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容易混淆的成語

容易混淆的成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容易混淆的成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容易混淆的成語

容易混淆的成語范文第1篇

一、望文生義:成語的意蘊是約定俗成的,如果不仔細辨析,一瞥而過,想當然地從字面上認定其意思,就容易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

例1 他太高傲,平時總是目無全牛,一個人也不放在眼里。

“目無全牛”指技藝純熟,得心應手。這里誤解成高傲自大,目空一切。

例2 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幾乎萬人空巷,人們在家里守著熒屏,街上顯得靜悄悄的。

“萬人空巷”是指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因其中有“人們都從巷子里走出來(聚集到某處)”的意思,例2中“在家里守著熒屏”,恰恰與詞義相反。

二、張冠李戴:每個成語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和對象,如果把握不準,就容易擴大使用范圍或誤作他用。

例3 博物館里保存著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種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關輪美奐。

“美輪美奐”出自《禮記?檀弓下》,形容房屋華美高大而眾多。在句中使用時,說“花鳥蟲獸、人物形象”“美輪美奐”,有張冠李戴之嫌。

例4 劉家兩兄弟自30年前失散后,各無音信,今天在杭州破鏡重圓,兩人激動不已。

“破鏡重圓”指夫妻失散或分手之后重又團圓,不能用于兄弟失散之后重新團聚。

三、自相矛盾:在運用中,有些成語的意義與句子其他部分表達的語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例5 那是一張兩人的合影,左邊是一位英俊的戰士,右邊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學子。

句中“一位”與表示“眾多”的“莘莘”前后矛盾。

四、褒貶失當:成語從感彩上可分為褒義、中性、貶義,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辨明色彩,否則就會誤用。

例6 他出獄后,仍不思悔改,和一個盜車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內偷了3輛摩托車。

誤將褒義詞“同心同德”作貶義詞用。

例7 雷鋒一生很短暫,但所做的好事卻極多,簡直罄竹難書。

“罄竹難書”原指要寫的事太多,寫不過來,后用來形容罪行極多,寫也寫不盡。例中貶詞褒用,不當。

五、輕重失度:有些成語詞義較重,有些詞義較輕。這就要求根據特定的語境選用詞義輕重適度的成語,以避免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

例8 李大夫用針灸療法,只用了一個療程就把張大娘的風濕病治好了,真是起死回生啊!

“起死回生”用于治療風濕病屬明顯夸大。

例9 考前每個考生都應該充分做好復習準備,否則上了考場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就會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

“三長兩短”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用在此處語意過重。

六、重復累贅:與成語相同的意思在句子上下文已有表述,導致語意重復。

例10 看他緊鎖眉頭、沉默不語的樣子,恐怕有難言之隱的苦衷。

“難言之隱”的“隱”即“隱衷”,不愿告訴人的苦衷。

例11 看到黃宏表演的小品,一向嚴肅的父親也忍俊不禁地笑起來。

“忍俊不禁”就是“笑起來”之意。

七、不合語境:有些成語使用時有著特定的語言環境,如果使用不當。就會與所在的語境不協調。

例12 當時暴雨如注,滿路泥濘,汽車已無法行走,搶險隊員們只好安步當車,跋涉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大壩。

“安步當車”是慢慢地步行,就當作是坐車,使用時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行走速度緩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現出的是一種閑適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搶險時的情景,情況緊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該成語與所在的語境很不協調,是不恰當的。

例13 可是好運不長,餐館逐漸由門可羅雀到無人問津,終于關門大吉。

“門可羅雀”形容門庭冷落。例句要表達的是餐館的生意從興隆到衰敗的過程,應當把“門可羅雀”改為“門庭若市”。

八、搭配不當:成語與句中其他成分搭配不當(既有主干的搭配。也有修飾語的搭配)。

例14 本刊將洗心革面,繼續提高稿件的編輯質量,決心向文學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

