閃婚""閃離"等現象層出不窮,他們把婚姻當作小孩子的游戲,不愿意承受婚姻和家庭的羈絆,敢于追求自身的幸福。
二、國外高校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現狀
國外對婚姻、戀愛、婚前、戀愛的心理等相關課題的研究是從19世紀40年代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建立為起點,其中主要集中在對高校大學生的婚戀觀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且大多是均為狀態性的研究②。
1.普遍的國外研究中表明,在大學期間談戀愛是一種被支持的。有關研究表明戀愛在高校中是非常普遍的,83%的從未結過婚的高校大學生表明自己現在正在和一個約會的對象進行著戀愛。
2. 對于婚姻的態度在高校大學生中大部分是健康的。相關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年青人表示對不健康婚姻的否定態度和把婚姻作為其一生責任的觀點。在研究還發現女性比男性對于婚姻的積極態度更高一些。
3. 國外大學生在性觀念方面表現的較為開放。在對800余名高校大學生進行了婚戀觀方面的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出高校大學生對婚前的無論是從態度上,還是從行為的本質上都更加開放。對旅美的大學生進行了一項關于婚前的態度調查中表明有58. 7%的女生、33%的男生涉及了婚前,60%以上的被試贊同出于愛情或定情的婚前,且在容忍程度上是沒有性別差異的。高校中有88%的男生和84% 的女生表示出了對婚前的支持。在20世紀90年代, 也許是因為H IV發病率的不斷上升,美國的年輕人較之以前減少了婚前的,有過的人從1988年的60%下降到1995年的55%,到2001年,大學生的仍在下降,降至男生占48% 左右,而女生占43% 左右。這說明在高校大學生中間贊成婚前的人仍然很多,而且男生的性觀念較比女生更為開放。在的選擇上,研究發現持有不同性態度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 性態度開放的人,在選擇時更注重對方的外貌品質,而性態度較為傳統的人,在選擇時更注重對方的個性品質③。
三、當代高校大學生戀愛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在校生總規模超過3000 萬人,戀愛現象在校園來說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這中間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著積極健康的婚戀觀態度。很多大學生都有著不健康的婚戀觀態度。他們渴望找到理想的伴侶,去談一場永遠不會分離的愛情,這體現出了他們對純真愛情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在婚戀觀方面,他們中的大多數婚戀觀呈現出許多有別于以往傳統的婚戀觀,諸如"愛無能"、"碳婚"、"雙性戀"、"同性戀"等現象,高校大學生在婚戀觀中所表現的出的更多的是責任感較弱,有較好責任感的占少數。
高校大學生,屬于我國第二獨生子女,他們是在幾代人的呵護下長大的。這種成長環境又使他們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比較自私自利、個人主義傾向嚴重,不會顧及他人感受,特別是在戀愛過程中,不太會顧及對方感受,體會對方的處境和心情。
高校大學生己經慢慢脫離了傳統觀的束縛,對婚前持開放、默認態度,同居現象也較為普遍,雖然沒有達到西方的性解放程度,但較之以前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中國學生接受的性教育在時代的變遷中卻沒有跟上腳步。和國外性教育比較看出,中國目前的性教育存在很大缺口,教育內容單一、稀少,根本不能滿足高校大學生對性知識的需求,加之他們性觀念的不斷開放,將會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
四、如何使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首先,學校的教育是樹立正確婚戀觀的核心力量,那么究竟如何使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呢?我認為應該在高校中加強正確婚戀觀的宣傳教育。不定期的舉辦相關婚戀觀方面的宣傳講座,面對近些年我國高校大學生存在性道德偏頗和婚戀觀困惑的嚴峻現實,我們必須致力于對高校大學生在婚戀觀方面"尊重"、"責任"、"節制""信任"等品格的培養,使他們理解戀愛、婚姻和家庭的責任,樹立積極健康和正確的婚戀價值觀。
其次,學校應該建設積極融洽的校園文化。學校教育是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教育陣地。學校教育不僅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更應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地方。我們要充明確校園教育的重要功能,應該合理有效利用各種學校內部的資源,把握輿論和宣傳的主要方向,教育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道德價值體系,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結 語
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婚戀觀不應該只是學校的事情,而是要聯合多方力量,使家庭、學校、社會、個人可以一起齊力共抓,以學校教育為主要的核心指導方向,聯合多方的力量,逐步的完善我們高校的教育課堂。不僅可以學到知識,更應該去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去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從婚戀觀入手,積極的倡導健康積極的婚戀觀態度,可以更好的提升我國國民素質的整體水平。
注釋:
①:祝玉芳,來秀明,萬建華.高校大學生戀愛問題的探析. 《青年探索》.2007.3
②:蘇紅,任永進.國外大學生婚戀觀研究綜述.《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8年第02期
③:蘇紅,任永進.國外大學生婚戀觀研究綜述.《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8年第02期
參考文獻:
[1]趙多輝.大學生婚戀觀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08.
