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基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素問·經脈別論》),是對津液代謝過程的簡要概括。
津液來源于飲食,通過脾、胃、小腸和大腸消化吸收飲食中的水分和營養而生成的。其具體過程是:
脾胃腐熟運化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賴游溢精氣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水之入胃,其精微灑陳于臟腑經脈,而為津液”(《讀醫隨筆。燥濕同形同病》)。脾主運化,賴脾氣之升清,將胃腸吸收的谷氣與津液上輸于心肺,而后輸布全身。故曰:“津液與氣人于心,貫于肺,充實皮毛,散于百脈”(《脾胃論。脾胃勝衰論》)。
小腸主液小腸泌別清濁,吸收飲食物中大部分的營養物質和水分,上輸于脾,而布散全身,并將水液代謝產物經腎輸入膀胱,把糟粕下輸于大腸。
大腸主津大腸接受小腸下注的飲食物殘渣和剩余水分屜,將其中部分水濃重新吸收,使殘渣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大腸通過其主津功能參與人體內律灣的生成。
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黃帝針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
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生。脾病則下流乘腎,土克水,則骨乏無力,是為骨蝕,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是陰氣重疊,此陰盛陽虛之證。大法云,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若用辛甘之藥滋胃,當升當浮,使生長之氣旺。言其汗者,非正發汗也,為助陽也。
夫胃病其脈緩,脾病其脈遲,且其人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脈洪緩,更有身熱心中不便之證。此陽氣衰弱,不能生發,不當于五臟中用藥法治之,當從臟氣法時論中升降浮沉補瀉法用藥耳。
如脈緩,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脫落,從黃芪建中湯。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脈虛而血弱,于四物湯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顯證中加之。或真氣虛弱,及氣短脈弱,從四君子湯。或渴,或小便閉澀,赤黃多少,從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藥中。
已上五藥,當于本證中隨所兼見證加減。假令表虛自汗,春夏加黃芪,秋冬加桂。
如腹中急縮,或脈弦,加防風;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狹,或氣短者,亦加之。腹滿氣不轉者,勿加。雖氣不轉,而脾胃中氣不和者,勿去,但加厚樸以破滯氣,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悶,此非腹脹,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收之。
如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藥。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升陽,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狹及縮急者,去之,及諸酸澀藥亦不可用。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藥,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發熱,加黃芩;惡寒或腹中覺寒,加桂。
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術;自汗,加白術。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氣弱者,加白茯苓、人參;氣盛者,加赤茯苓、縮砂仁。氣復不能轉運,有熱者,微加黃連;心煩亂亦如之。
小便少者,加豬苓、澤瀉,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還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閉塞不通,加炒黃柏、知母。
小便澀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澀者,加澤瀉。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見妄聞,乃瘀血證,用炒黃柏、知母,以除腎中燥熱。
竅不利而淋,加澤瀉、炒滑石;只治竅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臟熱者,用錢氏方中導赤散。
中滿或但腹脹者,加厚樸;氣不順,加橘皮;氣滯,加青皮一、橘皮三。
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芪以補之;如腹中氣不轉者,更加甘草一半。
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寬快是也;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虛也,血虛則里急;或血氣虛弱而目睛痛者,皆加當歸身。
中醫學基礎課程闡述了中醫臟象、經絡所體現的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機、診斷、辨證、防治等基本理論。由于中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對于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要求較高,這讓基礎較差的中等衛校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較大困難。如何改變中職衛校學生的學習現狀,提升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是擺在中醫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介紹自己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對教學方法進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學生特點和中醫學習現狀
近幾年,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學生,其特點為:學習基礎差、學習態度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中醫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語文基礎,而這正是這部分學生薄弱的環節。再加之筆者學校中醫學基礎教學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學生沒有任何有關醫學的知識,這就使本來就晦澀難懂的中醫學基礎的學習更加困難。比如在講五本文由收集整理臟的生理聯屬時,就要講到大量的臨床實例,學生聽起來就感覺非常吃力。