“洗心革面”喻徹底悔改,指人改過自新,它與刊物表態提高質量不相搭配。

九、謙敬誤用:有些成語是謙詞,只能用于表示自謙,不能用于別人;有些成語是敬詞只能對人,如果辨圳不準,就會導致謙敬錯位。

常見的謙辭有:拋磚引玉、蓬蓽生輝、狗尾續貂、班門弄斧、一孔之見、不情之請等:敬辭有:高抬貴手、卓爾不群、高朋滿座、大材小用、鼎力相助等。

例15 劉廠長的開場白可謂拋磚引玉,引導我們提了許多建議。

拋磚引玉是自謙之辭,不能用于對方或第三方。

十、斷詞取義:成語的意義具有整體性,如果在使用時,只斷取成語中個別詞素的意義,而拋開成語其它詞素的意義,就會導致成語意義與句子語義相悖。

例16據專家測算,在首都市內的空氣污染中,汽車尾氣的排放可算首當其沖,竟占了污染總量的45%。

“首當其沖”指首先受到某種勢力的攻擊或遭受到某種災難。在句中只斷取了成語中“首”的意思,而拋開了“受到攻擊”或“遭受災難”之意,與語境相悖。

十一、形近混淆:有些成語與其他成語由于讀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語素,使用時極易混淆。如:

例17這次選舉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來的所作所為不負眾望,結果落選了。

“不負眾望”的意思是沒有辜負眾人對他的期望,而句中卻把它與讀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語“不孚眾望”混淆了。“不孚眾望”是“不使人信服”的意思,符合句意,使用才恰當。

十二、句式誤用:有些成語使用時離不開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會出錯。

例18成都五牛俱樂部的雄厚財力令其他甲B球隊望其項背。

容易混淆的成語范文第2篇

一、同音字

漢字中的很大一部分,它們的讀音相同,形旁相似或相近,學生在初學的過程中很容易讀錯、認錯,出現同音混淆。如:“晦”和“誨”,“坐”和“座”,“即”與“既”等字,同音異形,在口語表達時,聽不出錯誤,但是動手寫起來,就比較容易出錯。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該如何有效地預防同音混淆呢?

(一)充分了解這類漢字的特殊性,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用字。例如“坐”和“座”兩個字,學生在作業時經常把“座位”寫為“坐位”;“坐下”寫成“座下”。有老師認為兩組詞都正確,因為《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座”的解釋義項明確說“‘座’同‘坐’,表座位。如:座次;滿座;這個劇場有五千個座。”但通過研究發現,“坐”最早指鋪席于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跟上,是一種止息的方式,表停坐,由此引申為“處在、在某處”或因犯法而被治罪的“連坐、反坐”。而從“廣”從“坐”的“座”字,古本用“坐”表示,后分化字義,加“廣”字頭作“座”,其中的“廣”字頭表房屋,意為停坐之處,“坐”兼表音。因而“座”指停坐之處,后由此引申指“星座、承托物體的底座”等。

弄清了兩個字的區別之后,教師便可設計相應的語境,如對某一位學生說:“請你坐在第二排的一號座位上”,待學生坐好后,再讓另外的學生把剛才自己說的這句話寫在黑板上。這樣,更容易幫助學生辨別這兩個字的不同,且加深了他們對這兩個字的印象,從而減少錯誤情況的出現。

(二)認真分辨同音字,弄懂某些漢字的特殊用法和某些詞語、成語的典故來源,幫助學生識字用字。例如:“州”和“洲”,它們都可以作為地域名稱。其中“洲”與“水”有關,因而全世界七大洲和水中陸地通常都用“洲”;而后者“州”則是對行政區域的劃分名稱,像“貴州”、“杭州”等。一些學生對成語、典故的來源不甚清楚,張冠李戴的現象也較為嚴重。比如:把“汗流浹背”錯寫為“汗流夾背”;“黯然失色”錯為“暗然失色”;“按部就班”錯為“按步就班”等。對于這一類特殊現象,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環境,找出分辨的方法。

