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王維的贈別詩

王維的贈別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王維的贈別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王維的贈別詩范文第1篇

嘉興市秀洲區教育研究和培訓中心 徐如松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借助注釋,了解古詩的大意。

2.通過理解、誦讀,想象、體驗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背誦古詩,培養主動積累古詩的習慣。

教學過程

01課前談話,積累古詩

1.在我國歷史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個詩的國度,有著成千上萬個詩人。其中名氣最大的是誰?李白。他的詩歌,我們學習了不少,一起回顧一下(出示,齊讀):

《靜夜思》(一上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贈汪倫》(二上P116):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望廬山瀑布》(二下P76):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天門山》(三上P8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古月朗行》(三下P95):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2.李白的這五首詩歌,你能把它們分成三類嗎?(可以按照寫“月亮、景色、贈別”等分類,只要言之有理,最終落到“贈別詩”)

3.這節課,我們再學一首“贈別詩”(板書:贈別詩)

02揭示課題,感知詩意

1.【出示課題】齊讀《黃鶴樓 送 孟浩然 之 廣陵》。誰能說說這些畫線詞語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黃鶴樓:樓名,在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地處長江中游。

送:送別。

孟浩然:唐代著名詩人,是李白的好朋友。當時,孟浩然的名氣比李白大一些,他比李白大12歲。

之:去,到。

廣陵:揚州的別名。

2.聯系作者李白,誰說說題目的意思?(時間 地點 人物  事情)

在黃鶴樓上,大詩人李白送別好朋友孟浩然,他要到東邊的揚州去。

3.“鶴”筆畫較多,“孟、浩”“陵”要求會寫。請工工整整地填寫人名、地名【出示“地圖”】評價。

黃鶴樓  孟浩然  廣陵

4.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第100頁,大聲朗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音樂】

(1)讀詩歌,剛才老師提出了兩個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其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讀出停頓、讀出節奏。你認為自己達到了哪個層次?自己再試一試。

(2)檢查:請“讀正確”的同過來讀……(自評)【正音】孟、陵;

再請讀流利的同學讀……(自評)

最后請讀出節奏的同學讀……(自評)

(3)【出示題目和前兩句】研究題目與前兩句詩的關系:

相同的是什么?(地點、人物、事情)

不同的是什么?(第2句詩中有時間“煙花三月”,指春天時節。“煙花”,形容花開得繁茂,像想浮動的煙霧。

煙花三月好時節,萬紫千紅總是春。游玩黃鶴樓的人們一般都是什么心情?(興奮)然而此時此刻,李白卻要在此與好友孟浩然話別,心情又會怎樣?(傷感)傷感表現在哪里呢?

03想象情景,感受別意

1.我們到詩歌的第3—4句里找一找。(學生自讀)

2.這兩句詩寫的是什么?是李白的所見、所聞,還是所感?找出依據(“見”)

3.李白“見”到了什么?孤帆——遠影——碧空盡——天際流

你認為他站在黃鶴樓上,送了多少時間?

4.(出示插圖),想象剛才在黃鶴樓上話別的場面(學生說話)

此時此刻,你最想讀的是哪兩句?——這就是”寓情于景”。

5.這首古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齊讀。再讀,邊讀邊想象送別畫面,爭取背出來。【配樂】

6.檢查背誦。

04拓展深化,體驗深情

1.出示:《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指讀。

2.這兩首詩都是李白寫的。寫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贈”“送”:汪倫送李白,表示感謝;李白送別人,表示留戀。

(2)形式:歌送;目送。

3.兩首詩中,相同的是什么?