二、明確中醫學基礎的教學特點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中醫學基礎是非常難教、難學的課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內容抽象、復雜,難以掌握。如對陰陽、五行、氣、精、經絡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生難以理解,但這些理論卻貫穿于所有的中醫課程中。二是思維差異。中醫的思維方式與西醫截然不同,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要同時接受兩種醫學模式,這對于基礎較差的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且學生從小接受的思維模式更傾向于西醫,對中醫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內容容易混淆。中醫學習和西醫學習同時進行,學生很容易將兩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這和西醫的解釋有很大差別,學生很容易用一種觀點來解釋另一種觀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明確要求學生用中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的觀點。
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
1.提問式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大綱和臨床需要,在課程結束前對下節課的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在學習“氣”時,筆者提出問題:“武打電影中常常出現元氣大傷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氣?元氣又是什么?氣分為幾類?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通過預習教材,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每組提出問題,筆者對問題加以解釋,最后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找出理解錯誤的原因。這樣學生不僅能牢固地掌握課程內容,而且能通過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臟腑學說與西醫參比教學法
教師在中醫學基礎藏象教學中,講授生理功能時,與西醫的觀點對照講授。如心的生理功能為心主血脈和心藏神。在講述心主血脈時與解剖學聯系,可用血液循環途徑及心臟的腔室結構來理解心主血脈;講授心藏神時用日常與心相關的成語來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來說明心與神志有關。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3.觸類旁通法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特點之一,其中一個觀點是人與自然界是統一體。自然環境與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感知周圍環境入手,觸類旁通地理解深奧的中醫理論。比如六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這些作為自然現象每個人都有感知,講解時教師就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區分自然現象與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4.多媒體教學法
我國傳統醫學教育沿用了幾十年“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中各學科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學科系統性和完整性,但將系統性的完整知識人為地分割成各自獨立的課程,例如大一的中醫基礎課程講什么是心主血;一年后中醫診斷學課程會講心主血功能失常的表現;方劑學教師講什么方劑治療心主血功能失常,中藥學教師講用什么中藥治療心主血功能失常;最后內、外、婦、兒科老師再講內、外、婦、兒心主血功能失常的治療。這樣心主血這一完整知識的學習要在3年多的時間內,由7~8個教研室分割完成,各學科之間存在過多交叉和重復,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而相關教材對此類知識點的講述顯得既重復又割裂,不利于學生自學和復習。而“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醫學教學模式則根據醫學基礎學科間的有機聯系,把具有關聯性的課程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滿足教學目標要求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減少了各學科間的重疊和交叉,避免了學科之間的重復和脫節,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對某個器官和系統從不同層面形成一個整體概念。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精選典型且有代表性的中醫臨床病案,在可以的情況下對病案進行修改,重點在于寓理論于病案,揭示其基本理論。在課程教學的初級階段,要選擇難度較小的病案,以免學生們“知難而退”,打消學習的積極性。
2PBL教學模式的實施
