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撈鐵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原文: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2、翻譯:宋朝河中府有一座浮橋,用八頭鐵鑄的牛來固定著它,一頭鐵牛將近幾萬斤。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斷了浮橋,牽動鐵牛,沉到河里,朝廷招募能夠撈出鐵牛的人。真定有個名叫懷丙的和尚,用兩只大船裝滿泥土,把鐵牛系到船上,用大木頭做成秤鉤的形狀鉤住鐵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時鐵牛浮上來了。轉運使張燾聽說了這件事,賜給他一件紫色裟衣。
(來源:文章屋網 )
案例一:
教學內容:《撈鐵牛》(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
兩位教者都先讓學生齊讀課題,再找出課題中的關鍵詞“撈”。
【教者甲】
師:那么為什么要撈鐵牛?懷丙又是怎樣撈鐵牛的?
板書:為什么?
怎樣?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帶著這兩個問題閱讀全文,邊讀邊圈注。
【教者乙】
師:扣住“撈”這個詞,我們可以提出好多問題。但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最值得研究的問題應該是什么呢?
生:(靜靜地思考之后,紛紛舉手,提出了兩個與課文緊密聯系的問題:1.為什么要撈鐵牛?2.懷丙又是怎樣撈鐵牛的?)
師:(邊板書邊評價)同學們真會讀書,這兩個問題正是課文所要重點敘述的。就讓我們一起圍繞這兩個問題來學習、理解課文吧。
【評點】
這兩個教學環節看似一樣——都是破題后再揭示教學目標,但在揭示目標的過程中,反映出兩位老師不同的教學理念。教者甲是自己揭示教學目標,把問題捧給學生;教者乙是讓學生先思考再質疑,再篩選出與課文緊密聯系的最具有價值的問題。教者甲是“授之以魚”,而教者乙是“授之以漁”。顯然,教者乙采用的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和能力,學會了一種讀書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朝著“不用教”自己能讀書的境界前行。
案例二:
教學內容:《太陽》第2自然段(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
【教者甲】
師:學習這一部分內容,你感受到太陽的什么特點?
生:熱。
師: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太陽熱的特點?
生:從“表面溫度有六千度,中心溫度是表面溫度的三千倍”我能感受到太陽熱的特點。
生:我從“大火球,鋼鐵碰到它也會變成汽……”這些內容也能感受到太陽的熱。
師:作者運用列數字、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介紹了太陽的熱。
【教者乙】
師:課文第2段介紹了太陽熱的特點,作者寫得很詳細。大家讀一讀,想一想,在感受深的地方隨時做上批注。(學生讀書)
生:太陽真熱呀!“表面溫度有六千度,中心溫度是表面溫度的三千倍。”中心溫度有一千八百多度呢!
生:太陽像個大火球,鋼鐵碰到它也會變成汽。
生:我從“估計”這個詞能體會到太陽的熱,因為太陽溫度太高了,人們無法進行測量,所以是大概的數。
師:同學們注意了“估計”,特別好。說明你們讀書很細心。你們能讀出太陽的熱嗎?
生:能。(朗讀這一段)
【評點】
教者甲從中心詞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詞選擇、組織材料的。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并不能真正投入學習中,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感悟也就很淺表了,削弱了語文教學應有的活力。
教者乙由教師激發興趣、學生自讀入手,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到了自己許多獨特的見解,迸射出了許多創新思維的火花,真正體現了學生的思想,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使學生的稟賦和潛能得到了充分開發,有利于學生提高整體語文素質。
案例三:
教學內容:蘇教版五年級下《天路》中“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
【教者甲】
師:“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中的“那”字隱藏在詩句中,極其普通,但它與“天路”的意境密切相關:它描繪著鐵路綿延高遠,直上云天的情景,如果將“那”換成“這”,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生:“那”是“遠”指,“這”是“近”指。說明詩人是舉目遠眺,也說明“天路”一直延伸到看不見的地方去了,就像“黃河遠上白云間”一樣。如果換成“這”字,就失去了“天路”的綿延高遠與神奇。
【教者乙】
師:你覺得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最好?為什么?