(1)離別之情;(2)感情的依托都是“水”。

4.這節課馬上要下課了,老師也要和大家告別了。你們準備怎樣送別老師呢?不用歌送,也不用目送,就寫幾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吧。

(出示古詩,要求選用)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

王維的贈別詩范文第2篇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詩等。

1.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之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之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2.邊塞征戰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頻仍,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3.詠史懷古詩

詠史懷古詩是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有詠史詩的作品,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歷史滄桑之感。

4.詠物言志詩

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涵。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二、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以及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人物:屈原、李白。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

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蕩。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梅花引?荊溪阻雪

蔣 捷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 舊游舊游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云,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詞的起筆,詞人幻想一只擬人化的白鷗來設問,這樣寫對全詞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詞人幻想白鷗來設問,以虛寫實,揭示了孤舟受阻這一題旨,還為通篇的結構――時而寫“身留”,時而寫心未留――提供了線索。

【解題思路】

解答此題要從內容和手法兩方面思考。手法上,是以虛寫實;內容上,揭示孤舟受阻這一題旨,為通篇結構提供線索。

(2)結合詞中有關內容,簡析“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幾句是如何抒發詞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示例】

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歡聚,并引來他尋夢的渴望,然而他一再地努力入夢卻沒有成功,終于重新墜入冷清的現實。這三句反映了主人公翻騰的思緒,也與前面美好回憶形成對比,進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滯留中的惆悵心情。

【解題思路】

解答此題首先要理解這三句的內容,句中“夢也夢也”的重疊,就表現了他尋夢的努力。好夢難尋,終于重新墜入冷清的現實──只見荊溪寒水空自流。這樣與前面的美好回憶相比較,即可得出詞人被迫滯留中的惆悵心情。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再授連州至

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劉禹錫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①,三黜名慚柳士師②。

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③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注:①黃丞相:西漢時賢相黃霸,受漢宣帝信任,兩次出任潁川太守,清名滿天下。②柳士師:柳下惠。士師:獄官。③桂江:漓江。

(1)詩中第三聯是如何描寫兩人分手時的情景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示例】

詩人想要歸去的目光隨著北歸的大雁消失在天邊,心中愁腸百結之時卻又聽到了凄厲的猿啼。一個“并”字,一個“盡”字,把他們共同的望鄉之情極為凄婉地傳達出來了。詩人還以“回雁”“斷猿”襯托離別之情,詩境也變得凄厲了。

【解題思路】

回答本題,既要寫出這兩句詩的具體內容,還要抓住有關的關鍵字詞進行分析,如“并”、“盡”、“回雁”、“斷猿”。

(2)“桂江”和“連山”東西相隔遙遠,并無相連之處,詩人是如何將兩者聯系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

詩的末尾兩句,并不是實說桂江東過連山,而是以虛寫實,說連接雙方的,正是山水相望的無限相思,這樣把這一對志同道合又遭離別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誼形象地表現出來。

王維的贈別詩范文第3篇

    唐代新興的今(近)體詩中,七律起步最晚。國初三十余年間即高祖、太宗時期(618-649),是唐詩發展的第一個階段。這時五律已初具規模(如王績《野望》),而七言八句之體僅見楊師道《詠馬》、陳子良《于塞北春日思歸》及稍后上官儀《詠畫障》等。這些詩并不講究平仄粘對規則,從格律角度看仍處于陳隋時代水準。七律之醞釀建創乃在初唐后期唐詩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即高宗、武后時期(包括中宗、睿宗)。由于武后雅好藝文,宰臣文士同聲相應,詩壇逐漸活躍起來。但這時期成就著聞的詩家如王楊盧駱四杰和陳子昂等,都崇尚五言體(包括五古、五律及長律);在他們留存的詩集中,竟沒有一首七律。七言律的興起,應當歸功于武后的提倡和詞臣應制聯唱。則天久視元年(700)武后游幸嵩山平樂澗,自制《石淙》七言(可能是上官婉兒)。時為太子的李顯(中宗)、相王李旦(睿宗)同題奉和,侍臣武三思、狄仁杰、張易之、張昌宗、李嶠、蘇味道、姚崇、閻朝隱、崔融、薛曜、徐彥伯、楊敬述、于季子、沈期、宋之問各有《嵩山石淙侍宴應制》。這些作品內容并無足觀,但對七律格式(對偶、粘對)的形成起了有力推進作用;而且由于寫作者們的顯赫身份和地位,其于詩壇創作導向(詩體趨尚)影響深巨。

