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的人喜歡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有的人喜歡學習現實中的東西。有的人喜歡學習提高頭腦智慧能力方面,有的人喜歡學習增強用手技巧運用方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地理必修一氣壓和風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分布與移動規律考點:氣壓帶和風帶的判讀
1.讀緯線,辨氣壓帶和風帶
(1)0°緯線附近為赤道低氣壓帶。
(2)30°緯線附近為副熱帶高氣壓帶。
(3)60°緯線附近為副極地低氣壓帶。
(4)90°緯線附近為極地高氣壓帶。
(5)0°~30°緯線之間的風帶為信風帶。
(6)30°~60°緯線之間的風帶為西風帶。
(7)60°~90°緯線之間的風帶為極地東風帶。
2.讀風向,辨南北半球
(1)風向右偏為北半球,如甲、丙兩圖。
(2)風向左偏為南半球,如乙、丁兩圖。
3.讀氣壓帶位置,辨節氣
(1)若各氣壓帶分別被0°、30°、60°緯線平分,則為春、秋分。
(2)若各氣壓帶位置偏北(赤道低氣壓帶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熱帶高氣壓帶全部位于30°緯線以北,副極地低氣壓帶全部位于60°緯線以北),則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氣壓帶位置偏南(赤道低氣壓帶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熱帶高氣壓帶全部位于30°緯線以南,副極地低氣壓帶全部位于60°緯線以南),則為北半球冬至。
4.讀風向,辨氣壓帶高低和名稱
(1)風由中間向兩側吹的為高氣壓帶。如上圖中甲為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乙為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
(2)風由兩側向中間吹的為低氣壓帶。如上圖中丙為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丁為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
二、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和季風環流1.1月份氣壓中心分布與冬季風
氣壓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亞(亞洲)高壓,其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
2.7月份氣壓中心分布與夏季風
氣壓中心N是印度(亞洲)低壓,其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
3.季風
考點:季風環流的形成與應用
1.1月份部分地區季風環流簡圖
2.7月份部分地區季風環流簡圖
提醒:在赤道南北兩側的地區都會有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形成的季風現象。如非洲索馬里半島、幾內亞灣沿岸等。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1.單一氣壓帶、風帶控制對氣候的影響
在單一氣壓帶、風帶控制下形成的氣候類型,其終年氣溫和降水較穩定,季節變化小,分析如下: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受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的影響,降水往往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具體分析如下:
考點一: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考點二:降水的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
1.全球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和內陸降水少。
【關鍵詞】氣壓帶風帶;傳統方法;氣候類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個高中地理學科的基礎。第二章大氣部分內容在整本書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主要內容包括“大氣運動的成因、氣壓帶和風帶以及氣候類型、常見的天氣系統、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等四個主題。在高一地理必修《氣壓帶風帶》教學設計中,傳統方法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的逐步形成和推導。在后面出現我們現實中的氣候類型。我覺得可以在講述氣壓帶和風帶中,就加入現實中的氣候類型。這樣讓學生更聯系實際。更便于掌握知識與應用知識。
一、氣壓帶風帶傳統的教學設計思路
1.第一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轉,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熱不均,產生了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而且因為熱力因素所致。
2.第二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在地球自轉的條件下產生。故兩個氣壓帶為動力因素所致。
3.第三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點是移動的。這樣會形成,從北半球來說,氣壓帶與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積更加遼闊,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移動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二、我的想法氣壓帶風帶的教學設計思路
1.第一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轉,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熱不均,產生了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而且因為熱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赤道低氣壓帶-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極地高氣壓帶-形成了極地氣候。
2.第二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在地球自轉的條件下產生。故兩個氣壓帶為動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盛行西風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形成溫帶海洋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
3.第三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點是移動的。這樣會形成,從北半球來說,氣壓帶與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積更加遼闊,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移動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我引入: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熱帶草原氣候。盛行西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季節移動-形成地中海氣候。
三、我設計的優點和缺點
1.優點,讓學生的前后邏輯連貫。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更加理解,我們生活中的氣候,理論是怎樣形成,怎樣演變出來的。更容易闡明大氣環流這種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是形成氣候的重要因素。同時,在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控制下的地區會形成不同的氣候。
2.缺點,由于前后要連貫,所以內容會變多。課時變長。學生會覺得第一節和第三節的內容重復。
綜上所述,第二章大氣部分內容在整本書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不少學生認為這部分內容偏難,學習起來費勁,時間一長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我重點探討,在氣壓帶風帶教學中,怎樣讓學生的前后邏輯連貫。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減少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參考文獻】
地理
年級/冊
高中地理必修3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課題名稱
第二章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區為例
難點名稱
荒漠化的成因
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從“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角度突顯西北地區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同時也從“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角度闡述這一地理特征是區內各地理要素(氣候、地形、水文、植被、位置和土壤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學生對荒漠化的形成因素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認識。學生需要用聯系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分析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難點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導入
播放防治荒漠化公益宣傳視頻
我們看到了荒漠化的危害,通過多年不懈努力,目前我國荒漠化形勢有所好轉,但荒漠化面積仍然較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為了更好地防治荒漠化,我們應該明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對癥下藥。
知識講解
(難點突破)
在我國荒漠化問題最突出的就是西北地區,請大家閱讀地圖找出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地形區范圍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該區域包括哪些省級行政區?