生:我覺得“那”字用得最好。因為,“那”是指很遠很遠的地方,說明天路是望不到頭的,很神奇。
生:我覺得“神奇”用得最好。因為,在青藏高原建筑鐵路是原來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居然把這事辦成了,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很聰明,解決了世界性的難題。另外,說明這條路穿山越嶺,像龍一樣騰云駕霧,很神秘。
【評點】
一、從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學情感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涉及到大量的歷史和現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內容往往表現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偉大高尚。科學家或科學類文章中的人物,他們的聰明、智慧的思維火花,嚴謹、勤懇的治學風范,始終如一、孜孜不倦的執著態度,尊重事實、注重調查的科學方法,不畏艱難、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質疑尋思、敢于創新的靈活思想等,無不使學生深受感動和敬佩,無不激勵和促動著學生的行為。引領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體會科學類課文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精神實質,是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更能促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滌蕩,形成景仰、羨慕的理性情感,從而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行為得以內化。如教學《詹天佑》一文,可緊扣“愛國、杰出”,具體可從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撓、受要挾、受嘲笑的情況下出任總工程師,使學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難、不怕嘲笑的“耐壓”品性;抓住人物語言、行動、心理活動學習“勘測線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懇、嚴謹、自信”的工作態度;從采用“中部鑿井法”“人字形鐵路”解決修路難題中,展現出其的聰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師”的形象。通過以上幾方面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學生對詹天佑的無比敬佩之情,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學生的科學情感素養得到了培養。
二、從巧設問題入手,注意科學思維的培養
巧設問題能夠激發和誘引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集中學生注意力,使他們的思維活躍,情緒激昂,課堂氣氛熱烈,往往能夠掀起教學的“波瀾”。教學過程中,教者要能正確處理好教材,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和捕捉蘊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設計,刨設“問題誘因”,進而借機實現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的目的。如教學《撈鐵牛》一課時,筆者巧抓課文中人們對“怎樣撈鐵牛”的紛紛議論,設計了這樣的“誘因”性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你是觀眾,你會采用什么辦法撈鐵牛?”這一問題假設,有效地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議論紛紛的景象頓時出現在課堂上。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撈鐵牛的種種不同辦法,達到了培養學生大膽想象,敢于求新求異,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品質。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懷丙和尚怎樣利用浮力撈鐵牛的?在當時情況下,你的辦法和懷丙和尚的比,誰的辦法好?好在哪兒?這一“比較式”誘因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求知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會使學生認識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廣度、周到、嚴謹。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在教學《黃山奇石》時,課本插圖不足以讓學生感受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石的奇形怪狀。于是我要求學生在網上尋找有關黃山的錄像、圖片資料,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欣賞品味,使學生不僅對黃山美景有了整體感知,而且對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等奇石也印象深刻,學習頓時變得主動起來了。他們不僅了解各種奇石的樣子,還在欣賞美麗風光之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黃山的其他奇石。學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輪美奐的情境中,學生學習的興趣之濃,情緒之高,收獲之豐是教學之前所不能預料的。
二、把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能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好學易學,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撈鐵牛》時,因為本篇課文涉及到了一些工程問題和浮力知識,盡管作者利用一些順序詞清楚有序地記敘了撈鐵牛的方法,但由于受認知水平的限制,學生很難將課本上的文字敘述轉換成自己的理解。所以課堂上,我利用網絡提供的Flash課件一邊敘述課文內容,一邊演示懷丙和尚帶人撈鐵牛的過程,聲畫并茂、視聽結合,清楚地再現了懷丙和尚撈鐵牛的場景,將抽象、概括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知的東西,使學生便于接受,且形象的視聽效果讓學生樂學,對所學文章加深了印象。
三、把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能激發學生說話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是口語訓練的重要內容。利用多媒體可開拓學生視野,豐富說話內容,可以變無話可說為有話愛說,有利于拓展說話的深度和廣度,從而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在教學小語第一冊課文《我是中國人》一文時,要求用“愛”字口頭造句。剛踏入校園的小學生只能說出“我愛爸爸”“我愛媽媽”等單調的句子。我播放了歡快的音樂和可愛的小動物的畫面,學生聽著音樂、看著美麗的畫面,激發了他們說話的興趣,他們的話閘頓時打開,小手高高舉起,說出了“我愛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小牛愛吃青青的草兒”“小鳥愛藍藍的天空“”魚兒愛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等優美的句子。再播放人物的畫面,學生便說出“我愛勇敢的解放軍叔叔“”我愛敬愛的老師”等等。然后再播放祖國的名勝古跡和自然景物,學生說出的句子更是豐富多彩,有“我愛祖國的萬里長城”“我愛長江、黃河”“我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我愛美麗的家鄉”等。
