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致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題記
最近受《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荼毒,我突然感悟起我的青春,仿佛盛夏的白蓮花在一夜之間全部盛開。那些隱藏在內心里最深處的想法一夕之間全部向我襲來,讓我有點措手不及。青春無悔、無悔的青春。一直還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還在起跑點未曾出發,尚有大好的年華,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卻不曾想,時光的腳步一早就將你丟在了通往終點的岔路口。
這些年過的日子就好像搭了一班長途列車,愛情停停走走,朋友去去留留。未曾開往終點,我卻已經忘卻來時的路。我曾經張揚的青春,我花樣的年華,都在這場長途旅行中消耗殆盡,徒留下滿身風塵的我在時光的記憶中靜靜緬懷我曾經的無悔青春。
每天上下班做在公車上面時,是我這一天心情最沉悶的時候。如同陰雨天,我的內心也是陰霾一片。時間是最狠心的劊子手,我的年少與輕狂,我的不羈與張揚,都成了這劊子手下的亡魂。而這丟失了靈魂的軀殼,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每天過著淡若如水的日子,守候著那早已腐爛的夢想。
午夜時,我多么想要抱著酒瓶子,找個人宿醉一場,到最后卻只能獨醉到天亮。朋友們都各自閑忙,偶爾聚到一起聊的最多的卻是貸款買房、車價上漲,誰還能記起那些年我們曾經一起追逐過的夢想,聊過的青春與悲傷。
關鍵詞:電影小說文學
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文學一改傳統媒介傳播的方式,以網絡為載體迅速轉型為大眾文學。網絡小說是指以網絡為媒介,網絡作者發表的一種原創小說。它是一種草根化的文學形式,自由是網絡小說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動因。十年前,當紅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雖然在當時取得的成果并不多,但卻拉開了網絡小說與影視結緣的序幕。
對于影視公司而言,往往會選擇受眾度高、點擊率高、出版率高的人氣小說進行影視改編。這樣的做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降低影視拍攝的投資風險。在電影開拍之前,由于原始作品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人氣指數,從而獲得了相當多的關注度,最后很有機會取得相當多的收益度。因此,由網絡小說改編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如: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電影《杜拉拉升職記》成為2010年最大的票房“黑馬”,是網絡小說與影視結緣的成功案例?!妒?3天》上映后票房約3.5億,成為國產小成本電影的“新神話”。而今,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熱映,對于其電影改編的問題,大家都有著各自的想法。下面,就其改編問題進行論述。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小說的銷量超百萬冊。電影的上映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在《雜談改編》中說:“從一種樣式改編為另一種藝術樣式,就必須要求在不傷害原作的主題思想和原有風格的原則之下,增加更多的動作形象――有時不得不加以擴大,通過稀釋和填補,來使它成為主要通過形象訴諸視覺和聽覺的形式。”
該電影編劇李檣曾表示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題材是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電影人物性格大部分保留著原著小說的基調。林靜的性格做了一些改編,除了主角陳孝正、鄭微、林靜之外,電影還突出了一些副線人物角色刻畫,如敏感自尊的朱小北、世俗的黎維娟、游戲人間的老張,還有靦腆害羞的富二代許開陽在電影里被改編成性格暴烈的男人等。可以看出李檣對于每個人物的改編都耗費了心血,生動的改編和形象的刻畫,表現出人物復雜性的一部分,不管好與不好,都是組成人性的因素。編劇把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改編成了一部群像戲的電影形式,而群像戲最大的弊端在于角色的丟失。