二、多音多義字

漢字有時一個字有幾個讀音,并且其在不同的語境又有不同的意義,不同的用法,學生在讀用時往往會有錯字別字現象出現。

(一)從詞性入手。詞性不同,讀音便不同。例如:“參”字,作動詞時,音“cān”,如參加、參與;作名詞時,音“shēn”,如:人參、海參;作形容詞時讀“cēn”,如參差不齊。“籠”字,作名詞時讀“lóng”,如:籠子、鳥籠、牢籠;作動詞時讀“lǒng”,如:籠絡、籠括、籠統、籠罩。“畜”字,作名詞時,音“chù”,如:畜力、家畜、牲畜、幼畜;作動詞時讀“xù”,如:畜產、畜養、畜牧等。

(二)從詞義入手。例如:“鮮”字,表示“新鮮,鮮美,魚蝦等水產食物”義時,讀作“xiān”,如鮮花、鮮果、鮮艷等;表示“稀少”義時,讀作“xiǎn”,如鮮見、鮮為人知、寡廉鮮恥。“載”字,表示“記載、年限”義時,讀“zǎi”,如一年半載、千載難逢、三年五載、刊載、轉載;表“裝載、充滿”義或用作姓氏時,讀“zài”,如載客、怨聲載道等。“桿”字,它有“gān”和“gǎn”兩個讀音,表示物品細長一點兒的讀gān ,如旗桿、電桿;表示物品粗短一點兒的就讀gǎn ,如筆桿、秤桿。

(三)結合語境分析

大部分多音字,既可作書面語用,也可作口語用,且讀音不同。所以,結合語境對其進行分析,即是注意這類字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的區別,以讀準字音。

如“杉”字,在書面語中讀作“shān”,組成詞組有紫杉、水杉、銀杉等;在口語中讀“shā”,如杉木、杉篙。“給”字,表示口語場合,當作單音詞用時,讀“gěi”;表示書面語場合時,音“jǐ”,形式為復合詞或成語,如補給、供給。“澄”字,口語音為“dèng”,一般單用,如:“把水澄清了”。書面語音為“chéng”,一般用在復音詞中,如:澄清。

三、形近字

由于漢字在形體、結構、筆畫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水平又有很大的局限,所以在閱讀、寫作過程中常會有大量的錯別字現象出現。一是因字的偏旁混淆不清而造成錯誤,常見的有“拔”和“撥”,“贏”與“羸”,“辯”與“ 辨”等。二是因字形、筆畫相似造成的錯誤。如“兔”與“免”,“徙”與“徒”,“梁”與“粱”等。我們應有意識地從漢字的形體、結構、筆畫幾方面進行辨別。

(一)從相關的構字規律對形近字加以分析,比較異同,集中識字。

(二)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方式,有效辨別形近字。例如“贏”和“羸”兩個字,部件多,筆畫多。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課件,將兩個字的部件分別有序地以各種方式和顏色直觀的展示,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也讓他們記住了字形和書寫的順序。

(三)運用本義分析法。例如,與“戎”、“戒”字形相似的“戍”字。“戍”是個會意字,其左下方是變了形的“人”字,右下方是“戈”字,表示戍守的意思,本義就是守衛。了解了“戍”的本義,就不會將“戍守邊疆”寫成“戎守邊疆”了。

錯別字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及我國語言文字的純潔。規范錯別字,除了教師自身要提高素養、運用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之外,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容易混淆的成語范文第3篇

(編 者)

高考都考些什么內容呢?歸納起來,大概就是考字音、字形、近義詞、標點、熟語(成語)、修辭、病句、社科文、文言文、古詩詞、現代文、語基運用和作文。前9個考點,以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后4個考點,以主觀理解或寫作的形式出現。2007年全國總共18套高考語文試卷中,除了上海卷,福建卷和海南、寧夏卷3套試卷沒有按照這種形式出題外,其他15套試卷都基本上是按照這種形式出題的。