    這個時期的七律作品,格律形式正在演化,題材多為宮廷侍宴陪游;聲華競逐,藻麗相尚,尚帶齊梁余習;不乏佳句,而完章者較少。李嶠、杜審言、宋之問、沈期為代表作家。杜審言寫于則天天授元年(690)的《大》,聲律完全合協,實為初唐七律首倡之作。“梅花落處或疑雪,柳葉開時任好風”及《春日京中有懷》“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均稱秀朗之句。許學夷說:“杜獨挺蒼骨,是唐律之始。”(《詩源辯體》卷十三)肯定了他初啟門戶的作用。沈期繼揚宗風,他的七律(存15首,在初唐數量最多)可以用“吞吐芳華,安詳合度”來形容。其應制作“富麗之中稍加勁健”(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如“云間樹色千花滿,竹里泉聲百道飛”、“漢家城闕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鏡中”。名篇《古意呈喬補闕知之》借詠戍婦懷夫,寄托知己相思之意。帶有樂府歌謠情調,筆意流宕,沈德潛謂“色澤情韻俱高”(《說詩語》卷上),姚鼎言其“高振唐音”(《今體詩鈔序目》),被明人何景明等推為“唐律第一”。又《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吐屬從容,能在平樸的句調中寫出貶逐蠻荒的凄感(雖然他的受謫為罪有應得),通篇振拔流利。這些詩作在選材和寫法上都已經突破侍宴應制的藩籬和鐫琢的刻板作風,“體就渾圓,語就活潑”,對于七律境域具有開拓的意義。胡應麟說“七言律以才藻,則初唐必首云卿”(《詩藪》外編卷四),是允當的。

    二、盛唐(713-755),七律的成熟期

    進入開元、天寶時代,七律應制馀風雖然仍存,但已不居主流;寫作上也脫卻以縟為工的涂澤氣息,重在抒懷達意;其詠山川行旅風物名勝,表現了渾厚高逸的氣象和奔放風格。毛奇齡《西河詩話》卷二云:“神(龍)、景(云)律如縷金斫石,開、寶以后便如冶金削石條條矣。”說明從雕鐫到不刻琢的轉變。這時期七律總數不多,而品質極高,名章互見,呈現出少而精的創作效應。崔曙、祖詠均孤篇橫絕名垂后世;崔顥存4首,其中兩首有“唐人七律第一”之譽;王維的“渭水自縈”、“居延城外”分別被推為“應制詩第一”、“關塞詩第一”。這種“少而精”的創作現象,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七言律還不是盛唐作者所致力寫作的主要詩體,對于李白、高、岑等人來說不過是才華“旁溢”偏師致勝而已。第二,顯示了這一詩體潛在的藝術魅力和廣闊發展前景,這一點很快就為杜甫的創作令人信服地得到證明。本期從創作傾向看可分為格律派和寫意派。格律派講求聲律諧協(合平仄,無復字),對仗工穩,章法嚴整。李頎是其代表。崔曙的《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容》、祖詠的《望薊門》和李頎的《送魏萬之京》,都是純雅圓熟之作,可稱盛唐正聲,足為矩。李所存七律7首,篇篇森整合協,當世無有其二,在七律體的規范化建設上功不可沒。明代嘉隆諸子正是從格律程法著眼,奉為圭臬“正鵠”。但李詩法律嚴而韻意稍嫌不足,王夫之指出已微見“制藝”氣味(《唐詩評選》卷四)。我們比較他的《宿瑩公禪房》與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即可判然。