2.1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在PBL教學方法中,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積極的思維,也是該教學法實施的基礎。首先,教師應該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精心設計符合教學目標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學生們已經掌握了的臨床醫學的知識,亦或是現實生活中的病例和一些耳熟能詳的典故。例如:在學習“五臟的主要功能”這一章節之前,布置類似于如下的問題給同學們:(1)比較中醫和西醫學中各大臟器(包括肝心脾肺腎)的功能上的異同;(2)敘述五臟的系統連屬;(3)五臟與精、氣、血和津液之間的相互聯系;(4)列舉五臟功能性病變的一些典故并說明。通過這樣的簡單的問題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度是PBL教學的基礎。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主要是以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相關教材,亦或是利用網絡查閱資料,然后進行分組討論,主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問題自我查閱學習,然后整理,尋找正確答案,最終寫出書面的分析報告;以備課堂上進行發言。2.2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方式多樣,學生分組討論后,各小組已達成共識,由已確定好的發言人代表小組發言,將討論結果向全體同學匯報。學生們通過課前的交流和討論,將查閱的相關知識內容串聯起來。例如:討論五臟連屬與一些病證的關系,比如說肝在液為淚,如果肝血不足,則淚液分泌減少,兩眼干澀;另外肝在體合筋,所以肝血不足可導致肢體麻木、抽搐拘攣等癥狀;或者心在志為喜,因此有喜樂過度則可使心神受損,固有‘喜傷心’之說,<素問.調經論>中有“神有余則笑不休”。根據五行學說,肝與心相生相克,互為榮損,因此有心血旺則肝氣疏泄有度和情志舒暢。在討論中,教師可適當引導,但避免使自身的觀點左右學生的思想。教師的作用貴在引導學生,使學生能總結出病案中所隱藏的基本機制等內容。也可讓學生圍繞自己知道一些簡單的案例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但此種方法不作為必要的可能討論內容,可以觀察學生的狀態,如若學生比較積極,躍躍欲試,可以實施,否則省之,以免給學生造成壓力,導致課堂氣氛沉悶。中醫臨床病案的討論結果通常是多元化的,可以開拓學員的思路,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組織好臨床病案討論是PBL教學中的一個中心環節。
3PBL教學模式的歸納總結與課后答疑
一、單項選擇題(1~30題,每題1分,計30分) (答題說明:請從每題的5個備選答案中選出1個答案,填在題干后的括號內)
1.奠定中醫學理論基礎的經典著作是(A)
A.《黃帝內經》 B.《難經》 C.《傷寒雜病論》 D.《神農本草經》 E.《諸病源候論》
2.下列屬于陰的屬性是(D )
A.向上的 B.溫暖的 C.無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晝夜分陰陽,前半夜為(D )
A.陰中之陽 B.陽中之陰 C.陽中之陽 D.陰中之陰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陰陽互相轉化來解釋的是(B)
A.陽虛則寒 B.重陰必陽 C.寒者熱之 D.陰損及陽 E.陰盛則陽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勝”是(D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屬于母子關系的是(D )
A.木與土 B.火與金 C.水與土 D.水與金 E.火與水
7.“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根據陰陽之間何種關系提出的治法(B )
A.陰陽交感 B.對立制約 C.互根互用 D.相互轉化 E.相互消長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學說中屬于(B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項以五行相克規律為依據(C )
A.益火補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瀉南補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濟”是指(A )
A.心腎關系 B.心脾關系 C.肝腎關系 D.脾腎關系 E.肺腎關系
11.十二經脈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經脈,自內(腹中線)向外的順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項(.A)
A.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 B.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
C.足太陰、足陽明、足少陰、足厥陰 D.足少陰、足陽明、足厥陰、足太陰
E.足太陰、足少陰、足陽明、足厥陰
12.臨床出現自汗、多尿、出血、遺精等癥,是氣的哪一種功能減退的表現(C )
A.推動作用 B.溫煦作用 C.固攝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屬于絡脈的是哪一項(.D )
A.十五別絡 B.胃之大絡 C.浮絡 D.皮部 E.孫絡
14.唾與何臟關系密切(D )
A.心 B.肝 C.肺 D.腎 E.脾
15.下列“諸海”中錯誤的是(B )
A.腦為髓之海 B.肺為氣之海 C.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 D.沖脈為血海 E.胃為水谷之海
16.“以升為健”的臟是(C)
A.肺 B.腎 C.脾 D.小腸 E.肝
17.下列哪一項是“奪血者無汗”的理論依據(A )
A.失血傷津 B.失血傷氣 C.失血傷營 D.失血傷精 E.失血傷脈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項(B )
A.基本動力 B.助心行血 C.推動作用 D.調節作用 E.貯存血液
19.膽屬于(D )
A.臟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臟,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經脈中,同名的手陽經和足陽經交接于(D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頭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項是血虛補腎的理論依據(B)
A.腎陰為五臟陰氣之本 B.腎精可歸肝化而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腎陽為五臟陽氣之根 E.腎氣促進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無完氣”的生理學基礎為(E)
A.氣能生津 B.氣能攝津 C.氣能行津 D.津能化氣 E.津能載氣
23.風邪多挾寒挾熱,反映了六的哪一種致病特點(B)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區性 D.季節性 E.轉化性
24.下列哪一種病邪致病,可表現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C )
A.寒邪 B.暑邪 C.濕邪 D.瘀血 E.寒邪
25.導致“氣消”的情志因素是(C )
A.喜 B.恐 C.悲 D.驚 E.怒
26.人體各種病變的最基本病機是(C)
A.邪正盛衰 B.氣血失常 C.陰陽失調 D.津液代謝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陰盛格陽屬于(C )
A.實寒證 B.虛熱證 C.真寒假熱證 D.真熱假寒證 E.寒熱錯雜