這些知識考點中,哪些最容易出錯呢?根據多年來指導高三學生應考的體會和經驗,以及多年跟蹤調查分析的情況來看,以下一些知識考點最容易出錯。

一、字音題容易出錯

我們的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語音的,所以,全國大部分省市的考生,普通話的發音,都不是很標準,也就是說,南方考生在拼音方面要比北方考生吃點虧。北方考生能天然感知的讀音,特別是一些帶后鼻音的字,可南方考生受本地方言的嚴重影響而很難辨讀出來。字音題盡管只有3分,但要拿到這3分卻是不容易的,大多數考生都在這道看似容易的題上丟了分。

備考字音題不丟分的最好辦法就是善于總結歸納,善于利用語文高考復習資料。其實,各種語文高考復習資料上,都對常讀而易錯的字音進行了分類歸納,只要我們認真復習、總結,是一定能夠掌握的。當然,還有一點,也是不容忽視的,這就是善于參考歷年來的高考真題,看看高考題都考了哪些字音,是如何出題,如何考查的,不斷歸納總結,定有好處。

二、字形題容易出錯

和字音題一樣,改錯別字題看似容易,其實也容易出錯,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越容易的就越可能出錯”的“定律”吧。高考所考的改錯別字,實質上都是“別字”。“錯字”一眼就能望知,而“別字”卻不容易感覺出來。歷年來的高考改錯別字題,多是考一些最容易混淆的字。

備考字形題不丟分的辦法和備考字音題不丟分的辦法一樣,無須贅言。

三、成語題容易出錯

很多成語是有其使用的大小范圍、感彩、特定對象、一語二用的區分的,命題者往往在成語的這些方面混淆設題,如果我們不能準確把握,往往就容易判斷錯誤。比如2007年全國卷Ⅰ考的“蠢蠢欲動”,就是因為貶義褒用而錯誤。再如全國卷Ⅱ的三個成語“等量齊觀”“間不容發”“鳳毛麟角”,都是因為對象亂用而錯誤。至于一些兩用成語,則更是高考命題者所青睞的。

備考高考成語題不丟分的好方法是,善于總結,善于積累。把成語的來源、意思和其用法吃透,再加上善于分析其結構來破解成語。如“一衣帶水”這個成語,有人就理解為“一件衣服帶起水”,這純屬沒有搞清楚其結構而鬧的笑話。按成語的九種結構來判斷,“一衣帶水”屬于偏正式結構,可標示為“一衣帶水”。“一衣帶”即“一條衣帶那么寬”的意思,很明顯,是修飾限制“水”的,“水”只有“一條衣帶那么寬”,當然用以形容一水之隔,往來方便。比如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人們就常常用此詞來說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再如“不學無術”這個成語,人們也常常理解錯誤,把它理解為“不學習,就沒有知識或學問”(誤認為緊縮式:“不學∽無術”)的意思,這是不正確的理解。分析其結構,“不學無術”應該是聯合式的結構,可標示為“不學?無術”。“不學”意為“沒有學問”,“無術”意為“沒有本領”。“不學”和“無術”為同義詞,合起來可解為“沒有學問,沒有本領”之意。比如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有一道這樣的成語判斷題:“我們必須學習,不學習就不學無術,愚昧無知。(出自著名作家徐遲的《文學與科學》一文。)”很多同學判斷這項是錯誤的,認為重復了。其實,這完全是正確的。又如“改弦更張”,也容易誤解為緊縮式(改弦∽更張)的結構,誤解為“改變了方法,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其實,這個成語是聯合式結構(改弦?更張),常用以比喻變更方針、計劃、辦法或態度。比如老舍先生的《八年所得》中有這樣的句子:“有人說,我們今天的作品只是政治標語口號。這是誣蔑作家,而自己不肯改弦更張的胡話。”總之,弄清結構是確解成語的一個好辦法。

四、改病句題容易出錯

高考考綱規定考查六種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和不合邏輯。

如何備考高考改病句題不丟分呢?兩個方面最重要:一是熟悉概念、理論,大量操練;二是培養語感,訓練直覺。比如2007年江蘇卷,判斷“一代代藝術家通過對中華民族優秀藝術傳統的繼承、提高、升華,才有了藝術新形式、審美新形態的誕生和發展”這個句子有無語病,我們就可以從概念上去把握,此句中的介詞“通過”位置錯誤而導致了結構的混亂。再如2007年安徽卷,判斷“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資源,真正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優質的教育”這個句子有無語病,就可以憑借語感或直覺判斷其是自相矛盾的。