    寫意派注重意氣神理,放筆揮灑,不拘束于對偶聲律。崔顥、李白、高適、岑參均屬此派(他們當然也有合律的作品)。崔之《黃鶴樓》、《雁門太守歌》,李之《登金陵鳳凰臺》,皆以歌行體調入律,雖“律非純雅”,而渾灝流轉,讀之自有一種豪宕磊落神理飛揚的感覺。高、岑另為一格。高之“黃鳥翩翩”、“高館張燈”,岑之“相國臨戎”、“柳鶯嬌”、“滿樹枇杷”等作,并不嚴守粘對規則。然高詩平樸中饒有情致,又善用虛字斡旋,運脫輕妙,彌見姿態;岑詩長于設色,辭采綺婉,筆情流逸,各具特色。高如“只言啼鳥堪求侶,無那春風欲送行”,岑如“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馬去遲”,并為情景相映的佳聯。高、岑送別詩中聯多嵌用地名為對:“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云開汶水孤帆遠,路繞梁山匹馬遲。”(高)“朝登劍閣云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到來函谷愁中月,歸去溪夢里山。”(岑)原亦渾成非出湊泊;但后人競相仿襲,演為贈酬詩之活套,致葉燮諷刺說:“行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原詩》卷四)

    盛唐七律作手中,王維最稱大家。他的七律既有嚴整的一面,又不為法度所局限。王世貞謂“兼有李(頎)岑(參)之長”(《藝苑言》卷四),即言章法、情韻二者并美。在王維現存20首律作中,風格多樣:“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高華富麗,氣象萬千;“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秀淡和細,隱含比興;“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寫“積雨”神理,森然生動;“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狀塞外異景,雄邁壯觀。其次是技巧具備,如對仗中流水對、當句對、借字對、疊字對、掉字對等俱見典型。三是意趣自然,神韻天成,不見烹煉之跡。的確,在杜甫未全力投入七律創作之前,王維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陸時雍說:“后人因絕愛少陵,遂至忽視摩詰耳。”(《唐詩鏡》卷十)

    三、中唐前期(756-770),七律的高峰期

    這是杜甫的時代。杜甫現存七律151首(據浦起龍《讀杜心解》),安史之亂(755)前所作僅5首,不過“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小巧之句。從至德二載(757)至大歷五年(770)逝世止,十四年間寫作146首,以豐富的篇什,深刻博大的內容和高度表現技法,將七律藝術推向高峰,影響了大歷以后中國古典詩歌詩體的發展走向。杜甫七律的成就,我們用“空用絕后”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后來詩家竭盡全力,都只能得其一體,沒有人能夠跨越這個高峰。

    杜甫的創造性貢獻表現在:

    (一)境界大開。他用七律敘寫時事,議論時政,嘆息民生凋蔽,反映艱難時世。由于他的努力,使七言律體從初唐時代的宮廷奉制和盛唐時代的抒寫個人情感,走向更加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發揮了這一詩體的最大功效。王禹說:“子美集開詩世界”,七律的演化進程正是如此。

    (二)詩律精美。杜律分正、變二體。從嚴格意義說,七律體式到了杜甫手里才完全穩固并臻完美。森嚴的格律形式,杜甫運用起來驅遣自如,頗有掉臂游行之樂。藝術上達至精醇境地,可舉為正體典范的篇制,不勝枚舉。其次是變體的創立,即有意打破律詩的通常格式,規矩繩墨中錯以散行古調,造成奇縱突兀的態勢,朱熹稱“橫逆不可當”;而又渾融一片,讀之抑揚鏗鏘如出金石,即王士說的“蒼莽歷落中自成音節”,真正做到“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戛”。《白帝城最高樓》、《暮歸》、《曉發公安》三詩,可稱拗體律之絕唱。杜甫藝高膽大,他創拗格是“以拗折之筆寫拗折之情”(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系從內容和感情表達的需要出發,故能聲情并茂,出神入化。后來許渾的拗救句法和杜牧的拗峭作風,無不從中獲得啟示。宋代黃、陳一派更是專意仿效,演為律體中以奇制勝的別調。