[2]楊艷玲.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及其影響因素.東北師范大學.2007.
[3]車艷麗.對當代我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反思.運城學院學報.2004(2).
[4]《青少年價值觀測評指標體系模型研究》課題組.當代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研[J].中國青年研究,2011(5):42- 47.
[5]白光斌,李建英.當代大學生戀愛的心理分析及調適措施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5):96- 97
[6]程靜. 淺析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3( 1): 95-97.
[7]方敏. 大學生的婚戀家庭觀[J] . 青年研究, 1998 ( 8):26- 32.
關鍵詞:女大學生;價值觀;傳統;影響因素
一、價值觀及我國知識女性價值觀的演變
價值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它是指導人們行為方式的準則,對人們的社會活動起著行為導向或規范的作用。個人的價值觀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隨著社會的變化,個人的價值觀也發生變化。
我國傳統的女性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男尊女卑”“女主內,男主外”的傳統價值觀。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為數極少的知識女性,如班昭、李清照等女文學家。但是,分析她們的詩作不難發現這些知識女性的價值觀并沒擺脫傳統的“男強女弱”思想的束縛。
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巨大革命動搖了傳統的女性價值觀,以思想為指導,一大批知識女性主動投入社會生活,并要求社會和他人尊重其自我價值和獨立性,體現其主體意識。知識女性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于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她們從家庭中走出來,進入社會生活領域,并逐步樹立其價值導向――自尊、自立、自強的精神強調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主體性和獨立性。作為知識女性中最年輕最富有朝氣的一部分,女大學生的價值趨向一直引人注目。
可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女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新近一項調查表明,敢于參加社會競爭、大膽追求事業成功的女大學生在整個女生群體中只占極少數,大多數女生對事業的理解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對家庭幸福卻報以極大的期望,很多女大學生希望能做個賢妻良母。
二、影響女大學生價值觀回歸傳統的影響因素
作為知識女性中最年輕最富有朝氣的一部分,女大學生的價值觀由摒棄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演變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用一紙文憑作為提高自身婚嫁時的本錢”。分析造成這一趨向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兩個主要影響因素:是女大學生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
(一)女大學生自身因素――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女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社會刻板印象是指對各類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為判斷評價其人格的依據,稱為社會刻板印象。西方女權主義者將男女性別重新做出劃分,在性(sex)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性別(gender)的概念。指出世界上的人分為男性和女性二大社會性別,女性與男性之間存在著生理上的差異,但是這并不能決定女性就一定要依附于男性,女性可以實現自我獨立,擺脫社會性別刻板印象中對女性的看法。
1.導致女大學生價值觀回歸的最大自我障礙是依賴性
美國學者波妮羅波•羅馬安諾夫在其《女性的天敵》中,指出女性的天敵是“依賴性”,即依賴男性。在以邏輯性為中心、男強女弱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導致人的主體價值的重心完全傾斜向男性的一方,擠壓出一處極不平衡的男主女從的心態,形成了女性在性格上依賴男性的個性。這種后天形成的依賴特征久而久之積淀為女性先天不如男性的自卑情節,產生了懼怕成功的心理。女大學生在未謀得理想職業時,又受到傳統觀念的嚴重影響,潛意識里把自己困縮在抑制成才、壓制追求事業的精神怪圈中,嚴重地抑制了她們對事業的追求。所以在個人選擇時,逃離能發揮專長、體現價值的適當領域,而僅僅把職業作為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罷了。
2.“相夫教子”思想阻礙女大學生發揮其社會角色的功能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女性的社會角色是在家庭中承擔“相夫教子”的責任。女性的事業是在家庭,女性幾乎沒有什么社會價值,不必進行社會生活。