五、文言文的虛詞判斷題容易出錯

高考雖然規定了只考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這18個文言虛詞,但出錯率仍然較高。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因為文言虛詞非常靈活,意義比較虛化而難以把握和我們沒有真正掌握這兩點吧。

如何備考文言虛詞呢?首先是一定要明確文言虛詞所指的范圍,或者說,文言虛詞有哪幾種。連詞、副詞、助詞,是文言虛詞,這是盡人皆知的。問題是,代詞是不是文言虛詞呢?筆者認為,代詞也是文言虛詞,因為“其”“之”等,好多時候都會作代詞解,這是不能不注意的。其次是用上平時的積累。對高考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平時一定要多加練習,而且要特別地操練其中的“以”字和“而”字,這兩個虛詞是最靈活最難掌握的,也是考得最多最頻繁的。如2007年18套試卷中,就有10套試卷考了“以”字,有6套試卷考了“而”字。高考中,考“而”字,一般都是考它作連詞的情況,那么,我們對“而”字就可以進行歸納訓練,將其作連詞的情況一一羅列,看其所連接的是什么關系。一般的前后關系有:并列、轉折、遞進、假設、修飾、目的等等。搞清楚了“而”字所連接的前后關系,也就能很快確定其意義和用法。最后是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文言虛詞解釋的時候,也一定要聯系句子的意思,離開句子的意思,孤立地看一個虛詞,是不能確定其為何種意思的。看到一個句子,判斷其中的虛詞使用是否一致,如果整個句子的意思清楚,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國家建都于北/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兩句中的“于”字,都作“在”解,這是因為理解了兩句話的意思而回答出來的。還可以用反推法解題。把能確切解釋的,先排除掉,再推敲剩下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的練習。

六、文言文翻譯題容易出錯

由于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的多變性、復雜性,以至于文言翻譯題常常出錯,而再加上古文化常識的攔路,以及文言文的高度省略、精煉等特點,要涵詠出其真正的意思,對于高中生來講,還是比較困難的。

備考文言翻譯題不丟分的策略,最簡潔可行的就是“六譯法”。一是對譯法。所謂對譯法,就是用現代漢語中對等的詞去對換被譯文言詞的方法。二是增刪法。增,就是增加;刪,就是刪除。由于文言文詞大多是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已經成為雙音節詞了,所以翻譯時,就要把單音節詞增擴為雙音節詞。三是移位法。文言文的語言順序和現代漢語的語言順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就必須將顛倒了的順序再還原回來,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移位法。四是保留法。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號、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詞,都可以不翻譯,照錄,這就是所謂的保留法。五是替換法。漢語的發展,使得有些文言詞現在已經不用了,其所含的意思,現在用另外一個意義相當的詞來表達了,這就是替換法。六是意譯法。文言文有的句子能直譯,有的句子不能直譯,不能直譯的句子,就把大意翻譯出來,不必強求與原文一一對應,而只求在整體上使譯文的內容與原文的內容保持一致的一種翻譯方法。最后還必須貫通文意,不出現病句和不通順句。總之,做翻譯題的標準遵循三個字:信、達、雅。

七、古詩詞鑒賞題容易出錯

由于古詩詞的跳躍性和晦澀性,大跨度和高度的省略,使得我們很難像理解記敘文和散文那樣容易,再加上對古詩詞作者的一些特定經歷或創作背景的不了解不熟悉,就更使得我們難以讀懂古詩詞。每年高考結束后,筆者都會對答題正確率作統計,從古詩詞鑒賞題正確率為50%的統計結果來看,答題正確率是非常低的,一半人不能答對。難怪此題難度系數最高――E級。