    (三)變化百出的技法。新穎獨創的句法,如“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本云葉吟風,梢滴露,倒換錯出,化常為奇。意出不測的對法,如“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宋人詩話指為“一句在地,一句在天”。打破常規的章法,如《曲江二首》之一:“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只一落花,連下三句。第一句是初飛,第二句是亂飛,第三句是將盡。反復層折,一句深一句,寫出既怕看花,又欲看飛花之盡的傷春惜春情懷。再第四句插入強借酒解愁,黯然欲絕。你看他顛倒縱放又極自在。不拘一格的筆法,如《詠懷古跡五首》同是借古跡而詠懷,寫法卻各不同。第二首宋玉宅,將自己懷抱與宋玉故事引為同調,雙管夾寫,賓主兼到,寄慨遙深。第三首明妃村,則專詠明妃事,始終無一語涉議論,無一字及己懷,而句句暗地比托,從無限低回中透出負才不偶的抑郁情懷,讀來更覺深沉。

    (四)琳瑯滿目的精品畫廊。“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大筆淋漓,氣象籠罩,“此等氣魄從前未有”(趙翼語)。這是杜律中高渾雄大之體,代表了他的主體風格,后人稱為“杜樣”。“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這是峭險兀戛的拗體。“萬里秋風吹錦水,誰家別淚灑羅衣”,氣調流便,啟大歷之體調;“路經滟雙蓬鬢,天入滄浪一釣舟”,鍛造奇警,辟義山之門徑。而《卜居》、《堂成》、《江村》等作,又引出張、王、元、白近易之風和唐季宋元“千家詩體”。

    四、中唐中期(771-804),七律的變化期

王維的贈別詩范文第4篇

關鍵詞:詩歌 意象 植物 情感

詩歌和小說戲劇一樣塑造藝術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指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和物,都是詩中的形象。

曾在與談詩的信件中,多次講到詩的形象,指出“詩要用形象思維”。沒有形象的詩是枯燥乏味不生動的。例如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經歷亡國之痛后,嘗盡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東去的“一江春水”來喻心中的愁苦,讓讀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恣肆,一腔幽憤盡瀉如注,悲憤之情,溢于言表。

詩的形象也來自生活。相同的景、物,會因抒情主人公的經歷、性格甚至特定時刻的特殊心境而染上不同的色彩,具有特殊意味。例如同是寫燕子,劉禹錫《烏衣巷》中寫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因燕子有眷戀舊巢的習性,故借此來表現時遷,暗示了烏衣巷往昔的繁華,又表達了詩人面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晏幾道《臨江仙》中寫到“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燕子因結伴而成為愛情的象征,故詞人以“燕雙飛”這一樂景反襯“人獨立”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雙飛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愛之人不在身邊,孤獨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可見,把握詩歌的形象,對于鑒賞古詩詞有很大幫助。

詩人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靈感倏忽而至,詩中形象往往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物象。所有的物象都帶上詩人特有的情感,具有特定意味,即所謂意象。

古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意象往往是植物。

楊柳是最常見的意象之一。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由于“柳”“留”二字諧音,古時候經常以此暗喻離別,有惜別懷遠之意,如陸游的“紅酥手,黃滕酒,滿園春色宮墻柳”,以“宮墻柳”暗喻唐婉,抒發了兩人離別后再難相見,可望不可及的心理狀態;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因見楊柳而想起當初丈夫分別時折柳的情景,悵想丈夫久去未歸,而自己卻青春漸消,頓生悔意。又由于楊柳多種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鄉的象征,如許渾的“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牽掛。從楊柳自身柳絮飄忽不定的特點,又常被詩人當作遣愁的憑借,如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梅花也是詩詞中常見的意象。迎寒早開,美麗脫俗,常象征堅忍不拔、高風亮節的人格。梅花詩中,最著名的大概應數北宋林逋的《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這首詩被公認為千古詠梅絕唱。其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聯,套用前人的“竹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只換冠首二字,卻見其妙。“疏”勾勒出梅花倒影的特有風姿,少而有意;“暗”點染了朦朧水下的清幽香氣,淡而生情。南宋詩人盧梅坡的《雪梅》也是佳作,讓人擊節稱奇的是最后二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看似平常,實則哲理暗蘊,意味深長。而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已然不是什么傷感懷怨之作了,它格調高雅,寄寓著自己銳意變法革新的宏圖大略。