行政區劃范圍: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承轉:西北地區地域遼闊是什么原因導致荒漠化問題突出,這與本區的自然環境有聯系?
一、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區域自然環境特征一般體現在6個方面分別是①位置、范圍②地形③氣候④水文⑤植被⑥土壤
展示“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中國氣候類型圖”。學生讀圖觀察西北地區的海陸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區和氣候類型。
1、位置:亞歐大陸腹地,深居內陸,遠離海洋
2、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3、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干旱少雨。受冬季風影響冬春季多大風
思考:地理位置和地形對氣候有什么影響?
水汽難以到達
阻擋水汽進入
位置
干旱
地形
干旱的氣候條件下,植被,水文和土壤又會出現什么變化?
展示“西北地區降水量分布圖和植被景觀變化圖”指導學生閱讀,?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4、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為主,由于降水由東到西依次減少,東部年降水量為200mm-400mm,植被為草原;賀蘭山以西年降水量少于200mm的干旱半干旱區,植被為荒漠草原;塔里木盆地年降水不足50mm,荒漠廣布。
5、水文:河湖稀少,多內流河
6、土壤:發育差,多沙質沉積物
承轉:以上自然地理要素都與干旱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干旱本身就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那么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小結:1.基本條件——干旱
2.物質條件——地表多疏松沙質沉積物
3.動力條件——冬春季多大風
4.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承轉:氣候干旱等自然因素為荒漠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人類活動則大大加劇了這一過程的發展。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那么,人為因素有哪些?
二、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1、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2、不合理的人類活動
(1)過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區把樵采天然植被作為解決燃料問題的主要手段(鄂爾多斯沙區,內蒙古東部);一些農牧民為增加收入,無節制在草原地區采挖藥材、發菜等,抑制地表起沙,防止風沙,固沙的植被遭破壞。
(2)過度放牧:為求得短期經濟利益,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牧民盡可能多放牧,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
(3)過度開墾:在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從事農業活動,沙化土地連片發展。
(4)水資源利用不當導致綠洲沙化,灌溉方式不合理造成土地次生鹽漬化。
課堂練習
(難點鞏固)
歸納總結西北地區荒漠化的成因
關鍵詞:實驗困惑;內容重構;高中地理;反彈
我國現階段的高中地理新課程實驗中出現了“反彈”現象,而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苗頭指向了地理課程“大綱”,使課堂教學無法突破傳統課程結構的束縛。為此,筆者根據多年的地理教學經驗,分析了“反彈”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即主要源于高中課程標準的內容結構以及課程的定位等,而實現重構必修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新課程“反彈現象”解析
1.從課時角度出發
高中地理新課程在嘗試了探究教學后,又“反彈”到原來的以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中。而該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班級人數較多,教師不能實施更好的管理模式,同時,與之相對應的課時時間不充足與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知識內容量過大也導致高中地理新課程出現“反彈”現象。
2.從慣性角度出發
由于傳統高中地理課程具有較強的慣性,這就制約了新課程教學設計情況的發展,這是高中地理實踐中出現“反彈”現象的主要困惑。以新課程標準中的“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為例”,與教學大綱相比較,該課程標準知識內容的難度系數與復雜程度都明顯降低,但由于新課程標準與原有標準較為貼近,而任課教師為了避免麻煩,所以就直接根據原有的課程內容編排進行授課,這就制約了新課程預期標準的實現。
二、高中地理新課程實踐困惑
針對我國現階段高中地理新課程實踐中所出現的“反彈”現象,筆者對其進行了深思,而實踐的困惑在于“反彈”現象與學科系統對教學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系。從教學實踐出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為了實現新課程標準的目的,只是單純地對地理學科課程內容實施枝杈式刪減,無法真正實現該目的;其二,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層面的自然地理定位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自然地理學習難度系數,不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
三、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內容重構
1.明確必修課程的定位,科學地重塑內容結構
由于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因此高中地理必修課內容結構的構建一定要科學。根據筆者多年的教育經驗,課程結構應定位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結構,并與課程改革相契合,從而明確必修課程的定位,科學地重塑內容結構的目的。