備考古詩詞鑒賞題不丟分的方法,以下幾點可以作為參考。

首先是抓住古詩詞里的形象(或意象)進行鑒賞解答,效果比較好。

如2006年高考廣東卷的詩歌題,譚敬昭的《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江上青山山外江,遠帆片片點歸。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考查的就是意象: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從全詩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答案:“晚:歸、鐘聲;望:江、青山、遠帆、老鶴。”可以說,抓住了詩歌的意象,就能很好地答出題目,也就是較好地鑒賞了這首詩。

其次是抓住古詩詞的語言進行鑒賞解答,效果比較好。

由于古詩詞語言的高度精煉,更由于詩人們創作時講究的“煉字、煉句、煉意”,就使得古詩詞的語言難以把握,難以作出明確的界定。而古詩詞語言的理解更多地依靠我們對語言的直覺,當然這種直覺不會憑空而來,它是我們通過長期閱讀而逐步積累起來的對語言的經驗。但作為中學生,我們缺少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唯一要緊的,是我們必須知曉那些表述語言特點的基本詞匯,并通過閱讀一些詩詞作品來獲得最基本的經驗。

容易混淆的成語范文第4篇

――談“工(ān)”與“功(ān)”

有的學生曾問我:“功夫不負有心人”的“功夫”是不是應該寫作“工夫”。我一時語塞,無法馬上給出正確的答案。這兩個意義接近讀音相同的詞確實很容易搞錯。

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工”與“功”各有多個義項:

“工”1、用作名詞:①指工匠、工人。②指生產勞動。③指一個勞動力干一天的工作量。④指工程。⑤指工業。⑥指工程師。⑦指作出成效所需要的技術修養,現在一般寫作“功”。2、用作形容詞,形容精巧、細致。3、用作動詞,指擅長;善于。

“功”用作名詞:①指作出的貢獻;較大的業績(跟“過”相對)。②指成效;效果。③指作出成效所需要的技術修養。④一個力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叫“做功”。功的大小等于作用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單位是焦耳。

由所列可知,“工”只有表示“技術和技術修養”這個意思時可同“功”,但即使是這個義項,現在一般也寫作“功”。從根本上看,“工”主要指工作、生產勞動,引申指工作花費的時間、勞動量;“功”著重指工作或生產勞動的成果,引申指貢獻、本領、效能等。當這兩個語素字詞 跟“夫”組合成詞時,“工夫”和“功夫”便隨著語素義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詞義。

“功夫不負有心人”是說只要肯用心下工夫,事情總能成功。按照“工”“功”分工,理當寫作“工夫”。因為這是一句諺語,已經有了較固定的詞形搭配,所以仍用“功”。而像“眨眼功夫,一輛架子摩托車呼嘯而至”、“應當下功夫改造許多過時的甚至阻礙社會發展的道德觀念”中的“功夫”顯然都是“工夫”的誤寫,同樣“功力、功課、功底、唱功、做功、武功、基本功……”中的“功”也不能寫作“工”。簡言之,與本領、造詣、武術有關時用“功夫”,與時間、工作量有關時用“工夫”。

“劃餅”也不能“充饑”

――談“劃(huà)”與“畫(huà)”

“劃”和“畫”在用作動詞表示用筆或其他工具刻畫時往往相通,所以使用者很容易混淆。有的構成異形詞,國家已進行了規范,如“筆畫”不要寫成“筆劃”;有的則成了錯別字,例如把成語“畫地為牢”寫成“劃地為牢”就是。且看這樣幾個例子:

① 不少地方慣以行政許可劃地為牢、搞不正當競爭(《《時代潮》2004年第十三期)

② 兩大石油集團一改過去劃地為牢的競爭格局(《中國汽車報》2004.01.06)

③ 對于佛山規劃順德城區為百萬人口的組團,那只是劃餅充饑啊!(《廣東省政府網》)

容易混淆的成語范文第5篇

一、復習方案呈現

1.字詞回音壁

先讓學生打開課后“生字表”,自己讀一讀,對讀得不大準的字多讀幾遍,對筆畫多的字書空幾次;把自己認為還沒有把握的字抄在橫線上,把自己覺得容易混淆的字寫下來并找出它們的形近字辨析、組詞,同桌互相聽寫檢查。