全國婦聯、國家統計局聯合了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報告顯示仍有50.4%的女性贊同“男人以社會為主,女人以家庭為主”的傳統性別分工模式。“男主外,女主內”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觀念對她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問及“對于高校女知識分子怎樣才算成功?”的問題時,她們回答對“家庭幸福”和“孩子出色”的支持度分別為75%和46.9%,而對“成績卓著”的支持度卻只有41.7%。這說明,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仍然認為女性自身價值的體現主要還是在家庭中扮演角色,而對社會角色的認同程度不高。①
女權運動解放了女性,使女性從家庭中走了出來,可以追求自己的事業,但與此同時也解放了男性,男性養家糊口的負擔減輕了,責任減少了,而女性不僅要對自己的生存負責,生兒育女承擔家務的責任絲毫沒有減少。在社會生活中,她們要一絲不茍的貢獻事業,既要有縱橫捭闔的膽識風度,又要有溫文爾雅的女性氣質,才會被男性認同,事實上一個成功的女性要比男性多付出幾倍的代價。事業奮斗成功的知識女性,往往有個不完美甚至殘缺的個人生活。讓即將面臨就業和婚姻的女大學生認為要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就要付出婚姻甚至是女性魅力的代價。
(二)社會因素――女大學生就業難和女大學生對自身評價過高
1.女大學生因不能謀得理想職業而造成就業難的事實,使許多女大學生的自信心大幅度滑坡,這是造成她們回歸傳統角色的直接原因②
由于女大學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之社會上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女大學生在求職時,往往受到明顯的歧視。如某些單位拒絕聘用符合條件的女生,同樣的崗位給女生求職人的薪水比男生求職人的要低,或者給女生求職人不重要的崗位等等。盡管我國勞動法明文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員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但是,她們進入工作崗位后,會因生育、照顧家庭等占用很多時間,或者“不能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的強度的勞動”等,用人單位更愿意聘用男生而不愿聘用女生,這造成了女大學生就業問題上的現實困難。
2.高校課程設置上對女大學生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偏見
認為女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不如男生,女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如男生,而對女生的動手能力要求低。因為這些問題和偏見而不注重女生能力的培養,忽視她們的發展,從而造成女生的整體素質與能力不如男生的局面,這種不平等現象在研究生的培養上體現的更明顯,從而使女生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長此以往,社會上也就形成了女大學生能力不如男大學生的觀點。
3.女大學生對自身評價過高是造成其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女大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與追求理想職業的愿望,但對擇業時的期望值過高,使她們擇業時不切實際,錯過了很多就業機會。在選擇最向往的職業時,她們將黨政機關、金融系統排在前面,而這些單位在目前恰恰是接收畢業生能力最差的。女大學生這種想找一份輕松、薪水高的工作而過分看重高收入忽視專長特長發揮的擇業傾向,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上述三個因素在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女大學生的就業,使她們很難謀得理想的職業。女大學生無法享受到與男生同等的待遇,找不到理想中的職業,使得女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受到重大的沖擊,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社會性別角色。
總之,女大學生的價值觀是最能體現自身價值的一種選擇,向傳統的女性性別角色的回歸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不僅是對我國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而是一種社會倒退。女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類另一半,應該積極、奮發、進取的進入社會生活,體現其存在的價值。女大學生要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既需要社會的關注,更需要自身的努力,樹立自立、自信和自強正確的價值觀,摒棄傳統的束縛女性的價值觀,同男性一樣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創造者,享受豐富多彩的人生。
注釋:
①秦紅梅.論傳統女性價值觀對當代女性成才的負面影響[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6,(26)1
②王永平.中國學術論壇.省略/data/detail.php?id=127
參考文獻:
[1]周毅.“跨世紀的夢,現代女性發展趨勢”,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1).
[2]孫文,張再生.“知識經濟與女性發展”,祁連論叢,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