四、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于教學課堂,有助于減輕教師的教學工作量
【關鍵詞】質疑;營造;探究;交流;高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把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常規中,以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取得較好的效果。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課前找疑
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多次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養成預習時在書上作批注的習慣,把自己已經理解了、弄清楚的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不同的符號表示出來,在預習時多提幾個“為什么”,并將自己不懂的問題寫在練習本上,以便上課時與老師和其他同學討論交流。如在教學《巨人的花園》一課時,課前讓學生認真預習,把自己讀懂的內容和不懂的問題寫在預習作業本上。教學時先讓學生交流了自己讀懂的內容,然后提出不懂的問題。有的學生提出了詞語方面的問題,如“冷酷、訓斥、喧鬧、洋溢、凝視、任性”等詞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了不懂的問題,如:“巨人為什么要趕走孩子?巨人趕走孩子后,花園里為什么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一年都是冬天?后來巨人為什么說換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苦的心?為什么說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等。通過學生互相幫助解答,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解決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理解整篇課文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課中解疑
(一)要積極營造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自由、和諧的空間,學生才會盡情地參與、表達、思考,進而質疑問難。如在教學《稱象》時,我講述完課文內容后對學生說:“學習課文后,你們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說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一名同學稱贊“曹沖的辦法好,真聰明,解決了官員們都解決不了的問題。”真是一石擊起千層浪。頓時,教室里充滿了議論聲。我用眼神示意他繼續說下去。他很自信地說:“曹沖是個小孩子,都能解決稱象的問題,而官員們卻解決不了,他們怎么那么笨呢!”面對這樣“反常”的思考,如果給予批評,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于是,我先肯定了學生“反常”的思維,然后進行點撥:“你認為曹沖的辦法好嗎?生:好。那些官員們也許是一時沒有想到這樣的辦法,他們其他方面也許會比曹沖做得好。就像剛才有的同學說只要往船上裝同樣重的東西,等船沉到載大象時留下的那個線處,算一算一共裝了多少,不就算出來了嗎。何必像曹沖一樣叫很多人搬石頭,稱石頭呢?應該說我們的辦法更好,在當時曹沖能用石頭稱出大象的重量,應該說他是聰明的。生:是。……”這樣點撥,既不會挫傷學生,又解決了學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為學生的發現、探究、交流打下了堅實的環境基礎。
(二)課堂教學要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問題有深有淺,也有很多學生問題相交。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分組交流各自的問題,對于有價值的問題,教學圍繞著學生的問題展開,的確是重要的。在教學《海底村莊》這篇課文時,讓同學們齊讀課文,當同學們讀到“村子用透明的玻璃鋼做成,房子是圓柱形,屋頂是圓錐形。村子中心是高高的觀察站,四周的房屋相互連接。這樣既能減少海水對村莊的壓力,又能節省材料,交通也十分方便”時,大多數同學臉上呈現出異樣的光彩,顯得很激動,這時我想同學門肯定有很多問題要問。果然不出所料,當同學們讀完課文時,爭先恐后地提問。其中王同學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老師,既然海底村莊這樣美麗,我們為什么不搬遷到海底去住?”面對王同學提的這一問題,我沒有急著回答是與否,而是組織同學們進行實驗。
實驗一:讓小李用紗布蒙上眼睛,在教室的行道里行走,條件是不準碰到桌椅,結果他沒有做到;實驗二:我用棉花球塞住小紅的耳朵、鼻子,然后讓他緊閉嘴巴,看他能忍耐多久,結果不到十幾秒鐘他就堅持不住了;實驗三:我給茶杯里倒了一杯水,然后放了一把食鹽,等到食鹽完全溶解后,讓小軍去喝。他只用舌尖舔了一下就連連搖頭說:“我咸得受不了了。”
(三)學生在聽課的時候,可能會遇到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或冒出各種各樣的想法,這時就要呵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問”。因此,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知識、發展智能、完善人格。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主動地提出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自還給學生。
(四)耐心細致地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面對學生的問題一定要有耐心,正確引導,呵護他們的質疑精神和積極性,否則就會扼殺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撈鐵牛》一文時,有的學生就議論:八只大鐵牛雖然被懷丙和尚從黃河中撈起來了,是立了很大的功勞,但同時也給黃河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的確,據史書記載,黃河水原來是清澈透明的,后來由于人類破壞植被,亂砍濫伐,許多泥沙流入黃河,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經年累積,有些河段成了一條懸空河,黃河的河床變的越來越高,地面低于河段幾米高,每當洪水暴發時,母親河就會給沿岸的百姓帶來災難,這是人類不保護環境的結果,也是河底沉積大量泥沙造成的后果。“懷丙和尚向河里拋下兩大船的泥沙為了撈一只大鐵牛,如果撈多只大鐵牛大家可想而知,這段河床將被提高多少,這不明顯的是在踐踏母親河嗎?老師相信撈鐵牛的辦法不止這一個,會有很多,大家可以發揮自己的智慧去想一想,有什么辦法既不會傷害黃河,又可以撈起鐵牛”。
三、課后帶著疑問繼續學習
在課堂的逐步深入過程中,學生在課前、課中提出的問題,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逐一解決。課堂學習中解決了一些比較“常規的問題”。那么是不是就沒有其他問題了?其實在課文中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教師不帶領學生一起去挖掘,就不會得到發現,學生就不會深入的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