小說中“林靜”這個角色有著很大的改動,電影里他是一個少年才俊,經過歲月淘洗之后變得世故,面對愛情依舊停留在純情階段,他后面玩世不恭其實都是在報復自己對感情還懷有純潔的手段,他用一種吊兒郎當的狀態來掩埋自己對愛情所持有的純潔性,好像因為他的歲數大了,所以對愛情還保留純潔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一樣。在電影中,“林靜”的角色完全降為配角,而小說中穩重能夠給人依靠的他變成了心胸狹窄的人,階段式的偶然出場,讓這個角色成為了一個“影子”,支離破碎的感覺。突然的消失,突然的出現,并未給予這個角色整體感,塑造的并不完美,是一種角色的丟失。
對于一部群像戲來說,要把握好每一個人物的塑像是一次不容易的改編。這里,我們更加需要的是一種心理描寫,從而來豐富人物刻畫,彌補在視聽語言上的不足。忽視這一點的改編并不僅僅是這一部,如電視劇《泡沫之夏》的編劇,改編套用了原著的情節主線,可是卻忽視了心理描寫在原著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某些橋段顯得過于生硬,甚至出現了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看不懂或者誤會主角的情況。
所以,做一部群像戲,特別是青春題材內容來說,編劇是寄希望于通過每一位角色來表現人物的不同側面,但這往往會出現單一的效果,同時也難以突出重點。同樣作為青春題材電影的《那一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就巧妙地避免了群像戲的怪圈,緊緊抓住男女主人公兩條線而已,僅僅就是這“單調”的情節人物線路卻令全劇形象生動,讓人產生共鳴。
導演:趙薇
主演:趙又廷/韓庚/楊子珊
類型:劇情/愛情
上映日期: 2013年4月26日 中國
本片改編自辛夷塢同名暢銷小說,趙薇的首部導演作品,也是其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專業的畢業作品。撇開趙薇這個名字,關錦鵬擔任監制更加讓人期待,作為香港最重要的藝術片的導演之一,他對于情感細膩的刻畫甚至不輸于李安。其實更多人不希望此片被翻拍,因為怕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導演能夠詮釋這份美好。
盛大婚禮The Wedding
導演:賈斯汀?扎克漢姆
主演:羅伯特?德尼羅/黛安?基頓/蘇珊?薩蘭登
類型:喜劇
上映日期:2013年4月26日 美國
一個奧斯卡影帝、兩個影后,你會好奇這幾個老戲骨之間能產生什么化學反應?其實無非就是吵吵鬧鬧、你一句我一句,此片也不例外。德尼羅與基頓飾演一對早已分手的老夫妻,他們收養的兒子與女友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但本的生母突然殺將出來決定參加親兒子的婚禮,而且她還是位虔誠的清教徒。為瞞住生母,德尼羅與基頓只能逢場作戲再次扮演夫妻,一系列貌合神離的搞笑事接踵而至……
喬布斯Jobs
導演:約書亞?邁克爾?斯坦恩
主演:艾什頓?庫徹/德蒙特?莫羅尼/馬修?莫迪恩
類型:傳記/劇情
上映日期: 2013年4月19日 美國
此片從開拍之際就一直被炒的沸沸揚揚,更多人對它的關注,可能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美國蘋果公司的創始人,還有他那神秘的私生活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黛咪?摩爾的前小男友艾什頓?庫徹就外形來看,跟喬幫主還是很相似的,好萊塢能選出來的人,可能也就他一個了。
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
導演:泰倫斯?馬力克
主演:本?阿弗萊克/瑞秋?麥克亞當斯/歐嘉?柯瑞蘭寇
類型: 劇情/愛情
上映日期:2013年4月12日 美國
此片就曝光的劇情而言,實在太爛俗了,總結一句話就是:一個無所適從的花花公子在旅行期間與一個陌生女人發生戀情,回到原有生活與其成婚后,他又和前女友舊情復燃。鏡頭畫面十分的精美,有著很濃烈的泰倫斯?馬力克的痕跡,被譽為哲學導演的他,評價從來都是兩極化的,或許你也不用抱什么太大的期望。
痛苦與收獲Pain and Gain
導演:邁克爾?貝
主演:馬克?沃爾伯格/道恩?強森/艾德?哈里斯
類型: 動作/喜劇 /劇情/ 驚悚
時間老人正向我的十八周歲走近,我既害怕有驚喜!我的青春,我最爛漫的花季十八歲,也是我所有夢想起航的歲月!
我的十八歲想必會是個多雨的季節,因為我那么喜歡雨,那么喜歡著暗涔涔的天;我想在這陰暗的世界里躲著,更肆意地希望大雨將我徹頭徹尾沖洗一遍,把那不該有的煩惱都沖去,但卻從未成功過。我那青蔥的十八歲的所發生的和我所想過十八歲的所有愿望也會再十八歲那時比人遺忘,別人都不懂十八歲的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是最害怕一個人,卻每天都要一個人,一個人面對心底里的憂傷和煩惱,夾著惆悵和迷茫在我那單薄卑微的青春。
倘若時光能倒流,也許每個人都會說“我想回到,我希望回到,”但我不會,我不會選擇回到過去,即便在從前的某一地點,某一時刻,我是很快樂,很幸福,也不曾想過回到那一點。這樣做真的有意思嗎??所有的快樂與悲傷是一個對等的關系,你留戀或忘記也只不過是內心的一個過程吧!