2.妙筆生花

復習時,我告訴學生:疊詞、成語讀起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生動有趣;比喻、擬人形象生動,讓人浮想聯翩;同樣的意思、不同的句式,表達效果迥然不同……請把全冊課文瀏覽一遍,對文中的好詞佳句多讀幾遍,然后按提示仿寫或改寫:

如:黃燦燦: 形容危急的成語:

按要求整理詩句或名言警句,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白居易的《憶江南》中,贊美春天的詩句分別是“ , ”和“ , ”。

3.心聲傾訴

(1)翻開課本目錄表,看課題回憶課文內容,想想其中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最讓自己受啟發的是什么事、為什么。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自己認為今后該如何面對生活?然后和同學交流。

(2)與同桌互背本冊中要求背誦的課文,然后摘抄自己最喜歡的精彩片斷,并說說這段話的出處以及喜歡這段話的原因。

4.探索篇

通過反復思考、查閱資料,對文中的有些問題,我還不大明白,現提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5.展示臺

(1)課外知識分享:介紹自己了解的著名作家;最近讀過的課外書刊;新掌握的成語故事等。

(2)學習經驗交流:介紹自己通常采用哪些方法來理解詞語;平時閱讀如何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復習方案反思

這樣的復習不僅體現了語文的學科特點,而且融入了新課標的理念,有利于提高復習效率。

1.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生在逼迫的狀態下被動地復習,復習的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在復習開始時,我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歸納整理、交流探討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式。不信,請跟我試試。”這樣,不是教師要學生做什么,而是學生認識到復習的意義,對復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不再把復習活動看成一種負擔,而視它為一種愉快的體驗(讓別人同自己分享復習的樂趣),這樣,興趣就成了主動復習的動力。

2.變“復習會”為“會復習”,體現學習的獨立性

本次教學改革要求我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并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培養其獨立學習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給方法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是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境界的金鑰匙。要讓學生確實能做到獨立學習,就是要讓他們掌握學習的工具、學習的方法,即教會學生掌握學習內容和學習的方法,而“回顧反思、歸納整理、交流探討”就是一種較好的途徑。而 “字詞回音壁”“妙筆生花”“心聲傾訴”等環節,既有知識內容的結構,又有學習方法的結構。學生掌握這樣的學習方法,將終身受益。

3.變“大鍋飯”為“各取所需”,體現了學習的差異性

“肯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新課標的理念之一。學生的學習客觀上存在著個體差異,他們在學習同一內容時,實際具備的認知基礎和情感準備以及學習能力傾向的不同,決定了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內容和任務的學習速度、掌握程度及所需的幫助不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傳統復習方式,勢必使許多學生的復習不是從自己已有的基礎出發,導致學生有的“營養不足”,有的“消化不良”,產生厭學情緒。美國著名教育學、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我們應當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把它視為一種亟待開發和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努力實現學生學習的個體化和教師指導的針對性。如,在“字詞回音壁”的環節中,要設置“我還沒有把握的字是……”“我覺得容易混淆的字是……”這樣的問題,考慮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

4.變“旁觀者”為“探索者”,體現了學習的問題性

現代教育學論認為: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學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在復習方案中,設計“探索篇”的目的是讓學生把自己還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都是要借此引導學生進行發現學習、探究性學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宁市| 垫江县| 彰化县| 祁连县| 郯城县| 嘉定区| 平陆县| 塔城市| 弋阳县| 甘孜县| 阜平县| 定南县| 揭西县| 保德县| 汪清县| 安阳县| 开平市| 军事| 青冈县| 招远市| 龙川县| 兰考县| 县级市| 汶川县| 潼关县| 丹凤县| 博乐市| 瑞丽市| 乐东| 甘泉县| 苍溪县| 正安县| 思南县| 公安县| 上杭县| 当涂县| 交口县| 房山区| 南投市| 太康县|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