梧桐在古典詩詞中染上了孤獨、凄苦、哀愁的情感色彩。用梧桐表達幽怨、凄苦的詩很多。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秋日冷雨打在梧桐葉上,流露出凄苦之情,為楊玉環的死渲染了凄涼的氛圍。溫庭筠借梧桐樹寫離情之苦:“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頁頁,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雨落梧桐,無休無止,正如閨中人的離情別恨綿綿不盡。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女主人公徹夜難眠,聽細雨淅淅瀝瀝灑落在梧桐上,“怎一個愁字了得!”亡國之君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描寫冷月的清光照著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門深鎖,一個多么清冷凄涼的環境,詩人借“寂寞梧桐”表達無法擺脫的萬般離愁。宋黃《花庵詞選》評論此詞時說:“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梧桐的意象對全詞意境起了重要作用。

其他意象如用落花表達對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用楊花寫離情,如“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用丁香表達愁緒,如“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攤破浣溪沙》);用紅豆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王維的贈別詩范文第5篇

清明習俗一二三——蕩秋千

在中國民俗節日里,寒食、清明、上巳是相伴相行出現的,甚至很多時候會將其相提并論而趨向于混同,最終則寒食和上巳都被并入了清明,使得清明節成為包容多種民俗內容的傳統節日。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就把當時東京(今開封)清明節的盛況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在宋時的清明里除了掃墓踏青以外,還有射柳、拔河、蹴鞠、相撲、聽書、看戲、斗雞、放風箏、蕩秋千等民俗活動。

在如此眾多的活動中,有一項受女子歡迎的游戲,那就是蕩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兩邊支架,中間懸起兩繩,下栓踏板而成。相傳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需要借助藤條或是繩索來回搖蕩來采摘果實。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里開篇就記載:“立春之日。悉翦彩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為施鉤之戲,以緶作篾纜相罥,綿亙數里,鳴鼓牽之。又為打球、秋千之戲。”隋杜公贍為“秋千”作注說:“《古今藝術圖》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折。’后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曰名‘秋千’。楚俗亦謂之‘施鉤’,《涅槃經》謂之‘罥索’。”唐代徐堅《初學記》卷四中又將“打球”、“秋千”二事置于“寒食”條目之下,也說明在早期的秋千是寒食節日中的一項傳統活動。到了漢武帝時,秋千逐漸成了祝壽的代名詞。唐高無際《漢武帝鞦韆賦序》云:“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后宮多鞦韆之樂。”千秋萬壽,取的其實是諧音,為了避諱,所以改千秋為秋千。

如果說北方山戎人蕩秋千是為了強健體格,宮廷秋千是為了討個好彩頭,那么自齊桓公北伐山戎并將其傳入中原之后,秋千也確確實實成為了節令里盛行的游戲,以至于“每至寒食為之”。

秋千,絕不僅是來回搖擺如此單調的游戲。魏晉至唐宋,秋千就已是在寒食清明前后一項必不可少的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半仙”,恐怕就是嬪妃們隨秋千的擺蕩飄起衣衫美裙宛若仙女一般吧!唐代詩人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秋千的影子,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有“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杜甫《清明》里“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秋千常與蹴鞠一起出現,“蹴鞠”是男子踢球游戲,秋千則是女子專屬,男女相伴,意趣橫生。唐宋時期,秋千一直是寒食節里最流行的活動。由于寒食在唐代有七天的國定假期,一年之中也唯有此時樹木蔥綠,所以人們紛紛選擇去戶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感。