28.陽熱體質患者,受風著涼,出現熱性證候,其機理主要與下述何項有關(D )
A.外邪性質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體質因素 E.氣質特點
29.“大實有羸狀”的疾病本質屬于(E)
A.實中夾虛 B.虛中夾實 C.實轉為虛 D.因虛致實 E.真實假虛
30.具有閉阻不通癥狀的虛性病證,用補益藥物來治療,屬于下列哪一種治療法則(D)
A.實者瀉之 B.虛者補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補兼施
二、多項選擇題(31~36題,每題2分,共12分) (答題說明:下列每題的5個備選答案中至少有2 個是正確的。請為每題選擇2個及2個以上的正確答案,填在題干后的括號內。多選、漏選、錯選均不得分)
31. 以下屬于五行相乘的是(A.B)
A.水氣凌心 B.肝氣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虛
32.下列哪幾項是循行于上肢外側面的經脈(A.C.E)
A.大腸經 B.胃經 C.小腸經 D.膽經 E.三焦經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與哪些臟腑關系密切(.A.B.D.E )
A.心 B.肝 C.肺 D.脾 E.腎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機有(A.B.C.E)
A.外傷 B.氣虛 C.氣滯 D.血虛 E.血熱
35.下列哪些是癘氣的致病特點(A.B.C )
A.傳染性強,易于流行 B.發病急驟,病情危篤 C.一氣一病,癥狀相似 D.轉化性 E.地區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則指導下確立的治療方法(A.B.C.D )
A.發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氣
三、填空題(37~43題,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據五行相生規律制定的治療原則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38.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39.飲食致病的類型包括(飲食不節)、(飲食不潔)和(飲食偏嗜)。
40.過勞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房勞過度)三個方面。
41.《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42.反治主要包括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種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內容包括(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四、名詞術語解釋(44~49題,每題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的間相克制、制約關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對其所勝行的克制和制約(1分)。其順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腎同源(1分)。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養,且能相互資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2分),受十二經脈氣血的濡養和調節(1分)。
47.陽盛格陰:是指陽熱偏盛至極,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郁閉于內,不能外達于肢體而將陰氣排斥于外的一種病理狀態(2分),形成真熱假寒證(1分)。
48.辨癥求因:以疾病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病證的癥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3分)
49.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3分)
五、問答題(50~53題,共22分)
50.試述宗氣的生成、分布與功能。(5分)
答:宗氣是由谷氣與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積聚于胸中的氣,其生成來源有二:一是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二是肺從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氣。二者在肺中相結合而生成宗氣,積于胸中氣海(2分)。宗氣聚于胸中,通過上出息道、貫注心脈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貫注心脈以行血氣和下蓄丹田以資先天元氣(2分)。
51.簡述正氣與邪氣的概念及其在發病中的作用。(5分)
答:正氣,是一身之氣相對邪氣時的稱謂,是指人體內具有抗病、祛邪、調節、修復等作用的一類細微物質(1分)。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1分)。正氣和邪氣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1分)。正氣在發病中的作用體現在:正虛感邪而發病;正虛生邪而發病;正氣的強弱可決定發病的證候性質(1分)。邪氣在發病中的作用體現在:邪氣是導致發病的原因;影響發病的性質、類型和特點;影響病情和病位;某些情況下在發病中起主導作用(1分)。
52.試述肺與腎的關系。(6分)
答:肺與腎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及陰陽相互資生三個方面。 ①水液代謝:肺主行水,為水之上源;腎主水液代謝,為主水之臟。肺氣宣發肅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賴于腎氣及腎陰腎陽的促進;腎氣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賴于肺氣的肅降作用而下歸于腎或膀胱(2分)。 ②呼吸運動:肺主氣而司呼吸,腎藏精而主納氣。人體的呼吸運動,雖為肺所主,但亦需腎氣的納氣功能協助。只有腎精及腎氣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氣才能經過其肅降而下納于腎,以維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陰陽相互資生:金為水之母,肺陰充足,下輸于腎,使腎陰充盈;腎陰為諸陰之本,腎陰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陰充足。肺陰不足與腎陰不足,既可同時并見,亦可互為因果,最終導致肺腎陰虛內熱之候。腎陽為諸陽之根,能資助肺陽,共同溫暖肺陰及肺津,推動津液輸布(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