十八歲的悲傷總是特別多,或許認為自己什么都懂,亦或許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就這么毫不反抗地讓悲傷籠罩了自己,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奢華卻無目的。
一、在共時歷時的結構中,體現青春的深度和廣度
“用結構主義對影視作品進行分析解讀,無論是從共時性還是歷時性的角度來說,變化的只是人物、環境或故事情節等因素,其內在的結構都是不變的。” [2]在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我們可以根據故事情節將整個敘事結構分為兩大部分: 浪漫活力的青春時代和殘酷現實的成年時代。這兩個部分之間,是遞進的時序關系,而在內在邏輯上則有一種轉化遞進的關系。
(一)從縱向的歷時性而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體現出青春的深度。故事開始于鄭薇的高中時代,結束于其參加工作之后,時間跨度十年左右。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十年左右的青春歲月里所展示的那份青春時代的生活,恰恰是最能觸動人心的元素,它表達著一種青春無悔的美好。
(二)從橫向的共時性來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體現出青春的廣度。電影圍繞女主角鄭微,周圍匯集了阮莞、朱小北、黎維娟等舍友,以及許開陽、張天然、曾等眾多同學。還有趙世永、施潔等人物以各種方式的關系進入到鏡頭中來。這部電影對當下青春做了最坦誠最真實的陳述,因而,我們甚至可以將那些人物關系進一步擴展,擴展到我們自身的現實生活中或者對自己青春的回憶中。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結構也是開放式的,它一直延伸到生活深處,并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歷時性的開放式結構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的深度與熱情,共時性的開放式結構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的廣度與綿延,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則成功的平衡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我們帶來了更加深刻的青春感受。
二、在相對與絕對獨立結構敘事中,體現群像和主線人物的魅力
從敘事結構的角度來看,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以女主角鄭微為中心可以將整個故事中的人物結構劃分為兩個單元。
(一)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以女主角鄭微為主線,在相對獨立的敘事結構中,體現主線人物的魅力。女主角的戲份是獨立于片中其他角色之外的,女主角不在其中的任何一個故事中,而且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可以單獨剝離出來講述故事,但把他們放在一部電影中也可以關聯得很融洽。重新梳理影片結構可以發現,鄭微像是觀察者一樣經歷了其他人的故事,但最后卻沒有成為任何一個故事中的存在。
(二)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對人物群像的展示也是影片人物展示的一大特點,在絕對獨立的結構敘事中,體現群像人物的魅力。影片中鄭微的同學和朋友,在不同的時間軸線上組成不同的人物群像和人物團體,在這個時間的位移中,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如:鄭薇、阮莞、黎維娟、陳孝正、林靜、許開陽、老張、曾毓、趙世永等等,這些人之間互相發生了一些故事,或者有些人單獨的構建了一個故事,具有獨立的人物鏈,比如阮莞的趙永正、林靜的施潔。導演運用一些平行或交叉蒙太奇一個個的將這些小部分填滿整個電影,人物群像在導演的攝影機下都變得栩栩如生,特別能打動人心。
眾所周知,群像人物的安排是最考導演功力的地方,而導演最高明的地方,是在安排這些人物結構的時候,都能把他們講述得較為豐滿,每一個人都鮮活如生,恰當的安放在各自的位置,并各有所指,這也使得這種敘事結構能夠成功的講述故事。
三、在二元對立結構中,體現人物的成長和蛻變
“結構主義中的“二元對立”矛盾是一部文學影視作品的深層結構,是故事情節得以發展的內在推動力。”[3]經過仔細分析,《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具有以下的“二元對立”要素:
(一)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對立
在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這一對二元對立要素,是最主要的結構矛盾要素。影片的敘事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跨度:從校園生活一直到社會生活。而這前后兩部分敘事卻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影片基調。在影片開始所講述的校園生活中,運用了一些童話故事,描寫女主角鄭微對青春的美好憧憬。然而,在影片后半段,導演卻打破了這種象牙塔里的青春美麗幻想,改用一種更為理性冷靜客觀的筆觸去描摹現實的各種蒼涼與無奈。夢幻破碎的這種反差對應了現實的種種無奈,更折射出了現實的殘酷和無助。在電影中形成了一對“二元對立”結構,這也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最主要的結構矛盾,它們對故事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自我”狀態和“超我”狀態的對立
在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自我”和“超我”這一對二元對立要素,是人物經歷蛻變后形成的結構矛盾要素。在鄭微進入職場后的第一個鏡頭,她嚴厲批評自己的下屬做事要嚴謹認真,不能馬虎。時光追溯幾年前,在那個陽光肆意的自習室,陳孝正把作業本摔到鄭微面前,指責她的不認真,鄭微不以為然的回答“哦,可能算錯了吧。”鄭微怎樣從一個馬虎的女孩蛻變成嚴謹的女人,實現了“自我”向“超我”狀態的跨越,也許這就是成長和蛻變。他們都變成了不同于青春時代的他們,磨去了一些耀眼的鋒芒,將自己從“自我”中解救出來,實現了“超我”的人生蛻變,境界便也開闊了。
由此可見,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讓我們在賞析這部電影時,擁有了更靈活的視角和更廣闊的視野。 電影中主要存在兩對“二元對立”結構,正是這些對立推動了故事的發展,使故得曲折而耐人尋味?!皦粝毹D追求―現實”這一敘述線貫穿了主人公的故事發展,也在幾乎所有情節中有所體現,這構成了這部影片最為顯著的固定語法。而結構主義主張的“二元對立”的結構分析,則使我們從物質層面看到了隱藏在表層語言下的深層次結構和更深刻的情感表達。青春是稍縱即逝的,我們要珍視青春。
參考文獻:
[1](英)霍爾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