茲舉數例:

抱膝思量何事在,

癡男埃女喚秋千。

白居易《寒食夜》

春風擺蕩禁花枝,

寒食秋千滿地時。

王涯《宮詞》

風煙放蕩花披猖,

秋千女兒飛短墻。

李山甫《寒食二首》

好是隔簾花樹動,

女郎撩亂送秋千。

韋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寒食梁州十萬家,

秋千蹴鞠尚繁華。

陸游《春晚感事》

芳草長時寒食天,

紅墻低處見秋千。

張耒《二月詞》

五代十國時期,漸漸流行起了水秋千。花蕊夫人有一首《宮詞》,“內人稀見水秋千,爭擘珠簾帳殿前。第一錦標誰奪得,右軍輸卻小龍船。”詩里來看,水秋千應是置秋千于水面船中,類似于八月十八的弄潮,表演者需是會耍會演,在秋千激蕩中展現技藝。水秋千延續到宋代時已經成為一項水嬉活動,《東京夢華錄》卷七《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中記載:“駕先幸池之臨水殿,錫宴群臣。……繼有木偶筑毬舞旋之類,亦各念致語,唱和、樂作而已,謂之‘水傀儡’。又有兩畫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戲人上竿,左右軍院虞候監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將平架,筋斗擲身入水,謂之‘水秋千’。”宋代的娛樂活動甚為豐富,“水傀儡”就是在水中作人偶表演,水秋千則難度更高,類似于現代的高臺跳水和雜技,所以伎藝人也是經過了專門訓練的。《武林舊事》卷三《放春》里寫道:“春時悉以所有書畫、玩器、冠花、器弄之物,羅列滿前,戲效關撲。……且立標竿射垛,及秋千、梭門、斗雞、蹴鞠諸戲事,以娛游客。”秋千晃悠起來,往往都是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一直到現代,秋千也依然是少女兒童最喜愛的娛樂之一。

春天是思念的季節,也會生出多愁善感的情愫,所以秋千也蕩出了少女們孤獨寂寞的相思愁緒:

欲上秋千四體慵,

擬交人送又心松。

韋莊《浣溪沙》

秋千慵困解羅衣,

畫梁雙燕棲。

馮延己《阮郎歸》

吹花小雨濕秋千,

閑卻好春*。

張元幹《好事近》

十五泣春風,

背面秋千下。

李商隱《無題》

過盡百花芳草滿,

柳絲舞困闌干暖,

柳外秋千裙影亂。

人逐伴,舊家心性如今懶。

侯置《漁家傲》

誰能讀懂春中的深閨女子,誰又能解出她們的望穿秋水,“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古時女子莫不待字閨中,一堵圍墻卻隔斷了少女的心事,唯獨秋千是她們最忠誠的伴侶,瞬間而過的也是一晃的青春。現代文明中秋千依然不少,卻更多是孩子們的樂園,無憂無慮,也無忘煩惱。

清明節習俗:掃墓祭祖踏青蕩秋千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蕩秋千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清明通常在農歷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后,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游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 550多人,牲畜50余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趙之珩表示,由于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也就有先有后。農歷二月二為福建一帶的踏青節,三月三為陜西一帶的踏青節。北京、東北由于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才開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插柳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詩經.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糖料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教育廳

農墾醫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

中華民居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冷水江市| 金门县| 揭阳市| 海淀区| 洮南市| 炎陵县| 清新县| 定边县| 敦煌市| 中方县| 襄樊市| 乳山市| 湖州市| 泰来县| 富锦市| 固镇县| 淳安县| 武川县| 天津市| 乌鲁木齐县| 西畴县| 凭祥市| 诸城市| 横峰县| 锡林郭勒盟| 海城市| 隆化县| 探索| 曲周县| 林甸县| 宁晋县| 兰州市| 罗江县| 胶州市| 石柱| 广南县| 辽中县| 扎赉特旗| 南通市| 景洪市|