2.對原有綜合性框架學科體系進行保留
為了使高中生更好地接收地理均衡教育,可以把人文、自然以及區域地理三部分課程結構設計成獨立的專題,不改變知識模塊本身,并對最低數量的選學專題進行規定,將其作為高中地理必須課程學分。通過這種方式,地理學科涵蓋的內容將更為廣泛,同時也能充實每個專題的內容。例如,在高中自然地理的模塊中,必修專題可以設置為地貌與地形,選修專題可以設置為土壤與氣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專題,從而為水平不同的學生得到結構知識的均衡發展,這也是對原有綜合性框架學科體系進行保留,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地構建必修課程框架內的選學結構的有效方法。
3.科學的構建單一主題內容結構的必修課程
地理學科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這三大部分,如果仔細剖析,每一個部分可以占用一年的教學時間講解。而在這三大塊內容之中,最為重要的是自然地理部分。自然地理作為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基礎,能有效地將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銜接起來,有助于學生對地理學科系統的學習。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對地理探索比較早,人們對自然地理知識理論掌握相對全面深入,而自然地理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料也相對成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以自然地理作為主修課,以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作為選修,并將三者合理搭配,完善地理課堂教學,從而科學地構建單一主題內容結構的必須模塊,并緩解內容結構構建中所出現的模塊設置沖突問題。
綜上所述,在地理學科結構構成方面,要遵循多因素平衡原則,保持結構的系統性與完整性。而任課教師要明白,高中地理學科的學習不是為了把學生培養為地理學者,也不是把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科系統轉嫁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通過人地關系于地理環境的地理視角去獲得地理知識,并從根本上對其地理綜合思維能力進行高度激發,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高中地理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理;能力;主動
我就任高中地理教學已有十余年,經歷的新課程培訓也有幾次,就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談談我作為一線教師的一些體會。
一、初、高中地理知識嚴重脫節
在初中階段,地理作為副科只被安排在初一、初二學年段學習,每周課時甚少,這么少的課時有時還被大科占用。多數學生和家長都認為地理是一門中考不考的學科,無關緊要,這樣態度上放松了。迫使很多專業地理教師改教其他科,由一些非地理專業的老師教地理,這樣導致所教授的內容大打折扣。初中地理的內容包括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我教的五、六輪學生中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初中地理很過關,這也為他們高中地理的學習帶來了輕松和干勁。而大多數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就是一片空白,使他們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遇到一個又一個攔路虎,困難重重。高中階段學習時間緊、任務重。(地理必修3本,選修3本)要想抽出很多時間來鞏固和重新學習初中地理內容是不可能的,致使很多文科生都認為地理難學,知識無邊無際。這是很多年來困惑我們高中地理老師的一大難題。初中地理必須重視起來,要重視就要參加中考,這是我的呼吁,我想這也是很多高中地理老師的心聲。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初中階段對地理學科有一個正確充分的認識,高中階段再加強對初中地理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延伸,高中文科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才會有信心,做到心中有數。我們的教學也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教材每節的隱性知識需要充分挖掘
每節的知識點廣度和深度要到位,這樣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需要挖掘的內容:地球自轉周期、恒星日與太陽日的區別、地球自轉公轉的意義、地方時―區時―世界時的區別及實際應用、日界線中的自然日界線和人為日界線的應用、光照圖的判讀、晨昏線的意義等;第二章大氣需挖掘的內容: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表現、等壓線、13種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典型地區―成因―氣候特點以及如何根據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來判斷這是哪種氣候類型;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需挖掘的內容:陸地水的類型有空間分類、按循環周期分類、按性質分類、河流的補給類型及徑流變化規律―影響因素、洋流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教材圖3.5的洋流各屬于哪一種、大洋鹽度分布規律;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需挖掘的內容:巖石分類及其成因、板塊構造學說、沙丘等高線判斷風向;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需挖掘的內容:陸地自然帶的成因、雪線及影響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二、必修三需要挖掘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知識做補充,才能把知識掌握得透
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